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书评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5510461X
作者:乔乔·莫伊斯
页数:552页

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请坚守自己的信念

夕阳西下,他站在店门前安静的等待着,等她伸手来挽着他的胳膊。然后相扶相携的留下一串依偎的背影。周末他们通常呆在家,或者偶尔到附近的咖啡屋里坐一下,或者打一下午的牌,或者什么都不做,就那么牵着她的手,安静的坐着。。。。。这是看到最后印象最深的一段话,这场景意外的熟悉。也许是画定格了那姑娘的容颜,也许真的是苏菲脸上写满了那属于她独有的傲慢和美丽,然而一方是已经沦陷的祖国,压抑和生活的艰难困苦覆盖着苏菲和苏菲的亲人朋友。另一方是侵略而来的带着无奈和命令的指挥和他的士兵们。战争带来的爱情不能叫爱情,更像是一剂安慰的膏药,麻木着指挥官和苏菲的灵魂,曾一度我很怀疑苏菲的坚持,纵然和丈夫的相遇是美好的,纵然她一心再等待着自己的丈夫归来,只是在她躲闪指挥官的目光的时候,迫于无奈陪着指挥官跳舞的时候,甚至为了挽救丈夫被指挥官侵略的时候。可是在莉莉安劝说苏菲逃跑时,苏菲的坚持给了我答案,这个女人,忍辱负重了这么多东西,不顾一切的冲出去只为了她心爱的人,那一刻我为我对她的怀疑道歉。这好像是苏菲的前半生,就这样在哪里终结了,丽芙的出现让剧情有了转变,苏菲的后半生也就成了迷,而这个迷一样的女人,恰也是另一个女人的终点。一幅画,风雨飘摇了百年,两个为爱寂寞了一辈子的女人,然而他们善良,勇敢,内心坚定。这也是我对最后的那个场景记忆尤深的缘故吧。最长情的爱不是甜言蜜语,是陪伴,最长情的承诺不是山盟海誓,是相守。书中的剧情转折较大,两个人生的交叉,故事跌宕起伏,或许只有读进去才能坚持下去,一如主人公的爱情,需要坚守才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两个女人的坚持在很大意义上极大的讽刺了我们现在这个快餐般的社会,似乎战争背景下的爱情也被打上正义的烙印,那是否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能诠释美好的爱情呢,恰恰相反。这也是作者希望打动我们的吧,打动这个已经被腐蚀的千疮百孔的社会,挽救那些动荡不安的爱情。

爱如空气,永不缺席

爱如空气,永不缺席一副价值连城的画,两个守护自己内心的倔强女子,一次身不由己的灰色交易,一场输掉的官司,连缀起穿越百年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爱如空气,永不缺席。无论是战火纷飞中的牵挂,身不由己的别离,亦或是在面对强权和凌辱时的逆来顺受,始终不放弃内心的爱,对生存的渴求,对生活的希望。1916年经历凡尔登绞肉机残酷厮杀,付出75万人伤亡的人间炼狱之后,法国北部沦陷,而更惨烈的索姆河战役正在进行。我们的主角苏菲在沦陷的小镇上一边牵挂着前线的丈夫,一边为小镇上大家的安危勇敢地面对侵略者的一切蛮横无理的要求。小镇新到的指挥官是个敏感又狡黠的人,为了保护亲人,苏菲小心翼翼地与其周旋,然而好的文艺作品总有其相似的特征。正如《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的玛莲娜撩着大波浪秀发走过广场时,整个城市为她的美丽心跳加速,然而当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德国侵略者之后,所有人的丑恶嘴脸所有原形毕露的凶恶人性都如脏水泼向她。苏菲为了保护大家,为了能让大家在圣诞里安全的吃上一点小猪肉,而答应了侵略者指挥官的共舞的要求,而整个小镇的深深恶意从那一刻开始就加诸在了这个舍己为人的勇敢女人身上。甚至自己的姐姐和兄弟也不理解她,惟有她对丈夫爱德华的爱,像每日呼吸的空气一样,支撑着她,勇敢地走下去。德国是个矛盾的民族,他们中往往产生这样两个极端集于一身的人。他们双手弹着巴赫,门德尔松,贝多芬,口中谈论着丢勒、鲁本斯、门采儿的绘画;却用这双受到浩瀚艺术熏陶的双手举起屠刀,沾满鲜血,却用谈论美的嘴巴下着虐杀生命罄竹难书的命令。1917年,德军占领的小镇上,我们的女主角苏菲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德军指挥官,他欣赏苏菲丈夫爱德华画布上的充满活力、绽放女性魅力的苏菲,他垂涎苏菲的身体。苏菲为了拯救爱德华,带着丈夫留给她的唯一念想(这幅画)和自己的身体走近了指挥官的房间。命运在这一刻充满了未知的恐惧,充满了死亡气息,充满了众叛亲离的绝望。然而苏菲却选择勇敢地面对,因为这就是生活,在侵略者残酷的刀俎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是死亡的阴霾将你笼罩还是逃出生天的曙光已经穿透阴翳。苏菲心底始终抱拥这对爱德华源源不断地爱,像呼吸空气一样,一刻也不缺席。命运总是充满荒诞离奇,当你以为希望已经远去,甚至仿佛隐约看到生命尽头的死神即将犁过大地的镰刀时,命运又开始转寰,仿佛一切苦痛只是一个玩笑一种试炼。德国指挥官出人意料地履行了诺言,爱德华和苏菲逃出生天,在瑞士安详地走过了生命中剩下的时刻。爱如空气支撑起苏菲生的信念,两个相爱的人终于挣脱了战争的枷锁,经历生离死别后重逢。而德国指挥官索取的那副传奇的绘画,在2002年的伦敦,已经成为了价值连城的巨作。丽芙望着作为丈夫遗产的这幅绘画,凝视着画中散发着无限生命光彩的苏菲的眸子,柔软的心不禁颤抖了一下。画中人与画外人这一刻透过画框完成了超越时空的对视。爱如空气,支撑着两个女人直面孤独,永不妥协,不向命运屈服。保罗的猝死让丽芙的生活失去了那道引领她驱散黑暗的光。而看到这幅画,丽芙就能想起她和保罗在一起的点滴,那些光彩流转的过去,那些充满爱意的午后。这幅画叫《留下的女孩》,画的背面写着:不索取,却给予。我想画的最后归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乔乔·莫伊斯带着我们两个女人对爱的坚持,对生活的不低头不妥协,对命运的抗争。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她对细节的极致刻画,对人物内心的准确把握,对爱的深刻阐释让人惊叹不已。具备一本好的爱情小说的一切特质。同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思考和无处不在的感动,不愧为席卷40国的催泪大作。同时乔乔·莫伊斯以双线叙事为主线,又以环形结构在时间上首尾呼应,让人不禁因为小说的精彩叫好,也为这种纯熟而精妙的叙事方法拍案叫绝。在阅读中让人不自觉地去联想同类题材,相似灵感的美好的文艺作品。除了之前说到的《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还有同一样是一副画作引发的旷世绝恋的《泰坦尼克号号》;一件青花瓷穿越千年,朦胧细雨中孤云出釉勾勒出天青色的《青花瓷》(MV讲的是围绕这件瓷器穿越千年的爱恋故事);汉娜躺在浴缸中依偎在麦克的怀里,听着朗读,朗读声停止仿佛生命也走向了总结的《朗读者》。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中都以爱为主题,探讨人性探讨女人的勇敢,探讨美好的话在备受摧残之后仍然敢于迎风绽放。爱如空气,永不缺席。在满满的感动中读完这本书,心中久久停留在书中人物的情绪中,一直被温暖,被爱包裹。合上书,又去回味了一下育碧的一战题材同《永不妥协》一样感人的《勇敢的心:世界大战》(Valiant Hearts:The Great War)。将要写完的时候又听到了巴黎的爆炸,马里的枪声,再为逝者哀悼的同时,重新认识爱与和平的母题,轻轻走过去亲吻已经熟睡的妻子,庆幸自己生活在安宁的环境中。愿世界上不再有战争,愿爱如空气,永不缺席。

苦难凸现人性可贵

苦难凸现人性可贵《永不言弃》是名气比肩J.K.罗琳的英国“现象级”女作家乔乔·莫伊斯的代表作之一。《永不言弃》以一战为背景,横跨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讲述了两个时隔百年的女人,如何在生计艰难、众叛亲离的巨大孤独中,寻觅爱人和生活希望的故事。在行文和故事的架构上,沿袭了莫伊斯一贯于悲喜交加中挖掘人性的写实手法,于多重维度中塑造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1916年,德军占领的法国小村庄,苏菲的丈夫正在前线应战,她的家乡瑟索凄惶。为了保护爱人和亲人,苏菲抱着心爱的画像,走入了一个不知也不可测的房间。而当她走出,她发现,所有的人都开始离她远去,没有人信她,没有人温暖她。整个世界似乎都背离了苏菲,曾经熟识的朋友、邻居甚至亲人,都对她无比的冷漠,乃至充满了怀疑。但是,她最终凭着对爱情的执著和钢铁一般顽强的信念,终于和他的爱人画家爱德华得以相聚。  在这部让人痛彻心扉而又感动至深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比如,为了保护爱人和亲人,苏菲抱着德国指挥官喜欢的,也是苏菲的丈夫为她描绘的画像,走入德军指挥官的房间。这其中有多少的无奈,又有多少的屈辱?在莫伊斯的笔下,人的内心的挣扎不但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即是在两个敌对的阵营之中,莫伊斯也还能发觉出人性的光芒,从而使作品充满“正能量”。在不少作家的笔下,纳粹是邪恶的,德军指挥官是邪恶的代表或化身,但莫伊斯认为,即便是邪恶的、“法西斯”的化身,“兽性”的对面应该也有“人性”。就像德军军官“他”不但有爱,还深深地思念着妻子和女儿。因为他也是战争“受害者”,“他”也应该、也会反思。  “我们能休战吗,就几个小时?”在圣诞之夜,在莫伊斯的笔下,“他”(德军指挥官)恳切地对苏菲说:“你忘记我是敌人,我忘记你是敌人……我们只是……两个普通人!”也正是在莫伊斯精彩故事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罪恶,它不但戕害人的生命和尊严,还摧残了人的精神和情操。《永不言弃》之所以感人,与莫伊斯的写作风格有很大关系。尽管莫伊斯的每部小说几乎都以爱情为线索,但是爱情小说并不能完全定义乔乔的小说。“看似美好的爱情背后,有着不为人言说的疼痛;看似圆满的结局其实暗藏玄机。”就像美国《娱乐周刊》所评叙的,莫伊斯的小说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她不是单纯讲述所谓的“男欢女爱”,而是落笔于爱情以外的东西,比如人性,比如战争与和平,或者还有其他更动人的音符。  一幅画像,百年流转,无奈世事无常,物是人非。莫伊斯用文字构建了一个精巧的人间故事:苏菲被德国人掳走,紧接着音信全无,生死未卜。百年之后,苏菲的那幅画像挂在了另一个女人——丽芙的卧室。丽芙并不知道苏菲的故事,画是丈夫送给她的蜜月礼物,只是四年前丈夫猝死。对于丽芙来说,这幅画更代表着她的思念、他们的往昔,甚至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自打她和一个叫保罗的男人相爱后,就是这幅画,让准备拥抱的两个人站在了法庭的两端……苏菲和丽芙,分别在各自的时空里,为所爱、所信拼尽全力的故事:就算全世界都背离你,又有什么大不了?只要爱,就是最大的希望。只要永不放弃,就有爱的希望。  《永不言弃》是一部构思巧妙的作品,之所以“巧妙”,不只表现在人物的设计上,还在于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在莫伊斯的小说世界里,来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戏剧化地相遇,就像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经历摩擦互斥,最终咬合。比如售货员苏菲和艺术家爱德华的相遇,小职员丽芙和建筑家大卫的结合。当然,这是莫伊斯惯用的写作手法。在莫伊斯的另一部作品(《我就要你好好的》)里也分别由来自两个阶层的人物设计(露和威尔)。而这每一个故事里的两个人,几乎都有着共同的宿命:一个生活看不到未来,一个已经人之将死。莫伊斯之所以如此“有意为之”,其目的是给故事以张力,给读者换位思考的想象空间:“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选择?” 2015年11月27日《无锡日报》第T04版:阅读原载于2015年12月09日《今日路桥》第七版博阅http://paper.lqnews.cn/html/2015-12/09/content_7_1.htm--------------------------------------------------------------------------------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qq:472176745)。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抢先试读征评稿 ] 懒惰的人,不配刻骨铭心

其实,我不知道该如何开这个头。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书于我都很暧昧。我在故事里,哭过了,气过了,笑过了。最终,却像路过一次风雪,我什么都没留下,除了暂时的恍惚。什么样的人才叫过得好呢?什么样的爱情,才叫无怨无悔呢?从小到大,我们听过那么或凄美,或浪漫,或震慑的爱情故事,读过那么对爱情爱人的美好向往,如萨特VS波伏娃,分分合合;如徐志摩和林徽因,美在不得;三毛河西,不能再有……哲学的,诗歌的,生死两隔的,流传在我们中间的故事,结局通常是唏嘘大于幸福。当故事投射到现实中,回到我们自己身上,爱情显得有些发育不良,不堪考验。我不知道爱情的标准答案,更不知道人生的标准示范在哪里。可如书中苏菲为了爱人颠沛流离,丽芙在缅怀中错过最美的年华,断然不是好的人生,更不是我们憧憬的爱情模样。自然,好的人生不一定是有钱有款,好的爱情也不一定是耳鬓厮磨。不过,我想,一个人生活也好,两个人的关系也罢,它至少要有一个支撑,一种牵引的力量,于悲喜间,让你可以继续向前一步。正如苏菲对爱德华说:“我从来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直到遇见你。”百年之后,丽芙爱上保罗时,她也在心中默念这句话。爱德华打乱了苏菲的步调,却也给了她一种更加有温度的生活。保罗给丽芙无限的缅怀划伤了一个句号,她终于可以不再追随大卫的步调。我觉得,这就是“好的爱情”,他的出现开启了你人生更细腻的感知(让你觉得世界和生活原本可以不这么刻薄)和更好的可能。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除了爱情,你可以做很多事。问题在于,没有爱情,做这些事到头来都会有一种虚空感。这种虚空,自然不会降低你的生活质量,只是会让活着缺少质感。这听起来很不女权,很传统,可是从来没有谁注定孤独。幸福,终究是要人陪伴,有人一同感知才能感知的一种心情。这和一个人的自在完全两码事。苏菲,这个穿着木屐的外地女孩,就像如今漂在一线城市的你我,孤身一人在时尚巴黎,寒酸而倔强。父亲家暴母亲的阴影,潜移默化地抹去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期待。苏菲尽量想表现得像个独立独行的女人,和周遭保持安全距离,走起路来像个女战士,目不斜视。苏菲说她过得很自在,但这份自在里何尝不是自我保护?丽芙,拥有很多女人梦寐以求的太多东西:事业有成的老公大卫,有型有范的玻璃房子,可以在没有经济压力的前提下,消费高档的服务、美食和品牌。但是,她还是觉得不幸福,孤独。就因为,大卫总是忙于事业,就连蜜月都是为了工作。终于不忙了,他去猝死在了丽芙酣睡的时候。大卫绝对是个好男人,但他绝对不是个好老公,因为他从来不懂聆听自己的妻子。这之后的四年,丽芙独自消化着大卫死后留下的所有虚空,在悲伤、缅怀中硬生生把生活过程了一个博物馆,里面全是曾经。自然,无人打扰丽芙可以想怎样就怎样。但是如不是保罗的出现,她永远不可能走出人生的新世界保罗在这本书中是个穿针引线的角色。一百年前,爱德华为爱人苏菲作画,一百年后,这幅画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那代人的生离死别,成为丽芙的所有物。保罗的工作就是帮爱德华的后人找回爱德华的作品,毕竟,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现代也算价值不菲。偏偏这画是丽芙最珍惜的,大卫生前送给她的蜜月礼物。可以说,保罗的出现,逐渐把时光两头的女人,一点点地串联起来,给人营造了一种,丽芙是翻版的苏菲的感觉。同时也在丽芙打算重新开始爱一个人的时候,一点点揭开了画像的秘密,也给丽芙更加深重的悲伤和孤独。他和丽芙经历离合,让丽芙拾起继续向前的勇气,是因为他的聆听,他的不断努力。正如前面所说的,苏菲为爱德华颠沛流离,苏菲爱上保罗却要支付对簿公堂的代价。这完全不是爱情的面貌。可是,世间从来没有不经历考验的爱情,就如同不经历阻碍的人生不叫活着。关键是,在爱情最难的时候,生活的时候,你是否有决心捍卫自己最初的决定,不惜一切努力,去争取最终的圆满?在爱情中犯懒的人,不会拥有长久的恋人。我甚至猜想,大卫若不是早死,他和丽芙的婚姻也会早夭。原因就在于,大卫在工作上太尽心,而在感情上却太简单粗暴。自然,精英的生活从来都和休闲不挂钩,丽芙的富裕也倚赖大卫的繁忙。但是,好好表达,合理划分给爱人的时间,给工作的时间,也是对感情的一种经营。那些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多半不完美;那些完美的,多半也曾经历难以想象的不堪。人们想要好的人生,好的爱情,就像喜欢鲜花,而对枯萎的花弃之如敝履。生活也好,爱情也好,从来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更不是一张不会苍老的容颜。太多时候,不是爱情本身脆弱,而是我们总是在经历考验的时候,选择轻易放手。然而,在爱情里犯懒的人,不配刻骨铭心,终成眷属。去战场寻夫不是苏菲唯一的选择,何况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非要和爱人团圆几乎不可能;和保罗在一起,是丽芙所有的选择中最难的,爱一个叫自己辗转难眠的人,需要太大决心。可是,她们最终都选择了更难的那个。所以,真的要问“什么是好的人生”“好的爱情”,那我想答案便是,不惜一切努力,不远千山万水,去达成一种梦想的生活,爱一个懂得聆听自己人,并为守护这人生、这人,永不言弃。生活很容易充实,心却很难变得不空洞。去追求吧,哪怕你要比别人晚几年才能安稳;去爱吧,也许别人结婚的时候,你还在异地恋单相思;去活得精彩吧,在真的幸福之前,敢去孤独,敢去一败涂地,敢去面对所有的无人回应。现在不是最后,未来有更多可能,你远比你想的自由。

