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系列故事

出版社:庹平、 高津滔 人民武警出版社 (2012-03出版)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801765154
页数:200页

作者简介

庹平、高津滔主编的《朱德的故事》讲述的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中的出类拔萃者。《朱德的故事》讲述这些革命者他们的道德品格堪为师表,文韬武略出众超群,革命精神足称楷模。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虽然他们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则成为我们民族用之不竭的财富。

书籍目录

“朱家大垮”里的“狗娃子”失去考秀才的机会研读革命书籍和《孙子兵法》云南讲武堂的高才生滇军名将“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借着唐继尧的手将封建关系代我斩断”婉言谢绝孙中山“从此天涯寻正道”学习和研究西方军事理论在苏联的秘密军事训练班里当学员队长为南昌起义绘制一张详细的敌军布防图南昌起义前的一场特殊战斗会昌战斗中击退敌钱大钧部三河坝激战三天三夜影响深远的“赣南三整”设宴智取宜章敌师长许克祥成了“许送枪”一对“孪生的天才”会师井冈山为掩护主力撤退带领一个班打得只剩下3个人和毛泽东抵制中央要他们离开红军的错误决定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活捉敌师长张辉瓒敌师长公秉藩也排在俘虏队伍里领了三块现洋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蒋介石“如丧考妣”当面警告李德“是要吃败仗的”“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请毛泽东指挥军事唱主角“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你割不断我和毛泽东的关系。”“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打破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与屯田政策的嘉名联在一起“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如果你们学会了集中兵力,一定能够打大胜仗。”“今后不会有什么攻不破的城市”国民党军惊呼“共军有了原子弹”

编辑推荐

庹平、高津滔主编的《朱德的故事》是献给建党九十周年的一份厚礼!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鲜活的传统教育教材!这也是一部喜闻乐见、广为传颂的精品力作!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一定能使大家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少年朋友从中感受到革命先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创业的艰难,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也一定能够把革命先辈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继续下去!

前言

记得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并对我们说,同学们要记住,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解放全中国。我明白,老师之所以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她是怕我们忘了本啊。    后来,我的孩子上了学,老师也教会了他唱这首歌,我对孩子说,当初我的老师怕我们忘了本,今天,我们希望你们这一代也别忘了本!历史的经验教训再三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忽视了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你看,北京天安门广场正中央,高高耸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昌盛而奋斗了一生。    我们的祖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辉煌,更遭受过屈辱。当历史进入19世纪之后,我们的祖国陷人了重重危机。她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凌辱,内有封建腐朽势力的压榨与叛卖。大片领土被割让、巨额财富被掠夺、无数民众被屠杀,亡国灭种已不是吓唬小孩子的神怪故事,而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面临着的实实在在的威胁。    面对祖国的危亡,中华好儿女们奋起了。他们前赴后继,发动了几百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和起义,掀起了三次革命高潮。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聚集在镰刀斧头旗帜下的中华儿女们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了救祖国出苦海,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的先辈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所要讲述的《红色经典系列故事》便是这些中华优秀儿女中的佼佼者的光辉事迹。具体地说就是:《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朱德的故事》《任弼时的故事》《邓小平的故事》《陈云的故事》《开国元帅的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和《开国大将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中的出类拔萃者。他们的道德品格堪为师表,文韬武略出众超群,革命精神足称楷模。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虽然他们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则成为我们民族用之不竭的财富。    我们相信,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一定能使大家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少年朋友从中感受到革命先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创业的艰难,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也一定能够把革命先辈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继续下去!好,下面,我为你讲述周恩来的故事。

