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遗失的美好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06076195
作者:郎世玮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据调查,在当代中国,有八成20至35岁的年轻人因工作、婚恋、人际交往中的压力,而长期被焦虑、郁闷、烦躁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寻找遗失的美好》 采用现代心理学,以促膝谈心的方式,为读者轻松减压,用通俗、风趣的笔触,阐释了更积极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希望以此帮助读者解答心理困惑,提高生活幸福指数。这是一本台湾青年送给80后90后的修心启蒙书,并特别收录《郎咸平的爱情经济学》。

书籍目录

前言:寻找与忏悔
第一章: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始
第二章:死亡,你怕吗?
第三章:痛苦——活着真累
第四章:金钱——穷与富的划分
第五章:婚姻——有时比死亡还恐怖?
第六章:佛学101
第七章:年轻人的心
结语:遗失的美好

内容概要

郎世玮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1981年出生于中国台湾,三岁随着父亲去了美国。2001年回国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目前就读于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攻读法律博士学位。上海市黄浦区青联委员,创业导师。
曾担任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系统分析员、大鹏证券网络开发部总经理、华宝信托基金经理、上海复星国际集团总经理助理兼德邦证券研究所所长等职位。2007年开始创业并成立了郎基金, 目前担任上海高汉新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达晨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以及多家金融企业高管。上海折翼天使慈善基金发起人。
2009年在昆山华藏寺皈依三宝,2011年在格荣尼玛活佛的引导下接受法王如意宝的传承。 郎世玮每年都会自驾入藏参与慈善工作。 平时工作之余爱好研究佛学以及历史。