【雨枫试读】希望,开启生活更多好的可能

1916年,德军占领的法国小村庄,苏菲,一个画家的妻子。丈夫正在前线应战,而她的家乡瑟索凄惶。为了保护亲人,苏菲挣扎又坚强地面对敌人。为了爱人,苏菲抱着对人性仅存的希望,带着丈夫为自己留下的心爱的画像,与指挥官做了魔鬼的交易,历尽千辛万苦,承受身心极致的折磨,终于迎来与爱人重聚的一刻。一百年后,一个名叫大卫的画家猝死,妻子丽芙用尽全力守护着大卫送她的回忆和那幅画,无法向前。直到遇到保罗,在以为生活要为她打开一扇窗的时候,却因为这幅苏菲的画像,让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丽芙在投入历史、守护希望的过程中,慢慢找回自己,找回爱。而苏菲也在遥远的未来,得到圆满。历史何其冷酷,上面这样短暂的描述,已包括主角的所有人生。苏菲对爱人的想念,每日在敌人眼皮底下的劳作,为爱人割舍背弃所有,在未知的路上受苦折磨……丽芙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咀嚼每日的孤独空虚,在守护代表心中最后一丝希望的画像时的彷徨纠结……所有这一切,都会随风而逝,被人遗忘,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虽然这就是一个故事,作者乔乔笔下一个虚构的世界,然而在翻页阅读间,我似乎走进了这个世界,战争、失去亲人、失去爱人、出于各种原因的争夺、为了爱所做的所有付出……每天的做饭说话,写字睡觉,邻里的家长里短,朋友的电话……站在远处,我诧异人心的冷漠,投入其中,我又感叹现实的何其相似,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啰啰嗦嗦的人生中度过每一天,也许在面对一件接一件无法预期突然降临的事件中,就学会了各种哲学,我们也许会成为故事中坚守回忆的丽芙,也许成为为爱固执追寻的苏菲,也许成为默然的那个邻居,也许成为看到新闻唾骂别人立场的愤怒者……乔乔的笔触太美妙,547页的故事展开,人物的行为、思想,瞬间就能把读者笼罩在情绪的浓雾中。“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无人陪伴,而是明明有个人爱过你,如今却缺席了你的生活。”“我们能休战吗,就几个小时,忘记你我是敌人,我们只是……两个普通人……”“已死亡为界,曾经爱有多浓烈,活着就有多艰难。”“希望破灭的那一刻,是最轻松的一刻。有时候,恰恰是希望才让生活难过。”文字的魅力以最极致的程度展现,细致又不矫情,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最隐秘的那个念头冒出,纠缠不清。如同书名那样,乔乔在复杂的人性中,支持一个信念:“最黑暗的日子里,总要有些最闪亮的希望,才能支撑着人活下去。”跟着情节大哭大笑之后,沉浸在番外松散亲昵的爱情中,我回味着苏菲在画像中骄傲的脸。“我依然会好好地过下去,在你转身以后。”

废墟上生生不息的爱与希望

废墟上生生不息的爱与希望-评乔乔•莫伊斯《永不言弃》文/信实的精灵爱~让我们不放弃活著 还要继续和大自然拔河“当爱与希望 投射炙热的太阳,昨日泪光 会随时间都蒸发。别轻易放弃 明天要许更多愿望,装满了勇气 就更有力量。当爱与希望 倒映暖暖的月亮,再回头望 又是筑好的家乡。我知道未来还有好多路要闯,我打开了窗 看见了晴朗。只要有爱,相信一切都有希望。”——林俊杰《爱与希望》只要心中葆有爱与希望,即使在废墟之上也能开出娇艳之花。苏菲•勒菲弗和丽芙•候司顿,不管是经历战争的艰难,抑或着经历挚爱丈夫的突然离世,不管是面对自己周围最亲近的姐姐的误解和唾弃,抑或着遭遇巨大的经济困难,她们都依然笑着面对前面的道路,因为支撑着她们走下去的是她们永不止息的爱。乔乔•莫伊斯不愧是讲故事的高手,时隔90年的故事流转,却都是因为共同的一幅画作《留下的女孩》,而故事中的两个女主人公的性格和神情与画中之人都是如此神似。以记者出身,赋予她一种把故事描述成场景的张力,她笔下的故事情节发展从来都不显得仓促,反而游刃有余。她的代表作是《我就要你好好的》,奠定了她作家畅销书的地位,英国更是把她作为比肩J.K.罗琳的现象级作家。在乔乔的笔下,一个个人物饱满有力,即使是最普通的路人甲,都可以想象出来他们的嘴脸。这本书尤其在这方面铺陈有度,同样都似乎发生在女人身上的故事,却因为共同的线索《留下的女孩》产生关联,在故事的发展中挖掘出一个人的多重方面,不管是对于爱情的坚守和维持,抑或着面对另一个仰慕自己的人时,那种对于自己挚爱的尊重,以及内心里面流露出的矛盾和挣扎,即使内心悲喜交加,仍然懂得生活还是要继续往前走,这才对得起自己的至爱。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无人陪伴,而是明明有个人爱过你,如今却缺席了你的生活。1916年被德军占领的法国佩罗讷镇上的一个故事。苏菲•勒菲弗(简称:苏菲),她是否背叛自己的丈夫,即使她脱光衣服躺在德军指挥官的床上,她仍然固执地认为自己仅仅是为了救出自己的丈夫爱德华,这不算背叛,仅仅是交易。然而,遇到德军指挥官(他其实,真的是有名字的,弗里德里希。然而苏菲很少有时候会这样叫他。苏菲称呼他为指挥官,是因为她深知横在他们中间那不可逾越的鸿沟——战争),他们讨论艺术的那一刹那,他仿佛看到了丈夫爱德华的影子,一个有才华,温文尔雅的去前线打仗的丈夫的形象。她本可以在巴黎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然而为了陪伴战争中孤苦无依的姐姐伊莲娜,还有她的两个孩子,她选择待在最危险的地方。弟弟奥雷里恩即使是在战争中也爱憎分明,他痛恨德军指挥官,所以子得知姐姐苏菲与指挥官跳舞后,气愤异常,甚至原谅不了自己的姐姐。乔乔在这里刻画出一个真正的处于十几岁年龄的男孩子的形象,面对战争,面对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的窘况,依然坚持自己的底线,不肯屈服于德军。姐姐伊莲娜不了解她,不懂她,甚至于以为她背叛了她的丈夫,然而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后,却顽强站在妹妹的背后成为妹妹的支柱。红公鸡酒店的其他顾客,战争紧急状态下能够看到的前线实时状况《沦陷区日报》,竟然是一位在大家眼里都以为是德军服务的妓女莉莉安提供的。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在他们即使知道了真相的情况下,仍然愤怒不止,他们坚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这让我想起来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羊脂球和书中的女子(莉莉安)是何等的相似,表面上在别人眼中是妓女一样的存在,可是谁能比她的灵魂更高尚,谁能比她更勇敢。羊脂球选择陪外军睡一个晚上,是为了保证整车人的顺利通过,那是一种大爱;莉莉安她可以选择这么做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她的女儿,那是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所以苏菲在得知她的所有事情后,选择照顾她的女儿伊迪丝,一个如同天使一般存在的女孩(每天在台阶上看着在厨房忙碌的苏菲,即使困到自己趴在自己膝盖上睡着,也要一直守候。在她眼中,苏菲是她的另一个爱与希望)。佩罗讷镇上的人民,红公鸡酒店的那些顾客,镇长家,还有他们家缺失营养的可怜女儿路易莎,镇上的其他看客,他们一方面享受着苏菲和妓女带给他们的便利,另一方面却又唾弃着她们看似不为人知的所谓下贱勾当。这些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靠着别人委曲求全才能够换来的战时救济品,让自己肉体苟延残喘,灵魂却肮脏污秽的活在一个人云亦云的小镇。他们心灵不能接纳一个人,不论是苏菲,亦或者那个妓女莉莉安,甚至于姐姐和弟弟都不能够原谅苏菲。他们一个个真实的心灵状态都在乔乔的笔下展露无疑。乔乔从来不会刻意去描写他们的为人,却擅长通过他们的言语、动作、行为留给我们判断的余地。苏菲与德军指挥官可以暂时放下心中的仇恨,不是敌军与被侵略者的关系,就仅仅是两个普通人,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喝一杯咖啡,讨论艺术,讨论爱德华的作品,讨论爱德华上学的学校和教授。这一段堪称乔乔作品中最伟大的地方,在她的笔下,人人生而平等,没有种族差异,没有身份差异,没有地位差异,在艺术和爱情面前,每个人都是最珍贵而独特的存在。假如没有战争,苏菲可否与德军指挥官谱写爱情的佳话?苏菲等待战争中的丈夫,生死未卜,他一直以为他过得很艰难,可能衣不裹体,食不果腹。当她知道他还活着,但是因为给军兵一个面包而被关进集中营(有去无回的地方,魔鬼般的地方),她宁愿出卖自己的身体,去向德军指挥官求得爱德华的自由。然而她错了,德军指挥官渴望的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苏菲,可以跟他一起随着音乐跳舞,暂时忘记战争和仇恨的苏菲。所以,他最后愤怒的吼道:“我要的是画中的女孩”。乔乔一次又一次在情节中将人性的描写推到至高点,那是以我们常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2006年的英国伦敦的一个女人的故事。奥利维亚•侯司顿(以下简称:丽芙)丽芙苦心守护着已经去世四年的丈夫——大建筑设计师大卫,甚至于他精心设计的他们的住宅玻璃房子丽芙也一直孤零零住在里面。在他去世后的四年时间里,即使她贫困潦倒,一贫如洗,她宁愿欠债去交市政建设费,她还是不愿意卖掉与大卫共同的温馨小窝。这个房子里面存留着太多与大卫有关的回忆,大卫简洁的生活习惯,大卫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她的那幅画作,甚至于大卫的气息都存留下来。“一幅画的历史不仅限于一幅画,它同样是一部家族史,包含了一个家族的所有秘密和不轨行径。”它不仅仅是爱德华•勒菲弗的家族史,一个毕业于马蒂斯学院——一个高级画府人人敬仰的有才华的人的家族史。在他去世之后很多年,他的作品被反复搜找,也就是后来保罗的工作。丽芙她用心守护着他们共同的回忆,保留着大卫一切的东西和那幅画《留下的女孩》,那是大卫的梦想。乔乔接下来在很多人物身上惊人地采用了比较法,留给我们自己足够的想象的空间。爱德华和大卫都是艺术家,一位是浪漫多情的画家,一位是建筑设计师,都是才华横溢,浪漫温情,却都可以独特认出自己妻子的独一无二。对于自己的爱情,或者婚姻都是尽力去维持。丽芙把自己和大卫的家过成了一个博物馆,她精心守护着里面的一字一物。苏菲用爱德华的画作把经过战争洗劫过的酒馆一个房间装饰起来,为了留住自己和爱德华的爱情回忆,时时提醒自己爱德华的爱和信仰。苏菲和丽芙都是等待自己的丈夫好几年。苏菲呢,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好好看自己的身体——明显瘦弱不堪,营养不良的身体;在丽芙呢,也已经有三年没有男人看过她的身体了。当然除了自己的丈夫带着欣赏的目光看过后,她们都懂得对自己的身体无限爱惜。即使丽芙第一次遇见保罗,她看得出来他眼底的爱慕,她也不为所动。德军指挥官和保罗都是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们所见到的独特、有个性,一副铮铮傲骨的傲娇女孩。保罗却不愿意亵渎眼前的女孩,他觉得她很美丽,不显眼的、不招摇的略施粉黛似的美人一个,却胜过周围花花世界的倾国倾城。在他们的眼中,遇见一个人,就是遇见了世界,自己的整个世界也就被照亮了。然而,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德军指挥官作为战争的指挥方,为了让战争尽快结束,他只能选择背井离乡,三四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妻子,(战争在他的眼中同样的残忍和残酷,甚至于在战争中明明遇到心有灵犀的人却不能安安静静的坐下来谈论艺术,作为一个普通人一样地交朋友。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悲哀。他错了吗?没有错。)保罗呢,服务于一个文物追回公司,他的责任是为了追回当年的爱德华的作品之一(据说是被一对建筑设计师夫妇买走了),因为种种的误会最后竟然跟丽芙要站在法庭的两端,他有错吗?没错!在对于两个女人来说都异常艰难的环境下,如同当年的8.0级大地震后的汶川一样,到处都充斥着死亡的气息,然而汶川当地的他们站起来了。苏菲和丽芙也是,苏菲面对营救丈夫的交易,丽芙面对争夺丈夫给自己的结婚礼物的对质,选择了爱,选择了坚持,最终胜利总是属于爱这一方的。当然,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人物一一登场,给了她们走下去的希望。作者也很擅长营造一种比较的氛围,1916年的莉莉安(类似于当地的一个军妓的身份)与2006年的莫,她们的身份或者工作都不是很光荣的一种存在,然而正是她们的存在给了两位女主苏菲和丽芙笑着活下去的希望。生命即使再艰难,遭到再多人的误解,依然相信,笑着可以活下去~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生活其实就是一种盲目的信仰

生活其实就是一种盲目的信仰,对谁都是这样。在活着一场的奔忙中,究竟将自己朝向何处,或者说,究竟凭借了什么可以支撑我们朝向何处,是一个值得深究并且最终也往往难以揪出答案的命题。正如《永不言弃》中的苏菲和丽芙这两位女性,从1916年到2006年,因了一幅画而跨越将近百年的重逢。一个画面里恣意地性感美丽骄傲张扬的女人,俘获了德国指挥官的心。红公鸡酒吧里的苏菲,在纳粹的铁蹄下苦苦期盼丈夫的归来,从寥寥无几的讯息到之后的杳无音信,苏菲守着一幅画,一幅除了旧日的欢乐与甜蜜,不能再给予她任何其他所得的画。并且,还带来危险,一个德国军官的迷恋。也正是这幅《留下的女孩》,在将近百年后的一天,成为建筑师丈夫留给丽芙最珍贵的礼物,尽管到手的时候近乎一钱不值,但最后居然成为对簿公堂的焦点,成为人们对纳粹仇恨的导火索,为了留下它,丽芙将要倾家荡产,甚至连爱情也一并压上。苏菲期盼与丈夫的团聚,丽芙渴望将回忆留在身边。无论在残酷的战争期间,还是在身无分文想要赢得诉讼的时候,她们的心愿都是奢望。苏菲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容留了一帮德国军人在家中每日进餐,甚至赔上自己以期换得与丈夫重逢的机会。丽芙拼了全部身家,那幢丈夫亲自设计的玻璃房子,以求留下被人们视为写着纳粹罪恶的画作。事实上,在1916年,在苏菲的身后,还有一位离开妻子披上纳粹军衣的男人——亨肯。他精明无比,一眼洞穿小镇上人们的种种作为。但同时,热爱艺术的他又爱上了《留下的女孩》,或许还包括画面上的本人。这样的心思,在充满对立与仇恨的土地上,在战争与残酷的环境中,无疑也是荒谬至极。对他们而言,在困顿的生活面前,所谓的坚持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甚至荒唐。就像被小镇上的人们唾弃的莉莉安临死前的忠告:“我最最亲爱的苏菲,怀着你的信念、你对人性的盲目乐观。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会对我们做什么。”但即便这样,他们没有理由、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相信这也是《永不言弃》这个书名的来由,他们自始至终没有放弃。然而,让我被瞬间击中的,不是苏菲的结局,不是丽莎的结局,反而是指挥官亨肯拿到画作的一刻,这时他的表情,与随后的来自于伊迪丝的谎言,巨大的情绪反差把人的心高高举到空中又狠狠踩入谷底。悲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在余生的苍茫里,“致指挥官先生。你一定会明白:不索取,却给予。”应该是留给他唯一的慰藉了。无论对于苏菲、丽莎还是指挥官亨肯,“生活其实就是一种盲目的信仰,哪怕接二连三地遭遇阻碍,也要再一次向前走。”然而,若无信仰,如何生活?

