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小说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11
ISBN:9787020014545
作者:(俄)契诃夫
页数:2册(864页)页

书籍目录

不平的镜子
谜样的性格
一个文官的死
嫁妆
查问
胖子和瘦子
在海上
站长
变色龙
凶犯
厨娘出嫁
普里希别耶夫军士
苦恼
风波
巫婆
阿加菲娅
歌女
丈夫
磨坊外
万卡
薇罗奇卡
冷血

渴睡
草原
精神错乱
没意思的故事

跳来跳去的女人
在流放中
第六病室
文学教师
挂在脖子上的安娜
带阁楼的房子
我的一生
农民
套中人
醋栗
约内奇
出诊
宝贝儿
在峡谷里
新娘


 契诃夫小说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阅读很像爬山,爬着爬着就想登顶,然而山顶那么高,望都望不见,想要登顶谈何容易。可是人很奇怪,产生了的愿望,会在心底慢慢生根发芽,磨的你不得不去努力实现。对我来说,阅读的顶峰曾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出了名的黑暗,我总是不敢去读,总是担心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担心辨别力不好,不小心被黑暗吞没了。去年的某天,终于觉得时机似乎成熟了,一口气读完了《罪与罚》、《群魔》、《被损害与被侮辱的》、《白夜》、《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完长出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终究还是比想象的强大。惊叹陀氏对人内心复杂程度的把控。可是惊叹归惊叹。读他的作品,并不能满足我们阅读的需要。因为读书是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自我,而这个独立自我又建立在对自己真正了解的基础上。读陀氏,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别人,但是自我,仍旧是个谜。直到最近读契诃夫。其实之前读过几篇他的短篇,比如《一个文官之死》、《胖子和瘦子》,文字简练,把小人物的渺小和猥琐描写的栩栩如生,又带着一种淡淡的幽默。《万卡》,那个可怜的小男孩,终日思念爷爷,终于给爷爷写了信,地址上却只写了爷爷,他不知道爷爷无论如何也是收不到信的,读完之后让人内心非常痛苦纠结。后来听说列宁读《第六病室》很压抑,觉得他自己就是关在第六病室的病人,半夜跑到俄罗斯的雪地里透气。很好奇,于是也读,读完之后,只是觉得沙皇专制统治的确令人窒息,更深层次的影响却是没有了。说到底,沙皇的统治,那跟我实在没什么关系。后来就忙着去读其他文字,契诃夫的作品躺着架上,渐渐又孤独了。然而,这几天买了一本汝龙翻译的契诃夫作品集,却终于读的欲罢不能了。这本集子是按照契诃夫作品的时间顺序排列的,所以阅读时,很容易看见契诃夫写作和思想发展的线索。契诃夫是医学出身,1879年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的窘迫,开始在一些幽默刊物投稿,笔风以轻松讽刺为主。汝龙译丛第一篇《不平的镜子》,发表于1883年,算是契诃夫早期作品,以第一人称笔触讲述“我”的丑妻子如何被一面哈哈镜所迷惑的故事,居然是负负得正,太丑的人被哈哈镜一扯反而变得天仙一样,于是哈哈镜子成了丑妻子的魔镜,而且连“我”看镜子中的妻子久了,都渐渐会迷惑起来。同样写于1883年的《文官之死》讲述一个小官员如何因为打了一个喷嚏而将唾沫星子溅到将军头上,因此惴惴不安,不停去找将军道歉,最后终于被自己惊吓而死。仍然诙谐幽默,但是现实成分增多,而且这个小故事非常能显示出契诃夫的天才性,虽然经过200多年,小人物这种战战兢兢的感觉仍然存在,丝毫不觉夸张。还读了《水手》,同样是1883年,但是现实性更强了,并且显现出契诃夫另外一个天才面,就是他流畅的转折能力。故事起初讲水手“有的时候比最可恶的野兽还要卑劣”,同时讲述了他们在船上穿孔,偷窥上等舱“新婚夫妇客舱”的计划。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会对水手卑劣的做法表示极端的反感,当我们看见准备入住的客人是牧师夫妇时,同情心会更加深,因为牧师象征着人性的纯洁高贵。