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21305998X
作者: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
页数:260页

作者简介

★《技术的本质》是复杂性科学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熊彼特奖”得主布莱恩•阿瑟所创建的一套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本书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技术最本质的思想娓娓道来。
★技术,是一个异常美丽的主题,它不动声色地创造了我们的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我们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我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是关于“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布莱恩•阿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作者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技术的本质》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它不同于一般的流行读物或学术著作,对于商业创新和经济发展而言都有非凡的意义。布莱恩•阿瑟的思想是硅谷亿万资金运行的基础,如果能够真正读懂本书,不论是普通读者、商业领袖还是学术研究者,都将受益匪浅。

书籍目录

赞誉
推荐序一 路径依赖性:人口、经济、技术
北京大学教授
汪丁丁
推荐序二 打开“技术黑箱”的一个新尝试
东北大学哲学系教授
包国光
前言 技术的追问
第1 章 问题
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舒适的生活和无尽的财富,也成就了经济的繁荣。一句话,我们的世界因技术而改变。但是,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它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进化的呢?缺失了本质的技术
技术的进化
组合进化
本书的主题
第2 章 组合与结构
新技术都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技术又来源于先前的技术。将技术进行功能性分组,可以大大简化设计过程,这是技术“模块化”(modularity)的首要原因。技术的“组合”和“递归”特征,将彻底改变我们对技术本质的认识。
技术结构的形成
为什么要模块化
递归性及其作用
第3 章 现象
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技术,都是在应用一种或几种现象之后乔装打扮出来的。技术就是那些被捕获并使用的现象,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我们一直以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但实际上却是技术引领着科学的发展。
技术的本质
有目的的系统
捕捉现象
技术与科学
第4 章 域
为了共享现象族群和共同目标,或者为了分享同一个理论,个体技术就会聚集成群。这种集群就形成了“域”。工程设计是从选择某个域开始的,这个自动和下意识的选择过程叫作“域定”。设计工作就像是用某种语言所进行的写作或表达。
域定
设计就如同语言表达
参与的世界
第5 章 工程和对应的解决方案
几乎所有的设计都是某个已知技术的新版本,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需要一项全新的设计。工程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把适宜的构件选择出来,让它们组合在一起工作。设计就是选择,组合只不过是工程的副产品。工程的解决方案,又成为发展新技术的新构件。
标准工程
解决问题的工程
组合与解决方案
未来的技术构件
第6 章 技术的起源
新技术可以是根据某个目的或需要发现一个可以实现的原理,也可以从某一新现象出发,找到如何使用这种现象的办法。原理可以借用,也可以是先前概念的组合,或者由理论而来。只有将概念转化为现实,一项新技术才真正诞生。科学和数学中的原创,与技术没什么两样,因为它们同属“目的性系统”。
什么样的技术才算新技术
找到一个基本原理
概念的物化
基于现象的发明
什么是发明的核心
因果性金字塔
科学与数学中的发明
发明与新的构件
第7 章 结构深化
技术一旦走上发展之路,各种各样的版本就会随之出现。通过“内部替换”,开发人员可以用更好的部件(子技术)更换某一形成阻碍的部件。开发人员还可以通过寻找更好的部件或材料,或者加入新组件进行结构深化。旧设计和旧原理一经锁定,就会产生新用途。
内部替换
结构深化
锁定与适应性延伸
第8 章 颠覆性改变与重新域定
域并不是若干单体技术的简单相加,它们是连贯的整体,对经济的影响也更大。任何新域,都产生于一个已存在的域——母域,而且参与者开始很少能意识到会发生" 颠覆性改变"。但随着理解的深化和实践的固化,新域会慢慢忘记它的母域而横空出世,甚至会极大地提升国家竞争力。
“域”是如何进化的
经济的重新域定
经济中的时间
创新与国家竞争力
第9 章 进化机制
