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111204565
作者:劳伦斯J.彼得
页数:171页

作者简介

《彼得原理》由彼得通过对千百个组织中不胜任的失败实例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于1960年的一次研习会上首次公开发表。尽管演说招来了敌意和嘲笑,但他仍在1965年春以独特的讽刺手法最终完成了此书。彼得认为,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

书籍目录

总序译者序作者简介前言第1章 彼得原理第2章 彼得原理的应用第3章 表面上的例外第4章 提拔和晋升第5章 奋发进取和晋升第6章 部下与领导者第7章 层级组织学和政治第8章 前人的暗示和预言第9章 层级组织心理学第10章 彼得螺旋第11章 成功病理学第12章 晋升极限的非医学指标第13章 零晋升的健康和快乐——幻想还是现实第14章 创造性不胜任第15章 达尔文理论的引申术语表

编辑推荐

《彼得原理》是讽刺深省的职场社会生存学?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层级组织学?还是获得生活真谛的不二法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它是20世纪最敏锐的社会和心理学发现。  那么,你敢读下去吗?  ——为什么学校不能传道、授业?  ——为什么政府有令难行?  ——为什么法庭不能伸张正义?  ——为什么成功不能带来幸福?  一旦你决定读下去,你就再也无法回到现在在无知即是福的状态。  再也不会!  因为一旦读过彼得原理,你就再也不会忘记。

前言

《彼得原理》是一本“老”书,1969年初版;也是一本小书,短短10万字而已。但读者应知,在管理学界,一本1969年的薄薄小册子,能挨过三十几个年头,时至今日仍可再版,那就绝不可等闲视之。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些什么特别之处呢? 译者愿替作者试答:黑色幽默。按字典的解释,所谓原理,是指普遍或基本的规律,如最最经典的几何原理。本书虽名为《彼得原理》,但此原理非彼原理,反倒是一套似是而非的黑色幽默。作者虽然拼命绷着脸作严肃状,暗地却早已笑断了肚肠。可要芸芸众生理解冷面热肠的幽默,难度不小,一开始,人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该以何种态度来看待这部作品。且看作者曾在初版自序中“无奈”道:“最后定稿被交付给几家大出版社的编辑,第一位编辑退稿时附函声明:‘我们看不出此书有任何盈利可能,因此无法鼓励你继续写下去。’下一位编辑写道:‘阁下不该以如此轻松的笔调讨论这么严肃的主题。’另一位建议:‘假如你写的是喜剧,就不该涵盖那么多悲剧案例研究。’又一名说道:‘假如你决心把它重写成诙谐的作品或是严肃的科学论述,我会重新考虑出版此书。’一连十四封拒绝通知函接踵而来。” 较之美国人,我们中国入有另一种幽默感。我在Google和百度上搜索,不少地方都把《彼得原理》当成管理学上的经典原理.一板一眼地郑重介绍。也难怪,管理学是个舶来品,更何况名为“原理”的东西,岂敢掉以轻心呢,必须严肃,严肃,再严肃。这种以严肃对幽默的劲头,按苏珊·桑塔格 (susanSontag)的说法,实在是“坎普”的至高境界哩。以译者浅见,((彼得原理》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本就是个圈套,若被它套进去了,那就保证跳不出来。不信,你就用书里提到的条条款款对照一下现实生活。瞧这一句,“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说得对极了;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嘿嘿,正是如此。很好,读者先生(或女士),恭喜,你已经被套进去了。以“套中人”的眼界看来,我们会觉得(《彼得原理》根本是组织中人无法摆脱的噩梦。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药方”,似乎不具什么可行性。试想,回避晋升,那不是故意跟钱过不去吗?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跟钱过不去,那肯定是你的错。退一万步说,即便你真的愿意跟钱过不去,吃大亏的也是你:不晋升,那下岗、被炒鱿鱼,坏事回回都找上你。这样一看,就很令人忧心忡忡。难道我们只有这样两个下场:要么在不胜任的职位上终老,要么沦为“弱势群体”?在1969年,的确如此。原因无他,那是一个大型组织盛行的年代。而一旦进入组织,我们的发展就只能是纵向的——往上,或者往下。但现在已是21世纪,大型组织不再是我们的惟一选择,相反,多方位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当然,大型组织仍然有大型组织的好处,在中国,谁不羡慕电信、石油企业的高工资、高待遇、高福利呢 )。这就好像((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人公约瑟连,在军队里他玩不过这个圈套,于是跑掉了事。要摆脱(《彼得原理》的支配,同样可以利用这个“ 跑掉”的做法。至于该怎么做,还请各位读者自行定夺。碍于译者水平,疏漏在所难免,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错处,或有心得愿意分享,请一定与我联系(1aerstory@163.net)。闾 佳 2006年11月1日于成都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彼得 (Peter,L.J.) (美国)赫尔 译者:闾佳 等劳伦斯J.彼得生于加拿大,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他经验丰富,先后担任过教师、顾问、学校心理学指导、咨询师和大学教授。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过30多篇文章,并出版过《说明性教育》(Prescriptive Teaching,1965)一书。