我们看着水手和他的父亲老水手一起去偷窥,并且在偷窥过程中,老水手还和儿子抢一个角度更好的洞口,反感继续在加深。然而,他们看见了什么呢?牧师收了一个老年矮胖令人厌恶的银行家的钱,威胁新婚妻子服侍这个老家伙。小水手惊呆了,感觉“风把轮船撕了个粉碎”,他那个“酗酒而又放荡的”老父亲也惊呆了,带着他迅速离开。这个转折性的结尾,把我们之前的印象彻底颠倒了,坏人仍然有良知,而上流社会的君子们却做了最龌龊的交易。布鲁姆说文学都是善的。当我看完这篇《水手》后,脑子里就一直想着这句话。契诃夫的小说没有说教,没有观点,只是客观叙事,但越是客观越是深刻。读完故事,我们不仅懂得了真正的善恶好坏不能看表面,我们还懂得了人的复杂性,起初的判断和结论到最后不一定仍然能站住脚。《没意思的故事》,发表于1889年,是一个中篇,一改之前的小说情节,以一个老人的札记形式写就,散文和小说形式合体,是契诃夫文学的一个转折。讲一个闻名全国的老教授行将就木前的生活。有记载显示,这部作品其实是契诃夫的自传。老教授的身体特征像是肺痨病,而契诃夫本人有家传的肺结核,1880年左右他亲眼目睹了哥哥的死亡,1884年第一次呕血,这种宿命感时刻折磨着契诃夫。在小说里,老教授半夜醒来,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死了,“我的肉体并没有一点表面立刻要死的感觉,可是我的灵魂给一种恐怖压住,好像我忽然看见一大片不吉利的火光似的”,这种真实感受,一个健康人是无法体会的。阅读时,读者时刻能感受到人物抑郁的情绪,这种情绪,因为契诃夫本人的深刻恐惧,使我们的心也被紧紧攫住了。小说里,老教授面临人生观的危机,他活了62年,忽然发现自己年轻时追求名利,并且实现了理想,自己根据爱情结了婚,有了一双儿女,自己热爱科学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可是,这些碎片居然无法组成一个整体,因为,他悲哀的发现,自己的人生里,居然没有中心思想。“在这样的贫乏下,只要害一场大病,只要有了对死亡的畏惧,只要受到环境和人们的影响,就足以把我从前认为是世界观的东西,我从中发现我的生活意义和乐趣的东西,一齐推翻,打得粉碎”。“在这种时候,所有他的乐观主义或者悲观主义以及他的伟大的和渺小的思想,就只有病征的意义,没有别的意义了”。面临生命威胁的契诃夫,自然也有同样的困扰,这篇小说就是他本人重新思考人生的一种探索。小说里并没有给出解决麻烦的答案。“为了消磨光阴,我极力了解我自己,“了解你自己”,是很好的有益的忠告,只可惜古人从没想过指示我们用什么方法实行这个忠告”。年轻时,我们也对名利孜孜以求,以为人生的成功就是获得自己的认可和别人的尊敬,以为自己的名字被所有人关注就会幸福。可是,当年老时,发现自己的灵魂孤零零,自己的老伴并不了解自己,自己的子女陷入自私自利中,人生所有大大小小的烦恼,对自己的影响并不下于对任何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的影响时,这些名利就显得那么苍白无用。小说里,老教授的女儿私自结婚了,老教授收到电报却感觉自己很淡漠,他发现“淡漠是灵魂的麻痹,提早的死亡”。哀莫大於心死。在此之前,契诃夫还没有结婚。可是在行文中,他对婚姻里种种琐碎和厌倦描述却相当逼真。除了天才性,只能说他平时非常善于观察,并且能把那些生活里的琐碎提炼出来。我们经常说,历史是循环的,所以我们喜欢读历史,从里面寻找借鉴。其实我们没意识到,个人的人生也是循环的,古人经历过的喜怒哀乐以及所有的困扰,我们仍然在经历。这篇写于200多年前的小说,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生末途的老人的无奈,也不仅代表了契诃夫本人的思考,还描述了几千年以来每一个人所苦苦探求的问题:人生究竟是什么?从此开始,契诃夫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他的小说仍然是小人物,但越来越严肃,人生的无奈越来越显露出来。直到1896年《我的一生》,契诃夫才算是确立了人生怎么过的原则问题。在这个中篇里,契诃夫塑造了一位25岁第九次被辞退的男人形象,仍旧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这个男人出身贵族,受过教育,可是由于对工作的理解和主流不一致,屡屡受挫。社会主流认为这种人应该从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是可耻的。