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棺材之谜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ISBN:9787501418671
作者:(美)艾勒里·奎恩(Ellery Queen)
页数:350页

内容概要

推理史上的连体人

正如他们的一部推理小说:[暹罗连体人的秘密] (The Siamese Twin Mystery),艾
勒里·昆恩这个了不起的名字, 其实是由两个不同的人组合而成:其一名唤佛列得瑞克
·丹奈(Frederic Dannay) ,另一名为曼佛瑞·李(Manfred Lee)。

这是一对同样一九O五年出生於纽约布鲁克林的表兄弟, 相隔九个月和五个街口,
性格却截然不同。丹奈是个沉稳、思考型的学者人物, 李则是敏锐而活力四射的骚包家
伙,因此,两人几乎无事不可吵。丹奈说:「
我们两个谁都不服输,总想压倒对方。」李则说:「我们这样吵吵闹闹已达 三十九年之
久,就连对推理小说的基本观念也完全不同。」

怪的是,这对欢喜冤家却是推理小说史上最成功且最长时间的 合作搭档,他们所创
造一系列以推理作家兼业馀神探艾勒里·昆恩为主的数十部 推理小说,写作时间垂半世
纪之久,全球行销约两亿册,并五次获得美国
推理小说最崇高的艾德格奖(Edgars,以推理小说鼻祖艾伦坡Edgar Allen Poe 命名)。

安东尼·布契(Anthony Boucher)直接了当的指出:「艾勒里·昆恩,即是美国推理
小说的同义词。」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本宁顿·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合作的笔名(其写作在大部分情况下,先由丹奈为小说创作大纲,再让李把它写成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侦探推理小说的集大成者(史上最成功的合作搭档),共创作了50多部侦探小说。他所创作的奎因侦探推理小说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其奎因探案系列脍炙人口,风靡美国及欧洲,畅销不衰。小说的主角埃勒里·奎因(是专业侦探小说作家兼业余大侦探,在书中和他搭档的,类似华生医生的是小奎因的父亲——纽约警察局的警官理查德·奎因)也成为家喻户晓,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

奎恩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从1929年到1935年为高潮时期,创作了所谓“国名系列作品”9篇,包括《罗马帽子之谜》(处女作,1929年)、《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即《法国香粉之谜》,1930年)、《荷兰鞋之谜》(1931年,并在该年两人辞职成为专业作家)、《希腊棺材之谜》(1932年)、《埃及十字架之谜》(1932年)、《美国枪之谜》(1933年)、《孪生之谜》(即《暹罗双胞胎之谜》,1933年)、《中国橘子之谜》(1934年)和《西班牙披肩之谜》(应该就是《西班牙海峡之谜》,1935年)。此外,还有原署名为巴纳比·罗斯的4部作品,即《X的悲剧》(1932年)、《Y的悲剧》(1932年)、《Z的悲剧》(1933年)和《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即《多利·赖因的最后一案》,1933年)。从1936年到1939年可以说是探索时期,但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作品。1942年开始发表的虚构城市莱茨威尔系列作品,标志着作者进入成熟时期。不过,60年代后的有些作品,据说是找人代笔的。
1933年,他们创办《神秘故事同盟》杂志,1941年又创办《艾勒里·奎恩神秘故事杂志》,主要由丹奈负责编辑工作。自1971年李去世后,便没有再发表小说新作。1982年,丹奈去世。

其代表作有《罗马帽子之谜》、《希腊棺材之谜》、《法国香粉之谜》(国内译本名为《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荷兰鞋之谜》等,曾多次获美国侦探小说年度大奖“埃德加·爱伦·坡”奖(这是美国推理小说家协会所发的年奖,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并于1961年获“埃德加·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在历次“历史上最伟大的10位侦探推理小说家”的评选活动中,埃勒里·奎因榜榜有名。在美国文学史上,艾勒里·奎恩的地位相当于英国文学史上的柯南道尔。

