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书店印象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11728790
作者:严彬 主编
页数:284页

作者简介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成为作家、文人、学者和各类各行业人才及各类文化、出版机构的聚集地,同时也为书店提供了沃土。
全国书店最多的城市,恐怕非北京莫属。知识分子的书店比如万圣、涵芬楼,女性书店有粉色的、常放映电影的雨枫书馆,艺术书店中,有位于东直门的库布里克,单向街、字里行间这样的连锁书店,已经在城市中遍地开花……2014年,24小时书店在中国兴起,美术馆东街老牌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更成为年轻人的好去处。
本书与北京的书店有关。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沈昌文、俞晓群这样出版业的前辈关于书店的文章,有著名书迷的逛书店小史,更有万圣书园、涵芬楼、三联书店、豆瓣书店这样京城文化地标式的书店老板的访谈录。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些书店的实景照片,或宁静,或温暖,或厚重,或文艺;还可以根据彩图上面指示的页码,找到内文相应的文章。文末,附有长长的一串北京书店名单及地址,可供参考。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灯火;北京的这些书店灯光,是迷人的。愿你会喜欢它。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读者篇 001
北京的书店  解玺璋 003
到北京去做“醒客”  沈昌文 010
京城书店印象  俞晓群 012
买书旧事  止 庵 016
读书买书二十年  冯俊文 019
逛书店小史(外一篇:不再淘旧书)  杨 葵 023
怀念美好的书店时代(外一篇:谢谢书店,谢谢书)  绿 茶 029
盘桓潘家园  任剑涛 038
淘书再无乐趣  思 郁 044
小书店  唐 山 050
书店十年  贺 超 055
商场的地下王国  远 子 059
在书店,来自陌生人的美意  张 莉 064
第二辑 书店篇 069
做书女,让心行走  许春宇 071
读易洞:社区的内心秘密  杨 早 077
书店:这门奇怪的生意  邱小石 083
单向街的变与不变——从圆明园到花家地  许知远 087
让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樊希安访谈录
《三联生活周刊》 092
书店体系的挑战——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访谈录  尹 彬 100
想在天上扒开一个口,看看这人间事——涵芬楼书店赵万波访谈录  尹 彬 127
小书店与特价书的出路——卿松和他的豆瓣书店  尹 彬 151
理科男中的文艺女青年——墨盒子访谈录  夏钰奇 174
彼岸书店老板赵越超开店日记  赵越超 190
附录 北京书店地图 223
跋 我的书店,我的北京 234

内容概要

严彬,1981年生,湖南浏阳人,作家。在京从事文化媒体工作十年,创办凤凰网读书频道并任主编至今。主编“凤凰网读书文库”《野渡》、《临渊》、《盗火》,出版诗集《我不因拥有玫瑰而感到抱歉》。
作者(后面的数字是他们的文章出现的页码):
解玺璋(作家、学者) 003
沈昌文(出版家) 010
俞晓群 (出版家)012
止 庵(作家) 016
冯俊文 (出版家)019
杨 葵 (作家)023
绿 茶 (媒体人、出版人)029
任剑涛(学者) 038
思 郁(书评人) 044
唐 山(媒体人) 050
贺 超 (媒体人)055
远 子(青年作家) 059
张 莉(作家) 064
许春宇 (雨枫书馆创始人)071
杨 早(作家) 077
邱小石(读易洞书店创办人) 083
许知远(单向空间创始人) 087
樊希安(前三联书店总经理)092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
赵万波(前涵芬楼总经理)
卿 松(豆瓣创始人)
张 弘(墨盒子创始人)
青 云(墨盒子店长)
夏钰奇(记者) 174
赵越超(彼岸书店创始人) 190


 北京书店印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不是“醒客”,去万圣有时只是为瞎逛。 ——沈昌文我觉得人们与其收藏那大量发行的邮票,倒不如搜罗这种印数无多的图书呢。 ——止庵 我知道读书人都敬惜字纸,以干净整洁为荣,以乱写乱画为耻,这没错,但难免因此没了兴致。——杨葵 那几年,生活单纯而美好,从一个书店到另一个书店,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绿茶 任何阅读都是碎片化的,这是它的本质,这是对苏格拉底那句“人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最好呼应。——思郁尽力去破坏这个世界,只是为了满足片刻的冲动,年龄越大,对人生便感失望,便越会觉得,拯救遥不可及。——唐山十年来,和书店的缘分更多是因为职业的要求。做读书节目主持人,不逛书店,就像厨子不逛菜市场,时尚大师不参加时尚周。——贺超 我承认,自己读这些书是安静的,内心却又是电闪雷鸣火光四射的,那是最美好的时分,那是静悄悄的快乐。 ——张莉 可以低头看书,不用抬头看人,若是想读懂人,就只留意他的书单。——许春宇开书店的人给爱书店的人以梦想,爱书店的人给开书店的人以幻想。——邱小石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了某个高于我们自身的理想一道奋斗过,体验过人生中非凡的时刻,体验到那种人生被点亮的感受。——许知远