组合是新技术的潜在来源。 组合的威力,在于它的指数级增长。如果新技术会带来更多的新技术,那么一旦元素数目超过一定阈值,可能的组合数就会爆炸性增长。此外,机会利基也在呼唤着新技术。技术就如同生命体一样,它的进化与生物进化也没什么本质差异。
组合
机会利基
核心机制
关于进化的一个思想实验
技术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第10 章 技术进化所引发的经济进化
众多的技术集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我们称之为“经济”的东西。经济从它的技术中浮现,不断从它的技术中创造自己,并且决定哪种新技术将会进入其中。每一个以新技术形式体现的解决方案,都会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迫切需要进一步得到解决。经济是技术的一种表达,并随这些技术的进化而进化。
经济就是技术的一种表达
结构性变化
解决方案带来的新问题
第11 章 我们的立场是什么
随着基因组研究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生物正在变成技术。与此同时,从技术进化的角度看,技术也正在变为生物。两者已经开始相互接近并纠缠在一起了。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它带给我们的就是死亡。如果技术加强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那就是它对生命和人性的厚爱。
技术具有生物属性,反之亦然
繁衍性经济
纯秩序与混质活力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技术
注 释
译者后记

内容概要

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

复杂性科学的重要奠基人。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37 岁就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

圣塔菲研究所元老级人物。投身于复杂性科学领域研究,在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任职时间长达18 年,在“理事会”任职10 年。

研究正反馈机制的先驱,以“收益递增规律”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新经济思想。

荣获复杂性科学领域的首届拉格朗日奖。

1990 年荣获熊彼特奖。


 技术的本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花两个月时间才啃完这本书,除了近期工作繁忙,最大的原因是本书涵盖了太多全新观点,每一个都需要细细品味。首先申明对于这种大师的著作,这篇不能算书评,最多只能算读书笔记。我印象深刻的的观点:技术是组合和递归的,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工程设计是从选择一个域开始的,这个选择过程,我们称为域定。设计就是关于解决方案的选择。标准工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发明就是目的与完成目的的原理之间的链接,并且所有发明都必须将原理转译成工作元件。发明的核心是心理联想。新的和已被接受的解决方式之间的距离越大, 对传统方式的锁定就越牢固。域和经济的共变和共创过程,称为颠覆性改变。最有启发性的观点:对于创新的启示:对一项技术的深层认知可以被利用到另一项技术的深层认知当中。对国家竞争的启示:如果一个国家希望能够引领先进技术,它需要的不是投资更多的工业园区或含糊地培养所谓"创新",它需要建立其基础科学,而且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创新的两个主题:一个是如何不断在现有工具箱里的零部件及实践中去发现或组合新的解决方案,另一个是产业如何不断将它们的实践过程同那些来自新的工具箱的功能组合起来。对于现代管理的启示:我们已经进入繁衍性经济, 竞争优势不是来自资源储备及将这些转变为最终产品的能力,而是来自将深层知识储备转译到新的战略组成过程。书中的颠覆性观点,比如技术和科学的关系,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便和传统观点完全不一样:科学不仅利用技术,而且是从技术当中构建自身的。 科学和技术以共生的方式进化, 两者彼此依赖,不可分离。经济就是技术的表达,并随着技术的进化而进化。技术与其进化机制正在变得具有生物性,技术正在变成生物学,反之,生物学正在变成技术。最后,作者以一种人文主义的立场结尾:技术的本质是一种看见自然的方式, 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使我们与自然分离,那么它带给我们的就是死亡。如果技术让我们与自然相处得更好,那就是它对生命和人性的厚爱。
