罗曼蒂克消亡史

出版日期:2016-12-15
ISBN:9787210075070
作者:程耳
页数:202页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七个短篇小说,七把扎出人性荒诞的利刃。
程耳的小说如同他的电影,循环推进,起落得当,总要人怀着好奇与疑惑,绝难一览无余。他通过冷静自律又舒缓细腻的叙述,连接往昔与现在,抖落隐秘--人类的存在就是一部消亡史,那些浪漫的,需要被重新打量,那些经得起打量的荒诞,才最浪漫。
如果你曾被程耳的《边境风云》吸引,如果你喜欢《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如果你觉得循环推进、多线叙事是很酷的玩法,如果你对未知的悬念欲罢不能,请一定不要错过程耳的这部短篇小说集,这里有电影之外更广阔的文字世界。
作为导演的程耳,喜欢驾驭犯罪题材,将人逼入绝境,显现真性情。作为作家的程耳,亦是如此。生活中很多悄无声息的绝望时刻都被他死死抓住,然后一笔一画慢慢讲述。你会惊叹于他的冷静从容,也会在一无所有的荒诞里,发现温情。
去看看程耳吧,从小说到电影,从电影到小说,你都会有惊喜的感觉。

书籍目录

人鱼
女演员

童子鸡
皮囊的诗篇
罗曼蒂克消亡史
第三个×君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作家,电影导演,
生于1976年8月,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罗曼蒂克消亡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寻觅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眼睛看到的是真的读完程耳《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几个短篇,我不自觉地,甚至就是以一种逼上劲儿来的势头,问自己:他喜欢并擅长讲“坏人”——至少曾经是坏人、不干净的人(《第三个人》中的何伟,《边境风云》中的毒枭,《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北方客人等)的故事,那么你呢?我当下必然是得不出什么结论的。这将困扰我良久。我没有信心像答卷一样知道在哪个时间线之前,能顺利把它解出来。而我并未深陷其中,是因为还在思考别的。明明读这本小说集之前,我已经摊开了《阅读的故事》,并且经过一日日的跋涉,才刚渐入佳境,我又在此间隙不由得被“不知道天地浩瀚,人间喧哗”的诗意吸引了去,也算初初涉身张寒寺的神奇世界。但事实显然发生了某种转折:我一扎进这本书里,就把其他的都丢至一旁了。读后,风景果然不同凡响,有种转身想告别竟发现自己后背多了指腹厚的一层肉的惊诧感,以致我被那个瞬时感到必须停住脚步留下点什么的自己拖回了书桌前。最后的《第三个×君》,可能是书中所收小说里真实性比例最大的一篇,在我看来,文章是怀念,也是祭奠。他说:“我看见他努力取悦周围,同时又耿直地与周围为敌。”只一句话,纵然抛去二人的交情,其实即他经历或见证过的“肉身消亡,皮囊不再”的朋友的种种生前事,还是道出了一个矛盾的自我,正如普罗大众中的你我一样。这样的立体,不在于句子本身的描摹力度,而在于它像一个镜面,映照出普通人间的丑态,妥协躬身也好,偶然试炼也罢,歌中或心里唱念的“踏入万丈红尘里,做回我自己”到底多么不易。他又说:“我对他的见识并没有多到哪里去。”一行字,充满了哀恳,却无实质的遗憾或因遗憾而带来的失落,只有惨然接受一切,对对方的死,以及与其相关一切的无能为力。他当然明白,因而也一再自白式地说道着:“所谓生者的无谓的羁绊,好像有什么意义似的。大概就是这样了吧,回忆固然清晰冗长,但再多也还是不会抓到要领。”那么究其何故令此×君选择自杀呢?