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61360770
作者:陈兵
页数:812页

作者简介

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是佛教心理学的最佳教科书,是学佛修行的必要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精深博大的参照体系,为广大爱好佛学和心理学的读者提供了学习佛法的方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
第一节 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
一、佛法宗要——心之缘起
二、“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三、“心理主义”的佛教
第二节 佛教心理学源流
一、原始佛教心理学
二、部派佛教心理学
三、印度大乘心理学
四、印度密乘心理学
五、中国佛教心理学
六、朝鲜、日本、越南佛教心理学
七、近现代西方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的特质、价值和影响
一、鲜明的出世间特性
二、解行相应、止观双运的方法
三、定散双究,染净同诠
四、正见为导及心灵哲学的发达
五、佛教心理学的价值和影响
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上)
第一节 “心”的名义
一、心、意、识
二、“心”的类别及特性
第二节 受、想、行、识四蕴
一、受蕴——感受、情绪、情感、心境
二、想蕴——感知觉、想象
三、行蕴——造作、意志、自我意识
四、识蕴——心王
第三节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
一、前五识的分工
二、前五识的特点
三、前五识的染净及相应心所
第四节 第六识:意识
一、意识的作用
二、意识的运作状态及种类
三、意识为染净迷悟的关键
第五节 第七识:末那识
一、“思量为性相”、作为意根的末那识
二、恒执内自我的染污末那
三、末那识的相应心所
四、关于末那识必有的论证
五、末那识为“染净依”
第六节 第八识:阿赖耶识
一、阿赖耶识的语义及别称
二、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
三、阿赖耶识所了境及相应心所
四、阿赖耶识的行相
五、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
六、阿赖耶识的真妄
七、关于阿赖耶识必有的论证
第七节 第九识:阿摩罗识
一、真识、如来藏识、根本心、泥洹识、阿摩罗识
二、作为佛等圣众清净心的真常心、阿摩罗识
三、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罗识
四、从结构论建立第九识
五、以真心为心的体性而立或不立第九识
六、从结构论反对立第九识
七、关于第九识争议的评议
第三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中)
第一节 无记及不定心所法
一、遍行心所法
二、别境心所法
三、不定心所法
第二节 善心所法
一、唯识学十一种善心所
二、对善心所法的补充
第三节 不善心所法及烦恼的辨认
一、六大根本烦恼
二、随烦恼
三、烦恼的种种归纳
四、对不善心所法的补充
五、烦恼的特点与过患
第四节 八十九心与百二十一心
一、善心
二、不善心
三、异熟心
四、唯作心
第五节 百六十世间心与八十性妄
一、《大日经》百六十世间心
二、八十性妄
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下)
第一节 四分与三量
一、诸识之四分
二、“量”——认识
三、现量
四、比量
五、非量
第二节 分别与思维
一、三种分别
二、其它诸种分别
三、审虑与寻思
第三节 梦
一、梦的定义、性质与作用
二、梦的种类及成因
三、梦兆与占梦
四、梦与修行
第四节 佛教心理内容说总论
一、心识层次和心理内容的总结补充
二、心所法属性的检讨
三、人心的阴阳及运动规律
四、心——奇妙的超巨系统
第五章 心识与业的生起
第一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上)
一、入、处、界及三缘生识
二、眼等五根
三、意根
四、七、八二识之根
五、二十二根
第二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下)
六、八识所缘境
七、与根、尘和合的识
八、四缘生识
九、九缘、二十四缘生识
十、社会性认知形成的因缘
第三节 一念心生灭的过程
一、九心轮
二、十七心刹那
三、八十九心之十四行相
四、五心轮与四运心
第四节 种子与现行
一、何谓种子
二、种子的特性
三、种子的种类
四、关于无漏种子的讨论
五、种子与熏习
六、种现互生
第五节 从心起业,由业感果
一、业的名义与种类
二、由意起思,由思造业
三、从心起惑,由惑起业
四、业必感果,业能缚心
五、业由心造,心可转业
第六章 心、身、境不二论
第一节 从心身不二到依正不二
一、心身不二
二、心境不二
三、心色不二
四、依正不二
第二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上)
一、唯心之“唯”
二、业惑缘起论的唯心
三、随心所变的唯心
四、心生、心本、心主、心造、心变、心现
五、阿赖耶缘起论之唯心