  •     “我们和不相识的人一起,每天进出于北京各条街道,各座楼里的书店,我们为书店的光所吸引,像蚂蚁出入自己的精神巢穴。”现如今做书店的人,多少是有一点理想主义的,也是有一点固执的。置身事外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个中滋味——他们坚持着琐碎繁杂的日常劳作,获取着卑微可怜的酬劳,他们要营造精神世界的乌托邦,也要迎合浮躁残酷的市场。仿佛不死,已成为他们最大的成功。我打心底佩服这些人,他们把许多人心中的梦想雕刻在城市街道一隅,为受不了灯红酒绿的人们寻求片刻的宁静。书店篇里印象最深的当属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的访谈录,对于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来说,很遗憾,在北京的两年时间并未踏足过半步,不过单是看一看人家的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对图书行业的预见,都收获不小。还有读者篇里“在书店,来自陌生人的美意”,温暖的故事让人对曾经的书店有了一丝艳羡之情。我们这个年代里的大多数人,跟书之间的缘分浅的可以忽略不计了,上到学者、下到普罗大众,估计放在老一辈眼里都是自上而下的失望透顶——上层学问不精,底层干脆几乎放弃阅读了。联想到日渐萧条的出版行业,也早已不是当初做文化的纯粹。商业、产品、利润,这些硬梆梆冷冰冰的词语,越来越不可避免地冲击着脆弱不堪的出版业。数以万计的从业者不过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打造着自己也未必在意的商品,迎合的不过是散发着铜臭味的钞票而已。即便是没什么积淀的普通从业者,怕是也对此时的行业现状失望了吧。而对于那些做学问的人,真是对此心痛不已了。“当编辑,其实是需要有点罗永浩说的工匠精神和罗振宇说的死磕精神的。当编辑,要么做有意思的书给读者快乐,要么做有诚意的书给读者温暖,要么做有品质的书给读者营养。”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编辑会带着一点情怀和许多认真做书,但以我对本书编辑的认识,她还在坚守着这一点。这本书,让我对市场冲击下这一小撮有理想有担当的写书人、做书人、卖书人心生敬佩。书中所写读书人,不止是读书人,他们是文化的继承者;书中所写卖书人,也不止是卖书人,他们更是文化的摆渡者。虽然大多数人对实体书店前途持有悲观的态度,但他们从来不想放弃对传递文化这一职责的坚守。所谓摆渡,既是出版社之于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也是书店之于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出版社与书店肩负着同样的使命。雨枫书馆奉行这样一种理念——“我的存在,只为目送你再次远行的身影”。我们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你们通向未来的路。(题外话,书中的大部分插图,是由摄影爱好者肖文俊提供,他也是我尤为膜拜的才人之一,一张亲手拍摄的美片,配上一段亲自着笔的文字,一向是他的风格。虽未见其人,但也不妨碍我对这类人的认识,倒不是他的人生,而是他面对人生的态度。)
  •     上周末,特地去了一趟号称上海最美书店的钟书阁在闵行新开的分号,碰到了一本《北京书店印象》。看了看封面,简单的翻了几页,就买下了,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整的读了两遍。这本书主要是一群爱书人关于淘书、读书和卖书的感悟与体会的组稿,字里行间映衬出人与书,书与书店,书店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又紧密的关系,在每一个爱书人的内心深处荡起浅浅的涟漪。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读者篇,主要讲述的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讲述每个人与书、书店的故事;书店篇,则是通过与书店从业者的访谈来讲述每一个京城坐标书店发展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实体书店未来发展的思考。