从整个西方侦探推理小说史来看,埃勒里·奎因属于第三代作家。与第一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如柯南道尔(其他如普斯特、傅尔曼等)笔下福尔摩斯的睿智,和在20世纪20年代成名的第二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其他如安东尼·贝克莱、范达因等)塑造的波洛侦探的老辣相比,奎因父子多了一份现代感,正因为如此,六十多年来他们一直深受热爱侦探小说的读者青睐。


 希腊棺材之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去香港前一天我连夜读完了一本侦探小说,艾勒里·奎因(Ellery Queen)的《希腊棺材之谜》。以前基本上没读过侦探小说,也就是翻过一些福尔摩斯,还有就是看了些大侦探波罗 (Poirot )的电影和金田一一的动漫。奎因侦探被誉为美国的福尔摩斯,是"家喻户晓"的侦探形象代表,不过说实话看之前我对此一无所知。之所以想到要看这样一部经典而古旧(1932年)的侦探小说,是由另一部侦探小说--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 )的侦探小说《八百万种死法》--引起的,不过这又涉及到同样的问题:那我又为什么会读这部小说?理由是,这本书新出,且书名起得很吸引人,虽然读完之后会觉得它有点"标题党"吸引眼球的意味,不过即使如此还是觉得这个名字起的好,可见一本书有个吸引人的名字是很关键的。话说上学期期末我看完《八百万种死法》之后借给pangolin,他一口气八小时读完,点评说此书"作为小说好过作为侦探小说",理由是"缺少完美犯罪感、峰回路转感、拍案叫绝感",这很正常,他看惯的是推理类的老派侦探经典,和这种硬汉派侦探走的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路线。他然后建议我说"啥时候看本真正的经典侦探小说吧",我让他推荐一本,他就推了这本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说是"目前为止""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侦探小说",并介绍说"整个小说中会n次让你先恍然大悟,然后发现原来被骗了",点评曰"极致啊"。作为权威资深侦探小说读者的pangolin,早已通读福尔摩斯系列阿加莎系列奎因系列以及一些我也不知道名字的系列,我自然是很信任他的,在这方面。所以我抱着极大的期望到学校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准备带回家看。因为是古旧的经典,纸质泛黄,封皮也残缺不全图书馆重新加了硬皮,看来是被无数人翻阅过,这样的卖相实在难勾起我的阅读欲望。不过我还是把它借了回来,是因为被"译者的话"所吸引了。当时看到就忍不住在图书馆里面笑了出来,翻到前面一看,群众出版社,1979年出版,定价0.88元,难怪!啧啧,真是富有时代特色呵(因为实在是精彩,我忍不住完整录其第二段附在后面),当即决定借走,可见一本书有个吸引人的序言也是很关键的。读完这本书不是像pangolin同学那样一口气八小时,而是用了好几天,小说的前部分头绪纷乱庞杂读起来比较沉闷,直到后来案件脉络逐渐清晰情节变得越来越吸引人,才加快速度读完的。读完,知道pangolin所谓的n是等于3的,不过到先恍然大悟然后发现被骗程度的严格来说只有最后一次。虽然奎因在下第一个结论时的推论也颇为精彩,后来被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全盘推翻来了一个大逆转,也可谓戏剧效果十足具有峰回路转感,只不过读起来还谈不上有被骗的感觉,除了因为这段看似严谨的推理中搁置的疑点和头绪还很多,更主要的是到这时行书尚未及一半,若在此时就真相大白,后面大半本书拿来干嘛呢?所以带着这样的心理预期,知道后面肯定要有逆转,所以看到逆转真的到来时的那种惊奇感就有所下降了。而第二个结论一看就是假象,因为凶手畏罪自杀这样的结局现实中可能发生,但要侦探小说里的阴险凶手良心发现绝对是个不可能任务,所以这个结论的推翻是必然和迟早的,所以对它的推翻毫无"恍然大悟"的感觉。