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审查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550282455
作者:梅峰,李二仕,钟大丰
页数:344页

作者简介

深度梳理1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审查制度发展过程
带你体会创作者与审查者、资本与制度之间的种种博弈
细致解读影史经典审查案例及特殊审查时期
...................
※编辑推荐※
☆ 全面了解世界电影审查历史和现状的必备书籍,历数美国、英国、法国、韩国、台湾、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发展过程。
☆ 详细介绍《一个国家的诞生》《蓝天使》《巴黎最后的探戈》《深喉》等电影史不容错过的经典审查案例。
☆ 解读“二战”时的法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波兰、佛朗哥政权时期的西班牙等特殊历史阶段的电影审查制度。
☆ 深度剖析电影创作者与审查者之间的诸多博弈,探讨电影审查制度与电影产业发展、社会价值观建构的相辅相成作用。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让读者全面了解世界电影审查历史和现状的必备参考书,历数美国、英国、法国、韩国、台湾、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详细介绍《一个国家的诞生》《蓝天使》《巴黎最后的探戈》等影史经典审查案例以及特殊审查时期。
本书还通过深度剖析电影创作者与审查者之间的诸多博弈,探讨电影审查制度与电影产业发展、社会价值观建构的相辅相成作用。正确认识这一制度,制定理念科学、目标明确的电影内容管理方式,将有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书籍目录

前  言 电影审查是建构内容控制标准的一种方式
第一章 美国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
第二章 英国电影从审查到分级的演变
第三章 法国电影审查与产业运营机制
第四章 德国电影的法律法规、审查制度及辅助金制度
第五章 意大利电影从审查到分级制度的嬗变
第六章 波兰电影审查制度概述(1944—1989)
第七章 佛朗哥时代(1939—1975)的西班牙电影审查
第八章 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及政策的演变
第九章 印度:从殖民审查到多宗教文化下的电影分级
第十章 泰国电影审查概述
第十一章 从台湾电影政策演变看台湾类型电影的兴衰
第十二章 香港电影审查制度及政策的演变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梅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外国电影史。主要编剧作品《紫蝴蝶》(文学策划)、《颐和园》(与娄烨、耐安合作)、《春风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谜事》。导演处女作为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不成问题的问题》。
李二仕,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中国电影史、英国电影、电影性别学,剧本翻译。主要著作《英国电影十面体》《解码英国电影大师:关于性、爱与死亡相通相异的三种解读》;译著《电影理论新发展》;参与主编《走进世界电影的各地课堂:国际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影像中国》(Cases of Montage China)等。
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外电影史及电影理论。主要著作《中国电影史》《惑学思影录: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论集》;译著《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电影剧作问题攻略》;主编《影戏年鉴》、《“重”写与重“写”: 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上、下册)、《拉满生命之弓——李奕明电影文集》等。


 电影审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通常人们所说的电影审查,指的是来自电影创作者之外的强制性内容控制要求。对电影审查的了解,涉及审查主体、审查对象、审查标准、审查实施方法和审查结果的落实与监控管理等广泛的内容。电影审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批准或限制摄制,批准或限制发行放映及相关宣传,禁止放映。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论的狭义的“电影审查”,主要指的是面对公众的商业放映中的电影的发行、放映及相关宣传的批准或限制方面。本书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电影审查的梳理也主要集中于这个方面。不过社会对于电影的内容控制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电影产业发展状况的不同,在电影的审查和内容控制方面的运作方式也都有所不同。了解电影审查也必须对主要电影审查手段之外的相关因素进行一定的考察,才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电影审查机制。