一幅画背后的爱情

作为一个学法律的人,从法律角度来讲,我是完全理解和支持丽芙通过法律手段去捍卫自己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这幅画(但如果这幅画是在战争期间被侵略者非法掠夺而流落在外的,我认为无论是谁得到,善意获得还是非法取得,都应该物归原主,例如我国现在流落在外的文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不能理解丽芙的价值观,她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捍卫这幅《留下的女孩》,说是要留着她和自己前夫大卫相爱的东西(按我看来,她是后来才了解到苏菲是怎样的人,知道她的后人只是为了钱,才更加坚定自己要捍卫这幅画的决心),可是起初律师已经告知她官司花费巨大,而且舆论也一边倒,她甚至把房子都抵押了,难道玻璃房就不是她和前夫相爱的证据吗?(虽然说留着房子要付高昂的市政建设费等,但相比花费巨资去捍卫一幅画我肯定选留着房子)。而且本书有点美化指挥官这个角色了,就算最后他是帮助了苏菲和她丈夫团聚,但侵略者毕竟是侵略者,他做什么也弥补不了他对被侵略国和人民造成的伤害。

爱不言弃

“一幅画的历史不仅限于一幅画,它同样是一部家族史,包含了一个家族的所有秘密和不轨行径。”在《永不言弃》这部小说中,英国女作家乔乔•莫伊斯讲述了一幅百年流传的画像——《留下的女孩》背后的故事。小说中,苏菲与丽芙,都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为了对爱的信念,在艰难的生活中做出勇敢的抉择,并最终获得了新生。而这幅对她们意义重大的画像,也见证了一段历史中的苦难与人性善恶。作者选取的是在国外的畅销小说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以一幅画,或者一本日记引出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以此表现女性的爱与坚持、独立与信念等主题。这与早些时候出版的《美好古董衣店》([美]斯特凡尼•莱曼)、《画布下的乐园》([日]原田舞叶)都属同一类型的作品。不同之处在于,《永不言弃》在“爱”这一宏大主题下生发出的多重变奏,令这部小说呈现出了迷人的光彩。故事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苏菲与爱德华、丽芙与大卫之间这种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激情与爱恋。画家爱德华和建筑师大卫都是富于浪漫情感的艺术家,他们偶遇苏菲、丽芙这样的独立女性,对她们一见倾心,展开追求,并如愿以偿成为幸福夫妻。然而,战争与死亡将幸福生活打破,把这两个女性置身于“无依无靠”的状态之中,于是,便出现了新的“恋爱对象”。德国指挥官弗里德里希和保罗的出现,其实质是对悲惨境遇中女主角的帮助与“救赎”。虽然弗里德里希对苏菲的“爱”无法避开非正常环境中的人性与道德因素,但他对苏菲的情欲、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最终对自己无言承诺的坚持与兑现,都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考验与证明。毫无疑问,他是爱苏菲的,而且是真爱。试想如果将两人的相遇时间放在一百多年后的现代,国别、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都不会成为两个人相爱的阻碍。因为在爱情中,永远只有“两个普通人”,而没有敌人。但,作者刻意将这份爱恋的前提设置成是爱德华离开苏菲去了前线参战,于是,忠贞成为一种考验。这与丽芙忘不了大卫,不肯放弃玻璃房子和《留下的女孩》一样,都是在与自身对爱和美好生活的本能向往抗争。而如果读者看过最后的“番外”则会更加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其实婚姻是拒绝理想主义的一种结合,爱人与敌人只是相对。而只有爱本身,才是永不言弃的信念。对爱的渴望时刻撕扯着女主角的心,也叩问着读者的心灵:该不该守候渺茫的爱情,该不该相信因爱而生的信任,该不该让自己勇往直前,该不该在无望的时候果断放弃……其实,在真正的生活中,每个女人都有懦弱、恐惧、想要放弃的念头,但她们很少敢于直视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这便是苏菲画像中的那个女孩超然于上的魅力所在——令人着迷(性感)、很少畏惧(勇敢)、敢于挑衅(不屈服于生活,或男人)。除去男女之间的爱情,亲情与友情也是小说中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伊莲娜、莉莉安之于苏菲,丽芙的父亲还有莫之于丽芙,格瑞格之于保罗,都是她们黑暗生活中的温暖与灯光。在这些笔墨不是很多的次要人物的身上,读者可以进一步发掘出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情,信任与守护。即便境遇发生了改变,每个人抉择不同,但唯有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才是最坚强的后盾与温暖的港湾,他们是永远不会放弃你的爱的守护者。更为细碎的对爱的呈现,也时刻散落在故事的情节之中。诸如战争中人们之间的善意、互助;在最困苦的生活中也要笑、也要歌唱;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关心,等等。这些小细节的设置,都使得整部小说的主题更丰富、更具层次感、更动人心弦。《永不言弃》的语言流畅、情节跌宕、人物形象生动、构思精巧。处在不同时空中的女人与男人们,在同一幅画作面前表现出的善良、无畏、信任与承诺,让这部小说呈现出柔软与坚硬、美好与哀伤、虚幻与现实的多重碰撞。因而,当最终读完这部作品的时候,不同的读者会找到不同的答案,体味到不同的人生况味,也感受到不一样的爱与希望。

灵魂之爱的味道

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无人陪伴,而是明明有个人爱过你,如今却缺席了你的生活。他的缺席,改变了你天空的颜色,改变了你生活的方式;他的缺席,将快乐从你的生活中拿走,把忧伤以一种决然的方式塞进你的心田;他的缺席,成就了一个女孩凄美的爱情故事,留给了世人无限的感慨!若有来生,若一切场景如今生,亲爱的苏菲、丽芙,你们是否还会爱上那个早早给予了你爱情却又匆匆从你生命中缺席的他呢!乔乔•莫伊斯用几十万字替苏菲们、丽芙们做出了回答,只要爱过,无论生命中的他何时缺席,纵然痛彻心扉,她们依然永不言弃,因为生命中不仅仅有爱情还有更多其他值得珍惜的东西!乔乔•莫伊斯的这部《永不言弃》的基调悲伤,却又给予人无限的希望。在这种希望中,我们又看到了极致的冷酷。说悲伤,因为战争让家人、爱人远赴战场、生死不明或是爱人已亡;说希望,因为只要没有确切的消息,家人、爱人就有可能依然活在这个世界上;说冷酷,是因为人们总是坦然接受别人的好处却不屑于给予他们好处的人为了这个好处所付出的代价,甚至会在灾难来临的时候给这个曾经给予他们好处的人当胸一刀,就像那些曾经的邻居对待莉莉安一样。悲伤、希望、冷酷等等原本就是人性中的必备因子,谁胜谁赢,因人而异!所以,就此而言,《永不言弃》是一部让人充满感动又对希望充满了希望的著作。尽管很多时候,当我们抛弃糟糕的心情准备重新拥抱生活时,却发现它变得更糟糕,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想想书中的苏菲、丽芙,甚至是那个德国指挥官,他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糟糕,但是他们依然执着地寻找着生活中的亮点,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微弱之光,他们也要奔向它,只因那就是希望。乔乔•莫伊斯将两个不同时代的女性通过一幅《留下的女孩》画作联系在一起,同样的挚爱缺席,同样的永不言弃,一个为了挚爱一个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所做的一切,无论看似高尚还是卑贱,我们,除了感动、震撼,其他的和批判有关的感触都是伪道德、伪人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在评价一部作品时,总是喜欢或是习惯用各种学术理论去套,或是将其归为哪一种流派。这种学究式的研究文学作品,很多时候会误读作者的心思。因为,有些时候,作者仅仅只是讲述一个故事而已,就像《永不言弃》,仅仅是作者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多维度人性的故事,讲述两个相隔百年爱人都缺席、自己深处众叛亲离处境、却永不言弃的女孩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远远超出小资情调的你情我浓;超出殉情的诸多你伤我悲等等!爱情没有颜色、爱情也没有味道,可我在《永不言弃》中看到了爱情温暖的色彩、尝到了爱情勇敢的味道;灵魂没有颜色、灵魂也没有味道,可我在《永不言弃》中看到了灵魂透明的色泽,品到了灵魂坚强的滋味。

不索取,却给予

这个故事,这些状况,真的值得大哭一场。--《纽约时报》至少,我嚎啕大哭了一场。【苏菲:等你回来的时候,爱德华,我发誓我会变回你画中的那个女孩】巴黎古有的浪漫,爱德华用围巾邂逅苏菲,落魄的艺术画家,总有自己的格调,是的,他一眼就相中了那个与众不同的女孩,骄傲并自信的样子,只是苏菲并不知道自己身上的那些特质。是的,她爱上了他,哪怕他经常帮妓女画画,在爱德华画笔下的她,曾是失败的作品,他解释不是苏菲的问题,是他的技术太差。一次、两次,总有画好的一次,那是透着灵魂的画作,女孩眼里透露的自信和骄傲,耀眼十分。1916年,德军占领了法国小村庄,苏菲的丈夫正在前线应战,她的家乡萧瑟凄惶。为了保护爱人和亲人,她的聪慧、机智及善良,让我看到了爱德华笔下的那副画作,骄傲着并自信着。最黑暗的日子里,总要有些最闪亮的希望,才能支撑着人过生活。所以,苏菲用爱德华的画像,用曾经的美好提醒自己。直到有个德国指挥官盯上了她。我一直被书里的这段话触动:“我们能休战吗,就几个小时?”他问我,“你忘记我是敌人,我忘记你是敌人,我们只是......两个普通人?”战争年代,在区分国家、地方、人种上,这看似简单的要求成了最闹心的无稽之谈,指挥官先生欣赏她,或者说勇气,敌对的方向让很多人在辨别好坏上失去了方向,比如一支舞,也会引来重判之罪。善良的苏菲,在受到误解、嘲弄时,内心是难以把持的悲伤。生活总是会在你想去拥抱它的时候,表露出更糟糕的一面。乔乔·莫伊斯言语笔下的苏菲,透露出那个年代不一样的精彩。就像那首牧羊之歌透着希望的光芒般支撑着人们如何活下去:这里的青草更青/唱着牧羊女之歌/我会接你回来......【指挥官先生:我常常想,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以之谋生一定是生命最好的馈赠】那个德国的指挥官先生,不是凶神恶煞,不显恶俗本性,他只是无奈战争,无奈着这黑暗之日。一个德国指挥官竟然请求一个法国人,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和平共处!可事实上,等音乐终于停止,苏菲抬头看他,他的眼睛里噙满泪水。我不知道乔乔·莫伊斯在塑造指挥官这一角色时是带着什么情绪,不敢把他称之为英雄,也敢称他为一声:绅士。他能一眼看出苏菲的智谋却不拆穿她,他知道村里的一切动静,却装作什么都不知,他能出爱德华画里的灵魂,他还能交谈艺术。那句苏菲赠予他画作上的字:也斐然会感动的一塌涂地。[Pour Herr Kommandant, qui comprendra: pas pris, mais donne.]致指挥官先生,你一定会明白,不索取,却给予。【丽芙:她无法说服世界相信苏菲不是什么肮脏的女人,就像她无法让周围的人相信自己争的不只是一副价值连城的画,更是一线不灭的希望】过了好多年后丽芙才学会坦然地看着别人的幸福,同时不悼念自己所失去的。百年后,我在丽芙身上看到了苏菲的影子,有着重光抹去的光影,那个骄傲的女孩。失去丈夫的她邂逅到了保罗,却不想两人的相遇却被卷进了苏菲的画作里,我敬佩乔乔·莫伊斯的这种写法,在争取画作原始家族权利时,更好的把苏菲和丽芙两者联系了起来。不娇柔、不造作,故事里虚度的那些光阴里,其实是被时光留下的女孩。丽芙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个几乎让她以为终于可以开始新生活的男人,竟将她引入了另一种绝境。原来,那种久违的快感、安全感,全是错觉。与其说丽芙想得到画作,不如说她想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苏菲。所以人都觉得这是必输的官司,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她还是义无反顾想要保护那张画作,故事情节很巧妙,虚实相叙,娓娓道来,在谜底揭开时,那种恍然大悟又欲言又止的情绪曾撼动过我,生命中有许多事情比赢更重要,丽芙相信这一点。可是真的到输了那一刻,她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如失去亲人一般。好想拥抱下她,抚平下她那不安的情绪。【保罗:......拽然而止的东西总是让人觉得更完美,电影中那么经典的死亡人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保罗·麦考芙迪,也许我更相信他是整个故事的救世主。正因为有了‘他’,才会让结尾精彩至极,也正因为有了‘他’,才能让丽芙真正走出新的人生。他正直、绅士,当他和丽芙站在对立面的时候,他非常痛苦,他喜欢她。当他把最后的关键人带到现场,解读最后一番误会时,难以把持的情绪还是激动了那么一小会,因为解除了误会就解除了全世界对丽芙的误解。他用最真的情感取得了丽芙的信任,不言放弃的纠纷案件,也算完美落下帷幕,只是苏菲和爱德华的故事在透读着美好未来的同时,也看到了指挥官先生的悲伤。丽芙和保罗的爱情还在延续。无法保证情绪的东西,在这本书中呼之欲出,但她绝对是本好书。【终】选了重点人物谈感受,只因写的太精彩,作者那句:永不言弃,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好运气。说的苏菲道的是丽芙。谢谢让我遇见你们,留下的那个女孩,永不言弃换取了最大的好运气。PS: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豆邮或511184905@qq.com,谢谢。

爱恨滚烫人情凉

乔乔·莫伊斯是一个说故事的好手。我这样说,是因为她洞清大众情感,巧妙地编织一席华丽而柔软的锦缎,然而布下最为隐秘的倒刺。你因着那种美好的吸引而上手去触摸,在光滑而冰冷的表面上刚一沉醉,就被扎破了手。她的作品几乎都遵照这样的展开逻辑,Me before You是,The girl you left behind也是。“她在试图描绘爱啊!”人们一开始这样笃定着,去看苏菲和丽芙的深情与婉转。没有太深刻的演化,天雷地火的勾动,爱情的绽放迅速而激烈,香气浓郁。小小的浪漫与甜蜜,让她们面对众叛亲离之时,依然像只优雅的鸟儿,镇静而笃定,默默自梳翎羽。然后,就是那“众叛亲离”的展开,步步紧逼。阅读间隙里,你闭着眼睛都能感受到那只隔空而来的手,锁住你的喉咙,并慢慢收紧十只。你因为对她们的不公平而心疼的同时,自然而然就将自己置于同样的情感位置中,“多么没有道理啊”,你想,然后被乔乔所引导产生的不忿牵引着,突然就回想起了所有经历过的凉薄。那些站在道德高度冷漠而无为的弱者,那些空有愤怒却不愿理解的亲友,那些见缝插针恣意渲染的媒体,那些无法就事论事就轻易给人定罪的“观众”——苏菲告诉你,弱者在欺凌同样弱的同伴之时有多愚蠢;而丽芙大概就是佐证,这种恶,不分时代,恒久存在。是人性难以规避的弱点,也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大众粗暴的审视时的无可奈何。就是在这样的冰冷里,执着着散发温度的苏菲和丽芙显得特别可贵。然后,剥开那些被伤疤布满的躯体,你发现了一颗有温度的心。自然地,你迫不及待地上前,想要对这种温暖一探究竟。苏菲的境遇并不稀奇——我曾经在国内外各种文艺作品里看到这样的情节:为了救家人、为了救爱人、甚至为了救陌生人,战争中弱势一方的妇女委身于侵略者。战争背景不同,所处国家不同,面临的境地不同,但期间流动着的象征主义确实相通的——“妇女的身体”像是一个符号,在具有时代色彩的环境里,它代表了最为私密又最为基础的“拥有”,当这个国家的男子对于这样的侵犯无能为力的时候,因为羞愧而爆发出的仇恨将最为宏大,勇敢的人们剑指敌人,而卑贱的灵魂则靠迁怒来满足于自我的卑贱。善和恶在这里充满讽刺地调了个个儿。爱恨在一句“战争中没有赢家”的陈情中模糊不清,而你的意识到,人的一生会被外界贴上各种标签,却没有哪个人应该因为标签而被武断地归置黑白。我以为我会被结局折磨但是没有,主线故事很温暖,感情甘醇而温暖,细节掌控得很好,但说的事并不新奇,优缺点都很明显;真正的“致郁系”是可以值得为此多打一颗星的番外——最后五十页是哭着看完的,谁也不能阻止我缺乏睡眠的大脑联系一些很久远的回忆,提升到胸口堵在喉咙上。大约有那么两三次,我把书撇到枕头旁边,很认真地难过了一会儿——反调和共感,始终是通俗小说的必杀。如果说主线用的而是“反调”,番外用的就是“共感”——你没有输给任何人,但你输却输了对方的再以,那样的共感。主故事里浓墨重彩两对爱人有多情深似海,番外里展现摩擦的部分就有多让人窒息,而最后一切回归到主线故事的轨道上,还是因为不管那些懦弱的自私的冲动的无中生有的自我怀疑的彼此角力的冲突多锋利,画家的心从根本上是“你不在这儿我受不了,所以我只能画你。这是我唯一能让你回心转意的事情。我想画下你平时的样子,可是脑子里只有这个愤怒、不快乐的你。我满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她不快乐全是因为我。”而设计师最后的结论是“在没有工作上的事。有些东西本来就应该是神圣的。”这样的番外,是最好的补白——你看,没有爱情唾手可得,没有爱情理所应当,没有爱情只是一股热血涌向头脑、心脏或者某个部位就可以一劳永逸。把苏菲和丽芙的爱情拉到一个正常的回归线上,增加了实感,也解释了动因。爱是炙热的,人情却总有凉薄。前者对于后者的解救在于,因为“爱”,终于我们肯放下身段去了解。如果真能赋予人这样深信的能力,也是乔乔为读者贡献的最营养的“一餐”阅读吧。

