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近似于爱》书评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05735810
作者:米果
页数:304页

我决心以一场伪失恋来表达我对食物的爱

最近的心情很不好,起因很俗气。在毕业季和男友成功地异地,然后现在带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继续异地。身边的每个人几乎听了我的故事都是劝分的,因为成功地在毕业当上了“最稳定”的公务员,而男友在北京也没有离开的打算。可是想想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就觉得未来虽然不可确定,但是当下很美好,如果能好好享受比纠结要好多了。我们在一起,三观很合,延伸到小事上来说就是吃东西没有纠结和争吵过。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吃东西简直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好吗,吃都吃不到一块儿去这日子就没法过了。吃过的食物,再次吃的时候,种种记忆会浮上心头。就像读书的时候听过的歌曲,再次听到那首歌,还会记起书中的内容。吃着和你一起分享过的事物,就会想起你。现在虽然异地着,但是每每想到,深夜一起跑出去吃路边的麻辣烫,路过家门口的时候有一家好吃的日料有好吃的蘸面,下了地铁口有家古早味蛋糕很软很绵,走过两个街口特意陪我去义利买蛋糕带给室友,周末经常做公交车去南锣鼓巷吃吃吃,最后在北京的三天去日坛公园喝了好喝的猕猴桃汁和王府井的小尕子,还有我们刚刚约会没在一起的时候,一起吃过的每家餐厅。大学时候的同学,两个人在一起以后胖了起码有十斤,这样的结果就是提到北京的每个餐馆几乎都是“吃过啊!”。看着他们最后一起留在北京,似乎还要继续吃下去的幸福生活,羡慕得不得了。记得减肥的时候,经常以各种借口吃东西。比如,冬天怎么能不吃烤红薯,看电影一定要吃爆米花,逛街遇到炒板栗一定会买。其实,冬天的烤红薯是每次遇见一定会和室友分吃一个,看电影吃爆米花的习惯来自某本小说,至于板栗,也来自于某室友。我们常说“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说得这句话都俗气了,可是真的,这是最好的概括。我喜欢书里的一些“台湾式”的词语,例如澎湃、例如台湾人喜欢说的“仔”。看着作者精心写下吃过的种种回忆,突然羡慕起作者来。食物带着感情来到我们的世界,和我们建立起联系,几乎串联起了我们整个的社交网络。说回我的题目,说回我的伪失恋。其实我也纠结了很久这段感情要不要继续下去,不过就在刚刚,突然觉得还是要坚持一下。虽然并不知道未来的终点是否美好,但我愿意暂时忍受这痛苦。

味蕾的记忆,最牵动人心

你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感受,小时候吃的某道“妈妈菜”,自己用同样的方法做,却再也做不出同样的味道;即使劳动母上大人亲自下厨,用同样的做法“洗手做羹汤”,也再吃不出原来的滋味。有些菜就是这样,吃过一遍,就永生难忘,却再难复制。原因很简单:一道菜肴之所以能牵动人心,有时候并非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它背后承载的记忆。我们心心念着某道菜,其实念的并非菜本身,而是那道菜承载的美好时光。记得之前看过一种说法,说女人要抓住男人的胃,才能管住男人的心。可在我看来,抓住胃其实只是表象,真正起作用的,是她通过做的菜表达的心意,以及给男人留下的不可替代的美好记忆。当男人对这份记忆不再珍视,有钱什么山珍海味买不到,几个家常小菜又能算得了什么。重要的不是菜,是做菜的那个人,是菜中承载的情意,是两人共食的美好时光。记忆这种东西,真的非常牵动人心。而在六识之中,味蕾的记忆,往往最为深刻。我想,这也是抓住胃那句俗语由来的原因,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火遍大江南北的重要原因,更是这本《美食近似于爱》的独特之处。实话说,《美食近似于爱》并不是一本文采特别出众的书,但却能够一直勾引着人读下去,欲罢不能。原因就在于,这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美食书,而是一份饱含温度、满载亲情的回忆录,能够让人想起自己小时候与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读起来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引起共鸣。当作者米果细细描述自己小时候做饭的情景时,我会不由自主想起,幼年时守在煤炉旁看着饭锅以防焦糊的画面;以及淘米做饭时,怯怯地用食指探测水量是否适中的记忆。草地阿嬷的豆仔薯汤、咸菜蚵仔汤、皇帝豆汤,母亲重油重盐的“手路菜”、手作布丁、彩色卤肉饭、肉豉仔……当她一一细数母亲、阿嬷做的菜时,我则会想起小时候妈妈的拿手好菜勾芡青菜羹、米粉蒸肉。当她写自己返家探亲,菜色澎湃到自己不好意思婉拒高热量高胆固醇或“重咸重油”的菜食时,母亲和外婆给我热情夹菜的记忆,就如野马一般,闯进脑海不停奔腾,直到眼泪流出来才肯罢休。虽然写的也是台湾风情,有很多台湾特色元素,但米果的《美食近似于爱》绝不是一份简单的旅行指南。这本书并未流于知名菜馆的简单盘点和介绍,更多融入了难以割舍的私人记忆和故园情怀,对台湾风土民情的展示,远比一般的旅行书深入。从这点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文化书,而非单纯的美食书或旅行书。正如作者米果自己所写的那样,她是在“以料理重温逝去的亲人曾在这世间共同的证据”。小儿女的朴素情怀和温馨念想,足以打动我这样一个漂泊异地、常年吃不到“妈妈菜”的人。“隔一程山水,你是我不能回去的原乡,与我坐望于光阴的两岸。” 食物和记忆的关系,真的非常奇妙;味蕾和记忆的关系,也最牵动人心。读这样一本书,是慰藉,更是折磨。慰藉在于,可帮我找回因为忙碌而渐渐散落在脑海深处的记忆;折磨在于,勾起了我挥不去的思乡情,思母意。

美食与生活构成人生一小道风景

近几年的书市,旅行和美食类的书籍一直受到大众的追捧,因为这两类话题轻松,贴近生活,它们不如一般故事小说那样费时间阅读,还费脑力分析,我们更喜欢视觉的享受,简单轻松读完一本书是当今快速运作社会的一种习惯,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千人有千般态度。《美食近似于爱》,就是一本温情的美食类读物,这是台湾本土作家米果介绍特有的台湾家常美食,每一个美食都伴随着作者人生中的一小段经历。学到每一道美食的做法的同时,还能透过字里行间,领略一段段趣味小故事,或童年趣事,或长大后的拼搏经历。平凡如你我,跟着作者的文思,仿佛也回想起小时和长辈做饭时的情景,怀念童年的遥远时光,回到当下平凡的工作现实中,对父母长辈的敬佩,心中不自觉地想要承担起作为成年人的责任与尽到义务。对某道食物的怀念,往往与某人有关,或是亲人,或是爱人,或是曾经出现在自己人生中的过客。对姜烧酱油味的菜品的怀念;对摆满大碗汤的餐桌的记忆;对厨房身影的幻想;皆是作者对家中长辈的思念。对于饭食餐桌的最初记忆,大概都是从族中三位女性那里得来,外婆、奶奶和妈妈,传统的家庭厨艺也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吧。一年年长大中,上课也学到了自制的蔬菜拌沙拉,上班后也偶尔会吃外卖便当,闲暇时,也自己去菜市场逛逛,看上钟意的菜品就买回家,精心烹饪一顿美味,犒劳自己。年轻时,我们喜欢挑战,我们热爱重口味。调料繁多的卤肉,油煎出“赤赤”声的迷你小型鱼,美味鱼丸汤,满满猪肉脂肪的肉臊饭,这些都是年轻时的喜爱。但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经历了更多的事,更爱惜自己的身体,饮食类也更以清淡为主,油腻食物已尽量少吃。简单原味的红白萝卜,煮个汤也能吃的有盐有味,淡雅的素菜,清蒸桂竹笋,鲍菇菇炒肉片,配份番茄蛋花汤,简单家常的小菜也能养人,育人。作者以淡淡的文笔,带我们一起回味小时候,一起经历读书成长,一起学会自己做饭做菜,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每个地方有其独特的生活特色,大同的食物是相似的,而正因为有的地理上的差异,才能形成多样,自有的生活风俗。多提一句。其实,一直都知道台湾人很受日本人的影响,毕竟离的近,说话方式,处事方式,生活习惯,很多的相似。可还是很不喜欢作者在文中不时的提起有关日本的相关元素。

我是吃货,我很快乐

一边流着口水一边读完这本书的。书中介绍了许多台湾著名的食物以及作者对于这些小吃的情怀。是亲情,是喜爱,是想念,是浪漫。正如作者所说,也不是什么复杂的彩色,一旦有感情,吃起来就有牵挂的黏度。无论是咸肉卤肉,还是炒面凉面,无论是米粉蛋包饭,还是布丁鲜奶。作者找回了自己的记忆。也点亮了我们心中对于食物与人情的期待。我也是个吃货,妈妈虽然很尽力的做每一道菜,但确实没有做菜的天赋。可每当吃到外面的菜品,还是不禁想起妈妈做的菜,无论是拔丝红薯,还是清蒸鲈鱼。做的都有瑕疵,却还是能品尝出一份叫做爱的调味品。这本书做得非常精美。四色很漂亮,特别是那些朴实无华却又色彩鲜明的食物,总是能勾起我的欲望。作者的恬静与满足也被我品尝了出来。就像书中所说,每一种美好的滋味都来自于美好的心意,放进嘴里,人就会微笑。它象世间所有的好东西,像夏日傍晚的微风,让人轻轻飘荡的音乐,近似于爱。每一次相逢,就想找到一份爱。喜欢作者的一句话:食物知道家的方向。就像我们的记忆中会留下亲人的味道一样,食物也会让我们想起许多的经历。真正的品尝美食就在于自己的感受。就像作者说的,走在白天与黑夜交接的暮色中,倘若巷尾飘来邻人烹煮晚餐的香气,恰巧有姜烧酱油的味道,不自觉就在步履之间定格,仿佛被时间下了蛊,时空磁场瞬间翻转,随即跌入记忆的缸底,缸底摇晃着焦黄的糖蜜色……好想回家。看着作者的文字,闻着字里行间的气息,品尝了她描述的一道道美味,愈发觉得,生活处处有惊喜,有感动。就想跟恋人的相处,你可能记不清和他一起吃过的东西,却能记得那份甜蜜。或者可能吃的根本就不是美食,你却还是能吃的津津有味。生活本来多数情况下就是平淡的,可是,一些美好的东西点缀了我们的生活,就像食物,就像爱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我是吃货,我在恋爱,我很快乐。

美食是表达爱最美的方式

《美食近似于爱》这本书是台湾作家米果所写,我并不知道这个作家,百度了一下也没有很详细的介绍,豆瓣上对米果的介绍是类似如下的一段话:米果,台南出生,酷爱棒球与日系推理小说,曾获几项台湾文学大奖,手握四个专栏,同时也是重度网络使用者,已出版书籍十余本,同时酷爱逛市场和做菜。翻开这本由56个故事和100多张美图组成的书,我觉得米果是一个很幸福的人,有一个很会做饭且很爱做饭的妈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在这本书中,米果用正宗的台湾腔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与美食相关的故事,有关于她母亲对美食的执着和严谨,也有米果阿嬷令人无法复制的美味,更有米果自己工作后的便当以及自己在租住的房间内所做的“自慢菜”,看似简单的美食,但因为是带着感情做的美食,使一份简单美食有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价值。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我的童年,那时我还吃猪肉,去三舅家的看姥姥的时候,姥姥给我煮肉做菜,其实我是吃了饭去的,但我依旧把姥姥做的饭菜都吃光光,临走的时候姥姥还从舅舅家的冰箱里给我拿一袋儿卜卜星让我在路上吃,因为妈妈怀我时,闻到猪肉的味道就恶心,自此以后我家就没有吃过猪肉了,虽然我没有什么后悔,但我好像因为不吃猪肉就错失了很多的美食,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吃货,而在姥姥那儿吃的那顿饭,是我吃猪肉为数不多的记忆。十八九岁高中毕业之后,开始在外地上大学,便开始有很多机会在外面吃饭,寒暑假回家也总是和高中的好友在外面吃,总觉得外面的饭菜要比家里的好吃,后来在家工作几年后到外地工作,每天吃着家里带的便当,看到同事们为了午餐吃什么而烦恼,感到生活无比幸福。美食个人带来的幸福感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我总觉得美食是表达爱的最好的方式之一,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美食都能帮一个人表达爱,我想我的母上大人在我在家的日子里不辞辛劳的给我做一日三餐的时候,不会觉得是在向我表达爱,而不是亲人却愿意为我做饭的人,一定是爱我的,我确信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作者是做料理是一个需要经验的工作,虽然我认为很多工作做到最后都是熟练工种,但我觉得做饭还是需要一定的天赋的。我身为一个巨蟹座,曾经也对做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我在做了一段时间后,不知是经验不足,还是做饭时间太短,我做饭的水平最终停留在“能吃”的水平上,但我周围的朋友分分钟都是自学成才的做饭好手,让我很是挫败,但我很替他们周围的朋友高兴,因为如果有个会做饭且爱做饭的朋友,你会在你的人生中不时的收到惊喜和只有美食才能带来的幸福感。我想很多人都认同妈妈做的饭菜永远是世界是最美味的食物,也有一些“无知女性”秉承“想要抓住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男人的胃”的想法为爱人做着可口的饭菜,我虽然不太赞成这些女性的想法,但我觉得这和妈妈给家人做饭时所带的爱意是一样的,可见爱情和亲情一样,美食都是表达爱意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常说惟美食与爱不能辜负,而美食是表达爱最美的方式。

