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狂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19202054
作者:[意]鲁格▪肇嘉

作者简介

纵观人类的整个战争史,可以明显看到偏执与妄想狂的幽灵显现。这些偏执狂手握阴谋论的大棒,简单粗暴,却又注定会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样一种简单、有效的观念,把新生的反抗力量毒杀在摇篮中。相反,民主与和平的再生,需要承诺、牺牲和理性——这些心智过程却又无法如此迅速地激发或感染群众。无处不在的偏执狂,制造了人类一场场的浩劫。
在《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一书中,心理分析家鲁格•肇嘉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作为剖析偏执狂的方法与应用。作者从神话入手,通过古典时代(埃阿斯)与两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和斯大林)中的偏执狂意象,去探索种族灭绝过程及种族灭绝心理的现实意义。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轻度的偏执与妄想,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书中没有把偏执与妄想视为一种疾病,而是视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心理特性或许也能够出现在任何日子里、任何人身上。它是我们内心的小“希特勒”。

书籍目录

中文版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何为偏执与妄想?
个体(临床)偏执狂
集体(历史—文化)偏执狂
第二章 伊始•神话与历史
该隐的妒忌
《埃涅伊德》中的敌人
偏执狂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发展
哥伦布的妄想
荒野中的呼唤:安东尼奥•蒙特西诺斯修士
十字架与利益
偏执狂律法
第三章 欧洲的民族主义:从文化复兴到偏执狂
监督与不信任
民族自豪与民族怀疑
民族律法根源上的幻想
想象中的种族
犹太人的位置
德莱弗斯案件
第四章 天真的迫害者
美国的特殊天性
黑色传说
空旷大陆
“美国例外主义”
白鲸记
建国原则与纯粹性
大陆隔离及天命显现
征服之战
西班牙与天主教
“报纸战争”
美国在亚洲登陆
白人的负担
第五章 笼罩欧洲的黑暗
大战
无聊与等待
潘达洛斯的箭与第一个死人
怀疑在增长
先发制人的动员
铁路时刻是否表决定杀戮?
克瑞翁的政治
无法被控制的感受
荒漠中的更多呼喊
大众媒体的角色
怀疑•夸张•声音
比利时的苦难
意大利偏执狂
新的暴行及洲际维度
炮火后的寂静
第六章 弗洛伊德、凯恩斯与被哄骗的人
一位美国救世主
“十四点和平原则”中的教条
和平谈判
威尔逊的自我欺骗
谈判中的偏执狂氛围
冒犯
傲慢
新的偏执狂种子
第七章 齐格弗里德
启发性解释
偏执狂民族主义“法律”的合法化
多民族共存的消亡
腹背受敌
等待另一黑暗
第八章 花岗岩基底与痴傻时刻
希特勒的启示
维也纳的角色
《我的奋斗》
犹太幽灵
《我的奋斗》中的其他“逻辑”步骤
从理论家到国家首脑
急躁的胜利
选择死亡
全部障碍被扫除
“在今天,还有何人谈论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
终于开战
终极的全能
荒谬盘算
自我埋葬
需要一个敌人
蒙蔽到底
“全面战争”
最终启示及深渊
尼禄阴影
第九章 钢人及其最终产物
斯大林:多重意味的名字
性格
根本性不信任
暗示及创建一个自我承载的现实
列宁的遗产
古拉格集中营
雅科夫和娜佳
对偏执狂的诊断
几个日常习惯
与希特勒的相似点与相异点
“起因倒置”:作为社会起源的领袖的心理
大屠杀:“富农”
大屠杀:乌克兰及别处的饥荒
大屠杀:恐怖及走过场的审讯
20周年纪念日讲话
“剥夺民族性”与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对战争毫无准备
反击及结束冲突
犹太人被怀疑击中
斯大林的死亡
偏执狂极权主义的悖论
最后的问题

第十章 火助火势
战争罪行与同盟国的双重标准
集体偏执狂与政府形式
作为总体战争的空战
诗歌及对空战的浪漫热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早期轰炸
同盟国轰炸的三个阶段
杜黑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
轰炸德国
轰炸意大利
第十一章 向西,再向西
对一个低劣种族的战争
不同种族之间的战争,全面战争
先发制人攻击的错误盘算
隔离的不可能性
包围的恐惧
基于轻率的战略
怀疑和错失良机
趋向原子弹
蔓延的狂热
选择范围继续窄缩
广岛
蜂谷道彦的日记
撤回投射及遇见敌人
更欣快
长崎
合理化
保密
后来的辩护
东京审判
埃阿斯的再度觉醒
蜂谷道彦医生的告别!
