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河流

出版社:绿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1
ISBN:9780973951431
作者:西门媚
页数:226页

作者简介

这是新闻的断代史
这是青春的第二章
小说以世纪之交一个城市的媒体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新闻人的爱情、友情、理想和奋斗。
同时描绘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当代人文风情画卷。
女记者胡小筝才干了两个月的报纸停刊了,她到另一家报纸应聘,成了一名社会新闻记者。她的事业开始起步,爱情 也如约而至。就在这时,她接触了一群人,一个不曾料想的世界突然降临,在一步步探索中,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 献辞:
惟有理想让世界辽阔
献给我的朋友们
* 评论推荐: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一个时代早已被告别,了无痕迹,可其实每一段历史都可能延伸、存在于今天。它们虽然不见于教科书、甚至不被亲历者们公开叙述,但它们自会以各种方式渗入到人们的血液之中、涌动于社会的深处。
西门媚的新作《看不见的河流》,让我们在嘈杂纷乱的现实世界中,又一次辩认出,原来历史并没有真的中断,曾经的时代之光也不曾寂灭。
这部小说其实是可以被看作对一代人心灵史的记录的。在我过往的研究中,我曾经将那个时代定义为中国近代以来担当了轰轰烈烈的文化/社会/政治运动的“青年”的终结。而在《看不见的河流》中,我看到,这最后一代的“青年”,在被驱离广场后,虽然有沉沦、有妥协,但在社会的激变之中,也有那么一群人,化蛹成蝶,终于渐渐蜕变、成长为了新一代的“公民”。他们的成熟,他们的担当,令人欣慰和感动。
合上小说,环顾现实,我们会发现,是的,我们可以相信,人类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人们也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社会的争取、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哪怕那样的努力代价高昂,就如作者在小说中借角色之口,对爱情所作的“宣言”那样:“……这种爱能完满当然最好。不能在一起,其实,这种爱也不会死去,只会埋在心底,就像你爱自己一样,你不可能哪一天变得不信任自己,不爱自己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上是有永恒之爱的。”
——著名学者、教授 陈映芳
* 小说试读:
一、阵亡将士
胡小筝一转过街角,就听到了哀乐声。
越往前声音越大,进得院子,看见满院子摆的花圈。胡小筝心里一凉,她不看那些挽联写的什么,也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事已无可更改。
把自行车停了,她略略看了就近的几个花圈,就往里走,前面聚了三三两两的同事,正在低语。他们也没怎么跟胡小筝搭话,胡小筝一直走到楼下,就看见前面搭了个灵棚,正中该挂遗像的地方,贴的是他们的最后一期报纸。
旁边一张黄纸,写着:“阵亡将士名单”。
胡小筝凑过去看,全是同事的名字,总编的,主编的,全都有。她一眼就扫到了名单的最末,名单的最末写着:“胡小筝”。
他们把自己算上了,胡小筝有点高兴。但是不能笑,她知道这是不对的情绪。
进来的时候,看见的那些花圈,有的写着同事们的名字,有的写着不同部门的名字。胡小筝知道,那上面没有她的名字,那些都是同事们自发送的。胡小筝这几天,因为没事做,回了趟家,不知道这事真的已成定局。同事们也不会记得通知她。毕竟她还没转正,才来报社两个月。
胡小筝怔怔地站了会儿,就向聚集得最多的那群人走去。刘主任转过头来,冲胡小筝点点头,又继续跟旁人低语。胡小筝站在他们旁边,听了会儿,不是很明白。就说:“刘主任,那是不是没事了?”
刘主任说:“小胡,是没什么事了,你有事就跟我们联系吧。”
胡小筝又走向其他的人,跟他们打招呼,也算告别。大家都一付心事重重的样子,跟胡小筝点点头。胡小筝在院子里走了一圈,又看了看那些花圈挽联,那些挽联大都很有文采。可惜才华却是这样展现的,胡小筝心里叹了叹,去取了车,出了院门。
骑了一小段,哀乐声小了,胡小筝才松了口气。紧紧的心,一下子就飘了。
去哪里?