所有的坚持都不应该被辜负

小心拿捏着自己的生活,盲目的相信和坚持,这是相隔一百年的苏菲跟丽芙这两个女人之间的共同点。然而也似乎是我自己的状态,所以读《永不言弃》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模糊不清的,像是一股子道不清的情绪一直在袭击着我,所以毫无停顿一口气读完,看到圆满的结局的时候,竟然觉得伤感大于治愈,像是无意间受伤一样,有莫名的钝痛。一战时德占区的法国小镇,苏菲跟姐姐经营着父亲留下来的小酒店,等待着在前线打仗的画家丈夫爱德华,一边还要跟镇上的居民们一起对抗着德国人的各种侵占。一个新的指挥官的到来改变了苏菲的生活轨迹,为了救回自己的丈夫,苏菲毅然决然地抱着丈夫为自己画的画走进了指挥官的房间,然后她在各种被唾弃和鄙夷之中被带走。故事在这里被中断,乔乔开始讲述一百年后的丽芙的故事。那幅《留下的女孩》几经辗转被丽芙的丈夫大卫所买然后转送给了丽芙,然而大卫猝死,丽芙迟迟走不出丈夫过世的阴影里,直到遇见保罗,她开始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也再次复活了爱的勇气,但命运弄人,为了那副价值百万的画像,丽芙跟保罗站在了法庭的对立面。丽芙开始去追寻苏菲的故事,因为那幅画对她来说,是希望,是爱的礼物,是跳跃的青春与欢乐。所以她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守护画中的女孩。故事的结局怎么样呢?乔乔大概是一个不愿意把伤痛撕裂的作者,她为故事中的大多数人安排了最为美好的结局。却独独给了指挥官一人最为巨大的悲伤,他爱着苏菲,遵守约定救出了她的丈夫爱德华,甚至帮助她们逃出生天,却最终连苏菲活着的消息都得不到,甚至苏菲留给他的画也被自己的妻子抢走送人。爱而不得已经足够伤人,连最后的念想也不给,乔乔在这一点上又是何其残忍。这是第一次读乔乔•莫伊斯的作品,苏菲跟丽芙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荡气回肠。一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坚守,一个为了所爱迟迟不愿意放下。世间这样的女子何其多,但是乔乔笔下的她们却是那么的打动人心。这得意于她对于情节的构造,悬念的设置,以及情感地拿捏,总觉得一切都恰到好处,无论文笔或是其他,让我对这个作者油然生出一股喜欢,恨不得一口气把她其他的作品都读一遍。好的爱情故事,除了有爱情,更应该有更多其他的值得大家思考的东西。乔乔在行云流水地讲述苏菲和丽芙的故事之外,更颇具野心地想要挖掘人性的美好,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探索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纯真的模式。指挥官跟苏菲之间不仅仅是敌国敌人之间的仇恨关系,他们更多的时候应该是朋友,他与苏菲谈论艺术、美好以及与战争无关的一切,如果可以他更想要做一个普通人,与所爱的人长相厮守。所以他才会“不索取,却给与”帮助苏菲完成所愿。而苏菲也正是坚信指挥官会遵守诺言,才会坚持到与爱德华最终碰面并且逃离战争,回归到最终的平静生活里。苏菲跟丽芙一再盲目的相信,所以才能够支撑着自己走下去,但这世间所有的坚持都不应该被辜负,不是么?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本书是唯一一本我看到中途就想停下来把书评写出来的,太多感触,我怕自己忘记,忘记那些情节那么打动我。苏菲和丽芙都是那么幸运,幸运他们遇到了那个疼她爱她的男人,那个顽皮执拗对她深深着迷的男人,更幸运的是他们成功地在一起,成为了夫妻,在最美丽的时候,他们拥有那么多欢快的日子,那么多甜蜜的细节,以致于在日后永远不能忘怀。她们又是那么不幸,不幸的是,这场电影的开始,爱德华和大卫就没有出现过,只存在深深的回忆中。幸而转折的是她们还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新出现的那个男人,都拿真心去对待她们。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每天下午下班经过篮球场时候的心境。真羡慕这群小孩,女生在旁边三三两两站着,男生因为女生的观看而更卖力,表演着自己的篮球技术,双方都在刻意凸现自己,或许可以吸引到对方的一个眼神,然后发展出一段爱情。是的,他们还可以这样。还可以自由选择,想和谁好和谁好,上一秒和下一秒倾慕的人不一样都没有关系。 丽芙和保罗最初见面相处的那段时光,太美妙了,说实话,我看书时在脑海里勾勒的场景简直就像在看一场电影,欲说还休,隔着一层纱,是的,“那种想跟他靠近一些的欲望让她觉得有点陌生却很温暖”,就到这里,停在这里,更深入的交往我不想看到。两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明白彼此的心意却无法直接表达的时候。而爱德华与苏菲最初在一起时也拥有那么多甜蜜,甜到我都嫉妒,这像一个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王子就是不知什么原因那么爱着她。看完整本书,我也想推翻所有封面对她的描述。这样的描述不适合整本书,我以为整本书是充满血肉而且是一个温暖的大结局,所以不要用那么冷清那么悲哀的句子来形容她。“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无人陪伴,而是明明有个人爱过你,如今却缺席了你的生活“。苏菲从小说的一开始就是无人陪伴的,日日思念的是已经奔赴前线的爱德华,但是整本书里她的孤单又透露着生机,不是一潭死水,因为有指挥官的出现,从一开始他的若隐若现,轻描淡写,后来当伊迪斯把那副画像给他,他看到背后的字时的反应,真的让人感到欣慰,他出现的作用就不是加深苏菲的孤独,而是这短暂的孤独中的生机,苏菲最终和爱德华团圆了,她没有了孤独。而丽芙虽然不能再让大卫起死回生,但是她找到了新的男人,她前进了,她也没有真正的孤独。 “大卫猝死后,丽芙把生活过成了一个博物馆”这句话我更是不能赞同,因为丽芙只是深爱着大卫,把大卫当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说,已经不能用更多的赞叹来表达。

一幅画像,两段情缘

文/绮心乔乔·莫伊斯,早年生活困顿,在艰难的处境中修读学业成为记者。生活的磨难并没有让她低沉消糜,而是笔耕不辍,尽管写过的前几部小说无人问津,可是她仍然坚持着,直到拥抱了成功。。她在《永不言弃》中横跨百年,将两段故事用一幅画像串联起来,呈现爱的力量和乐观生活状态对人生的积极影响。与其说这是两段爱情故事,倒不如说是爱情故事映射下的倔强和勇气,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如作者乔乔·莫伊斯一直做到的那样。当世界只剩侵占和掠夺的时候,唯有保持对生活的希望才能从暗沉无光的场景里脱离。文中原本热闹繁荣的法国小镇在德国人冰冷的包围中失去了她原本静谧祥和的色彩。我们都希望在爱的人身边享受欢乐和幸福,然而意外总是突如其来。百年之前的场景里,苏菲深爱的丈夫因为战争远离了她,而百年之后,丽芙深爱的丈夫英年早逝,同处悲剧之中,两人的境遇究竟怎样,书中有着细微的描述。描写爱情故事的书很多,而设定独特时代背景的则更能吸引我们的目光。被德军占领的佩罗讷小镇没有丰裕的食物和取暖资源,在灰色笼罩下的人们失却了生机和光彩,在这种境况下,出自深爱的丈夫之手的画像支撑着苏菲,让她的内心世界不至崩塌。画里画外同是苏菲,时间让她的容貌有了变化,然而骨子里的那种倔强、高傲和勇气却从未改变过。指挥官对画里的苏菲是心动的,不止是因为战争导致他离乡背井的孤独落寞,更是那种昂扬的姿态使他看到了阳光。苏菲对美好的坚持,是撞了南墙也难回头的偏执,这种不可抵挡的信念,也是她最终和深爱的丈夫得以团聚的最大因素。乔乔·莫伊斯在刻画苏菲的同时,为了突出她的性格以及“永不言弃”信念的力量,塑造了一个与她境遇类似的人物:莉莉安。她为了使小镇获取外界信息,牺牲自己的贞操,在德国士兵中盘旋,然而,在被押送到其他地方的火车上,她信念的崩塌导致她最终选择了自杀。然而苏菲依然坚持,相信指挥官会帮助她和丈夫重逢。自我牺牲、信念、友谊在这个故事里占据很重的分量。乔乔·莫伊斯并不打算一开始就把苏菲的整个故事告诉读者,因此她的笔触直接转到百年后的丽芙,因为苏菲的画像陷入官司,而这幅画像是她深爱的已逝丈夫送她的礼物。丽芙视这幅画像为宝贝,凌驾于其他所有之上。为了赢得画像的所有权,丽芙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深爱的丈夫逝去,她曾毫无生机地生活着,直到后来遇见以追踪被盗作品为工作的保罗,苏菲的画像使得他们对簿法庭。故事不断发生转机,坏情况出现,最终都会出其不意变好。丽芙最终放下了过去,拥抱崭新的生活。人生,总是有些什么东西支撑着我们坚定不移往前走。信念是伟大的东西,没有了它,我们只剩一副虚弱的皮囊。生活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相信美好并且不遗余力去实现美好。只要心中有爱,眼前的苦痛就都会过去。文字原创,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艺术家的女人们

很久没读到这么好看的书了,厚厚的一大本,一气呵成,一下午读完。一幅颠沛流离的画像,穿越百年,拷问人们的良知,默默诉说着爱与守候的意义。合上书,不禁膜拜,艺术家的女人们,果真拥有超凡的魅力。1916年的法国小村庄,苏菲执意将爱德华为她画的画像摆放在德军的眼皮底下,用每天的凝望表达自己的爱德华的守候。然而,被践踏的生活总归是变了颜色,某个夜晚,为了真爱,苏菲终于绝望地带着这幅画像踏上了不归之路,去拯救她的爱人。从此,一切再也无法回头。21世纪初,天才建筑设计师大卫成为这幅画新的主人,在他猝死之后,妻子丽芙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却依旧勉力保留着丈夫留下的建筑和这幅画,仿佛如此大卫就从未离去。意想不到的是,这幅画有一天成为摧毁她生活得导火索,众叛亲离,前所未有的孤独与压力,她又该何去何从?两个穿越百年的艺术家的女人,就这样相遇在画中。一百年前,苏菲送出了这幅画,她用对敌人表面的屈服换取了自由的权利,忍受误解、穿越硝烟、远走他乡,终于赢得了与爱德华平静的厮守。一百年后,丽芙守护着这幅画,她鼓起莫大的勇气与新的恋人站在法庭的两端,抵御攻击、寻找证据、了解真相,终于赢得了保利和世人的认可。坚忍?信仰?真爱?守候?我不知道怎样的词汇能更确切地表述她们身上仿佛与生俱来的魅力。爱德华与大卫,甘于平凡的天才画家和英年早逝的天才建筑设计师,他们对女人的眼光当然像对艺术一样高远独到,因此,我们才能读到在战火纷飞和物欲横流中,苏菲与丽芙无可比拟的故事。

我看这幅画的时候最爱你

这本500多页的厚书,如果仅仅讲述两位女子的经历,我是绝对不会去看的。这年头刻画爱情的书太多,无论是战火纷飞下的患难真情还是都市生活中历尽波折的真情,都已被无数人描绘了太多遍。所以我最初见到本书的宣传文案时充满了犹疑,爱与守,希望与生机,这种到处能见到的题材能被写到怎样的精彩程度?结果我还未读完第一章便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娴熟的写作技巧,逼真生动的场景描绘手法,细腻的人物性格刻画,恰到好处的悬念布设,简练明快的写作风格,这些特色足以使这本书跻身当代小说排行榜的前列。全书讲述了两位坚强勇敢的女子,苏菲与丽芙,为了爱情与信念,不惜赌上自己所有一切的故事。她们生活于不同的时空,却因同一幅画遭遇了命运的转折,其间过程令人唏嘘不已。苏菲与爱德华因战火而分隔两端,于是苏菲想尽办法,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借助《留下的女孩》的契机与德国指挥官接触,最终在他帮助下与爱德华相聚。丽芙失去丈夫大卫以后,因《留下的女孩》的归属权站在了法庭之上,她与相恋之人保罗站在立场对立的两方,最终和解并收获了圆满结局。主线固然瞩目,但我向来认为伟大的故事绝不会甘于表面陈述,而会将最值得挖掘的部分隐藏在错综复杂的故事脉络之下。因此在我看来,书中两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远不及其间埋藏的第三个故事,那位指挥官与苏菲之间,跨越种族与国度,相互扶持与慰藉,试图相爱却无法相守的故事。他们的关系由爱德华为妻子苏菲绘制的《留下的女孩》而起。画中的苏菲高傲而独立,以至于德军指挥官只看一眼便就此难忘。他与苏菲谈论艺术,谈论美,尽可能的让苏菲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企图以这种形式将画中女孩的风采唤回到面前干瘦疲惫的苏菲身上。然而战乱的压力与粗鄙的现实最终带给他一位为爱情与利益不顾一切的疯狂女子。当苏菲以救爱德华为条件与指挥官谈判,甚至死气沉沉地爬上他的床时,留存于指挥官心中的美好形象被玷污,他终于无法再忍耐:“我要这个画上的女孩!”从那一刻起,苏菲再没见过指挥官,却始终坚定地相信指挥官会兑现他的诺言,将她带到丈夫爱德华的身边。我相信这份信任不仅仅源于她对人性美好程度的幻想,更是因为她的直觉。她能感受到指挥官对她浓烈的爱意,但她无法回应,因为战争导致他俩立场对立,而且她坚信爱德华尚在人世,她需要对爱德华保持忠贞。在战争年代,将活的敌人带到己方国土这种危险的行为足以令人上好几遍军事法庭,指挥官大可以将苏菲掠到德国或是集中营,让她成为自己的玩物,或者骗她爱德华已死,但指挥官默默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可悲的是,他始终无法获得任何回应,就连苏菲活着的消息都无法得到。我相信,当处于仇恨中的伊迪斯欺骗他说苏菲已死时,他的心也死了,以至于他在今后的所有余生里都无法忘记苏菲,而他所有的爱也最终都化为在苏菲画像面前的久久凝视。我在看这幅画的时候最爱你,我爱你所有的真性情,我爱你毫不掩饰的情绪,我爱你骨子里的高傲与勇敢……我一直爱你,然而你不愿相信,也不能相信。因为一念可成天堂,也能化作地狱。我不曾怪你,然而上苍竟连与你画像相守一生的机会都不肯给予。我抚着书页上的文字,毫不费力就想象出《留下的女孩》这幅画在指挥官年老力衰之时被妻子夺走的场景,想象出一位枯槁的老人尽全力回忆苏菲的容貌时的场景。因此,当伊迪斯说出《留下的女孩》背面写的文字,在看到“不索取,却给予”这六个字时,我的眼泪终于再也控制不住。