从故乡到他方,从家常小菜到快餐食堂

古时候的人们说:民以食为天。从童年故乡到异地他方,从家人的家常小菜到公司学校的快餐食堂。对于漂泊在异乡为异客的人来说,故乡里最怀念的除了童年,更多的还是父母为我们亲手做的那些家常小菜。时至今日,对于我来说最爱吃的还是外公的猪肉海带炖粉条。从出生以后我就是在外公家长大的。父母都是出苦力的农村人,每日操劳不休。小时候在家里是吃不上肉的,我的家里曾一度穷到要靠外公的工资补贴米面度日。所以后来,外公大手一挥,我便在我外公家住了下来。外公那时是邮局的邮递员,每日骑着自行车风里雨里的四处送信。那时每天最期待的事便是等外公回家。因为每次外公回家,少不了的,都要给我带一些爱吃的零食。冰糖葫芦、糖人、油饼、烧饼、酱香饼数不胜数。而且外公的厨艺那是一级棒的,抛开所有的感情在内,外公做的菜真的是没话说的好吃。以至于我一度疑问外公为什么没有在饭店做厨师,也好奇外婆是不是因为外公的厨艺才嫁给了外公。外公一辈子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我的母亲是老大,我也是外公的第一个孙子。对于老一辈人“重儿轻女”的观念来说,那时候的我真的是所有人的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是不带一点夸张的。小时候,每天我都有一份专属的菜——肉。外公每天下班回家必要带上一块肉,切成块或蒸、或煮或炖专门给我吃。其他人那时候可是碰不得的。就这样,从我还没有长牙时嚼给我吃到后来长牙之后自己抓着大块的肉“自食其力”,外公却很少吃过一口。直到我小学毕业,开始回家住,便再难常常吃到外公做的菜。及至上了大学,及至开始工作,去外公家吃饭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再到后来,外公做的菜有时候会太咸,有时候会太淡,鱼鳞也会剃不干净。于是外婆接过了清理食物的活儿。有一天,外婆清洗着鸡肉跟我说:“你姥爷啊真是老了,这鸡都洗不干净了。”我鼻头一酸,当时差点流下泪来。我嘿嘿笑着说:“我去抽支烟。”外婆絮絮道:“去吧,少抽点,烟又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嗯嗯啊啊的应着,转过头眼泪就流了下来。后来,我开始跟外公学做菜,却只能简简单单做一些小菜。外公拿手的炖排骨和猪肉海带炖粉条却始终做不出那般味道。其实,在《美食近似于爱》一书中对我来说所能感同身受的食物并不多。以中国浩瀚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创造出的菜品与菜系实在太多,光是南北菜系便无可计量,更遑论大陆与台湾。然而这本书却并未让我失望,虽然书中的食物未能让我感同身受,书中的温情却让我怦然心动。食物最早承担着填饱肚子以供生存的责任,而及至食物被称作“美食”,它便早已不仅仅是填肚子,而更加意味着味觉上的享受,还有情感的倾注与诉求。而当我们漂泊无定之时,除了对家人和故乡的怀念,更多的恐怕还是每日不可避免的三餐饮啖。有人说,她用食物拴住了我的胃,也拴住了我的心;有人说,他做饭时认真的样子,只是看一眼便陷了进去。而我想,这本书终究是一本写给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书。因为你会在这里看到你的童年趣事,你的故乡温情。而当你在晚上八九点钟加完班回家的路上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即使是你不熟识的食物,文字间流淌着的温情与目光仍会给予你无限多的,怦然心动。——转载须经作者授权,请豆邮联系作者。谢谢

味事

美食烹饪其实是一门生活的显学,我很热切的看着那些门内汉,内心满是羡慕。最近看的一本书,是这本《美食近似于爱》,书中写到的56个故事和108张美食图片,让我生起了一种对生活前所未有的敬畏。在一切的时空变幻中,吃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它承载着的是美好或者难过的回忆,或是想要重温的味道,或是生命中的某个人和你的一个交集,总之,关于吃的故事,绝不会少。小时候我爹常和我打趣式地说: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长大后看来,吃也成为活着的一大乐事之一。把过去的吃食经验,排列组合般在脑海里涮一遍,发现出许多有意思的人事来。对吃的执着和平常心,也许是来自伟大的遗传。我并不迷信星座,但是看多了处女座的爹和巨蟹座的妈的生活日常,全是求完美先生和差不多小姐的日常,终于明白我对吃和生活的态度的来源。爹:“小奇,中午做红烧鱼,鱼肉呢,要有点酥脆,却不至于烧焦,肉质还保持软嫩不柴”妈:“晓得嘞。你就知道指挥,嫁到你家几十年了,你动手做给我们吃的时候,5个手指头数的清……”爹:“呵呵呵呵,看你的了!大厨(是带着怀疑的语气)”妈:“好吃你就说啊,不好吃你就别点评了。”爹:“这鱼肉没入味啊,肉,老了点……还凑合咯,哎,掌勺这么多年,也没点长进……”爹亲再继续的时候,我们娘仨基本保持默契性的沉默,实在嫌烦了,我就会发话了。“老周呀,毛主席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嘞,有得吃就不错,你别说了。你脑袋真笨啊,我妈的厨艺是要夸才能夸出来的,你这餐餐都批评,多打击大厨积极性呀!对吧!妈妈……”这个时候,我妈妈基本都是憋着笑,沉默。然后下一餐的时候,爹妈又会重复上一餐的故事,“盐少了点,该多放点辣椒,火候还不够啊……”这就是处女座的爹,实在烦的时候,差不多小姐的我妈,也会闹脾气,可看到我们在,总是忍着不大发作。也因为食物的味道,不合我爹的胃口,脾气不好的时候,爹亲也会做影响我们食欲的事情,这样不好,但是腌臜琐碎,酸麻呛辣,吵吵闹闹又不弃不舍,这就是世间的夫妻。食物里的迁就、忍让和喜好、包容、以及赞美与批评的一切,都昭示着平淡的真相。当然也让我在独自生活的时候,遗传了对某些食物的追求完美和对简餐汤饭的平常心。我想,这该归功于父母的基因吧。诚实说来,我觉得餐桌氛围,非常重要。小学到高中,爷爷一直与我们同吃,饭前有说有笑,正式用餐时,老先生的习惯“食不言、寝不语”坚持得很好,到正式开动的时候,便要求我和弟弟保持好坐姿和端碗、用筷的习惯,不发出啧啧声,不用筷子碰碗声,那时候的餐桌,像是一种仪式。饭后随走收碗,粒米不留碗中的要求,对那时候的我们,苛刻近乎有点变态,但餐桌的氛围很好,是祖孙三代无声的默契。食物从舌尖到喉间的纯粹,不单是一种生活态度,酸甜苦辣的情感,一如食物的调味剂。实习期的第三个月,收到肉包寄来的一口电饭锅,她说:闲下来的时候给自己煲个汤,生活不能凑合和将就,身体最重要。那口锅最常用来熬粥和下面条。离开南昌的时候,打包寄回了长沙,这口锅,还“健在”。在南昌,下班有时晚了,遇到稍有凉意的天气,一个人走路回家,碰上高跟鞋又有点磨脚时候,走着走着觉得自己有点孤单,那孤单的瞬间,会想吃点热的东西,最好有汤,还有点辣,会想念有家人朋友一起吃饭的场景,那个时候,给爹妈或好友打个电话,嘻哈问:干嘛呢,吃饭了吗?吃什么菜呀?冷风中模糊听到爹妈和好友的回答后,我就会哦哦哦,然后说那么事我挂啦!每月例会,和领导同事们一起聚餐,通常要喝点酒,无酒不成席,初出学校的姑娘,没有酒量有酒胆,敬酒前,在大家觥筹交错间默默往嘴里塞肉和蔬菜、再配几口汤,生怕胃里没货,一喝下去直接呼睡不能回家。那时候,对美食是轻慢的,带着小心和忐忑,要怎样拒绝下一杯的忐忑,怕自己傻哈哈说错话的忐忑。人生三友:酒友,茶友,“猪朋狗友”,酒友在我生命里,彻底不复存在。也有临近下班的时候被雷经理和张经理叫去吃面或者去吃“独门火锅”,听他们“互掐”我在中间打哈哈。冬天里的面和“鱼头火锅”在一天的忙碌结束后,异常美味。也有下班叫领导去吃烧烤、烤鱼的寻味解馋之旅。那时候觉得,吃馋不分阶级不分年龄和职业,与工作关系无关,而是一个吃货分享美好食物的真心。放松下来的周末,和慧霞姐姐穿街走巷或者去她家蹭饭的时候,我总在心里羡慕感叹:怎么可以把食物做得那么好吃,怎么可以那么贤惠!因美食与陪伴,因吃吃吃和买买买到分享一切美好与不美好的事情,细水长流友谊生。到2013年过年前的一月,大学死党肉包研究生考试了,在我那里住下工作,不论我下班时间早晚,她都做好两菜一汤等着我,有家人在身边的安全感。在情人节和元宵节重叠的那天,坐着动车去江西鹰潭的肉包家过节,车上她电话问我想吃啥,所有要求都无条件满足,“米酒鸡蛋汤圆和红烧猪手!”到的时候,是晚上8点多,她在火车站接的我,到家的时候,锅里的米酒鸡蛋汤圆已经热乎乎的等着了,王叔叔和王妈妈也在等着我,那是年后上班的第一个周末。美食的故事里,还有着亲情的回味。小时候,伯父每次回老家里来,总和奶奶念叨着:妈,我记得以前小时候你做的腊肉的味道,现在在外边吃起来,滋味虽好,却总不及记忆力的味道。那个味道哟……那是妈妈的味道,可以传承,却不能复制。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从成都还是在浙江,所谓最想念的菜总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无辣不欢。食物中内涵着的情感,往往要到经历过时间,才能到达我们湖南人常说的“懂味”。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每一个和吃食有关的地方,都是你的场。在传统菜市场,挑选食材的过程,让人容易进入另外的时空磁场,可以短暂抽离负面情绪,真实的感受你在人间。大一时候去广东体验生活时,周末见好朋友娟子,当时的她在中山小榄一家电子元件厂工作,每天工作14个小时。我到后,她带我直奔菜市场,说要好好露一手,相比于同龄的她,那时候的我还是个“孩子”。看到她和卖鱼的大叔热情的招呼,和卖茄子蔬菜的阿姨问好,结账时候阿姨大方的略过5毛,她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现在想来,那像是一个场,可以冲淡工作疲惫的场。这种喜悦,我知道,不是钱在作用。在7年后的现在,当我在加班回家10点能赶在生鲜超市关门前,老板还给我留着肉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喜悦之光,6点半晨起,用最快速度淘米下锅,在煮饭的过程中切菜,炒菜,菜炒好的时候,饭也好了。饭下菜上装碗,午饭便当时间,是“自慢料理”的时间。(“自慢料理”是一种日文的说法,意思是自己做得很不错 忍不住拿出来和别人炫耀的东西。)如果菜品如人品的话,我的人品分数应该是一直在不及格状态徘徊。早下班的炒菜,门窗并开,外带抽油烟机,尽量不开最大火,怕那些油腻会沉淀在抽油烟机上,也怕时间长了自燃。做菜时候总是提心吊胆,也担心那些油烟味会不冒上被子上,所以半个月换洗床单被套,衣服柜子里总放着檀香。对于简单菜蔬的心得,被同事们调侃常常是“熟了、黑暗、还不错”。认真起来也会和朋友取经菜的做法,但是往往过后既忘并不走心,更愿意等待“天赐”的美食。也许并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对吃有讲究,只能算半个饭桶,而非吃货。只在好吃的路上越走越远,弥足珍贵的味道,不一定是山珍与海味。从外表看来,越是平常无奇,可能这一碗简单里是对生活足够的热忱,是对自己最小的善待。我热爱的食物和热爱的人一样,好吃又不对身体无大碍,健康至好。写下这些的时候,我内心如释重负,因为又可以找个借口不担心长胖得“犒赏”下自己。