第三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下)
六、如来藏缘起论的唯心
七、台贤禅诸宗真心性起论的唯心
八、万法唯心说的贯摄
九、超越唯心的唯心
第四节 心气不二
一、心气乃生命之本、生死之根
二、气为心识所乘、心识体性
三、心气不二与内外二气
第七章 心之体性
第一节 《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一、《阿含经》的心性本净说
二、部派佛学的心性染净之诤
第二节 大乘心性论
一、印度大乘经论中的心性本净说
二、自性清净心与心性本觉
三、台、贤二宗的心性论
四、禅宗的心性论
第三节 密教心性光明论
一、“两部大法”的菩提心说
二、父、母二续光明论
三、大手印法心性论
四、道果法、觉朗派的心性论
五、大圆满心性光明论
第八章 认知之检讨
第一节 相、名、分别之虚妄
一、相、名、分别
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三、假名非实
四、妄想分别之虚妄
五、相、名分别之正面作用
第二节 现、比二量的真与似
一、现量的真似与直觉
二、比量的真似与逻辑思维
第三节 正智与如如
一、真实与真如
二、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与正智证如如
第九章 自我与人格
第一节 何谓“我”
一、“我”的语义
二、众生所体认的自我
第二节 五蕴非我
一、五蕴皆非自主故非我
二、五蕴缘起故非我
三、五蕴无常故非我
四、从三世、一异等观察五蕴非我
第三节 蕴中、离蕴皆悉无我
一、五蕴中无我
二、离五蕴无我及无“非即蕴非离蕴”我
第四节 假我、无我与真我
一、假我非无
二、无我与假我的中道观
三、对无我说质疑的应答
四、真我、大我
第五节 从建立自我意识到无我、真我
一、自我意识及其形成
二、正确自我意识的建立
三、无我、真我与自我实现
第六节 人格的形成及分类
一、人格的定义及形成的因缘
二、人格与动物习性
三、十法界与十大类人格
第七节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一、人格唯是自塑成
二、塑造理想人格之道
第十章 欲、爱、苦乐
第一节 佛教的人生欲望观
一、人类的需要、动机和欲望
二、贪欲及其危害、起因
三、善法欲
四、贪欲与善法欲同出一源
五、“以欲制欲”,以智化欲
第二节 爱
一、爱的名义与种类
二、贪爱相种种
三、贪爱生起的因缘
四、贪爱的特性与恶果
五、爱的正面作用
六、贪爱的超越与转化
七、慈悲与法爱
第三节 佛教苦乐观
一、“诸受皆苦”
二、非圣财所生乐
三、圣财所生乐、现法乐、后世乐、离欲乐
四、涅槃乐
五、超越苦乐,以苦为乐
第十一章 老病死及宗教信仰心理
第一节 老、病、死亡心理
一、老年心理及老苦
二、疾病心理及病苦
三、死苦及死亡心理
四、自杀、安乐死心理
第二节 关怀老病死亡,战胜老病死苦
一、关怀老、病
二、佛教的临终关怀
三、以智慧战胜老、病、死苦
第三节 宗教信仰心理
一、宗教、信仰及其起源
二、怖畏、依怙、向上三种宗教心理
三、宗教信仰心理的特点、作用
四、正信与迷信
五、“信为道元功德母”
第十二章 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上)
第一节 以正见正志安心
一、树立正见正信
二、胜进心、出离心、菩提心
第二节 报恩心、责任心、慈悲心的培养
一、报恩心、孝顺心与责任心
二、慈悲心的培养增广
第三节 以正戒约束心
一、戒——防非止恶
二、菩萨戒、秘密戒及戒律治心的殊胜
第四节 以不放逸防护自心
一、守护根门
二、恒自护心,八风不动
第五节 以方便对治调心
一、对治、转治等五法
二、明觉法
三、理情法与自我提醒法
四、念想法与“八念”“十随念”
五、观想法与不净观
六、息念、转移、纵念、增益、升华等法
七、接纳、命名、观察、提问等法
八、心理创伤的医治
第六节 喜舍与忏悔
一、以喜乐滋养心
二、以“舍”放松心
三、以忏悔清洗心
四、以“七觉支”调节心
第十三章 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下)
第七节 以禅定炼心
一、修定的资粮与“加行”
二、身、心、息、食、睡的调和
三、入禅门径
四、修定的基本要点
第八节 以智慧清净心
一、彻净其心,必依般若
二、四念处观
三、大乘诸法实相观
四、随时随处可修的随自意三昧
第九节 以万行庄严心
一、六度——佛教精神体操
二、利乐众生与四摄法
第十四章 明心见性之道
第一节 明心见性的方法(上)
一、由止观门渐修见性
二、由观心而见性
三、顿悟见性
第二节 明心见性的方法(下)
四、由修真如三昧而见性
五、由参究而见性
六、由持名念佛与禅净双修而见性
七、由修持咒观想等密法而见性
第三节 心性之印定
一、“以心传心”与活泼机用
二、“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三、以了义教印证
四、以公案印证
五、以般若、涅槃之用及十问十门印证
第四节 解悟、证悟及悟修之顿渐
一、禅宗之悟与修
二、藏密之悟与修
第十五章 定心
第一节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
一、由散入定的初步进程
二、四禅八定
三、出世间禅定的修证
第二节 定心的身心效应
一、禅定的良性生理效应
二、“禅悦”
三、禅定提高智商的效应
四、禅定提高情商及心理治疗的效应
五、禅定的“发功”效应
第三节 禅定与神通
一、由禅定修得的五种神通
二、由定发通
三、由定发通的原理
第十六章 修行偏差的针治
第一节 禅病及其治疗
