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32770206
作者:[法] 大卫·冯金诺斯
页数:344页

作者简介

“那活着却无力应付生活的人,需要用一只手,对笼罩命运的绝望稍加抵抗……但同时,他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他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虽然生时已死,他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弗兰茨•卡夫卡
《夏洛特》的主人公夏洛特•萨洛蒙是一位德国犹太裔 女画家,在世时籍籍无名。26岁时,怀有身孕的她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死在毒气室,身后留下大量惊人的画作,被誉为“艺术界的安妮•弗兰克”。
冯金诺斯从寥寥史料出发,以梦幻般的诗小说抒写了夏洛特惊人的艺术才能和不幸的一生:以主线记录下夏洛特沉湎幻想的童年、醉心艺术的少女时代、燃尽激情的爱情、灵感迸发的创作和在纳粹阴影下注定走向悲剧的命运;而副线则是作者本人对女画家人生轨迹孜孜不倦的追寻,柏林——南法——阿姆斯特丹,他重新站上夏洛特人生的每一个中途站,与见证者们的后代交谈,他仿佛夏洛特的兄长、情人、儿子,将她从死亡与遗忘中拖出,重新来到我们中间……

内容概要

大卫•冯金诺斯(David Foenkinos),生于1974年,索邦大学文学专业,同时学习爵士乐,法国当今最炙手可热的小说家、电影导演、剧作家。
冯金诺斯擅长以幽默的口吻与温暖的目光,为平易近人的故事平添无限张力。从2002年处女作《傻瓜的倒置:两个波兰人的影响》一举 夺得弗朗索瓦•莫利亚克奖起,他就是伽里玛出版社的重要新生代作者。2004年,他凭借《我妻子的情色潜能》获得罗杰-尼米耶奖。2007年,《谁还记得大卫•冯金诺斯?》夺得纪奥诺奖,2009年创下百万销量奇迹的《微妙》和2011年的《回忆》均获龚古尔奖提名。 2014年,他突破自我的诗小说《夏洛特》一举摘得雷诺多文学奖和中学生龚古尔奖桂冠。


 夏洛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文/姚瑶说实话,在翻开大卫·冯金诺斯的《夏洛特》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曾有这样一位女画家的存在。我没有看过她风格强烈的画作,也没有听闻过她的传奇,甚至在我一口气读完这部诗体小说时,依旧怀疑这一切或许是作者有意混淆真假的杜撰。作者在行文中曾不止一次突如其来变换叙述视角,将时空从阴霾密布的二战拉回现代,将自己放诸读者眼前,成为向导,领着进到字里行间的每一个人前去回溯夏洛特这个女人的生平。多么可疑,不是么?所以,在阅读完毕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求证史实。我把搜索页面刷刷地翻过去,找到了,又没找到。我找到了这位被称作“艺术界安妮”的女画家,但除了几篇有关其生平的枯燥论文和寥寥画作之外,我无法得到更多。网络上看到的那些个人风格浓烈、充满了扭曲与狂热的画作,正是冯金诺斯这本《夏洛特》的插图。有时,越是简洁,越是留白,就越是有力,越是勾人。像《左传》里一句话就记录了一场淋漓尽致的杀伐决断,夏洛特的生平,纵然只有骨干,没有任何多余的血肉,也足够在作家的心里幻化成一段跌宕起伏的个人史诗。所以,冯金诺斯干脆选择了诗歌的形式作为载体,来撰写这位传奇女画家的生平。如果说,真能有一种文字的表达能够与绘画艺术高度契合,能够将所有的激情与压抑表达到极致,那么恐怕就只有诗歌能够做到。一行一行毫无废话的叙述,像电影胶片般一帧一帧飞速推进的命运,让我在打开这故事之后,就无法中途退场,必须一口气奔向终点,而这飞奔向宿命的过程,像是头上压着千斤积雨云,暴风雨迟迟不落,空气黏稠,潮湿而闷热。这喘不过气的紧迫感,是文字本身带来的阅读体验,也是夏洛特一幅幅画作所携带的气质,更是夏洛特短暂人生的全部底色。敏感的,神经质的,呼吸困难的,最后,自然是悲剧的。然而,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女人的传奇人生与旷世悲歌呢?我们能够找到的研究资料,无外乎是将夏洛特的个人遭遇同纳粹横行的时代背景紧紧贴合在一起,是种族灭绝迫使犹太人远离故土、流离失所,是战争导致骨肉分离、天人永隔,是罪恶的熔炉集中营用毒气结果了这本可能成为画坛天才的女人,这些悲剧人物的生后事,也和《安妮日记》差不多,作品被发现,被打上二战的标签,被展览,被祭奠,被遗忘在历史尘埃里。