满满的都是爱

这个世间的情感有多种,表达方式也有很多,一般家人团聚总是要热热闹闹的摆上一桌,吃顿团圆饭。中国人对于吃,向来很有研究,也很重视。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而长辈对晚辈的爱,很多时候,都寄托在美食上。作者提到了她对外婆手艺的想念,而我也想到了我的外婆,北方人习惯称呼姥姥。姥姥是个很善良的小脚老太太,在那个不算富裕的年代,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们留着。那时候的饮食没现在讲究,姥姥也不会做五花八门的菜,但是,那些接近食物本身最淳美的味道,让我们这些小馋猫们,在多年之后,仍然想念着。有些食物的做法虽然简单,食材也再简单不过,但是如果烹饪的人满满的都是爱,那么做出来的饭菜,势必也满满的都是爱。记得小时候吃了饭是害怕去姥姥家的,因为姥姥才不不管你有没有吃饭,非要看着你再吃下一些,直到她满意为止。于是,大多时候都是我们哀求着说,姥姥,真的吃不下了。一边是姥姥着急的说,哎呀,你真傻,把这些都吃了。在长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理解是,老人的爱就是吃饭。作者的语言风格俏皮活泼幽默,提到食材也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也会生气。对于书中开篇提到的“以前总以为花钱打发一餐两餐,是犒赏自己的恩典,后来渐渐觉得,有本事自己料理菜色,自己把自己喂饱,才叫做幸福。”,不能赞同的更多。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快餐来填饱肚子,而生活富足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以下馆子为时髦。打开朋友圈,几乎一半以上的朋友在晒饭店的美食。书中所提到的用邂逅的心态去耐心的挑选食材,即使一个人的时候,饭菜也要做到讲究。“套一句日本人爱用的说法,虽然只是小小的日常,却是我的人生“流仪”。”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亲人做的美食,而那遥远的记忆,伴随着年少的回忆,虽然美食是主角,但是每场有关美食的回忆里,几乎都穿插着爱。当初我千里迢迢在外求学时,军训的时候就眼巴巴的掰着手指计算回家的天数,大家都知道我是班里最恋家的人,而就连我自己也没想到,在毕业之后,我居然没选择回家,而这么多年过去,对于故乡的很多记忆已经模糊,唯独对一些好吃的念念不忘。尤其怀孕的时候,更加想念妈妈做的美食,馋的口水直流。经常有人问我,现在还想家么?我会不假思索的说,心里不想,但是胃想。这一生,我们都会邂逅很多人,有不少让我们印象深刻,同样,我们也会邂逅不少美食,从此念念不忘。街头巷尾向来不乏经典美食,正因为这些小吃的存在,让我们对某个地方的记忆更加独特和深刻。偶尔想起,分不清是因为想念小吃而想念那个地方,还是因为想念那个地方而想念那些小吃。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不少接头巷尾的美食,连回忆都是幸福的味道。在讲究速度和复制连锁的时代,能够坚持传统守护传统真是难能可贵,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也很想去台湾的街头巷尾,去邂逅一杯甘蔗汁。菜市场是最热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我们每个人,或清高孤傲或平易接地气儿,都离不开人间烟火。而菜市场应该是体会人间烟火最好的地方。作者提到菜市场有抚慰心灵的作用,确实如此。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去逛菜市场,看到大部分人都在热气腾腾的活着,亦或偶遇一位边卖菜边弹琴的帅哥,又或者看到一位卖菜之余还坚持摄影的大叔等等,心情自然会被感染。吃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最难以忘怀的是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等等,因为对我们来说,那些好吃的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更多的是长辈对晚辈的深沉的爱,和岁月的流逝中温暖的记忆。这是一本很精致的书,配有精美的插图,通过作者对这些美食的描写,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曾经很火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在一日三餐里找寻到乐趣,吃饱吃好之后,才能去面对这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问题。让我们一起,爱美食,爱生活,爱自己,做个快乐的吃货,开心生活,感悟充满爱的人生。不辜负美食,更不辜负自己。

《美食近似于爱》:美好的食物能抚慰人的心灵

《美食近似于爱》这本书看了好几天了,我没有一口气翻完,而是放在包里每天上下班或者休息时间看一点。我感觉不太舍得读完。不舍得读完的书不多,上一本是林清玄的散文,第二本就是这本。这本书里的确没什么玄妙的语句,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每一次打开都能让我看到自己。我不是一个吃货,从小就不怎么爱吃菜,又因为吃的少把胃饿小了,所以胃口也就越来越小。通常情况下美食对于我的吸引力是很有限的。但是我常常对于一些简单的食物情有独钟。水煮豆腐我小时候不爱吃豆腐,可能也跟那个时候的豆腐品质有关。十几年前的豆腐还都是黄豆做的,颜色偏黄,口感也不太好,还夹杂着一丝豆类的腥气。后来老家才流行起用米粉做豆腐,雪白雪白的,吃上一口滑溜溜的像是布丁。有一年冬天,我在一本课外阅读上读到一篇朱自清的文章,说的是他们一家在冬天围坐在一个炉子旁等待着水煮豆腐的情景。昏暗的房间,跳动的火光,烧黑的铝锅,冒着热气的豆腐……这一切让我突然口齿生津。从此以后吃火锅必点豆腐,并且每次都会想起那些在铝锅里的白嫩豆腐以及那个寒夜中微暖的火光。很多年以后我尝试着重新读一遍这个文章,但是再也找不回那个感觉了。只是爱吃水煮豆腐的习惯一直保留着。隔夜红烧鲫鱼小的时候我也很不爱吃鲫鱼。我们老家的人一般都对海鲜比较偏爱,对于淡水鱼就可有可无,只在过年的时候会象征性地腌一条青鱼吃。鲫鱼这种东西我们家吃的不多,我不爱吃是觉得淡水鱼有腥味,而且鱼刺太多,到现在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家以前说不上是不是很穷,反正我妈嘴里我们家就是特别穷。上小学的时候我爸被派到上海出差,经常一走就是大半年,但是好像也没见他工资卡里多少钱。有一年冬天,家里只有我妈跟我两个人,我发高烧在家,没去上学。发高烧打了针之后一般是吃不下饭的,但是饿了很久总得弄点什么吃的。我们两个在家的时候不太买肉类,那个时候猪肉也没现在这么便宜。好在我从小就不爱吃荤菜,对此并不太挑剔。但是童年时候很难吃到爱吃的这个印象一直在我脑中停留着。那天家里也没有菜,只有昨天吃剩下的小半条鲫鱼,挺小的我记得,因为天气太冷已经结成鱼冻了。我妈又给我煮了点白米粥。那个时候我们家煮粥的习惯很奇怪,不是用生米放在电饭锅里直接熬粥,而是拿剩饭放在铁锅里,加点水煮一会儿就变成粥了。就像汤泡饭,没有那种粘粘稠稠的感觉,一口下去米汤能粘在嘴唇上。很寡淡,很稀薄,跟吃一口硬饭喝一口热水是一个感觉。我妈端着一小碗很稀的米粥还有一盘鲫鱼放到床边给我吃。我只记得当时有点诧异,怎么家里还剩下这种肉类。鲫鱼剩的不多,冻得很硬,鱼肚子已经吃光了。我妈夹起一块鱼背上的肉,小心地挑掉鱼刺,混着鱼冻给我配粥吃。我妈挑的很仔细,我也吃得很慢,一口鱼肉一口粥。那条鱼一点腥味都没有,咸淡适中,比刚烧好的时候要好吃很多。从那一刻开始,我爱上了吃红烧鲫鱼。每一次吃都能想到我妈给我小心地挑鱼刺的情景,以及我忘记问我妈那天我把菜都吃完了她有没有再吃饭。番茄鸡蛋面番茄这一物种我一直不知道归为水果好还是蔬菜好,当水果吃太蔬菜了,当蔬菜吃又太水果了。我对于番茄的吃法只有一种,切片洒上白糖。前年的暑假我去老公单位住,我们的房子很古老,外面都是红砖,看上去像危房。白天的时候整栋楼只有我一个人,只有大中午老公回来做顿饭吃。当时我的胃特别不好,已经发展到喝白开水都要吐的程度,靠吃药来硬塞点饭进去。由于吃得太少营养不良,我得一直躺着,一站起来就容易晕,我老公就每天给我赶回来做饭吃。当时刚搬进去,什么都没有,只好买了个电磁炉。又因为中午时间少,而且那时候看到面条养胃,我老公就每顿饭给我下面条吃,只有一个种类,番茄鸡蛋面。刚开始做饭真的很不熟练,他经常能把油倒得太多,汤的表面就会一层油花。或者是面条没分开,好多都粘在一起煮成了一块疙瘩。要么就是面条还是生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能把面放回去在热水里再闷一会儿。但是很奇怪的是那阵子我什么都吃不下,唯独这个面能吃一小碗,而且从来不嫌油腻。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爱上了番茄蛋汤,甚至觉得番茄跟鸡蛋一起放在汤里才是绝配。说了很多跟本书无关的,是因为读了这本书实在感慨良多。我一直很信服一句话:美好的食物能抚慰人的心灵。当年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看《深夜食堂》,看完老板有条不紊地把食材变成简单的食物就好像被人安慰过似的,心理很熨帖。《美食近似于爱》这本书就给我《深夜食堂》的感觉,简简单单的食物,不一定精美,但是温馨。尤其吸引我的就是母亲等人做的家常菜,每一种食物中都能看到一点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抛弃了高楼大厦,走进了菜市场,走进了寻常人家的厨房。很多时候食物不单单是为了吃,更多的是寄托了我们的情感。爱一个人可以做出一份食物,恨一个人也可以做出一份食物,把感情融入到视觉、嗅觉、味觉,才会把这份情感印入脑中,刻在心上。

美食人生

文/ 海蓝蒲雨打开《美食近似于爱》,不禁莞尔一笑。米果的美食人生从家人开始,外婆的姜烧酱油到阿嬷的鱿鱼螺肉蒜,再到母亲的肉油粕仔,承载着她原始而亲近的美食回忆。这种悠远而幸福的时光飘荡过来,让我沉浸其中。厨房间里热气袅袅,橘黄的灯光透着玻璃门透出来,偶尔能够听见抽油烟机的声音。我正在床上辗转反侧,在现实和梦境中徘徊。这个时候,妈妈早已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为我开始煮中午的午饭,方便我带到公司食用。一个小小的透明的午餐盒里,容纳了三种菜。中午掀开热气腾腾的饭盒盖头,将温存的食物送入口中,有一种味道叫做妈妈的味道。在舌头和味蕾熟练地配合下,咀嚼着每一口美食。好吃!有时候,妈妈会发来一条短信,询问是否合口味。胃里的美妙滋味又开始翻腾起来,赶紧给妈妈回过去,真是极大的美味。在手机屏幕的背后,一定有一张微笑的脸。米果跟我一样,有时候嘴馋,就跟妈妈撒娇,说身上最近凉,需要吃麻油料理(麻油煎蛋或者是麻油炒饭),满足口腹之欲。想想孩子般的小把戏,我偷偷地笑起来。妈妈刚忙好,我馋嘴鼻子尖,闻到了阵阵香气,误以为是香油蒸蛋。赖在床上问妈妈,妈妈说哪来的蒸蛋啊。某天继续赖床,妈妈将蒸蛋捧上来,一股扑面而来的香油味,勾起了肚子里的馋虫。一屁股爬起来,捧着香香的蛋一勺子舀下去,Q弹的蛋在微微滚动。送入口中,薄薄的蛋融在嘴里,滑入喉咙中。真美味啊!米果是台南人,文中夹杂着台湾方言,有趣儿的很,比如买油叫“搭油”,中年妇女叫“阿桑”,盒饭叫“便当”……一边拗口地学着,一边嗤嗤地笑着。年少时,记忆盒子被打开,各种纷繁的美食缥缈飞来,原来家里或者是别的地方吃到如此多的美味,一下子敞开了味蕾,嘴里馋存着些许口水来。爸爸的面食手艺极好。一根擀面杖,一团面团。左手翻动面团,右手摆动擀面杖,一张张圆形小巧的面皮就形成了。若是做面条,爸爸会将面皮擀成大皮子,在面皮上竖着划几刀,几条长长的面条就形成了。配上几个番茄和鸡蛋,一碗喷香四溢的面条就出锅了。有时候准备的面团太多,爸爸就将面团再揉几下,放在一个盆里醒着,等过几个时辰之后,面醒好了揉成大圆饼,放在锅子里烙,上下翻动,两面烙成金黄色,切成几块。饿的时候,拿着小饼配着咸菜吃,又满足又有嚼劲。家里最幸福的时候,是一家三口包馄饨或者饺子吃,爸爸擀面皮,妈妈和我负责包,三个人很快就能够做出好几斗,除了自家吃,还可以送些给亲戚朋友尝鲜。满满的猪肉白菜粉丝味,一口压下去,满嘴的汁溅了出来,浓浓的满足感,这就是家的味道。在外面无论买多少钱的馄饨和饺子,都尝不出这种幸福感。米果在书里不仅将最美味的食物推盘而出,更让我喜欢的是她和她家人关于美食的故事,背后是浓浓的温情和深厚的美食底蕴。她的家人做出美味的美食,存留在米果成长的记忆里,一边品尝存在记忆中无法忘怀的味道,一边想起在她身边亲爱的亲人。我一边看,一边感动着,想起了很多爸爸妈妈给予我最爱的美食和最无法忘怀的美食记忆,这都是他们给予我最珍贵的美食人生!