第十二章 面向21世纪的一个计划?
偏执狂与新世纪
冷战
苏联敌人的消失
伊斯兰敌人的出现
政府文件形式的偏执狂
由怀疑引起的战争
“散发偏执狂讯息”者的责任
偏执狂的接触传染性
对平民生活的冲击
第十三章 非决定性意念
理解邪恶
又是偏执狂与心理变态
个体•群众•领袖
三代大众媒体
“巨人”
独裁者
退回奖章
80% ?
知识分子及下层民众中道德性的放弃
为何现代生活为偏执狂提供新空间
与“—主义”的关系
偏执狂回报
秘密的革命团体
有限攻击与种族灭绝之间的连续性
对责任的接受及否认
何者获胜?
裁减军备与编史工作
诗歌与国歌
纪念碑
公开的矛盾
日常偏执狂的几个例子
冷漠与欧洲
第十四章 伊阿古的低语

内容概要

鲁格▪肇嘉(Luigi Zoja)
心理分析家,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意大利心理分析学会主席,著述丰富,包括《父性》《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成长与愧疚》等。其著作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分析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有相当的哲学意涵。


 偏执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从心理学梳理历史(感谢 百味书屋 小站组织的活动)《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新书,很高兴能够直接从出版社得到这本书,翻开它的版权页,它的出版日期是2016年1月,我显然应该很荣幸地划入到它的试读者的行列。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先假想地推测着书中可能叙写的内容。这本书的标题,首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会是一本与希特勒有关的书,而事实上,本书中的确有着很大的篇幅涉及到希特勒。而我在班上向同事说及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的时候,同事也直接例举了希特勒,可见这本书的标题,与它所涉及的内容,的确有着高度的吻合性与针对性。实际上,这本书的雄心还有着更大的勃勃的空间。它不仅仅纳入了众所周知的“战争狂人”作为它的病理透视,而且将它的射线投入到历史的更悠远的时光,甚至延伸到人类起源的传说时期。比如,它剖析的第一个偏执狂案例是圣经里的开篇“该隐杀弟”这一传说文本,而之后希腊神话也紧接着被纳入到它的解析范围,并且在接下来的篇章里,基本是按照历史的线性发展,对历史上的“偏执狂”的高发频段进行了不间断的全程曝光,我们可以在它接下来的叙述中,看到偏执狂的症状广泛地分布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拿破仑战争”、美国新大陆的的崛起,直到一战、二战,然后一直延续到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及伊斯兰恐怖主义等等依旧激荡着当今现实政治的众多事件之中,从中去寻觅“偏执狂”的心理机制所带来的政治布局及发展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相当于用一本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阐述世界史的简略性纲要。它的切入点是心理学,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会看到以往所忽略掉的人性的成分,这样,一部充满着事件与多方角力的人类历史,在心理学参与之后,会变得更具有亲切感与人性化,就像我们中国的历史,更多的讲述的是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决定着的历史进程。这本书,始终抓住心理这一个核心标的与指向,把世界历史梳理成一本鲜活的可以感受到灵魂搏动的心灵史,无疑给千篇一律的见事不见人的惯有的历史叙述方式进行了一次非常有力的颠覆,给人带来的新鲜感无疑是强烈而且是持久的。作者的心理学立论的基础无疑是标题里所标明的偏执狂为表象的“心理变态”,这是全书分析与丈量历史的核心器具,为了让他的这个工具露出它的全部成色,在书的第一部分,专门介绍了“偏执狂”的来龙去脉,在接下来的章回里,便使出了这个看似有一点“贫困”的武器,开始像福楼拜解剖“包法利夫人”那样,开始剖析世界历史里的那些能够创造它们的但却可以被划入到“偏执狂”的队列中所谓明星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提出的“偏执狂”病态的一些典型特征。