可是,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我们真的能够为此找到如此合理而冠冕堂皇的解释吗?是否把夏洛特放到太平盛世,她就能够名利双收,安度天年?显然,冯金诺斯并不这么想。虽然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贯穿夏洛特的一生,但冯金诺斯没有回避,也没有刻意强化,时代只是时代,夏洛特只是恰好出生在了那个时代而已。那么他强调的是什么呢?是”自杀“。这大概是全书里唯一被大写的两个字。笼罩夏洛特一生的乌云,就是自杀。她的家族里,几乎人人都自杀,她的母亲,她的姨妈,她的外婆,甚至数不完的远亲,他们投水,他们跳楼,他们以各种各样纵身一跃的方式离开世界,他们厌弃这个世界,毫无留恋,血液里流淌无法被理解的冷漠。在夏洛特看来,自杀仿佛就是人生的必然归宿,她相信自己也会自杀,虽然她从未动过这念头,但她决心要在自杀之前完成自己的作品。她没日没夜的画,没日没夜的写,用毫无章法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人生。最终,她在与命运的争分夺秒中完成了自己的活着的使命,从容走进了集中营。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她没有完成作品前,差点被抓进集中营,她根本不畏惧战争所带来的一切毁灭,或者说是想都没有想过,她只是担心完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当陌生士兵放了她时,她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感激,她庆幸的也并非苟活下来,她唯一具有的,只是快点再快一点去工作的紧迫感。虽然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夏洛特在那一刻到底在想些什么,但冯金诺斯写下了他所理解的夏洛特。这个让他感兴趣的夏洛特,这个让他遍寻她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的夏洛特,身上没有犹太人与纳粹的标签,她只是个不快乐、神经质、自我封闭、纯粹又脆弱的少女,到死,都是少女。就像俄狄浦斯躲不开”弑父娶母“的诅咒,夏洛特也同样躲不开自己的命运。死亡像一首悲壮的交响曲,从她还未出生就奏响了前奏,她孤僻,她不快乐,她不满足,她无法喜欢上这个世界,即使她在那么多人都向往的南法度过了那么多别人眼中的好时光。冯金诺斯听懂了这段交响,才写下了这段传奇。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是不快乐的,有些人生来就是要去完成某些事情的,就像梵高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打飞了自己的半个脑袋,没有必要去为他们的不幸寻找原因,那个原因,就是他们自身。或许正因如此,我才喜欢上了冯金诺斯笔下的夏洛特,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只因她眼中的世界,与别人都不同。读完小说,再仔细看看她的画,就懂了。
  •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于1939年出版的小说《无人生还》中借角色之口说:“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德国,但我知道,那里道路宽阔,人民守礼。”1939是个重要的年份,井然有序的表象已无法阻遏历史的火山震颤。是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9年,对于夏洛特来说也意义非凡。那是她二十二岁的青春年华,就在前一年,1938年的冬夜,她和她生命中炽热的爱人阿尔弗雷德缠绵在一起,那时刻光辉灿烂电闪雷鸣,世界只剩下他们和他们的相拥。可出生在二十世纪初叶,再罗曼蒂克的爱恋都要被时代洪流冲刷出悲伤的底色,少女画家夏洛特就在这一年的分岔点,要决定是逃出德国,还是留下。——边境线,小于二十二岁者可以离开。  战争时代的思维最容易被二元论裹挟:英雄与平民、前线与后方、敌人和我们。战争模糊了个人的特质,性别、权利、兴趣……这些属于和平时期的议题统统靠后站,动乱只留给歇斯底里者发声。当那段历史过去七十年之后,所有轰然巨响的偶像都纷然跌落,我们愈发想看见,曾经每个个体的身躯在岁月里做过哪些努力。关于夏洛特,她的抗争,便是以坚韧,以画笔。  在烽火四起时谈艺术是奢侈的,但也就在不久前的恐怖袭击里,一个亚裔父亲抱着孩子说出这样一句:他们有枪,我们有玫瑰。