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风景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50229716
作者:[荷]杜威·德拉埃斯马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 编辑推荐 ]
人的回忆会被气味、触觉、视觉瞬间击中,从而勾起连绵不绝的往事。”——马塞尔·普鲁斯特
荣获4项荷兰国家大奖(2项文学奖+2项科学奖)
入围英国Aventis最受欢迎科普图书大奖
《自然》《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新科学人》 一致好评推荐
18种语言版本畅销全球,最具人文情怀的科普读物
普鲁斯特、纳博科夫、狄更斯、伍尔夫......多位文学大家现身畅谈记忆

[ 内容简介 ]
记忆中的某个场景,为什么会像照片一样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中?尘封已久的往事,为什么会让你觉得恍如昨日?
转瞬即逝的似曾相识感,是前世的轮回还是现世记忆的魔法?虚无缥缈、错综复杂的人类记忆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 秘?
在本书中,荷兰心理学家杜威·德拉埃斯马将带你进行一次记忆的探秘之旅,与你一起揭秘个体生命编年史“自传体记忆”的运作规则,并为你转动记忆的万花筒,展现“似曾相识”“闪光灯记忆”“普鲁斯特现象”“濒死体验”等各式记忆风景的奇幻瑰丽。作者笔下的记忆研究,既有着学者的客观严谨,又饱含浪漫的诗意和人文情怀。他一面信手拈来心理学史上有关记忆的各种理性研究,一面又招来普鲁斯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狄更斯、伍尔夫等文学大家现身感性说法,让你在为“记忆奇景”而感叹的同时,又为记忆的文学面向而心醉神迷。翻开本书,在作者温柔诗意的叙述中聆听记忆的回响,给自己一个机会放慢疾驰的脚步,回望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悠悠时光。
[ 推荐语 ]
生动地追忆往昔生活的残留片段似乎是我毕生怀着最大的热情来从事的一件事。
——纳博科夫,《说吧,记忆》
它们是那么简单朴实,也许这就是所有童年记忆的特征,也是童年记忆的力量。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只要一闻到粘贴瓶子商标的浆糊味道,一种无法承受的力量就会唤回我儿时所有痛苦的回忆。
——查尔斯·狄更斯
读完本书,读者将不只对人类记忆的错综复杂、变化无常有更清楚的认知,也会对遇上这么一本精妙、富娱乐性与启发性的记忆领域入门书籍,真心感到喜悦与满足。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
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书中有很多风趣的轶事,写作风格也十分老道。
——《卫报》(TheGuardian)
用诗意的笔触阐述了心理学史上和当前的研究成果。对记忆感兴趣的人,会得益于这本书扎实的内容,也会喜爱它丰富的隐喻。
——《自然》(Nature)

书籍目录

第1章
“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第2章
黑暗中的闪光:最初的记忆
第3章
嗅觉和记忆——追寻逝去的时光
第4章
刻骨铭心的记忆——羞耻是用永不褪色的墨水记录下来的
第5章
闪光灯记忆——肯尼迪总统遇刺时,你身在何方,跟谁在一起?
第6章
记忆的方向——记忆的录像为什么没有后退的功能?
第7章
博尔赫斯笔下的绝对记忆
第8章
学者综合征——天才与白痴的距离有多远
第9章
盲棋大师的记忆之谜——与托恩•西杰布兰兹的对话
第10章
脑损伤和记忆——身心的巨大创伤对记忆的影响
第11章
记忆不可察的生命风景——时间都去哪儿了?
