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死亡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1
ISBN:9787506346627
作者:张贤亮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习惯死亡》是一部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长篇小说。作者张贤亮生动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心灵倍受重创的知识分子孤独、苦闷、绝望的精神世界,强烈地抨击了极左思潮,悲愤地控诉了十年动乱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历史性灾难。

内容概要

  张贤亮(1936~),祖籍江苏盱眙,生于南京。中共党员。曾在重庆、上海、南京、北京读小学及中学。1955年从北京移民到宁夏贺兰县务农。1956年任中共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语文教员。现任宁夏文联名誉主席兼作协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四、五、六、七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第六至十届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重新执笔。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绿化树》、《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河的子孙》、《我的菩提树》、《青春期》,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等。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1980年的《灵与肉》、1983年的《肖尔布拉克》、1984年的《绿化树》),多次获得省区级文学刊物奖,9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牧马人》、《黑炮事件》、《肖尔布拉克》、《龙种》、《老人与狗》、《河的子孙》等),作品被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

章节摘录

  现在他们坐在曼哈顿“中国城”一家香港人开的点心店里。  窗外下着细细的秋雨。马路上的地下通风口莫名其妙地冒着白气。一切都莫名其妙!如果读者细心就会发觉这本书里“莫名其妙”这个成语用得最多。炫目的路面在一盏盏车灯下恍惚迷离,冰冻的斑马纹上交错着无数条腿,无声而且匆忙。一条长裙闪过,裙裾摆动出线条凄凉的剪影。但接着两条修长匀称的小腿剪断了他的视线,他再也不忍心将外面的景色看下去。  因为陡然他记起他曾做过一个梦,情景和此时此处是如此相似。眼睛留了下来,月亮却永远地失去。  她津津有味地嚼着粤式小点心。她在任何时候都有食欲,难怪连她的字都是圆圆的。“别人有颗中国心,我只有一个中国胃。”她朝他一笑,“怎么办呢?你。嗯?”  “嗯”的尾音向上挑起,余音柔和而悠长,隔断世界上其他所有的声音。多么熟悉!熟悉得使心颤成一团。有一次在一次完全成功的做爱的间隙,她也这样问过他:“怎么办呢?嗯?”但是他看不见出路或是不愿去找出路、不愿去走那一条出路。她没有得到他确切的答复,但仍然把脸紧紧地贴上他的胸脯。  就在这个“嗯?”之后她飞到了美国。  他把烟蒂慢慢拧在小桌上的烟灰碟里,慢慢地伸出手去握起她的一只手。岁月在他们之间穿越了一个世纪,但他仍然熟悉她手上每一处骨节如同熟悉他家门前那条小路上的每一处坎坷。他熟悉她“嗯”的声音,也熟悉她皮肤上的温度。  她另一只手此刻放下粤式小点心,也盖在他的手上。虽然用的是一种摄影机前面规范的动作,但却是真诚地人了戏。她知道他需要什么,就把什么从手上输导过去。  一时他感到万分惭愧。凝望她的眼睛里有一层可以想象的泪水。每在危难的时刻便有女人来怜悯他。他从每一个怜悯他的女人的眼睛里都能看见母亲的眼睛。他暗自想他愿意最后死在女人的手里。已经有评论家说他是“女性崇拜者”但他愿意顶着这个称号如同过去那样愿意顶着“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至死不悔。  刚刚她向他说了些她的事。她准备和那个美国人结婚,那个美国人“天真得像个‘洋娃娃’。”她愿意嫁给美国老头子倒不一定是为了永久居留权,而是想换一种方式和心态来生活。“不这样你就不能完全适应这里,打不进美国人的圈子。”她还是和女游击队长一样雄心勃勃,要像攻克敌人碉堡似的打人美国人的领域。并且,“我还真有点喜欢他。”但接着又一笑说,“你别吃醋,他虽然是个白种人可是那个东西并不比你的大,床上功夫还不如你。”  他苦笑着理解了她。在坚尼街地铁站出口处,他看见她缓缓地从地底下上升到他面前,她一手摁着雨衣下摆,大腿侧面丰满的弧度有不尽的风韵,但等他的嘴唇接触到她的嘴唇,却发觉那唇上并没有性爱的激情。刹那间他极为感动。没有什么比这一吻更能说明她百忙中赶来看他完全出于对他目前处境的关心。于是他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像搂着姐妹一样搂着她走过斑马纹。  他俩温情地互握着手。两人都没有觉察到这种场景的荒谬:再过几个街区,就是中国的年历和画报上常出现的“国际贸易中心”。两幢呆板而伟岸的大厦,在中国人眼中不但是西方资本主义也是西方生活方式的标志。他们缱绻的咖啡座完全在这两幢大厦的阴影里,面前堆放着一摞中文报纸。在别人看来,这一对中年情侣肯定在娱乐栏里寻找今晚的节目:是去一家国语影院还是叫辆出租车到百老汇的音乐厅?  每一份报纸上都登载了美国那家通讯社发自北京的电讯。电讯对国内报纸上的那篇批判他小说的文章作了摘要,大致是说他的小说“暴露了社会主义阴暗面”,“社会效果恶劣”,要求“作者作出深刻的认识”。但美国和香港的各大中文报纸却根据自己的立场和需要着实渲染了一番,把对小说的批判和国内最近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运作联系起来,预示中国将有另一次政治风暴。  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北京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也会影响纽约风力的强度,何况是一篇含有暗示性的文章?如果中国真再来一场新的政治运动,“国际贸易中心”也会在它的阴影之下。  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地一笑。  “怎么办好,我还没有想过。”他说。  “我看你应该躲一下,”她说,“这一来你成了新闻人物,找你的记者一定很多。你说什么都不好,不说也不好,倒还不如躲起来。”  “躲到哪里去?”他忧郁地笑着,“躲到大使馆里去吗?”  “那儿可不能去!去了说不定使馆会让你马上回国。这样外国人更奇怪了,不知我们国家又要搞什么名堂。”  “你看,你刚刚还说你只有个中国胃,实际上你还是有颗中国心。”他咧开嘴笑的同时自己感觉到自己的笑容很难看,“你比我们的大使馆考虑得更周到。的确,如果我提前回国了,真的对我们国家影响不好。”  “那有什么办法。”她抬起手用餐纸擦擦嘴角。她抬起手的一刹那,他陡然感到了他手上的空虚,直到她再次把手盖在他的手上。