可是主人公发现所谓的脑力劳动工作不仅乏味,更重要的是这种工作其实是懒的代名词,这种工作根本无需动用脑力,“激发不出创造的热情,是一种机械的活动”。后来,他当了油漆工,觉得靠自己的手脚和劳动养活自己,内心非常踏实。可是油漆工却是当时最低贱的工作,因此他和家庭决裂了,并且被社会上的人看不起。在主人公探索自己人生应该怎么过的过程中,他还影响了自己的姐姐走向独立,并且也收获了一些友谊,还获得富贵女玛霞的青睐,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么这是一个多么乐观美好的故事。可是,如果这样,那就不是契诃夫的作品了。契诃夫继续深入,并且再次展现出他伟大的转折能力。玛霞曾经说“生活里的一切坏事都是由烦闷无聊,由心灵的空虚来的”,为了排遣这种空虚寂寞,她爱上了主人公,建立一个所谓的农业理想,用爱情绑架了主人公自由的理想,使他成了一个自己不想成为的农夫,玛霞最后却又忍受不了奋斗过程中的挫折,抛弃了主人公,前往欧洲,继续过富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另外一个所谓的富人进步医生,以爱情和自由的名义使主人公的姐姐怀孕后又抛弃了她。在描写这些人物时,契诃夫并没有谴责,一如既往的客观,行文中完全发现不了一丝一毫个人态度,他并不想干扰读者的判断。谴责也不是契诃夫的本意。他只是想在叙事过程中抓出自己一直追寻的问题的答案:人应该怎么生活?“那些有才能的,天资特富的人,知道该怎么生活,顺着自己的道理去走,至于普通人,比方拿我来说,就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会做。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瞧着深奥的社会潮流,随他把它们带到什么地方去。”这是玛霞说的,她对自己判断非常准确。200多年后的普通人仍然没什么进步,还是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随波逐流。这就是主人公最迷惑的地方:全城没有一个正直的人,可大家都觉得自己诚实。平庸生了根,变成了我们的风格。没有人读书,似乎永远打不完的牌,喝不完的酒。他的脑子里不断闪现那个问题:人活着却不能明确知道为什么活着,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主人公的姐姐得病快死了,他去找父亲,父亲狠心地说“种什么收什么”,告诉他不改过就不要回来。姐姐最后死了,主人公果然没有再回过家。“人总是把自己最亲近的人从这个世界上慢慢排挤出去”。在父亲顽固的脑子里,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也许到死,他也没有原谅自己的子女。姐姐虽然终于追求到了独立,有了想象中的爱情,可是她临到死也恨着父亲。主人公不恨父亲,他成了油漆工包工头,靠自己的劳动,过着诚实的生活,渐渐获得了小城人的认可,他看着父亲变老,看着父亲经常在家门口附近散步,只是再也没有回去过。恨是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情绪,爱和宽恕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真正应该抱有的原则。契诃夫本人是宽恕的。他说“对于生活的自由而深入的思索和对于人间无谓纷争的蔑视——这是两种幸福,人类最高的幸福”。油漆工实现了这两种幸福,契诃夫自然也是吧。契诃夫的小说是人类文学最高的山峰。实际上,契诃夫本人也是优秀人类的最顶峰。看他的字,我们会仰视他无比完善的人格,感觉到自己的无限渺小和卑微,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再好一些。文学是善的。实际上,一代代文学家在纸上只划了一个关于人生的问题。在《我的一生》里,油漆工说“这座城只培养小店主、酒馆老板、办事员、教士,这是一座不必要的、没益处的城,即使他忽然陷入地底下去也不会有一个人可惜它”,这完全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中心梗概,只追求活着或者只追求享乐的大家族,终于在第七代时被黄沙掩埋。至于那些关于个人生活的挣扎和思索,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马斯哈达、米兰昆德拉、爱丽丝门罗等等,一直都在探索,而且只要人类存在,这个问题还将一直探索下去。