这本书的编者和作者,无疑都是一群重量级的爱书爱到骨子里的人。书里有解玺樟、俞晓群等文化大家关于北京书店整体变迁的回顾,有杨葵、任剑涛回忆旧时买书、淘书的乐趣,也有止庵、绿茶对属于书、属于书店的那个黄金时代的怀念与如今书店没落的遗憾,还有作家张莉所一直惦记着的那个在盛世情书店狭窄的空间里给她推荐影响了她整整一生阅读趣味的偶遇的陌生人。在与刘苏里交谈过程中,他和他的万圣书园一路走来的路径和今后的去向逐步清晰;单向空间独特的个性、豆瓣书店的淘书经历对于每个读者充满了吸引力。读完了这本书,对于做一个好读者有了自己的体会与认识。已经记不起自己人生所读的第一本书的样子,但是依然记得小学的时候差不多将学校图书室里的书借了遍,记得中学的时候去图书馆做志愿者只是为了每次可以多借一本书,还记得大学的时候窝在图书馆的沙发上看《沧浪之水》泪流满面的场景。读书就像是在找一种爱的感觉,在长久的坚持中丰富了自己的情感,培养了自己的人格;在与每本好书相遇的过程中塑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人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社交,有人把书籍作为装饰,但是我认为理想的读者应该是以阅读为乐的人,平时的生活中虽然忙忙碌碌,有太多的地方需要用心思,但仍然会留一定的时间与精力给读书。买了一本书特别开心,读了一本书满心愉悦,让阅读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让逛书店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一座城市,因为有了书店,让爱书的人有了精神归宿,让不爱书的人有了附庸风雅的机会。”对于很多人而言开书店是很多人儿时心中就积蓄的梦想,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就像许春宇所云,可以只是低头看书,不用抬头看人,若是想读懂一个人,就只留意他/她的书单。尽管每个人接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发生了变化,高企的房租和网点的冲击使得实体书店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还是能欣喜的看到有那么多书店从业者在做最努力地坚守。雨枫书店的特色童书,读易洞所力图打造的社区文化空间,单向空间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气质,万圣书园的纯粹学术与专业,还有三联书店历史沉淀与大众普及的结合……自身独特的定位也让很多书店的生命力也比所有人想象的更为持久,更富有韧性。即使是诸如亚马逊、当当之类的网络书店也在筹划开设线下书店,实体书店在引导公众阅读中依然有着存在的价值:独特的定位,专业的图书推荐和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将成为今后实体书店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向。曾几何时,习惯了在网上购买图书,如今,慢慢做出改变,只为延续这种传统,哪怕再微薄的支持,即使再微弱,也希望这些城市之光亮的时间再长久一点。书中虽然写到的是北京的书店,但是什么是一个好的书店,如何评价和判断一个好书店,好书店存在的价值不会因地域的限制而有太多差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同样不缺乏那些有个性的书店,在这个城市的角落也散布着一个个爱书的人,希望能够有机会遇见他们。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除夕夜,读完了这本书。感谢这样独特的策划,能够让人安静地神游。书店,或许也是从游的好地方吧。至于里面的文章,有些能够让人会心一笑,感到读书本该如此,还有些文章,似乎作者书没读明白,架子倒是端起来了。
  •     很棒
  •     诚意十足。理想社会的一个图景是由那些在一或几领域有所擅长的各行业退休人士担任品质独立书店之店员。
  •     错过好多!好伤心啊,过几周去北京要找找,学校边上居然有家彼岸
  •     书店—读书人的天堂
  •     “人类对于纸质图书带有近乎遗传性的偏爱” 。“先是激情,再是温和的欢喜”,对书店和书,我想是这样的吧。另外,想了想,去书店和咖啡馆看书,有时候似乎是带着一种仪式感。
  •     自述和访谈的合集,总是觉得不怎么良心。
  •     在北京的最后一晚读完了,希望下次再到北京继续走访书店。
  •     现如今做书店的人,多少是有一点理想主义的,也有一点固执的,坚持着琐碎繁杂的日常劳作,获取着卑微可怜的酬劳,仿佛不死,已成为最大的成功。虽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实体书店的悲观情绪,但他们从来不想放弃对文化摆渡者、心灵驿站的坚守和继承。出版行业也早已不是当年做文化的纯粹,商业、产品,这些硬梆梆冷冰冰的词语,越来越不可避免的冲击着脆弱不堪的出版业。“当编辑,其实是需要有点罗永浩说的工匠精神和罗振宇说的死磕精神的。当编辑,要么做有意思的书给读者快乐,要么做有诚意的书给读者温暖,要么做有品质的书给读者营养。”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编辑会带着一点情怀和许多认真做书,但以我对本书编辑的认识,她还在坚守着这一点。这本书,让我对市场冲击下这一小撮有理想有担当的写书人、做书人、卖书人心生敬佩。
