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301259816
作者:韩茂莉
页数:337页

作者简介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绪 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
——史前时期人与环境
一 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选择
二 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三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第三讲 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迁
一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与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四 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第四讲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二 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第五讲 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二 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第六讲 历史经济地理的重要命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
一 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一次提升
二 从水稻秧播到稻麦两熟制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二次提升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环境选择与南移时间
第七讲 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二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四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第八讲 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 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二 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三 游牧业与游牧方式
第九讲 政治的空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
一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第十讲 空间的政治
——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一 “随山川形便"行政区边界
二 "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
三 "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第十一讲 历史交通地理(上)
——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一 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 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 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第十二讲 历史交通地理(中)
——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 "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二 川陕交通道路与重要战事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四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第十三讲 历史交通地理(下)
——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一 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与岭南交通
第十四讲 地理形势与古代战略空间的演变
一 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二 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之地:淮河流域
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第十五讲 历史城市地理的基本问题
——城市产生、城市地域空间格局与都城内部结构
一 城市产生、发展的地理过程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概要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在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等学术专著,并在《文史》《地理学报》《考古学报》《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松江钓鲈客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306609/answer/78313288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这本书实际上是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为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选课的“中国历史地理”课程http://www.ues.pku.edu.cn/uploadfiles/911022.rm讲义基础上形成的。该书定位就是通识讲座书系,对于非历史地理专业的读者自然也是非常适合的。在万方视频上可以看到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一部分讲义。万方视频非校园网用户可在网上检索各高校试用账号和密码(例如大连海事大学用户名:dlhsdx 密码:dlhsdx),登陆后检索“韩茂莉”即可找到该视频。韩老师兼具历史学和地理学学科背景,该书融入了她多年来对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的深刻思考,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研究方法。现举几例:1、书中结合相关史实论述了作为农业生产需求雨量要求底线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制约着沿线居民对农业(种植业)和牧业生产方式的选择,更成为影响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既是中原王朝衰弱时守疆固土的底线,也是中原王朝强盛时新生疆土的增长点。直到清代中国才稳定而持续地控制400毫米等降雨量线以西的中国领土。