有种爱叫美食

作为一名吃货,我是忍着口水读完了米果的《美食近似于爱》,书中没有大幅的美食图片,只有米果随笔式的淡淡的美食描述,却引得我这个北方人,在瑟瑟寒风中,想象力爆膨,口水连连。米果,一个以写字为生的自由职业者,从她对美食的描述中,看到了她对生活和自己的认真负责。就像她自己说的,她已将这日常小小的一日三餐,当做是人生的“流仪”,接近于对自己的“责任感”。这样爱生活、爱美食的一个作家,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夹杂着亲情和爱的美食体验。她将亲情穿插在美食当中,开篇即是对外婆酱烧酱油味的描述,酱烧酱油味变成了她思念外婆的情感料理。阿嬷的餐桌就是各式的汤:豆仔薯汤、咸菜蚵仔汤、皇帝豆汤、鱿鱼螺肉蒜。母亲的厨房就是一个能百变美食的魔术室。母亲把家庭吃饭的重任当成了自己的职业,除了每日必备三菜一汤的基本标准,她还能耐得住性子熬各种汤,做出费时费工的手路菜,自己烤肉油,还能根据时令气温变化做出各种食物。她也能用心的准备家人的冷饮,花样多到蜜茶、蜂蜜柠檬汁、冬瓜茶和莲藕茶等等。母亲对孩子和家人的爱,都呈现在这一日三餐里。她也可以为了孩子去学习街边的蛋包饭,甚至专门去社区妈妈社学习制作布丁,只为满足小孩子的口欲。这种伟大的母爱都被作者通过食物表达的淋漓尽致。当然作者眼中的美食并不都是高大上的食材和复杂的做法,还可以是最简单的玉米、毛豆。米果在离开南部家乡后,在异乡里通过这些简单的食材寄托思乡之情。作为台湾作家,米果讲述的美食故事里带着浓浓的台式风格。除了特色的南方美食,还有独特的台式节日,如年节拜拜、七月拜拜。通过这些节日,寄食物于思念之情,来遥念亡去亲人,这种感情读来凄然却又充满爱。米果本身对食物的爱和用心,才有了这本散文式的美食作品。她讲述的美食故事,有记忆中亲人的味道,又有爱自己的味道。因为爱,她能缓缓而精准的记起儿时亲人做的美食;她也能将就冰箱里简单的食材,做出温暖的食物,来暖和自己的胃和心;她还愿意留恋于菜市场,欢喜的为自己的“自慢料理”挑选食材。这一切都是因为对食物和生活的爱,才会变得更温暖。看似漫不经心的美食描述,却是对生活和自己满满的爱。好故事应有美图配。可惜书中大多我未曾亲尝过美食,也无美图来配,只留给我无限的口水和想象空间。如果每个故事能搭配最简单的食物手绘彩画,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满满的回忆里,有美食,更有爱

作为一个每日里靠吃便当过活的上班族,最近在上下班的地铁上阅读这本书简直是一种痛并治愈着的过程。56个浓情美食故事,108张精致插图,当回忆中的美食与精美的插画相遇,再加上仿佛有着温度的暖暖的的感性文字,这本书读起来真让人感到舒心惬意。唯一觉得不爽的就是太过虐待自己的味蕾,看着那些菜谱般的细细描述,仿佛美食已放置眼前,却无法吃到的那种...抑郁感。这是一本食谱书,又不是一本普通的食谱,更像是对于家人的美食回忆,当美食与爱触碰,食物便会迸发出它特有的爱的味道,在你的回忆里留存许久。所谓爱久弥香,时光静好。米果的母亲崇尚老派饮食,坚持每日采买新鲜食材烹食三餐,只吃水果不喝果汁,只喝开水不喝饮料,就连甜食饮料都是母亲自己花时间变出来的花样:冬瓜茶、柠檬汁、莲藕茶、凤梨汤、绿豆汤、爱玉仙草、布丁......除了不擅长包粽子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办不到的,连粉菓的糖汁都是自己亲手熬制的。所以生活在这样的的一个崇尚自然烹调的家庭里,从小即可吃到各种复杂调试的新鲜美食,米果真心是个幸福的孩子。而我好像却没有这样的体验,从小时候开始,父母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对于饮食的认知,从来都是饱腹即可。母亲甚至会一周都做同样的饭菜,因为每次买菜时,都会购置大量的单一菜种,貌似这样会便宜许多的样子,同样的家庭主妇,不一样的美食认知。所以我仅有的关于美食回忆的体验,则是小学时被寄居在奶奶家的时候。在那个没有外卖没有早餐店的年代,与奶奶一起住的时候,每日里早上6点就要上学,她总是一大早爬起来给我炖鸡蛋,或者煮粥。记得在冬日里,早上5点钟各种天寒地冻,在乡下各种生意人已经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征程,所以总会凌晨5点多还在床上就能听到窗外传来“梆梆梆”的敲锣的声音,我知道,那是清晨叫卖豆腐的声音。奶奶则会一路小跑出门去买水嫩嫩的豆腐,之后煎得两面都是金黄放在盘子里端给我。然后我一边吸溜着炖鸡蛋里的溏心,一边拿起筷子往嘴里塞豆腐,滚烫的豆腐总是在我的嘴里左右呵来呵去好几遍才被我狼吞虎咽下去...后来我读初中之后就开始住校,从此再也没有感受过奶奶的早晨炖鸡蛋和煎豆腐的味道。再后来,当我终于成为一个社会人,开始自己做饭的时候,偶尔会想念奶奶当年的味道,甚至会试着按照当年被reset过很多次的回忆来做,却总是做不出当年的味道,我想,那不仅仅是一份美食回忆,更加是奶奶对孙女的那份诚挚心意吧,美食无价,爱亦无价。

一日三餐就是生活真谛,因为美食近似于爱

这不是一本菜谱,这是一本以美食心情为主线的人生旅途书,这是一本通过吃吃吃来看爱爱爱的书。“人们常说这世上,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米果老师的《美食近似于爱》值得推荐。我如果算不上是个老饕,那绝对也算的上是金牌吃货。我愿意奔波半个城市去品尝一道小菜,愿意冬天的清晨离开被窝去排队挤小吃,愿意为找到某个味道反复更换材料尝试。“而无论哪一种撬开心扉、留在心底的食物,都带着美好,轻快或深沉,仿佛爱意。”“把好滋味放进嘴里,人就会微笑。它像世间所有的好东西,像夏日的微风,让人轻轻飘荡的音乐,能停住时光,唤起热忱,近似于爱。”一个好吃的味道会让我原谅全世界。我先生和我完全相反,他吃饭是为了活着,好吃的与不好吃的都是填饱肚子的一种方式,甚至我怀疑他根本不知道好吃与不好吃。那么,我们的餐桌上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一个肥女消磨掉一整个假日下午,做出几样小菜,精心摆盘,呈上餐桌。按耐住蠢蠢欲动的食指翘首期盼,等待对面人品评,只见那人将所有的菜色都拨 一大半到碗里,胡乱一拌,说:我吃这些,你把剩下的都吃光,清理出盘子来方便刷。就是这样,所有的食物仿佛都不需要经过唇齿味蕾,直接倒进胃里,连带我的好心情也被虐的七零八落。一个美术女与理工男的生活日常,一直都是这样的,似乎每个棱角硌着软肉,没有一点协调的地方。结婚七八年,居然没有伤筋动骨,而是慢慢咬合。我现在是心情好的时候研究菜色,不再翘首期盼,而是拍照片发微博,或是画下来发微信,在一片点赞声中寻求自我价值。先生现在是不管坐到餐桌前受到什么样的惊吓,先开口表示色香味俱佳,厨艺又上新高峰,然后在胡乱伴着吃下肚子。我也慢慢从中摸索出道理,我们是爱的方式不同,所以对美食要求也不同,我对美食是需要幸福感的,希望从暖菜中品出阳光味道,从冷菜中品出清冽味道,“我”的需要很重要。我先生是对食物有虔诚的崇拜,因为要赖以生存,他对食物更多的是责任感与使命感。一日三餐就是生活真谛,因为爱更享受美食,美食近似于爱。

阴阳的桥梁------美食的诱惑

阴阳的桥梁------美食的诱惑文/byCoco妈Candy馨豆瓣:Coco妈Candy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成就自己)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小时候,父母拼搏在外,唯有寒暑假才可以相聚。弟弟和我便托给了奶奶照顾,这便是现在说的“留守儿童”吧。现如今,我已为人母,奶奶也在前几年因病逝世,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奶奶亲手做过的几道美味。香味四溢,升起的袅袅的余香味架起了阴阳的桥梁,我似乎看见了奶奶在桥的那头正笑着走来……猪肉饭读书那会儿,农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么一个灶台,用砖砌成后放个大锅,下面再生个火,当然还有梦幻的烟囱。儿时我常常幻想传说中的圣诞节是否有圣诞老人从烟囱上滑下来,然后送我好多我想要的玩具和书。奶奶最喜欢灶台了,我也喜欢,尤其是冬天,放个番薯在火堆了,盼望着那份美味。猪肉饭这道菜的由来我并不是很清楚,我猜想也许是以前都很穷,到杀猪时或许想让亲戚朋友一起分享才有的。首先得把猪肉、米和姜入油里翻炒,最好是猪油和糯米,接着入酱油和老酒猛吵,之后加水烧饭。依稀记得我等在灶台旁,一刻不停地想打开锅盖看看。奶奶会不时地瞄我一眼,时刻提醒着开盖后味道可不一样。最后等奶奶起身,我欣喜,活蹦乱跳,去拿了碗筷冲了过来。奶奶立即打住,说再隔个5分钟后生个小火回个气才好。等到分享美味的时刻,弟弟总是去吆喝:今天我们家有肉肉饭。这小神情是尤其的自豪啊。红烧狮子头这是一道表弟特别羡慕的菜。那时,外婆家附近的庙里有戏,我便嚷着要过去看看。奶奶便会亲手做好烧好红烧狮子头让我带着,我倔强着不想带,因为外婆家有自家养的鸡,我想吃家养的鸡蛋。奶奶还是顺道带上,吃饭的时候,表弟吃红烧狮子头,而我则不屑地说这有什么好吃的。而今,我懊悔,我再也吃不到奶奶的这道红烧狮子头了。之后,我试着自己做,吃过我妈做的,我爸做的,我婆婆做的,却再也没有那股浓郁的香味。梦里寻她千百度,却是阴阳相隔难相见。时光流逝,转眼间自己也快迈进而立之年。奶奶离世也将近五六年之久,每当家人团聚,总会做上这两道菜,似乎有了这两道美味才算真正的家人团聚。美食近似于爱,我们常常沉浸在美食里,让记忆浸湿了眼眶,滋润着心田。纵使如今我漂泊在外,我也会时常做起这两道美味,这样我的家人,我的奶奶,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或QQ邮箱:714737314@qq.com,谢谢。

吃出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你瞧,爱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这就是幸福;爱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这也是幸福。央视的“你幸福吗”屡遭神回复,一时流行的天下无俩。有人用GDP来衡量幸福,有人用离婚率来衡量幸福,有人试图建立幸福函数,有人一针见血——幸福就是一种自我满足感。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精确的测量出幸福指数,可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追寻和获得幸福。某天,同事从食堂吃完午餐回来,跟我抱怨吃了感觉像没吃一样。没吃饱?“不,没吃好,质量太低,仅能用以果腹。”于是没吃午餐的我居然生出了一种幸福感。一方面可见我是吃货,一方面可见我的确不饿。时常饿肚子的人只要能吃饱饭,就觉得非常幸福;不再担忧饥饿问题的人,则开始追求食物的味道和营养。生活质量在改变,人的要求也随之改变,不停的挖掘更多的幸福感。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能暖胃,更能暖心。冬日归家一碗热气腾腾的排骨藕汤,读书追剧时一盆红艳艳的姜辣凤爪,神扯海聊时一盒鲜香酥脆的松子……这些都是幸福。米果在《美食近似于爱》中说:“美食像这世间所有的好东西,把人从流水般的日子里捞出来。”美食是一只神奇的魔法棒,不用太多能量,就能鲜活我们的生活。米果在书中回忆了童年的食物,她记忆中专属于阿嬷的菜肴,也勾起了我对外婆菜的思念,虽然她在台湾,我在大陆。我们的脑海中都储存着孩童期对于美味的感受,直至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无法忘怀。也许当年的很多食物在现在看来,很朴实,朴实到寒酸,但是因为承载着童年和逝去,吃起来还是会觉得——对,没错,就是这个味儿。我们家老太太说这吃的就是一个念想,可不是?重拾念想总归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讲述食材的电视说,带着爱意做出来的食物,才能成为无上的美味。米果把搭配食材烹调食物视为休闲减压的方式,从小时候等着阿嬷做出好吃的,当长大后成为为全家人煮米饭的次女,然后北上读书,继而工作、生活,整本书讲述的都是伴随成长的美食回忆。各种食材、烹饪方法、盛放食物的器皿,甚至米店里送米的干瘦女人,这些都是伴随着成长和食物的记忆,米果在这本书中娓娓叙来。台湾的小吃美食十分出名,各种普通的、不普通的食材,好似都会在那座小岛上神秘的发酵,酿出其它地域不曾有的滋味和情感。想起那些美味,却不能立刻吃到,那么读读这本书聊以解馋也是不错的。更何况米果还在书中详细的描述了不少食物的做法,回家后跟着书做一道充注着幸福的简单料理,也不是什么难事。热爱食物的人,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一饮一啄,都自在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幸福。文/团团花哚 2015.10.22