图书封面


 彼得原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也许是我自己水平太差,我觉得整本书都在说一件事,而且越说越没道理,只要知道彼得原理是什么就好~书...可以不看
  •     不胜任这种状况,放诸四海面皆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彼得原理——如果从未听说过它,你应该读一读;如果听说过它,你更应该读一读。如果对它一知半解,你则应该好好读一读;如果对它十分精通,那你就应该好好收藏一本。
  •     注:【】部分为心得,非原文摘要。* 【本书适合国企、政府部门,或有心克服组织内部官僚作风的管理者阅读。】* 【如果一个公司,实行员工年度绩效末位5%淘汰制,合同一年一签,公司创始人的目标实现评定由随机抽取的基层员工(工作两年以上)监督评审,会怎样?】* 【身居高位者应该有自知之明。】* 在层级组织中,没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 层级组织的工作大多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大多数员工基本胜任,胜任和不胜任的都属于少数。】* 一旦出了问题,该负责的人就会尽其所能地撇清自己、推脱责任。—— J. Dryden* 只有从能胜任阶层开始的晋升,才能算做真正的晋升。* 每一个兴旺的组织都有这样的特点:它们的管理层都堆积着大量的富余人员,其中包括已经获得和将要获得冲击时晋升的员工。* 【“人丁兴旺”未必利于组织良性发展,尤其可能不利于创新和快速反应。】* 冲击式晋升能保持员工的效率。——【用闲职把不胜任者安全滴隔离在组织之外。】* 【对外的服务效率应当比组织内部的和谐一致更受重视。】* 职业性机械行为者,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只是遵守,从不决定。* 在大多数层级组织中,过分胜任比不胜任更令人反感。* 被淘汰的过分不胜任者必定具备两个重要特征:1,缺乏生产力(没有产出);2,不能维护层级组织内部的和谐稳定(没有输入)。* 员工对晋升过程极为敏感(这就是所谓的“彼得倾向”),他们希望自己从前怎么升上来,后人就怎么再升上去。因此,他们大多会痛恨通过其它方式安插进来的人。* 层级组织中的员工并不是真的反对不胜任(彼得悖论):他们批评不胜任,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对被提拔者的嫉妒心。* 所为贵人,就是在层级组织里级别比你高、能帮助你晋升的人。* 【不要跟不胜任的上司混,他/她是挡路人!】* 彼得迂回法:在层级组织里,你必须摆脱挡路人,进入另一条没有障碍物的晋升通道。* 在采取彼得迂回法之前,逆序确定自己真的处于彼得窘境当中。* 每个贵人对你的帮助,都有一定的限度。* 新贵人永远是最好的贵人!* 多个贵人必定会带来晋升。* 若你消沉,世界与你一同跌落谷底。若你力争上游,唯有孤身向前。* 进取对已经达到晋升极限的人没什么效果。* 保守秘密是奋发进取的首要条件。* 人们错误地认为,比普通人更积极进取的人,也就比普通人晋升得更高更快。* 对于没什么经验的观察者来说,有时奋发进取的力量显得比实际力量更大,是因为很多积极进取的人都患有冒牌成功综合症(Pseudo-Achievement Syndrome)。* 如果能坐,绝不要站着;如果能开车,绝不要走路;如果能找到贵人提拔,绝不要奋发进取。* 要想好,什么在前,什么在后。—— P. Syrus* 人们对企业经营失败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3%都是因为管理不称职!* 特别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无法在现有的层级组织里发挥所长。通常这种人需要摆脱层级组织的束缚,到别的地方重起炉灶。* 优势者的恐惧情结就是害怕下级跑到前头的心理。* 人类历史就是一片浩瀚无边的错误之海,偶有暧昧不明的真想点缀其间。—— C. de Beccaria* 只要碰到经济或政治危机,总有一件事确凿无疑——学问渊博的专家们总是会拿出各种不同的对策来。* 每一个政党都是一个层级组织。* 在新旧制度下,有很多候选人都一步迈上了立法者的职位,但从实际效果上来说,他们只是到达了自己的不胜任阶层。* 层级组织的效率和其成熟商数成反比。