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乡是故乡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214134802
作者:(美) 司徒雷登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这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博士写的一本在华回忆录。全书共15章,前12章中司徒雷登回忆了他的在华经历,后3章则是他的反思与总结。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作为一个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司徒雷登的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本身也是很好的史料,对于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的那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书籍目录

我的家庭
1.总统的表亲 / 003
2.父亲和母亲 / 005
3.父亲的失败和母亲的成功 / 006
4.我的童年:社戏与美食 / 007
5.父母的陈列品——四兄弟 / 009
6.成为正常美国男孩的开始——学校 / 012
恰同学少年
1.进退两难 / 016
2.教师生涯——潘陶普斯学院 / 019
3.何去何从 / 021
4.“跃进运动”的成员之一 / 025
5.中国传教,我准备好了 / 028
重返中华之旅
1.开始传教和最大的障碍——语言 / 030
2.走入金陵神学院 / 034
3.基督教青年会产生的影响 / 037
4.内部矛盾 / 038
圆梦燕京大学
1.建校始末 / 044
2.穷学校 / 048
3.选定校址 / 049
4.为了燕大而“乞讨” / 051
5.新成员黄国安 / 055
6.来自哈佛的支持 / 058
7.教育成就 / 061
8.“世界大学”——燕大 / 066
9.校训 / 069
10.可贵的友谊 / 070
11.尊师重道的中国人 / 072
燕京人
1.中国文化 / 078
2.品位中国 / 080
3.家庭 / 082
4.两位总统 / 085
5.60大寿 / 086
中国的达官显贵
1.留学生归国 / 092
2.风云20世纪初 / 093
3.爱国学生 / 095
4.颜惠庆、陈树藩 / 096
5.乱世军阀 / 098
6.张作霖和张学良 / 101
7.军阀冯玉祥 / 103
8.其他高官 / 105
9.委员长蒋介石 / 106
10.挚友傅泾波 / 110
11.曾国藩的女儿 / 112
孤岛作战
1.被日本人严密监控的燕大 / 114
2.四次长时间审讯 / 117
3.蒋介石和我 / 118
4.第一位燕大的日本学者 / 120
5.周以德 / 122
6.避难所——燕京大学 / 123
重生
1.从校长到阶下囚 / 126
2.囚禁之初 / 127
3.1500夜,拼字而过 / 129
4.恐慌相伴 / 132
5.假新闻 / 135
6.有条件的投降 / 136
7.释放 / 139
8.重生的燕大 / 140
9.感染“重庆咳” / 142
10.战后回到美国 / 144
入主大使馆
1.将军落空的愿望 / 148
2.南京 / 150
3.美国新驻华大使 / 152
4.计划失败 / 153
5.通过新宪法 / 155
6.被泼冷水 / 157
7.拜谢同仁 / 158
8.得到中美两国民众认可的大使 / 159
希望破灭
1.归去 / 162
2.美国对中国的政策 / 163
3.解说“三条路线” / 163
4.派别 / 166
5.来去匆匆的魏德迈使团 / 167
6.学生的运动浪潮 / 169
7.荣誉市民 / 170
8.农民 / 171
9.选举和通胀 / 173
10.军事、经济大崩溃 / 175
11.全民恐慌 / 177
12.美国救兵 / 179
13.孙科内阁 / 180
14.走下政坛的蒋介石 / 182
15.来自美国的联合军事顾问团 / 183
16.梦想 / 187
前路坎坷
1.走过1948 / 190
2.一团混乱的国民政府 / 191
3.代总统李宗仁 / 192
4.挂念燕大 / 193
5.美方情况 / 194
6.我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 / 195
7.上海的和平代表团 / 196
8.我眼中的美国军人 / 198
9.变身婚礼主持人 / 199
10.极度恶化的中国局势 / 200
11.坐镇幕后 / 201
12.那年复活节 / 202
13.最后通牒 / 205
14.无能的国民政府 / 206
15.混乱的南京 / 208
竹幕之后
1.吵醒 / 210
2.工作打折 / 211
3.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对比和反思 / 212
4.黄华 / 215
5.上海的情况 / 216
6.书之静美 / 217
7.体验上海 / 218
8.等候撤离 / 221
梦留中华
1.回到华盛顿 / 226
2.闭门谢客 / 227
3.白皮书 / 228
4.我的不安 / 232
5.不承认新中国 / 234
6.争论 / 235
7.执政党——共产党 / 237
8.因病辞职 / 239
归隐
1.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 244
2.挚友傅泾波 / 245
3.无常的人生 / 248
抉择的十字路口
1.美国如何对待中国 / 250