享受美食中的爱与美好

先粗略翻了翻这本书,不得不说清新的图片配着简单的文字真的给你以视觉上的享受。先说图片,近景清晰远景模糊,却恰到或映衬出了近处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都是些平常的美食,却在美果的笔下生动了起来,令读者在看着与美食相关的故事时还能体会到那食物中所蕴含的浓浓回忆与爱意,比如在便当价格普遍四十元以下的当时,一百元的彩虹便当性价比极高,却仍抵不上儿时母亲在厨房里挥汗如雨做的便当,因为里面所包含的母亲对儿女的那份诚挚心意是寻常食物比不得的。小时候的妈妈总是怕我们饿了冷了,总是担心我们吃没吃好睡没睡好这样的问题,每次吃饭时如果饭菜不小心做少了,她总是让我们多吃吃饱,自己却只吃一点,生怕吃多了我们饿着,而我们却没有说过一句“谢谢,妈妈辛苦了”之类的话。长大后母亲总是用很简单的材料做出美味的食物等待子女的归来,若谁回来得晚了,她也不会开动,只是坐在那里等着,等着,直直坐着,端庄优雅,似一尊美好的雕像。和妈妈一起动手做的最多的就是煮汤了吧,因为至今还不会炒菜的我只能做着煮东西的活,别看只是把食物放进冷水里煮就这么简单了,还得等待时机,在火上慢慢熬着,待到时机成熟再把该放的材料一样一样的放进去,等到煮开了还得加配料,配料加少了不行,没味,加多了也不行,汤会咸掉,我后悔自己没有学会煮汤这门手艺,说是和妈妈一起煮汤,其实就是看着她煮,自己却在旁边说着煮汤多么容易,然后等待喝汤,这样坐享其成的后果当时是我至今都没学会煮汤,只能一边在外面吃着小店老板煮的汤一边思念家里魔法般熬成的汤头。书中的第二部分《吃美了,世界就好了》是给姑娘们的魔法料理,能治愈你的心灵,满足你的胃,心情不好时,吃点酸甜的东西,比如酸辣汤,在酸爽中重拾好心情,在满足的胃里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在甜蜜的心中重新回忆起那些和食物所发生的美好与温暖。就像嚼着草莓冰淇淋过马路时,迎面一辆车来过,冰淇淋掉在地上,自己的衣服充斥了浓重的草莓味,白色的衬衫也脏了,只留下满满的粉色,当你不知道怎么办是好时,这时候,一个好心的男生递给你一块纸巾,上面残留着薄荷味的香味,你心里眼里满满都是感动,最美好邂逅于最不经意间遇见,这样的甜蜜足足美好每个姑娘的心灵。在美食间享受爱与美好吧,无论是母亲的便当还是爱自己所做的酸辣汤,都好好享受不要亏待,也许有一天你就会遇见属于你的美好。

美食当中的爱

美食当中的爱-评《美食近似于爱》文/信实的精灵请问你吃过的最好吃的菜是什么呢?或许你会说是丝路印象的新疆大盘鸡,又或者他会说是桂林米粉的酸辣笋尖粉,另一个姐们儿会说是绿茶餐厅的面包诱惑。我呢,我记忆当中的美食在哪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面对美食的定义,有可能是关于爷爷奶奶的记忆,又或者是关于爸爸妈妈的温暖,或许是那个最爱的她/他精心烹制的一道美食。不论怎么说,美食里面似乎总是饱含着深深的爱。在文艺小青年米果的心中,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她想美食近似于爱,你我从不曾辜负。米果是个地地道道的台湾人,曾经获好几项台湾文学大奖,她常流连于人声鼎沸的菜市场和生鲜果蔬聚集的大市场,她觉得那里承载着所有美食的来源。所以当她慢慢褪去生活的激情之后,她选择经常蜗居于厨房当中,只为让自己的肠胃找到久违的温暖感。作者是美食与美文兼备,在一道道精心烹制的美食中,也承载着美好的文字和温暖的感情,关于外婆的姜烧酱油味的记忆,或者关于草地阿嬷的餐桌,每一次与美食的相逢,都仿佛找到了一份遗失许久的爱。她清新的文字记录,还有暖心的解释,仿佛给每一道菜都插上了美好的翅膀。接下来我想记录一下我回忆中的美食,关于爸爸的记忆,还有关于那个心爱的他的美好。爸爸的南瓜糊糊面条我的老家地处河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知道,河南的冬天可以把人冻得惨不忍睹。在秦岭淮河以南的省市,冬天几乎都是不通暖气的,所以不论是屋里屋外几乎都是同一个温度,那就是寒冷到骨髓里的温度。即使是大白天在家里,我都要穿着两件羽绒服来抵御寒冷,并且需要时不时蹦一会儿才能暖和一点。所以爸爸每天中午精心制作的南瓜糊糊面条就成为记忆当中温暖的代名词。我们河南农村人几乎每家的田间地头都会种很多的南瓜,等到秋天长老长黄的时候专门摘下来放在地窖里面,这可以保证一个冬天的蔬菜供应,不论是直接炒着吃,还是蒸着吃,抑或着切成很碎的块块用淀粉炒过之后,跟面条一起煮做成美味的南瓜面条。就跟普通的炒南瓜一样的过程,关键是在快要出锅的时候搅进去活得很均匀的面糊糊,这样出锅的南瓜就很粘稠,留着备用。正常程序下面条,记得面条要比平时的面条更稠一些,等到面条快要出锅的时候,就把之前炒好的香喷喷的南瓜糊糊倒进去,搅拌均匀,就可以趁热盛到碗中以供享用。在冻得手都快要伸不出来的冬天,来上这么一碗热乎乎的面条,连心都是热乎乎的。这个面条爸爸一直建议我们是趁热吃的,一方面在吃的时候可以趁机用凉手抱着碗来暖一暖冰冻的手,另外就是,可以帮助身体驱走累积的寒冷,甚至于每次吃完感觉都要冒汗的感觉,那种温暖到心窝的感觉迄今都萦绕于心间。S先生精心制作的柠檬鸡翅迄今记得第一次他为我做柠檬鸡翅的感觉,那是一盘满满都是爱的柠檬鸡翅。因为他是第一次为我做饭,也是第一次在我面前展示他的厨艺。提前买好需要用的鸡翅,用刀尖在每个鸡翅上面划几道口子,这是为了在接下来的腌制过程中能够充分入味,并且保证后期的柠檬汁完全渗透。腌制鸡翅时,倒入适量的海天老抽,葱花切碎撒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的盐、王守义十三香和鸡精,一定记得放入一定量的料酒(这是为了除掉生鸡肉里面的腥味,同时料酒几乎是肉制品烹饪过程中的绝佳伴侣),最后就是放置至少半个小时以上,让所有的调料都能充分入味。他做这个步骤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每一种调料都拿捏得恰好到位,就是为了保证第一次可以给我吃到美味可口的正宗自制鸡翅。锅底倒入跟锅底相平量的植物油,在用花椒和辣椒爆锅后放入鸡翅进行煎炸,等到鸡翅差不多焦黄到七分熟的时候,尝一下所有的味道是否齐全,若味道刚好的话就加入与鸡翅相平——刚好漫过鸡翅的热水(记得一定是热水,可以保证肉质一直疏松,若骤然加入冷水的话容易让鸡肉发紧发硬,后期的口感就不会很舒服。)盖紧锅盖进行炖制,(这里,一定记得盖着锅盖进行炖制,首先是因为鸡翅还没有熟,若敞开锅进行炖制,很快就会把加入的热水熬干,而这个时候鸡翅还没有熟透。加上锅盖能够留住所有的香味和水分)大约经过十分钟的时间后,这个时候鸡翅基本已经完全熟透,看汤汁的情况去掉锅盖进行敞锅收汁。等到汤汁收到只剩下很少一部分的时候加入提前捣碎已经挤出的柠檬汁(一定记得柠檬汁要在鸡翅快要出锅的时候再加入,因为柠檬容易受热进行分解,若加入太多,柠檬分解过多就无法显出自己的味道,若加入太晚,就不能入味。),进行翻炒,一盘完美的柠檬鸡翅就新鲜出锅了。他在做这道菜的时候几乎是战战兢兢的,那个时候我刚跟他确定恋爱关系,他邀请我去他家品尝他的手艺。男人都是很看重自己的面子的,在这道菜烹制的整个过程中,他都很紧张,生怕自己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毁了这道他自己的招牌菜。很庆幸的是,他这道菜相当完美,色香味俱佳,这当然可以为他自己增添一点儿筹码。在品尝这道菜的时候,我对他的爱更加多了一点点,因为他可以在喂饱好的同时喂好我(这才是作者米果现阶段最大的理想)。经常听到一句话,要想留住一个男人,就要留住他的胃,哈哈,当然,我是一个女人,我还是吃货一枚,想要留住我,那就牢牢抓住我的胃吧。一直到现在,每到周末,我们俩都会尝试着做各种美食,我们俩喜欢一起在厨房忙碌的感觉,那是我们俩交流的最好时机,同时还有香喷喷的美食。我们一直期待着将这种习惯保留到老。美食就像这世间所有的好东西,把人从流水般的日子里捞出来,放在山巅云端,一窥活着的新鲜和美好。人这一生,什么都可以没有,爱不能缺少,其次就是美食。当一份美食可以为人们传递一份爱的时候,这份美食就完成了它自己的使命。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美食近似于爱》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美食近似于爱》天知道当我晚上翻开这本书时是多么的痛并快乐着,吃着减肥的粗粮粉,却看着这样那样的各种美味,偏偏作者的文字还太过美妙,更加让我觉得美食就在眼前,然而却伸手难及,只能默默的咽下口水。书中有一个个暖心的小故事,然后伴随着一道道带着爱与情感的菜肴,“拿着单柄小汤锅,把泡过香菇的水,小火烧滚,撒一把姜丝,淋少许酱油,就让这酱汁当底,煮冻豆腐或豆皮,小火焖滚,起锅前,淋几滴香油”这就是思念外婆的姜烧酱油,对于窝在寝室吃着减肥粗粮粉的我,这样的描写让我一遍吞咽着口水,一边恨不得把粗粮糊糊分成两半指着其中一般说:“你就是那个姜烧酱油。”看着书中作者回忆妈妈的厨房小时候吃过的美食,我看着看着同样想起妈妈的味道,我喜欢妈妈做的饭菜,也许不是绝顶美味、亦没在乎色香味俱全,却有一种充满爱意的安全与妥贴,它的味道能够完全满足我刁钻的舌头与难伺候的胃,明明简简单单的材料朴实无华却能如同施展了魔法一般碰撞出出彩的味蕾享受。“两颗鸡蛋打匀,过筛,去掉泡泡;小盒鲜奶加热微温,加适量的砂糖或黑糖,轻轻搅拌……”作者回忆着妈妈做布丁时,也让我想起,妈妈曾也为我做过布丁。我嗜甜,妈妈却不爱,我要吃,妈妈便去学,她一步一步的对着食谱,嘴里轻轻念出声音,她眼神专注,动作生疏却稳当,偶尔回头对着一脸期待的我微微一笑。书中关于美食的描述细致的可以当成菜谱,却意外的毫不啰嗦,干净利落。本来太过真切的文字,偏偏还加上了一幅幅紧致食物的配图或者可爱的手绘,不管是颗粒饱满的柚子还是带着芝士的烤面包,还有透明罐子里的红艳的冰糖杨梅,这简直是犯规!对于一个深夜里寂寞的看着美食书的我,这些美图简直是引人犯罪。我喜欢这本书里对食物与情感的融合,如果说一定要用实物来比拟爱,我觉得没有比一个温暖的拥抱和可口美味的食物更能让人感受到爱了,世上遗憾良多,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妈妈做的菜,是全世界最昂贵的料理

《美食近似于爱》这本书的作者米果是台南人,虽然我们相隔于海峡两岸,可是我惊喜的发现很多日常吃食竟然相似。比如炸肉油,炸的香脆,用手捏着吃;比如腊肉,腌制的五花肉挂在房梁上,肉质扎实,很有嚼劲。近年来城市里到处都可见台湾美食店,可是我吃过的美食中仿佛卤肉饭才是台湾美食的标志。卤的香滑糯口的肥瘦相间的猪肉,切碎放在饭上,再浇上一勺卤汁,简直打败所有食物,是我的最爱。这本书分为五部分,我尤其喜欢第一部分《美好的味道近似于爱》,我想作者应该也是对这部分抱有偏爱,所以才放在本书的开篇吧。因为这部分讲的基本上是妈妈做的食物。我们从小到大,吃的最多的饭菜想必就是妈妈做的,妈妈为了让家人吃饱,吃好,一直以来,就像肩负着一种使命。就像作者说的,妈妈总是等我们吃完,自己才捡剩下的来吃,她把对家人的爱全部体现在了食物中。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眼泪流了出来。我想起了我的妈妈。记忆里,妈妈每次做了好吃的,总是自己舍不得吃,一个劲的往我们碗里夹,自己吃一点点辅食,总说她不饿,让我们吃自己的,不要管她。她把我们照顾的好好的,而我们却从没说一句“多谢款待”之类的话。和妈妈一起动手做的最多的应该是包饺子了,我擀面皮,她包饺子。小时候每到夏天,我和弟弟就向妈妈撒娇要吃韭菜鸡蛋馅的饺子,每次妈妈都会依了我们。拌好的馅满屋飘香,弟弟总会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拿勺子偷吃,这时我总会向妈妈打小报告。就这样在打闹中,妈妈的吆喝声中,包到最后饺子皮总是多余,因为馅都被弟弟偷吃了去。那种快乐的时光,现在回忆起来,竟是妈妈对我们满满的爱,让我热泪盈眶。本书的第二部分《吃美了,世界就好了》简直是我们广大姑娘的心灵治愈汤,看看这部分的引导语是怎么写的吧“遇到稍有凉意的天气,一个人走路回家,高跟鞋又有点磨脚,走着走着,觉得自己好可怜,那可怜的瞬间,就会想要吃点热的东西,最好有锅,有汤,有点辣。一口口吃完它,再抬头,刚才快要崩塌的世界不知不觉间又好了”。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吃一顿,辣的最过瘾,吃完,胃满了,心便也暖了,什么过不去的都过去了。作者描写了几个场景下自己创的“自慢”食物,开心中带着小满足,这也许就是美食带来的特别体验吧。我也有过一段独自面对的时光,在陌生的城市,只身一人,没有一日三餐妈妈的味道,有的只是出租屋里的沮丧。每当那时,我就靠回想妈妈做菜的方法,开起炉灶,做一顿舒爽的愉悦自己的饭菜,一碗鸡蛋面,一锅酸辣粉,都会让内心重燃希望。剩余三个部分分别是《食物知道家的方向》《一日三餐是最简单的幸福》《简单小菜,最小限度地善待自己》,有家乡的味道,有家的味道,有幸福的味道。全书读下来,除了读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作者顺便将食谱也夹在了文章中,这是给读者们莫大的福音啊。食物之于我们,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满足我们对幸福的体验。只是现在的人们仿佛越来越忙,冷锅冷灶,充斥着快速食品的冰箱,家不再有烟火气息,变成了旅馆。烹饪食物其实很简单,以锅为容器,以心为调味料,小心烹制,一定是一锅幸福。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温暖,你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睹为快呢,快来体验吧。

