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

出版社:徐雨森 科学出版社 (2013-05出版)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030373205
作者:徐雨森
页数:161页

作者简介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围绕一个现实问题,即城市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展开研究。虽然现有研究都是以城市为样本来采集数据,但是城市(尤其是相关产业管理部门)作为一个能动主体,如何制定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措施,尚且需要系统的研究。基于城市视角的研究必然与其他视角的研究有所区别,因此本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框架体系,揭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衍生和发展机制、路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从城市的现实出发,指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四个重要机制(依次是《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的4、5、6、7章)。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概述 第一节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多学科视角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 第三节内容安排与主要观点 第二章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评价与比较 第一节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依托 第二节指标设计与评价流程 第三节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综合评价实证 第三章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及其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的效应 第一节相关理论依托 第二节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路径 第三节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效应检验 第四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生”发展机制 第一节相关理论依托 第二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度分析 第三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五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自增强”机制 第一节相关理论依托及部分城市现实解读 第二节测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上海、北京、广州、大连等城市实际测算 第四节 “自增强”效应在部分城市的现实体现 第六章外部市场拓展与国际生产性服务业承接 第一节相关理论依托:耗散结构论 第二节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市场拓展 第三节国际生产性服务业承接 第七章政策引导与政府的生产性服务“供给” 第一节政府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动因 第二节相关引导措施 第三节政府如何提供“生产性服务”——以部分城市实践为例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兼顾学术性、应用性,力求做到学术性与可读性、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的统一,把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实践及理论依据、观点,作为小贴士贯穿全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亦通过不同产业评价方法分析不同国家、区域和城市间的产业优势和劣势,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发展建议。 欧阳旭比照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区域上海市和浙江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得到江苏省1990~2004年服务业竞争力增长的状况和结构效益,并提出了对各区域发展的建议。另外具有代表性的是杨雪,在研究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时,其构建了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评价模型,选取因子分析作为主要实证方法,把辽宁省与国内其他沿海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定量评价。与前者相类似,聂鹏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建立了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8个省份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田家林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提取了生产性服务业现有的规模水平、城市化水平、地区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等因子。张亚斌和刘靓君提出了测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贾若祥设计了城市设施环境投入、产业结构效益、产业活动规模和资源三个准则层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价。 以上文献所采用的指标众多,涉及产业发展环境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潜力、质量效益、内部产业结构、发展效果等多个方面。以上研究为本章的研究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考虑到,如果涉及的经济变量过多,变量问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因此必须从这些变量中找出较少的几个变量来设计准则层。本章在下文拟对以上文献中所提及的指标进行简化和重新归类。 为避免主观赋权评价法中的人为因素造成信息失真,客观赋权评价法的应用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是现有指标体系客观赋权评价研究绝大多数采用的因子分析法,虽然能完成评价过程,但整个步骤无法清晰地显示有关指标的经济意义,因此本书首次将经济意义清晰、客观公平的熵权法引入到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评价中。 第二节 指标设计与评价流程 一、指标设计 (一)准则层设计 为合理设定准则层,我们需要对评价的对象进行深入解读。本章的评价目的是测度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或者说辨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是否具有“中心性”。“中心性”的内涵既包含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的现实竞争力,也包含产业发展的未来潜力,以上几个方面体现的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城市或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通过城市资源、发展环境、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等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拟设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和科技环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设施环境”“生产性服务业活动的规模和资源”三个准则层。 以上三个方面反映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和现实竞争力。城市区位盼‘中心程度、优惠政策的倾斜程度、外向程度对产业发展的未来潜力有重要影响。显然,交通便捷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和集聚的重要因素,波特在其经典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中也考虑了产业布局的地理中心性因素,因此将城市地理区位的“中心性”纳入指标体系。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方面,对于不同等级的城市给予的优惠政策、权限有所差别,因此城市所获得的优惠政策应纳入指标体系。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需要积极承接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获得知识溢出和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外向程度必然影响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承接,因此拟将城市外向程度引入指标体系。将“区位的中心程度、优惠政策的倾斜程度、外向程度”几个方面统一命名为“所在城市的区位和地位中心度”,纳入准则层。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书中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共生与自增长机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