内容概要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燕京大学创始人,国府迁台前最后一任美国驻华大使。1876年6月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应南京金陵神学院聘请,司徒雷登携妻儿离杭赴任。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9月19日逝于美国华盛顿。


 原来他乡是故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很多人如我一般吧,知晓司徒雷登大名都是由于那篇语文课本中的《别了,司徒雷登》,但是却也对本不熟悉的一个人充满了好奇,因为他代表了那段让人激动的历史的某个侧面,所以在假期中,终于还是找到了这样一本书津津有味的读了下来。才发现之前对于他知之甚少。毛主席的文章中,司徒雷登被刻画成一个投机者,一个欺骗者与伪善者,其实看过这本书让我们发现了另一个司徒雷登,首先他是一个在中国出生、常年生活工作在中国,并且死后遗愿也是回到中国的美国人,我想再他少年居住的江南美景中,在他坚定了信仰来到中国传教的时候,在他跋涉万里为燕京大学筹款的时候,在他与中国各阶层的交往中,在他欣赏中国的亭台楼榭、山水风光的时候,那心里不可能没有对于中国的爱,我想贯穿司徒雷登一生的三个关键词“宗教、教育、中国”是相辅相成的,宗教是他一生感悟并且指引他人生的信仰,教育是因为宗教而衍生出来的,而中国则是这一切开始的地方。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博爱与自由对于一个人的指引,或许这些都是囚禁他的日本人与部分中国人所难于理解的吧,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愿意不辞辛劳的去传教、传递教育的火种。之前对于宗教总有一些难于释怀的东西,但是看了司徒雷登对于宗教的理解,他的行动,我想宗教是一种适合于人类生存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我想司徒雷登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有其幸也有其不幸,幸运的是,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创建了自己的事业、流传至今的校园,他遇见了中国社会中最有个性、最有才华、最令世事风云变的一群人,也遇见了那么多倾盖如故的好朋友。不幸的是,在中美两国最特殊的政治时期,不论他是作为一个政客、还是一位教育家,似乎都不能完全施展,应该说毛主席的文章没有错,司徒雷登也没有错,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立场,所以难以站到同样的立场中去,有着如许的分歧也并不奇怪,之前的教育与传道是他的本心,而之后的政治是否是他所能把握的,则无法言说了。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有多少人在为中国的前途而在黑暗中寻找前行的道路,我想司徒雷登也是其中的一员吧。只不过他的心态不可避免的带有对于逝去时代的怀想、带有美国视角的观望,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不应忘记他为中国做出了的一生奉献,不应否认他对于中国的热爱,相比之前译本的名字《在华五十年》,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原来他乡是故乡》,可以更好的概括司徒雷登的一生。————————————我是分割线附上一段,世上再无燕京大学,但是那也许是一个永远的存在。1970年,陆志韦在文革中去世。燕大校友们在编写《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时,收录了陆志韦发表在燕大《青年作家》上的一首诗《教给人怎样做好诗的人》:世界上还是短不了这个理就是一个人为了穷苦受罪的人多吃一点亏,就当做把他自己毁了,他的名字决不会叫做傻瓜他死了也不就变成第二个上帝穷人笨人跪倒在他床前哭聪明人会擦擦眼擤擤鼻涕聪明人你还不如哭罢许是你一生一世的一个转机
  •     1.回忆都是自带PS的,很多人关于民国的了解都是来自回忆性文字,所以现在的民国是PS过的,需要来一张before and after的对照图。2.从话语构建的角度来看,有能力生产民国文本和话语的人,一大部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维护者(小骂大帮忙),民国是一个破碎的民国话语。3.燕京大学的成功,从个人层面来说,离不开司徒雷登的努力。但从社会层面来说,与其说是社会力量的作用,还不如说是军阀割据和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留下的政治空隙所带来的博弈空间。个人拙见。
  •     珍惜现下好时光——读《原来他乡是故乡》网络上常有人说现在的这个时代不好,抨击这批评那。我到觉得能够活在当下挺幸福,有吃有喝,生活无忧,闲暇时还能入手一本好书,泡上一杯香浓的咖啡,美美地品味下这岁月的静好;而这一本《原来他乡是故乡》就是此刻可以让人慢慢细读的好书。《原来他乡是故乡》是书的译名,原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很简单,即“在华五十年”。作者是司徒雷登,这是他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司徒在书中详尽地记录了他自己的生平,在华传教、兴办教育的过程、抗日战争中被囚禁的日子以及他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期间的所见所闻。从司徒雷登的父亲踏上中国土地开始传教到司徒雷登黯然离开中国,司徒家族在华的经历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司徒雷登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译者将书名译为《原来他乡是故乡》,想也是鄣显此意吧。