阴阳的桥梁美食的诱惑

阴阳的桥梁美食的诱惑豆瓣:Coco妈Candy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成就自己)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小时候,父母拼搏在外,唯有寒暑假才可以相聚。弟弟和我便托给了奶奶照顾,这便是现在说的“留守儿童”吧。现如今,我已为人母,奶奶也在前几年因病逝世,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奶奶亲手做过的几道美味。香味四溢,升起的袅袅的余香味架起了阴阳的桥梁,我似乎看见了奶奶在桥的那头正笑着走来……猪肉饭读书那会儿,农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么一个灶台,用砖砌成后放个大锅,下面再生个火,当然还有梦幻的烟囱。儿时我常常幻想传说中的圣诞节是否有圣诞老人从烟囱上滑下来,然后送我好多我想要的玩具和书。奶奶最喜欢灶台了,我也喜欢,尤其是冬天,放个番薯在火堆了,盼望着那份美味。猪肉饭这道菜的由来我并不是很清楚,我猜想也许是以前都很穷,到杀猪时或许想让亲戚朋友一起分享才有的。首先得把猪肉、米和姜入油里翻炒,最好是猪油和糯米,接着入酱油和老酒猛吵,之后加水烧饭。依稀记得我等在灶台旁,一刻不停地想打开锅盖看看。奶奶会不时地瞄我一眼,时刻提醒着开盖后味道可不一样。最后等奶奶起身,我欣喜,活蹦乱跳,去拿了碗筷冲了过来。奶奶立即打住,说再隔个5分钟后生个小火回个气才好。等到分享美味的时刻,弟弟总是去吆喝:今天我们家有肉肉饭。这小神奇是尤其的自豪啊。红烧狮子头这是一道表弟特别羡慕的菜。那时,外婆家附近的庙里有戏,我便嚷着要过去看看。奶奶便会亲手做好烧好红烧狮子头让我带着,我倔强着不想带,因为外婆家有自家养的鸡,我想吃家养的鸡蛋。奶奶还是顺道带上,吃饭的时候,表弟吃红烧狮子头,而我则不屑地说这有什么好吃的。而今,我懊悔,我再也吃不到奶奶的这道红烧狮子头了。之后,我试着自己做,吃过我妈做的,我爸做的,我婆婆做的,却再也没有那股浓郁的香味。梦里寻她千百度,却是阴阳相隔难相见。时光流逝,转眼间自己也快迈进而立之年。奶奶离世也将近五六年之久,每当家人团聚,总会做上这两道菜,似乎有了这两道美味才算真正的家人团聚。美食近似于爱,我们常常沉浸在美食里,让记忆浸湿了眼眶,滋润着心田。纵使如今我漂泊在外,我也会时常做起这两道美味,这样我的家人,我的奶奶,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本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谢谢。

柴米油盐的小日子

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偶然间听到邻居跟母亲抱怨小孩挑食,母亲很得意的跟她“夸”我肯吃饭,还特别爱吃肉。天真烂漫的我还真的听到心里去了,每顿饭都拼了命的努力多吃一碗,肉只捡大块的吃。So,我是个胖妞,吃出来的。我并不了解《美食近似于爱》作者的真实年龄,看文笔似带着森女质感的小女生。可是她在书里说:“人生到了这个阶段,每次躺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摸肚子,总会揣测肚子里面到底藏了什么不该出现的东西…”这个阶段是哪个难以逃避的阶段呢?目前我还感觉不到这样的危机,反而更爱吃了。只不过不再是为了母亲的一句夸奖而吃,也不仅仅为了填饱肚子。是想要寻觅更多的美食,真正带着质感美味的食物,如果食物的背后还带些有趣的故事那就更迷恋了。只是就算是米其林大厨,也未必做出难忘的食物吧。当我读着书里“外婆的姜烧酱油”、“妈妈手作布丁”、“草地阿嫲的餐桌”这些篇章时,我才恍然大悟,世界上最好的食物都是承载着人类情感的,与星级厨艺无关。让我想想,如果评选我心目中最美味食物会是什么。是外婆的酸梅鸭、姨爹的糖醋排骨还是爸爸的清蒸大闸蟹呢?又或者是我自己拿手的蛋炒饭?啊,想着想着,嘴馋极了。很多人成家以后,难免抱怨日子的难过,好像只剩下柴米油盐的琐碎。可是你看呀,这本书里所记录的与幸福有关的片刻不都是柴米油盐吗。你可能觉得下了班做饭很辛苦,作者说那就像过了午夜十二点的灰姑娘,脱下制服,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也许你觉得菜市场脏、臭、乱,某个市井的商贩连一毛钱也不肯少收。那么,你有没有发现那个杀鱼的小哥手脚麻利的就像杂技演员,并且还跟你一样爱听周杰伦……其实呀,不是生活变得苦逼,而是你渐渐的把心锁上,不再与之互动啦。一直很喜欢看关于美食的电影,这本书的风格接近于日本的《小森林》。作者就像电影里的女主一样,每天都用心的寻找食材,然后搭配着四季的变化和自身的食欲制作各种美食。作者是台湾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台湾曾经被日本占领过的原因,所以沿袭了那种对美食享受和尊敬的文化。我记得在日本电影里常常看到,人们在开饭前,有时会双手合十很认真的对着眼前的盘中之物说:“我要开动咯!”书里介绍很多美食我都没吃过,但是在《康熙来了》上有看过几期介绍台湾小食的单元,所以知道它们都长什么样。经过作者的描写,我脑补了那些食材下锅的整个过程,恨不得马上杀去台湾尝遍各个夜市和台南的古早位。很惭愧,我只会吃,不会做,如果你看到我在厨房,大概除了下面条就是上文提到的蛋炒饭而已。甚至连帮妈妈煮饭而忘了按下电饭煲开关这样的糗事都是时常发生的,哎,日后嫁人了该如何是好。最近,特别想吃煲仔饭。前几年,大街小巷,随便走拿都能看到煲仔饭的铺子。这几天,我是走街串巷的找都找不来一家,餐饮界的跟风和毫无意义的创新依旧如此,居然没有一家煲仔饭能坚持下来。朋友说:“你在这感叹这么多大道理,还不如自己学着做,想吃啥就做啥。”是呀,是该考虑考虑学习下厨了。美食评论家蔡澜老先生说“人生不外乎就是吃吃喝喝”,再套一句作者上一本书籍的名称:“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用心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日子其实一点儿也不苦逼。

爱的味道

爱的味道——评《美食近似于爱》 文/于杪杪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之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和独一无二的味道。刚上大学时,来自天南海北的六个舍友卧床夜谈,免不了怀念起家乡的美食:东北妹子想念的是锅包肉和乱炖;西北妹子想念的是酸辣酿皮和烤肉;川渝妹子必然少不了麻辣火锅;云南妹子说突然想吃云腿月饼,广东妹子则对早茶津津乐道;而湖南妹子则怀念起早餐的米粉。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描绘下,除了对自己家乡美食的怀念,又不免对对方家乡的美食充满了想象......作者的言语之中充满了浓浓的台湾“家乡味”。然而整本书并不是单纯的介绍菜肴,更多的是一种感情的传递和表达。儿时母亲做的,故乡街上吃到的,还有长大后自己亲手做的,文章语言朴实不花哨,充满了生活的味道,仿佛就像是我们大学“卧谈”中又加进来一个台湾室友。书中食材和料理有一些并不是我所熟知的,比如花枝、蛋包饭。不过偶尔关注台湾娱乐节目的我,却也能从那些台湾特色中寻找出一些共鸣和感动。经常会看的一个娱乐节目每到美食的专题我一定会看,凤梨酥、牛肉面、士林夜市,这些似乎也成了我身边熟悉的味道,想着等有机会去台湾旅游一定要亲口尝尝节目中嘉宾推荐过的美食。想必,对味道的感觉是全世界华人都通用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来,吃粥吧!”那一篇,也是唤起了我的诸多回忆。记得有一位在外留学的人说过:想分辨出在国外哪些黄皮肤的面孔是中国人,看看他们爱吃什么就行了。爱喝粥吃咸菜的一定是中国人。对于喝粥,我也有自己的执念。记得小时候去姥姥家,总喜欢喝粥。因为姥姥熬得八宝粥,水米都自然融合在一起,还会滚烫出漂亮的泡泡。而妈妈熬得粥,或许不能称之为“粥”,只是一碗上面是清水,下面是米的“稀饭”。每每像姥姥抱怨这些,姥姥总会笑眯眯的对我说:你妈妈年轻,做饭着急,只要弄熟了就可以了。我是小火慢慢熬,还要不断的搅一搅,姥姥时间多,慢慢熬,不着急的。我一边听,一边还要忍不住再吃上一碗。想必我到了年老之时,最为想吃的,应该也是和作者的阿嬷一样,是一碗绵绵的粥吧。对食物的思念或许和对人的思念能回归为一种感情。但凡我们回忆起一道美食,似乎与那道美食相关场景和人物共同存在的。除夕晚上那一道热闹的年夜饭,放学回家就能吃到妈妈做的热气腾腾的面条,和闺蜜逛街去吃街边小吃,和同学为了庆祝期末结束到自助餐厅吃到饱,和朋友寻找偏僻却味道很赞的小馆子,和男友旅游时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有时候不是在意吃什么,而是和谁一起吃。美食似乎成了一种载体,记载了当时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说来也奇怪,自17岁离开家到外地上学之后,对事物的口味似乎也有了些微变化。比如原来在家并不是很爱吃饺子,可离开家之后却每每怀念起饺子的味道。后来想想,也并不是突然发现饺子变得好吃了,而是每一次吃饺子,总让我想起家乡的除夕:全家老老小小围坐在一大桌,电视里放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12点的钟声一响,到处是噼啦啪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姥姥会端出来一盆刚煮好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大家欢笑着,到处洋溢的温馨和热闹的画面......这一盆饺子,就代表了家的幸福的味道。每个爱好美食的人都是一个幸福的吃货。严格说来每个人都是吃货,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爱做菜,甚至能从做菜中体味到幸福和满足。然而作者却是一个从细微处都能获得小确幸的人,简简单单的杏鲍菇似乎都能吃出鸡汤的味道。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吧。---------------------------------请勿转载。谢谢

理想不只是诗和远方 还有排骨和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诗和远方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作为一名烟火气较重的青年人,我要说,理想的生活不只是是诗和远方,还要有各种美食。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去追逐梦想。这本书一开篇便讲到了食物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年轻的时候喜欢新鲜,喜欢省事,所以总觉得,出去吃一顿才是最好的,年龄渐长,有了一些阅历之后才明白,自己动手做一餐饭比出去吃一顿有意思多了。这个小道理我深以为然,我也是最近才开始体会出自己做饭的趣味的,吃家常饭,吃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份心意!书中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一个关于美食的温情的故事,看得让人心暖, 让我也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关于美食,关于爱的事情。我爷爷是一个爱美食也擅于做美食的可爱的老头。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的就是逢年过节我爷爷露一手的时刻,他会做很多好吃的,比如纸包鸡呀,梅菜扣肉呀什么的。但是这些年年纪越来越大,眼神也跟着越来越不好,爷爷越来越容易把东西做糊。因为做饭的时候还是要靠眼睛来判断东西是否烧透,可是因为眼神不好,等我爷爷看到食物变色,实际就已经有点过火了。这几年逢年过节的时候虽说吃过一点烧糊的东西,但是也还是没忍心打击爷爷,还是会跟他说我最爱吃他烧的菜,因为这就是爷爷爱我的方式,而大口大口的吃饭,夸赞爷爷的技术,就是我爱爷爷的方式。一顿家常饭更是一家人爱的交流。做饭的趣味是什么?做饭的趣味是去尝试,去探索,然后得到一个未知的结果。中国菜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并不是定量的菜,非常讲究发挥,不同的原料,不同的佐料,不同的火候都能导致同一道菜呈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每天做饭,感受饭菜微妙的变化,感受自己点滴的进步,通过做饭可更加了解自己。通过一道菜可以了解做菜的人,美食是人生的凝练,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阅历的人,在食物的偏好上有明显的差别。爱不一定要说出来,情侣之间除了可以一起旅行看电影,还可以一起做一顿饭,对方的耐心、爱心或者是敷衍、冷漠都能从一道菜中体现出来,无需多言。这本书再次印证了“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的经典名句,书中不仅有温暖的文字,还有非常治愈风格的插画,非常好看,让我在看书的过程不仅学习了一些处理美食的技巧,还大饱了眼福。厨艺爱好者还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一本文艺的菜谱,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都要勇敢去迎接挑战,耐心面对生活,精心处理每一顿餐饭。