不过到第三个结论的推翻,则确实是让人拍案叫绝,除却严密的推理使得前面纷乱的头绪全数得以解决让人恍然大悟之外,更主要是前面细心铺垫已让人先入为主地相信了第三个结局就是最后的真相,而且"凶手"已经被抓获收监了,而且全书到此已经剩下最后两节,料想也不会有什么大变数了,却偏偏在这里来了一个大翻案,且第三个结论还是奎因专门设下的圈套,真是骗了真凶也骗了读者。对于这种强调推理破案的侦探小说,作者在最后揭露真相前是将所有的证据和线索都毫无隐瞒地呈现给读者的,也就是说读者也可以同等的参与推理过程,话虽这么说,作者肯定是千方百计不让读者猜到那个结局的,所谓同等并不是平等,作者通过故布疑阵和误导暗示来阻挠读者的推理思考,所以说阅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读者和作者斗智的过程。其实回顾《希腊棺材之谜》的整个案情,虽然一开始铺陈出一大堆的头绪和细节,但是实际上走到最后真正关键的是不多的,最后的突破点实质也只有一个。不过作者的高明在于很早就将这个点假装不经意地作为细节(奎因侦探让布莱特小姐用打字机打下号码的情节,第二十四节 物证)泄露了出来,作为突破点如果忽略了这个细节,最后自然推不出真凶,但是它作为突破点的同时也是一个误导点,所以即使抓住了这个细节也会被误导到第三个错误结论上来。这就是作者高明的地方,让你自以为抓住了作者的疏忽,早早地(在第二个结论尚未被推翻的时候)以为洞穿了整个事件,从而忽略了一些别的看似无关而关键的情节(其实这个被忽略的关键也只有一个,且在同一节中)。所以带着这样沾沾自喜的心理,越往后看越觉得案情是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的,也觉得这个小说也不过尔尔,但是到最后揭晓才发现中了作者布下的圈套,那种"原来如此啊"的惊叹感觉我想才是这种侦探小说好看的原因吧。用pangolin的话说就是"被耍得越狠越开心"。小说在最后揭露真相前有一段谨致读者的话写道,让作者觉得其乐无穷的就是能用"也许你自以为解决得恰到好处,却不料你已上了大当"这句话来回敬那些自以为解决了问题的读者,可见这也是侦探小说作家获得快乐的原因。虽然《希腊棺材之谜》有一个惊艳的结局,改变了我认为这小说平庸的看法,我也觉得这个侦探故事很不错,但还远未及"极致"的程度。仅仅从侦探推理的案件设计角度来看,如前所述细节铺陈得很大很多,后来实际上起到作用的是很少的,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无关痛痒的实际上都未涉及到问题核心,这些头绪组织得松散而不够紧凑,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不过作者要安排四个结论,还要都解释得看起来合理,已经够复杂的了,兼顾不了那么多也是在情理中。另外从个人阅读感受来说,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唧唧歪歪的话从来不好好说喜欢援引名著典故夹杂法语拉丁语(作为例子,特摘选奎因的一段话,见附2)的作派实在是让人喜欢不起来,虽然性格习惯行事怪异是这类侦探角色的共有特色,但是对比福尔摩斯,他的刻薄自负是建立在自己的推理天才和敏锐观察力的基础上,埃勒里·奎因的轻佻无礼则完全是自己欠打使然,这样看起来就没那么可爱了。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我刚看完《八百万种死法》里的硬汉形象,一时还适应不了这种转变的原因。其实这种推理型的侦探小说充满了各种定式,比如说罪案总是发生在相对狭小和封闭的空间中,且疑犯的范围是固定的,用某侦探的话说就是"凶手就在我们中间",比如说真相大白的高潮永远出现在最后,而且在此之前那个侦探肯定是一直憋着不肯透露只言片语的,比如说凶手永远是那个最不可能的人,但是好的侦探小说仍然有办法让你猜不到,或者即使猜到了也不知道怎么推断出会是他/她?小说就像是一个规格限定了的机械锁,前面绝大部分是这个锁的构造介绍,后面短短的几页则是开锁指南,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解开这个锁,锁越复杂越难解其中的乐趣就越大。不过解开之后锁就没用了,所以pangolin也说"即使最好看的侦探小说,看完结尾后也失去了大部分意义"。另外,关于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怎样的"家喻户晓",我由于接触得晚没有什么直观认识,只是从一些资料介绍上看到说他是多么的经典与出名。