以柔克刚这种概括在动荡环境中或许显得可笑,但任谁站在毕加索1937年完成的反战画作《格尔尼卡》面前都会哑然失声。越是伤痕累累之所,绘画越是能安慰我们,能抵抗残酷生活的,除了躯体,更需要灵魂。  夏洛特就是用这样一支笔,涂抹着颠沛流离中自己的人生。她是画家,也是女人,是战争里不起眼的一朵小小的花,她选择了留下,任凭风吹雨打,不低头。  低头的时刻却还是在她二十六岁时到来了。死亡,并且是在闻之胆寒的集中营,这一切降临到年轻人身上特别令人扼腕;的确,没有人该在蓬勃时期死去,特别是有才华的年轻人。可任何血肉之躯都不比其他人多一层铜墙铁壁,面对死亡的夏洛特,也只能选择坦然逝去。  这便是大卫·冯金诺斯的小说《夏洛特》所讲述的故事——他从寥寥史料出发,以梦幻般的诗小说抒写了殒命集中营的女画家惊人的艺术才能和不幸的一生。  画家夏洛特以其一生的画作《人生?如戏?》记录下的是自己沉湎幻想的童年、醉心艺术的少女时代、燃尽激情的爱情、灵感迸发的创作和在纳粹阴影下注定走向悲剧的命运;而作家大卫则通过长达八年追寻,重新拼凑起那些珍贵的碎片,柏林—南法—阿姆斯特丹,他来到夏洛特人生的每一个中途站,与见证者的后代交谈,仿佛夏洛特的兄长、情人、儿子,将她从死亡与遗忘中拖出,重新来到我们中间……  隔了半个多世纪,面对逝去的女孩,我们依然无力,无力到有时候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表达对她的痛惜。于是,能写出《微妙》这般作品的冯金诺斯,找到了一种准确的文学形式:诗歌。其实也不完全准确,这本《夏洛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但也绝不是一种对叙事的注水——那样理解未必太轻薄了。应该说,冯金诺斯选择的这个形式,是他在读到关于夏洛特的一切之后碰触到了内心的某根弦,那震颤出的声音告诉他:这个女孩的故事,形式要轻,但诉说感情应该渗透进每个字母里。  毫无疑问,夏洛特之逝,我们凝望那个方向时看到的远不止是血色的死,我们纪念她,是因为她透过时间,留下了抵抗残酷的美与力量。我想,冯金诺斯或许也在形式上徘徊了许久,最后,他意识到,那种流动的、柔软的,却又摄人心魄的介质,只能是诗。  与充满数字符码和大人物的历史政治书相较,诗歌体更适合战争中的艺术家与女性。在文学范畴里最接近绘画的诗歌,带着形式的恰切,内容的有力,遥遥回应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逝去的一大批精英,在他们之中,夏洛特可能算不太起眼的一个,但阖上书的瞬间,那二十六岁坚定的笑颜,宛若就在眼前。发表于:《羊城晚报》2016年01月10日A11版人文周刊·阅读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6-01/10/content_1911.htm#article
  •     文/ 海蓝蒲雨夏洛特的画作当我无意中翻到夏洛特的自画像时,心头一凛,被她的眼神直直刺入,内心震荡。她的目光凛然,犹豫、坎坷、恐惧的感情在眼神中交杂,微微翘起的右嘴唇带着一丝戏谑,一丝倔强,一丝怀疑,一丝惊讶,眉头微微皱起。这位天才少女画家,仅仅用一幅自画像,将我探究的欲望勾撩得愈发不可收拾。作家大卫·冯金诺斯看了夏洛特的《人生?入戏?》一系列画作之后,被深深的震撼住,他如饥似渴地追寻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也深度去挖掘夏洛特整个人生故事,如一位痴迷的粉丝。他去过夏洛特学习的学校,去参观过她小时候的旧居公寓,去拜访过夏洛特最后居住的桃源别墅,也跟曾经帮助过夏洛特的奥蒂丽和莫里蒂医生的后代联系并探访,获知了不少真实的清晰的那些未曾被披露的重要讯息。一个从小被死神环绕,最后依然无法逃脱死神魔爪的少女翩翩而来,眼神里的才华光芒万丈。面对天才少女的时候,唯有用诗小说这种形式才能展示她的不同和区别。大卫平静地诉述着这位天才少女的生长史,同时也描述着他自己去搜寻这些故事的经过。两者完美结合,将夏洛特的人生铺陈开来。夏洛特在父亲护翼下,不知晓母亲家族里的自杀史,独自封闭在自己创造的小世界里。与外祖母的一场意大利旅行,开启了夏洛特非凡的绘画之旅。她醉心于画纸上的缤纷色彩,她笔下的世界色彩鲜艳,不设轮廓,随心恣意,总是能够让欣赏的人一下子被擒住心魄,她的画带着一种迷人的魔力,将一颗颗心脏收入囊中。纳粹的魔爪越来越深入,天才少女的绘画之旅有些艰难,被学校拒绝,后又收入,作品获奖但是被拒绝署名宣布,离开学校,但这些打击没有打垮夏洛特,在她的笔下,世界依然在转动,只是由原先明快的色彩,变成了粗糙暗淡。