然而,电影作为一种全球化时代的大众文化,其跨地域传播又使得国家和地区间的电影审查管理不可能完全孤立地运行,其间建立沟通和参照也是不可避免。我们在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审查的研究也会清楚地看到这方面的相互影响,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位于中心的强势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于边缘弱势者的影响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强烈。因此我们对在世界电影工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国电影的研究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尽管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的运作方式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所不同,但是由于美国电影的强势地位,使得其在许多运作细节上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对美国电影审查机制的认识基础上,再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审查运作相互比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些电影内容控制的规律。对于电影摄制的批准和限制的权力,是电影审查中应用最少的一个部分。在电影刚刚诞生的时候,美国爱迪生公司曾经一度掌握了大量电影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它曾向美国政府申请建立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摄制审批制度,但未能获得成功。由于电影摄制行为本身不是公众性行为,所以对摄制的管理限制基本没有纳入社会控制监控的视野。但是作为社会对于大众文化中的内容控制需求,这种权利的存在从未消失,只是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比如以前在很多国家,纳粹法西斯主义或恐怖主义的宣传性表达、儿童色情展现都属于禁止的范畴,有些国家的禁令名单中甚至还包括共产主义。摄制和传播这类影片都会受到严厉的制裁。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运作方式的变革,禁止摄止的方式更多地渐渐被禁止放映的方式所代替,但仍可对摄制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追溯惩罚。不过这一部分基本不必纳入我们对于狭义的电影审查的研究。但是为了避免禁止放映和追溯惩罚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对一些特定影片的摄制的限制和审批仍然存在。例如我国目前对影视摄制的管理虽然从整体上讲已经由审批改为备案的制度,但是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涉及宗教、民族等一些特殊领域的电影拍摄仍需特定的附加程序。影片上映以后的禁映的权力,尽管今天真正实施的越来越少,但是作为政府或社会的影响法定权力,在世界上几乎从来没有从法律层面上真正受到过有力的挑战。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此项权力的实施主体,程序和监控管理有着不同的方式。例如在美国,影片上映的审查与分级是由产业内部的民间性机构实施。但是针对具体影片的禁映权一直是州以下的地方政府的合法行政权的一部分。不过被禁的一方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对地方政府的禁映行为进行质疑和要求推翻。美国电影审查史上好几个重要的变革契机都是来自这种对于禁映的反诉。不过更多的禁映令也是曾被有效地实施了。例如在电影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由于内容中包含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上映以后带来巨大的社会动荡,在一些地区因引发了或可能引发种族冲突而被禁映,某些地方的禁映甚至一直维持到影片出品的半个多世纪之后。另外像影片《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2006)由于让一些特定的宗教人士感到冒犯,在个别这种势力特别强大的地区也遭遇过被禁映的命运。美国联邦政府不具备直接禁映影片的法定民事权利,但是必要时仍可申请国会通过相应程序进行个案的实施。只是目前各国政府对于禁映影片都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能不用尽量不用而已。2012 年,一部名叫《穆斯林的无知》(Innocence of Muslims)的影片由于对伊斯兰教的嘲弄引起了世界性的风潮,甚至一些美国驻外使领馆也被冲击。在美国也出现了要求奥巴马政府启动法律程序禁映这部影片的舆论,但最终被奥巴马政府拒绝。人们关心最多的电影审查是对发行放映的审批和限制部分。通常所说的电影审查和分级就是指的对于电影在进入商业性大众媒体前的预先审批和制定限制的方式。审批制度和分级制度都是映前的审查,区别在于前者侧重影片内容的直接控制,而后者则侧重传播方式和范围进行控制。就审查的主体而言,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审查机构都是隶属于政府或由政府委托支持建立的半官方机构。