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9-25
ISBN:9789570833201
作者:Immanuel Kant,康德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是康德於1783年出版的一本小書。他撰寫這本書的動機可以直接追溯到他於兩年前出版的大部頭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他經過十多年的沉思與醞釀,在1781年初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這部畫時代的鉅著。儘管康德花了極長時間來構思《純粹理性批判》,但他卻是在年歲日增的壓力下,於短短四、五個月內倉卒完稿。只是,這部著作篇幅太過龐大,所探討的問題又極為複雜,還使用了不少新的名詞與表述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根據康德自己的說法,《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離開了所有常走的道路、而走上一條我們無法立刻熟悉的新道路之著作」。可以說,他自己早已預見到《純粹理性批判》不容易為一般讀者所理解。而事實上,《純粹理性批判》出版不久後,康德也確實感到有必要另寫一部較為通俗的著作,來闡明《純粹理性批判》之要義。因此,本書可說是康德為了使外行人理解其《純粹理性批判》而特別撰寫的一本書。
.
在本書中,康德由存在於純粹數學、純粹自然科學與形上學中的先天綜合命題出發,去追溯使它們成為可能的條件。康德先一般性地追問:先天綜合命題如何可能?然後再針對不同的學科分別追問:一、純粹數學如何可能?二、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三、一般而言的形上學如何可能?四、作為學問的形上學如何可能?因此,他採用如下的論證策略:一、在已經成為學問的純粹數學與純粹自然科學中追溯使其中的先天綜合命題(其實在性無可置疑)成為可能的條件;二、既然這些條件是所有先天綜合命題之共同條件,它們也同時是形上學中的先天綜合命題之條件;三、通過以上兩個步驟,已經成為學問的純粹數學與純粹自然科學間接地為形上學中的先天綜合命題(其實在性不無可疑)背書,使形上學有可能成為學問。基本上,本書是按照分析法而撰寫。除了〈前言〉與〈緒論〉之外,此書之主要構成部分是以「先驗的主要問題」為題的三編:第一編回答「純粹數學如何可能」,對應於《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感性論〉;第二編回答「純粹自然科如何可能」,對應於《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第三編回答「一般而言的形上學如何可能」,對應於《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辯證論〉;最後附以「本《序論》底主要問題『作為學問的形上學如何可能?』之解答」一節。這種分析法是由具體到抽象,自然有利於較學與通俗化。再者,它是一種在既有的知識中發現其原則的方法,因此,也可說是一種「發現底方法」。

书籍目录

譯者前言
譯者導論:《未來形上學序論》之成書始末及其與《純粹理性批判》思想關聯
凡例
康德著作縮寫表
前言
緒論 論一切形上學知識之特點
《序論》底一般問題:形上學究竟是否可能?
《序論》底一般問題:來自純粹理性的知識如何可能?
先驗的主要問題 第一編 純粹數學如何可能?
先驗的主要問題 第二編 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
先驗的主要問題 第三編 一般而言的形上學如何可能?
本《序論》底普遍問題「作為學問的形上學如何可能?」之解答
.
附篇
論為使形上學實際成為學問而能做的事
在探討《批判》之前就對它作評斷的樣例
建議先探討《批判》再作評斷
附錄
哥廷根評論
哥塔評論
加爾維評論
加爾維致康德函
康德覆加爾維函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内容概要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
.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家庭教師。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面,他繼承啟蒙哲學之傳統,綜合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啟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家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
.
譯者簡介
.
李明輝
.
