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忆往

出版日期:2015-9-10
ISBN:9787301260148
作者:程千帆
页数:364页

作者简介

《桑榆忆往》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为主干,分为四部分: “劳生志略”,记录程千帆一生读书治学的不平坦经历;“音旨偶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黄侃、刘永济等大师宿儒,程千帆或从之问学,或与之共事,音容笑貌,录而为文,正可使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书绅杂录”,程千帆晚年移砚南京,是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既有等身著作次第问世,又言传身教了一批优秀弟子,学生们将其晚年口述治学经验辑录成帙,以飨学界;“友朋评议”,收录程千帆朋友、弟子对其学术成就的评议。内容丰富而深入浅出,不仅使后人得以瞻怀前贤风采,更是一本指点读书治学门径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题 记
张伯伟 / 001
劳生志略
程千帆口述 张伯伟整理 / 001
一 引子 / 003
二 家世及早年求学经历 / 006
三 接受现代教育 / 010
四 四川和武汉 / 020
五 反右运动与"文革" / 039
六 晚年生活 / 046
七 我的著作 / 053
音旨偶闻
程千帆 / 075
一 忆刘永济先生 / 077
二 黄季刚老师逸事 / 095
三 我与黄季刚先生 / 111
四 《汪辟疆文集》后记 / 120
五 《珍庐诗稿》序 / 128
六 友杏庵遗集跋 / 129
七 吴白匋先生诗词集序 / 130
八 赵少咸先生遗著序 / 132
九 圭翁杂忆 / 134
十 王闿运与袁世凯 / 137
十一 读《蠲戏斋诗》杂记 / 139
十二 琐记汉寿易氏与寒家世谊 / 141
书绅杂录
张伯伟编 / 145
一 书绅录 蒋 寅 巩本栋 张伯伟记 / 147
二 闲堂师语 程章灿记 / 180
三 打好基础,拓宽视野
——与硕士生的一次谈话 张宏生整理 / 185
四 敬业·乐群·勤奋·谦虚
--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谈话 巩本栋整理 / 194
五 老学者的心声
——程千帆先生访谈录 程章灿整理 / 204
六 两点论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 张春晓整理 / 227
七 贵在创新
——-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问答 巩本栋记 / 237
友朋评议
张伯伟编 / 249
一 文学发凡序 殷孟伦 / 251
二 程千帆先生的诗学历程 周勋初 / 253
三 千帆诗学一斑 舒 芜 / 274
四 评程千帆、吴新雷先生的《两宋文学史》
——兼谈文学史编写的若干问题  赵昌平 / 283
五 程千帆教授学术之品格
──《程千帆选集》评介 蒋 寅/ 304
六 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莫砺锋 / 313
七 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
——评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 陶 敏 / 326
八 "行道救世,保存国粹"
——程千帆先生的精神遗产 张伯伟 / 334

内容概要

程千帆(1913—2000),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全清词》,个人著作有《程千帆全集》(十五卷)。
张伯伟,程千帆先生弟子,南京大学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中国诗学和东亚汉籍。