第12章
狄更斯笔下的似曾相识
第13章
怀旧情结
第14章
为何生命随年龄的增长加速流逝
第15章


第16章
我看见生命从眼前闪过
第17章
来自记忆

内容概要

杜威·德拉埃斯马(Douwe Draaisma),1953年生于荷兰,专攻人类记忆本质和运作方式的研究。1999年因记忆研究上的成就,荣获海曼斯奖(The Heymans Prize)。现任荷兰格罗宁根皇家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心理系教授。主要著作 有《记忆的隐喻》等,皆被译成十多国语言。
张朝霞,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英国伯明翰大学MBA。在IT、政府、金融、管理、咨询服务、教育等跨行业、跨专业领域有逾20年从业经验,业余从事翻译工作近20年,出版英语专著3部,译著12部,最新译著为美国著名世界宗教学权威休斯顿·史密斯(Huston Smith)的《欢心喜乐每一天》(And Live Rejoicing)。


 记忆的风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从前读过一篇《阿斯彭文稿》的书评,作者在开头写道:“诗意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似乎成反比地生成,时空愈遥远,人们愈能追忆出那似水年华中一些可资纪念的东西,泛黄的纸页、斑驳的洇迹,几近消逝,却越发令人神往,如普鲁斯特对小玛德莱娜蛋糕的无限回想,足以引申出牵丝扯蔓的洋洋往事来。”正如引文中的描述,记忆会绵亘人的一生,它会伴随着无数气味、旋律、图像,在某个时刻击中你,从而勾起连绵不绝的往事。对于那些尤为恋旧的人,生动地追忆往昔生活的残留片段可能是他们毕生怀着最大的热情去做的一件事。在回忆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产生种种疑问:为何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流逝得愈来愈快?为什么嗅觉总能迅速唤醒一段回忆?为什么在追忆童年往事时,我们总能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画面里?文学家假托小说里的主人公,把这些疑问写进了他们的作品。当我阅读这些作品时便会感叹:他们当年若能看到这本《记忆的风景》,定会顿然醒悟,有相见恨晚之感。《记忆的风景》是荷兰心理学家杜威·德拉埃斯马的一本记忆心理学入门书籍。记忆几乎是人类思维中最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我们寄托着最深切最浓稠的感情汁液的花朵。作者用诗意的笔法把记忆的本质现象条条列出,深刻地解释,温柔地抚触,让我心醉神迷,读得无比满足。我由此发现自己的阅读之路几乎是一条“记忆文学”之路,作者提到的每个科学现象我几乎都能找到一些文学章节与之对应,有时我的自身经历也会成为这些现象的实例。现象一:气味总能迅速唤起一段回忆某夜我在街上闻到一阵CK·永恒香水的味道,然后情绪突变,接着体会到如潮水涌来的感伤和依恋。这一过程如迅雷不及掩耳,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发生了,令我愕然不解。这股强烈的情绪是从哪儿来的?我尝试着放松心情,像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一样闭目塞听,努力回忆,试图抓住那种实实在在又飘渺虚幻的感觉——“这时我感到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在颤抖,而且有所活动,象是要浮上来,好似有人从深深的海底打捞起什么东西,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觉得它在慢慢升起;我感到它遇到阻力,我听到它浮升时一路发出汩汩的声响”,就这样一段回忆从遥遥远方来到我的内心深处,浮现在意识的表面。杜威写道,几乎每一篇关于嗅觉的心理学论文都会套用《追忆逝水年华》中的一幕:主人公喝着茶,将一小块玛德莱娜甜饼泡在茶里,突然一种味道将他带回了贡布雷的童年时代。在原著(译文)中这一幕用了整整两千字来描述,由于它实在是太经典、太睿智,我真的很想把它整个引用过来。村上春树在《世界镜头与冷酷仙境》中也描写了香味撩起的情思:“她轻快地点了下头,意思像是说知道了。其脖颈漾出一股科隆香水味儿,犹如夏日清晨站在香瓜田边所闻到的芬芳。这芬芳使我涌起莫可名状的奇妙心境,仿佛两类不同的记忆在我不知晓的场所交融互汇那种虽有欠谐调却又撩人情思的感觉。这在我是常有的事。而且大多时候是由特定气味所引起。至于何以如此我则无从解释。”(巧合的是,接下去村上春树这样写道:“她看着我的脸,说了声‘普鲁斯特’……也许她是作为漫长走廊的暗喻而搬出马赛尔·普鲁斯特来的。……如同马赛尔·普鲁斯特作品一般长的走廊?”)回忆被气味唤起的确会令村上“无从解释”。气味是沉默的感觉,很难找到语言和词语来描述。