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的世界

出版社: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9862722220
作者:雷蒙.穆迪 Raymond A. Moody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本書徹底改變全世界人們對於死亡的理解,掀起探索生命的熱潮
為「死後還有生命」的古老傳說提供有力的印證
創下全美銷售超過一千三百多萬冊的驚人紀錄
*****
「瀕死體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一詞最早於美國在1975年提出,提出者正是擁有哲學和醫學雙博士的雷蒙‧穆迪。
穆迪醫師的書剛出版的時候,醫界的科學家們冷嘲熱諷說瀕死經驗只不過是幻覺而已。而現在,科學已經站在穆迪醫師這一邊。
在本書中,穆迪博士表示,「瀕死體驗」指一個人的生命處於重病、突發事故而瀕臨死亡邊緣,歷經九死一生,又恢復意識後所訴說的不可思議體驗。
原本不相信人死後仍有意識的穆迪,在就讀哲學研究所時,第一次聽到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喬治‧李奇訴說自己不尋常的瀕死體驗:喬治在1943年曾死亡九分鐘,當時心跳呼吸都已停止,後來直接從心臟注入腎上腺素而甦醒。過程中,他看到軍醫為他急救、遇到光體、經歷如蒙太奇電影般交疊閃映的人生回顧,並感到無比的自在。後來李奇轉攻醫學,並專研於探討死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李奇的故事在穆迪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多年後穆迪至北卡羅來納州一所大學任教,某天講授柏拉圖的「靈魂不滅」說,一位學生聽完課後表示,自己一年多前曾因車禍被醫生宣告死亡,經歷了一段奇妙旅程後又甦醒,而且之後的人生觀完全改變。穆迪發現這位學生的經歷幾乎和李奇醫生如出一轍,讓他不得不正視這個現象的存在。於是他積極在學生和親友間蒐集案例,並驚訝地發現,不論體驗者瀕臨死亡的原因及症狀如何,也不論社會地位、學歷、宗教、性別,大家的體驗竟有著共同類型,而他們都是心理正常、情緒穩定的一般人。他研究過一百五十個「瀕死經驗」的案例,為讀者揭露了死亡的真相。
根據他收集的資料與觀察,當事人在心跳停止期間的所見所聞,經過查證後都屬實情。比如看到加護病房內外醫護人員的言談行為、走廊上家人的衣著與談話內容。有位體驗者看到醫院不同樓層窗外的一隻藍色球鞋,另一位甚至在急救期間見到剛剛死去的親友。
穆迪並歸納出瀕死體驗的「經驗」:靈魂出體、經過漆黑的隧道、遇見已故的親人或嚮導、快速回顧整個人生過程、有耀眼的光芒在隧道盡頭召喚等。

书籍目录

推薦序 黃榮村
推薦序 陳錫琦
推薦序 曾煥棠
推薦序 趙翠慧
推薦序 死亡是個複雜得多的東西 麥爾文‧摩斯
推薦序 一位正直誠實的研究者所寫的書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導論
第一章:死亡的現象
第二章:死亡經驗
•無以名狀 •聽到消息 •平安和寧靜的感覺 •聲響 •黑暗的隧道 •脫離身體
•和別人相遇 •光的存有者 •回顧一生 •邊界或界線 •回程 •告訴別人
•對生活的影響 •對死亡改觀 •佐證
第三章 以古喻今
•聖經 •柏拉圖 •《西藏度亡經》 •伊瑪努埃‧史威登堡
第四章 答客問
第五章 諸家解釋
•超自然的解釋 •自然的(科學的)解釋 •心理學的解釋
第六章 感言
後記 二十一世紀的瀕死經驗
作者識

内容概要

雷蒙‧穆迪
享譽世界的學者、講師、研究員及暢銷書作家。維吉尼亞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隨後取得西喬治亞學院心理學博士學位。一九七六年獲頒喬治亞醫學院醫學博士。
曾擔任喬治亞州醫院鑑識精神病學家。先後任教於北卡羅萊納州東部一所大學、西喬治亞學院、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
出版過十二本書,累積銷量超過兩千萬冊,包括:Reflections on Life After Life(1977)、Laugh after laugh: the healing power of humor(1978)、The Light Beyond(with Paul Perry, 1988)、Elvis After Life(1989)、Coming Back: a psychiatrist explores past life journeys(with Paul Perry, 1991)、Reunions: visionary encounters with departed loved ones(with Paul Perry, 1993)、The Last Laugh(1999)、Life After Loss(with Dianne Arcangel, 2001)、Glimpses of Eternity(with Paul Perry, 2010)等書。
一九八八年,穆迪博士在丹麥獲頒「世界人道主義獎」。穆迪博士為「瀕死體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的研究先鋒。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等作品。