她停下来,站在路边。阳光晃着她的眼睛,她眯起眼,看看天。
……

内容概要

西门媚,小说家,专栏作家。
曾在广州、北京、成都三地媒体工作十余年。现专事写作。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新闻三部曲之一”《实习记者》、“新闻三部曲之二”《看不见的河流》;随笔集《说我爱你》、《结庐记》等等。
先后在《腾讯·大家》、《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都周刊》、《东方早报》、《京华时报》、《外滩画报》等上百家媒体开设专栏
小说多刊于《长江文艺》、《芙蓉》、《山花》、《信睿》、《青年作家》 等期刊。


 看不见的河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书当快意读易尽。这不是一本快意之书,可我着实希望它更长一些、更厚一些。然而书尽于此,书中人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很好,让我觉得那个年代、那些理想并没有消失,它们也融入了看不见的河流;虽然看不见,可你知道它的存在,并且会因为感觉到它的存在而觉着人生得到了安慰。小说本身平平淡淡,如话家常,那种氛围和节奏是我特别喜欢的;在平淡之中,某些片段却会让人心头一惊,只是小小的一惊,决不至于打破这种阅读的宁静。这是一种告别式的怀念:因为是告别,总有淡淡的伤感;因为是怀念,所以既温柔又温暖。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情感、情绪,但是,命运也能如此分享吗?我不知道,读毕全书,特意找来罗大佑《告别的年代》听听,回想那些属于理想、有着梦幻色彩的时代和人生。
  •     转自腾讯大家:——————————————“像一个记者那样”—— 读西门媚长篇小说《看不见的河流》戴新伟 2月7日 09:07农历马年前十天,我回了一次成都。三天的行程里,我只能回忆几个地名:东珠市街、桂王桥街、庆云街、红星路二段。以前每次回去,这些路线总是会经过,但似乎都没有这次变得这么清晰。记忆中,成都的冬天不仅有很冷的霜冻,还有可以延续整天的大雾(有时候则恰恰相反,夜晚大雾,第二天艳阳高照),现在也有霜冻,而像雾的那种“浓度”已经很平常的从普通人嘴里说出来。这是手机与网络的功劳。离开十年,第一次感觉到了变化。雾可以转变成霾,不用说,东珠市街、桂王桥街、庆云街、红星路二段自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对于今日的城市规划而言,消失一个地名一个街名也没有什么大不了。这些街名即使消失了,对我而言,永远都是一种存在。东珠市街、桂王桥街、庆云街、红星路二段,是我十年前在成都时供职报社的地址。让我历数这些经历,是因为朋友西门媚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河流》。在回成都前不久,我读完了这部小说。这是一部关于成都的小说,关于十年前报纸媒体兴盛时期的小说。故事的主角之一,胡小筝,一个刚刚入行就遭遇报社停刊人员遣散的小姑娘,很快通过表姐沈青的介绍,进入了本地势力最大的一家报纸工作,从实习记者开始做起。在逐渐熟悉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因为种种机缘,胡小筝也从身边的朋友去认识社会和自己。女主角有一段练习爱情的故事,和同报社一位成熟有性格的辛越谈了一场有点年龄差距的恋爱。但她更多的是在经历自己必然的经历,既非全部是记者的工作,也非全部是20岁左右感情的洗礼。“胡小筝就着烛光翻看。上面还记录着她租下这房子的欣喜,去《西川科技报》找工作时的不安,拿到第一笔稿费的心情,等等。胡小筝翻看那一段的日记,想起当时已经听到传言,说《西川科技报》要停刊了,说已经有些人在找新的工作。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胡小筝才能顺利地,没有通过任何关系,就找到了那份工作……”这是胡小筝在故事发生的《益州早报》就职之后,某天写日记的情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首先是一部她的成长史。小说安排在1999年。在这部小说中,我重温了很多快要忘记的词语,热线、计分、特稿、传呼……当然,如果你也在那个时间躬逢其盛,一定对这些词语这些桥段不陌生。比如胡小筝一出场就面临的报社解散事件,在那个时候,几乎全国的大城市都有点像雨后春笋般办报纸,晚报、早报、晨报、商报、都市报,各立山头,招兵买马,三山五岳的人物都现身,挤在编辑部里天南海北地胡侃。也因为报纸的同质化严重,于是报社之间挖人、打价格战等等,便成了家常便饭。