以往对中国历史疆域的研究并不少见,但韩老师的创见在于揭示了历代疆域变迁背后的地理基础。(详见本书第三讲 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迁)2、在对西辽河流域聚落变迁和云梦泽赢缩过程的研究中,韩老师都用到了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即数字高程模型,凸显了现代地理学方法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价值。在对云梦泽的研究中,将考古发现的江汉平原遗址分布情况叠加到DEM生成的江汉平原地貌图上,可以清楚展现遗址与地貌的关系,即50米等高线以下大多为云梦泽水体。为历史地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详见本书第七讲 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3、历史农业地理是韩老师最擅长的研究领域,本书中包含了一些对历史农业地理关键问题的考证,例如稻麦复种制出现时间,参与稻麦两熟制的水稻是早稻还是晚稻等。对于复种轮作制是韩老师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她认为复种轮作制的出现为土地带来二次开发,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强度而且叠加了更多的技术元素。从中学教材开始我们就经常看到有关北方移民南迁为南方开发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的说法,劳动力固然是会增加,但北方的旱作农业技术对南方水田开发的意义何在呢?韩老师在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这两项与北方移民相关的农业技术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难移的技术支撑。(详见本书第六讲 历史经济地理的重要命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
  •     韩茂莉老师在北大开中国历史地理课已经很多很多年了,上过课,监过考,判过某一度有名的少年才俊一塌糊涂的卷子。读这本书之前,还以为是韩老师课程的一个归纳总结。读了之后才发现,本书内容之丰富深入,远远超出预期。本书共十五讲,除绪论外,分别讨论了中国疆域问题、历史气候变化、农业发展、经济地理、江河湖泊、畜牧业、政区划分、各地交通地理、军事地理、城市地理等主题下的相关内容,在此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主要谈谈个人感受到的特点和一点心得。和邹逸麟先生的经典中国历史地理教科书相比,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不限于轮廓介绍,将个人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最新进展融入各个专题中,从绪论即以韩老师研究多年的西辽河地区聚落为例,揭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主题、方法,后面如历史农业地理部分则将前几年的专著择要吸纳,秦三十六郡部分介绍了辛德勇教授的专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既有如聚落研究这样利用考古学、遥感学手段进行现代技术分析为主的侧面,也有以辛德勇老师为代表的偏重版本文献梳理分析的流派。这些在本书都有大量篇幅予以介绍,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背景和学术兴趣做出选择。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本来如果能往热点靠的话是比现在那些“一带一路”智库们严谨而有价值的多的研究,韩老师没有特意渲染,只是从学术角度叙述,显示了学者的品格。如果要提些意见的话,大概有以下几点:1、作为绪论,第一讲的案例最好能同时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西辽河聚落研究偏重自然地理,对人文地理方面,特别是聚落间的关系,是如何扩张,如何联系的似乎略有发挥不尽之处。人文地理的内容要到后面城市关系、道路交通才变的清晰2、前面历史气候变化、农业发展都把自然条件放在首位,经济地理则人的流动影响更大,江河湖泊虽有围湖造田这样的人力变化,也有许多自然因素,排序方面是否能做调整?3、农业方面讲了劳动增长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可能,可以将黄宗智老师的“过密化”理论一并纳入这一视野下研究。不过劳动力增长和产出间的关系尚不清晰,例如按照李伯重的观点,似乎产量、技术约束了人口发展。4、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多年没有明确答案:北方边界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划分,本质上是游牧与农业的区分(草原与田园之间),拉铁摩尔的洞见已经获得广泛认同,南方的界限又何在呢?汉代到明永乐,几次占领越南的失败,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或者更广泛地说,历史地理学对中国整个西南边界的形成能提供一个怎样的答案?从秦代开始中央政府即开始经略南方前后两千余年,即使早就被看作是境内的四川、云南、广西直到明清仍然少数民族叛乱不止,和中原地区迥异。这种独立性如果可以归结为大山,为什么大别山、太行山、秦岭成为例外?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韩老师的书和课一样令人陶醉。不过其实第一章处理得太草率,而且其实我觉得在讲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时候还是最好拿出1-2个章节来介绍推动这一学科发展的诸位老先生,比如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等,在做过学术史的回顾后再进入正题会更好些。章节设置与韩老师自身的学术兴趣关系比较密切,有利也有弊,不过作为通识入门读物已经不错了,值得推荐。
  •     入个门
  •     历史地理横跨考古学,考据学,人类学,气候学诸学科,天马行空,很有意思
  •     力争在三月结束前读完了整本书,看完后印象深刻的是有关政治空间的篇章,农业开发的环节,读起来昏昏欲睡,作为自己想了解历史地理的第一本书,觉得读起来反而容易糊涂,看着看着就觉得,哎不是历史地理吗,怎么混着来啊,什么内容都有。
  •     和课互为补充,书里有不少课上没讲到的,课上也讲了不少不好写进书里的
  •     随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是省级行政区域划分的两大重要原则,体现的是自然地理与政治相结合。
  •     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历史,历史更加精彩纷呈。
  •     侧重从现代意义上的地理学入手进行研究,对传统沿革地理及地理学学术方法的介绍极少。基础知识介绍得很详细,但我读的时间太长了
  •     通识性。
  •     千里跬步,以此为始。
  •     好像还不错
  •     现在是我每周去书店花一个小时蹭白书看的动力啊
  •     2016年2月。
  •     确实如介绍所言,名家通识之作,浅显易懂,不失启发。
  •     还好
  •     旁征博引,而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关于疆域变迁、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江河湖泊演变等论述十分有意思!畜牧业、城市地理的论述还可以讲得更深入一些。遗憾的是,作为一本涉及地理方面的书籍,地图实在是太少了!