不过在读这本的时候碰到两件事情,可以从一个侧面佐证奎因侦探以前确实是很"红"的。一是,我爸爸看了这本书之后,说他早就在大学的时候读过了,不过情节都忘了,而我们家现在是没有一本侦探小说的,也从没见过他读什么侦探小说。二是,我读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读到第三章·1978年9月,其中主人公在描述自己"不值一提""百无聊赖"的人生的时候,说自己"爱拉里·奎因小说里的犯人姓名全部记得,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也一本不缺,但只读了一半"(翻译成"爱拉里·奎因",是因为林少华在翻译自己不熟悉的人名歌名的时候通常都不参考习惯译法,以至于你用此作关键字搜索的时候,出来的结果都和《寻羊冒险记》有关。而村上似乎是对背诵西方小说中的角色名有特别偏好的,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有这样一段"我闭起眼睛,试着想《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三兄弟名字:德米特里、伊凡、阿辽沙,以及同父异母的斯美尔佳科夫。能够一口气说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兄弟名字的人,世间又能有几多呢?")。附1:译者的话 (第二段)《希腊棺材之谜》是一部推理小说。描述了如何运用演绎法,去侦破一件错综复杂的人命案。小说并不单纯地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着眼于提倡进行逻辑思维的科学态度。读了之后,可以在思想方法上获得一些启发。同时,从这一案件的描述中,也映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上层人物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卑鄙本质,他们可以把古代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瑰宝当作庸俗的牟利手段,而利之所在,趋之若鹜,不惜为此干出伤天害理的勾当,甚至移祸栽赃,陷害无辜;在他们之间,什么亲人眷属、同胞骨肉,都可以成为金钱买卖、等价交换的商品。马克思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还说,资产阶级为了追逐利润,"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希腊棺材之谜》所暴露出来的现象种种正是这一些精辟论断的形象化注脚。当然,小说的主旨并不在于暴露那些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相反,小说作者没有掌握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早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伟大真理,不懂得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犯罪活动都是这一没落垂死的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这一腐朽社会的附骨之疽,却抱着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和法律秩序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幻想通过一些"能员干吏"就可以消弭罪恶、维持治安。这是我们在阅读本书时应加以分析和批判的。这段话在现在固然可以当笑话来看,但是当时确实最正常不过的一种表达。所以某些表面看起来正常的东西,时代变了就会显得荒谬无比。一本老书,往往携带有时代的信息。从译者的用词造句习惯也能察觉出和现在的不同。比如说第二十九节·收获中有这样一句话" 桑逊在处境顺利的时候,是个讲斤头的斲轮老手!",我连">斲"这个字都不认识,更别说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我看现在也不大可能有人能翻译出这样一句话来。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斲"念zhuo2,"斲轮老手"是说春秋时,齐桓公有一位名叫扁的工匠,专制车轮。