如果眼睛看到的文字迹象是真的,便是如下解释:他是困兽,是囚徒,感情的归宿对象Z小姐索求过重,以至于他再也承受不了,更满足不尽,所以以死寻求解脱。这当然是双方共同作用力的结果:一个长期被逼上绝境而忘却了改变的男人,一个惯于索要而不曾有一点自给自足意识的女人,最后只剩“自作自受”不悲不喜的收场。“无论看起来是怎样的,她的一切都是要求回报的。”我注意到的是前半句。感情的现象、表示相对的是什么呢?是回应,是有爱作衬底的回应——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这点“发现”与探讨,根本就毫不奏效,抵挡不了从古至今为情所困、为生而迷惘的男女们执着地向死亡奔赴而去,这当然也不是“自律最自由”之类的崇高宣言所能拯救得了的!于是,既然这个问题连死亡如此大的代价都换不来一丝更明朗的启迪的话,那么倒不如脱掉虚伪的外衣,把所有不必要的遮羞布都拿开,干脆进入感官欲望的满足中来得纯粹!藉此,我才开始认识到为何他的作品总脱不开性:无一不直接,但也质地各异、内情迥然。所以,承认人先是用身体说话、感知,而后才可能走心的,又有何不可?“他感到她的臀部在手心滚动,能逐渐察觉她步伐的困扰与波动。她的脚步透露出苦恼,仿佛在忍耐什么,等到恰到好处时,他将手准确无误地放到她双腿中间,她停了下来。”滚动、困扰、波动、苦恼,连同透露、忍耐,一连串的“动”词用得非常妙!果然简洁又准确,他的用词富有想象空间,正如他的字句镜头感十足!想起他在与许知远的对谈时说:“最简单和最准确的词语一定是最合适的。把太多的东西藏在太短的句子,这个正好是阅读的快感。正好说明寻觅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我似乎有些明了,他所记录的是人群共性的盲区:人性的、感情的、自我的、世界的——看似多个剖面,又仿佛集中于同一剖面。至此,看过他电影的人,应该和我一样不难记起,《第三个人》中,高圆圆扮演的肖可面对一个第二次见面的男人那段长长的自白——亦是倾诉:“为什么我们要兜圈子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直接说重点?我下午才认识你,晚上就来找你。你不会不知道我为什么不想回家?因为我寂寞,因为我对你有期待,你知道答案,可是你还是要那么问。我也不关心你印了什么,可是我也得那么问。好像不这样,我们的话就谈不下去。为什么我们一直就要兜圈子呢?……来不及了,没有时间了。我不想再说那些废话,我没有时间了。我们之间完全陌生,可是绕过这些话,我们还是可以互相安慰。……”一个靠药物维生的灵魂对着另一个几度想轻生的灵魂,难道不是对镜自照吗?他们之间如果要发生爱,还得先解决各自的问题,最起码能活下去。而这一“难题”,除了个体本身,真的别无他途可解。《皮囊的诗篇》里就有这种对镜自照、叩问自我的场景:“他清楚地记得在镜子里好像是第一次看到自己脸庞时的震惊,挫败感如此深刻清晰,仿佛就在昨天。此前他从未对自己的脸有过意识,现在看清楚了,丑陋的脸,像是来自一个他讨厌的陌生人。“第一次审美的尝试与觉醒,第一次灵魂的成形并附着。他从前是瞎的,此刻才看得见。他感到震惊、挫败、悲愤、自卑,一生未走出阴霾。”这里确然是高潮,或者说只有这里才是真正“有用”的!此前的絮叨、铺垫、伏笔、娓娓道来,都不过是虚无,仅为此真实作衬底。“从前是瞎的,此刻才看得见。”善于检省或者就是所有敏感又相对比较了解自我的人,都能够像这样在分秒中不断推翻自己,又继而得以重新发明自我——这毕竟需要武器:于程耳,除了文字,还有电影。那么,对于我们呢,我们的武器有什么?如果我们无法明确这一答案,大概唯有像程耳一书再书那样,一问再问,一探再探。他说自己“先写了《童子鸡》《女演员》《罗曼蒂克消亡史》三篇文字,加起来三四千字的短故事,后来的小说和剧本都是这三千多字的延伸,只不过延伸的方式不同。”的确,坦诚如他,这本集子,故事的味道相差不多,如此也正确证了他的坚持。也许他也在摸索的过程中,一并帮我们追查了不少这世界的“疑点”。比如,一辆轿车怎么能坐下这么多人?