 死後的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   从Raymond A. Moody的原书名来看,黄沙枯骨秋风萧瑟的Death瞬时变得鲜灵活泼生动潇洒起来。“life after life”,是所谓生生不息,在此处用力彰显着生命的不朽,灵魂(灵体)的永恒。   Raymond在古代密教、哲人的传世文字中找到对类似濒死经验(near-death experience)的记载。其中有一段对柏拉图相关观点的概述[ 第三章·以古喻今,第148页。],非常之美,引述如下:   根據柏拉圖的說法,靈魂從一個更高更神聖的國度下降到物質性的身體裡。對他而言,出生才是沉睡或遺忘,因為當靈魂投胎到身體裡,便從一個靈台清明的狀態謫降到一個蒙昧無知的狀態,而且也忘記了以前沒有身體狀態時所認識的真理。言下之意,死亡是覺醒和回憶。   喜欢这样的说法,因为它把灵魂形容得晶莹剔透,永垂不朽。鲜丽的灵魂附着在易朽的身体上,它们一生一世长相伴随。此时,身体就如灵魂的牢笼,将原本清新自在的灵魂深锁其中,不得自由。而死亡,在此处变成了美好的盛典,灵魂飞向广袤宽阔的境界,身体死去。和灵魂相比,身体是时间性的,它由血肉构筑,在时光的流逝中变化,它容易受伤,容易弄脏,容易老丑,容易衰朽。在物质层的世界上,生物万种都在开花长叶凋零腐烂,开花长叶后必定凋零腐烂,凋零腐烂后又必定会有新的青春在新的轮回中开花长叶,物质世界便如此运转。   二   Raymond是文学硕士,又同时拥有哲学、心理学、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很欣赏这种兴趣广泛、思维开阔的人,也难怪他在第五章·《诸家解释》中主张用开放的角度去审视濒死经验,并对超自然、科学(药理学+生理学+神经医学)、心理学(隔离研究+梦、幻觉和妄想)诸家对此的解释如数家珍却不横加判断。   本书台版的开篇语是:未知死,焉知生,在我們得以一窺彼岸世界以前,是無法完全理解此生的意義。我们都是迷迷糊糊莫名其妙地被抛到世界上来,但是我们既然有了这生命(至少有了这可触摸、可感知的身体),有了苏醒的意识,便又被求取生存的本能紧紧攫住。人类社会原本就有很多黑暗的角落和边缘,它们不被讨论,讳莫如深,而不小心踩进这角落或边缘的人也宁愿努力去忘记这种经历,努力将自身保留在社会习俗容忍的范围之中。死亡(death)便是其中重镇。实际上,如果人们对死亡或死后的世界(假设它确实存在的话)有所认知,有所思考,人们就更有可能活得清朗,有信仰,有进路,减低死亡的神秘性无疑同时能减少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疑虑,坦然面对“黑暗”角落,从而完全结束对死亡的未知状态。   如此,研究濒死经验便是很有意义的美事一桩。Raymond走上这条路出于因缘际会,也受惠于他的背景和性格。本书首次出版于一九七五年,距今已有三十八年之久,中国大陆却还没有译本出现。时空之中,人影憧憧,又有多少生命在生死之间飞跃流转。而这本书,因其探讨话题的终极性,无疑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   三   Raymond在书中择取了150个相对合理可用的案例,为我们描述出濒死经验下的图景,打开这曾黯哑失声的神秘领地。   ·《死亡经验》详细叙述了案主们(主要是死而复生者和将死未死者)如出一辙的死亡体验。在ta们的叙述中,死亡是一种难见的美好,它有着宁静、安详的氛围,还有死者解除肉体束缚后复苏的极其清明的感受力与思考力。那时,所见色彩缤纷美丽,物象立体深邃。   首先发生的便是灵魂脱离身体,自由地飘升。这个灵魂类似圆状的云雾,但从中也可以伸出手来。它可以看到听到别人,却不再被别人看到听到,它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立体全面的自己的身体[ 活着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不能看到全部;照镜子,只能看到平面的自己;录视频,看到的自己也是有些扭曲的影像。]。在这种灵魂飞升的孤独中,光的存有者会翩然出现,温柔慈爱地为你引路,给你安抚,它还会引导你回顾一生,你的生命重点片段便影像般地色彩鲜明立体地出现在你眼前,它们运转飞速,但灵台清明的灵魂足以接受吸收,它会以此让你自我反思,将爱、美和善吸入心中[ 灵体之间直接以意念交流,不使用任何语言。这样,说谎成为不可能的事。]。除了博大的光的存有者之外,你也许会遇到其他肉体已逝的灵体,你们在人间曾经是很好的亲友。然后你会穿越长长的隧道,它似乎是去往另一重世界的通道。你有时可能也会听到铃声或刺耳的声响。   总之,灵体是不为时间限制的,它也没有性别的区分,它不像身体那般有时被残缺、病痛所困,它聪敏美好,可以自由地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穿越门墙。这样看来,让灵魂脱离身体确实是一种较为美好的体验,但是人在世间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顺其自然且勇敢应对才是较好的处理方法。Raymond特别强调,自杀获救者的濒死经验都比较痛苦,因为痛苦的感觉会被带到另外的世界,逃避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曾有濒死经验又活过来的人们普遍对死亡改观,也让ta们变得关注灵魂、关爱别人、注意积累永恒的思想与知识(求知),给生活带来正面、积极的能量。   Raymond在第三章·《以古喻今》中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找到了共鸣。这些作品包括《圣经》;柏拉图的《裴多篇》、《高尔吉亚篇》(Gorgias)、《国家篇》(The Republic);《西藏度亡经》;Emanuel Swedenborg(1688——1772,生于斯德哥尔摩)留下的一些记录。   最后,让我抄录Raymond在末章·《感言》中的最后一段话作为笔记的结尾:   然而,它涉及的不只是學術和醫療專業的問題。它更涉及深層的個人問題,因為我們對於死亡的認識,會對我們安身立命的方式產生重大的改變。如果我所討論的這種類型的經驗是真實的,那麼它們對於我們每個人如何面對生命而言,就會有深遠的意義。因為,如此一來,我們就必須說,未知死,焉知生,在我們得以一窺彼岸世界以前,是無法完全理解此生的意義。       2013年7月26日晚间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和《前世今生》中的多数观点吻合
  •     很多年前,从爷爷的书柜里翻出来的我能看懂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