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108043979
作者:[法] 埃米尔·涂尔干
页数:388页

作者简介

作为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的齐头比肩者,埃米尔•涂尔干同样被誉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特殊的理论地位和思想影响是不言而喻和不容置疑的。本书发表于1893年,它不仅仅是一篇涂尔干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提交的论文,更是他最初确立其思想理论的开山之作,其重要性是无需赘述的。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本书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导言
第一卷 劳动分工的功能
第一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第二章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第三章 分工形成的团结,或有机团结
第四章 上述理论的另一证据
第五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第六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续)
第七章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第二卷 原因和条件
第一章 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第二章 原因
第三章 次要因素--集体意识逐渐形成的非确定性及其原因
第四章 次要因素(续)--遗传性
第五章 上文的结论
第三卷 反常形式
第一章 失范的分工
第二章 强制的分工
第三章 另一种反常形式
结论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人名对照表
附录三 涂尔干基本著作
附录四 涂尔干生平著作年表

编辑推荐

《社会分工论(第2版)》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支持下,创办“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意在继承前人的工作,扩大文化的积累,使我国学术译著更具规模、更见系统。文库所选,以今已公认的现代名著及影响较广的当时重要著作为主,旨在拓展中国学术思想的资源。

内容概要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即使这些社会作用没有这样被明文规定,它们也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上,那种认为可以免除法律,契约法完全可以转变成为原来契约的替代物的看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理论上的意义而已。要想证明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它所构成的基础就足够了。 毫无疑问,人们之所以通过契约结合在一起,是因为或者简单、或者复杂的劳动分工使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了需要。假如他们想要相互和谐地进行合作,单靠彼此的关系以及对彼此依赖关系的意识是不够的,他们必须在契约的整个有效期内对合作条件作出规定。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都必须得到确定,我们不仅要考虑到缔结契约当时的现实情况,而且要估计到今后可能会产生或者发生变化的各种情况,否则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每时每烈都会产生碰撞和Vl角。因此,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劳动分工在把各种利益牢固联系起来的同时,并没有把它们相互混淆起来:在这些利益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彼此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像每个器官在有机体内部既相互联系,又互有殊异一样,每个缔约人也同样需要与他人合作,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权利,履行最少的义务。因此。当事人必须预先确定各种权利义务,但同时又不能完全按照预定计划实施这些权利义务。只凭借事物的性质,是不能推断出双方义务所特有的限度的。任何一次决定都是相互妥协的结果。都是各种利益相互竞争和相互团结的中间过程,这也是在尝试和失败过程中不断摸索而得到的平衡状态。当然,在我们每一次建立契约关系的时候,都不能再次重复这一摸索过程,再次重新付出代价来谋求这种平衡,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这样做。我们总归不能等到矛盾重重的时候才去解决问题,我们无法预料到履行契约的过程中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也不能依靠主观臆断来推测每一方将来要履行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除非我们已经右了特定的实践经验。