章节摘录

“朱家大垮”里的“狗娃子”    朱德的祖上原是广东省韶州府的客家人。明末清初,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加上战后流行严重的疫病,使四川人口稀少,荒地很多。清政府为了稳定它在四川的统治和征收赋税,采取一系列增加人口、恢复生产的措施,展开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于是,有很多外省人经过长途跋涉,迁移到四川,其中尤以湖南和广东人居多,历史上称为“湖广填川”。朱德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四川的,最初在川北的广安县、营山县一带流动经营小商业,以维持生计。清朝乾隆末年,朱氏先祖朱文先带着第四个儿子从营山迁到仪陇县马鞍场。后代在马鞍场的大垮定居。随着家族的繁衍,人们便称这里为“朱家大垮”了。    朱邦俊是朱德的祖父,在他上一代还有老业田30挑(一亩约为五挑),到他那一代,四兄弟平分,只得到7挑多地,加上人丁兴旺,这点地已不够维持生计。于是,他在1882年把土地和草屋典了300吊钱,作为资金,领着全家到离大垮两公里的地方,租佃了琳琅寨西麓李家垮的地主丁邱川家80挑田土耕种。从此,朱家沦为贫苦的佃农。    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垮(今马鞍镇琳琅村)一个贫苦佃农家里。朱德出生时,全家共有11口人:祖父母朱邦俊和潘氏,伯父母朱世连和刘氏,父母亲朱世林和钟氏,还有三叔朱世和、四叔朱世禄,大哥朱代历、二哥朱代凤、姐姐朱秋香。他的父母一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六男二女,后来再生下的就被迫溺死了。朱德在姊妹兄弟中排行第四,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在家庭中特别受到重视。老人担心男孩子出生后养不大,便以动物命名,想用来骗过那些专门捉拿男孩子的“鬼怪”,给朱德取乳名叫“狗娃子”。朱德2岁的时候,过继给伯父朱世连,称过继的父母为父亲、母亲。因成为长门之后,朱德受到全家人格外的关爱。    佃农之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朱德懂事后,对年复一年的穷苦日子记忆犹新。事隔几十年后,朱德回忆说:“家境太穷,除了特别日子,哪里吃得上大米。早饭就是高粱稀饭,有时加上些米或者什么豆子。此外,就是一碗大家吃的青菜了。”“午饭或者晚饭吃得都相同。不是吃稀饭了,而是用高粱加上米,蒸干饭,再就是一两碗青菜。”“像猪肉或者其他特别好吃的也不过在过阴历年时才吃上一顿,还谈不上准有。”朱德知道家里艰难辛苦,从小就懂得给家里干活。吃苦长大的朱德,锻炼出了能吃苦耐劳的素质,为后来参加革命特别是指挥部队作战打下良好基础。正如朱德评价当时的穷苦生活所说:“我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时,我就不大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讲起干活,也是一样。我从小到大都干活,所以后来做体力劳动时,我从来不觉得面子难看。走路也是一样;成年以后,虽然有时有马骑,可是一生之中差不多都是走路,经常几个月、几年长距离行军,同我所指挥的战士们一起走来走去。”    失去考秀才的机会    朱德作为佃农子弟,因家境贫困本来是没有钱供他读书的,但由于家里常受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德6岁的时候,一家人省吃俭用,把朱德和他的两个哥哥一同送到本姓家族办的药铺垭私塾就读。从此,朱德在私塾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12年。朱德跟塾师席聘三学习的时间最长。席聘三知识渊博,思想开明,有正义感。朱德曾称赞他的这位老师“是一个很懂得人情世故,很有情趣有骨气的人——他的思想是开明的,对于那些历史上的人物认为都是假的,把做官的人常常骂得狗血淋头。他还具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虽然有着丰富的学问,可是他不肯考了,所以不是什么秀才,却真是好先生。中国历代各朝的事他都懂得,从20几岁教书起,到这时已经70多岁了,周围的一些秀才、举人都是他的学生”。朱德受他的老师席聘三的影响较大。朱德曾回忆说:“我读了四五年,很有益处。《四书》、《五经》也讲,诗、词、歌、赋也讲。还有《纲鉴》、《廿四史》,你要什么东西他就给你讲什么东西,到处都讲。那时候我比较聪明了些,又小,先生比较喜欢我。十一二岁,读书多,背到了一大串,读到了《左传》,讲也讲得来了大半。”朱德还听席聘三讲述过洋务派张之洞的《劝学篇》,受到其“勤学洋务”主张的影响;听席聘三阐述救国之道是“努力用功,将来到国外去学西洋科学”,进而开始信仰科学,“也成了热心的信徒之一”;听席聘三介绍1898年的维新运动和变法失败的情况,受到革新思想的启蒙,尤其对加强军事力量的主张感兴趣,满脑子想的是中国要“富国强兵”,而且“晓得做‘富国强兵’的事没有知识不行。”P1-4


 红色经典系列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