由于嗅觉刺激太纷繁,你也很难像回忆一段旋律的名字一样回想起产生那种气味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照片储存图像,用光碟储存声音,是否有一天气味、触感也可以方便地储存和重现?现象二:似曾相识之感在《记忆的风景》第十二章,作者介绍了一种离奇的现象:某一刻你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甚至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你身边的事情,那些声音、面孔、谈话,甚至连自己的思想都像是你曾经拥有过的东西。仿佛你在重温生活中的某一个片段。这便是“似曾相识”的现象,也称为“既视感”。这种感觉稍纵即逝,而且同一个场景引起的熟悉感不会产生两次。杜威提到,那些情绪容易波动的人有似曾相识的经历也最多,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条件多是精神崩溃,不过是短时的,常常伴随着不寻常的光线。在群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成人有过这种经历。有一次我走出音乐课的地下室正要去室外时,刚迈出第一步,双耳一静,奇妙的感觉袭来。我感受到的一切:初春的凉风、浅淡如柠檬果肉的阳光、细密的丛竹都显得无比熟悉。我想我一定以同样的角度看到过这个地方,在某个不确定的时间里。就像千寻穿过黑暗隧道,抵达陌生世界,几秒钟之后那种“既视感”才慢慢消失。不仅如此,我常会有“既视感的叠加感”,即“我感觉,我曾经感觉过,我曾经经历过与眼前场景一样的事”。有一次在上课时读《世界文学》杂志,看到一句对话:“他是候选人之一,”她舅舅说。“这还不够特别吗?”看到这行字我忽然有一种难以抓住的感觉……就是我肯定在什么地方读过这句话,看过这篇小说。并且我不是第一次这样想了。也就是说,我记得我曾有一次读到这句话时产生了“我读过这句话,这篇小说”的想法,但那次看完后发现我其实并没读过。这次我读完它还是发现没有读过。文学中也可见这样的情境。托马斯·曼的《魔山》主人公卡斯托普在滑雪时被突降的暴风雪困在了山上,陷入了半昏迷的状态。在半梦半醒的幻觉里,卡斯托普做了一个透明的、甜蜜的、带着些许安慰的暖梦。当梦变得可怖时他终于清醒过来——“我想,我是在做梦吧,”他自言自语地喃喃着,“梦得美妙极了,可怕极了。从根本上讲,我一直清楚这是个梦,一切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那树木繁茂的院子和滋润的空气,以及接下去的美好景象与可怕情景,我几乎全都预先知道。我怎么会知道这些,想出这些,使自己感到幸福,感到恐怖呢?……”为了说明似曾相识的感觉,杜威在这一章的开头引用了《大卫·科波菲尔》的两个场景。这本书在我高中时曾是必读书目,十一的同学们若是看过应会觉得很亲切。为了鼓励大家自己去看《记忆的风景》,这里就不再引用了。现象三:时间随着我们的意识活动加速或减慢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紧张期待着某件事时时间会变得特别漫长,滴答作响的钟声那单调、一成不变的旋律让我们倍感未来的遥远。相反,欢期总是短的,在快乐的日子里时间好像消失了,你看不到它快速逃离的踪影。我们感情的强度、期望的敏锐程度都赋予了心理时间以自身的律动,时间随着我们的意识拉伸变长或收缩变短。加缪的《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在监狱里时由于无聊,每天睡十六个钟头,昼夜交替,让他产生了这样的思考:“我在书里读过,说在监狱里,人最后就失去了时间的概念。但是,对我来说这并没有多大意义。我始终不理解,到什么程度人会感到日子是既长又短的。日子过起来长,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它居然长到一天接一天。它们丧失了各自的名称。对我来说,唯一还有点意义的词是‘昨天’和‘明天’。有一天,看守对我说我进来已经五个月了,我相信这点,但我又不理解。对我来说,我在牢房里过的总是同样的一天,做的也总是同样的事。”托马斯·曼曾思考过关于时间的厌倦效应问题:人们常说厌倦会使时间变得漫长难耐。不过,这种厌倦感可能适合一个小时或一天——更长的时间,诸如数周和数月,会被这种厌倦截断,于是时间缩减了。《记忆的风景》中还提到很多有趣的现象,如为什么我们看一个字时间长了会觉得不认识它?这现象名叫“语词间离”,常出现在注意力涣散、情绪变化大、工作节奏不规律的情况中。它是“人格解体”的一部分,突发而快速,这时你感知到的一切都显得陌生、新鲜而不真实。还有某章讲到“绝对记忆”,作者以博尔赫斯《博闻强记的富内斯》为例:富内斯能记住他看到、听见和感知到的一切,经久不忘,他的记忆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储存器。阅读这本心理学书籍时我很少会有读不懂的地方,且《记忆的风景》对人执著热情的感察分外深刻,不时有警言妙语散布其间。一个人的记忆像是一张多色彩的墙上挂毯,中间绣着暗色的和鲜明的花朵。