  •     技术才是大BOSS——读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一)技术是“道”,不是“术”对于技术,我们的祖先原本是非常重视甚至崇拜的,这一点从远古英雄的名号上就可以看出来,像燧人氏、轩辕氏、神农氏、有巢氏,其实就是当时的能源专家、交通专家、农业专家和建筑专家。“技而优则仕”,所以被人们选为族群的领袖。但不知从何时起,技术人才就被视为手艺人、匠人,地位一落千丈,技术本身也被视为“奇技淫巧”,难登大雅之堂。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但明确规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可以不烧,似乎觉得技术还是有点用的;由此到了南宋,不得志的辛弃疾愤懑地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句词一方面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却也反映出传统读书人对技术的不屑。一直到现在,“科学技术”虽然被纳入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但毋宁说我们更尊崇的是科学,技术似乎只是个添头。无论技术人员,还是技术本身,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比如,从技工学校毕业的,就被视为是工人,很难获得干部身份;再如,中学课本在讲到近现代史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的脉络时,有一个层层递进的逻辑:洋务运动只学技术(坚船利炮),没用;戊戌变法进了一步,学制度,但学的是君主立宪,不彻底;于是辛亥革命兴起,走向共和;但这还不够,因为思想深处还很落后,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一层一层推演下来,似乎西方领先于我们,技术只是皮毛、是表象,学技术也最没用,一点都不像后来的革命、文化、思想那么“高大上”。技术,技术,只是“术”不是“道”。大智慧的人以“求道”为志,只有小聪明的人才去“习术”。技术是术,科学是道;科学技术是术,经济制度是道;经济制度是术,思想文化是道。一直以来,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读了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这本书,才恍然大悟:技术,名为“术”其实是“道”。《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技术,完全符合这个“道”的定义;技术,是一切变化或进步的根源;技术,才是那个大BOSS。布莱恩•阿瑟告诉我们:“是技术将我们与我们拥有了5万年甚至更久的那种生活方式分开了”。的确,当人类学会钻木取火的时候,还根本不知道摩擦生热的原理;当发明弓箭的时候,也不知道物理学为何物。因此,技术并不仅仅是科学的应用。正如布莱恩•阿瑟举例,直到近代的许多技术,比如动力飞行的诞生也都几乎与科学毫无关系。按照布莱恩•阿瑟的观点,科学形成于技术,本质上就是技术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技术是从科学和自身经验两个方面建立起来的。没有技术的科学只建立在思想和猜想之上,“这样的科学和希腊时期的思辨科学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二)技术怎样改变经济社会?技术为科学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出现,经济体也开始做出回应,并最终积少成多,发生剧变。布莱恩•阿瑟回顾了18世纪60年代诞生的纺织机械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刚开始,纺织机械只是作为替代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而存在;而随着初步的成功,它开始需要更大的规模组织、更高级的组织安排,于是现代化的工厂开始出现;工厂兴起,工人聚集,开始催生新的城市布局、新的记账方式、新的社会组织,于是劳动法、工会组织等制度安排相继被创造出来。可以说,现代社会就像是从技术生长出来的参天大树。在其生长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核心技术被发现,被应用,这棵大树不断随之改变生长方向、生长速度以及生长方式。技术,既是种子,也是阳光、土壤和养分。正如纺织机械,以及蒸汽机、内燃机、电力、铁路、轮船、航空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移动互联、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必将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再次焕然一新。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不会令所有人都感到舒适。以移动互联为例,在传媒领域,已经摧枯拉朽地颠覆了传统媒体格局;而在交通领域,以Uber为代表的共享模式正受到顽强的阻力。在个人应用领域,我们早已习惯了移动社交、移动支付,甚至不会用滴滴的人都经常达不到车了,而手机没有没有团购APP,吃饭也总要比别人贵几块钱;但在企业级应用领域,移动营销、移动PR、移动HR、移动管理等工具已被创造出来,但相关的目标体系、工作流程、考核制度、协作机制等配套设置还在缓慢的形成之中,因此一些敢于创新的企业出现暂时的“移植排斥反应”,其实再正常不过。显然,技术本身早已奔跑向前,我们的观念、习惯和组织方式还没有来得及跟上。(三)技术本身如何进化?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说:“我们的Java,就是根据布莱恩•阿瑟的思想开发的”。我认为,这里的“思想”主要指的就是技术进化论。布莱恩•阿瑟提出的技术进化论,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激动人心的创见。他认为,“技术具有生物特征”,“技术的进化机制就是‘组合进化’”,就像珊瑚虫通过微小生物自己建构自己一样,技术体也是自我创生的,通过对已有技术的组合,技术从自身生产出新的技术。