 桑榆忆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世说新语》《桑榆忆往》这本书是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为主干,增辑相关记述和回忆文字而成。程千帆先生是知名的文史学家、教育家,我最早知道他,好像还是读四卷本高教版《中国文学史》。《桑榆忆往》这题目显然是想表达时间流去的感怀,又带着点老骥伏枥的心绪。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劳生志略”,是程先生忆往顾学的文字;第二部分“音旨偶闻”是先生问学、共事的忆故;第三部分“书绅杂录”是私淑弟子问道的记录;第四部分“友朋评议”顾名思义是友朋的评论,当然友朋中有弟子,先生语:“学业既成,师弟即是朋友。”       书一开篇,程先生就感叹“许多过去的东西在过去来说,因为没有这些录音设备,过去就过去了,比如李龟年的歌唱,公孙大娘的舞蹈,曾经令杜甫那样惊叹。”陈丹青曾在文章中表达过这样一层意思:现代作家分两类人,有彩色照片的,和没有彩色照片的。有彩色照片的,显然很幸运,有幸活到了新时期,但同时他们也是不幸的,就像有人感叹的那样,“生者不遑为死者哀,转为得休息羡,人生可悯。”活下来自然有各种委屈和妥协,在历史上,留下许多黑色幽默或灰色时刻,有些惆怅永远排之不去,黑白照片则因远观,仿佛多了一些光环和质感,真有声光像的结合,恐怕就和近来网上流传的张学良视频一样了,引来一片诽声:“一瘪三尔嘛!”真相有时就是残酷的,所以宁愿没有记录,就会多些先贤。非得像狂人一样,从字里行间中发现“吃人”二字,何苦来?何苦来?但如程先生所说“口述史学是重要的。”有些苦,是要留得册页上反复咀嚼的,只苦了述者心志,启发来者坚毅,对于我们民族的历史,孤独登高而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学人的回忆文字,自然让人更留心其求学治学的经历,程千帆三岁丧母,童年从外家度日,从学随堂伯父君硕先生,于“有恒斋”积淀古文功底。有恒斋特点,起点颇高,在《三十忆往》《从文自传》等书描述的一般蒙童所识教育都不曾学,《三字经》《百家姓》《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不曾读,因君硕先生认为这类书是不知义法的俗学。“说实在的,当日读这些书,许多地方没有懂,其中部分至今茫然。但懂了的,逐渐成为我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似曾相识,谢逊教授张无忌武功的情景再现,教育到底是如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呢?这个话题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对于蒙童什么有用,什么无用呢?兴趣从哪里激发?如何培养爱好?到头来似乎依然,一律填鸭,当年的娃娃稍长一点,才慢慢体会这种拙笨功夫的造化,当然有了名气才有说服力,这就好比爱因斯坦的晚慧,爱迪生的口拙,总要有所成就,众人再一律“天才”一番,说到底天性如何?是很难判断的。       写经历,程先生完全是治学的态度,叙述从略,不大加以描绘,“由于我在作业中发表了一些对李商隐诗的谬论,黄先生还特地将我叫去,勉励有加。”如果是汪曾祺写来,一定会写清,如他评李贺那般,“别人都是在白底上作画,李贺是在黑底子上作画”,这就是文学家和学者的不同了。    看传记有趣处常在八卦轶事,即便略于描绘,也有值得摘抄的故事:“在一九四〇年的二月,我就到了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去教语文。那几年中我什么论文都没有写。我在那里教全校语文,一共五个班,每班每周两个小时,共有四个小时。这个学校虽小,却有一个很有名的女学生,名叫杨慧敏。上海沦陷时,谢晋元的一团部队退守四行仓库,坚决不投降。但是没有国旗,不能表示还没有沦陷的意思。这个杨慧敏,一个小女孩子,就在半夜里冒着危险从苏州河游过去,把国旗带到身边,送给他们,又安全地游了回来。第二天一早就把国旗竖起来了,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有一段时间任鸿隽请刘大杰先生到四川大学当中文系主任,就丢了丑。因为刘大杰做的那些旧诗,连他们的学生都不如,所以后来没多久他就走了。那个时候刘大杰是新派人物,同四川的旧学基础相比差得很远。”我是翻过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看到熟悉名字,总会特别留意。书中还提到一点作者和朱自清先生的旧事,朱先生建议程先生写论文:“如果你用白话文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明白,不是更好吗?我不敢回答他这个问题。”学人终归是老实的。       “在武汉大学的徐懋庸,鲁迅骂他是‘奴隶总管’这个判断实在非常准确。他又培养了一男一女两个人,被武汉大学同事们称作‘金童玉女’,后来这两个人当了副校长。所以徐懋庸离开了以后,他的班子没有散。一直到现在为止,武汉大学不团结、脑宗派这种情况,就是徐懋庸搞起来的。”