书中最让我感兴趣是司徒一家的传教事业。司徒家族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之所以来到中国是因为他们怀着虔诚的信仰,投身于美国海外传教事业中,来华传播上帝的福音,布道传教。但由于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这项事业其实并不成功;有道是“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本来只是吸引中国人信教手段的行医、教育却大获成功。教会医院以先进的医术拯救了中国人的身体,教会学校则培养教育学生们近代的科学知识启蒙了中国人的心灵。虽然建国后意识形态的偏见,把来华的传教士们说得很不堪,以至于他们的事迹没有为后人所知。但他们创办的诸如北京协和医院、燕京大学等一系列的事业至今仍有一些在服务现在的中国人。到底是因为什么会让这些来华的传教士们不远千里地来到中国,不为显名,不为重利,难道只是因为信仰?我很好奇。司徒雷登在国共内战胜负将分之时黯然离开了他生活了五十余年的中国,在现今普通中国人心目中他的形象永远定格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塑造的美国干预中国内政失败的形象。这对于他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但岂只是他,曾经有多少真相已经湮没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消散不见了呢?现今这个时代,随着意识形态的开放,思想上的宽容才能让我有机会读到这本从不同角度去记录那段历史的著作。在这么一个寂静的夜晚,长于和平年代的我翻看着这位外国友人记录着的中国痛苦过去的文字,要说有什么感慨,那就是深深地体会到老话所说的“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惨痛的内涵。忻愿战乱不再,世间平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歷史,只可供人惆悵。
  •     想看原版。。。
  •     最早由太祖的《别了,司徒雷登》获知司徒先生,是时只知佢係美国大使,是为KMT呐喊助威的反动人士。今日重读司徒先生的回忆录,方知其对中国教育之精诚,对中国人民之博爱,字里行间,无不能体味到佢对中国这个“故乡”的眷恋和悲悯。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佢与中国结下的缘分,另一方面更多地应该是其基督教天职的感召使然。令人动容的是,司徒先生希望能够由美国人出钱先建立一座世界一流的教会大学,然后再将管理权移交给中国,无私且至诚。呜呼,可惜今日燕大不复在矣!开国以来,多少优秀的教会大学被分拆兼并!读此书亦可对第三次国内战争时美国之态度有全新的了解,重识那一段早已远去的历史。
  •     作者身份和经历注定这是本传奇的书,权当看那个时代的第三方视角是不错的,文笔一般,语言有些啰嗦,也有想讨好任何一方的取巧处,但这也恰恰反应了真实,个人认为值得一看
  •     因为回忆录的关系,视角比较局限,对人物的评价倾向于理想化。不论如何,作为教育家,他是伟大的。
  •     很个人的视角讲述国共内战的历史
  •     如果司徒雷登同志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绝无可能),将极有可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卷入非常时期的中美政治漩涡终究是一种悲剧。机会主义弥漫(押错注并急于止损)的美国外交政策决定了他将实在难有作为。不过他仍然充分展现了海外传教士的优秀品质:充满信念并坚韧不拔。
  •     语言好生涩!宗教信仰宣传册
  •     总觉得这个司徒雷登既熟悉又陌生。微信阅读的排版和识别还是要好好改善啊~~
  •     翻译略有瑕疵,减一星,内容基本完备。从传教士到校务长再到驻华大使,重点在驻华大使以及美对华政策的思考。对国民党的接触确实不免他对于国民党失败的同情,观点基本客观,对于共产党的分析虽然少但是也有独到之处,比如关于中苏关系的预测。一本不错的书。书评后续再写。
  •     有些主观,不过知道了内战时一个美国人眼中的国共两党。
  •     好看
  •     燕京大学建校筹款那部分哈哈哈哈哈哈哈……满纸地道中国人(。
  •     翻译不错
  •     无论如何,未名湖畔终究应该有司徒雷登一块埋骨地
  •     就我看来,与其说司徒雷登是一个温和的长老派传教士,不如说是一个不甘寂寞的自由派教育学家。当然不甘寂寞有些毒舌了,可政教太紧密总容易出丑。而且亲蒋言论太多都有些不习惯喏(笑cry)
  •     读到后半部分有一种看中国近代史着了迷的感觉,了解一个美国人对国民党的看法,了解美国在日本侵华和国共内斗时的立场,还挺有意思,仿佛回到了高中课堂但课本换了,两种视角相映成趣。
  •     通过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那个时候的历史
  •     司徒雷登先生的精神让人感动,但本书作为传记来说,主观性又有些强
  •     司徒雷登很讨厌☭,国民党又是扶不起的阿斗。意识形态的不同让他很多想法难以在中国实施。
  •     对民国的历史又多了一些了解,对传教士、教育工作者又多一份敬佩。
  •     他倾尽一生奔波于中国和美国,宣扬基督教,发展教育,并为中国留下了最著名的大学。
  •     读这本书,可以感觉到司徒雷登相当了解中国人民,而且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时刻保持着虔诚的基督教精神
  •     司徒雷登,不仅是《别了,司徒雷登》中的司徒雷登,还是燕大创始人,动乱时期中国社会的清醒见证者。
  •     谁能看清历史?