技术似乎更像一个具有自我意志的智慧生物,而不是完全受人摆控的机器。我自己在推进【PR云】项目时,对技术生物学特征也深有感触。一开始【PR云】就像是一个单细胞生物,只是为了在媒体活动替代U盘分发资料而诞生,细胞虽小,也具备了人、资料、发布、活动等最基础的架构;但这个单细胞生物诞生后是非常脆弱的,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环境的融入性,如果无法在短期内争取到足够的接入和交互,很可能就自生自灭了,这时技术向我们喊出了其第一个需求:要降低应用门槛,尽快普及。因此我们在APP版本之外又开发了微信版,不用下载安装,更方便应用。随着客户的增多、应用的深入,技术再次提出了进化的需求,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更多能量。因此我们在“人”的枝干中延伸出联系人、关注者;在“资料”的枝干中延伸出新闻、企业介绍、大事记、日程安排、工作汇报等形形色色的资料包;在“发布”的枝干中,整合了邮件、微信、短信消息等渠道;在“活动”的枝干中增加了报名、邀请、分组、资料管理、日程安排、通知提醒、调查问卷、投票等诸多功能。就像生物进化出更多的器官,【PR云】也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技术的进步解决了过去的问题,又会解锁出新的问题。比如,过去没有移动阅读也就罢了,有了移动阅读就想知道某篇文章被谁阅读了、被谁转发了、被转发后又被扩散了多少;再如,媒体发布、活动都可以通过移动化方式提供服务了,那么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互动数据是否也可以用移动化工具为PR管理者提供方便?这又督促我们开发出传播路径跟踪、PR-M等一个又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方案-更多问题-更多解决,通过这个过程,技术不断整合、发展新技术,一步步完成着自己的进化。(四)技术进化的快与慢关于进化的速度,一方面布莱恩•阿瑟认为“如果新的技术会带来新的技术,那么一旦元素的数目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可能的组合机会的数量就会爆炸性地增长,有些技术甚至以指数模式增长”,这使我们对目前正在深化应用的移动互联技术有了更强的信心。同时布莱恩•阿瑟又提醒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他将时间分为“快-时间”和“慢-时间”,前者是指新技术的设计、测试及被经济犀首的时间,用年、月等常规尺度表示;后者是指新的技术体进入经济体所用的时间,显现为“时代”,用常规尺度的数年或数十年衡量。比如:电气化的现实技术(电机和发电机)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世纪头20年。它们对工业的全面影响才被人们感受到。之所以用了40多年,主要是因为要应用这些新技术,需要重新建造工厂,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应用新的流程,实在代价高昂,同时需要大量时间。因此,对技术本身的进化速度,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满怀信心;但对于技术被经济体广泛接受的速度,我们则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仅有企业和人们对新技术的适用还不够,只有新技术自身也开始适应企业和人,才到了真正有所成就的时候。”
  •     如果我们从电脑桌前站起来看看我们居住的房子,会发现一个让你大吃一惊的事实,那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那些自行其是在工作着的机器的数量已经远远大于静悄悄的家具。从体积巨大的冰箱、空调,到小小的手机、电动牙刷。而且,如果让你在这中间舍弃任何一样,你都会觉得生活变得不那么舒适了。想象一下吸尘器坏掉了,或者刮胡刀出了问题,甚至,网络无法连接!这几乎会让一个最稳重的中年男人感到无所适从。是的,我们所有的办公、出行、生活、甚至恋爱,都已经无法离开机器了。然而,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那些5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会惊讶的说,是啊,30年前,谁能想到今天已经是互联网的天下了呢?那时候,我们刚刚才买到一台电视机,还是黑白色的,对我们来讲,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然而,你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一个2000后出生的年轻人,他就会不以为然的多,对他来讲,没有互联网、手机与智能设备的时代,根本从来不存在。就像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没有电灯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到历史书,上面写着1809年,英国皇家研究院教授汉弗莱·戴维爵士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然而,那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一段早已消逝的过去。在那之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样,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本质的变化。