 社会分工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初读这本书是带着学习涂尔干实证精神的目的去看的,毕竟他是实证主义的代表人,但是读完之后发现他在书中表现最大的并不是关于实证的论述,而是关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和宗教以及社会秩序的观点。作为一个十九世纪的人,涂尔干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在那个年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这些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撼动了统治者赖以为生的宗教的统治地位。所以涂尔干可以有充分的自由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去分析整个社会的结构。因此他认为整个社会的变化是由于社会分工造成的。社会生活中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惩罚,道德习惯,宗教,都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喜欢而发生着一系列的改变。他认为,社会分工越是细化,人们之间的道德联系越松散,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人们之间的团结由机械团结代替有机团结。一个几乎两百年前的人,实在是无法预估百年后社会是什么样子,涂尔干也没有料到,经历了几场战争,几场科学、社会革命之后,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产力急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但是全球化的合作也在形成,虽然分工导致了社会中一些文化,种族的消亡,但是它将更多的信息传播给全世界的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想要了解的文化,想要拥有的生活。同时随着人们掌握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人们开始理性思考关于社会生活中一些不良的方面,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这一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加关注道德,规范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分工仅仅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本书中讲的有些片面。抛开这本书的关于社会分工的论点来看,他在书中透露的关于宗教的一些思想确实给人以启发性。在现在的社会中,宗教依旧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宗教的实质是什么,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在社会的机构中扮演哪种角色,对我们现在看待社会现象依旧具有启发性(参考《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著)。个人建议,如果是要找关于实证主义的书籍的话,现代的统计学啊,质量研究,质性研究之类的书籍会更有用。
  •     迷失的国家角色:《社会分工论》中的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  读《社会分工论》的最大迷惑来自于他模糊的国家观。国家这个角色在整本书中时隐时现。第一卷的结尾,涂尔干似乎得出了现代社会需要大政府的结论,但到了第三卷又将这个结论翻倒在地。其实把自己的前面叙述的理论推翻并非只有国家这一个概念,但是谈涂尔干眼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总是绕不开国家的角色。在《社会分工论》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看法,涂尔干把个人与国家的扩张建立在平行且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如果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还有迹可循,那么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就显得扑朔迷离。国家高于社会?还是国家依附于社会而存在?在这里,国家的角色定位似乎迷失了。正基于此,这篇图书报告的核心便是找寻这个迷失的角色——国家。    涂尔干生活的时代,距离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现代世界开端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在现代性的扩张中,社会分工愈发细密,但人与社会的联系却并没有因分工而疏远,反倒愈发紧密。涂尔干在第一版序中就已经提前预设了这本书的研究起点:“为什么个人越变得自主,他就会越来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加紧密?”[ 页11]   毫无疑问,涂尔干将关注重点放在了有机团结的问题上,也就是现代性的问题上。随着机械团结和环节社会的消亡,曾经神圣的道德意识被打破,“上帝已死”,集体良知消失殆尽,个人意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现代性背景下,道德的个人是否可能?这种道德是否需要借助社会和国家的力量方能实现?事实上,《社会分工论》中的社会始终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机械团结下,集体意识是一种内化的良知,个人和社会之间没有中间地带,直接相连。而在有机团结下,功能分化本身不预设任何价值,集体意识也消失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是不直接的。那么本书中最重要的矛盾出现了,有机团结不是意味着集体意识消失了吗?为什么仍然说有机团结下的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道德社会?   契约是社会分工产生后逐渐发展出来的,因而涂尔干用契约的隐含义务从侧面回答了上述问题:“尽管道德所规定的义务要比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分散得多,但它总还是具有一种社会作用的。再者,随着契约关系的不断发展,这种作用也会像契约一样不断分化。