一次次逃脱纳粹疯狂的围捕,她的画风越加粗糙,线条随意勾勒,却带着天然的渴求,跟时间争抢,一分一秒中都在争取多一些关于人生故事的画作,她的人生、她的亲人、她的朋友、她所经历的纳粹暴行,都一一从画笔中流淌出来,形成了《人生?入戏?》,这不是画,这是历史,这是控诉纳粹暴行的最直接的证据!夏洛特是倔强的,她在面对母亲的死亡真相,在面对家族自杀史,在面对离别心爱之人的撕心裂肺,在面对与父亲和继母的别离,她都在坚持。坚持与纠缠不休的死神抗争,她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结束生命,还有一条是做一件“最最疯狂的事”。她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开启一条不同凡响的绘画之路,在多人的帮助下,夏洛特疯狂地绘画,笔下的世界曲曲折折,一条条不平整的曲线将内心的欲望喷泻出来,一张一张又一张,整整800多张。若没有那一通举报电话,或许留下的珍贵的画作更多,或许另一个小小洛特也会随着母亲的画笔画出人生中的第一幅画作。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当夏洛特将画作赠与莫里蒂医生的时候,她就敏感地触觉到了死亡的气息。她要将“这是我的全部生命”完全托付出去,展示在父母面前时,海水般汹涌铺天盖地覆盖过来,如所有人站在她的画作前的复杂感受一样。死神带走了这位天才少女,留下来1300张画,在无声地诉说。经历了时光的摩挲,世间的磨砺,人们终于接纳了她的画作,和欧洲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马克·夏加尔等人跻身在了一起!化为天使的她,一定在微笑,继续画着永不结束的下一张画。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总体装帧、排版都很棒,尽管一句一句分行太浪费纸张,但仍不失为一本好的传记小说。看到最后眼眶湿润,合上书本,在地铁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夏洛特来说,苦痛与闪耀事实上是一回事,而这闪耀照进的却是他人的生命。
  •     感情有点太多了...
  •     文字略有矫揉造作,喜欢插图,也被夏洛特的人生吸引
  •     一首忧伤又美丽的长诗
  •     整部作品诗一般的语言,将夏洛特的一生如泣如诉的道来,一口气读完,特别感动。“书里所有的人物都是我。里面所有的道路我都学会去走。如此这般,我终于成为了我自己。”
  •     从《微妙》到《夏洛特》,Foenkinos又一次实力证明其三流作家本色:讲一个故事,讲得不错,仅此而已。中学生龚古尔,年轻人啊品味向来不行,看看当年获奖的围棋少女啊
  •     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快读完的书,一气呵成,读书的整个过程就像感受夏洛特的一生,好的作者知道怎么讲故事,好的译者也是如此。夏洛特不平凡的家庭,不平凡的经历,构筑她跌宕起伏的人生,亲情、爱情、艺术,她真正活过了。
  •     本来没想长时间坐下来看书,结果翻开之后一口气读完了。不是所有的选择悲剧不快乐死亡都有理由。不是这样的。
  •     喜欢大卫·冯金诺斯
  •     看中文译本的人可能会觉得作者一句一行很讨厌,但我觉得一句一行的原文真的很棒,节奏感超好,作者用词很准确并且很细腻~反而觉得Charlotte的画没有作者描述的好呢~现在开始觉得当年被自己嫌弃的中文版恶之花是不是同理……
  •     编过大卫两本书,每一本都是奇怪地读到女儿和父亲的段落狂落泪。。。读过三遍依然还会觉得美丽而哀伤的书。。。
  •     7分~ 抑郁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吗。。。
  •     如此动人~~~除了作者有点自我
  •     夏洛特的画与文字,她心里的音乐,还有冯金诺斯极具个人特色的诗行讲述和流畅运镜——这种联感式的合奏,让阅读此书的过程仿佛一次感人至深的观影。然而,重现一位非凡画家的生命之路,这样的语言和叙事显然过于平庸。
  •     几度为之动容。作者的散文诗形式别致,加之法语语言本身的柔美,让一个悲惨人生变得温柔。但作者将小说,纪实,文艺评论,以及收集写作素材的点滴(包括吐槽不愿帮助他的人)揉杂在一起,窃以为有失偏颇。
  •     虚构与非虚构之间,作者的情感略有泛滥,但不失真挚,好似一首绵延的长诗,是对夏洛特•萨洛蒙和她的《人生?如戏?》最好的缅怀。又,特别喜欢该书的装帧设计。
  •     这是一本垃圾
  •     Leban? oder Theater!