原籍臺灣屏東,1953年出生於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及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獎學金,赴德國波昂大學進修,於1986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曾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家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本)、《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德文本),譯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康德的《通靈者之夢》、《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及《未來形上學之序論》。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适合有基础的读,不然里面很多概念摸不着头脑。不过读了这个再读三大批判,也是有益的。
  •     任何形而上学体系都无法做到完美无缺,康德同样如此,他的先验体系有很多漏洞,楼主的批评指出了一些——尽管我认为无伤大雅的漏洞。
    记不清是尼采还是福柯曾讽刺西方传统哲学家在人类的所有感官中过于重视“视觉”,因此提起“认识”就联想到用眼睛观察某物——无论“视角”,还是“视野”,都无法脱离人眼的感官效应,后者并不因为好像带有某种“意向性”就显得更客观一些。
    楼主认为“他把休谟所问的,认识的客观真实性的问题,巧妙转换成认识的主观真实性,和客观实在性的问题。康德的“先验”意味着一个先验视野,在这个视野中,一切的一切都是主观”  问题是这客观是什么?主观又是什么?如果认为上帝的意志创造了世界或某种自然法则支配了世界,那么对于上帝意志和自然法的研究,毫无疑问是“客观认识”,但如果用“先验主体”取代了上帝,人为自然立法,那么对于“先验主体”的研究与认识,是否就转变为了“主观认识”?“先验主体”并不是某个人,它也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转移?
    “康德并没有追究先验认识如何可能、如何可以被证明为真的问题,因为康德并没有追究先验认识如何可能、如何可以被证明为真的问题,因为真实性只有在先验视野中才有意义。”你真是冤枉康老先生了,整本《纯粹理性批判》都在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质疑他的方法,但不要怀疑他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至于“因为真实性只有在先验视野中才有意义”,照康德的逻辑,这是事实,任何真实性——人对于“真实性”的认识都置于“先验统觉”之下。
    但是跟笛卡尔一样,康德在处理主观与客观连结的问题上处理的并不好。我不禁要问,我们通过几何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难道我们走直线道路,不是在实际上感到比较轻松、相对不那么疲惫?难道我们通过直线走出沙漠,这也是主观构建的,而不是客观如此的?
    的确“客观如此”,但是你不能通过跑马拉松或走沙漠就得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你甚至在现实世界中走不出一条严格数学意义上的“直线”!对于康德来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结论是否来源于马拉松、走沙漠没有任何意义,他只关心“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普遍必然性何以可能成立!
  •        康德的整个纯粹理性思想都可以看作是对休谟问题的解答。他把休谟所问的,认识的客观真实性的问题,巧妙转换成认识的主观真实性,和客观实在性的问题。康德的“先验”意味着一个先验视野,在这个视野中,一切的一切都是主观,包括罗素质疑的,何以闪电总是被雷声要来得快。在这个基础上,有了休谟问题的解答,有了几何真理乃至物理真理推断出来以后,“客观”好像是天然地与主观趋于一致。这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客观不过是主观的表象罢了。康德并没有追究先验认识如何可能、如何可以被证明为真的问题,因为真实性只有在先验视野中才有意义。
       但是跟笛卡尔一样,康德在处理主观与客观连结的问题上处理的并不好。我不禁要问,我们通过几何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难道我们走直线道路,不是在实际上感到比较轻松、相对不那么疲惫?难道我们通过直线走出沙漠,这也是主观构建的,而不是客观如此的?很显然,主观不会让一个跑了马拉松气喘如牛的运动员,可以拥有再跑一次马拉松的能力;也不会让一个没有走出沙漠的人,通过主观跨越了空间。这是主观中的客观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无疑赋予了主观太多的权重。
       康德和休谟犯的一个共同错误是,把认识纯粹看作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在这个单向过程中,认识的合理性是无从获得的。很不好意思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作出突破的是恩格斯。他把实践过程,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用于认识合理性的证明。我以为,休谟问题的真正解答,应该归功于马恩。