这段也有趣,如果判断准确,就不是骂,让人想起方舟子在网上和人论战,说一个人又蠢又坏,不是骂,我能用事实证明他又蠢又坏。文化人下笔千言,笔端之功,全在于“无一字不无来处”吧!       程先生记述文革中,文稿失而复得,值得人玩味,“不晓得过了多少年,三四年或是四五年,忽然在一个锅里找到了。刚好沈祖棻到了系里,他们就对她说:这里有程千帆的稿子。沈祖棻这个人很弱,一大堆稿子从学校抱了回来,抱得气直喘。我们那时住得很远,她拿回来以后,以为我会非常之激动,因为我非常想得到这些东西。但是我拿到以后并没有这样,好久好久没有做声。以为绝对没有了的,经过多少年之后,忽然摆在你的面前,一个意外使你自己也不知怎么处理好。”宠辱不惊吗?或许,不知道会不会有点心冷,文化的传灯往往是让人齿寒的。       《桑榆忆往》以老先生《劳生志略》篇的文字为重,其他部分我就不过多评述了。程先生在引子中说:“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哪怕很软弱,但是又很坚强。这个传统从古代,《春秋左传》《战国策》中记载的故事,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一直到辛亥革命,没有断过。”这就是一个读书人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2015年10月19日
  •     桑榆忆往“我这一辈子受到的挫折,现在回想起来,就是最好的做学问的时间被剥夺了……但我没有太多的愤怒、不平,我在想这个损失不是属于我个人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这个命运也是整个民族要负担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哪怕很软弱,但是又很坚强。这个传统从古代,《春秋左传》《战国策》中记载的故事,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一直到辛亥革命,没有断过。”这是程千帆的《桑榆忆往》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两段话,饱含对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的珍惜、对自己命运和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痛惜。程千帆是著名的文史学家,教育家,1913年出生,曾历任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副教授,197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2000年去世。《桑榆忆往》是他晚年的一部口述回忆录,还收有他对师友的评议,他的学生们对他口述的治学经验的记录,以及他的朋友、学生对他学术成就的评议。和同一时代很多知识分子一样,程千帆从小也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抗战时期由沿海城市流亡西南,生活备尝艰辛,1949年后遭遇“反右”“文革”,直到晚年到了南京大学,生活才安定下来。他在谈起自己的著作《两宋文学史》时说,这是一部1957年春天就写成初稿的书,但直到1988年才在一个朋友的协同下完成,历程竟达31年之久。“韶光到眼轻消遣,过后思量总可怜”,对被剥夺掉的时光的惋惜溢于言表。而在种种艰难中,他之所以没完全垮掉,主要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惜, 以及他的个性使然,“说到底我就是不服”。不管是抗战期间在金陵大学,还是1949年后在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程千帆直言不讳的个性一直非常鲜明。1944年在金陵大学,因为告状学校里的教会负责人贪污政府发给教师的平价米,他和妻子沈祖棻被解聘。1950年代后期在武汉大学,因为无所顾忌地谈论学校的一些问题被打为“右派”整整18年。晚年到了南京大学,“我还是老脾气,比较见义勇为,该管的还是管,或者给校长写信。”及至口述这部回忆时,他对在武汉大学当年的极左思潮和宗派主义还是直言不讳,这并非发泄和报复,而是期待由此给后来的学人创造一个更好的治学环境。程千帆关于反右和文革的回忆,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反右最艰难的时候,许多人自杀,而他的信念是“无论如何也要同这种不合理现象对抗下去,就是不死,就是要看看到底结局如何”。