把琐碎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广义的做饭其实非常麻烦,要确定吃什么,然后购买食材(怎样买到好的食材本身就是一项技术,不认真钻研无法熟练掌握),清洗(又一项大工程),之后烹煮。如果是米饭炒菜,相对容易,两菜一汤加电饭煲焖米饭,一个小时可以搞定。如果是面条馒头包子饺子花卷锅贴油饼,那还要和面发面拌陷制作……手生的几个小时恐怕也搞不定。如果做糖水甜品特别是烘焙,就更麻烦了,除每样食材需精确到克数,中间的熬制炖煮烧烤更是一分钟都不敢马虎,要不然,几个小时白忙了也有可能。虽然聪明的人类已经发明电饭煲、面条机、面包机等等来辅助,做饭也绝对不是个简单的活计。大概正是太过繁琐操心,越来越多人选择外食,虽然会多花一些钱,但买了省心买了省力,实在是赚到了——现代城市生活,“喂饱自己”,实在不是什么难事。《美食近似于爱》的作者米果却说,随着岁月流逝,年龄渐长,实在觉得,有本事自己料理菜色,自己把自己喂饱,才叫做幸福。毕竟,自己做饭,可以有效把控食物质量,减少有害物质,算是对自己负责。同时,料理三餐,也是善待自己的方式,训练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于是,她把自己对一日三餐的理解写成故事,汇集成这本《美食近似于爱》。这本书共分“美好的味道近似于爱”“吃美了,世界就好了”“食物知道家的方向”“一日三餐是最简单的幸福”“简单小菜,最小限度地善待自己”五辑,内容全部有关家常小菜、小食、甜品。即使作者是台湾生台湾长的土著,也没有用什么特别的别处不好找到的食材制作三餐,各种东西在普通菜市场都可以买到。作者描述的做饭、料理甜品、处理食材的过程非常详细,对成品的描写近乎活色声香,就算不是饥肠辘辘时看,恐怕也免不了食指大动。而且,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看到这些跟普通食材有关的故事,除非常亲切外,还可以模仿着,直接操练起来,给自己做一餐美味的饭菜。有饭有青菜有肉有鱼有汤,当日烹煮,当日完食,加上用心摆盘,美妙处实在不可言表。这本书不止有这些好处,作者还把大量的心血放在讲述与食物有关的故事上。姜烧酱油,是有关食素的外婆的故事;一份咸肉,是有关祖母与家人的故事;一碗白粥,是有关家庭的回忆;煮一锅白饭,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一份手作布丁,讲的是母亲的故事。浓浓笔调,是对温馨童年的回忆,在那里,所有的美食,是家人间的深情。作者还描写了成年之后,独自生活,自己料理茄子、煎鱼、蛋饼、白菜卤等等食品的过程,融进的是一个女子对生活的理解——离开家的孩子,能从鱼丸汤、肉臊饭中看出乡愁,写下对旧时日子的回忆。同样,这个对一日三餐有独特理解的女子,还把每一分对生活的理解寓于一日三餐中:熬汤、发豆芽、炸蒜头、清煮红白萝卜、番茄蛋花汤……哪怕是再小再普通的料理,米果都不曾马虎对待。她坐很久的车,去远处菜场买新鲜蔬菜,采买的时候,已经同步构思菜色如何搭配,用时令食材配合节气料理食物,用比自己洗脸SPA还要费力的态度去料理三餐,这不仅仅是把小小日常过成“流仪”,更是把琐碎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每一个能将一日三餐料理得精致的人,都怀着一颗认真对待生活的心。看这样的书,自己也会对生活有另一番不同的理解吧?

一箪食一瓢饮,人生最质朴的爱

也许是因为身处南方,读到米果书中所写的食物时,竟也有着几分共鸣,看着看着就开始想念家乡的食物了。巧合的很,米果喜欢的红豆、豆芽,我也甚是喜爱。在米果讲诉的那一道道美食里,也能感受到那些关于美食的故事、记忆和温情。这是一本很暖心的书,关于食物和爱,关于食物与人生。而我觉得,一箪食一瓢饮,就是人生最质朴的爱。作为一名资深吃货,人生的主题大抵放在这“一箪食一瓢饮”上,吃好喝好,人生才会充满意义。而这恰似简单的吃好喝好四字,要做到又谈何容易。首先,这箪食瓢饮要得是美食;其次,你还得有个能消受美食的身子;最后,你还有品尝美食的那份心。这三样,少了一样,都像是缺了什么,变得不完满了。我对美食的定义,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觉得好吃的东西就是美食。而世上最好的美食,毋庸置疑就是有家的味道的食物。人在他乡,分外想念的就是家里的食物。它成了一件寄托你乡愁的物件,思念家的时候总会想起。回忆里的家,是有油烟灯火、菜香饭香的;记忆里关于家中日常,是爸爸买菜回家煮饭的身影,还有妈妈喊我吃饭的声音。每逢回家,爸爸都会煮上自己喜欢吃的饭菜,不厌其烦、乐此不彼,似乎想把你在外吃不到的时间都填补上。离家时候,必定带着许多家里的食物,精心晾晒过的虾干、鱼干,奶奶腌制的小菜,还有其他的吃食。这些食物,都是重新踏上征途的实在动力。你知道,这些食物都裹挟着家人对你的亘古不变的爱。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食物,是生病时候妈妈给我煮的一碗白粥。小时候发烧呕泄肠胃,总会病恹恹地躺在床上休息,饭餐一律在床上解决,那时必须忌口,吃食就只剩下一碗稀到不能再稀的白粥。米白的粥水飘着纯粹的米香,喝上一口,仿佛为身体注入了一股能量,暖胃暖心,身心舒畅。偶尔还能配着梅拌白糖下粥,酸酸甜甜,生津开胃。生病时候的这碗白粥,成了日后在外生病时候最最想念的食物。如此简单,却只有在那样的时刻才能体会到的美味。我喜欢青翠滴水的蔬菜,喜欢绿油透亮的瓜果,喜欢小巧可爱的菇类,喜欢精致美味的糕点,也喜欢各式各样让人垂涎的肉食……世间每一样食物,都让我觉得人生就该如此,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能量。人生的意义似乎也就是为了品味这么些味道呢。吃在嘴里,心里觉得无比餍足。闲暇时候,为自己精心烹制一餐食物,不求大鱼大肉、不求摆盘多精致,只求饭菜温热暖心,只求你有一份善待食物的心。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与爱。你知道,人活于世,凭着这一箪食一瓢饮,你又能重新获得能量,你又能满血复活,重新踏上打怪升级的人生征途!——bushii 于2015年10月29日晚

记得对给你烹饪美食的人说声爱

关于美食的记忆,或许大家都能说上几个。一次午餐时,单位同事就谈起了他那个年代的美食,他说:那是中国最贫困的时期,家里没有粮食,榆树叶都被抢光了,野菜是美味。不过让他记忆深刻的美食是往高粱米饭里拌荤油,那就一个香,两个字吃了一次一辈子忘不掉,那时候就想要是一辈子能够吃上高粱米饭拌荤油,那不是美成仙了。可是短短几十年时间,他再次说这个事时,明显是带着一种戏虐的成分,因为他说他这辈子肯定不会再吃高粱米饭拌荤油了,那只是他记忆中的美食。享誉世界的四大美食之国有法国、意大利、德国和中国。法国人浪漫,所以法国菜也如花似锦风情万种;而德国呢,似乎血液里有一种天生的理性主义精神,他们的菜肴也像德国人的性格一样,注重经济、实用、实惠,不那么爱讲排场,却也不失外在的美观。意大利美食典雅高贵,且浓重朴实,讲究原汁原味。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风菜。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之所以一说到美食,我就会天马行空停不下来,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都说了民以食为天。马克•吐温也说过人生成功的一部分秘诀是,吃下爱吃的东西,然后让食物在肚子里斗争到底。米果的《美食近似于爱》给我们讲述的就是关于美食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米果儿时的记忆,有妈妈的味道,有故乡街道小饭店里吃到的乡味,当然也有现在,自己揣摩着让一些普通的食材通过加工后放进嘴里,使其变成无法抗拒的美食,给亲人品尝。不得不与大家透露的是,这本书绝不是一本食谱大全,也不是给你介绍一些美食做法的丛书,与其说是写美食的,不如说是写美食故事的,没办法,现在的年轻人都太会讲故事了,只要她喜欢的,她能涉猎的,她都会娓娓道来,让你美滋滋的,轻松地读着故事时,就记住了一个个美食,至于这些美食如何做,那就不用作者来告诉你了,因为作者已经说了,她也都是每次去买食材时,才会琢磨着怎么将这些食材进行搭配,让它们有不一样的色香味,使其在她不断地翻炒中变成美味,变成不一样的美食。其实我真的很佩服能够潜心研究美食的人,我小时候也吃过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佳肴,如那时母亲做的糖醋排骨,绝不是我现在在饭店吃的那种味道,那时的猪都是自家喂的,到了过年时,请师父来杀猪,于是猪的每一个部位都成了精品,都会被派上用场,大人们喜欢吃酸菜肉,而我们特喜欢吃糖醋排骨,酸甜加上肉香,成年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不管怎么调制作料,都没了儿时的味道,后来想想,现在的猪吃的是食料,基本都是速成猪,怎么会有那种肉香呢?没有了粮食猪,不管你怎么做也不会做出儿时的那种味道了。说道这里还要说一件事,那时我们春季郊游时,母亲都会给我们做蛋炒饭,做法没什么新意,不过那时我们带着这些食物,游玩后,大家聚在一些吃饭的时候,要是谁带的是蛋炒饭,那一定会引来羡慕的目光,那时米和蛋都是供应的,不像现在一样天天都能吃到,甚至我们根本不会觉得它有多好吃,有一次我给儿子也做了一次,儿子很赏脸地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按照他的想法,一口都吃不下,我就与他说,可能是他没有出去游玩的缘故,要是玩累了再吃肯定香,儿子瞥了我一眼说,吃汉堡更香,我无言以对。关于美食的回忆,一定都与爱相连。我们活在世上,不能亏待了自己,该奖励自己的时候千万别吝啬,奖励自己什么呢?要我说,就奖励美食吧,人活在世上最不能放弃的就是一日三餐,让自己每天都快乐起来其实很简单,美味入口的瞬间你就会被爱融化了,不管美味出自谁的手,那都是用心烹饪出来的,里面满是浓浓的爱,品尝时一定要对给你做出美食的人说一声:我爱你。

爱与美食可兼得

拿到书时是一个下午,阳光已经悄悄的瞄到了我的桌角儿。温暖而气息柔和的环境是这个下午的写照。封面的设计也很温暖,不自觉的便喜欢上了这本书。算是初印象非常好的。因为即将要上班,大概翻看了几下,并确认了页数,确定好每天的看书量度。期间还在学习英文,老师有时会留下任务,所以整体的时间还是比较满满当当的。个人喜爱看书,所以从不觉得有压力,而这本书从拿到手一直到看完给我的都是满满的温暖和力量。话说美食近似与爱真的是非常贴切。在觉得孤单、冷清的时候请自己配制一个喜欢的餐饭,慢慢享受,真的一点都不比烛光晚餐差呢!在这个女生和男生同时工作的社会,有无数的女生都在证明女生也不比男生差,是的,事实也真就如此。女孩子也上学,也工作,在工作上也并不比男人差,有时候甚至在工作上更加的出色。多少大学毕业的女孩子从毕业后便跟随自己的梦想留在一个叫做“异乡”的地方开始打拼。多少女孩子在茫茫人海中独自穿行,在上班与下班的时间段内奋力的振翅高飞,她们坚强,不气馁。没有人会想到她们柔软的内心多么需要呵护,她们不轻易结婚,痴痴等待那个对的人。在这条一眼远望的路上,女孩子们请照顾好自己。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在车上被某个猥琐的大叔偷了油,或者遇到随时都能碰上的老人碰瓷啦,这些远在异乡的遥远事件根本无法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诉说,一则家人帮不上任何忙,二则再让家里人担了心。所以只能自己默默扛,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一番,告诉自己明天是美好。想想这样的画面就觉得心疼。没有人关爱的时间就请自己多给自己一些关爱。书中有许多简单的餐食方法,作者也是很爱制作“爱”的人,有许多充满回忆的美食。很多美食之所以称作美食除了不止它们是美味外还有满满的爱的回忆在里面。作者的美食如此,我认为的美食也如此。看这本书的第三天,因为早起吹了凉风,晚上整个人就垮了下来,发烧,眼球都是烫的。盖着被子蜷缩在里面,屋里太过安静或者说沉闷,便用电脑放了老友记,算是陪伴。迷迷糊糊中就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做的鸡蛋挂面,放上香油,满满的一碗,端给我说,等你吃完了这病就好了。还有奶奶慈祥的笑脸。我哭的泣不成声,奶奶离我远去已有两年,这本书又把温暖的奶奶带到了我的身边,又把那冒着热气和满满香油味的鸡蛋挂面端到了我跟前,我想这便是我念念不忘的爱吧。作者的心中也有这样的一份味道,我也有,相信每个被深深关爱的成长中的孩子都有。美味总是在记忆里悄悄的就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回忆,爱也是,所有能够深刻体会的爱都源远流长的在每一个日子中留下了痕迹。《美食近似于爱》读完更加认为美食近似于爱,在余生中尽可能多做一些美食多制造一些爱的回忆。如果哪天记不起,没关系还有美食替你想起。