只有美国采用行业协会操作的“行业自律”方式,由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MPAA)和影院业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er Owners,简称NATO)组织的委员会实施。当然,这部分审查基本上只是针对公开进行商业性放映的影片而言。世界范围内都有许多以相对小众为对象的影片,在咖啡馆等非正式影院放映,一般都不必遵守正式的审查或分级标准。我国的一些未拿“龙标”的独立电影也常常采取类似的形式面对观众,在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电影的审查和分级都是由行业协会实施,只有加入了美国电影协会和影院业主协会的影院有义务遵守审查与分级,而且也不是强制性的。政府主导和行业自律,两者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大同小异,但内在机制上其实有很大差别。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审查和分级以法律为依据,标准程序透明公开,结果具有法律效力,靠政府的行政权力维护执行和处罚违规者。但是行政行为必须面对公众的监督,程序标准的公开透明也面对更多的掣肘和质疑。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的审查常常受到批评,对分级的管理处罚也非常谨慎。而美国的“行业自律”作为商业组织行为,运行和程序不必完全公开,结果不具法律效力,但是可通过行业惯例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靠的是控制市场的垄断力量的经济优势保证其运行。审查的法律效力意味着可以依法对违规者进行经济、行政或刑事处罚,反之则不能如此。例如美国法律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赌场和饮酒,相关场合管理者依法有权查验其所怀疑的不到年龄界限的人的身份证件,如未履行职责,经营者可能受到重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但是由于电影的审查和分级是民间行为,影院无权查验身份证件,违规放映者将面临的只是行业内的集体抵制,使其当时和以后的商业利益可能面临损失。可是由于美国市场上大发行放映商实际的垄断格局,反而使控制更加有效。一开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映前审批制度。从20 世纪60年代以后,分级制度越来越多的开始实行,至今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采取的方式。这是由电影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原因促成的。早期的电影审查主要行使的是在上映之前审查影片内容,批准、禁止放映或提出修改要求,修改后才能上映。为了不与广义的电影审查混淆,我们在行文中有时会把它称为“审批制度”。电影审批制度的理论依据是电影作为大众性的娱乐和文化媒介,由于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在传播行为方式准则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人们认为电影应当主要传播正面的道德和文化价值,由社会中一些具有辨别能力的精英群体中选出的审查人员代表社会进行内容控制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需求。但是审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质疑和批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最主要的批评观点认为,审查是对公众思想表达和娱乐需求权利的一种干预。反对者认为电影作为能影响人行为的大众文化媒介,应当维护社会主流加之生存和发展的稳定,所以必须对内容有所控制。这种争论延续了百余年,至今仍在继续。在电影发展的早期,控制社会主流话语权的社会上层认为电影主要是面对下层民众的,对于民众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观需要通过控制传播内容来实现。美国历史上关于电影不符合“宪法第一修正案”自由表达原则的法庭判例便反映了这种认识。对审查的另一种质疑主要集中于被认为有不适当内容的影片常常被要求删减修改,这受到了电影创作者的普遍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完整的艺术表达,删减修改是对自我创作权力的侵犯。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成熟,思想和艺术的表现能力不断完善,观众主体也从以往受教育较少的社会下层延展到了广泛的社会层面。要求摒弃电影审查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对于这样一种有着巨大影响潜力的媒介,任何社会的管理者都不愿意放任不管,总是希望保留对于不愿意扩散的内容传播进行控制的手段。20 世纪50 年代,大量的社会传播学研究表明,儿童受到影视作品中的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的影响会带来身心发育方面的负面效果,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这对后来以年龄为主要区隔的电影分级制度的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影的审查和分级,不仅是针对某部具体影片内容的认定和限制,更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对于电影这一有影响的大众媒体进行内容管理,在公众领域建立一种社会文化和伦理的标准。