近20年,这种变化速度快的让人乍舌。所有的事物的淘汰速度就像在电光火石间。当你还拿着刚买的iPhone4s沾沾自喜时,已经有人拿iPhone5s在你手边炫耀了;当你刚刚还在说《碟中谍4》中的技术不可能实现时,可穿戴设备已经从神坛走到淘宝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不再神秘。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它们真的就像大爆炸一样突然出现,还是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一样步步进化的呢?它们的进化规律又如何?也许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可以揭开这些谜题。帮助我们理清已经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技术到底是什么,将来会发生什么?作为获得过古根海姆奖和熊彼得奖的著名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关于技术本质的探求也走在了学界的前列。在阿瑟看来,技术(一种被捕捉并被使用的现象)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在19世纪前,技术是通过科学发现自然现象从而产生出来的,比如电现象被发现后,包括电池、电容、电报、电灯等一系列工艺和设备产生了。然而,从19世纪中期后,技术开始一点点的深植入科学,甚至主导科学。比如因为有了提取DNA的方法和设备,才有了现代基因科学的发展。阿瑟认为,科学和技术“每一方都参与了另一方的创造”。因此,最前沿的科学会促进更高级的技术的产生,反之亦然。简单来说,我们想要探索火星,就需要有好奇号等探测器,否则,那里对我们来说就只是神话。技术的产生,让神话变为科学。最后,“技术创造了时代”!是的,这才是技术最伟大也是最可怕的力量,也是现代人类常常感到晕眩的原因。因为,人类的大脑在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改变并不大,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需要我们适应的东西并不多,自然只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政治的变化也缓慢进行的。可是技术却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模式统统受到了影响。举个很简单却尴尬的例子,现在还有谁没有在聚会的时候低头玩手机呢?甚至,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餐桌边,也是每个人各自看着自己的手机;电视作为客厅中的主角后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已经巨大,而现在,家庭每个成员在自己的房间看电脑更成为流行。各种新兴的沟通方式拉近了我们的直线距离,但我们要努力去适应这些技术带来的心理距离的增加。这是技术进化的速度加快所造成现代人的普遍焦虑。阿瑟也提出了技术能够创造自己的“真实的世界”,3D动画技术,网络游戏的产生,让虚拟世界从潘多拉星球降临人间。如今,有多少人是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知道日本的御宅族已经冲击到日本传统的家庭模式,甚至人口繁衍。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数字世界可以计量表面形状,却无法计量时尚”。也就是说,在人类的情感范畴,对于世界的敏感度,技术是无法发挥它的力量的。即便是可穿戴设备能够随时监控我们的脉搏、血压、心跳、甚至是否快乐,但如果我们自身足够清醒,我们依然还是自己的主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技术没有完全操纵人类,或者说人类甘愿被技术操纵。到那时候,就如同阿瑟所说,技术“确立了生活,因而也就确定了我们的人性”。如果不想变成技术的傀儡,那么,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多思考一会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捕捉自然界現象,遞增理論。沒什麼新東西。经济就是组织,随技术变化而变化。
  •     好书。不做记录看过就忘啊,可是在地铁上用手机看怎么做笔记
  •     看得我头晕晕的,远离这种书。
  •     我没有打满分完全是为了装逼
  •     前面有些东西和我简书写的一样啊。 最后提到 经济是技术的表达 是有意思的观点
  •     这本书被过高的评价了。书中确实有大量革新性的想法,比如技术的来源和进化。但是一些章节内容冗余,一些关键概念的定义边界模糊、含混不清。文末过于倾向科学哲学,玩弄语义,一些观点过于偏激。
  •     技术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编程,它是一种对现象的捕捉,并驾驭这些现象为人类服务。经济是技术的表达。技术具有生物属性,反之亦然。
  •     它解答了我心中很多关于技术的疑惑,一开始看就是比较晦涩的,到了后边越看越有意思,把技术的本质,如何技术如何进化,什么是新技术,创新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颠覆性创新是什么,技术进化如何引起经济进化,反之怎么引起技术进化的,都讲得很透彻,读完,它就像黑夜中的火把,照亮你前进的道路!