谁才是羔羊呢?不弄得庸俗一点怎么能成功呢? 世界的回声,提供了最显性也是操作性最强的答案,比如:不嫌挤就可以;迷惘而良知尚存的深陷异乡囹圄的年轻人就是羔羊啊;只有附庸风雅这一件事真正被继承,而成功的里里外外本身就包含了冷酷。如果你我想听取更多不劳而获的“真理”,那么他也是“热情和慷慨”的:因为无知,所以势利,大家都是瞎的,画得好不好不是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有没有人肯为你叫好才是,你只要撞过一次大运,碰巧成功过一次,瞎子们就会永远爱你。这世上名不副实的人太多,要警惕那些名声响亮的人。如果虚假总是胜利,还越来越强大,说明整个世界在堕落——没有人能了解造物设计的庞杂与缜密。……如果说《皮囊的诗篇》里年轻人在等待的寂静——死亡来临前,已经了悟“他知道没什么能够禁锢灵魂”的话,那么第三个×君就是先他一步自主地去寻找新的皮囊了——依然没有任何意义。这和《第三个人》中何伟扭曲的思想甚至是信念下的行为异曲同工。只是前二者向死,末者向生。然而,无论是何伟还是童子鸡,如果没有经过一个人(“我被她改变了”,“我爱上了从前我憎恨的”)抑或一段劫(“他也是一个贱种”,“这一认识足足耗费了三十年”),是绝不会获得彻底的连根拔起式的训诫,绝不会对新知“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生诸多的道理、执念或贪妄都是需要时间的,或检证或交付,当然也可能浪子回头。“有些人宁可选择被别人打死,也没有能力去选择打死别人,因为他们很善良。……杀人算得了什么!我是有理想的!……我是有梦想的。我不是一个庸俗的人、不思考的人!我需要改造世界!”“事实上我们并不像关爱自己的脆弱般真正关爱死者。”也许程耳想说的是,纵然亡事近在眼前,但我们思虑的还是自身的事:或出于自私,或出于本能,或出于困惑,或出于其他没什么可说的庸俗的隐情。——“一切都不值一提。”淡豹言,能对抗历史的只有对历史一次次的重写。而程耳的姿态是怎样的呢?他说,历史对于创作的意义在于,他写小说的时候是一些历史人物给他“一个起点或者根基”,他“能够知道起点在哪,方向在哪,活动的区间在哪,包括道德以及信仰,甚至于说审美品位的弹性在哪”。他把玩历史并重建历史,其“构造的秩序”是他的故事始终同质的灵魂所在,其叙事的顺序也是他的风格。他对此毫不掩饰,并且一点都不觉得有掩饰哪怕委婉、晦涩些许的需要。“历史上是这样的人,那么在小说中始终会在这个维度。”他对镜头的用度很“省”,很节制:没用的细节不出现,有用的画面又重复出现!对文字亦如此。《女演员》中有“她也就习惯了”的夫妻关系,《边境风云》里女儿对爸爸同样说过“我习惯了”——这个小姑娘随毒枭出境,由其抚养长大,并与之相爱,相伴多年,当然可以说习惯。区别于其他人填充或丰盈故事过程中的细节(微观)内容,程耳喜欢只以结果呈现出来,采取一种宏观叙事手法,讲述更远更大层面上的故事。相应的,这部分在他这里空白的东西,也可留给观众去想象,去钻研,去续写……总之,就现下来看,似乎还是不如他对此像这样什么也不讲来得高明。他的表达驾驭确定感,同时又毫不限制读者通过他的文字生发想象。他自称,啤酒的好处是可以一直喝下去。但他的作品势必不仅仅是啤酒,倒可说“后劲儿”足得很。看过他的作品,我很难潦草地关掉电子设备就忘却,从身体里会不觉生出许多疑问,欲图先问问自己,再向这大千世界讨教。我在他“趣味狭窄”的故事中,见识到两三点纯纯的温情:“我看着你走进来,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很舒服。觉得你很奇怪,你跟别人不一样。……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你吸引我,想看见你,想跟你说话。晚上吃饭的时候,周围很吵,可是我会走神,我心里很安静,我在想你。”但更多的,仍是隐隐的流动的愤怒:“连目标都失去的战争如何结束呢?没有能力结束的战争又怎么能发动呢?”
