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不过滤光芒——中国当代诗歌画史》书评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10821714
作者:马莉
页数:312页

诗人执拗,诗歌孤独

读马莉《黑色不过滤光芒》之前,我对诗人和诗歌一直有许多疑问:诗人如何处理诗性与现实的关系?自杀为什么是诗人选择与这世界决裂的普遍方式?除此之外难道没有别的法子?诗人的困境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诗人食不果腹,但还是要忠实于诗歌?这种贫穷无依的生活,在他们的诗性体验下,在诗歌里是怎样的一种反映?诗人拥有不凡的创造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世界强烈的爱与憎,这种灵魂能不能被大众理解,他们的作品能不能融入我们平凡的体验中?如此种种,我对诗人,诗歌的确有太多的疑问。马莉这本书,可以给我答案吗?要通过马莉这本关于描述和刻画当代诗人简史的书借以概括诗人身上的共同性,我觉得终究是单薄碎片化了点,但还是可以从中窥探一二。作为一个普通人去认识诗人及其作品,我认为已经足够。诗人们大多是灵魂富足而物质欠妥的群体。他们物质生活因人而异,但是总体而言不见得好,例如诗人昌耀,因为所在作协不能给他报销车马费而放弃参加诗人笔会;海子曾兴奋地对家人喊:“爸爸、妈妈、弟弟,我要发财了,我的很多诗歌都要发表了!”可见物质上的富裕对诗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保障!朦胧派诗人芒克同时也是画家,他曾经自嘲:“我是被逼成画家的,我就靠这个手艺来养家糊口。”诗人不是选择贫穷,而是选择贫穷地热爱诗歌,如果诗歌和面包牛奶不能共存,那就诗歌吧。有不少诗人下海经商,生活无虞后还是选择回归诗坛,例如潘洗尘。当然了,如果没有这样的选择,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熟知的他们了。诗人大多固执。这种执拗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上就是带有强烈独特的感情色彩,当然也体现在他们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诗人不与常规的生活方式讲和,也不打算戒掉自己的某些“怪癖”。譬如诗人梁健,酒不离手,某些关键时刻还会突然失踪,让家人不知所措;朦胧诗人江河有外遇,妻子蝌蚪还因此自杀:“你知道你需要的就是爱他。”此后江河不知所向。诗人食指称自己是“疯子”……我们遇见诗人,就像遇见他们的诗歌,美丽,但是疯狂。诗人真的无法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共处吗?马莉引用诗人波德莱尔的话来说明诗人与世界的不容:“无论是在民主社会还是贵族社会,是在共和国还是极权君主国或是立宪君主国,诗人们都无法容身于社会……,这些杰出却不幸的人,在平凡的芸芸众生中,像小学生一样生来就被自己的天才所残酷驱使。”“被自己的天才所残酷驱使”,多么痛的领悟!诗性的灵魂总是不由自主,无法抗拒的力量牵扯着他们向最深的灵魂和情绪走去,这种行走,让别人绝望,让自身在壮美的折磨中得到升华。美丽的灵魂都需要供养,生活的喉咙只好被割开,溅血饮剑,这时再也顾不上凡俗的种种诱惑,灵魂一旦枯竭,维持的不过是行尸与走肉。他们在创作、吟唱诗歌的路上风尘仆仆地行走着,乐此不疲,却无法掩盖诗歌界逐渐显露的疲态。诗评家朱子庆,也就是马莉的丈夫,曾经写过一篇檄文,标题就很耀眼:与诗歌的庸俗与平庸作斗争。矛头直指当时的一些庸碌诗人以及鼎鼎大名的诗歌杂志,指责诗歌界的世风日下,诗人庸俗,诗歌平庸,诗歌界的权威却趋炎附势,把这些诗歌当做是宝贝来捧,使得诗歌界的歪风日甚一日,诗歌因此不堪入目。诗歌界的歪风是什么呢?此前,我们对诗歌了解甚少,是因为我们读不明白它。我们总是觉得诗歌抽象难明,意象与日常经验不甚相关,读起来十分耗时,我们看惯了分明的风景,也就渴求诗歌的显山露水,我们要诗歌说唱我们的生活,要它充斥着简单的日常,稚嫩的语言,寻常的道理,要它可以为最大部分人读懂。于是有些诗人转而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写起了日常,写起了常识,没错,这样的诗歌拥有了最大一部分听众,诗歌与诗人就出了名。但是这样也就带来了诗歌的庸俗与平庸,有些诗歌写起了拖鞋,写起了马桶,写起了污秽之物,极尽自己的窥视欲、表现欲,也有些平庸之作,把日常的流水账隔段写,命以诗歌之名,实际上内容浅薄,极尽矫情之能事,让人读后生厌。为什么没有人写诗?为什么没有人读诗?一方面,诗人的物质条件一般不算好,从事诗歌,要有稳定的收入作保障,否则就是诗人很难跨过去的坎,当然,相对清贫的物质环境也许是诗歌创作的必需,因过分的富足可能使情感与欣赏力顿减。只是这样的困顿的确使很多有志之士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诗歌与大众经验的相对分离与独立可能使很多只想管中窥豹的读者转投其它文学体裁的怀抱,而反映日常经验的诗歌之过分庸俗与平庸又使人怀疑诗歌的纯洁度,因此,诗人与读者在诗歌面前背道而行,渐行渐远。诗歌到底应不应该靠近日常经验,是不是把日常经验写好了的诗歌才是最好的诗歌?从前我没有怀疑过这个问题的答案,诗歌本来就是人创作的,当然应该写日常经验,否则一味曲高和寡,独自高傲,不待见周遭世界,这样的诗歌读来也不见得对人有多大裨益吧。直到我读到马莉写诗人臧棣时她引用他《诗歌反对常识》的一段话:“日常经验只是诗歌写作的起点之一,它不应该是排他的。我们书写诗歌,阅读诗歌,体验诗歌,最根本的目的不是想通过诗歌获得一种生活的常识,而是渴望通过诗歌获得一种生命的自我超越。”过后思考,诗歌可以刻画日常经验,靠近俗常生活,诗歌可以喧嚣,可以繁荣,在宴席上和着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唱起来,写日常经验的当然可以是好诗。只是也有那么一些诗歌,构思前是万籁俱寂的孤独,创作时是人生冥想与体验的充分调动,落笔后是连纸张都生动起来,是一个新世界的诞生。在这里,你获得了某种超越,至少你逃离了某种当下的裹束,获得某种永恒。所以你看,诗人张枣有成名作《镜中》,但是告诉编辑马莉:“你选我别的诗发吧,不要选这首诗发表,拜托了。”拜托了,我们不应总是关注诗歌中最体贴我们生活的那部分,以那部分来衡量诗歌的好坏优劣,也不要总是揪住诗人的成名作或代表作,指责诗人为什么不按这样的套路创作下去。何尝不试着敞开心胸,调动一切器官,来体感那些超出日常经验的喜悦?何尝不去关注诗人诗歌风格的改变,而不是单纯以一个诗人的出镜率,一首诗歌的上口与否来决定读什么诗歌?最后,作为读者,还应该思考与诗歌和诗人的相处。现代人窥私欲很强,读一个作家的作品一定要知道作家其人,读诗歌一定要知道诗人其人,这样的做法本无可非议,只是如此有可能会影响我们对诗歌的欣赏。一个合格的读者,知道如何在诗人和其作品中掌握游走的度,如马莉对顾城及其诗歌的评价是:“我不愿意用道德的升降旗来降低他的诗之美,同样,我也不会因为他的诗之美对他的黑暗行为涂抹哪怕最微末的颜色。”说了一大通,还是读诗去吧。