  •     全书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七、十一、十二、十三、十四讲,颇有其师史念海的风范,这几章是可以打四星的。总的来讲,自己的观点不多,所以看起来不算过瘾,不过学术做得扎实,材料引得充分,看起来起码很安心。图还是少了,价钱都定这么高了还不舍得多点图,黑心的北大出版社。很多小知识点看起来寻常,但是却帮我意外地串联起来许多东西:华北平原的黄泛区造成史前文明的空白;太行东麓冲积扇连接的交通孔道;害怕冲了祖坟不堵决口的王莽;四面受敌后路被断却绝处逢生的安禄山;颜真卿、暠卿两兄弟的战斗和祭侄文稿;陇西入关中的孔道——街亭;汉武帝「广关」——从崤山到太行山——幽云的意外遂有如今不知道在哪座山以东的「山东」;西柏坡,毗邻井陉,背靠山西高原面向华北平原,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摆出的反攻姿态;锦州、宁远、山海关,辽西通道的首身尾。
  •     如果400mm线变了,也许长城的位置就变了;如果长城的位置变了,下一个变的会是什么?
  •     本书从地理角度讲解、梳理了中国历史中的诸多问题。许是收讲义体裁所限,15讲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略给人体系较弱的感觉,不过就15讲的内容而言,基本将历史地理的主要方面都涉及到了,语言平实、讲解实在、言之有物、论之有据,虽然文中出现了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可能是校对马虎的原因),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是比较不错的入门读物。
  •     能比较快了解到历史地理关注的一些问题和角度。
  •     历时一个月,终于看完了。满满当当的感觉,做学问要的就是一股细致劲儿。
  •     为了期末对着中国地图一个一个地标出了燕山太行山、川陕交通以及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让之前几乎是地理盲的我觉得地理还是非常之有趣的。可惜对于河道之类的东西还是不太提得起兴趣,以及书上的图要是更多一些就最好了。 考完试的我还是很怀恋这门课的。
  •     论文集,有些很有启发。
  •     中国历史地理的一本入门读物,专业性与通俗性并存。韩先生的书有一种在专业知识穿插的迷之文采。其在农业地理的造诣在其中的关于历史农业地理的两章很明显的能体现出来。昨晚读到此处,不禁和室友讨论起各地的粮产特色,当谈到山西长治有一种一把小米能够煮一锅如胶般的粥时。我竟然饿了。
  •     勉强能算深入浅出吧…配图还是少了一点
  •     地理决定了我们的命运,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如此。
  •     主要想看政区,比较简略。
  •     很不错的通识书。
  •     细致有新意
  •     一定要给5星啊!条理非常清楚!不乏学术新成果。其中对于农业地理,应该是融汇了作者自身最新的研究。通过冬小麦的种植北界的移动来讨论气候变迁那一章很精彩。
  •     非常好,学到很多东西,内容非常细致,学历史的必备书。
  •     大三听过此课,甚佳。只是言及毛时必称“先主席”,颇雷
  •     此书可算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教材与通识性读物。全书共分为十五讲,从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到政区沿革地理等等,基本涵盖了目前历史地理学的经典研究范畴。对于我个人而言,韩老师的这本书在研究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的人地关系的方法较有启发意义。
  •     条理清楚,论证充分,架构很完整,也对农业地理有所偏向,是历史地理的入门书~地理在历史长河中实在太重要~不过还是更喜欢葛剑雄的遣词造句
  •     体系性不强,每章内容太浅
  •     通俗而全面
  •     为了对应十五讲,章节编排有遗憾。内容干货满满,反而门槛略高。
  •     什么都讲了点,内容确实丰富,可是行文非常无聊,通篇都是学术论文的文风,没有一点「讲」的风味,根本不应该放在《十五讲》系列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