搁在今天,很容易在网络上变得透明、十分大件事的事情,在那时是司空见惯。但是正如胡小筝在进入这个行业时的惊奇与愤怒一样,同春笋一起起来的,不仅有风雨也有泥巴。胡小筝供职的《益州早报》便是一个小型的媒体研究样本。这是一家经过打拼成为主流的小报,特点是有超强的社会新闻,擅长新闻炒作和制作虚假的特稿,保守前进,安全生产——对崔健的报道是小说的一大冲突。而故事的主要人物,有新闻理想的陆明辉、辛越怎么努力也组建不了深度新闻部,就更不要说沉潜的沈青想在这家报纸做读书版,结局可想而知。我们知道,小说有一种传统类型,是对行业黑幕的曝光,大起底总是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态。除此之外,这类小说并没有深度。这十多年来也有关于媒体的曝光小说,我觉得,这种读物不仅没有把行业的秘密讲清楚,连在行业内的各色人等的出发点都没有搞清楚。很显然,《看不见的河流》披露了那个时间段传媒行业的一些规则,甚至可以说,一些潜规则恐怕现在都还有生命力,但小说的故事与人物命运都看得出,其初衷并不在此。胡小筝是从这段媒体经历中成长起来的,给予她经历的,更多的是以辛越、沈青、陆明辉等人为首的小圈子而非她供职的《益州早报》,很显然小说在告诉我们,假如胡小筝一心在这家报社干下去,她只会成为兢兢业业管记者的张胜,或者是为了写稿挣分数生病也要采访的孟云霞。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看不见的河流》不仅是胡小筝一个人的故事,而且还是这一帮人的故事——对胡小筝而言,尤其需要界定的是这帮人是辛越、沈青、陆明辉、多多,而非吴之、张胜、孟云霞。这个圈子是一个特例,其实在任何地方,对胡小筝这样的新人而言,都是“我并没有答应给你一座玫瑰园”。而她的幸运就在于,这帮长她十岁左右的大朋友,给了她职业生涯的教程,让她真正称为记者那样,更让她从这帮子人的争论话题“民主和自由哪个更重要”、“正义和公平哪个能实现”中去接触广阔的精神世界,给了很多有关个人的、世界的影响:为与不为,梦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今天动辄听到纸媒已死的论调,从胡小筝的故事,推己及人,不能说不感到这个行业的温情。它虽然有像张胜吴之项总这样的一心强大派,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帮想寄托自己抱负的知识分子。我想,经历过八十年代风风雨雨的辛越、沈青、陆明辉、多多这些人,在今天是依然独持己见、“虽千万人吾往矣”呢,还是和光同尘、做大做强?《看不见的河流》这个书名出自胡小筝和辛越刚认识时的一次采访。辛越采访的老教授提到成都这座城市曾经有很多的河流,但是人世沧桑,经过无数次的城市建设,这些河流都变成了地下河。这个隐喻是显而易见的。故事的结尾,是辛越去了南方,而胡小筝和多多都去了江南,就像这座城市消失、或者被隐藏的河流一样。现在来看,因为机缘巧合,1990年代后期这场报纸开张,聚集了从未有过的活跃思想,释放了这些人的活力,足可以记载在城市思想史上。我还记得1999年采访一个退休检察官的家族故事,曾经问及他的子女有无自由职业者,他以检察官的反应速度立刻说:“不,像你们这样的才是自由职业者。”在成都温暖而暧昧的天气下,我想到的是这里曾经有过这样一批人做了这么一些事。现在似乎可以说,那是在特定环境里的人与事。但那样一个活跃的、开放的、有很多想法的特定环境,是一代人的故事,更是包含了时代的丕变,和那些消失的河流一样值得铭记。
  •     看不见的成都发布时间:2013-12-19 00:20:02 | 时代周报 | 264期 | 评论 (0) 转播到腾讯微博 颜歌最后一次在成都见到西门媚和西闪是在窄巷子的“成都阳台”。那一天写《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林达来了,天井里坐了好多人。而他们两个人依偎在一张藤椅上,以我记忆中一直以来的样子。途中,西门媚拿起一瓶水来,西闪就很自然地接过去,扭开了瓶盖子,再递给她喝。过了几天,我听说他们要离开成都了。接着他们就真的走了,搬到了南方,似乎是很远的地方。我认识他们的时候是2008年,地震以前。那个时候我住在玉林,他们也住在玉林,很多人都住在那里。每天,我只要走下楼去,沿着芳草街走几步,走到瑞升广场的小房子,就总会有人在那里:有时候杨黎和何小竹在斗地主,有时候马酣和李文胜在喝酒,还有时候所有人都来了,洁尘、文迪、阿潘,以及西门媚和西闪—我们坐在小房子里,喝酒,聊天,吃花生,到了半夜也不走,忽然有人还要唱起歌。那一年我过得颠三倒四,大多数时候都在喝醉酒。