总而言之,仅仅有契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来源于社会的契约规定。”[ 页173.]涂尔干认为契约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关系,它的存在有赖于一种非契约关系。交换只是表面的形式,契约背后还涉及隐含的义务,这些义务的实施必须服从社会的支配力量方能实现。确保契约的完成,就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压力,这也是有机团结社会已经具有也应该具有的作用。   对契约问题的分析,似乎表明了有机团结下的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有着道德自觉性的社会。如若不然,就不会有人遵守契约精神。既然集体意识已经消失,那么现代社会的道德性从何处来?谁来保证有机团结的道德基础?涂尔干眼中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万能的市场是一个自发的信息提供者。古典经济学假说认为生产资料、劳动力都可以在市场的调解下完全自由流动。但在涂尔干的分析后,这种没有社会支撑的经济职能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正如他说“任何情况下,社会的作用不仅在于这些契约表面上的执行,还在于确定这些契约得以实行的条件。”[ 页173.]很自然的,在第一卷论述的末尾,涂尔干很自然的选择了国家作为保证这些条件实行的机构。国家取代了宗教,承担了保证社会作用发挥的功能。“尽管这是一种比喻的形式,但还是很方便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些规范相当于支配社会有机体各种职能的脑脊系统。一般而言,这个系统就是国家本身。”[ 页177.]在社会这个有机体内,国家是最重要的器官——大脑。大脑作为发号施令者,不仅仅调控着不同器官的功能,也使现代社会的不同部门加以协作。社会就像单个有机体一样,几乎没有目的是可以单纯通过某个细胞或器官完成的,不同部门之间不仅高度依赖,部门与中枢部门——国家之间,更是紧密相连。如果说在机械团结社会,国家是否应该存在都是疑问,那么在有机团结的现代性社会中,国家已经担负起无可取代的地位。“生命越是丰富而集中,大脑的作用就越显得复杂。社会也是如此。政府机构是否重要,并不取决于人们和平相处还是相互敌视。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社会所包含的不同机构在不断增加,它们的彼此联系也日益密切。”[ 页183.]      现代社会纵向的深入发展,意味着国家的控制范围还在不断扩张。“社会越是高级,其国家职能就会越加显得五花八门。”[ 页178.]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国家完成了彻底的角色转变。如果说在集体意识强烈的社会,国家可以用暴力强行推行自己的意志,强迫个体接受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国家的手腕则更加高明。国家已经深入到每个个体生活的方方面。个体在现代社会中似乎毫无遁形之处,每个人都处在被“老大哥”监视的状态之下。   但是涂尔干笔下的个人和国家却是平行发展的。“在个人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家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两个事实并无矛盾之处。”[ 页177.]如果我们认为国家活动扩大的范围侵占了个人自由的范围,可能就搞错了涂尔干的用意。事实上,个人和国家在社会分工的背景下,活动范围同时得到的了扩大,而且是互不侵犯的扩大。一方面,社会分工打破了环节社会固有的桎梏,把个体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国家也是社会分工的受益者,有机团结之下,国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大脑,更有力的国家形态得以实现。因此,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在涂尔干眼中根本不具有对立性。就像对待社会与个人一样,涂尔干也没有将社会与国家对立起来。“但是,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也像其他法律一样具有权威性。它迫使个人不按自己的目的形式,如作出让步、达成妥协或专注于那些高于自己的利益。甚至对于那些完全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社会而言,也不至于化解成为许多并列的原子,这些原子之间只是有些外在的和短暂的接触。实际上,尽管社会成员完成交换的时间非常短暂,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却远远超出了这段时间之外。他们在执行每一项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依赖于他人,继而最终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关系系统。因此,我们所选定的工作属性实际上来源于某些常久的责任。因为,一旦我们执行了某种家庭职务或社会职务,我们就会被陷入到义务之网中而不能自拔。特别有一种机构,我们对它的依赖总是有增无减,这就是国家。”[ 页185.]   涂尔干的理想是将职业道德规范变成一种“软性”的法律,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内化于每个个体内部的一种共同意识。或许,社会分工就是把每一个职业团体重新划分成一个个具有共同职业道德规范的团体。如果把职业道德规范更名为集体意识,那么每一个职业法人团体都会想一个传统的机械团结团体。但是这种说法又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些职业法人团体之间还会产生各种联系,这和机械团结社会完全不同。   即使职业道德规范能够起到一种“软性”法律的作用,但它应用的范围却很有限。因此,这些“软性”的法律最后会演化成“长久的责任”。这种道德性法律只能依靠一种机构,那就是国家。