一、生理性禅病的治疗
二、治修定“乱心病”方
第二节 修行者异常、变态心理的调治
一、烦恼妄念增盛
二、消极厌世,逃避退缩
三、封闭心理及人际关系障碍
四、情绪过激与心理变态
五、相似神通、境界光影的错认
六、神经质的罪疚感
七、邪教痴迷者的治疗
第十七章 清净心
第一节 小乘道清净心的进程
一、七清净、十五阶梯、四预流支
二、七贤位
三、四向四果
四、阿罗汉的清净心
第二节 大乘道清净心的进程
一、菩萨十信、三贤、四加行位
二、菩萨十地及佛果位
第三节 密乘道清净心的进程
一、破三妄执,即身成佛
二、无上瑜伽的即身成佛
第四节 佛陀的清净心
一、原始教典和小乘论典说佛陀清净心
二、大乘说佛陀清净心
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学的现代应用
第一节 心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一、精神心理疾病的佛教疗法
二、心身病及生理性疾病的佛法治疗
第二节 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
一、不良嗜好的心理医治
二、病态社会心理的医治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一、做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
二、管理情绪,提高情商心商
三、人际关系智商的培养
四、提高“逆商”,安度人生难关
五、无常、无住与心理应变
六、佛教与个人成长
第四节 佛教管理心理学
一、领导者的自我修炼
二、佛教管理模式
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
一、教师的心理修养及师生关系
二、佛教的教育方法
三、智力提高及潜能开发
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一、把握人心、表现性灵
二、空灵的艺术境界
三、培养最佳创作心态
四、启发创作方法
第七节 讲经说法与宣传心理学
一、应机说法
二、说法者应具的条件及说法讲演的技巧
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
一、佛教与罪犯改造
二、“事业法”、法事及其他
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一、佛法对构建“大心理学”的启迪
二、佛法对科学的启迪
三、佛法对现代文明的启迪

内容概要

陈兵,1945年生,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等方面研究。他以其深厚的佛学功底,辅以真修实证,积数十年之功,将佛学精髓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有机的整合,拨开佛教信仰与修行中的重重迷雾,破斥种种邪见,为佛教发展提出了符契佛陀教法而又切实可行的建议。主要著作:《佛陀的智慧》《佛教生死学》《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佛法在世间》等。


 佛教心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归静清源 2015-12-04 孙国玲 《佛教心理学》是陈兵老师花费数十年心血完成的一部集佛学与心理学大成的著作,但此书真正与大众见面颇费了一番周折。2007年,《佛教心理学》第一稿完成后,繁体版由星云法师资助在台湾出版,简体版也在大陆首次出版。但因为第一版此书为精装,定价较高,发行量不多,很多有心的读者未能有缘阅读此书。陈兵老师是一位具有大愿的人,他内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阅读到此书,能给更多的人一些心灵探索和佛法理解上的帮助,而并不是束之高阁的“高大上”图书。故陈老师意再版此书。2011年,经由他人,《佛教心理学》厚厚的书稿提交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交由我审读。在阅读中,我为陈兵老师的博学所叹服,更为他对于人的内在精神探索之深入而钦佩。《阿含经》中说:“自治其心,自治其心,自净其心。”陈兵老师认为,佛教对于心的高度重视,佛法“谓心是产生、建立一切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世间万物中,心最为尊贵,具有宰制、驱使一切的力量”。他认为佛教“四谛法将生死苦恼的根源归结于心中所起的贪、嗔、痴等烦恼;十二因缘法从心理上一环环追究老病死忧悲苦恼产生的原因,将其根源最终上溯至自心的‘无明’”。“一切法中,心为上首”,陈兵老师说,在百家之学中,“若论对如实认识心灵、彻底净化心灵的重视程度和为此而付出努力,佛教完全称得上天字号第一家”。陈兵老师认为“从西方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佛教中显然有相当成熟的心理学,其精深丰厚,乃西方古代诸家心理学所不及。”而同时,西方学者也认为释迦摩尼是“第一个研究心理创伤与复原之道的伟大精神医师”,它“既不堕入咒术迷信,也不陷入形而上思辨,而是集中现实痛苦的心理学观察,其思维方式具有极为浓厚的心理分析色彩”。陈兵老师说:“三千多年来,世界各地的无数佛教人士,怀着了生死的终极关怀和信仰虔诚,精勤修行,倾注全部心力,以独特的方法究心治心,在心灵研究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智慧成果。”