成熟商数,也即Maturity Qutient,简称MQ,计算公式如下:MQ=到达不胜任级别的员工数×100÷该层级组织的全体员工数。显然,当MQ达到100时,该层级组织就无法完成任何有效工作了。* 员工总是对自己胜任的级别感到不满意:他执意要升到一个力所不能及的阶层去。* 挫折是晋升的必然结果。* 个人对自己的动机无意识,无法理解自己的情感,因此无法从自己的挫败中得到解脱。* 很多(或绝大多数)高层员工已经达到了不胜任阶层。管理层无法利用现有员工改进当前状况——所有人都已经竭尽全力了——因此,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只好雇佣更多员工。* 员工规模和有效工作量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在大多数案例中,不胜任这对自己的不胜任毫无意识,这些人会把自己的困境合理化,并把责任归咎于其他人。他们进行的自我分析越深入,就越接受自己。】* 管理层和员工有时能够察觉工作不胜任的问题,但都没有办法纠正它。* 大多数不胜任者都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如果组织倒闭了,他们也会失业,因此必须努力让层级组织维持下去。* 增加员工或放松一类的建议,无助于减缓对管理者职责的要求。* 不胜任者的分类:1,晋升到了超过自己身体承受能力的岗位上;2,晋升到了超过自己社交能力的岗位上;3,晋升到了超过自己情感能力的岗位上;4,晋升到了超过自己智能的岗位上。* 不胜任加上不胜任,还是等于不胜任。* 一旦员工达到不胜任阶层,就无法再从事任何有效的工作。* 伤感的自艾自怜,对现状的不满,对过去的盲目赞美——称作怀旧综合症。* 怀旧综合症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虽然患者认为自己是当前职位下的受害者,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提议别的什么人来替代他的位置!* 在达到晋升极限后,人们很快就会行程各种古怪的生理习惯和怪癖。* 缩写狂想方设法地让琐碎的内容听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以便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通常,有效应用替代技巧,能预防晋升极限综合症,使员工在达到不胜任阶层后,仍能健康、满足地读过事业生涯的剩余时光。* 创造性不胜任——一个避免晋升极限的可靠办法,也是保持工作和生活健康快乐的关键。* 如果你选择的不胜任方式并不直接妨碍你履行当前岗位的主要职责,创造性不胜任将达到最佳效果。* 【主动创造一点儿个人的无关痛痒的小“不完美”,比被别人主动认为不完美要好得多!】* 人类迟早会达到生存不胜任的阶段。* 当今文凭只能证明,学生有忍受若干年学校教育的能力。* 【文凭越高的人不见得越有创造力。】* 个人能运用的权力越大,他所造成的后果也就越大——要是他胜任,这就是福;要是他不胜任,那就是祸。* 负面思考能使我们避免进入生存不胜任阶段,防止我们毁灭整个世界。* 【对于工作和学习,如果你分心了,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如果你总是分心,那么原因只有一个——你不能胜任。】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值得任何身陷等级制度的人好好思考一番
  •     层级组织学
  •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这本书很有意思,看完才明白为什么一些领导总是要启用哪些能力不是很强的人,而能力强的人往往不得志。
  •     一旦你决定读下去,你就再夜无法回到无知即是有福的状态。因为一旦读过彼得原理,你就再也不会忘记。
  •     理工科朋友推荐的一本书,一开始还有点意思,后面就越来越胡扯了。
  •     层级组织学,前两章很值得读,后两章略过吧
  •     真不是我PPT做得太好,是.....
  •     很有用的道理
  •     揭露一个人人身受其害却无人知晓的真相,为什么你的身边充斥着无能之辈,你什么时候也会像他们一样!