国家除了协调各部门的协作之外,似乎还可以唤醒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感情。第一卷的最后,有机团结社会的个人道德问题落在了国家之上。为什么是国家?为什么国家能够唤醒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情感?笔者初读到此处时,北京奥运会的盛况立刻浮现出来。我曾亲历北京奥运会现场,那种对国家强烈的归属感几乎难以再现。零八年八月短短一个月时间,这场规模空前的盛会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中国疯狂。每当我回想起体育馆内全场观众起立高唱国歌庆祝中国选手夺得金牌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国家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让个人为之沉迷?   如果按照涂尔干的理论,我似乎很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涂尔干开辟了一条我读不懂的道路——职业伦理与道德(当然这可能与笔者生活的中国社会从未重视过这一团体有关)。就像他把国家比作有机体的大脑,那么职业伦理与道德就是连接中枢系统和其他功能器官的血管和神经。在第二版序中,涂尔干把职业伦理与道德推向了更高的高度。“要想治愈失范状态,就必需首先建立一个群体,然后建立一套我们现在所匮乏的规范体系。无论是整个政治社会还是国家,显然都担负不起这一重任......只有在与职业活动关系紧密的群体对其作出有效规定的情况下,职业活动才会认识到自己的功能,了解到自己所具有的需要和每一次的变化状况。”[ 页17.]   也就是说,职业伦理与道德为现代性的有机团结提供了基础和中介,道德的个人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得到实现。在此,国家意味这什么呢?第一卷结尾处国家还是我们不能自拔的依赖,而到了这里,国家似乎已经负担不起对社会整合的重任。当然此处推论的起点起源于他对失范的关注。第二版序中的国家观似乎是第三卷中国家的延续。   “任何时候,政府都很难规定各种经济市场的条件,指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根据消费需要来确定生产规模等等。所有这些具体问题都会带来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况,都必须参照许多特定的环境,只有熟悉这些环境的人才能认识到它们的特性。本质而言,如果这些功能已经陷入了不和谐的状态之中,那么政府则很难使它们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起来。”[ 页320.]   国家固然重要,但是却很难处理专业问题。例如美国最高法院退出复杂经济案件审判等。在高度专业化的社会,职业团体更像国家之下的一个二级机构,它不仅可以成为现代个人道德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中介。职业团体所附带的伦理与道德已经不满足于神经和血管的功能,现在它也把肌肉涵盖在内。   “能够为组织社会和有机体产生统一性特征的只能是各个部分之间自发而成的共意状态,这种内在团结不仅像社会上层核心那样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这里所说的核心只不过换了个花样,好叫人们去膜拜它。因此,大脑并不是有机体统一性的创建者,只是他的表现者,它可以使有机体产生有效的作用。”[ 页320.]   国家不仅处理专业问题很是棘手,它也无法使社会变得和谐。这种和谐只能来自于一种社会自发的共意状态。大脑是有机体的控制者,但并非有机体这一统一机制的创建者,国家只是社会这一创建者的重要器官而已。如果国家所治理的不单纯是经济关系,那么它就不可能高于社会,也不是社会的寄生物。   涂尔干一直试图论证,尽管是在现代,个人的道德依然有其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自于社会。“正因为人生活在社会里他才会成为一种道德存在,而道德是由群体团结构成的,也伴随着群体团结的变化而变化。”[ 页357.]现代性的个人道德有其独特的有机团结基础及其建构的方式。在《社会分工论》中,这种建构的方式前后提供了两种可能。前者依赖于国家,后者以依靠职业伦理与道德规范。社会分工虽然带来了众多失范的社会现象,但是这些失范可能只是由于职业伦理与道德尚未完全建立。“(分工)在人与人之间构建了一个能够永久地把人们联系起来的权利和责任体系。就像社会相似性产生了法律和道德,并以此来保证这种相似性一样,分工也产生了各种规范,可以保证相互分化的各种功能进行稳定和正常的协作。”[ 页364.]   集于《社会分工论》的两种反差很大的国家观,表现了涂尔干对于国家角色安排的困惑。但是以下这段文字倒可以拿出来进行讨论:   “政府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完全是哲学对科学所产生的作用。科学的多样性本身就是对科学的统一性的破坏,每到这时,一种新的科学就担负起重建科学统一性的使命。”[ 页319.]  社会分工不断发展,新的科学不断涌现,从飞机、汽车到金融产品,互联网,越来越多涂尔干无法预料道德新兴科学逐渐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并很好的融入社会这个有机体。国家的哲学式作用虽不能决定或预见新兴科学的出现,但哲学的根本性功能却是任何科学无法取代的。随着劳动分工差异性的日益加大,国家在现代社会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国家的发展壮大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特征。在现代社会,国家是一个以负责提供和保护个人权利为首要任务的机构,然而没有一个现代国家只是充当公民权利的保证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国家要扮演的可能不仅是完成经济功能,国家的发展与道德个人主义和劳动分工的增强更是直接相关,如何做好道德教育的辅助之手,或许正是涂尔干的暗示。“总而言之,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我们自己确立一种道德。”[ 页367.]