  •     看完电影一阵怅然,看到霍思燕扮演的美貌暗娼和“童子鸡”在饭桌上对话的那一段,就开始在心里揣测他们的结局,然而电影看到了最后我也没能看见他俩的结局。电影结束,灯光亮起的时候我对男朋友说,不知道他们最后怎么样了。男朋友说大概是安稳地过平淡的生活了吧。我想也是,应该只有平淡到乏善可陈的情节才会让电影不屑于展示吧。看完书我发现我错了。“童子鸡”和其他小说里被风尘女子真心对待的渣男并无二致。没有温暖幸福的结局,也没有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她为了他牺牲了太多,从一开始的“不接生意”,到后来为了他去见“以为这辈子再也不必见”的老张。她的牺牲换来的不只是他的平步青云,还有她自己最后被遗弃的命运。那个北方女人耻笑他“怎么能跟只鸡在一起呢?”大概从那句问话开始,他就注定了要离开四马路,把她的九年变成了梦一场。这些都不是最可耻的,感情中变心是常有的事,并不是说付出得多的人就不能被分手。恶心的是,他明明知道自己只需打一个响指就能将她从水深火热中救出,还是万般犹豫,甚至都已经拦下了装着她和其他鸡的卡车,最后还是放任她走了,没有截下她,没有带她回家,没有给她擦拭伤口,没有给她吃饭,没有治愈她,没有像她曾经对他做过的那样。他忘了自己的命是谁救的,饭是谁给的,睡的被窝是谁的了吗?他没有忘记,只是在犹豫间,他想起了上头在为他物色合适的爱人,又想起了院子北面那些随时可供他强奸的失势妇女,他突然就决定“向前看”了。大概她不是鸡,他才是鸡,一只残害同类的鸡。
  •     说葛大爷喜欢这个电影的剧本,所以就演了。电影我没有去看,好在还有书。其实看了文字后,脑补出了一些东西,大约也不适合看电影了。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导演,能把文字写成这样,真令人惊叹呢!程耳的文字细腻、绵密、想象力丰富,遣词造句也很讲究。令人爱不释手——当然这也得两说,实际上是各有所爱,有人不喜欢,但我喜欢。但是,我真搞不懂这个高妙的书名是怎么起出来的。求大家赐教啊!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精炼克制,小说与影响的美学特征保持一致。
  •     对于故弄玄虚的写作手法不能欣赏、而故事却是好故事
  •     7.5分,并没有太懂,还是得看电影呀
  •     :)…………………………
  •     第三个×君,有意思
  •     远比不上电影
  •     一口气就可以读完的一本小书,碎碎念,文风又有点矫情,但居然不惹人烦,反而读的欲罢不能,也是本事了。
  •     不是太喜欢,感觉有点隐晦
  •     民国时期的很喜欢,几篇现代的都不爱
  •     原以为故事独立却偏偏串联起来,不清楚人物和背景,看的有些吃力,只能企盼电影看的明白些。
  •     “人类的存在就是一部消亡史,那些浪漫的,需要被重新打量,那些经得起打量的荒诞,才最浪漫。”
  •     程耳笔下的鸡 有句评语说得特别准:她们卑微得坦荡 胜过所有体面的龌龊
  •     看了几篇开始惊讶于程耳的文笔 我知道他电影拍得不错 没想到书写得也不错 比较喜欢电影那几篇和《鸡》 很细腻的文字 看着很有味道 电影那几篇不知道是拍完写的还是没拍前写的 应该是拍完写的吧 基本一样了
  •     作为影视改编,这是一部很合格的作品了,只是当做纯文学来看可能还少一些味道或者是意味。
  •     很喜欢最后一个故事 第三个❌君 有一些文字像翻译过来的硬硬滴
  •     收不了倒构……
  •     非常适合读来消遣,2刷电影后还是出于好奇买了,挺有意思,去掉外封更显逼格儿(划掉)
  •     小说,电影各有各的好。
  •     意外的比电影要好看 很喜欢 让人想去再看一遍电影
  •     3.5⭐最喜欢童子鸡那篇,可惜电影中阐述太不完整。
  •     童子鸡和鸡的故事可以算上罗曼蒂克的消亡了吧,老五描写的不太好。剩下的x君之类云云代称起的很随便,读起来也随便的很。分不清楚到底哪个是哪个。好在很短,不至于让人失去耐心。
  •     电影的格局要大一些,因为影像更容易叫人去从线索里拼接一些意义;小说的格局反倒觉得没有电影那么宏大,更偏于情与爱,但是细细琢磨,更觉得具有深度。
  •     以为不俗 其实很俗
  •     有几篇真的读不懂啊
  •     最喜欢 女演员的part
  •     喜欢两篇番外《女演员》《童子鸡》
  •     《童子鸡》和《罗曼蒂克消亡史》两个短片写的太棒了。在狭窄的篇幅里施展着跳跃的时间和空间,用蒙太奇的手法写小说。这两篇的写作技巧可以刻意的模仿一下。
  •     程耳是黑社会吗?