穿越困境 抵达美好

穿越困境 抵达美好——读乔乔·莫伊斯《永不言弃》文 |秋风江上作为当今英国炙手可热、极少数两度获得浪漫小说家协会评选的年度浪漫小说奖的作家,乔乔·莫伊斯在《永不言弃》向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荡气回肠的浪漫爱情,更是困境中涌动的生命力,是那种为所爱所信拼死一搏、近乎盲目的勇气和力量,以及那种穿越困境最终抵达的美好。《永不言弃》讲述了两个女人——苏菲和丽芙的故事。一战期间,在德军占领的法国小镇,苏菲坚强、勇敢,支撑着家人的生活。为了与日思夜想、在战争前线的爱人爱德华相聚,她不顾流言蜚语,拿着丈夫给她画的画像和身体,与德国指挥官做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交易。而在21世纪之初的伦敦,丧夫的丽芙住在丈夫大卫建造的楼房里,过着不修边幅的困顿生活,直到遇到了善解人意的保罗。然而,因为蜜月期间大卫送给她那幅画像,丽芙和保罗站在了法庭的两端。一幅画像,见证了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苏菲与丽芙,两个相隔千里、素不相识的女人,彼此成为对方的影子。跨越百年时空,两位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在冥冥之中握手。乔乔·莫伊斯以其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写作技巧,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小说文本。恰到好处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细腻逼真的描写,让故事荡气回肠。仅是对爱情故事的精心地营造,相信《永不言弃》一书就足以催人泪下,成为一部流行作品。然而乔乔·莫伊斯要通过本书述说的绝不仅于爱情。它对生活困境,对生命的挣扎和眷恋的阐释,对人性的启示,足使其可称为一部成功的、兼具文学性与商业价值的作品。在小说中,生存的困境对于苏菲和丽芙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战争的缘故,苏菲的生存是切实的,是生命的存亡。因而,苏菲对爱的渴望即是一场生与死的抉择。与德军指挥官的交易,直接展示了她的勇气和坚持,读来令人心旌摇动。而丽芙的生存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是心灵的封闭或觉醒,是生命的沉沦或活力。对画作的所有权争夺,与其说是守护她的过去,毋宁说是生命力触碰到底线后的爆发。对于外界的不公正议论,苏菲面对的流言蜚语如匕首般,刀刀见生死;丽芙面对的舆论压力如绳索,要么突出重围要么永被捆缚。生存困境促成了生命的挣扎。无论是苏菲、丽芙,还是她们身边各色人物,都在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判断和抉择。而因为那幅画像——画着美丽、倔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年轻苏菲,苏菲和丽芙对于生命的价值,有了呼应的可能和必要。在乔乔·莫伊斯的笔下,苏菲的画像给丽芙以启示,让丽芙鼓起勇气,无所畏惧,几乎是单枪匹马,去挑战险境。最终,丽芙在完成了赋予自身的使命的同时,爱情得到华丽转身,并给苏菲以人性的圆满。由此而言,如何对待人生困境,乃是刻在小说深处的主题,爱情则是完美的形式或仪式。回到文本,乔乔·莫伊斯在故事基本讲完之后,出乎意料地写上《后记》和《番外》两章。在我看来,没有这两章,小说亦是完整的,并不影响阅读。这两章主要讲述的是因为琐碎的事件和偏见,苏菲曾误解了画家爱德华的爱,丽芙也曾误解了大卫。作者似乎在说,两段爱情并不十全十美,也曾有过小波折。不过,因这出乎意料的两章,小说显露出更为明确而丰富的含义。它告诉我们,生活不易,不仅仅是战争、判决影响我们人生,一些琐碎小事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因为没有坚持,一些事情成了遗憾或后悔。美好在生命中成为泡影。而另一些事情,因为坚持,点亮了人生,生命因此变得美丽、精彩。(完)

"永不言弃"的英国经验主义文学

英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是无可否认的“先进文化”,不管是哲学还是经济学,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英国给人的印象总是独特的,这点,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再到奥威尔,他们总是那么鲜明而个性十足,他没有咄咄逼人的教化,却能够通过讲述故事和经验令人受到启发、获得受益。20世纪下半页,英美文学之外的文学开始复苏和崛起,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新宠,很多人认为英国的文学被现代性腐蚀了,但是,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尤其是乔伊斯等新兴势力出现后,你会发现,现代性没有腐蚀掉英国文学,反倒是英国文学消化了现代性并孕育出了英式的后现代性。乔乔·莫伊斯的出现,是英国文学的大事。他的作品在保留了经验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大大拓宽了宏观架构,正如《永不言弃》中的苏菲和丽芙这两位女主,她们的故事因一幅画实现了近百年的跨度,这点确实是不小的突破,因为文学作品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历史感与现代感的交织,因为时代的不同,人心、观念、行为都会有不同,而由同一支笔描绘出这种不同,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因为一不小心,二种感觉就会混杂、就会错位,最后成为一望即知的拼凑。这也是乔伊斯最见功夫的地方,战争的压抑感和历史感与现代的商业与观念在其笔下各得其所、交织而不混杂,成就了宏大而细腻的艺术感。这部作品的另一特征,就是文笔斐然、想象绚丽。小说最独特的地方,就是文笔为王,没有文笔和想象力,就是有好的内涵也无法吸引观众。在《永不言弃》中,诸如“我的孤独只有你看得见”“‘我已经很久没跟别人讨论过艺术了。’他对着那幅画像说,但他落在画像上的目光仿佛触摸到了苏菲的身体。”“他们吻在一起,丽芙觉得为了完成这个吻她已经等了好多年,这个吻一直在她脑子里,没有画上句号。”等等这样优美的句子遍布全篇。我想,如果用英语阅读原文,或许已经更加优美吧?总之,这部小说,让我们再次领略了英国文学的伟大与辉煌,更重要的是那种现代文明的霸气,这是外围文学所不能比拟的东西。期待国内更多人关注和翻译英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引入优质的活水。

穿过心灵的风暴°

——评《永不言弃》文/蓦烟如雪一副画像,百年流转。从一战到现代,从苏菲到丽芙,不同时空的两个人,穿叠而来。她们诉说着爱与守,彰显着希望与生机。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两位女主人,而是指挥官。如《华盛顿邮报》所语,这部动人的新作,再次彰显了乔乔·莫伊斯的实力。她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读者诠释着关于道义与人性的复杂课题。《永不言弃》是如此浓烈、迷醉、令人酣畅淋漓的小说。她的文笔有不为人知的疼痛,看似已经完美了,可却让人看后唏嘘,就像两位女主的坚持,这些生动的细节,一样扣人心弦,这些惟妙惟肖的举止都在她的掌控下,变得更为深刻,悬念是挣扎在故事里的浮板,看似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却能让人撑着这微茫的信念去坚持到底。这个故事结构很精巧,我能想象《留下的女孩》这幅图有多美,才会让指挥官一眼难忘,甚至让前面爱德华遇到苏菲后失措的买了15顶同一家的帽子。可谁想这个美丽的女子已经成为了时代干瘪的产物,这是对战争的控诉,对人性挣扎的救赎,甚至是对美好的眷恋。“生活总会在你想去拥抱它的时候,表露出更糟糕的一面”,他们都是渴望美好的人,可是他们遇到了战争,而战争让敌对的二者不能和谐的成为普通的朋友,指挥官在他们眼里并不是善类,可他在舞蹈的时候说,“跳舞让他想起人性美好的一面,今年也就这一次”,他并不是坏,他夹隔在历史的灰色地带里,成了历史的牺牲品,他喜欢和苏菲讨论艺术,和她亲昵的跳舞,甚至洞悉她身边一些琐碎的事情,战争让美好扭曲,也让人看见了希望。莉莉安的惨状,她的冤枉,她的善良,甚至丽芙,前者在战争里,因为一幅画开始有了美好的信念,是她在丧失的当下唯一能找寻到回忆的寄托,苏菲遭遇了战争年代,而丽芙也是因为画,它历经了百年,因为这幅画是已故丈夫送给她的蜜月礼物,它的意义不是价值,而是念想和寄托,保罗是故事的串联,他和指挥官的存在是异曲同工,可不同是指挥官是助推,而他却和丽芙对簿公堂的角色。保罗的出现,让两个时空的人一点点联系起来,苏菲和丽芙其实出场都很像,二者都像缺失了另一半,可她们都在彼此的路上,走上了一条永不言弃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他们遭受了冷遇,甚至是孤独,他们即便背负了罪名,都一往无前的与生活叫板。两个主人公有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她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她们的倔强、不屈和敢于付出的态度,让人不能忽视。我忘不了苏菲为了救丈夫,选择和指挥官发生关系,可指挥官却觉得,那不是她,他要的是画上的女子。可画上的女子,早就被战争消磨殆尽。她仅剩的寄托也只有渴望丈夫的回来。最后一句“不索取,却给予”,让我感到了颤栗,人性的奇妙,那些是非黑白,都让人模糊不清,爱情跨越了种族,跨越了国度和时间,这里并不只有冷漠,也有那些微弱的美,如含蓄的心意,悄悄滋长。我不喜欢太剧透,我希望你去好好品读下它。也许你看见的不是杂乱无章,更多的是内心的坚定和勇气。筱筱

你自己活得不励志,谁让你光芒万丈呢?

活得好是对生活最大的报复。——《永不言弃》by 乔乔·莫伊斯我们偶尔会对未来失去免疫,因而有时会不由地害怕:害怕自己单着单着就老了,老了老了却还单着;害怕亲人爱人友人所给予的期待和馈赠,终究会无以报答;害怕自己所爱所守,捍卫的,坚持的,到最后不过是一个叫做理想的笑话;害怕慢慢地慢慢地就错失了再精彩一把的机会,终究一辈子要在平凡平乏中结束一生……这些害怕会在某些暗淡的日子里,如蛀虫般钻入百忙生活的缝隙,啃噬我们不经意间松懈了的不安。再平凡普通的人,抑或再怎么成功闪耀的人,都曾有段灰色的日子在人生的某个年岁不知所措。乔乔从小就喜欢书,喜欢写字,“作家”是她最喜欢的职业,可她从不敢预料自己何时可以带上“作家”这顶帽子。命运是个玄之又玄的东西,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开始,乔乔14岁就开始了各种打工,洗衣店、酒吧、出租车公司、小公司的办公室,却从没干过一件和写作相关的工作。生活的环境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当你只为下一顿的面包和卡里的余额发愁的时候,你不会想着有了钱后去买一本书而不是买一块面包。这就是现实,无可奈何。但是,命运给你的转机会像开始一样叫人意外。前提是你有努力过。现在太多人想要改变,却鲜有人能耐住改变前的没有改观,甚至更糟。虽然为了生计,乔乔做着很多和梦想——作家——无关的工作,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达成梦想。当现实条件终于允许,她开始学习,认真完成了皇家霍洛威与贝德福德斯学院的学业,并于1992年的时候,获得了伦敦城市大学由《独立报》资助奖学金,然后在《独立报》当了10之久的记者。转机就是这样,它一开始并不是一个机会,而是兜兜转转。唯有你不断移动脚步,机会才有可能真的转向你。记者的工作很忙碌,而且时间很不规律,即便如此,乔乔还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写了三部完整的小说,和不计其数的故事片段,尽管这些文字并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出版。可是那有怎么样呢?只有继续向前,才能走到绽放。乔乔始终记得她跟出版社谈自己的写作计划时,对方不信任的表情。“在回家的路上,我迷茫地看着窗外,绝望到了极点。此时,恰好有一群女警从我车前路过,一念闪现:我也许可以成为一名女警官。可是作家是我唯一想成为的职业。不用为钱发愁自然好,但是比这更美好的是,我是一个笔者。我创作故事。我已经做过很多荒谬的工作了,家庭主妇,酒吧女侍,出租车公司值班员,等等。但是相信我,作家更好。我爱它。”现在,乔乔终于以作家的身份为更多人所熟知。她已经写了12部作品,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我就要你好好的》,讲述一个普通女孩和一个一心赴死之人相遇之后,改写人生轨迹的故事。这本书感动了全球40个多个国家,引得千万读者泪流不止。回忆往事,想起曾经处处可能是绝望的时光,乔乔感激自己没有在看似死胡同的路口停滞不前。生活之不如意,十有八九,若真的放弃了,生活就真的无望了。相反,有希望在,生活就会有更好的可能。所谓,活得好,是对生活最大的报复,就是这层含义。即便生活艰难,也不放弃努力和希望,大概是乔乔唯一的好运气。如今46岁的乔乔,恰是女人最敏感、最焦虑的阶段:中年危机(更年期)。她也坦言,自己确实也有这个年龄的焦虑。毕竟活到这个岁数,身上担负有太多复杂的东西。不过她更乐于强调,四十几岁是她人生中最好的时光。“我有自己的马,我从小就梦想能有一匹自己的马,现在梦想实现了。我不为脸上的皱纹焦虑,我过着我梦想成真的生活。我的生活并有没被突然的成功改变,我们依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我们孩子还上着原来那所学校。如果说我的生活真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我不再焦虑。如果哪一天成功不再光顾我,我也不会失落。因为我根本没觉得成功有多么了不起。”现在的乔乔和丈夫还有三个可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远离闹市的农场里,他们养马,逗猫,一起去旅行。四十几岁的她,忙着写作,忙着改剧本,还玩拳击,丝毫没有中年暮气。大概,希望就是能如此神奇,幻化成让人变得有活力的元气。大抵是从生活的谷底一路走上来的原因,乔乔总是能叫她笔下的主人公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我就要你好好的》里的露,如《永不言弃》里的丽芙,再如《1+1》里的杰西。她们要么贫穷,要么被周遭孤立,要么觉得生命本身都是浪费时间,可最终她们在灰暗中绽放开了最美的翅膀。所以,我有时会想,害怕大抵就是我们走夜路时那份忐忑,不是我们没有改变、没有前进,而恰是因为我们在向前,所以才会害怕。除了通过黑夜的路,我们无法到达黎明。很老套的一句话,很励志。不过,这个干什么都很难的世界,你要活得不励志些,谁让你光芒万丈呢?始终记得《永不言弃》里,苏菲在意识迷茫之际,说的一番话:“人最轻松的时刻,就是放弃希望的时候。”恰是希望叫生活难过,正如阻力证明我们在前进。一帆风顺从来只是人们的美好祝愿。在现实中,障碍才是串联起生活的主线。那些我们害怕的,最终都会让我们变得强大。活着常常是希望,而希望往往盲目。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估回报,但是除了向前能怎样呢?现实中,害怕的下一个镜头从来不是英雄救美,而是我们向前一步。或者跌倒,或者匍匐,或者挺直腰板,向前,向前。

不放弃会成功

《永不言弃》的确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书很厚,但却看得兴趣盎然,尤其看到最后,竟舍不得合上书,还要再翻翻前面已经读过的内容,反复玩味一下。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呢?一、故事情节曲折耐看。小说故事最大的忌讳是平铺直叙,读起来平淡无味。读这样的小说,你似乎不用思考,只读就可以猜到下面会发生什么,一点悬念都没有。读《永不言弃》你根本猜不到接下来会怎么样,即使你头脑中有一定的设想,但故事根本不会按照你的思路发展,完全出乎你的预料。这本身就带给你极大的吸引力。一边读,一边赞叹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本故事由一幅画贯穿始终,二战期间的法国女人和德国军官之间的爱恨情仇,由一幅画展开。为了见到自己的丈夫,她带着执着的信念,不放弃,经历生死边缘,终于与丈夫在一起了。说起来简单,但故事中可不是这样直白的陈述。那得经过一百年后,又一对男女的爱情再次由这幅画展开,你所期待的结局经历一系列的磨难后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那是一份期待已久的结局,令人心底里动容,解脱。二、小说里饱含真爱无论是一百年前二战期间,法国女人与德国军官的爱情,还是一百年后,另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恋,他们都是真心相爱的。二战期间,两个敌对国家的男女,在特殊时期产生的爱的情愫,是那样忍忍,让你的心跟随着主人公的心上下起伏,既希望他们爱得坦荡,又希望他们都能生活得幸福。爱在他们之间纠结着!因为真爱,那军官在得到心爱的女人的身体后,用我们无法理解,但在当时却只能如此的方式,让女人和丈夫团聚了。而那女人就那样一直相信承诺。因为相信,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承诺,在不堪一击当时,变得格外值钱。一百年后,又一对男女,他们不得已因为这幅画打起官司,在正义,事实面前,他们勇敢地走到一起,找到了幸福。爱情,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有真爱。三、小说中充满人性战争中的法国人民,他们爱自己的国家,为了祖国,他们的爱恨情仇都那么鲜明。德国军官的不得已,法国民众的街头巷尾的做法,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都是人性使然。从中,我们可以观出正邪是非。和平中的人们,同样具有人性特征。一幅画,看出人的善恶,看出人性的不同。纵观历史,让我们不禁为那些为了正义而活的人叫好。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有许多思考,对于身边那些微不足道的是是非非,的确不足挂齿。放大格局,坦然面对生活。活着,我们是幸福的。