只有高度发达的生物才有信仰,敢于探索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类。汝龙译丛选的最后一篇《新娘》,是契诃夫晚期作品,写于1903年。契诃夫1904年就去世了。在这篇小说里,女主人公娜佳内心觉醒,弃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新生活。结尾时,娜佳“面前出现一种宽广辽阔的新生活,那种生活虽然还朦朦胧胧,充满神秘,却在吸引她,召唤她。”这是契诃夫的状态,即使疾病缠身,快要死亡,他仍然渴望着一种理想的生活,即使这种生活朦朦胧胧,但是仍然显得宽广辽阔。“有些人咒骂一切,有些人抱怨群众的庸碌,有些人又在赞美过去诅咒现在,喊叫没有了理想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早在二十年或者三十年前就已经有过了,这是已经陈旧了的老一套,现在重复这些的人,正表明他们已经失去了青春,自己已经腐朽了。”200多年后,契诃夫这句话,仍旧振聋发聩。
  •     (关于《契诃夫小说选》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花匠头目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备受尊敬的医师被杀死在山谷中,人们却凭借“信任”和“良心”原谅凶手并让其无罪赦免的故事。起初读完这个故事,我以为作者要表现出一种荒诞感,表现出人类自相矛盾时的无助,但一些细节改变了我的想法。文章第十一段,人们对医师的评价是“他什么人都爱!”;为人看完病之后,甚至“不收钱”;外出时从来不关门窗,完全相信忍心欺负他的贼是不曾有的。这些细节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他被所有的人爱戴。人民既不是愚蠢地听信宣传,也不是盲目的跟随大众,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感情。他成了这座小城必不可少的人。然而,有一天早上,人们发觉他被人打死了。值得一提的是,原文用的是“被打死”,可文章前后也不曾断定他的死因,更何况这是在人们未发现任何有力证据之前!在“人们发觉他被人打死了”之后,原文又有如下一连串的叙述:“他躺在峡谷里,满身是血,头盖骨被打碎了。苍白的脸上现出惊讶的神情。是的,他看见面前出现凶手的时候,凝固在他脸上的神情并不是恐惧,而是惊讶。”全文并未给读者太多思考的时间,或者说大多数读者根本没有细想“真相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已直接默认他是被谋杀的。然而这并非是作者的失误,这正是本篇小说的核心。似乎下面的迹象更是强化了我们对于“这是谋杀”这个答案的信心:一个多次受审、以生活放荡出名的无业游民拿出了医师的鼻烟盒和怀表,他家里还有医师的镀金的柳叶刀,一件帯血的衬衫。但是,这些信息依旧不能严谨地证明这位无业游民是凶手。但在作证明时,却给他扣上了沉重的帽子:多次受审、无业游民、生活浪荡••••••这些词汇的使用,会使读者丧失思考和理性。或者说,人性本身就隐藏着与“恶”不可磨灭的关系。所以,我的另一个想法是,作者表达了“人性之恶”。人们在智力方面的差异显著,但却有着基本一致的情感。我们的乏味的生活需要刺激与虚假,因为一望无际的平静让人畏惧。如果罪证这个无业游民不是凶手,恐怕会有不少人不能接受。他们宁愿相信医师的死非同寻常并将在最可能的嫌犯定为凶手并加以唾弃,这是无知的表现,也是邪恶的表现。真正让人惊讶的是这群法官和人民。他们集体参与了这一案件的处理并一致同意放了嫌犯3,理由竟是:“歹毒也得有个限度,人不能堕落的太深。”这看似荒诞,实质上却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也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口。小说最后一段这样写道:上帝看到大家相信人是上帝的形象就高兴,如果大家忘记了人类的尊严,把人看得连狗都不如,上帝就伤心。这种对人的信心,反正不会成为死的东西,一定会对他们产生多么良好的影响。生活着,对周围的人和物,人们会抱有一种暴戾的焦躁,却对远方不可触摸的事物产生美好的联想、表现出奇怪的憧憬。作者在这个故事的伊始便误导我们,正是为了能让我们走出这样的屏障。只有走出这样的屏障,才能真正吧身边的人当成鲜活的、富有内涵的生命。这样的东西绝非口舌之谈,请不要将知识与生活割裂开来。在生活中,我们都是有眼睛、有梦想的见证者。