  •     观点新颖,不过不全面。比如有些人不务正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胜任他们的工作,而是因为管理者不能有效激励(比如不符合公平理论)。
  •     有启发,只是语言不甚喜欢。
  •     之前在《中国青年》上有看到一篇关于找工作的文章,好象是王宝庆写的。文章说明了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其中提及了彼得原理,还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年薪只有2万即将三十而立人,在一个论资排辈的单位里工作,就算混到老也不会有多大出息,因此他去读了一个MBA,尽管佷高龄,但是还是辛苦的去读书,之后就获得了年薪50万的工作。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这就讲了一个职业生涯天花板的道理,之后很想买这本书,拿到后就通读了一遍,感觉是只有读过,才会明白。
  •     很久之前因为看一本书里提到过这本书,于是找来看看。看了没几页感觉看不下去了。后来重复多次拿起放下拿起放下。我这次已经坚持到很远了看了将近1/4.实在看不下去了,要不就不折磨自己了吧。
  •     管理学的经典著作,道理都很简单,就看你能不能从经验和时间中观察和总结出来。每个人其实都有可能在自己不适应的岗位上,这也是很多人蠢蠢欲动,惶惶不可终日的原因吧。
  •     读不下,这种成功管理学
  •     标新立异的理论,空洞无物的阐述
  •     无趣,无能的人掌握大局,这还用说嘛。
  •     如果上司已经不胜任,就会以制度的价值判断下属。
  •     为什么你没有得卖!
  •     读了一般就读不下去了 案例太多,提纲不明.
  •     一种独特的见解。
  •     整本书一直在重复一个道理,所谓彼得原理:“任何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将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阶层”,很有创意和反思空间,也许是本人理解能力有限,除此之外,反复并无必要,生拉硬拽、生搬硬套让读者徒生疲劳之感。
  •     几乎没有论证可言 极端不严谨 内核是叔本华式的
  •     看完了也不知所云,他的观点很多很荒谬
  •     本人非学管理出身,但是看了这本书对管理有了一点点理解。关于理论还是很赞同的。不过此文中列举出的一系列的例子,是否还是颇显得是属于西方社会,到了我们国家也会100%的套用上去吗?
  •     读完你会笑。
  •     无聊,很长,很罗嗦,可以跳着看
  •     人的组织生活有自身的规律,不同的人在同一组织中受到牵制,于是,你和他们捆绑在一起,除非你自己改变,适应现在或者寻找新的。
  •     有事实有依据,非常耗功夫的研究方式,却能把升迁给分析得这么透彻,不可多得的好书。李宗吾发明厚黑学就没这么下功夫。中西方研究方式果然不同。推荐。年轻人急功近利,适合读前面。中年以后,追求生活幸福,读后面。
  •     远离层级制度,保持独立与自由
  •     但有些读不懂。也知道是自己愚笨还是书中讲的不透彻。作者一味再说他如果有更多的经费、时间什么的,会进一步研究的……而且这本书在他国早已出版,现在呢?不得所知。还有就是你读这本书的出发点,把它当一本什么书来读,像译者说的,是个“原理”还是个“笑话”。迷茫!
  •     了解升迁,hr公司应该关注的人才培养
  •     据说这是一本逆向思维的书,这是颠覆传统理论另辟新径的一本书,我等了好久终于定到,如今热盼此本书能托在我的手中,一饱眼福!
  •     不太同意书中道理
  •     有些地方翻译的不行;总体还不错,提供些新的思维方向;有疑惑的是,为什么本书的内容只有一部,而原著好像有三部的?谁给解释解释??******************第二部 彼德处方导言:超越“彼德原理” 第一章 前进与向上或再高再高,哇!第二章 性别与社会或人世间 第三章 体系萧条或阶梯打滑第四章 凡夫俗子或起与落 第五章 认识自己或反省有益第六章 认识层级体系或攀登阶梯 第七章 认识方向或三思而后行第八章 认识防卫措施或有好邻则筑好墙 第九章 设立能力目标或结局圆满第十章 理性思考或思考自己在思考什么 第十一章 先知的天赋或未来就在前方第十二章 报酬奇迹或人类行为之动机 结语再会或彼德计划******************第三部 彼德计划前言 第一章 危机第二章 病危 第三章 矛盾第四章 动力 第五章 人第六章 进步 第七章 结果第八章 政治 第九章 和平第十章 参与 第十一章 表现第十二章 展望 后记第四部 彼德金字塔第一章 金字塔的力量 第二章 彼德金字塔第三章 百病丛生 第四章 日日新,又日新第五章 重建金字塔  