信念是女人最美丽的衣裳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完美的家庭,美好的爱情,成功的事业,融洽的亲子关系,抑或独立而坚定的——信念?一副关于画家妻子的油画,牵起两段不同年代的爱情故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画家的妻子如何凭借着爱情与油画给予的精神力量经历了一段分外艰难的岁月,而丽芙又同样凭借爱情与油画坚持着自我。在这个故事中,这幅油画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点气质、一些欣赏以及爱恋,对于画家爱德华来说,是对于挚爱之人的洞若明见;对于妻子苏菲来说,在战争岁月坚持挂出这幅画是一种对自我的提醒——自己是坚强自信而美丽的,即使在痛苦的岁月里;对于德国军官亨肯来说,这是一种可谈论可寄托的精神上的惺惺相惜与欣赏;对丽芙来说,这是一种灵魂的慰藉与碰撞,是岁月漫长之后的惺惺相惜;对于大卫来说,这是一种友好温暖的相逢与缘分。而它所串起的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本身也代表了人类感情的寄托,或许作者借助这幅油画想向我们表达的就是对于人类与自身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即使人类可以有生有灭,但是情感却不会湮灭,它会随着这幅画流传下来,百年之下,依然带给人温暖的力量。同时这本书会唤起每个读者内心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婚姻是一个艰难而郑重的承诺,如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内心的方向呢?画家爱德华曾经是一个风流的画家,却为了遇到苏菲冒失地闯进同一家商店买了15顶帽子,他在朋友请苏菲担任模特那一刻蓦然发现自己有多么想独自拥有她的美;苏菲在别人恶毒的言语之外,反而更加发现了自己有多迷恋爱德华。大卫在蜜月中总忙于事业,却在争吵中最终发现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宝贵的,敌对的军官亨肯竟然因为欣赏画中的灵魂而做出违背常理的决定,而丽芙与保罗则似乎不论是敌人还是背叛永远都难以放弃对方。这样真实而美好的对于爱情细节与感受的描写,让每个读者沉醉其中,并且发现爱情不是装饰品,而是支撑生活的必需品,就如郝思嘉与白瑞德,两个人都有着冷酷的灵魂,他们都忙于在生活中搏杀沉浮,郝思嘉对于感情无暇他顾,将爱人轻易抛闪出口成伤,却没想到在多年之后失去之后,午夜梦回才发现是什么支撑了自己的岁月,光彩了流年,而过往的每一刻美好都成为了映照自己内心的星星,那是要我们每个人去珍惜的迷乱糊涂之后的正确方向与美丽花园,是身在痛苦之中的甘之如饴以及坚强力量。这是一本会令每个看过的人想起曾经或正在经历过的美好情感的书籍。而在所有这些美好情感的背后,是苏菲与丽芙坚强的灵魂与信念,是这些东西让她们在爱人面前光彩照人,是这种坚持让她们在艰难的岁月举步向前,是这样的勇敢让她们在社会舆论的压力阻碍面前依然坚持自我永不言弃,苏菲并不能预测未来的命运,丽芙也难断自己官司的输赢,但是她们就是敢赌上一切坚持下去,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敢是让她们看起来闪闪发光的原因,其实最终苏菲能够与爱德华重逢或者没有,丽芙得到或失去这幅关乎心灵的画似乎都不是那么重要了,而如何在人生任何情境之下都能坚持战胜困难与舆论,做最像自己的那个女人才是最令人欣慰的吧。对于女人来说,人生似乎如浮萍,会因为环境与爱情的变换转变方向,也经常在生活的漩涡中迷失不前,爱情会来了又走,身边的风景也在不断变换,会走错方向,会遇到很多,会放弃更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秉持着一种对于爱与美好的信念,总会支持我们不断向前,并且更有力量。发于今日女报 2015.10.30 http://jrnb.fengone.com/new/Html/2015-10-30/6594.html

两个人,一幅画

两个人,一幅画 文/米雪继J.K.罗琳之后现象级女作家、毕业于于伦敦大学皇家霍诺威与贝德福德学院的女作家乔乔•莫伊斯 ,她的作品曾两度获得浪漫小说家协会评选的年度浪漫小说奖,新作《永不言弃》(The Girl You Left Behind)2015年10月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故事讲述了两个经历相似的女人与一幅画的牵绊,时空流转中,再现的是人在困境中的坚守与希望。乔乔•莫伊斯与J.K.罗琳一样,早年也同样生活困顿,做过许多工作,她从14岁开始就做过各种各样的兼职工作:洗衣店、酒吧、出租车公司、办公室,都是她曾经生活的世界。在兼顾家庭、工作的同时,仍然坚持不懈的写作,付出总有回报,这样的坚持终于让她获得了成功,她曾说:“永不言弃,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好运气。” 作者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的被德国占领的法国一个小村庄里,采用的是时空交错的手法,以一幅画为线索,以两个女人相似的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坚守为主轴。在战争中等待前线归来的丈夫的苏菲,失去丈夫而固守在其留下的房屋里的丽芙。在她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与她们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苏菲无法放弃姐姐和孩子还有村民全身而退,丽芙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守住那一幅画,不惜与相爱的人反目成仇。她们为自己心中的坚持而努力,令读者动容。古有画龙点睛,破壁而飞的故事,那么在《永不言弃》中,那一副承载着爱情、美好和坚守的《留下的女孩》,就是那点睛之笔。故事主角之一的苏菲所处的时间正值二战时期,法国被占领,更多无辜的人们在遭受法西斯蒂恶蹂躏而痛苦不堪。保全大局,却遭受着被自己保护的人的蔑视和仇视的苏菲,在痛苦和无奈中煎熬,那一幅画支撑着她站直了身体。时隔近一个世纪,无法走出失去丈夫阴影的丽芙,倾尽所有也要争取这一幅画的所有权,但是却因为保全画中女孩的名誉而差点输掉官司,因为丽芙感受到那样一个坚强女孩,就像自己一个曾经的影子。画是精神所在,是残酷现实中美好的化身。这幅画经历战火而得以保存,得益于一位德国军官的小心翼翼的封存。是这样一个机遇,令它与丽芙相遇。作者不惜笔墨地描写丽芙在保全这幅画所做的努力,抵押自己丈夫给自己留下的房产,与相爱的保罗反目,抵挡所有的流言蜚语,这些细节,正是为这点睛之画的一个升华。画是希望与生机的隐喻象征,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在人情冷酷的当今,它温暖着精神领域的洁净与神圣。在时空变迁中,这是黑夜中明亮的灯塔,是人性之光。“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无人陪伴,而是明明有个人爱过你,如今却缺席了你的生活。”相对于苏菲的历经磨难与自己的爱人相互厮守,丽芙的在保全画的同时也终于走出过去生活的影子,与保罗走到了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经历风风雨雨的爱情,也更加坚韧不可摧。无论是在战火中,还是在和平环境中,对爱的坚守,对美好的追求,是人类最值得钦佩的行为。

你要燃烧,才能闪耀

这本书的作者乔乔,从十四岁就开始打各种零工了。她到很迟的年月才开始上大学(还是在有助学金的前提下)。在年轻的时候,她做过许多份卑微的工作:出租车调度员、广告传单散发员、酒吧女招待……在繁华扰攘的大都市伦敦,平凡而坚强地生活着。那个时候,她可能想不到后来自己能成为红透半边天的小说家;而如今半隐居在埃塞克斯的牧场,声名和资产都不缺的乔乔,却总是想起从前,那个读书读到下巴都会埋进书里的女孩,那个还未脱离稚气就要开始碌碌辛劳的女孩,那个因为获得见习记者的身份欣喜若狂、满世界寻找故事的女孩。《永不言弃》,从来算不上乔乔最出名、最好的作品,可是我相信,乔乔在其中倾注的心思,不会比她最广为人知的那些作品少。我总是觉得(一定是这样的):乔乔在书写苏菲和丽芙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看到了自己,记住了自己。一战时德占区的法国女子苏菲,一边辛勤而贫苦地与乡亲们共同与德军周旋,一边切切地等待丈夫爱德华归来。陪伴自己的,是爱德华留下来的画像。画中人正是少女时期的苏菲——满头红发,目光炯炯,神采飞扬,全身溢满骄傲和凛然。这是苏菲最灿烂的一刻。她在日后再也没能重现这样的光彩。可正是这幅画像,与她日日对视,让她时时看得到自己曾经的美丽和美好,让她记住了是谁捕捉到了自己的闪耀。但当希望变成煎熬,她毅然决定,用陪伴和鼓励了她许久的画像,去换取丈夫的生命和自由。她未能料到的是,日后发生的事,比战争本身,更迅速地让她枯萎。此后画像几番流转,百年后到了英国女子丽芙手中,成为爱人大卫辞世后,留给她最珍贵的纪念。画中人澎湃的生命力,仿佛点亮了她独居的苍白与灰暗。在邂逅保罗后,她本以为,漫长的悲伤可以终结,却没想到,心爱的画像,开启了更深更纠结的悲伤。于是她四处奔走,竭力守护——当她渐渐掘开苏菲的故事后,这守护不光成为了对亡夫的爱的捍卫,更是对一个悲惨女子命运的怜叹和追念。为了留住她,她不惜与刚刚相互萌生爱意的保罗对簿公堂,为了留住她,哪怕她自己背负再多的骂名,遭遇再卑劣的不公,她也不放弃。爱德华并不是知名的大画家,他的画风总是不合常规,随心所欲。可是他会大声歌唱、大声地笑、坦坦荡荡去生活、最快最敏锐地发现每个人(自己都未见)的美。这样的状态,也是苏菲仰慕和渴望的。他笔下的苏菲,活泼、娇俏、热烈,爱怨嗔痴,都充满了生机——也许,正是因为爱,才会有如此的发现和铭刻。苏菲自己怀念这份生机;德国军官迷恋这份生机;美国记者注意到了这份生机;大卫欣喜获得了这份生机;而丽芙,又何尝不向往、感动于这份生机呢?!总有神秘而悠远的回声,隔着时空的海与雾,在她和苏菲之间,遥遥呼应。苏菲在经历了九死一生后终遇爱德华,隐姓埋名去了异国后,成为了他人口中的传说;而丽芙经历的坎坷和创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远甚于苏菲;但这些厄难使她如凤凰般浴火重生,即使没有人为她画像和记录,她也变得更灿烂,更生机勃勃了。画外的丽芙,她的美好,与画里的苏菲,一同闪耀!回到乔乔自己。她的虚构写作,开始于在报社值夜班的漫漫长夜。醒着的时间里总要做点什么好,于是,她回顾少小时便开始经历的江湖浮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一个个悲喜交加的人间故事。写完第一个故事,交付经纪人,经纪人不知所终;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都被出版社拒绝;直到第四个故事,终于获得认同,被众多出版社争抢;从第一个长夜里的划刻,到后来的一书成名,隔了那么多年的时光!乔乔曾经在香港工作过一年,她说,最怀念那里的味道。我想,当她每日拂晓便行走在香港的市井街巷,听闻人语车鸣,一定会记住、并其认得这份人间烟火吧。那里的故事,也终将被她铭刻。奔走,努力,不放弃。像苏菲,像丽芙,像乔乔。你要燃烧,才能闪耀。

【雨枫试读】一百年,不放弃

  如果我们说起1916年,那真是一个好久远的年限,它距今整整一百年。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一个全人类记忆的痛点发生在那个年限,那么1916年真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一个世纪以前的时空,谁又会去想那个时候有着怎样的事情发生,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的事情,又跟一个普通的女子有什么关系。  但是真的,就有两个女孩,隔着一百年,她们的命运有很多相似,她们的生活也有着密切联系。我应该庆幸看过了英国作家乔乔·莫伊斯的《永不言弃》,让我对关于战时、关于仇敌、关于时空、关于信念的理解多了一些、深了一些。  《永不言弃》可以算是以战争题材为背景而写就的小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在想,战争题材背景的故事会很吸引人吧,它会把读者的感情吸进去,对战争的恐惧、战胜的喜悦以及战区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都会紧紧揪着读者的神经,我们读它,会不自觉地渗入一些情感,故事会本能地拉近与外部读者的感情。  一战时候,主人公之一苏菲所在的法国小镇佩罗讷被德国军人占领,镇上的青壮年男性都上了前线应战,苏菲的丈夫爱德华就在其中。苏菲在被占领的小镇忐忑地生活,猜测丈夫在前线的生活甚至生死成为她每日的日常和必须温习的功课。她一定是身心煎熬的。在她艰难的日子里,给她支撑、给她念想、给她希望的都是一幅画。苏菲说那副画支撑她熬过最黑暗的日子,她不能轻易割舍它。  那是苏菲跟爱德华结婚的时候,爱德华为苏菲画的画像。爱德华在一幅、两幅创造画像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也出现了,那幅画里有他们两个人时候的爱情和美好,也有苏菲一个人时候的支撑和希望。  一战是乔乔·莫伊斯《永不言弃》的背景,但连结故事始末,维系故事发展、推动故事高潮的,都是这幅画。小镇被占领的时候,苏菲把画依旧挂在墙上,德军的指挥官喜欢这幅画。因着这幅画,这位德军的指挥官跟苏菲有了交流、更多的交流,他们甚至谈论艺术,他跟苏菲说他的梦想。因着这幅画德军指挥官对被占领的佩罗讷也有了一些善意。  苏菲凭着那幅画给她的意志力生活,即使遭遇背叛不信任,她也忍辱负重、与敌人周旋,并最终与丈夫爱德华相见。兜兜转转100年之后,这幅画有了一个名字――《留下的女孩》,它再一次缔造见证了另一对恋人的美好爱情。这对爱人,女孩是丽芙,男孩是大卫,他们在蜜月时候碰到这幅画,成为大卫送给丽芙的礼物,它也承载跟见证着他们两个人的美好和幸福,只是这幅面连接的两个女孩的命运有些太过相似。  大卫在四年后去世,那幅画又成为丽芙生活的动力。一百年后《留下的女孩》成为法国战时流失文物被寻找,而当时画的主人丽芙并不知道这幅画是战时文物,那只是大卫留给她的礼物,那里面有他们之间最好的回忆。丽芙不能交出这幅画,因而她被冠上“偷”“抢劫”“掠夺”这样恶狠狠的词语,跟苏菲遭遇的不信任是一样的。后来,当她知道这幅画的来源背景之后,她被这幅画真正的主人苏菲吸引,她维护这幅画,也维护苏菲的尊严,她不放弃的作为帮助她最终赢得画的所属权,她跟苏菲是世纪两端的彼此。  故事之外,对我来说《永不言弃》尤为成功的可以算关于人物的描写吧。我最喜欢莫伊斯关于德国指挥官的描写。就像所有的故事,我们可以猜中前头却猜不中结尾一样,作为占领一个地区的指挥官,他不得是颐指气使的、飞扬跋扈的、杀人不眨眼的吗,最开始,我知道这位德军指挥官一定是这样,要不他们的军队怎么会跟抢一样征走村民家里所有有用的东西、他们怎么会被村民深恶痛绝。  但是多读几篇之后,却发现“诶,这个指挥官竟然没有那么坏诶,少见。”是的,他是一个有一些偏离“正常轨道”的指挥官,他是一个普通人。指挥官在三个场合跟苏菲说的话让我有些震惊,也有些作为不相干的人的感动。――“我一直想问,宝宝怎么样了?”“不,我说的是另一个宝宝。”另一个宝宝是一头小猪,德国军队占领佩罗讷后,不允许村民养牲畜,一旦被发现,村民们就面临危险。指挥官他们来这里第一次搜查的时候,苏菲把小猪像幼儿一样包裹抱着,躲过了德军的搜查。而,这一问说明其实当时指挥官就发现了实情,他却没有说。  ――“我们能休战吗,太太,就几个小时?”“你忘记我来自敌人的军队,我忘记你是一个大部分时间都在想着怎么反抗军队的女人,我们只是……两个普通人?”。他会盛气凌人、会侵占、会在战时杀人,但终究,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普通人的柔和、爱意、梦想和思念。  ――“我常常想,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以之谋生一定是生命最好的馈赠。”他跟苏菲谈艺术,他说过,他曾经想当一名画家。就连苏菲这个该是敌人的女子都说:“指挥官先生,你的举动让我觉得我们是朋友。”所有这些,都是乔乔·莫伊斯描写出来的,不管是对故事的叙述还是对人的描写,她的描写很能抓人。莫伊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回应的故事,不管什么时候,不放弃终有回应。