  •     本部小说并没有严格的叙述中心,结构松散,有流水叙事的意味,唯一可作为小说线索的大概只有叶果鲁西卡,他在这一路旅行中的见闻事实上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叶果鲁希卡离开了母亲和往日熟悉的生活,带着祝福和希望,随着舅舅的商队外出求学。纵然求学之路并非坦途,叶果鲁希卡自身也对生活的小镇充满了留恋,小说中开篇的景致描写还是将叶果鲁希卡心中的希望表达了出来。“这个男孩凝神瞧着那些熟地方,可恨的马车却飞也似地跑过去,把他们全撇在后面了。”其中不难体会出一股感伤的情绪,但事实上,作者笔下的墓园却一扫沉闷肃穆之气,反而是“快活地从墙里面往外张望”,这何尝不是暗示了叶果鲁希卡此时内心的期待之情呢?这种期待经赫利斯托佛尔神甫的一番劝导又似乎显得格外真实。再向前,草原的晨景,露水的滋润下花木回转了生机,阳光的洒照下万物体会到温暖;各种昆虫的鸣叫,鸟兽的飞逐也正暗示了叶果鲁希卡愉悦的心情。纵然是烈日下的草原,闷热令人窒息,途中偶遇大车上的姑娘,简尼斯卡恶作剧似地鞭狗,又给略显沉闷的画面增添了众多动感元素。叶果鲁希卡大概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的草原景象吧?但一个九岁的孩子对途遇的一切并未显示出太多的陌生感。途中第一次休息时,四周一片沉静。叶果鲁希卡独自一人在草原上闲逛,捉蟋蟀,追蝴蝶,寻找远处飘来的歌声。车子再次出发,一阵狂风之后,四周又归于宁静。“沉寂又回来了。云藏起来,被太阳晒焦的群山皱起眉头,空气驯服地静下来,只有那些受了惊扰的凤头麦鸡不知在什么地方悲鸣,抱怨命运。”不久之后,黄昏来了。出门在外,时遇黄昏,怕是会勾起人种种愁绪的。可恰在这时,昏黄的暮色中出现了一所大平房,原来是一座旅店。店主家的热情显然有些过,但这却也是反应了其与库兹米巧夫和神甫一行人的熟烙。而他以及犹太女人对叶果鲁希卡的夸赞显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客套,这其中更多体现了一种热情和亲切。如果事情仅停留在此,大概还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在这当儿,德兰尼茨卡雅伯爵小姐登场了。“她亲热地吻叶果鲁希卡两边的脸蛋儿。叶果鲁希卡微笑了,可是想到自己在睡觉,就闭紧眼睛。”温馨的场景!伯爵小姐的光临给小说带来了别样的美感和一股清新的空气,甚至于“简尼斯卡都压低声音说话,直到马车走出四分之一俄里,他回过头远远地望去,看不见那个旅店,只看见一点昏暗的灯光时,才敢拿起鞭子抽那匹枣红马,吆喝一声。”      夜色中的草原轮廓模糊,孤零零的灌木和巨石杂乱错置在道路的两旁。“鹌鹑已经不再叫唤,夜莺也不在树木丛生的峡谷里唱歌,花卉的香气也没有了” , “‘睡鸟’的叫声中含着很多的悲苦和怨艾’”,但是“草原还是美丽的,充满了生命”,草地里升起一片快活而年轻的鸣叫声。在这不断的闹声中,叶果鲁希卡大概在回想伯爵小姐的吻吧,抑或是跟妈妈送复活节礼物得到回赠的场面?月亮升起来了,夜色淡去,四周充满了静谧安宁之感。时间好像停止了。在静谧安宁之中,人得以细细品味悠久的传说,尽意畅想灿烂的未来。夜鸟无声地滑过夜空,一切赞美的祥和的辞藻洋溢心头。草原如此亲切,如此令人陶醉。此时,叶果鲁希卡心中荡漾着的温暖恐怕是旅居在外的人所不太能体会到的吧?草原,原本茫茫一片,如今却和主人公的心贴的如此之近,似乎周围陌生的一切原本就是相识,漫漫的长夜旅行不过是走亲访友,草原也成了家的延伸。      然而草原毕竟是草原,“在美的胜利中,在幸福的洋溢中,透露着紧张和愁苦”。无声的长夜,纵然可以沉醉于美丽的神话,也避免不了无言的惆怅和孤独。“久久凝望这深邃的天空”,叶果鲁希卡的“思想和感情汇合成一种孤独的感觉”。夜空中的星星,行进其中的草原,多少年来一直如故,默默注视注视着芸芸众生。而芸芸众生呢?人生苦短,叶果鲁希卡又想到了他去世的奶奶,想象着他熟悉的人有朝一日一一离他而去,油然而生的是难以名状的孤独。一个人独自面对空旷的原野,感叹着吾生之须臾;一群人在狂风暴雨的草原中前进,大自然淫威下人的无能为力表现的愈加明显。“风呼啸着,卷起滚滚的灰尘”,“雷声愤怒的响起来”,“漆黑的天空张开嘴,吐出白色的火来”,“在雷声的衬托下,闪电更显得狰狞可怕”。 “我们家的人在草原上过夜”,老太太的这句话恐怕并不是单纯指他们家的人吧,叶果鲁希卡、库兹米巧夫、神甫,这群押车的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人,有谁不是无时无刻在草原上过夜呢?草原的宁静,草原的愤怒,都是其中的人所要经历,无法回避的呀!生活之路忐忑不平,人的生命却又是如此的脆弱。       午夜时分,叶果鲁希卡和车夫们围坐在一小堆篝火旁。四周异常安静,火光中隐约可见二十余步远处的十字架。和墓主人同为草原上的过客,相似的身份大概勾起了这群人的遐思吧?人生一世,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事件,防不胜防。黑暗之中,仿佛有人走来,那是“一个微微发白的东西”。“难道是死去的商人在草原上溜达?”人影走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笑脸,“非常善良、开朗、温柔的笑容”。紧张的气氛在这笑容和潘捷列夫“欢迎你”的回答声中戛然而止。陌生人叫康斯坦丁,新婚不久。他无法掩盖自己因幸福而产生的激动,跟这群陌生人讲起了他的妻子和爱情。在他幸福的描述中,一群人陷入了烦闷,对他的幸福产生了嫉妒。迪莫夫轻哼着一支悲凉的歌,但一会儿就又沉默了;叶美里扬独自一人唱起圣歌,虽然嗓子里只发出干哑而无声的喘息,但他唱的热烈而痛苦。叶果鲁希卡又想起了伯爵小姐的吻,这种想法令他非常难为情。四周荡漾着的甜蜜和幸福,冲淡了黑暗的沉寂。旅居在外的人呀,心中也有爱,也要追求亲人的关怀和爱情的滋润。迪莫夫因心烦而跟同伴儿找碴,还和叶美里扬吵了起来。但快要上路的时候,他却又主动向叶美里扬道歉,“我的心里好闷呀,我们这种生活没什么指望,苦透了”。是呀,大概昨夜篝火边康斯坦丁的话还在他的耳边萦绕吧?幸福的人,温暖的家!而相比之下,迪莫夫们却不得不远离温暖,缺少爱情,在月夜中行进于苍茫的草原,一日一日单调的前行,已经经历了还要再经历无数的不确定。这样的生活怎能不使人平生许多怨气呢?迪莫夫将这群人的心声都讲了出来:飘零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什么时候才能安静地享受家的温暖呢?      这群人的生活经历、人生命运本身就如此奇异,甚至使得传说和神话的离奇怪诞也苍白失色。但是他们并未因此拒绝故事,甚至连潘捷列夫明显胡诌出来的故事也不例外。他们听着,想着,体会着这些故事给予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从这些故事中味出了命途多舛,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飘过的丝丝暖意。在这些故事中,那些过往一幕一幕在眼前回放,曾经的生活多么美好,如今的飘零又显得如此无奈。“俄罗斯人喜欢回忆,却不喜欢生活”,这句话恐怕不应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他们并不是不喜欢生活,事实上他们都算得上生活主义者。但是他们于生活之外还有梦,还有追求,而梦和追求的源头,与其说是回忆,还不如说是当下和未来,过往不过是一个引子。单调如一物的大草原,瓦夏看到的是“玩耍的狐狸,用小爪子洗脸的野兔”,平淡之中有生机和活力;迪莫夫感叹到“我好烦啊”,其中不正也意味着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吗?这群人始终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只要这颗心没有麻木,只要这颗心还有能力来感悟,只要旅行还是继续,生活还在继续,他们就能发现美,发现幸福,发现温暖和亮色,因为这个世界‘是上帝造的美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心中有寄托,生命便有希望。       小说的结束部分,叶果鲁希卡“用悲伤的泪迎接这种对他来说还刚刚开始的,不熟悉的心生活”。这生活会是怎么样呢?作者没有说。对叶果鲁希卡而言,往后的生活大概也会如这一路草原之行一样罢,有宁静温柔,也有烦恼怨恨,但在上帝的关照下,追求在,生活总会充满乐趣,充满美。作者不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当年最大的一笔零花钱买的最大手笔的东西=。=|||很好看的
  •     绝对经典
  •     借阅于陈离先生藏书
  •     为什么买不到这么好的版本了:(
  •     六号病房 迟开的花朵 万卡 ...