记忆也像灵魂,长久地守候着,等待着给我们以提示。当我们倦了累了,走不动了,在河边躺下,那些笔尖下的记忆仍旧会以一贯沉着的速度向前流淌,成着柔和的灰色的波纹,迤逦向青色的远山而去。并附三个链接:1、《追忆逝水年华》中关于玛德莱娜小饼的段落: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8fa5fd0102vgzl.html2、博尔赫斯:博闻强记的富内斯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5173246/3、戴桃疆:被虚构的马德莱娜【摘要】“考虑到马德莱娜小甜饼搭配而非浸泡在茶水中的食用方法,更加叫人怀疑触发普鲁斯特童年回忆的食物并不是马德莱娜小甜饼,而只是一片普通的烤吐司。”http://www.15yan.com/topic/xie-shi-zhu-yi/cntKpvO3W47/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最近遇到的这本书,杜威·德拉埃斯马《记忆的风景》,实在是解答了我从小的一些困惑,如此的奇妙,在我28岁的这年,与我相遇。有时候真是对这些书相见恨晚——对于一个好奇心强,迟迟不去追随心中的疑惑的人,只能说是自己但耽误了太多的时光~我童年时期经常遇到一个很特殊的感觉,我在凝视一棵树,一朵花时,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不认识这些植物,树皮带着木质的香味,纹路像是复杂的河流一样,交叉汇聚,我常常站在树下看了半天,不知道为啥会有这种脱离了一切熟悉感、骤然回到本源的情形。上学的时候,有时候看着非常熟悉的字,我认不出来。仿佛突然之间失去了任何特征辨认的能力……在《记忆的风景》这本书里,作者专门分析“似曾相识”的由来。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似曾相识有一些神经学上的解释,比如左、右半脑交替的时候发生了重影现象,导致同一个信息出现了两次,于是人会感到同一个场景或记忆似曾相识。此外,他援引荷兰的一位哲学家海曼斯的说法,人格解体、语词离间等都会导致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曾经的那些感觉,应属于人格解体和语词离间的范畴。这种状态一般出现在人的身体状态比较疲劳的时候。(未完待续)
  •     “记忆是的风景”这个名字非常富有诗意。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有一些令他心眩神迷的时刻,而这个时刻之所以会在我们的脑海中重现,是因为我们有记忆。无论是The Beatles的《Yesterday(昨天)》还是Carpenters的《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那种略带伤感和温暖的曲调后悔唤起人们心中的无限的回忆。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回忆即是学习”,而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则说“温故而知新”,无论是“回忆”还是“温故”都是要依赖于我们的“记忆”。然而,我们的“记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恐怕目前尚无准确的定论,但这本书会领我们踏上一趟探寻之旅。从“怀旧效应”到“遗忘曲线”;从“最初记忆”到“感觉回忆”;从“羞辱历史”到“闪光时刻”;从“时光河流”到“绝对记忆”;从“白痴天才”到“盲棋大师”;从“似曾相识”到“人格解体”,从“空白恐惧”到“全景记忆”……这一切中想我们揭示诸多生活中关于我们的大脑,关于我们的记忆的事情。2114年热播的《最强大脑》,引起了很多人对这些记忆天才的钦佩和羡慕,但这些超常的现象,也会引起人们的好奇,这些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本书无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答案。然而,令我感到兴奋的不是这些答案,而是这本书中的介绍,让我唤醒了尘封的记忆。书中反复提到了,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书中的翻译不是这个译名)中,打开普鲁斯特记忆闸门的“小玛德莱娜”松糕,而且还提到了味道和气味的记忆,而我可以提供一个由听觉唤起感觉的例子。当年,在听到法国作曲家萨蒂的《裸体歌舞》时曾写下了下面的一段文字:    第一次听到这三首曲子的时候,那柔软而细腻的声音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随着旋律的展开,这温暖而神秘的声音给我的感觉似曾相识。可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曾经拥有过这种舒适的感觉呢?    甜美的梦境?     恋人的低语?     