  •     他来杭州,他在杭州。
  •     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司徙雷登先生,那段历史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而不是简单的相信宣传的那一套。
  •     司徒雷登似乎从未被中国遗忘,而燕京大学也不该被中国所遗忘。可同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对比阅读,相信会在写作的视角方面颇有收获。
  •     流水账+翻译烂
  •     一个美国人诗人的中国史,从民国到新中国,司徒雷登经历了太多,由于一些历史或政治缘故,有关他的一些评论还无法客观呈现,总体来讲,是一本不错的传记
  •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fifty years in china》,所以不要弄错了,以为这是两本书。
  •     看过北平无战事,所以才对剧中频频出现的司徒雷登这个名字感兴趣,还特意去了他的杭州故居。从书中看到一个中国美国人眼中的那个时代的故事人物事件场景,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过去,往往只认得“别了,司徒雷登”里的司徒雷登,通过这部宝贵的回忆录认识了司徒雷登的司徒雷登。兼听则明。
  •     简要介绍了司徒雷登的一生,翻译一般。
  •     提供了管窥现代中国的另一扇窗子,对司徒雷登的一些观察也比较赞同。司徒雷登的经历、他所往来接触到的那些人那些事确实有看点。另外,司徒雷登对蒋介石的描述很吸引人,觉得蒋介石在1948的心路历程,文字/电影都是好素材。
  •     老爷子对党国是真爱无疑…
  •     从回忆录里一瞥历史,往往角度新鲜但带有浓浓的偏见。常凯申在司徒雷登眼里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国民政府这滩淤泥始终得不到司徒雷登内心的完全否定。行文中多有情感的前后矛盾。或许是因为CPC执政后中美两国没有了联系,自己苦心经营的燕大也被肢解,传教事业更是遭到毁灭,这都让司徒雷登对CPC政权不看好。作为学者、教育家和传教士的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他也深爱这片土地。但是稀里糊涂做了大使,又遇到美国死磕国民政府的政策(相反苏联两面三刀,KMT、CPC都接触示好),让他在民族主义宣传中成了美帝代表,作为一个深爱中国的人因为政治的需要背上这样的骂名,内心应该极度悲凉。他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政治是残酷的功利主义。他是真的热爱中国人民,但对国共之争认识不足。也是美国对共政策失败的缩影。
  •     想打3.5星,可是豆瓣没有半颗星,4星又觉得太多了,所以给了3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头是传教士不说人坏话的关系,整本书里面跟他接触过的有名有姓的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基本上都是好话。老头不是搞文字工作的,所以回忆录文采一般,某些观点个人也未必赞成,不过一个老外能在中国待那么多年,传教也好,办大学也好,还是挺佩服的,后面从政,只能说也不是那么适合他吧
  •     前半段是一个1890s的年轻人如何达成自我成长,后半是外国人视角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种种变革。都很棒。我爱燕大
  •     原来有信仰是幸福。原来有信仰,心有大爱,他乡也是故乡。讲究因缘际会的佛教主张个人修行,闭六念,绝凡尘,离六道,然后才有能力建万方净土,为众生普渡。上帝教讲众修,单我一人无法成完美世界,要大爱,要协作,众人搭伙焰火高…以信仰支撑改进中国,传播知识,将中国看作故乡。
  •     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在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有点和时代格格不入的感觉,感觉司徒雷登在政治层面还是幼稚了一些。
  •     很喜欢这个题目,翻译比较流畅。字里行间溢满司徒雷登的善与爱,但是政治方面他是真天真还是只是写得比较幼稚?
  •     读过才知道,司徒雷登远不是那个《别了,司徒雷登》里的司徒雷登。
  •     经历很重要很珍贵,语言实在不咋地。
  •     燕京大学校训翻译有误,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     这文章 写得 一笔带过的真多
  •     司徒雷登站在中美关系的关键位置,活在那个时代的中心,从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辨证地去看待那段历史。但是这老爷子也未免太官方化了,文笔实在了了。
  •     微信读书
  •     年末补录:大国崛起需要怎样的情怀,读这本回忆录可知。
  •     读后感:1.相比政客司徒先生还是更适合他的教育事业,看书中自述感觉他是一个很纯粹很理想化的人,办燕京大学那段能感受到他的激情、快乐、风险以及为理想献身的执着之情,当了大使之后风格突变,按我家赵某人的说法就是充满了“无力感”。这样一个美国好人,生生给卷进了中国乱世的政治漩涡中,也是为难他了。2.司徒先生对于中国教育的反思和洞见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教会学校照搬美国大学本科4年的课程设置给中国教育带了个不太好的头,中国应该强化教育周期更短的职业教育,让年轻人学有所长,能够自食其力,而不需要这么多人都按部就班的在大学读上4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