  •     之前读过一遍,这回听教授专业的分析,契诃夫“短篇小说大师”的更算是坐实了,其中不仅有技巧上的独到处,也有其思想内容上的蕴藉和思索,怪不得让莫泊桑都崇拜不已。汝龙老师的译本真的很赞,去完俄罗斯后觉得他翻译出了俄国人特有的味道。
  •     大学
  •     篇目有点“左”
  •     很不错啊
  •     第六病室太惊人了!
  •     我爱契诃夫,从初中看到高中,《草原》战栗了我的灵魂
  •     短篇小说的历史巨匠。
  •     最爱还是The Gift of Magi~
  •     初中好像读的是这本
  •     初中,由《变色龙》引发的一本书
  •     其实很看好契诃夫的,但是中国人看外国人的书还是要挑翻译的。
  •     有很强的社会讽刺性,但是……有几篇还是挺无聊的-_-||
  •     写人物好生动,写社会很心痛。
  •     极好。
  •     1991年6月21日 图书馆。
  •     越老越有味道的人
  •     契诃夫,我心中的帅哥,最喜欢的短篇,超喜欢《苦恼》
  •     用最云淡风轻的文字,写出最讽刺的现实。读他的文章总能到最后激情澎湃
  •     Harold Bloom说短篇小说分两种,一种是契诃夫式的,一种是博尔赫斯式的.. 他最喜欢《大学生》一篇,好吧...我暂时最喜欢《在流放地》...
  •     《第六病室》
  •     俄国人即使写短篇也避免不了啰嗦的毛病,何况还有他们复杂的姓名系统。
  •      讽刺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无能为力吧
  •     正在读汝龙译本。大爱《没意思的故事》和《我的一生》。
  •     契诃夫配的上一切 不只是他的小说
  •     细腻的描写、略带悲愤的情节设置、向日葵一样追逐阳光的怒火,构成了契诃夫。
  •     作者的东西读过很多,只在这里查到此书,权为代表了。干净,简练,平实,不知阿城受没受过他的影响,还是纯粹学明清笔记小说。
  •     跳来跳去的女人
  •     难得
  •     不论什么样的时代,
  •     仅读过一个文官的死、变色龙、我的一生、套中人
  •     平凡事件中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心里不平凡的情感,短片小说写出长篇小说人物的丰富感,他在写人物,而不是写情节,契诃夫真的了不起~
  •     超喜欢他的小说
  •     契诃夫的短篇确实可以
  •     很有力度 很尖锐 但是可能因为时代不同 没法那么感同身受
  •     《第六病室》无论从语言,对人性的刻画,对社会的揭示都是一等一的大师级别。
  •     此版
  •     我的意思是,带阁楼的房子。。。。恋恋不能忘
  •     尖锐犀利毫不粉饰天平,反复读
  •     套中人经典。。。
  •     下册尤好.这是最好的契诃夫入门.
  •     有必要重温
  •     迄今为止最喜欢的短篇小说集,当时还抄了一篇
  •     读了四个月终于读完了。
  •     汝译最全
  •     应该找个时间再好好的重新读一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