那时他在沙洋农场,白天劳动挨斗,晚上就在农场图书馆把唯一的一套中华书局校点的晋隋八史看了一遍。“这包含了自私的个人信念,也包含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的信念,二者很难区分,这种生活情感是相当强大的力量。”——这种信念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让人震撼。二是文革期间他的《史通笺记》《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等稿子被红卫兵抄走,后来“不晓得过了多少年,三四年或是四五年,忽然在一个锅里找到了。刚好沈祖棻到了系里,他们就对她说:这里有程千帆的稿子。沈祖棻这个人很弱,一大堆稿子从学校抱了回来,抱得气直喘。我们那时住得很远,她拿回来以后,以为我会非常之激动,因为我非常想得到这些东西。但是我拿到以后并没有这样,好久好久没有作声。以为绝对没有了的,经过多少年之后,忽然摆在你的面前,一个意外使你自己也不知怎么处理好。”——难以想象那时的程千帆是怎样一种心情。对程千帆来说,妻子沈祖棻在文革结束不久后意外车祸身亡是他心里最深的隐痛。“我现在只有一点是不大能够回忆的,就是沈祖棻的突然死亡。她本来是个富家女子,可以生活过得很好,但就是为了爱情,一辈子受苦,最后又是这个一个结果。”晚年的程千帆除了投身学术研究、教育学生,还致力于收集整理亡妻沈祖棻的作品,“我要以更多地理解她的作品作为对她的忏悔”。我想,这既是程千帆对妻子深切的怀念,也是他对一位被生活拖累、未能发挥全部潜力的女作家和女词人的怜惜。程千帆对同代学人的评述、对学生的教诲也有许多精彩之处。例如他谈钱钟书的诗,“读他的诗,好像钱先生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中的人,这么多的运动、变化,特别是解放以后,几乎一点痕迹都没有。”他谈陈寅恪,“陈寅老以一考据家的面目出现,谈论的实际上是文化的走向问题,可惜从一点研究者尚少。”他谈治学,“其中一点是能与知识、感与知相结合。首先要熟悉作品,先有爱憎然后有好恶,熟悉作品,与作家心灵沟通,爱上他,才能进行评价。还有创作,知甘苦”。因此他要求学生“我劝你们写写字,作作诗,欣赏欣赏音乐,加强和扩充自己的心灵活动和表现能力。因为研究文学归根结底是面对人的感情,哪怕你研究理论,理论也是从作品中概括出来的。如果你对心灵的火花,感情的悸动缺少同情,缺乏爱赏,而是非常理智地去品评它,也不能说不对,但总是隔了一层,就好像一只蜜蜂,钻不出玻璃窗或者纱窗,看到外面的花很好看,花香也能透进来,但就是采不到。”——“心灵的火花”“同情与爱赏”,这既是程千帆教导学生应对所研究的作家作品所持有的态度,也是这位历经沧桑的学者对他的学术研究对世界仍保有的深刻感情。
  •     程千帆是南京大学的镇校之宝(已故),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就出此老门下,年青时的程老看着不像位学者,倒像个普通的民国白领,但其实学术成就颇丰,学术功底深厚,40年代和同是诗词造诣颇深的夫人沈祖棻颠沛流离,先后到过成都、乐山、武汉等地,为了生活,程老执教鞭于大学,沈祖棻女士则在家操持家务,两人之间也颇多唱和。沈祖棻女士年轻时即有“沈斜阳”之称,得名于其学生时代词作中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可惜八十年代初即遭意外身故,可惜。有《宋词赏析》一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甚可读。程老年轻时就有很扎实的传统文学功底,这得益于其族叔父的私塾教育,小学、诗词、史家、书法,都有不错的基础,这为他之后前往新式学校就学打下很好的底子,这也是他们这一代学者的共同特点。程老在回忆中详细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生活,和青年时的到处避难的离乱,以及解放后被打成右派的委屈,字里行间,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生生眷恋,也有即便到晚年也还愤愤不平的愤懑,他说,“我这一生如果有什么追求的话,就是想做个学者,然而这一生最好的学术年华都被人葬送了”(大意如此),因为解放后的言出不讳,被有心者利用,十几年不能做研究,身份平反后又因为大学里的派系斗争,沦为牺牲品,差一点连继续读书教书的权力都没有,这也是他之所以晚年回忆起武汉大学,都还不能原谅的原因吧,就这么一点想法,居然也差点被人剥夺了,身为一个就想做点学术研究的人,这该是多么残忍的事,所幸南京大学爱惜人才,拯救了被命运打击的程千帆,这才有程老后来二十多年的学术辉煌,中国文学的研究,才有了一大批出自程门的大家。程老将自己的笔记取名《俭腹抄》,诗作诗论集结成《闲堂诗话》,从文集命名中,可见程千帆先生的谦逊和学者气度。斯人已逝,徒留怀念。另:此书中有大量关于如何读书的方法经验,可堪一读。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评分虚高。重复和场面话太多,实际有料可看的部分不到全书三分之一。