陈兵老师四十年如一日,半日读书,半日打坐,阅读佛经半数以上,并且深谙西方心理学理论。《佛教心理学》就是陈兵老师将佛学与心理学其内在连接的精华呈现。能出版此书,让我当时十分振奋。但是因为该书的第一次出版中遗留了一些合约问题,又迟迟无法解决,所以,书稿在我的柜子里压了很长时间,成为我的一个心结。机缘巧合,我读研时的一位博士师兄,他的硕士导师正好是陈兵老师。所以,2012年,经由这位师兄介绍,我和友人一同去成都陈兵老师家中拜访了陈兵老师。那时我对陈兵老师并不了解,陈师母很热情地给我们端茶倒水,但陈老师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眼睛一直向下看着,并不说话,丝毫没有跟我们寒暄的意思。这种情形我很少遇到,不由得有些不安,心想:是不是陈老师并不乐意见我们?我们是不是打扰到他了?但随后我向陈老师提了一些专业的问题,他侃侃而谈,讲话间有一种神采奕奕的感觉。临行时,陈老师送了我一本他已经出版的《佛陀的智慧》;返回西安后,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多年的茅塞瞬间打开。很久之后,当我了解了陈兵老师的为人时,我才知道,那一开始的“冷漠”其实是一种内向和内敛。陈兵老师是一个极其纯粹的人,他不受世俗价值观的影响,完全沉浸在寻求宇宙真谛的道路中,不茫然、不罔顾、不迟疑、不浮躁、不焦虑,他安安静静做学问,几十年如一日,如同一位大隐隐于闹市的高人。听闻,很多所谓的总裁班都想请陈兵老师去上课,并开出了高得令人乍舌的讲课费,但陈兵老师认为佛学和佛法都是救渡人之精神的,而非营利的,一一婉拒。陈兵老师每年都办一些禅修班和佛学研习的培训,却全都是免费的。在如此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陈老师实为一真君子、真学者、真修行人,极为清净和高洁。2013年,我开始筹划一条有特色的产品线——“归静清源”——致力于文化的寻根和重释,人的返璞和归真,旨在出版一系列能够帮助人们寻找到生命真谛的图书。佛法流传千年,具有博大的体系和精微的思辨,它对宇宙真相和人的生命有着极其深刻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所以,佛教类图书成为我这个产品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当时的想法是:一定找到这个领域内最好的作者,做最好的书。陈兵老师是一位在学术界和佛教界都备受尊重的人,尤其是他的《佛教心理学》,受到很多高僧大德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所以,我在出版陈兵老师的《念佛诀要》《道教修炼养生学》两本书之后,决定将《佛教心理学》再次出版。经过多方协调后,之前的问题终于解决。而书稿的编辑过程也并不容易,因为八十万字的稿件涉及佛教和心理学两大领域很多非常专业和深刻的问题,所以,编辑本书稿并不容易。我们请了陈兵老师的几位学生(他们大多是佛学专业的博士)来担当审稿人,又从陕师大宗教研究中心请了几位博士生和硕士生帮助核对文献,出版社的几位编辑担当文稿整体编校和把关。我必须说,我们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种时间和人员成本的投入在很多图书公司是很难实现的。这本书出版前,我们联系到台湾星云大师、北京大学楼宇烈老师,还有心理学界的申荷永老师,请他们写推荐语。星云大师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词,楼老师和申老师为我们发来了长长的推荐序。楼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是:陈兵老师的《佛教心理学》是“迄今中国学者第一部最全面、系统研究佛教心理学的专著”;申老师认为《佛教心理学》“乃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对佛教心理学所作的全面研究与介绍,终使与三系佛法相匹配的整体佛教心理学体系蔚然成形”。后来,龚鹏程老师也欣然愿意为本书做推荐。得到星云法师和几位专家如此强有力的支持,我就更有底气了。很早以前,人们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出版界都不敢说这样的话了;因为在眼球经济的时代,你不吆喝还真没有人买你的帐。但《佛教心理学》的出版,让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怎么回事。当这本书尚在编辑过程中,就不断地有人打电话问何时出版;而当这本书还未出印厂时,就已经有很多人在我们出版社预购了此书。作为一个编辑,能够策划出版这样一本书,我认为对得起我作为编辑的职业生涯,让我内心深感欣慰和安宁。人这一辈子可以有很多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将在你的生命中留下烙印。编辑的人生是由一本本书“烙”出来的——好的书,让更多的人一生受益,在他们迷茫彷徨时,为他们指明方向——而这些“烙印”会让你感到:生命不虚度。上述文字为该书策划编辑的编辑手记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不求甚解地过了一遍,整体感觉上,这是关于佛教知识在心理学方面的大规模文献综述。不是学力深厚的人,写不出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