  •     “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这是本书作者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的名言。《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学说的开山之作。作为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的齐头比肩者,埃米尔•涂尔干同样被誉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特殊的理论地位和思想影响是不言而喻和不容置疑的。他的特殊之处在于,韦伯关注的是“struggle of power",马克思关注点在于"economic conflict ",这两位都是从分析矛盾从发,尝试解释是什么破坏了社会。而涂尔干却与他们相反,他从分析团结出发,他的问题是“what bring us together , why society is not falling apart?”本书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指出社会的多元性且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部分则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在读译言和自序时,我曾怀疑这本书到底是经济学论著还是社会学论著——涂尔干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对象,却要从中找出非经济的深远意义来。直到读到“有机团结”的部分,才恍然大悟——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见微知著地描述了经济活动中社会形态的进展和嬗变。其主旨在于,“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在涂尔干所处的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学隶属于哲学范畴。涂尔干主张社会学应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并强调除去经济社会学、道德社会学等等,还当有社会形态学这些特殊社会学。深受社会学鼻祖奥古斯特•孔德影响的涂尔干一样怀着“社会科学可以和自然科学采取相近的研究方法”的态度,他的实证主义精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本质的特殊看法,即认为社会现象是待发现的客观事物,包括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现象都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事实;二是关于获得这些知识的手段的独特观点,即认为应该通过超然的、价值中立的科学观察方法来获得:“收集实证材料的过程,就如同自然科学家所进行的化学或者物理实验研究一般。”此书于我的最大影响,就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吸引力之巨,可以看到,书中的每一页几乎都有实例的佐证和一系列的推断过程,而有趣之处在于,涂尔干总是先根据外部形态为事物下一个定义,再根据这个定义去找寻实例和搜集资料从而证明出自己学说的正确性。贯穿全书的并非是涂尔干的自说自话,他对之前与之相关的每一种错误学说都进行了细致周到的批驳。放弃了宗教信仰的涂尔干同样批判当时接近信仰的共同意识,认为这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并指出分工将代替宗教成为维系社会团结的重要力量。在本书的第一卷中,通过纵向的时间轴贯穿下来的不同时代标志(如氏族部落、两性关系、犯罪等等)表达他在本书中的中心思想:分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经济利益。甚至如果没有社会作用,经济的增长也无从获得。涂尔干提出了两种法律对应下的两种制裁,压制性制裁会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但这种印象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至真至恒,而是会渐渐产生消极影响;而恢复性制裁作为顺应社会变化的迎合物,越来越起着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它不以压制事物为目的,而是恢复事物的原貌,无关情感,也就高于涂尔干所批驳的共同意识。恢复性制裁所建立的社会架构不断专门化,这都来自于劳动分工。同样的,有机团结也要远远优于机械团结。与机械团结不同的是,有机团结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并非相似性之上,这正是劳动分工带来的差异和距离所形成的。一切都证明,劳动分工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正推进我们的发展。第二卷则讨论了分工产生的原因。“正是对幸福的需要才驱使个人日益走上专业化的道路。”