  •     没想到在这个时候从图书馆借到了这样一本书。战争,抑郁症,死亡。喘息大气目不转睛地一口气看完,小碧池的太阳真刺眼啊。
  •     居然说我写的短评太长了……
  •     一开始我是排斥的,以为又是一本散文诗一样的凑页数的小说。读下去,却停不下来。简单的句子和流水账般的记录,竟然有这样神奇的力量。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战争多可怖,比之前看到的图片冲击力还大。那些甜蜜如刀割的痛苦,只有艺术才能承载吧。可是那样的沉痛历史,又该谁来偿还呢?
  •     那活着却无力应付生活的人,需要用一只手,对命中的绝望稍加抵抗。然而。生活不能被掌控。
  •     抛除略微有些造作的形式(个人观点),作为素材的夏洛特·萨洛蒙本身已经分量十足。作者的语言也撑得住场面,叙述有节制,有技巧,值得一看。
  •     关键是这些词句曾被写出来过。剩下的再也不重要。。。要在我们心里收好书本和回忆。
  •     非常喜欢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过这本可能期望值太高了吧 并没有感觉那么好看
  •     读完很难受的一本
  •     
  •     喜欢书里插的画作,让冬天明快起来的色彩。。
  •     一本不像传记的传记,作者到底是有多喜欢夏洛特…嗯读完之后我也很喜欢她
  •     傻逼…
  •     故事里的犹太民族充满了主角光环 对故事不能再鄙夷 但作者的语言如此有力 他的写作目的应该全部达成
  •     那活着却无力应付生活的人,需要用一只手,对命中的绝望稍加抵抗。——卡夫卡
  •     没什么比消费亡者更令人作呕的了
  •     挺好的題材非要不好好說話,逐句分段是什麼意思!你必須一行一行地寫,你以為你寫的真的是詩嗎,額呵呵呵。失望!星星都給美死的原畫。
  •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关于夏洛特的故事。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它包含着夏洛特的整个家族,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欧洲,包含了好几代人对于过去的认识和表现,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然而整个故事让我们无法不为之动容。
  •     这种写作方式很大胆,容易招致批评,但读起来并不算破碎。虚实之间展示了一个年轻女艺术家的一生,配上画作,很精彩
  •     看这本书时,刚好听的曲子是《A Little Story-Valentin》,不是说这曲子有多好听,但就是陪着阅读这本书,感觉真的太棒了,如果不是听着音乐,大概这排版、这书写的方式也不大合适了呢。 也许是偶然,但音乐的节奏跟上,或者说搭配上了这本书阅读的节奏,像什么呢 我想了想大概是 时间飞快的节奏吧,人的一生有多长多短呢,于时间而言,不过是过隙的瞬间罢了,人的喜怒哀乐,于时间而言,哪里算得上是件些许珍重的事情呢,所有的人与事,所有的诞生、死亡,所有的成长就这样一带而过了。 特别喜欢里面的小句,总会在不经意间就噌出来了。 “夏洛特在一座墓碑上学会了认自己的名字 所以她不是第一个夏洛特“ ”不同的岁月在他的脑海里混淆在一起, 这个小女孩,有着大女儿的面孔,又叫着小女儿的名字” 等等
  •     读这本书是种自我折磨的享受
  •     内容给5星,但书的文字印刷和装订都有点问题,影响阅读体验,有点减分可能是个别现象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