 寻找遗失的美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人生皆苦,苦中作乐   ——评《寻找遗失的美好》   文|molly_小清净土在人心,不在寺庙——洛卓尼玛活佛都说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朋友说去某某地方买羊肉,问及为什么要跑那么远买羊肉而不在附近菜市场,朋友的回答理直气壮,因为那个卖羊肉的是伊斯兰教,他们有信仰,不会骗人。现在想起来未免可笑。当社会需要用是一个人的信仰来判断是否诚实的时候,说明信仰不仅成为社会稀缺的东西,诚信也已经严重确实,尤其在中国更甚。据统计,在中国,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不足20%,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东方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无一成为中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佛教,自周朝从古印度传入这片大地以来,产生了大批的佛教人士,一句“阿弥陀佛”,戒除“贪、嗔、痴”的文化在中国属最大宗教,没有之一。在《寻找遗失的美好》中,主要讲述了作者作为在家弟子的所思所想,更偏重藏传佛教的普及和讲解,将藏传佛教的诸多道理、教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作者提到佛教讲究“缘起”,世间一切皆“因缘而起”。缘起就是导致结果产生的原因,例如作者最终成为佛教在家弟子是结果,缘起就是女儿降生,请来月嫂,而月嫂是位佛教信徒。如果没有女人降生,或者女儿不是在那个时候降生,月嫂也不是那个时候来作者家,作业就不会在这个时候接触佛教。套用一句经典台词“一切都刚刚好”。佛教相信轮回,没有“人死灯灭”的说法。在轮回六道中,分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上三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下三道。进入哪一道完全取决于这一世的行为。有时候人们会埋怨生活不如意,殊不知:这一世的果就是上一世的因,这一世的因就是下一世的果,正式所谓的因果轮回。文中作者提到,问西方的传教士,如果母亲未信仰该教,但是一生从未做过坏事,能够进入天堂吗?西方传教士说:不能。若干年后,作者接触佛教大德问了同样的问题,大德回答:一生从未做过坏事,从未有过害人之心,就算不信仰佛教,也可以进入天堂。可见,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而西方基督教更倾向“自救”。大德讲“放下但别放弃,随缘而不随便”。意思是:任何人都一样,“人生皆苦”本就是佛陀传下来的硬道理,没有人逃避得了。只有当你内心清净,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时候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生存的人们,少之又少的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也包括我,所以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等待被拯救的弟子。书中作者还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减压的方法:入睡前,闭上眼睛,关上灯,想象自己其实躺在病床上,今晚是你在人间的最后一晚,同时集中注意力说服自己,想想你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即将失去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突然发现,你现在所面临的压力、愤怒、事业、仇人等,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人之所的太多,无非是想要的太多,求而不得的东西太多。所以,入睡前,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     《寻找遗失的美好》的作者郎世玮是郎咸平的儿子。这本书与其是说写给80后90后的启蒙书不如说是作者自身对藏传佛教的结缘与领悟。全书分为七章加上前言及结语不到180页。前言与七章的开场均以介绍藏八宝即胜利幢、金轮、妙莲、宝伞、宝瓶、金鱼、右旋白螺、吉祥结。开篇第一章作者纠正了一些误区。人们常将藏传佛教成为喇嘛教(譬如北京的雍和宫,英文名是lama temple),其实一般的出家人应称作“扎巴”,熟悉佛学理论和仪轨者才能成为喇嘛,也叫做仁波切,汉传佛教称为活佛,更准确的称谓应当是转世尊者。而另一个词“堪布”,是主持受戒者,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方丈。作者以“莫名其妙”来形容自己与佛教结缘的开始,其实在结识佛教之前由于作者从小随父母移居美国曾接触过基督教,但是基督教”除了天堂只有地狱“的教义作者不能接受。一个偶然的机会,家中月嫂麻烦作者行个好招待自己的上师,从此以后作者潜心研究藏传佛教并年年自驾入藏修行,并从中获得不少领悟。关于死亡,作者提到了再给予临终者精神帮助方面,只有两点:希望与宽恕。并不是每个人都信仰正式的宗教,但我认为几乎每个人都信仰宽恕,如果你能让临终者看到,死亡的来临就是和解和结算的时刻,那将是对他们无线的帮助。其实就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如果一位老人寿终正寝还行,全家可以办个喜丧,让逝者安息。但是如果是猝然离世的,带来的悲痛就往往使他们的亲朋好友失去理智---使劲摇晃,拼命哭号。其实逝者已逝,所有的一切皆有定数。不过有句话说的也没错,如果你相信命运,那么所有的偶然都是命中注定,如果你不信,那么所有的命中注定都是偶然。作者普及了从死亡到转世投胎的过渡阶段----中阴身。中阴分为三个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和轮回中阴。在临终中阴阶段,人已经死亡,但是还有灵魂,可以看到亲朋好友在自己死亡后的状态但是已经无力改变;法性中阴是迷茫不堪的漂流阶段,是最恐慌的阶段;而到了轮回中阴时,便可以看见自己的未来的父母,准备转世投胎。说到中阴身,突然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受佛教影响很深的。相信大家都听过头七之类的说法,以前从没想过是什么。碰巧书中有写到,原来每七天,中阴身会承受肉体与意识分离之痛苦,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仪轨来缓解亡灵的恐惧与痛苦。也许比起死亡的解脱,活着是痛苦的。佛学将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行苦。