但我清楚地记得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我在成都的时候无比舒坦,一到别的地方就想要回到这里;那一年我刚刚写完《五月女王》,并且终于清楚了我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写四川,写四川人,写四川话,写那么多要写的事情,爱那么多要爱的人;那一年,成都是世界的中心,笛安来成都,她说“你们这里是四川国吧”—没错,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懒散,我们不思进取,我们喝酒作诗,我们高谈阔论,我们心是饱满的、跳动的、畅所欲言的、言无不尽的。而现在,我必须承认,很久了,我已经忘记了那些日子的细节。直到西门媚从南方给我寄来她的新书,《看不见的河流》,写的是1999年的成都,写的是我内心对这个城市的热爱、感伤、那些激烈—曾经。西门媚和西闪去了南方,他们说那里的天空总算有一些蓝色,而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大多数时间都不在成都,就算短暂地回来了,我也基本蜗居在自己的公寓,与这个雾霾、阴郁、充满建筑声的城市隔绝开来—在回来的这几天里,每天早上我都站在阳台上,抱着一杯茶,往应该是东湖公园的方向看,那里曾经有一个公园,现在却只能看见浓郁灰白的雾。这个城市消失了。它成为了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一个隐喻,一个痛。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看不见的河流》,想起了过去,想起了1999年,2008年,以前的成都。我并没有问过西门媚,但我想在这里我和她相通。我正在写的也是1998年的郫县:我们都在书写着平原上的过去,带着感伤,带着怀念,带着耻辱。现在,成都不再是那个乌托邦,它成为了现实一种,和这片土地上其他的现实或者荒谬一样,成为了我无法了解、不能触摸,也禁止谈论的。我躲进小楼成一统,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并不为此骄傲—我感到耻辱。作为一个小说家,我所书写的是我相信的,我所描述的是我热爱的,而我应该有所洞察的是我看不见的。我想说,我想念我所有的朋友,想念过去的成都,想念以梦为马的诗人,想念手执烛火的战友。在浓雾中我看不见你们,可是或许,总有雾散的时候。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看完这本书的那天,我哭了。我也喜欢上了南方的广州。
  •     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就这样缓缓流出,淡淡的,好像听长辈讲曾经的故事。和《实习记者》很像,以胡小筝在《益州早报》的经历勾勒出20世纪末成都媒体的发展变迁以及一群媒体人的理想和无奈。不管是和辛越短暂的爱情,还是在报社的种种经历,都成了滋养胡小筝的生活之盐。她在渐渐变成自己曾经期待的样子——像表姐以及她的好友那样优秀而有理想。看着胡小筝,就想起《实习记者》中的杨曼,更难不想起作者西门媚,她们也许就是同一个人。我喜欢西门媚在《实习记者》序言中的一句话,“对有些人,成长将伴其终生,他们经历的事情是他们心灵的养料,辛苦和甜蜜,对他们一样宝贵,他们有时能感到像竹子拔节一样,忽然打通了一些关节,感到自己长了一大截。有时,自己都意识不到,好多东西沉淀下来,自己已经变得更通达包容。”
  •     有很强的带入感,看媒体兴衰,最终不晓得会被何种模式替代。曾经,南方报系也是向往,想安静的做一个小记者,只是愿望越来越远,理想在现实面前败得一塌涂地,我总是在思考,还在媒体的自己,还算是一个新闻人吗
  •     一开始感觉很普通,却越读越起劲,叙事节奏、一个时代的代入感……用心之作。
  •     98年的时候,我在成都读大学,那时候成都有一份报纸,叫<<成都商报>>,卖5毛钱一份,有不错的新闻和辛辣评论,市井版常逗得一个寝室的人哈哈大笑,我那时还说过,商报是中国最好的报纸。千禧年后,商报风格越来越庸俗,最终沦为广告八卦报。 02年7月的时候,到了广州,第一次遇到<<南方都市报>>,还记得读过的第一个深度报道是关于广州城中村的,当时惊诧到,原来报纸还可以办成这样! 再后来,认识了个把广州报人,知道南都有不少记者是从成都过去的。 如果你把<<成都商报>>换成<<益州早报>>,把<<南方都市报>>换成<<南方新闻周报>>,这就是小说<<看不见的河流>>的那根线。
  •     签名本
  •     情感饱满 感动
  •     让理想照进现实
  •     采访,写稿,做版,开会,吃饭,喝酒,恋爱,基本就这几件事
  •     好难买到。到淘宝才找到。
  •     “她不是他们中的一员,永远也没法进入” 这也是自己的感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