爱是最大的希望

爱是宽容,爱是原谅,爱是给予却不索取,爱是最大的信仰。“有时候,一幅画的历史不仅限于一幅画,它同样是一部家族史,包含了一个家族的秘密和不轨行径。”一幅画像,牵起两个时代的回忆与事件,战争爆发,与苏菲恩爱的丈夫爱德华奔向前线,只留下为苏菲所画的画像挂在酒吧里,敌方指挥官弗里德里希因为那画认识了苏菲,并与其发生了关系,之后苏菲被抓去集中营生死未卜。百年时光流转,画像变得价值连城,所有人都为了它疯狂地争抢,只有丽芙为了留下与已逝丈夫之间的回忆,而拒绝了对方庭外和解的好意,从而与爱着的保罗站在了法庭的两边。为了收集打赢官司的证据,丽芙开始着手调查那幅画,随着事件调查的深入,一百多年前关于那幅画里的女孩苏菲的后续故事一一揭开。而百年前的真相最后也呈现在人们面前,丽芙不仅帮苏菲洗清了“背叛者”的罪名,最后还赢得了那场官司,也赢得了保罗的爱情。敌方指挥官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苏菲与爱德华在某个地方重新相遇之后永远在一起。诚然,战争是残酷的,家乡被破坏得残缺,物资匮乏,人们对侵略者怨声载道,但这并不妨碍苏菲对自己内心美好信念的坚持,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再次见到爱德华,坚信自己是温暖美好的,所以才会把那幅爱德华充满爱意的画挂在酒吧里,尽管那幅画在破旧的酒吧里显得格格不入,却依然绽放着它独有的光辉,时刻提醒着苏菲过去与爱德华相爱的岁月,也就是这幅画一直支撑着苏菲在贫困的乡下救济乡民,在物资匮乏的时候找寻食物,在德国人入侵乡下的时候与敌军指挥官周旋。苏菲并不害怕敌人,甚至显得有些挑恤,在和弗里德里希谈话时,她非常平静,在言语动作间时常不经意地流露出骨子里的坚强与勇敢,她是坚强的,也是美好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指挥官与爱德华都会爱上她的原因,尽管因为两人的立场,指挥官的那份爱意直到至死都不能对苏菲表明。而当听到苏菲已死的假消息时,指挥官只能凝视着画像老去,苏菲鲜活地活在他的整个记忆里,再也不能让任何人任何事物抹去。失去大卫的丽芙在百年后守着大卫遗留下的房子和画像,就像守着一座博物馆一样,毫无疑问,丽芙深爱着大卫,然而死亡却把这一对新人残酷的分开,直到遇见保罗,她才觉得自己会有所改变,结果面临的却是法院的传票,这场官司令她散尽家财几乎倾家荡产,但她仍守护着象征爱与希望的那幅画像,在她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渐渐地觉得画像里的苏菲活了过来,那幅画不仅仅是丈夫遗留下来的一份礼物,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过往,在战争年代,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过活着。而爱,就是最大的希望。

女孩的坚毅目光

朱延嵩/文一幅名曰《留下的女孩》的画像,百年流转。画中人生辉的脸庞和目光,对远隔时空的女孩们,诉说着爱与守,希望与生机。英国著名现象级作家乔乔·莫伊斯以其精巧的叙事架构,多重维度的人性挖掘,精彩讲述相隔百年的两个女孩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该书一经发行,就受到德国重量级媒体—《明镜周刊》、《焦点》及《世界报》的赞誉,被称作“看得人要忘记心跳的超级小说”。《永不言弃》主要讲述的是一战期间,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小村庄里,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为了保护爱人和亲人,抱着丈夫为自己精心描绘的画像,与德国军官进行的无奈“交易”,而由此被周围人怀疑猜忌远离直至唾弃。无独有偶,21世纪初,繁华扰攘的伦敦,失去丈夫的丽芙为了保护亡夫送给她的那幅百年画作,竟与新的爱人对簿公堂,陷于一无所有并成为众矢之的。苏菲和丽芙所拥有的是同一幅叫《留下的女孩》的画像,二人也同样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乔乔把这两个女孩在逆境中的勇气与坚持,描绘得丝丝入扣,栩栩如生。《永不言弃》这部小说采用穿插叙述的方式,故事情节在百年时空中相互转换,这样的手法更能吊足读者的胃口。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分别采用第一和第三人称,使读者既有亲临感又有旁观者的角度。战争中的悲惨和压抑,让我们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在被占领土上生存,家园亲人惨遭蹂躏,财产没有保障,人格难得尊严。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勇敢坚强的苏菲能够在侵略者的眼皮底下藏下一头小猪,能在给德国士兵提供的晚餐里挤出可怜的东西提供给生病的邻居,她也为身处恶魔似的集中营里的丈夫积极奔走,甚至被押上战俘车的那一刻也没有放弃能见到丈夫的信念。深爱她的丈夫,一个当时并不太出名的画家爱德华的确把她看到骨髓里,以致于画像中描摹出的女孩目光是那样的让人过目不忘。这目光透着坚毅和倔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这就正是苏菲的性格。同样的,为了留下丈夫的回忆,丽芙拼命要保住《留下的女孩》,她不惜抵押房产、高额聘请律师,顶住舆论压力和人身攻击,被推上风口浪尖……在她的坚持下,也逐渐还原了百年画作的渊源和画主人故事的真相,为了画主人的尊严,她也更加坚定了保护作品的决心,直至因为坚持而胜利。苏菲和丽芙同样经历了两个男人。爱德华具有文艺家的气质和风度,不拘小节又热情奔放;指挥官也是文艺爱好者,并且是个理性的入侵者,他对苏菲也是一见倾心。而丽芙的亡夫大卫也是一个颇具天赋、痴心事业的建筑家。他与丽芙是在起初的磨合中记住了彼此的好。而更能打动读者的,可能是最终和丽芙走在一起的保罗,他为了所爱,放弃了很多,最终赢得了两人的幸福。这部小说把男女主人公关于爱与悲,得与失,为了守护爱而做出的选择刻画的纤毫毕见,于甘甜中掺着苦涩,给人以久久回味的空间。《永不言弃》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情节告诉读者,身处逆境的坚守与勇气,是迎来曙光的先决条件。为了那份希望,我们百倍努力!

生活是种盲目的信仰

文/惊蛰小白什么是故事?朋友告诉我,愿意被想起的才是故事。我说,不,应该是无法忘掉的事。因为当念念不忘拥有了回响,即便再小的涟漪,也会藏着传奇和真相。乔乔·莫伊斯的《永不言弃》,爱命题之下的孤独坚持和灰色救赎,跨国百年时空,实现了一场坚强的轮回。故事前半部分泾渭分明,两位女主人公,苏菲与丽芙,是不同时空的两条平行线。在这个部分里,乔乔·莫伊斯展现了她对文字的掌控力,扣人心弦的情节,主角细腻微妙的情感变化,如同巨大的无形的陷阱,让读者跟着两位主人公一道掉下去,除了抓紧主角的衣角一路走到底,去寻求黑暗尽头的微乎其微的希望,再无它法。故事后半部分,苏菲与丽芙正式隔空照面,成为彼此信任的唯一。丽芙一无所有,除了“苏菲”,而苏菲除了丽芙,再没人能替她摆脱被误解构陷的委屈。此时,乔乔·莫伊斯的文字不再划出界线,而是开启蒙太奇时间,将故事解构重组,让时空交替行进,引导读者离开主人公的情绪,去探索两条平行线在时空视野里出现的交点,即终极真相。苏菲和丽芙,前者因战争,后者因官司,各自陷入茫茫人生的绝境,却又被一幅画微妙地维系起来。无情的生活把她们一次次逼进绝望的墙角,而内心抱有的对爱的坚守,让她们执着地完成了一次耀眼的精神穿越,将所遭受的误解与孤独,背负的不齿罪名,统统粉碎。我想起著名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极为经典的对话,玛蒂尔达问莱昂:“是不是人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如此?”莱昂:“总是如此。”对此书中写道:生活就是一系列的阻碍,我们只能一步步的往前走。生活其实就是一种盲目的信仰。而从酒吧侍者到畅销书作家,乔乔·莫伊斯面对自己一生的经历也曾言:“永不言弃,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好运气。”作为读者,我有时恍惚分不清苏珊和丽芙,她们真的太相像。而显然的,乔乔·莫伊斯也与她们共享着同一个倔强的灵魂。因为她们无时无刻都在告诉我们:哪怕当人生一无所有,还可以选择坚持,永不言弃。读完全书,我不仅叹服乔乔·莫伊斯笔下的故事,更不禁感喟她对人性的解读。结局处一句“不索取,却给予”,是乔乔·莫伊斯替那位帮助过苏菲的德军指挥官正名。无独有偶,艾德里安•布洛迪主演的《钢琴家》中,犹太人钢琴师史标曼二战时隐藏在废墟阁楼,同样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史标曼的钢琴曲令德国军官恻隐,于是军官暗中帮助他直到波兰解放。乔乔·莫伊斯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主题——世界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还存在着灰色地带。人心是奇妙而难测,我们不会因为对方是敌人而对世间一切不幸冷血相待,也不会因我们是大反派,就让我们失去恻隐之心。以善掩恶或以恶藏善,都不能草草凭表象下断论。此时,再难断言指挥官或军官是好是坏,因为每个渺小的个体都成了残酷战争里的牺牲品,没有人甘愿泯灭天良,沦为纯粹的机器。佛经言: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一切境界由心想生,一念善而境界善,一念恶而境界恶,丝毫不爽。所以,别急着谈什么善恶是非,没得到真相前,一切都是虚妄。人性的冲撞,才是最真实而永恒的命题。乔乔·莫伊斯笔下,有人间朝朝暮暮。

【雨枫试读】交响乐的结构

这本书是用一幅画串起来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发生一战时期的法国,苏菲为了维护家庭以及找到丈夫,与德国侵略者周旋斗智;一个是在现代的欧洲,丽芙为了尊严和诚实孤身奋斗。如果将两个故事单独来讲,每一个也都很精彩,但是作者用了一种很巧妙的结构将两个故事重新演绎,于是整个故事便有了一种美妙的韵律。读完这个小说,我发现整体上莫伊斯是将这本小说当成一部交响乐来写的。第一乐章是一战时的法国故事,相当于交响乐中的行板。故事或者乐曲的整体基调是低缓的,但是不时有一些活泼的小段。第二乐章是发生在现代的丽芙身上的故事,大概是快板。故事中的丽芙外表光鲜,实则生活窘迫,所以这一段的节奏是比较急促的。第三乐章是冲突到高潮到快速结束的过程,期间一战的法国和现代的欧洲故事交替叙述,就好像传统交响乐的第三乐章中两个声部在对话。第四乐章是高潮过后的余音袅袅,但是整体上又是整个故事的缩略版。同样是矛盾激化到无路可退之处见到“柳暗花明”,但是故事没有那么宏大,只是小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而已。细细想来,就像金圣叹所说,才子写文章,同一件事往往重复再写,偏偏要写出不同的味道,让人信服。这个小说 最让我心折的就是这个结构,说鬼斧神工有点过,但是说结构严谨精美是很中肯的。还有一点感慨:丽芙为了跟丈夫团圆的一丝不可靠的希望,违心地委身侵略者。这种事情在中国刚开放那阵常常被拿来询问中国人够不够开明,是不是死脑筋。似乎老外就不在乎,人家开明嘛,所以人家强大;而中国人心里别不过这个劲,所以落后嘛。事实上,老外受不了这个的也很多,苏菲落难之时根本没人帮助她。为了自身利益不愿冒险或者开放或者做到心胸开阔,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常态。锐意进取的少数永远是少数。差别在哪呢?庸众的比例99%和95%其实相差没多少,但是锐意进取者的相应比例就是1%和5%,这个差别就是5倍,差别就在这里了。

被你留下的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好

From1916年的苏菲你知道,被你留下的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好。你是画家,偏偏去了前线。德国军队进入法国小镇,他们掠夺一切,生活用品和艺术珍品。老板开始供应生虫发霉的面包,为了生存,女人沦为军妓,邻里相互猜疑。关于集中营的传闻虚虚实实,却无半点关于你的消息。我要找回你,才带着那幅珍贵的画像,朝指挥官的床走去。Form 2006年的丽芙 你知道,被你留下的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好。衣橱里都是旧衬衣,整天穿着老太太内裤。常常梦见在巴黎度蜜月,我们相亲相爱钉在床上。醒来发现,我不再有丈夫,床上只有我自己。你留给我亲手建造的房子,留给我《留下的女孩》画像,但是他们想把这一切夺走。媒体说我是战争的罪人,说我是无耻的盗贼。一百年前,苏菲失去了丈夫,和尊严。历史和今天又有什么不同,每个世纪都有女人哭泣。然而,我不放弃,我坚决捍卫爱的权利。From1916年的伊莲娜你知道,被你留下的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好。你不听我的劝告,宁可被全镇人鄙视,也要跟德国鬼子混在一起。你们吃饭,跳舞,晚上约见。我不敢问你详情,我害怕会是我想的那样。清水洗你的身体,一遍又一遍。可惜心里的印记永远洗不去。我暗下决心,红公鸡酒吧永不关门,等你回来。可是得知你将永不回来,我才拥有真正的宁静。From2006年的伊迪丝你知道,被你留下的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好。镇上的人说你是婊子,朝你的新衣和首饰上吐口水。他们假装看不见,你从门缝塞进重要情报,也不为你的饮弹哭泣。我已经忘了妈妈的怀抱是怎样的,却清晰记得你被拖走的情景。伊莲娜待我很好,但我依旧想你。你走之后,我再没掉过眼泪。生活总会在你想要拥抱它的时候,表露出更糟糕的一面。我已习惯。From1945年的指挥官你知道,被你留下的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好。我让你喊我弗里德里希,你坚持喊我指挥官。横在你我之间的障碍,不是婚姻、国籍,是战争。因为战争,你不再是画中的美貌姑娘,我也不再是欣赏油画的文艺青年。我选择片刻安宁,而你选择交换。我笑出声来,在这无边的黑暗里,我们俩之间,好像谁有真正的选择权似的。我不过是个无能的伤感的战士,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你一张通行证。战争又一次来临,又结束了,我疲倦了。我记得你的话:不索取,却给予。我已死去,愿我爱的画中人百年平安。

发自内心的感觉,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可靠的凭证

看完《永不言弃》后,我发现自己太较真了。这又不是纪录片,干嘛那么强迫自己呢。还有不得不说的就是,很喜欢这个译者(张源),把作品翻译的很流畅,大大的提高了我的阅读速度,且符合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连有毛线关系都用上了。(此处应该有掌声~)具体谈谈纠结的点。首先,是在时间上。小说的第一部分,强调了时间为1916年10月,地点是佩罗讷。在这里我之所以单独把时间和地点列出来进行说明,是因为一般而言,它们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如果不知晓,很可能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会造成对故事情节不理解,或理解不够。比如,为何养只小猪可以严重到引起如此巨大的风暴,被扣上私自扣留政府牲畜而要坐牢的大帽子;无视一名德国军官,是违法的;出门不带身份证也是违法的。先来说说1916年,毫无疑问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期间,英法德三国在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这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期间,结果是德军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而小说的背景1916年10月,正是发生在这期间。佩罗讷,是位于法国北部皮卡第大区索姆省的市镇,临近一战中索姆河战役发生地。这里已然是德国的占领地,这一点无可置疑。可,小说里说佩罗讷是在1914年秋天被攻陷的,我在想难道一战一开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里就已经被控制呢?这是我的质疑点。因手上资料有限,未做进一步的查询了解。毕竟是小说嘛,乔乔·莫伊斯只是给故事找个入口,我会不会太较真了。(当然,如果有高手解释,那就求之不得了。)德国人在当地人眼里是“该死的侵略者”,所有人都恨德国人。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情绪在里面,我们才能相对客观一些看待苏菲(勒菲弗太太)的遭遇,那些仇视她的人,也就没有那么可恨了。其次,两位艺术家男主,消失的恰到好处。爱德华是画家,迫于战争,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心爱的苏菲,而大卫是建筑师,因事故死亡,离开了丽芙。很多人认为艺术家极端自私、极端完美主义,会去尝试各种新奇的生活方式。他们多是浪漫的,开放的,充满吸引力与魅力的,这些特点让诸多女性深陷其中,无可自拔。但,时间一久,作为最亲密关系的妻子,感受或许就不是如此了,而爱德华、大卫离开的时间,仍是两对夫妻之间的迷恋期,那份炙热的爱尚存期间。这一点看似无关紧要,个人认为却是推动故事发展很重要的动力,我不相信什么神秘的牵引力量,但我相信爱可以让女人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一如苏菲不顾一切,献身献画也要去前线寻找爱德华,丽芙甘愿一无所有,也要留下那份大卫留给她的画作。乔乔·莫伊斯显然是明知的,在后续故事里,并无过多的讲诉苏菲与爱德华再重逢那些日子的生活细节,而只是一笔带过,苏菲的心里显然已经有了指挥官,无论怎样讲诉,都似有一种残忍。而丽芙的情况不太一样,大卫是死亡的,保罗是活生生给她温暖的人。对于女人而言,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任何时候,不要低估了一个女人对爱情的坚守,也不要高估了一个女人对爱情的忠贞。发自内心的感觉,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可靠的凭证。所以,我不太愿意听别人怎么赞美一部作品,我只听阅读之后,自己内心可以感受到的。  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一幅画,传承百年的秘密