温暖的烟火气息

食物是非常奇特的粘合剂。天气变冷,我们想要“贴秋膘”;亲人远行,会有送行宴;远朋到来,也会有“迎客饺子”;前几天搬家,远方的老妈再三打电话过来叮嘱,一定要请朋友来家里吃一顿,名为”暖居“;完成一个重大的项目,同事们心照不宣地要庆祝,吃一顿好吃的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小时候生病了,妈妈们都会煮一碗放了很多葱白、胡椒和姜丝的辣汤,还有窝在清汤面条里的荷包蛋……无论春夏秋冬、大事小事、开心事难过事,都是美食点缀生活的理由。曾经有一段时间上班路上会路过一个菜市场,早上的菜场里,热气腾腾、种类丰富的早点,笑容满面的阿姨们,无一不充满着烟火气,让人不由得希望能够早点退休,好加入这热闹的菜场早市。眼馋了很久之后,终于在周末起了次早,和老公两人混在阿姨们的早市大军中,吃了心心念的菜场早点,然后去买菜。虽然是惯常去的菜场,早市的食物们更为水灵,一样样摆得整整齐齐,让人有买回家的冲动。先生说,这便是市井的烟火气息,不是食物点缀了生活,而是它本就是主角。正因为眷恋这平凡又充满魔力的烟火气息,除了自己动手研究吃的,读书也会选美食小品文。阴雨的午后,开一盏暖黄色的台灯,听作者徐徐道来只属于他的古早味、妈妈料理、单身汉料理……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事情。唯一的遗憾便是,看这种书会饿的特别快。尤其是这一本还配了美丽的食物插图。美食小品文传递的是作者对美食的热爱、籍由美食而衍生的温暖,而且还可以偷师一两道美味菜谱。边读边研究书中记录的菜谱,然后再实践,体会作者描述的那种美味,可以说是宅女的一项非常好的自娱自乐活动,如果能够完美复制出作者描述的美味,就更是有种收快递的愉悦感。摘录本书的几道菜谱:救火炒面泡软的香菇切丝、洋葱切丝热水把面条煮到半软,捞起备用;打蛋汁,煎成薄薄的蛋皮,切成条状备用;热锅爆炒香菇与洋葱,加入肉酱,少许酱油与乌醋,再淋上泡香菇的水,盖锅焖熟,趁汤汁未收干之前,倒入面条与蛋丝,充分拌炒,最后淋少许辣油。蒸茄子蘸汁蒜头切过后压碎,加昆布酱油与冷压亚麻仁油调匀麻油鸡用麻油将老姜爆到深褐色,加入飞过飞的鸡肉块,炒到鸡皮焦黄,加入两大罐米酒,盖上锅盖,煮到整锅沸腾后,关掉抽油烟机,撕半张日历纸,卷成长条状,点火,将火靠近沸腾的锅边,火焰就沿头锅边蔓延开。锅面的火焰消失之后,盖上锅盖焖煮一段时间,鸡肉软嫩即可熄火。

确实不错

文字确实不错,感觉确实细腻,表现确实有特色,好像一个踏实的小职员,或者一个稳当的小媳妇,把文字写到精微的程度,现在青年作者做得到的不多。比较一下这本饮食书,其实比大悲大喜要巧妙,巧妙地方在于你需要饮食,而意义有时过于虚无。

什么是美食?什么是爱?

四星。之所以不是五星,减分的是封面和内文那丰盛精致的有关食物的照片。我说的是食物,并非我所认为的美食。若编辑看到了,请允许我的执拗和矫情。米果。这是作者的名字,会让人联想到封面上的少女,然后脑海里会显现出清纯、青春、一个安静温婉的女子形象,哪怕不是那么美丽,最不济也应该是有一些亲切的文艺女青年范儿。可米果,是一位已经“上了点年纪”的女作家。想象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幻灭吧。什么是美食?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好友们时不时地发聚会时的照片——人是美美的,食物也很精致,看着就会让人忍不住偷偷地咽下口水——对于美色和颜色鲜艳、可口的美食,我永远没有抵抗力。就像任何一个标准的吃货一样,我也会在京城最火的美食APP上努力搜索,然后叫上朋友或一家老小,或自己悄悄地,大快朵颐。且不亦乐乎!然而,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婚外的偷情,新鲜刺激,诱惑妩媚。但终归,我还要回到自家的二亩三分地,早上吃着辣椒咸菜就着白粥喝上两碗,浑不在意已经满头大汗。晚上下班回来,还会吃上一碗老婆大人亲自煮的挂面。再然后就会打个饱嗝,该干嘛干嘛去。而在外面寻觅美食之旅的整个过程中,基本不会吃得满头大汗,也不会频频地打嗝。我想,我恐怕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而米果这本书,从内容上,让我满意,让我满足,甚至感动。也是因为此,我对封面和内文插图实在是耿耿于怀。当然,这不影响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能打动我的书——因为我虽然自认为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但我并非常常感动。米果,感动了我。看完书,写完书评。有关美食和爱,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溶于血液中的,充满烟火味的粗茶淡饭。这种爱,在家中,家外难寻。

美食诱人,爱永久

自从人类懂得享受以来,就不断的追求美食带来的快乐,现社会更有“吃货”这个名词来形容对于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者。美食能都带来很多快乐、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失恋了,可是通过吃东西来解决内心的郁闷与不快。美食像这世间所有的好东西,把人从流水般地日子里捞出来,放在闪电云端,一窥活着的新鲜和美好。《美食近似于爱》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关于美食的发生的故事,主要是用美食勾起美好的回忆。人的回忆是很美好的事物,一旦加入美食,那么这样的美好感会成倍的增加,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从书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家乡及生活所遇到的一些和美食有关是事情,此书不是重点讲美食,而是以物怀人,还有就是时代的变迁及科技的发展,虽然过去的传统已不再,但是记忆不会就这样消失。把好滋味放进嘴里,人就会微笑,它像世间所有的好东西,像夏日的微风,让人轻轻飘荡的音乐,能停住时光、唤起热忱、近似于爱。说起音乐,大家可能就会感觉到美好,但是美食也会这样。一日三餐,锅碗瓢盆,一碗粥饭,也不是什么复杂的菜系,一旦有感情,吃起来就有了牵挂。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和很好的朋友去一个地方吃水饺,当毕业以后一年,我独自回到我们经常去吃水饺的地方,感觉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一阵酸酸的感觉涌上心头,一顿水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美食,说起了都是流口水,现在虽然能够吃到更好的东西,但是这美好的回忆关于美食、关于人,让我无法释怀。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场景,那就是走进厨房,有时候会突然想起母亲的身影,暖暖的感觉,这也就是很多人为什么热爱厨房的原因。美食近似于爱,实际就是爱的体现。一份汤、一个馒头、一份菜,看似简单,却饱含了很多很多。中国有句俗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多少当家的妇人想尽一切办法换着花样的准备每天的三餐,这份情、这份义能够让所有的人感动。当爸妈老的时候,我们一起坐在饭桌上,夹一口母亲做的饭菜,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享受、什么是温暖了。美食给了作者及所有人美好的回忆,简单朴素,却让人心理暖暖、眼泪打转。回到家能够痛痛快快叫声妈,能够吃到母亲做的饭菜,这样的幸福我想永远留住。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回忆,只是美食给我们的回忆太美好,不忍心走出来。PS:本人淘宝店铺(https://shop137663182.taobao.com/?spm=a21ar.c-design.0.0.VTPQv6)炫衣时代开业了,欢迎大家的光临。

暖心,先暖胃吧

我猜想,写这本书的姑娘一定是个软妹子,不然她是如何在嘈杂的急速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小小世界,并且把它营造得那么美好的。书的装帧清新自然。封面分明是个贪食的小姑娘,在美食面前自然流露出欣喜甜蜜的笑容。内容中多是全彩,食物的图片时不时穿插其中,让我们在阅读文字的同时,直观地感受来自食物的美好。对于文字的把握,作者处理得特别细腻,能把生活与食材紧密结合,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因为忙碌的工作而忘记吃饭,去仔细享受来自食物的美好。食物与爱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春秋,还是冬夏。特定的节气中吃特别的食物,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关于家乡的记忆,还有一份浓浓的情谊。作者是台湾人,文章中的某些口语化食材表达,对于同样作为闽南语系的姑娘而言,读起来是异常亲切的。大陆和台湾虽然隔海相望,但是通过食物来传达情感的心意却是相同的。有时是下班回家,爱人煮的一顿热乎乎的可口饭菜,有时是妈妈熬制的一口热汤,有时是阿嫲老手艺的一道好菜,有时甚至是和朋友聚会时相互交流的一道小甜食……这些食物里,人情与心意体现得淋漓尽致,时间不会磨灭这些味道,只会被深刻收藏。阅读这本书的期间,根据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的电影《小森林》之四季篇正在上映。由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桥本爱饰演的平凡女孩市子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这里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人生。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受她妈妈影响,市子似乎对亲手制作各种美味而廉价的料理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电影中,市子对食物的喜爱让人心生怜爱。市子说过:“寒冷的冬季,想要暖心必须先暖胃。”食物的热度足以驱赶人们体内的寒冷,一扫生活与工作中的不顺利。胃暖了,心才会暖。无论是电影《小森林》,还是漫画书《深夜食堂》,到后来热议的《孤独的美食家》,以及我现在阅读的米果姑娘的《美食近似于爱》,美食几乎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光。我们在充分享受味蕾上的冲击时,同时捡回了丢失已久的爱与温暖,这份情感,是食物给予的,是在漫长的时间河流中的积淀。无论四季更迭,如果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甚至迷茫与失落,吃点东西。它们,暖胃更暖心。

美食爱,爱美食

有一句话现在很流行: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爱能温暖我们,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美食能丰盈我们的味蕾、填饱我们的胃。爱拥抱我们,带给自己美好感受;美食吃进自己的嘴里。这两样都是给自身带来了收获,所以,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们付出爱、寻找美食,他们回报我们不曾辜负。《美食近似于爱》,是本每篇文章里都有美食的书,有对幼时阿嬷、妈妈做的美食的回忆,有长大后自己独居做的美食,每一篇都饱含爱,每一篇里的美食都让人垂涎不已。阿嬷、妈妈用对全家的爱来烹饪美食,美食就不是近似于爱,美食就是爱了。喜爱吃美食,回忆旧时美食中倾注的爱。作者的母亲婚后就没有继续工作,每天用20元的餐费预算来做一大家子的菜,还得保证每顿必有鱼、肉、汤。作者一家六口,阿伯姑姑还时不时过来吃饭,很难想象,作者的母亲如何操持一大桌子的食物。“主妇魂”,母亲阿嬷就是带着对厨房的坚守,做出那么多美味的食物。夏天,有柠檬汁、冬瓜汁等专门冷饮;上学那么多年,每天中午不重样又丰盛的饭;极有特色的卤肉饭、蛋包饭等等。作者妈妈在美食方面的造诣如此“博而深”,打破了我一直以为只有专业的厨师才能做出专业菜的看法,那些不重样的好吃的饭菜,隐藏对家人无私的爱,成为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暖的存在。作者自己家里的冰箱,从不储存过多食物,每天都是现买现做。这是一种家族传承吧,对美食的“苛刻”,体现的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一个对生活如此好的人,自己又怎会过得差。所以,《美食近似于爱》,不只是写记忆中难忘的那些美食,字里行间都是浓厚的亲情和喜爱。借写美食的名,表热爱的实这么一想,也能回忆出好多记忆中的美食。我妈做的手擀面、小姨烙的烧饼、姥姥做的白菜炖粉条,每一样都特别好吃,几乎是她们的拿手绝活菜。想吃就做,没事就学习新菜,爱,就在日复一日的三餐里。美食爱,爱美食。美食无限接近于爱几乎就等同于爱。看作者忆美食写爱,浓浓亲情跃然纸上,真是这寒冷冬季里最温情最高的一种享受。


 美食近似于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