在第一部分里,总结这种特性的时候,作者是以一种立论的果断与从容性和盘托出的,而在之后的章回里对历史的梳理过程中,作者一方面像是用他在前面打造的工具去一点点地解析出那些偏执狂病态的具体征象,剥开历史深处的重重心理秘密,另一方面,更像是用历史上的例证,来证明第一部分中所概括出“偏执狂”症状的规律与典型性症候。作者把“偏执狂”的产生,归因于人类的生存困境,所以为了应对随时扑过来的危险,“偏执狂”的心智病态出现了。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偏执狂”的一些主要症状。一是预设敌人。它的心理基础是怀疑,对自己的境遇产生危机感,然后开始怀疑敌人侵害,瞄准一个假想的敌人,不断地妖魔化它,如果没有敌人,那么,就寻找替罪羊。总之,“偏执狂”会人为地塑造一个敌人。“替罪羊”是书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可以说这种喻示着人类的“生物”是“偏执狂”的最常见的受害者。“偏执狂”与“替罪羊”之间的逻辑关系,正是我们中国人所熟悉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发生作用。对照这一个作者设定的标尺,我们立刻会想到,西方媒体甚嚣尘上地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时候,正是“偏执狂”迈出的第一步。感谢作者的是,作者在书的尾声最后一章中的 “日常偏执狂的几个例子”恰好将我们中国作为遭遇到“偏执狂”侵害的一个典型案例。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就不是一个输出殖民的国家,而中国的崛起靠的是经济发展,而非武力豪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通常被我们自己戏称为“兔子”的温和的大国,却被套上“危险中国”的名头,作者直指这种被妖魔化的中国现状,“那是通向偏执化简化的第一步”。可以说,我们亲身感受到的中国在国际上所遭遇到的匪夷所思的傲慢与偏见,作者按照他的理论,明晰地概定了我们身处于“偏执狂”侵害的受害者席位上。从这一点切身体验来看,作者的叙述是公正的,我们借此可以验证作者理论的正确性。偏执狂的第二步,是先发制人。既然在第一步里预设了敌人,那么,为了求得自己的安全,必然要先对手一步,制约对方,迫害对方。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希特勒认定苏联会进攻它,所以,希特勒先下手一步,发动了对苏联的闪电战攻击。而对照这个规律,我们同样看到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依然适合这一心理动机。美国首先预设了伊拉克藏有化学武器,所以美国必须先下手为强,挑起了战争。偏执狂的第三步,是强化理由。偏执狂是一种心理病态,到了第二步的时候,它便转化为实际行动了,虚妄的心理变成实在的现实的时候,必须会露出自己的虚构化敌人的本相与真实,那么,偏执狂是如何维持自己的正常面目呢?作者认为偏执狂采用的是一种“起因倒置”,明明自己是始作俑者,却加敌人之罪,何患无词,成功地把自己的暴力作为正义的化身,是对妖魔化的对方作出的应激反应。作者还认为为媒体的宣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集体心智感染”,让民众接受“政治妄想”,而这种“妄想”反过来又返回到“偏执狂”那里,成为一种“循环论证”。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偏执狂所具有的颇有意味也值得人玩味的几个概念。一个就是起因倒置,明明自己是因,却把对方作为因。比如美国攻打伊拉克,明明是自己有目的,而却反过来把对方作为起因。二是循环论证。偏执狂把他的妄想“提供给群众,然后被群众返回,而成为循环论证”。这是一种颇有意思的现象,就像今天网络上一种普遍的现象,一名意见领袖提出它的一个意念,立刻被转发出去,不断放大声音,然后再反转到意见领袖这里,意见领袖又利用他自己创造的声音的回声,来强化叠加自己的理念,从而使得他的声音与回声发生了同频共振,声音便变本加厉地更加浩大,而按照作者揭示出的一种心理现象,这只不过是一种“循环论证”而已。三就是上一节所说的“心智感染”,认为群众在一个集会中容易被偏执狂者的理念感染。我们所能想象到的身边的例子,无疑像大泽乡起义那样的群体感染行动,能很好地等同于作者描述的这种心理现象。当然作者在分析偏执狂的时候,也显得小心翼翼,中气不足。作者说的很明白,偏执狂很难识别,隐藏得很深,一百年前,还没有被列入心理变态的一种,而且,每一个人心里都有偏执狂的因子,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希特勒”,这说明的是,偏执狂并没有明确的显性症状,而且还具有相当广泛的普遍性,如果它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那么,如何能界定它是否是病态的?