《留下的女孩》,一幅一战时期不知名画家的作品,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大热,估价200万英镑。百年前,它是一名妇女思念参战丈夫的寄托,百年后,它是死去丈夫留给妻子的礼物。一幅画,静默百年,辗转多处,它不会开口表达,可它,是否承载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永不言弃》,带你走进一战时期那个动乱的法国小镇,时间交错,为我们讲述关于爱、关于追求、关于承诺的故事。这本书很厚,有五百多页,除了小时候度过的那些名著,再从未读过如此厚的书。若不是故事太精彩,很难吸引人阅读下去。而随着故事越深入,越好奇,画作上的女孩,后来去了哪里,百年后拥有它的丽芙,能否揭开时光里的秘密。一个被德军占领的法国小镇上,有一家旅馆,姐弟三人。两个姐姐的丈夫都被征兵到一线参与战争,小镇留下的是老幼妇孺。某天,德国指挥官来到旅馆,要求姐们二人开放房间供德国士兵居住,并且负责每天的食物。这并不是一个好事,为德国人服务,会受到小镇其他人的蔑视。妹妹苏菲厌恶又接受:讨厌敌人,但说不定可以从材料中偷出一些接应镇上其他人。德国指挥官表现的还算有礼:约束部下行为,不准调戏闹事。他是被旅馆的一幅画吸引,画中的女孩正是苏菲。画中的苏菲,昂扬而有生气,仿佛傲慢的看着所有人,色彩明亮而有生意。这不只是一幅画,更是一幅充满灵魂的画。指挥官很喜欢那幅画,喜欢那个自信的女孩,他邀请苏菲共舞、恳求他们彼此放下所有做一晚普通的人。但不可忽略的现实是,画中的苏菲还未经历战争、还没有和深爱的丈夫分离,此刻的苏菲被生活、被思念打压的已失去了生机,和常人并无不同。如果没有收到丈夫爱德华出事的消息,苏菲会在家乡继续等待团聚的时刻。爱德华被捕送到集中营的消息传来,苏菲用自己、用指挥官的喜欢,换取和爱德华团聚的机会。苏菲被抓走后,从此再无消息。百年后,这幅《留下的女孩》被丽芙拥有,这也是逝去的丈夫大卫留下的珍贵回忆。谁知这幅画作被作者的后人索取,好不容易再次动心的保罗是不是开始就是为这幅画而来,一切都是个骗局。为了保住丈夫大卫留下的画作,丽芙踏上寻找证据、寻找秘密之旅,越来越多有关当年的信件被重新阅读、当年那段往事也逐渐被提起、被探寻,证明《留下的女孩》不是被盗的,那么丽芙继续拥有的可能性就很大。可证明不是被盗,就要揭露苏菲当年的“通敌”,一切又陷入两难。好在,当年亲历这件事的姑娘现身,证明这幅画是被送给指挥官,而不是被盗取。苏菲最后也找到 丈夫爱德华,隐居瑞士,当年故事的后续,也被揭开。《永不言弃》,百年之隔的苏菲和丽芙,因为一幅画而联系在一起,她们不放弃对爱的追求、对爱的守望。故事中的其他人,不放弃对生活的期盼、对未来的向往。这是一个跨越百年的爱的故事。

永不言弃的美好

这是我读乔乔•莫伊斯的第三本书了,她从来不满足于只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她的书中有更多人性的挣扎和对生命的眷恋,因而在看书的时候,我的情绪会完全被她调动起来,忍不住会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投注深切的关心,会亟不可待地期待着结局,会合上书还觉得意犹未尽。这次乔乔将背景设定于一战期间,用一幅画串联起现代与一战两条时间线,构思精巧,整个故事扣人心弦。在看书的时候,我一直能透过纸页看到那幅画的样子,一个年轻的刚步入婚姻的女子,几缕发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脸上微微的笑意透着股骄傲从容,幸福而肆意。百年前,它挂在法国的一个小酒吧里,那时小村庄已经被德军占领,在周围压抑的环境下,它的明亮简直格格不入,这种对比很炫目。我不想介绍这两个时代的爱情故事是什么样的,读者自可在书中感觉到这种怦然心动,我想说的是黑暗深处的人性光辉,动人自在细节处。苏菲执意要将这幅丈夫为她所作的画像挂在那里,于她而言,这是在丧失了最后一点生活权利后,她仍想为自己保留的东西,是尊严、是希望、是信念。我想指挥官看到这幅画也有相同的感受,仿佛提醒着自己还是个人,乔乔描绘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痛,但她不仅从敌我两个阵营来写,也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战争,尤为打动人心。我很喜欢指挥官这个人物,他似乎只是成就了画的一段历史,但我却久久地揣摩着他的心境,他爱苏菲吗?也许是爱的,但绝不仅仅是爱,他与苏菲讨论艺术,与她跳舞,与她谈论着无关紧要的东西,我想在那些时刻,他是轻松的,可以放下敌方主将的身份,但他与苏菲奇怪的关系却让其他人对苏菲产生了仇视心理,战争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相处。莉莉安因为和德国人的交往而成为众人的靶子,但她却私下里为大家提供简报,乔乔一方面写战争对人性的巨大摧残,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在最深处看到希望。百年后,这幅画经过辗转来到丽芙的手中,她因而卷入一场艺术品所有权的官司中,在这过程中,她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辱骂和攻击,但她仍不肯放弃这幅画,即使面临倾家荡产的可能。因为对她来说,它不是一个价值百万的艺术品,而是她已故丈夫留给她的礼物,是怀念和希望,在她开始了解这个作品背后的故事后,她更加觉得这是两个人的坚持,她无法背弃同样坚守信念的苏菲。在这个瞬间,我觉得画中人和画外人重合了,她们都骄傲地、强烈地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念。在乔乔的书中,人性的维度深邃而美好,它越过爱情,让人感受到灵魂最深处的颤栗。

不忘初心,找寻幸福----评The Girl You Left Behind

在文学导向的小说家强调小说以人物塑造为基础,商业导向的小说家强调情节,二者争执不下之际,英国女作家乔乔•莫伊斯则用她一贯的实际行动向大家展示了小说的真谛:二者并重。从Me Before You到The Ship of Brides,再到The Girl You Left Behind,为达到足够的戏剧冲突与心灵碰撞,乔乔不惜将故事的背景指向战争,或更为直接地向死亡倒计时,在巧妙安排情节的同时,又以精湛的手法刻画人性的多重维度。难怪《世界报》给予了她“即Me Before You大卖之后,整个畅销榜都被乔乔•莫伊斯预定了”的高度评价。 然而,细读之下不难发现,尽管这些作品各不相同,它们表现的主题却只有一个:无论被迫与主动,改变从前既定的生活轨迹,寻找新人生。相较于另外两本的单一主线,The Girl You Left Behind的布局更为复杂,它一方面以一战时期的法国沦陷区为背景,描写女孩苏菲苦等从军的画家丈夫归来,却终因一个选择走入生死未卜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大胆地将时间后移了近九十年,聚焦至年轻的寡妇丽芙。在挚爱的丈夫死后,尽管生活陷入困境,丽芙却始终死守着曾经的雪泥鸿爪将生活封禁,直到她即将失去丈夫最重要的遗物。而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的两个故事之间,相连的只是一幅画,成就的却是荡气回肠的历史、在困顿中的坚守、由懦弱到坚强的蜕变、争取幸福的决心和面对选择时的勇气。不同的境遇,相似的守望,苏菲与丽芙,两个不同国度、素不相识的女孩,彼此成为了对方的镜子;跨越时空,两人在冥冥中牵手,苏菲成为了丽芙的起点,丽芙则替人生以省略号驶向未知的苏菲找回了圆满。比起在失去丈夫的四年时间里都近乎颓废的丽芙,苏菲仿佛更为坚强。战争爆发时,本来远离硝烟的她为了帮助姐姐竟然毅然回到更为危险的家乡;即便食不果腹,她却依然去帮助更为穷困的邻居;当被误解,顶着“叛徒”的污名时,她勇敢地面对了所有人的目光;她独立思考、坚持选择,即便已然身陷绝境却不改初衷。然而在这看似的坚强与懦弱中,差别却是“为爱守候”和“永失所爱”。爱是继续的动力,爱是现在的乐趣,爱是关于从前最为动人的回忆。爱似乎永远是乔乔•莫伊斯笔下不绝的话题,而那些与爱情有关的故事,定义的却不仅仅是爱情本身,而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事实上,了解The Girl You Left Behind的作者乔乔•莫伊斯的读者都不难将两位主角的经历,甚至包括Me Before You中女主角的经历与作者本人的相联系。身为世界一流媒体所争相报道的畅销书作家,乔乔早年的经历却可谓坎坷,她自幼的家境贫寒,父母离异,为了讨生活,14起就做过各种兼职:洗衣店女工、酒吧招待、出租车公司值班员等等,却从未放弃学业,在完成了皇家霍洛威与贝德福德斯学院的学习后,又获得了伦敦城市大学和《独立报》资助的奖学金,最终开始了在《独立报》长达10年之久的记者生涯,并艰难地踏上了写作之路。的确,这些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身上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如果据此就妄下结论,认为乔乔•莫伊斯是个只会将自己及身边人的经历拼凑改编,并以自己家乡作为文学宝库的所谓虚构作家就大错特错了。在The Girl You Left Behind中,比两位女主的经历更为出彩的是故事后半部分中的侦探情节,而比侦探情节更成为亮点的则是随着近百年间的故事的逐步推进,渐渐浮出水面的人性纠葛。当忠诚成为羁绊时,我们该作何选择,是忠于职业的操守,是简单的随波逐流,还是遵从于自己的内心、遵从人类心底的善意与爱?生活,就如指挥官所言,无法选择;而善良却比聪明更可贵,因为人性是可选的。而当“不索取,却给予”成为基调时,被改变的则不仅是他人的人生,也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迄今为止,乔乔•莫伊斯已经出版了12本书,连续荣登畅销榜数年的她在欧美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哈利波特》的作者、家喻户晓的罗琳阿姨,而The Girl You Left Behind是她继Me Before You之后的第十本书,从2013年出版至今好评不断。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依旧在笔耕不辍,而我们也在读过她的一本本著作后期待她新书的出版。

永不言弃就有奇迹

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无人陪伴,而是明明有个人爱过你,如今却缺席了你的生活。——《永不言弃》 乔乔•莫伊斯书中的每一段感情,都让我深陷其中,无论亲情、友情、爱情,每一段的描述都拥有那么细腻的情感。(情感太深,没办法客观的写书评,没看过的亲请慎重~)第一部分源至一战时期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小村庄,即使每个村民都受德国压迫,但至少他们都是团结的。可是自从德国军征用了苏菲的酒吧以后,每个人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随着剧情的进展,心中越发觉得不值,为这些愚蠢的人们,也替为人们默默付出的苏菲感到不值。但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的现状,即使在和平年代,在牵扯到利益甚至是生命的时候能果断的站出来呢。也或许就在这样的环境背景的烘托下,更心疼指挥官的付出。初次相遇,他没有揭破苏菲的谎言,可能是出于太久没人敢这样挑战他的权威,也可能是对一个女子能有这样的勇气感到欣赏,或者是因为那幅画。纵使他对她们的举动越发纵容,圣诞夜,知晓镇民的违纪行为却没有揭发,只是希望苏菲能跟他跳一支舞,就像两个普通人一样。但,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别妄想别人会以善意回报。就是因为这一场苏菲为了能让镇上的人们有一个快乐的夜晚对指挥官的妥协,被发现后以病毒的传播速度扩散到每个人的耳中,而人们真如防瘟疫似的抵抗这这么一位对他们真心付出的人。在备受排挤的时候,苏菲得到了爱德华最新的消息,也正是这个消息让她崩溃,让她不顾一切的去找指挥官,在最困难的时候,反而是只有敌人才能帮得到她,最终,她与指挥官达成了交易。这一场交易,让镇上的人们抹去了她的存在,从此不再提起。但对苏菲来说,只要能见到爱德华,做什么都值得,苏菲,被送上了去往监狱集中营——一个会丧命的地方…第二部分到了100年后,突然的转变还有点反应不来就被带入到剧情里边了。原先以为是跟苏菲有关系的人,至少跟苏菲身边的人,但却不是,丽芙——一个失去了丈夫,已经单身4年的女性。丈夫留给她的只剩下那一座每个月需要交一半以上生活费的建设管理费的玻璃房子,以及那一幅画——百年前的让苏菲与指挥官增加了交集的画,也是这一副画,毁了丽芙4年来的一段新的恋情。百年时光流转,这幅画变得价值连城,丽芙放不下与已逝丈夫的回忆,开始了这幅《留下的女孩》的拥有权争夺战。这一场官司,让丽芙一无所有、并背上了“盗窃者”“小偷”的骂名,也让百年前的苏菲所经历的真相满满的浮现。说来可笑,这次说出:“就让我们像两个普通人一样。”的人是丽芙,而最终,让她赢得官司的,恰恰也是她的敌对方——保罗。幸运的是这一次,他们俩人在一起了,这一场官司也帮苏菲洗脱了“背叛者”之名。在永不言弃的时候,他们都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唯独指挥官,他得到了那幅画,仅仅获得了那一句让他热泪盈眶的话,以及一个谎言,一个让他懊悔、伤心不已,即使到临终前都念念不忘的谎言。两个坚强的女性,两份不同的人生,但爱是一样的,他们爱得那么认真那么疯狂,她们用生命在守护这段情,用生命在爱着对方。他们的爱不完美,却令人向往。只要永不言弃,就能见到不一样的风景。曼笔。2015.11.21

《永不言弃》:撇在身后,走到人前

文/吴情乔乔·莫伊斯(Jojo Moyes),英国近来出现的小说家,继《我就要你好好的》之后推出新作《永不言弃》(the Girl You Left Behind)。不过,若按书名直译,应为《你撇在身后的女孩》。该作依旧以女性的生活和情感为表现对象,时间跨度长达百年,借用一幅画贯穿两个时代的情与爱。在乔乔的笔下,动乱家国和物欲世界尽情流转,女性世界的隐秘和幽微自我张扬。所谓女性,绝不是莎士比亚口中居高临下的那句,“脆弱,你的名字叫做女人。”相反,真正的女性应该、也能够在绝望之地实现自我成长。在这部三十多万字的小说中,乔乔重点书写了两位女性:苏菲·勒菲弗和奥利维亚·候司顿。前者生活在一战时期的法国,后者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英国。命运本不相干的两人,因为一幅名为“the Girl You Left Behind”(你撇在身后的女孩)的画作捆绑在一起。而正如这幅画的名称所隐喻的那般,两个女人都被爱人撇下:苏菲的丈夫为保卫国家,奔赴前线英勇作战;丽芙(奥利维亚的昵称,以下亦称丽芙)的丈夫因为疾病,英年早逝。在同又不同的背景下,两个女人如何选择,是将生活继续,还是受挫难前,成为整部小说的核心和关键。留在家中的苏菲遭遇德国指挥官,后者倾慕画作中的苏菲,欲与之结合为一;丽芙为保护那副画作(丈夫送她的结婚礼物),卷入一场文物返还官司,几近于家财散尽。莫伊斯把两位女性逼入绝境,迫使她们必须做出决定,是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还是转身离去、中途退出?理智与情感不懈斗争,谎言与真相彼此错落。爱与被爱,都很艰难。放弃舍得,令人不堪。在细腻而不滞涩的情节中,莫伊斯再次叩问了爱情、婚姻和女性,无形中继承了简·奥斯丁(Jane Austen)书写女性世界的文学遗产。苏菲为援救丈夫,不惜以个人清白为交易筹码;丽芙为保存爱情的回忆,不肯向恶势力低头;即使后来遇见彼得,亦不愿因爱接受他的背叛。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看,她们俩都堪称特立独行,人格高尚,彰显了女性之为人的尊严。除却两位女主人公,小说之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颇可称道。苏菲丈夫爱德华才气过人,艺术天分卓然不群,热爱祖国关心亲人。丽芙前夫大卫富有同情心,对个人事业执着热衷。彼得(丽芙遭遇的又一真爱)为人真诚坦率,做事严谨,重要时刻敢于把握机遇,当机立断。以上三人,皆为“正面化身”。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勒菲弗家族的后代,以安德烈·勒菲弗为代表。这些人为了争夺遗产(变卖以获得金钱财富),不惜利用媒体大力制造舆论,借媒体之手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手段不可谓不恶劣,行径不可谓不丑陋。即便如此,莫伊斯还是避免了直接道德评价,而是给出前因后果,丰富人物形象,让小说自己说话。纵观全书,《永不言弃》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部分章节以第一人称自述,时而以上帝视角统观故事发展的全貌,时而以主角个人自述带出情节,镜头忽远忽近,显得摇曳多姿;情感或浓或淡,平添一份别致。莫伊斯善于精妙细致的心理描写,意识流手法灵活运用得体,梦境和现实打成一片,给人一种独特的阅读感受:身在言外,心与书游。在故事的结尾处,我们有幸看见,苏菲和爱德华在德国指挥官的帮助下,远离战争,收获人生幸福;丽芙走出了悲伤的阴影,拥入真爱的怀抱。曾经被撇在身后的女孩,在痛苦与磨难中成长,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力,最终走到人前。也许,莎翁那句话该这样说,“我不曾见过坚强,但估计它是、也应该成就一副女人的模样。”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永不言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