  •     就一句话也要写成这么多页的书。。。写这么多页又没写任何理论依据。。。
  •     读过40%,觉得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看下去了。十分不严谨的一本书。只需记住一句话,胜任当前。
  •     恩,一句话就讲完了
  •     本书的观点十分独到,而且翻译的比较顺畅,阅读起来难度较小。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     任何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将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阶层。
  •     寻找彼得原理的【例外】,或是【破解之法】,如果才能摆脱彼得原理,或延缓彼得原理出现的时机?人是否天生就被彼得原理所影响?如何确认自己何时出现彼得瓶颈?
  •     很中庸的一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证明了自知的人而且懂得进退,才能过得幸福。
  •     《彼得原理》讲述的不是机械的原理,枯燥的方程,而是活生生的社会,是人!
  •     不胜任的阐释挺有趣,但一到病理症状表现就真的看不下去了…
  •     彼得原理,扯淡原理。
  •     网上读过电子版,感觉比闾佳 司茹的译本要精辟的多。结论确有新颖之处,但有致命伤。
  •     这种类型的书大都有一个特征,就是用一本书的厚度去讲一个理论。试图用很多例子来验证这个理论的正确性,而实际上用几页纸来阐述可能会更加精炼些。说回彼得原理,每个个体在层级组织中的状况的确如书中所说。大多数人由于不断的寻求着向上游通道的晋升,最终使自己处于不胜任的位置。简言之就是当你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自己的位置的时候,你会感到痛苦。那么作者建议人们满足于处在自己胜任的位置,而不要试图去跨越鸿沟。这种想法确实不错,可是现实中实施起来难度较大,本质上人们也无法克服变得更加优质的欲望的枷锁。
  •     只看了前五分之一,感觉要讲的都已经讲完。适合做一本轻薄的小册子,挂在梁上,天天飘来荡去地提醒自己。
  •     本书适合国企、政府部门员工,或有心克服组织内官僚作风的管理者阅读。
  •     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什么做不到,却又是什么都不在能力范围内达成的;一直不断的坚持下去坚持着去做去执行自己的理念总是会突破自己达不到的领域。。老了以后就去享受生活吧,中年的时候该干嘛呢?
  •     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     国外的厚黑学
  •     你总是能晋升到你不能胜任的那个岗位
  •     理论很好。后面有点无聊。
  •     得到了四句话:1)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 2)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3) 层级组织的工作大多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     2016-03-23 几乎没有论证可言 极端不严谨 内核是叔本华式的
  •     结论入情入理,案例有趣有益,惜乎论证过程几近缺失。简简单单的彼得原理,从各种角度揣摩均有裨益:作为管理者的知人善用;作为当局者的自知之明;作为个人的知进退有舍有得。而最终那个结论,等读过的人自己做出吧。
  •     最黑色幽默的管理学
  •     要不是为了记录读了多少本书,我真羞于承认读过这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