  •     认识的很清楚,规律分析很透彻,但是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没多少指导意义。和马克思的东西差不多,都很有水平,但是你读自然辩证法对于具体研究没多少帮助。拿主意的人看看可能有点用处吧。
  •     不明觉厉,感觉对技术的理解又上了一层,可以用来做增长模型吗?技术以及技术怎样在这个世界存在
  •     世界本身就在进化,技术作为世界向复杂进化的根本承载,也同样走向了越来越复杂,人类在这里面 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     技术哲学史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值得反复阅读!
  •     目前的理解就是技术本身的生物性
  •     看的时候一直想:要是去年看的话论文起码还能水五千字。【有个屁用……【是骂我的论文不是骂书。
  •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生造出众多概念和解释体系,不能以正常的文字解释一些浅显的道理
  •     从已有现象中寻找因,在假想的果中论证因,这些因成为了元素,元素成为了集合,更优的集合会替代老的集合。技术的本质是组合与替换,以及发现新的元素....真的挺啰嗦的
  •     技术不是科学和经济的副产品,或许恰好相反,科学和经济是技术的副产品。
  •     1.第七章结构深化是演化的最核心,它会快把技术变成陌生的样子。2.我更想知道“产品的本质”。非经济学角度的流通交换,而是用户角度的使用行为态度和意义。一个系统的认知。
  •     感觉自己看到了硅基生物的崛起……
  •     喜欢这种论述比较系统的书。
  •     很有趣,很推荐
  •     技术是对自然的编程,是对自然现象的合奏和应用,所以在最深的本质上,它应该是自然的,是极度自然的,但他并不使人感到自然。
  •     经济学书籍,并没有说清楚技术的本质
  •     为技术的内涵和进化机制搭建了一个非常严谨细密的框架。我们一直以为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根植于使用者和社会整体的需求,但却很少体会到,这些需求本身绝大部分又就是由技术和技术的使用引致的。由此而来的推论是惊人的,某种程度上,是技术这样一个有着内在进化机制的“生物体”定义了社会的形态。
  •     这是一本典型的熊彼特似的著作,但在这个时间点上或许他是「对的」。
  •     读这本书主要是读作者的逻辑性,结论的实际意义十分有限。 “技术是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
  •     一切技术都是元素的组合;这些元素本身也是技术;所有技术都利用现象达到某个目的;经济是技术的表达;技术、经济是自组织的,具有生物性,生物也具有机械性。应该如何对待技术?技术奴役人类与技术服务人类都是我们意识到的。但是人类不应该变成机械的人,人类生活需要意义,需要活力,需要与自然融为一体,需要人性,需要仁慈。
  •     真能扯 感觉不实用
  •     对于想做达尔文的人,我是没法评价的。我从没对这类巨匠评价过,也不知道如何去评价。 对我来说,这本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技术——不仅仅是技术——所有人类的发明——都能够通过重组核心“技术”(或概念)得到创新;任何东西都会受到跨界而来的变化影响,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各个方面的领域。
  •     用进化的观点来研究技术的变化,的确很新颖;作者提出:技术不同于生物的演化,变异和自然选择主导着生物的演进;技术的进化动力是社会需求,进化的基本形式是组合,进化的来源是技术对现象的模仿。还是蛮开脑洞的,不过作者来自于经济领域,在写技术的演进是老觉得隔了一层,,,,
  •     看看
  •     谈一个东西的本质,将自然现象、经验、技术和创新综合起来谈论了