清淡的茗香?     懒散的随意?     母亲的抚摸?     拉斐尔笔下圣母的微笑?     肖邦的夜曲?     普鲁斯特的小甜点?     茵梦湖边的林荫小道?    诗人的恋歌?     春风的沐浴?     还是岁月中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    ……     诸多的不确定使我又产生了怀疑:我是真的拥有过这种感觉?抑或是这种感觉只存在于我的幻想里?    也许,真正的幻想就是这样的     温暖而神秘!  而在这本书中,我不仅仅只遭遇了这一个意外的“红包”,在看到第7章提及“博尔赫斯笔下的绝对记忆”时,我不禁想:哈,这个我也知道呀。当初也曾就这篇《博闻强记的富内斯》写下过一点札记:  “超强的记忆力是富内斯与众不同的地方。正是这样富内斯对周围的事物比正常人要复杂得多。  故事是那样的奇特。我想博耳赫斯是想说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千世界的纷繁与复杂。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对熟悉的事物失去了探索的兴趣。二是富内斯的记忆方式可以真正归为“强记”是否能体现“博闻”还有待考证。他的这种强记的行为,使得他无法停止对事物的归类与整理。一个人如果太过于钻研琐碎而无用的内容,而不进行创造性地工作,那么他只能被人淡忘。  突发奇想,是否博耳赫斯在这里有些自况的成分呢?”我不是科学家,无法探寻这些小说中所描写的场景背后关于记忆的奥妙。然而这本书无疑是给了我一些更深刻的认识,让我认识到了生命中关于记忆的那些奇迹。要说这本书是科普书籍,我不会完全同意,因为这本书充满了记忆的味道,充满了人的情趣,充满了人的神秘,它是一道文化上的宴飨,是关于记忆的珍馐。近闻,清华大学在研究“老年痴呆”方面取得巨大突破,这也昭示我们最终有能力揭开大脑和记忆的奥秘!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中间有几章写得略奇怪。。。
  •     读起来感觉好无聊啊。。虽然也对这些事情感兴趣,但就是提不起劲
  •     对记忆的科学研究
  •     我们是如何存储外界输入的信息,又如何在往后的岁月中处理我们的记忆,濒死体验又是怎么一回事,作者用了许多真实的科学研究案例来展示这些研究成果。我不自觉的把本书今年看过的《头脑特工队》进行了对比,很有启发的也很收货,感谢某人的推荐。
  •     为什么这么好,非常喜欢这本书
  •     一本让我再次为记忆而着迷的书,每个人的认识都建立在记忆之上,没有了记忆,我们的生命就失去了长度。而自传体记忆是所有记忆类型的记忆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 总之,要想破解记忆的奥秘,不能只在心理学中寻找答案,还要在文学、生物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
  •     个人感觉有些看不下去,就挑选了一些章节看了下。可能对这些起源、实验记录不是很感兴趣
  •     勾起了太多的回忆。各种案例与病例的拼盘。可以做为一个索引。结尾大卫贝利的作品非常有趣。希望以后讲课时能推荐给学生。
  •     写的太无聊了,同一句话,反复说明,论点不清,主次排列不当,抛出一个问题,看到最后,都没有确切答案,只有从古至今的各种假说,一会这个假说是正确的,一会这个假说被推翻了。看得我稀里糊涂的,重点不突出。
  •     作为记忆/心理学科普读物,全书涵盖的论点是极有趣的,但其论述方式过于偏重举例说明,且因相关学术发展有限并没有得出对应的因果答案。
  •     对记忆和人性的洞察,有玄奥,有恐惧,有温暖
  •     在纯实证的研究之外还有实证研究不能把控的东西,文学有更大的空间。很干练而且有趣的探讨。关于“似曾相识感”以及“遗忘”的讨论值得关注。
  •     开篇不错,后面翻译也没有太跟上,逻辑也略混乱,主要侧重科普的优美向了。
  •     还可以。
  •     极度对味
  •     同样的路来了又去,心中满载一切,正如遥远的昨日……
  •     hhh~第一次被豆瓣的推荐骗到了,既不学术,也不文艺,翻译的像翔
  •     文笔优雅。
  •     记忆中的人生,总是伴着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孤独。
  •     解释了我心中很多关于记忆的疑问,颇有价值。
  •     有时候记忆很奇怪,你当时心心念念想记住的场景,以为绝对不会忘记的人和事,却总也想不起来了,有时候你无意中看到的场景,却会一直印在脑海里,总在你无意识地时候出现
  •     很好看的一本书,关于记忆的研究,有心理学,医学,哲学的角度!记忆也是可以植入的,有点电影《盗梦空间》的感觉!随手拿嘎子做了个小实验,挺容易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容易受影响!关于“天才白痴”,“盲棋”,“似曾相识”写的都很有意思!