针对当时的守旧势力,涂尔干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总是认为祖先享受不到我们所享受的快乐,于是对他们产生怜悯之心。然而我们却忘了,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来享受这些文明。”纵观人类社会来看,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人们之间的区别不断增加,职业专门化也日益加剧。充满责任感的涂尔干也提出“合作精神和职业精神是否会替代地方狭隘主义倾向”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要使社会分工机能充分完备之时,组织社会才得以长久存在,社会才得以稳定持续的发展。最后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劳动分工的反常形式。一种是失范的分工,在这种情况下分工不会带来社会的团结。涂尔干认为,在社会、资本市场上出现的失范,是因为新的关系产生得太快而新的组织形式未能及时跟上;在科学研究中出现的失范,是因为学者未能意识到本科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涂尔干认为只要依靠分工,加以一个完美独立的器官(即国家或政府)就可以解决包括这个问题在内的因分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另一种是强制的分工,即在外部条件不平等的强制条件下建立劳动分工,解决之道即尽量使社会公平。再一种是分工的松散现象。因此,保持个人的活力,使之更好地与集体协作是十分必要的。在本书的结语,作者提出,分工不仅能够展现出我们所确定的道德特征,也可以逐渐成为社会团结的本质条件。涂尔干同时也承认,当时的社会道德正承受着磨难和考验——因为旧的道德随着时代进步正渐渐消退,而新的道德却未能迅速更迭。要使新的社会道德蓬勃成长、散播、经久不息,就要不断地发展社会分工,使全新的社会团结巩固起来。在解析全书主干和中心内容之余,我对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也有一些不同于他本人的理解。在“分工的反常形式”中,涂尔干提出一个专精于某专业的学者,比一个了解各个领域却只会泛泛而谈的空谈家要更值得尊敬。但从长期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个专精于某领域的人,显然要比后者显得淡漠、会对生活失去兴趣。会令人变得如同行尸走肉,真正成为工业文明的祭奠者,社会团结将成为一纸空文。另一方面,涂尔干提到分工失范的解决之道在于公平。对于涂尔干所处的时代而言,这是可能的,毕竟工业进程刚刚开始,科技相对落后且人口数量少。然而,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些前提。如我们当今所处的社会,建立一种公平的机制简直太难。人口数量大,工业迅速发展,竞争激烈,人们只能被动地去选择职业。这是否也是一种所谓的“外部条件不平等”情况下的分工?如果是,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解决。而相较于其他社会学家的鲜明态度,涂尔干对有些问题的态度也显得模棱两可,如国家与政府、集体精神的消失和现代社会团结的建立等等。但正如本书前言所说,“一种思想之所以会有生命力,并不是因为它可以通盘解决各种问题,而是因为它为后人铺陈了各种活生生的问题。”而我之所以可以提出这些异议,也正是因为有一百年前涂尔干的这部伟大的著作。它的价值,不容质疑也不可磨灭。时代车轮滚滚前行,碾压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印记。对于今天的我们,当我们阅读涂尔干这部充满历史感又有着预言性的伟大作品时,会被他精妙的语言和缜密的逻辑所震撼,也会被书中所传达出的知识和力量所折服。个人信仰日益缺失的今天,我们应当竭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道德。正像涂尔干所处的那个时代,尽管百废待兴,尽管社会学作为一种长期处于非法地位的学科,他依然能够建立出一套独特而严密的社会分工论。于我们每个人,涂尔干都是学术上,也是精神上的导师。如果读者能够尽力思考并达成自己的道德和目标,令社会变得完满团结,我想这是涂尔干的这部《社会分工论》流传至今的最大意义所在了。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还不错吧,侧边切割的优点毛糙
  •     嗷~~~~
  •     书很不错,很值得读,订单下了第二天就到了太快了!
  •     2015 01 27
  •     11年。
  •     涂尔干根据自己当年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真是,让人望尘莫及啊
  •     正在读。翻译质量由开头到后面呈下降趋势......
  •     依然是熟悉的涂尔干的文风。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明显的社会整体论(唯实论)取向,以及社会决定个人倾向。
  •     入门必读吧
  •     正,并且亚马逊盒子做得很严密,书角什么完全平整。
  •     纸张我喜欢,字迹清晰
  •     他像一个老者般把社会的故事娓娓道来。
  •     经典! 需多读!