砍制车轮得心应手,制做精巧。虽心中自有绝窍技术,但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传给儿子。故七十岁依旧斲轮。典出《庄子·外篇·天道》。比喻技艺精练纯熟或经验丰富的人。亦作"斫轮老手"。 这样又学到一个成语了。附2 :三十一、结局 (节选)艾勒里笑笑。"我真高兴听到你提这个问题,诺克斯先生。你必定曾在看书的时候读到过下面这样一句话吧,因为不少成名人物--拉丰田①、德伦西②、柯尔雷基③、西塞罗④、朱文诺⑤、戴奥真尼斯⑥--早已用各种方式重复过这句话了。这句话也是特耳非⑦的阿波罗神庙的铭言,据说是出自台利斯⑧、毕达哥拉斯⑨和梭伦⑩之口。在拉丁文是:Ne quis nimis。在英文就是:君应有自知之明。詹姆士·诺克斯先生,"艾勒里用人世间无比亲切的口吻说道, "你被逮捕了!"①拉丰田(La Fontaine)--法国诗人及寓言作家,1621-1695年。②德伦西(Terence)--罗马剧作家,公元前185-159年。③柯尔雷基(Coleridge)--英国诗人及哲学家,1772-1834年。④ 西塞罗(Cicero)--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及作家,公元前106-43年。⑤朱文诺(Juvenal)--罗马诗人,约在公元第一、第二世纪间。⑥戴奥真尼斯(Diogenes)--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公元前412-323年。⑦特耳非(Delphi)--古希腊的一个都城。⑧台利斯(Thales)--希腊哲学家,约于公元前636-546年在世。⑨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希腊哲学家及数学家,约死于公元前497年。⑩梭伦(Solon)--雅典立法者,约于公元前638-559年在世。有意思的是艾勒里·奎因在这里引用的拉丁文"Ne quis nimis"是错误的,其中的"quis"应作"quid",虽然"Ne quid nimis"也出自特耳非的阿波罗神庙的铭言,却不是"君应有自知之明"的意思,其英文意思是"Nothing in excess",中文就是说"过多即是空",是劝勉人们要节制避免过度的意思。而所谓"君应有自知之明",其更为我们熟悉的翻译应该是"人啊,认识你自己",英文是"Know thyself" ,拉丁文应是"Nosce te ipsum"。这句话也是刻在特耳非的阿波罗神庙的入口处的,所以西方人也有搞混的时候。从上面这个段翻译可以看出翻译这篇侦探小说是相当麻烦的,但是难得的是这本书的译者王敬之先生都一一作了详尽的注释。这个版本也获得了"全国首届侦探小说大赛"(1997)翻译奖。
  •     推理严丝合缝,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即使在现代人看来其逻辑也合情合理。凶手之难缠也可谓罕见。话说如果不是《三口棺材》的出版年份在这之后,我都要以为奎因是在嘲讽卡尔主人扮访客的手法的可行性了。唯一比较烦人的就是大学时期的埃勒里实在太爱引经据典了,三句话不离欧洲文学著作。
  •     这是侦探克勒里·奎恩系列最著名的一部。这部侦探小说情节极为复杂,前后有四次大型推理。在看侦探小说时,我总是不相信嫌疑最大的人是凶手,看似最无辜的人就是。可是最近这两天的两本书都超乎我的想象,凶手都在呈献给读者的嫌疑人之外,完全出乎意料。在这本书的四次推理中,我每次都比小说情节快一次,第一次指控病死的古董商时我就怀疑是经理干的,经理“自杀”时我怀疑是大富翁,待到确认经理是死于谋杀的时候我想到了女秘书,最后主角设局的时候,大概没有读者还会认为是大富翁了,作者大概是要引导读者怀疑女秘书,嘿嘿,我在第三次推理已经想到女秘书了。但是在最后设局时候,女秘书太明显了,我被整本书从头骗到尾,结局不可能这么明显。果然不是女秘书,这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是谁了。最后凶手揭露出来时,的确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觉得凶手似乎出场太少了……但是我觉得这本小说也存在一定问题。凶手既然高明到如此程度,那么他在把被害人尸体转移到棺材时发现了遗嘱,理当想到棺材迟早会因为寻找遗嘱而被打开啊!怎么还会把尸体放到棺材里面呢?还有就是凶手露面太少,最后揭晓的时候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第一本除福尔摩斯外的侦探小说..