  •     离家久了呢 就总想看些乡土文学聊以慰藉
  •     不如影片流光溢彩
  •     我很难过,生活正在逼死一些精神高贵的人。如今的文艺被人当作矫揉造作。罗曼蒂克在消亡。这一届当代人一点都不浪漫。
  •     要不是有电影,我估计会理不清……
  •     先看的电影,当时看完后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电影我没看懂,我也没看懂,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一个世纪的人看的”。确实当时没怎么看懂,所以后来在kindle上看到电子书时果断买了。短篇小说集,书没几页,价格却不便宜。文字风格跟电影风格很像,浓烈的民国时期浪漫色彩与混乱时期社会的灰暗色调。小说比电影故事多,大多都是小人物的人生。看似普通,读来却不觉得平淡。这年头的复古文艺产品还是有挺多人买账的~我就是其中一个。大概因为很多人心中的golden year总属于过去的那个时代吧。
  •     后面看的有点乱,等着去看电影吧
  •     为什么一定要用X君,认真取个名字很难吗?都搞不懂谁是谁,在哪个时代……
  •     很像剧情梗概,作为小说阅读略显乏味。虽然做作了些,但三句话不离裤裆,也算是个明白人。
  •     3月7
  •     耐着性子很快翻完。好像很意识流,又好像很做作。穿插的时间人物剧情给人以杂乱的感觉,文字语言都显得不自然。没看明白,据说电影好看多了,准备看完电影后再读一遍。
  •     毫不意外的文艺青年腔调,温柔细腻又不那么矫情,读的下去也能会心一笑。与电影相关的部分,语言的画面感反而欠奉,似乎有意克制,所以才有了一种好在电影都拍出来了的欣慰感。
  •     全书没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到底的写法倒是和疏离的文风很搭。简单地将主题判定为回归了都市题材里孤独、荒诞的母题似乎并不恰当。第三人称的叙事、全知视角以及文章中极其偶尔出现的“我”(作为旁观者)都映射出一种局外人的疏离感,可能由于作者是导演的缘故,所有的故事都很平面,作为读者没有进入的欲望,但有观赏的愉悦。七个故事说到底只有三个:《罗曼蒂克消亡史》、《X先生》、《皮囊的诗篇》(这个故事没有细读,但不知如何归类)。前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上海,只不过隔了抗日结束这几十年,一个是战争背景下灰色浪漫的消亡史,一个是不夜城里酒杯相碰间的往事书。
  •     看過電影再看書,有點迷糊,後來又明白了。
  •     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童子鸡和妓女的故事。感觉好像可以改变,其实妓女要求也不高,但在命运和时代的洪流里,什么也没变。
  •     文字和他电影一样,黑色幽默
  •     2017年4月11日,参加王小波去世二十周年活动,嘉宾是程耳导演和李银河老师。回来的车上,看这本书。
  •     有几篇那么亮眼,好久没看短篇小说了。
  •     很难读懂 但是有些地方莫名其妙有共鸣
  •     给下个世纪的人看得。。。但我好像终于理解了什么叫荒诞。
  •     “浪漫”在命运面前肤浅脆弱,戛然而止,最终都落幕在一个落魄或是荒诞的短句里。最喜欢《人鱼》和《女演员》。 “x君”像一幅面具,捡起的人,都可以戴上。作者用第一人称出现在故事里,像一个早已经背熟结局的人,让文字刚堆积起的温度急转而下,与“浪漫”二字背驰得更远了。
  •     但凡看的上眼的男导演男作家都肿胀不已,才华这件事真是和睾丸激素有关
  •     看了电影后 特地从KINDLE上 买了付费版的书 不可否认导演+编剧是有才华的 只可惜无论书还是电影让人看起来总是觉得有点装 小说掺进了几个现代故事 本看着也挺让人揪心 但是整本书和电影一样 结构稍显混乱 前言不搭后语 或许真正的艺术家都这样 普通人太庸俗 进入不了他们的世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