图书封面


 习惯死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是在张贤亮先生逝世后,开始读他的小说的。个中感受如这篇简短的书评所写:一个有关社会,有感于我们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另一个有关个人,即面对生命本质的个体思考。记忆里,我们这个国家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个国家里热衷政事的“公民”们是异常的多。在一个政治权利不甚自由的社会里,人人反倒都有参与政治的狂热,政治成了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甚至比关心自身周围生活还要充满热情。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对政治狂热的国家,民族血液里有对权力天然的崇拜,这可以和中国两千年来大一统国家的王权和专制相联系起来。张贤亮先生借小说主人公之口有这样的表达:“只要有政党,那个政党便会犯错误,因为政党实际上就是一伙人。伟大的政党就是不断地犯伟大的错误和能够不断伟大地改正错误的政党。历史在这种循环中诞生和死亡。”所以可能不存在单纯的政治裹挟,我们骨子里也主动去参与着,多多少少扮演了施虐者和被虐者。该警惕的,是自身未散去的权力文化和崇拜意识,它可能会引导我们产生救世主心理而不寻求自治,这和建立现代公民社会的思维是有些背离的。伴随粗暴的政治意识形态束缚我们的,还有强烈的饥饿感和对性爱的嗜渴,每个人都变得有些非人化。而当我们终于走出阴霾时,却看不到前方有光亮,因为一切噩梦仿佛可以随时卷土重来。你看,我也陷入了和主人公一样的毛病:我的口中老说“我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报纸……可“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指哪些人?而我又是谁?这样看来,饥饿反倒避免了这种思考的痛苦。有时我会陷入这样一种悖论中:饥饿的时候,我们像动物一样活着,不会思考,但也免于了思考生命本身荒谬的逻辑;饱着的时候,自己有了意识去思考,却发现要么陷入痛苦,要么流俗。思考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就像生命的存在本质就是痛苦一样。快乐是须臾的,性爱的高潮是转瞬即逝的,空虚与孤独才是高潮过后生命的常态。如此这般说来,人活着的目的又到底是什么呢?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有点看王家卫电影的赶脚。。不怎么明白却一直被牵引着
  •     哲理小说,很另类
  •     我对张贤亮刮目相看,不是绿化树。从这本开始。
  •     看透了的人是最不幸也是最幸运的人,幸运在于没有负担,不幸在于再也不能够往前进了。
  •     这个书是去年这时候看的,如今已经不记得都说了什么。只想起了,情人,炕,不再挺拔的乳房。
  •     真的是读了忘读了忘......就是在优美的文字都是在不断意淫......没错,是意淫.
  •     尼玛,来看了下评论。才发现大伙儿都看不懂啊。文笔确实挺好,但是看的太乱,就感觉作者好厉害
  •     ~~~
  •     有一些控诉之感,直白的比喻和呻吟式的写法会令人感到作者始终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核心,没有达到反思的深度,但是张贤亮的文字还是很抓人的,有一些片段写得很让人心颤。我最喜欢挖骨头的片段。
  •     印象不是很深,可能是由于对当年背景了解的缺失。
  •     很多人都爱看
  •     身份证明比被证明的人更重要
  •     没读懂!
  •     
  •     2010年1月2日下午6点左右,上海浦东图书馆,结束了最后二十来页。