  •     里面教如何研究、如何写作,实在又难得
  •     比较细碎,对个人而言趣味性超过学术性。过两天有空来做笔记。
  •     第三部分书绅杂录最好看,朋友评议略显枯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翻译成W.C.威廉斯的话就是“no ideas but in things”吧
  •     回忆录部分,武大当年那么左,了解历史了。还有程先生教出来的学生了得。
  •     程老先生的经历,也算是应了那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南大何其有幸。
  •     当然全集本。
  •     翻过前几十页。作者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令人倍感沧桑。因为缺钱,程千帆没有读到心仪的金陵大学化学专业,转投中文,可见造化弄人,古今同。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却被打成右派十八年,大好精力都被放牛了。所在的大学派系斗争激烈,对于他这样的本分读书人来讲,太过残酷。文革后也不被武大重视,只身投往南大,好在有一批弟子继承其学术。程千帆的一生是典型的读书人的一生。
  •     保持在十分紧张而又不被压垮的程度,打打球、划划拳,敬业、乐群、勤奋、谦虚#程先生教博士生治疗空心病#几位学生记录老师笔记的部分要笑疯
  •     很好很好
  •     师生对谈部分所授治学之道可推之四海
  •     黑朱东润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     读千帆先生“劳生志略”,若览杜诗,悲怆顿挫;读勋初先生“治学经验”,似阅苏诗,清旷放达。尽管千帆先生一生艰难坎坷,“十八年”好时光令人扼腕,然若能以东坡“黄州、惠州、儋州”之想遣愁,文字庶几不至辛酸。
  •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劳生智略,是程千帆的晚年回忆录,第二部分是音旨偶闻,是程先生对于师友的回忆文章,第三部分是书绅杂录,是他的弟子记录的老师语录,最后一部分是友朋评议,多是同事朋友学生撰写的书评和回忆。在这部书中,最值得一读的当然是回忆录和治学杂语两部分,这两部分可以说是金针度人。可以与《闲堂书简》共同参读。
  •     爆朱的料带劲,另外多处提到义宁
  •     想见先生之学问与为人。
  •     应该对所有致力于文史哲研究的学生推荐。
  •     许多文章在网上都读过了,因此于我而言新意不足。其实对黄季刚先生我反而以为汤国梨的回忆更加有意思。当然中国传统学术讲究为尊者讳。关于文学史与作品讲解分开讲的观点很认可,这一点台湾做得很好,而大陆多是串讲导致学生既不知史也不知文。
  •     不错,程千帆有一批厉害的学生。程觉得自己是诗文世家,不太吊复旦的,刘大杰,朱东润,章培恒根本是提也不值得提,呵呵
  •     新增友朋评议八篇。
  •     学术类著作,比较枯燥。
  •     愿为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     读的kindle电子书。最喜欢其中的程先生回忆录部分。
  •     以灵活而非厚重见长
  •     第二部分学生们采访记录稿,对于有志从事于文学研究的学生来说,大有裨益。
  •     “晨光熹微,竹露滴在石级上淙淙作响,而先生的读书声从雾气露声中断续飘来,每天如是。这声音像警钟一样激发我和祖棻少年好学的心,使我们一点不敢懈怠。”同样的,读此书,看先生们勤于治学,我辈又岂敢懈怠,勉励之。
  •     有可看的东西
  •     满满师生情
  •     願學新心養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
  •     回忆录这东西太个人化,有人写得好,有人说得好。程先生两者都不算,讲话缺乏现场感,不是个用语言能感染人的人。但是他的认真负责却从字里行间透露而来。这是他的长处,读完此书,以此来纪念先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