  •     中国未来与其笼统地说在民间,不如说在书店和读者。
  •     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书店所销售的书其实代表了书店的文化选择。利润与文化传承总有一个要占大的比重。希望每一个办书店的人都能坚持自己,希望爱书的人越来越多,希望将来我也能开一家自己的书店——可以玩手帐,可以聊天,有喜欢的书,就好啦。
  •     啊,想念豆瓣书店!老板口中的“老读者”应该有我一份吧。老板娘应该早已经生了,祝他们幸福。
  •     周迅 只读世界名著
  •     去岁北京行,匆匆逛了单向街豆瓣和万圣,这次再作一次纸上书店行旅。
  •     记得第一次在书店买书读是在高一,县城里的新华书店,易中天品三国,上大学去书店买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前两册,之后再也没去书店买过书了,都是在网上买,方便便宜,对于我这种学生党来说。感觉去书店都是在被动买书,自己去网上买都是具有目的性的,知道自己想买什么书,所以也就懒得去书店了。
  •     参考。
  •     首先,对于图片集中在书的前半部分而没有和文字对应起来感到别扭。看到后半本书店篇的时候,得翻到前面慢慢找看讲的到底是哪家,很不方便。然后印象最深的是彼岸的开店日记,接地气,看得进去。有几篇让我看得中途不得不放下,差点弃了。只是不知这本书出版的现在,又有几家书店倒下了?书店究竟要如何才能盈利,不知何时才会有成熟的新的模式出现呢。
  •     #乱翻书#最喜欢刘苏里的访谈,从中了解了万圣。其实去万圣的次数很少,一是因为远,二是因为懒,三是因为压力太大(智商被碾压~)。从今年6月开始,倒是每月至少去一次三联,每次买一本书,最近一次买的是惠特曼的《草叶集》,但以后要转战万圣了。也一直很喜欢绘本,墨盒子要列入明年开春的书店计划。
  •     一、不应该苛责独立书店的多元化经营,毕竟在物质时代,坚守理想多少是张空头支票。二、在万圣和三味书屋感受到了绝望,对自己无知的绝望。三、新华书店是鸡肋。
  •     刚刚看完,希望我开书店的梦想也能有一天成真啊
  •     书店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有多少人曾经梦想要开一间书店,可是有几个人能将梦想与现实完美结合呢,就有那么一波人他们坚持情怀,在这同时,他们也让自己完美的在这个急躁的社会中活了下来。
  •     16.04.29 09I看完越发觉得实体书店的不易了,好多心酸的感觉,有空的时候还是多逛逛书店,减少在网上买书的频率。最后的书店地图很详尽,下次去北京可以接着把没去过的书店慢慢逛完。
  •     对于打消一个文艺女青年的书店梦很有帮助。做书店一定要亲力亲为,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如果只想做生意,先做别的把钱赚到手了再开书店不迟。
  •     通篇看来,读者的文笔普遍优于开书店的人。喜欢张莉的《在书店,来自陌生人的美意》。喜欢豆瓣书店创始人卿松对书的态度。雨枫书馆和墨盒子这两篇读不下去,前者不会好好说话,后者的采访是谁做的?
  •     编者挑选了一部分读者和几家知名书店的老板作为采访或约稿对象,从两种不同的视角切入,聊了很多关于北京书店的事。读者角度,讲的大多像是关于从前北京城的书店是怎么样的,过去是如何淘书的云云,文字生动,可以想象到此中乐趣。书店老板角度谈的则更多是开店历程,书店经营之道,当下所遇到的难题等,以小窥大,可以看出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尤其是电商带来的冲击,使得很多书店不得不开始寻找一种转型的方式。挺好的一本书。
  •     讲到了好多书店,豆瓣,单向街,万圣等等,真希望有机会都能走一遭。
  •     因为是我自己编的,约稿,采访,花了不少功夫。应该很快有售,欢迎看看。
  •     一本访谈集
  •     讲书店的书,错字有点说不过去。
  •     一口气看完,看完好崇拜刘苏里。
  •     85后的书痴表示十分赞
  •     给这本书打5分,很大程度上源于情怀。这是一本由上一代读书人集结而成的书,也是一幅“北京书店地图”,作者采访了万圣、涵芬楼、雨枫书馆、单向空间等知名书店的创始人,展现了一代读书人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不得不感叹,现在的阅读环境真的不如从前了。
  •     Kindle CN 难以打分。感激这种情怀。仅仅感激而已。
  •     主题相对难得,毕竟是一本书而非一篇公众号文章。对于我而言,最终的结果可能不是书的内容本身,而只是在手机里收藏了几个可以喝咖啡的地方。读者篇有些文章选得不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