  •     “中国读者对小说与电影中叙述的故事情节太认真,而把小说与电影当作艺术来看又不太认真”,我想这是张先生对我们看此作品的一个基本态度。他在写这个女人的时候,你不知道她是谁,但在写另一个女人的时候,你知道他原来写的是谁。不在于披上名字的外壳,而是用心去体会。
  •     挺好的,有质量!
  •     我一直觉得自己这样的年纪看这本书应该会像看地质专业书一样困难,整个书读下来,常常有一种自己脑袋被顶着的感觉,很多表达自己居然也很喜欢~
  •     说实话,我真心看不懂作者想讲什么。
  •     浮夸 类似的还有骆以军的西夏旅馆
  •     短短200多页的书,却看了好几天,越看心里越难受。不同于其他作家刻画缺粮,被批斗的细节,作者着意描写主人公的心理—自暴自弃,听天由命,醉生梦死,孤独,苦闷,绝望,惊恐。不知道为什么死,不知道为什么活。谁能拯救他的破碎的灵魂呢?
  •     文笔不错。但不喜欢。
  •     。。。
  •     我已经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了。看了就想睡觉。
  •     不如男人一半是女人
  •     对死亡的淡然,对社会的抨击,对情爱的感悟,描写真的很棒,灵魂深处似乎始终被他的文字纠缠着。
  •     先是对张贤亮这个人很好奇,翻了很多资料知道了他的生平,在找到了这本书翻看了一遍,确实像极了他的性格,死亡这个东西被写得太文学了。
  •     这学期突然就不想出国了要不保研吧。。。。。
  •     张贤亮小说里面的世界女人是伤痛的一部分,也是救赎和愧疚的一部分,加上难过得抓狂的想象,觉得是多绝望,才能把自己完全没有生机的生活写得靡乱,到处是腐烂的气息。最后总是要用错误归结于自己的悲剧收尾。。和绿化树有点像。
  •     总觉得自己和那个女猪脚有几分相似
  •     真是觉得不怎么好看,小说不该是这样的。
  •     读着忽然想起自己15岁时写的小说《幻想死亡》,讲自己自杀后再看生前。只不过张贤亮写得沉重苍凉,我则写得幼齿负气。弗洛伊德把死亡归为人的本能冲动,在当时的我看来,死只是惩罚身边人(比如母上大人)的赌气手段。而当下,面对自己的生死从不恓惶,发现最难的,却是在生死场上看爱的人来往。
  •     整个人类的想象力都已涸渴,理想已经被咀嚼得单调了,由于再也没有新的创见,所有的天堂都逐渐被稀释得如同一杯杯白水。 有了这根神经,才能谈到幸福。但显然那已不可能了。后来他拖着支离破碎的身躯和灵魂全世界乱跑,到处寻找幸福的感觉,而在别人看来他已寻找到了幸福的时候他却只感受到痛苦。于是,最终让我发现,他的幸福也是虚假的,痛苦也是虚假的,他的破碎已无可救药,他必须要重新制造,我决定将他杀死。可是我想了很久很久都找不到一个杀死他的别致的方法。人类自古到今把杀人和自杀的方法都用尽了。所谓生死沟通术尚留下了他的灵魂,而对于他,则必须根除。一摊破碎的灵魂很快会被风吹散,从而他将永远沉沦在空间,万劫不得复生。根绝他,倒是对他的挽救。
  •     满300-100,还送200东券。。
  •     做爱与死亡。
  •     新概念作文既视感,但很抓我的心啊,这种直白的自述。
  •     读过的张贤亮的书里最好的一本,他的每部书最后的段子都差不多,这个又是,哈哈!!!还要我陪你睡吗?要!但是这本远比其他的来的深刻!!!
  •     不怎么读得懂,看来功力还是有所欠缺。只能不断的读更多的书充实自己的头脑。感觉每个片段与每个片段稍显混乱,有梦呓的意味。又有王家卫电影的风格在。总而言之没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么流畅、好读。
  •     喜欢。
  •     要看到最后啊
  •     听老师推荐看的,但是看不下去那么多的修辞……作者您写被迫害就写吧,能不能别老意淫啊!
  •     你的头上有一支枪管,里面有一枚待发的子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