  •     奎因最棒的推理
  •     高中时读过
  •     这是我除了福尔摩斯外最喜欢的一本侦探小说
  •     毫无犹豫给了五颗星,不愧为奎因系列中最经典的一部。从凶手的动机、手法乃至身份都叫人惊叹。奎因警长与埃勒里公子的又一次联手。纵观整部小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推理倒并非是埃勒里最后缉捕归案的那次,而是第一次犯错的“杯具”推理。虽然“杯具推理”最后沦为悲剧,事实证明是埃勒里中了凶手的诡计,也让我们这位初出茅庐的侦探长公子着实大受打击了一番。然而就推理本身来说却是异常出彩的。仅仅从几副杯具就能推断出访客人人数,主人的故布疑阵,甚至从蛛丝马迹中指出凶手。当然啦,推理是一项很严密谨慎的工作,其间只要有一个环节或因素的不正确就会推翻所有建立起来的理论。很高兴,能在这部小说中看到埃勒里的成长,那是他从一个狂傲自大的推理狂到一个心思慎密的名侦探的分水岭。
  •     !!!精彩
  •     第一本奎因小说,男主角很可爱,吸引人,还不错,比后面的几部好看。
  •     多重解答的精彩版,情节紧凑,一个一个解答,一个一个推翻,的确是神作
  •     人名翻译得太头疼了搞得这么有趣一本书我看睡着了三次……
  •     想读推理小说,当从奎因开始。
  •     我还是不太喜欢他是毛头小伙子的时候……
  •     说实话,不太喜欢这一类,看完这一本突然不想再看侦探小说了,和福尔摩斯类似,一集集的感觉,不过我没看过福尔摩斯的书,只是小时候看过几集柯南的动画,就是那种感觉,不是很喜欢。。。还有其他8个国家之谜,不会再看了。。
  •     我一向认为,类型文学是有“时效性”的,例如推理,例如科幻。在看过一干以奇葩著称的本格和新本格后,回头再读奎因的著作,也难免产生“不外如是”的感觉。然而奎因对逻辑性严密的推敲,对诡计可行性的把控,以及好好讲故事的叙事能力,却是当代许多——或者说绝大部分——推理作者所不能及的;因此一分近减在时效性上,因为无论作品当年如何经典,它所面对的永远是当下的读者。
  •     推来又推去,推理名作啊
  •     。。。。。
  •     万能的逻辑万岁
  •     n次逆转的经典推荐
  •     两位大师的著作,有时间再阅读一遍。
  •     大二的时候看过,然后忘了。重新标注,等入手。
  •     埃勒里·奎因,最好的侦探小说
  •     哈哈哈哈!!!
  •     太复杂咧。
  •     都说是经典可能是当年太年幼所以很囫囵、
  •     构思精妙,结局确实出人意料,啃了三天才断断续续看完。
  •     推理极其完备,但个人不喜之处有二:一是推理部分有些啰嗦,有些琐屑的细节推理也长篇大论,写小说也应该讲究留白的;二是小奎因的种种卖弄言行总能让我的阅读热情迅速冷却。所以,如果奎因在推理之外的地方做得再好一点...
  •     还好吧,结局有点意外。
  •     结尾略坑
  •     埃勒里奎因我宣你啊!
  •     重读仍有收获
  •     翻译的风格真是。。。故事还比较有意思,可以改成美剧。。。不过总体来说还是算太琐碎了
  •     完全把我打倒了!!这才是我心仪的推理
  •     看过的设计最精彩的侦探小说
  •     青涩的奎因,成熟的逻辑,令人拍案叫绝的反转,这是一群聪明人的博弈,一场酣畅淋漓的骗术。经典!经典中的经典!
  •     小时候看的最早的侦探小说 对我来说某种程度上是美妙的青春回忆
  •     我觉得一般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翻译的问题,看的没啥知道结果的欲望,各种反转也挺没意思的,觉得没有亲切感
  •     超级好看!!
  •     好棒!我一直觉得凶手是诺克斯啊还一度觉得哇塞居然猜对了好吗!!被骗的好惨了啦
  •     不试试怎么知道到底多精彩呢。
  •     开始还以为我猜对了!兴奋了半天心里也有点小失望,觉得竟然真的这么简单,但是最后的反转!天啦噜!太让我吃惊了!线索铺得很合理,行文也很细腻,大概还是信息量略大
  •     答案就在你忽略的地方,而侦探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总能注意到看似正常但并不正常的小细节。
  •     无感
  •     奎因式推理的巅峰。这是国名系列中死人最多的一部了吧。果然还是死人多些更有乐趣。
  •     逻辑为王,黄金时代因此永不落幕
  •     好多硬伤,作者文笔不错,引人入胜
  •     冲翻译也要给五星
  •     同事推荐。但借到手只看了几页。人物太多记不住啊~~
  •     全都因为最后一环的解开 才牵强的把前面都圆了 其实任何其他人 也可以完成前面两案
  •     慕名而看的结果屡屡要看睡着……
  •     XJ拔拔借给我看的书,后来还是带了这本在飞机上看。非常旧的一本书,1979年出版,0.88元,背面有一部分都已经发霉脱落了。。不过很好看,结局也出乎人的意料,好多细节我都没有注意啊。。啊啊啊。。
  •     结尾太出人意料了反而觉得不合逻辑,21条中规定凶手不得为破案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