苦苦是显而易见的苦,比如病痛,饥荒,而变苦则是原来是好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苦。成语乐极生悲大概就是这样的例子。而行苦则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对于自己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满。就像悉达多王子,即使他的父亲能给他一切,让他所见之处都是一派美好景象,但是他还是看到了痛苦:即使贫穷和饥饿许多人都能避免,但是衰老和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那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悉达多王子成了释迦牟尼以后,提出了六道轮回,只有相信会有转世,你所做的任何业都会带来后世的果。六道分为上三道,下三道。上三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下三道分别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每个人都有所谓的人生使命,因为你前世的愿力才会有你现在的处境。书中还提及了世间福报和出世间福报。世间福报指的是今生是否顺利,而出世间福报则指的是智慧和法性的福报。也许上一世的业带来了你这一世的世间福报,而这一世的出世间福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另文中谈到的我执和法执。我执比较好理解,就执着于自己,反映的是占有和自私。而法执则执着于法,当然这种法可能指的是规章制度、戒律。第一种错误可能我们比较容易觉察,而第二种错误,对于别人不懂的东西,或者不对的事情加以反驳和斥责,显现出一种捍卫者的形象,所谓的得理不饶人吧,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而这其实也是与佛法相悖的。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了年轻人修心的几个关键。第一不要把幸福寄托于外在的实物上。第二,认请自己,所谓的要有正见。第三,要尝试努力去改变不好的性情。第四,要学习本领。第五,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把坏的事情都当做对自己的历练,是一种修行。世俗人皆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唯有修行人以痛苦开始,以快乐谢幕。
  •     看到本书的作者,感到有一点点奇怪,郎咸平的儿子,会写一本怎样的书?真的很好奇很好奇,于是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没想到,收获了太多的意外。第一个意外就是,原来这是一本讲述佛法的书。不管是书名还是作者,还是作者的爸爸,都无法让人联系到这是一本讲述佛法的书。作者似乎也明白,缓缓讲述了他与佛学的因缘。从小时候讲起,特别是关于基督教的那段讲述,让我记忆犹新。信上帝就入天堂,不信则下地狱的思想被作者所鄙视和不能理解,但是一般人只会因此而偷偷怀疑,作者却能做到和神父对质并且摔门而去,令人敬佩。第二个意外是,作者立足于年轻人的角度。正如扉页所写,献给8090的年轻小伙伴们,这本书没有去大段大段讲述佛学的真谛,佛学是什么,道理什么的。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讲述了很多作为年轻人的感受,经历。同时又能将佛学的一些思想穿插其中。第三个意外是,本以为一个信佛的人会劝诫大家信佛,可是整本书字里行间却没有丝毫劝人们皈依佛门的意思。这对于宗教来说,其传播精神和引领精神仿佛没有体现出来。作为90后,也曾经无数次想接近佛学,却每每有种被拒之门外的感觉。不仅是因为佛学读物的晦涩难懂,更多的是对佛学有太多的误解。作者恰恰帮我打开了这个心结,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我对佛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有机会接触真正的佛学。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5 P18 171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2424900
  •     觉得佛教就是烧香磕头、觉得皈依就是出家、对佛教感兴趣又没有系统学习过、看宗萨仁波切西藏生死书也看不下去的人,推荐先看这本。
  •     里面的思想很浅
  •     对里面提出的疑惑感兴趣,可惜阐释的让人失望。
  •     开卷有益,平时看看这种书,也挺好的。
  •     一本让我如醍醐灌顶般的书 很多事 以前只是隐隐的感觉那样不对 但是又具体说不出为什么 终归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     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
  •     那些美好一直都在,只是被你遗失了。
  •     偶尔在书店看到,翻了一下,心里一些小纠结被抚平。很喜欢这本书,喜欢它对我的惊喜。
  •     文字很淳朴。介绍了一些很想了解的佛教知识。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的一些剖析,看完让人有所思考,有所体会。
  •     内心的修行,外在的追寻,一切成空,我们便成仁了
  •     一本值得80、90后读的书
  •     比较简单易懂,看起来很舒服
  •     佛学
  •     很值得当下年轻人一看
  •     本以为是青春励志书,没想到会是佛学书。这本书比较贴合实际,不肤浅也不深奥,对于没接触过佛教书的人来说刚刚好。
  •     一开始看就停不下来了,被内容深深的吸引。作者对于佛教有很深的领悟,还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讲述了很多目前年轻人可能遇到的困惑和不良的心理状态。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自己放开了许多执念,内心归于平静安宁的过程。而且,这本书解决了我关于“随缘”的困惑。一直觉得随缘是相信宿命,无作为。可书中告诉我,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看完这段话,顿时就觉得内心特别踏实,因为这正是自己努力的方向。对于烦躁忙碌的都市年轻人,这无疑是一本非常棒的心灵读物,在了解佛法的同时,能够舒缓焦虑,平和内心。
  •     很适合8090后阅读,大家有空都看下吧,看完顿时也想皈依佛门了
  •     有空也想去西藏走一走,佛的世界就是那么纯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