  •     社会学入门,挺好的。
  •     这学期教育社会学核心读物。涂尔干写得真好,翻译也格外出色。所谓机械团结,就是在同质性的前提下达到的削平整齐,而有机团结,便是在差异性的前提下各安所宜。涂尔干毫无疑问赞同后者,但我看到的是,前者往往被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等东西招魂重生。
  •     又一篇复杂的社会学著作…… 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感…… 涂尔干在如此年轻的时期就已经依靠自己的博士答辩论文确立了一门学科,这怎能不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不过本书应用的基本逻辑方法并没有特别标新立异,例证、反证用的很多。虽然主体基本清晰,明确的叙述了环节社会与有机社会的定义和特征,并且通过引入社会容量、社会密度等简洁明了的定义论证了社会分工产生的原因、必然性以及与道德、社会的关系。通过研究法律(强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自杀率等明确的指标作为研究方法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本书中大量引用生物学方面的例子作为论点实在是令人难以信服,就我个人而言,我反正是很难理解为什么生物进化上的某些例证可以毫无障碍的平滑转化到社会学领域毫无顾忌的加以引用。未免使说服力打了不小折扣。
  •     阿迪系列,排版上偷工减料。从法学方面谈社会分工,道德中立。是得多看些法学和宗教学的书。
  •     到处弥漫着进化论的气息,尽管作者在结论时认为进化论有对有错
  •     是社会学奠基作品之一。但是本书有部分观点已经过时,比如“颅相学”。
  •     补。
  •     (1)悔当初没读过这本书啊;(2)规范、法治、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功能主义
  •     吉登斯能成为当今全球顶级思想家 .有一点极其重要,就是对社会学三大奠基人著作的梳理.我们后辈应该踏踏实实从源头学起.努力读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以及相关历史哲学政治等方面的书。
  •     喜欢,这是社会学大师奠基作
  •     2016/8/6
  •     基础概念了解太少,战线拖得太长,啃起来好勉强……
  •     第一本读的社会学著作。摸路中……
  •     20170109 借书 读了半个月终于看完,伟大。一百多年来至今多少个博士生还踩在涂尔干的肩上毕业啊……这篇博士论文写在35岁,巴黎高师,也不知道我35岁的时候会在哪里。
  •     还没来得及看,质量还行。,
  •     读了我11天终于读完了!!!
  •     终于读完。比起《自杀论》累人,且逻辑没有前者清晰。主要论点即分工并非导致社会混乱的原因,恰恰相反,分工孕育了现代社会团结的可能,因此分工是具有道德性的。而社会的危机之所以产生恰恰是因为由于社会规范没有建立、分工没有完全发展以及外在不平等的存在使得人们不能够各得其所。在第二版序言中,涂尔干进一步提出了以“职业团体”作为解决现代危机的良方。但是今天社会中充斥的的仍是反常的分工,涂理想中的“外在条件的公平性”似乎是一个无法企及的未来。
  •     虽然只看了开头,但是就能读出涂尔干理论的深邃。非常值得一看的一本书。不论是学哲学的,还是学教育的。都会激发你对社会的自己的思想~
  •     比自杀论差多了,特别是最后的结论部分。
  •     看完之后就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中确实处处有“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斗争
  •     书没仔细看,书的封面有点破了,内容的话需要认真去看。
  •     道出了分工是有社会原因的,就是社会密度和社会交往强度。
  •     典型的涂尔干式书籍,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等等概念让人印象深刻。不过相对于韦伯的著作来说显得有些枯燥
  •     读不懂的书都是五星
  •     经典重在划时代的理念的提出,而不在于结论和过程的错对
  •     和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中涂尔干的部分一起读有助于理解。
  •     涂尔干真是目前我见到的最让人惊讶的学者,没有之一。
  •     看着书真是累死了
  •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     拜读
  •     翻译很赞,将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分析的很透彻,不过有些地方略过时了
  •     很激发想法的书。涂氏思想之开山作。
  •     书的质量很好 是正品 关键是内容好啊
  •     相较于内容,清晰的行文和严谨的论证值得每一位社科学生一读再读。
  •     虽然有点晦涩,但还是读懂了大部分
  •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要想真正了解的他的主要思想,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给人以灵感的书。
  •     很粗糙(不是指文风,是思路推进的方式) 大概读完,只能模糊地意识到它的确重要,等日后仔细重读梳理
  •     先讲了社会团结的原因,重要的是法律的内化。刑法压制对应于机械团结,改良性法对应于有机团结。两种团结都是动态的,建立在受刺激时刻的共同感受上。分工是因对丰富的追求。不同于齐美尔(真正的好书,经由作者长久的思考,而不是靠那些机灵的诡辩,所有都是缓慢隽永的推导…
  •     真牛逼啊,要是大二那年继续读完就好了。。虽然还不完整,但已经是很完美的体系了。
  •     名著 值得反復閱讀
  •     看的第一本涂尔干的书,于2015年10月看完。其中对于社会分工的原始来源很有兴趣,特别是应对那个时代出现的三种反常的分工,提出职业团体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