  •     还是有点浅了
  •     相关研究还不足够丰富,提出了好问题,却没有相匹配的解答。
  •     记忆的风景
  •     为什么童年感觉过得漫长而年纪越大愈发觉得时间流逝最快?“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此书值得再翻一遍。
  •     记忆心理学
  •     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他怡然自得的地方
  •     一边看一边回忆童年时候的记忆,搞清楚了为啥童年时期只有少量记忆留了下来。这本算是我的心理学知识起步吧。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有点问题,有些地方读起来不是很流畅。
  •     难得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结合的读物。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了解自己,知道这点深刻而无用。
  •     适合一直读。记忆是个美好的东西
  •     像是一个个关于记忆的小秘密 又像是 文献的堆叠 作者或者说译者试图用优美的语言展现记忆的碎片 时间的奥秘 人类的风景 但总逃不了说教感 最后一小节最精彩~
  •     普菲斯特刚爬完山回家,此时夜幕已经落下山谷,很难辨识出山岭的轮廓,只有最高峰还携着最后的日光,带着神秘的一抹红霞矗立在暮色之上。
  •     这书解决了不少自己关于记忆方面的困惑,“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不由自主地回首往事,因此我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一生”
  •     15.06.13 05E非常有意思的科普文,发散面非常广,从科普新知到心理学,一一涵盖。对人记忆最初的懵懂到中青年时期迸发的过程,直至年老的逐渐丧失,作了完整的解释剖析,并且还对有些奇异特点的现象也作了详细的阐述。是可以一读再读的好文。
  •     《记忆的隐喻》是主题鲜明、精致完备的艺展说明手册,本书则是珠玉纷呈、高潮迭起的专栏散篇汇编。文学史学美术心理学和生理学水乳交融。章十恐怖伊万案之跌宕惊悚堪比马丁·盖尔归来。章十二似曾相识记忆成因最有趣。章十四为何生命随年龄增长加速流逝对社会记忆研究最有用。
  •     不算太学术,适合随便翻翻。
  •     若隐若现的记忆,存在于永恒与无常之间,从记忆中看身体,不过一副躯壳。
  •     还是有点散。
  •     2015.6 不错的记忆方面知识的科普,虽然语句翻译的有些不够精炼,总体仍然让人有阅读愉悦之感。
  •     客观严谨的科学探索加上诗意的人文情怀。部分地为我大一关于记忆的时间感,内部流速等问题提供了依据和启发。#趁着没毕业多读点书#
  •     不是很好的大众读物,专业性亦不强,作为参考书目,增加些案例足够,对记忆的哲学思考还是不够深刻
  •     关于“记忆”的各个方面内容,偏重于研究历史和一些较早的案例的列举,没有对于记忆的一个总体的理论框架,就是感觉读完也就是零零散散的一些理论的堆砌,提到最初的记忆、似曾相识、时间感、嗅觉和记忆等等,作为了解记忆的科普读物还是不错的。
  •     如此清新的名字,原来是一本有关记忆的研究“综述”。但不同于一般研究综述的是,作者有一股浓浓的文艺腔,汇集了很多文学作品中的自传体记忆素材,与有关记忆的科学研究史串起来。这种写法应该很受文青欢迎,而我觉得有些细节太罗嗦。
  •     有点艰涩,分成好多长短不一的文章,但是质量不一致
  •     这是关于记忆的科普 读起来不乏味 有时候相当有趣
  •     2016.07-08.16云里雾里,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关于记忆的书。文邹邹,好吧。额…
  •     有意思的主题,关于怀旧效应和时间流逝速度与年龄成正比的讨论尤其有趣而且满有启发性的。翻译有点差。
  •     虽然跟自己买之前想的不太一样,不过却发现了不一样的惊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