那个金子一般的年代,渐行渐远

其实,这本书很早就想读。马莉老师的诗歌别具特色,绘画也是独树一帜。去朝阳大悦城参加交流会的路上,我的内心满是忐忑。到了现场,却如释重负。单向街里的氛围很好,充满着文化的气息。很想读这本书,也很想听听马莉老师讲这本书,讲诗歌。那天去了很多诗人。我想他们每个人都喜欢这个称谓。黑色不过滤光芒。那天我就在诗歌的交流中,感受到了那个诗歌时代的光芒。马莉老师因为一首诗歌,选定自己的爱人。老巢说,他还是生活在80年代,一点都没有变。那天只是出来看看大家,一会还回去。树才老师说,那是一个金子一般的年代。大仙老师的不羁,云峰老师的温和,潇潇的美。关于诗歌,我勉强背下来的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曾经有一段时间疯狂的喜欢泰戈尔的诗,有那么一句”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至今留在心中。但关于诗人,我不了解。我一直觉得诗人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像老巢,像云峰老师,那样的长发,那样的神态。我说老巢,你的眼神很犀利,他反倒说是忧郁,外加不合群。在《黑色不过滤光芒》这本书的诗歌交流会上,我感受最深的是,诗人是一个不忸怩的群体,他们是一种洒脱的存在。大仙老师的诗歌,主编老师的法语,高兴老师(那个带着诗集去国外的人)的外语,等等。他们每个人说话都很随意,都很直接,却又融洽。有一种叫做惺惺相惜的欣赏在里面。我错过了那个金子一般的年代,也错过了那个金子一般年代的诗歌,更错过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但幸运的是,我可以在《黑色不过滤光芒》的书里,读出那个时代的光芒,细细品味,觉得:哦,原来这就是金子一般的年代的味道。


 黑色不过滤光芒——中国当代诗歌画史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