       在康德看来,一切先天综合认识都是研究概念之间的结构的。在先天综合确定的基础上,主观就是必然的。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作进一步发展。先验的视角是可以通过语言传承的,提供语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决定作用,也可以证明它不是唯一的、必然的。典型例子有汉语的道、术与英语的being。在中国,传承着客观规律不可认识的先验视角,就算是天文也不能认识道、它只不过是术,等等。不过,先验视角并非不可能被认识打破,欧几里德几何的垄断就被宏观尺度的、经验的非欧几里德几何打破了,这也可以看做是对康德的颠覆。(请注意:由于这种颠覆,我把先验的视野转换成了先验的视角)先验不是必然的,而如果它不能让我们跨越时空,那么单纯依靠它就不可能构建康德所构建的主观大厦。
       此外,不得不说明的是,康德的归纳能力实在不可恭维。例如他认为数学是来源于时间的先验视角的,这当然是由于他固执于把数学和几何与时间空间一一对应,而忽略了数学是从自然数开始的这一客观事实。而且我可以质问,矛盾律这一康德引用多次的先验观念,不是就无家可归了吗?他还用综合与分析这一“认识的类型”来区分学科(显然是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较大),殊不知这只不过是认识的工具,如果这样区分,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是分析的(因为分析提供不了新知识),它们要么是综合的,要么是先天综合的。我以为,用认识的来源,即主要研究主观(先天综合)或是主要研究客观(综合)来区分更为妥当。
  •     楼主理解的简单了吧,数学是从自然数开始这只是历史而言,不是数学的本质。至于许多具体学科所产生的是否是新知识,那恐怕得看怎么定义“新知识”。如果认为知识在那里,你去发现它也算是新知识,但并不能说这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分析出来的。
  •     呵呵 应该说,认识不只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还要加上主观见之于客观才能完整。否则,说认识仅仅是客观见之于主观,就好像在说写字仅仅是笔作用于纸,甚至不用再反馈到眼睛或者其他器官看有没有错一样。
  •     康德并不否认良知,即日常的正确思维,但他强调要划分它和纯粹理性的界限,还有他们各自功用的区别。生活经验常常涉及的时良知。所以用生活例子来说会显得跑偏了,正如他对里德的指责,认为苏格兰那帮学者对休谟的反驳是跑偏了
  •     哥们儿,你的评论太猛了,不过这篇我看不懂啊~~~
  •     永川龙先生说的不错,学习了!
  •     呵呵,那楼上说说该怎么理解?
  •     我是来膜拜永川龙先生以及各位
    目前完全理解还是有些困难
  •     我很欣赏永川龙先生的这一句:“你真是冤枉康老先生了,整本《纯粹理性批判》都在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质疑他的方法,但不要怀疑他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     恩,部分同意楼上的……
    而且语言本身就是个壁垒,尤其在德语与中文的过渡是比较生硬的,我之前看逻辑学看得相当得不爽,那种刻意会让你感觉你找不到作者语言中真正想要表达的
    虽然找不到黑格尔的原版作品,但有幸读了几句原版选段,感觉会舒服很多,如果能找到英文版本一读也是比较贴切的
    譬如卢梭的一些著作我就争取看英文版
    个人觉得真正想要了解他们所说所想,语言是最必须的工具,否则其间的一些理解都会存在扭曲的嫌疑
  •     译者的得意之作
  •     我感觉您理解的有些简单化
  •     也是是相隔了几个世纪的原因吧,康德这批哲学家的术语总是没有必要的过分深奥。
    不就是讨论知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吗?那时候的人们发现分析得不到新知识就大惊小怪。现在看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无非是在大脑里建立一个模型,这个模型与外部世界是否相同(哲学讨论了几百年的问题),一点也不重要,关键的是这个模型是否有用,用马恩的话来说,就是能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我手上的这个苹果是否“真正”存在,我完全可以不管,重要的是我咬下去发现满口香甜。
  •     翻译得不错!!
  •     就算是非欧几何,何尝不是一种先验?何尝不是欧氏几何元素的一种扩展,一种变化变量式的类比,其概念元素的产生,其判断推导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先验的综合?
    无非是几何直观退居幕后,而代数直观走上前台而已
    无非是代数化的几何而已
    更进一步类比,改变代数学的基本规则,形成一种新的代数,比如,a+b>b+a,a+1<a,如此形成一种形式化的代数,无非是数学也存在一种先天的形式而已
    从形式的类比看,任何异议并没有质的差异,都存在可经验派生的关系
    于是,如果我们的直观是非欧的,那么非欧世界下的康德会把非欧拿出来定义直观,但是非欧世界下的希尔伯特会吧欧氏拿出来说康德的先验设计并不是必然了
    那么最后是不是还是指责康德的先验直观定义还不够进一步抽象呢?所以就不正确了呢?
  •     o(∩_∩)o...哈哈,支持下啊……不过貌似看得不是太懂……认识怎么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呢?不解……
  •     哥们,你对康德的理解不到位,特别是不要用跑马拉松、过沙漠之类的日常生活经验去质疑哲学著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