  •     技术本质上是不断基于旧技术的封装。 比如软件技术,为了便于个性化,新一代软件越来越组件化,这样颗粒度更细后,封装起来就越来越灵活。 @软件设计就得组件化 数据组件化,单据组件化 流程组件化 @软件本质上都是在实现一定范围内的集成,每一个被集成的模块在过去都可能是一个单独的闭环系统。 @软件演化的本质… 更细小的组件,更大范围的集成。以便打通更多的孤岛,实现真正的数据打通,进而利用和分析数据,创造价值
  •     跨学科的集大成梳理,类比生物进化揭露技术进化的生物属性,思路层层推进,有哲学的高度和实例的翔实骨架。 技术的本质是对自然的编程,诞生于需求和现象的链接。形成后会成为构建更新技术的潜在部件,新技术用已有的技术为元器组合,并不断递归。 经济是其技术的表达,经济中真正的骚动和变化都在黑暗中进行,一些理论偶然照亮了一下战场。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割裂将预示我们的灭亡,反之能加强我们的人性。未来的经济不再是占有资源的人产出总量最大,而是占有专门的技术。秩序均衡的经济不再是范式,开放不可预测的未来和创新进化才是前路。
  •     文化,现象,技术,未来
  •     老外的书就是废话多,喜欢用词语包装。“现象”不就是客观规律么,明显中学政治不及格。正确的路径应该是:客观规律;人对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正确的认识就是科学;不管认识正确与否,应用了客观规律就是技术。传统医学就是技术,当然不一定科学。 技术的进化,一是来源于原有技术的组合,一是科学理论的发现。技术进化的路径依赖是技术必然包含以往的技术成分,不然作者开车先造个轮子?
  •     目前没看懂
  •     讲得深入浅出,翻译也不错
  •     "我们会被两种巨大的力量所左右:一个是我们人类寄托在技术上的深切的力量;另一个是我们对自然的最深切的信赖。这两种力量的斗争就如同漫长岁月中大陆板块之间那些无情的碰撞一样。"
  •     最重要的一句话:所有的技术创新来自之前技术的组合。
  •     理论空谈
  •     元问题,技术本来就已经是个通用的名词,在此基础上能够用具体的案例剖析其根本,实在是难能可贵,一切技术都是元素的组合,而这些元素本身又都是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利用现象解决问题达到某种目的。
  •     为技术正名!我们一直以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但实际上却是技术引领着科学的发展。双方以一种共生方式进化着。布莱恩·阿瑟一直追问的是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机械性与生物性有什么相似之处?技术是如何进化的?技术和人类应该是何种关系?读了作者层层展开式的分析,相信你会豁然开朗。
  •     只说文笔,真的很差…大概以为大众科普就是要多加修辞和写的很啰嗦吧。
  •     读书解困,技术的本质可以解释很多当下的困惑。提供未来的可能,可以多读几次
  •     还不错,技术是集合,技术的集合也构成了技术,技术是对现象的编译
  •     这个我本来连三星都不肯给的。这是本咨询顾问风的书,为了方法论而方法论,特点是说的基本都对,但并没什么帮助。怕误伤这个作者,又去研究了下他的正反馈理论,我擦,我觉得这是庸俗化经济学啊。明明跟边际效益递减理论没冲突,非强行拉上去东拉西扯,把网络效应+事实标准,当作边际效益递增,这逻辑也真没谁了。按这大哥的逻辑,我们中国的房地产,需求曲线还向上呢,哇哈哈哈,看到美国人也这么多半瓶醋混混,我就放心了。
  •     好像造飞机,1-4章节是设计阶段,富有创见和想象力;5-10章是工程比较枯燥,是对前面4个章节的工程化处理,更加详细,深入;最后11章节也是飞机起飞的壮阔和高屋建瓴,高度总结,且升华不少,深思富有远见。总之是本不错的书。
  •     批判性的说,具有文科生写科技论文的局限性,书中用了大量的以偏概全的断言。另一个方面,作者把题目定的过大。
  •     对于技术的深入探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