作者在叙述中不得不通过“据说”来进行心理分析,更使得他的分析与判断令人感到深深地烙印上主观的烙印。如果按照作者提出的偏执狂的定性,就是预设一个目标,然后按照这一个预设,为他的瞄准目标填充内容,那么,作者在撰写这一本书的时候,是否是同样陷入到他自己设下的这个为偏执狂预设的陷阱呢?作者所作出的心理推测,那些依靠着“据说”、“可能”、并不显然的断语“显然”作出的心理解析,究竟是接近于当事人的真实的心理,还是作者的一种武断的臆想?而作者的叙述给人留下的似是而非、将信将疑的感受,正是心理学研究本身所固有的不确定性、无法实证性所带来的尴尬。更为关键的是,心理学突出以它为重点的历史走向,仅仅是历史众多合力中的一个非常隐性的可能。我们不妨看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小说里有一段长篇讨论,探讨战争的成败究竟决定于何因。小说里写到,战争不是由一个人决定的,拿破仑也无力掌控历史的走向,而是无数的自然的、人文的综合力量一起作用而生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托翁提出的历史走向观,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并且通过他的文学塑造给人以信服的说服力量。可以说,心理学的探讨,很多情况下与观望者的视角和立场有着很大的关系。《战争与和平》中,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身为俄罗斯人,把拿破仑描绘成一个小丑一样的凡夫俗子,竭尽讥讽之能事,而在法国作家雨果的笔下,如他的小说《悲惨世界》中,拿破仑却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我们中国对拿破仑的立场,也因为从五六十代对苏联史学的追随到接受西方历史学的嬗变,拿破仑的形象也实现了从小丑到英雄的转变,特别是拿破仑对中国的睡狮的预言,更使中国人对拿破仑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意味。由此看出,同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观看个体的扫描下,会呈现出完全对立而迥异的纹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对历史的心理学描述必然受制于作者的观看立场,使得作者对心理的探讨只能代表一家之言,显然与历史真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不管怎么说,能够从心理学这个维度,帮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层面,观看世界历史的细部与沟回,毕竟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更让我们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富有价值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不失为一本富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心理学兼历史性双轨制著作。
  •     偏执—— 《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我最爱世图心理系列书中那大量的实例,和毫无避讳的直面剖析,敲钉子般果断有力,毫无造作矫情。本书便是如此,简明清晰的理论,大量实例剖析,让陌生的概念一点点在我们脑海中清晰,我们也跟着作者的叙述去重新了解一遍“疯子”所创造的历史。对于偏执狂,也许我们只在某些影视作品中有过深刻印象,然而其实生活中,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不少实例。当然对着变态心理学找变态,也许谁都是书中所写的变态,我们还是应当以更加客观的判断去审视。书中提到两种偏执狂——“个体(临床)的偏执狂”和“集体(历史-文化)偏执狂”。说道偏执的起源,自动物以来,心智活动不得不暗含不信任和怀疑,偏执狂可能是某种动物机能在我们心理中的延续。我们心中胆怯,所以试图将借助将邪恶归于一个敌人,而使得自己远离邪恶。个体偏执狂会构造一个阴谋论,他“多疑”,这种怀疑不必然是无根据的,但它是过度及被扭曲的,偏执狂确信自己是一个“阴谋”的受害者,他可悲的让自己被自己误导;书中提到“祖母的咖啡罐”这个例子,祖母怀疑女孩是小偷,害怕女孩偷走咖啡罐,于是自己藏起咖啡罐,当发现咖啡罐不见了,就认定了女孩是小偷。自定义为阴谋的受害者,其实偏执狂却在抓住机会迫害假想敌。先对个体偏执狂,集体偏执狂无疑是恐怖的,然而集体偏执狂是“类似于现代流行文化的一个过程”。在某些时期,这样的扭曲慎入了文明社会之中,然而却不会有人真正的谴责它。二战时期,美国宣传活动把日本人描绘为动物,催促如杀死动物一样杀死他们。以为美国女性收到未婚夫寄来的日本人的脑袋,而愉悦,甚至把他放在了书桌最显眼的位置。这样非理性的憎恶却如此的自然,让人无法想象。然而现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似乎更加容易陷入集体偏执,一条符合我们群起而攻之的新闻,我们会毫不犹豫的被新闻左右情绪,仿佛如同亲身经历般的憎恨,却失去了理智,仿佛本身就是受害者。
  •     偏执狂,医学上的解释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病,以逐渐发展的按逻辑构筑的系统化妄想为特征。病程长,预后不良。最常见的是夸大、被害或有关躯体异常的妄想,不伴有幻觉或分裂症样的思维紊乱。曾被称作“系统发展的慢性妄想”。偏执狂的进展有4个阶段:想阶段或主观分析阶段;被害妄想阶段;人格转变阶段特征是夸大妄想的出现;偶见精神衰退阶段。在个体行为当中,偏执的人会固执的且狂热的相信自己所怀疑所信任的事情。正如凯撒说的,大部分的人都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或想实现的事情一部分。而偏执狂就是不断的从外界截取或者扭曲信息片段来肯定自己心中所怀疑所要验证的事情。然后付诸个体行为当中。偏执狂在社会普遍存在着, 也只有当社会陷入迷茫、转型的过程。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所谓的社会评论家,发表对于社会各种现象的评论,当各种思潮发展出主义的时候,各种主义的狂热的偏执分子应运而生,接着他们会成为这场运动最忠诚的推动者,把群众运动推向一个新阶段。是不是能这么说因为动荡的社会更适合偏执狂的舞台,是历史选择偏执狂的。偏执狂因为对世界充满妄想,怀疑,敌意。所以每当群众运动活动的时候,他们都必须得找到迫害者,在偏执狂的群众运动中,他们不需要相信会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共同的仇恨是让整个团队团结的万能胶,所以纳粹必须找到他们的“犹太人”,资本主义必须找到他们的“地主阶级”等等。偏执狂的共产主义是绝不会相信任何不利于苏联的不利报道和证据。哪怕他们亲自到过应许地的苏联,看到过那边的生活又多凄凉惨淡,一样不会幻灭。但凡是忠诚的“信徒”都具有“闭眼掩耳”的功能。或者对既有的事情采取一种不屑的态度。。所以他们能够无比坚定不移的前行。他们不会因为危险而却步,不会因为障碍重重而气馁,不会因为方面证据而困惑,因为他们根本否定有危险,障碍和方面证据的存在。对自信掌握真理的一群偏执狂,对他们而言,所有一切都有答案,不会有惊喜,不会有未知。所有决定已作出。偏执狂是一类人,这类人,本质上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只有当环境剧烈的时候,才有那些适应环境的人出现。对这种人不必看成救世主也不用看成社会动荡需要维稳的根源。保持人口多样性,才是最优选项。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有些心灵史学,观点很有趣,中文序什么鬼
  •     偏执与妄想本一组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双子恒星,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要鉴别一个人的偏执是否到了精神病的地步不容易,因为偏执狂善于掩饰自己的偏执。偏执狂这原型恐怕在有人类以来就已存在,不会因时间而有所影响,翻阅人类早期的神话记载便能揭示这一心理特质,从远古时代一直往后延伸至古典时代、中古时代、殖民时代及近现代。其实历史上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偏执狂的特质,如书中提到的哥伦布、麦金莱、麦卡锡、小布什等,当中国家元首所占的比例挺高,希特勒与斯大林自然成了不可缺席的两位,分别在书中第八、第九章作出详论,一定要看。具偏执狂特质的艺术或科学名人也不在少数,也很值得另行撰写一书作深入探讨。偏偏本书划定了西方的历史政治事件为范畴,作者自认对东方的了解有限,试问自古以来中国哪朝哪代专制君王没此毛病?
  •     喜欢这个角度研究的人性
  •     话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     超赞!!!
  •     426千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