但是对于如何才能建构这样一种标准,审批制度和分级制度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有很大区别的。审批制度依据两个基本的理论认识。一是可以通过政治权力的控制约束艺术创作的内容表达;二是观众会直接接受影片所传达的内容。事实上这两种看法在理论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不是通过直接讲述的表层内容传递内涵的,而主要是通过独特的升华方式将思想内涵转化为直觉和情感的认同来实现的。真正的艺术家曲折地表现自己希望表达的东西是审查制度所挡不住的。经典好莱坞时代审查制度下丰富的类型电影发展中诞生的许多电影杰作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对内容生产直接的干预,不仅可能限制电影多方位地深入地关照和反映丰富的世界,对于直接表现的表层内容的简单化限定,其实也是在“训练”人们简单化地创作、理解作品和认识世界。特别是在创作者和审查形成对峙,审查又缺乏真正的威慑和制约力的时候,反而会造成鼓励破坏规则的行为的效果。其结果不仅在具体作品的命运,更重要的是造成漠视规则的价值标准的扩散。而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认为公众看到什么就会接受什么的看法,是基于对于传播规则的陈旧认识。实际生活中大众对于其所面对的媒介信息是处于一种与传播者博弈的状态之中。他们往往需要靠与主流相异意志对抗的方式表达其自我意识,这种现象在作为电影观众主体的青春期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电影工业是通过追星文化的营造来解决这种矛盾的。但是当审查与流行文化的变迁相脱节时,就可能成为观众通过对抗表达自我的对象,反而不利所希望的标准的建构。而分级制度则是依据人类心理成长规律建立的一种标准建构体制。现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的电影分级制度主要是依据观众的年龄进行分级,以限制色情、暴力和毒品等具有不同程度的争议性的(对成人不一定都是绝对错误的)内容向相对低龄人群的传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体分级方式、细致程度和年龄限制及称谓都有所不同,但是大致的分级原则却是相通的。有的国家只是按年龄分为若干级,只有达到年龄的人才能观看。有的还对家长和成人的陪同和辅导观看有一些规定。其中美国的分级方法比较有代表性,是将限制与辅导结合使用的,包括以下几类:普通级(G 级)是可以面对所有年龄层次的观众的。基本不允许争议性内容的出现。辅导级(PG 级)影片虽然也允许所有人观看,但是一般会要求进入青春期(各地年龄规定有少许出入,一般在12—14 岁间,大约相当于建立分级制度时当地少女初潮的平均年龄)之前的儿童需要家长或成人陪同和辅导下观看。其内容主题需要适合儿童的正面社会观念培养,但是可以包含一些轻微的争议性内容,家长和成人的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对争议性内容做出尽量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理解和接受。再向上是限制辅导级(PG-13级),观众限制在一定年龄以上,但对特定的年龄段还需辅导。各地年龄规定有少许出入,但基本上下限在青春期前后两端(一般以12—14 岁和16—17 岁为上下限)之间,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有着强烈地了解成人社会的愿望,但还不具备完整的行为和辨识是非的能力。作为成长的准备阶段,他们需要了解一些成长后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但是电影对这些内容的表现有所限制并要求家长和成人进行辅导。再一档是限制级(R 级),让具备基本行为能力的青年(一般是16—17岁,美国以允许考取驾照的16 岁作为标准)可以自主观看。这类影片中已经包含了成人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存在的争议性内容,但不包括成人的隐私性内容和过于刺激性的暴力等内容。观众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人的日常社会,只是在激烈和严酷程度上有所收敛。严格限制级(NC-17 级或X 级),禁止未成年人观看。在多数国家年龄界定与法律上的成人标准一致,只有作为商业规则的美国定得稍低,这其中恐怕也有商业利益的原因在内。这类影片其中会有比较严重的争议性内容,需要具备成熟的分辨能力的成人才能观看。目前在多数发达国家此类是最高的影片分级,而对于其他一些更严重的可能危害社会的内容表达则一般根据相关法规禁止上映,或者上映以后追加禁止上映和惩罚的方式进行控制。例如将贩毒吸毒、恐怖主义等法律禁止的行为作为正面行为加以表现的可依据相关法律进行惩治,对可能造成文化、宗教冲突的极端主义内容发现后禁映等。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将审批与分级叠加,对于特定政治宗教和文化内容的影片保留禁止放映的权利。这实际是在严格限制级上面加设了一个超越年龄划分的“禁止放映级”。这种逐渐增加对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限制的分级规定,还有相应的对于影片的宣传和争议性内容在媒体上的表述和展现方面的限制作为实施保障。例如在影院放映和电视网络播映前必须展示分级标志,并对标识的大小和表达清晰性有所规定。不同级别的影片在媒体宣传评论时也有种种成文的规定和不成文的惯例,其目的是缩小有争议内容对于不适于观看的年龄群体的影响力,防止这些内容对于相应年龄段的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分级也表示着其中包含的争议性内容与社会主流观念的差异程度。这在许多地区已经形成社会共识,例如在美国,限制级和严格限制级的观众年龄上的限制只差一岁,但是宣传规模上的限制却要严厉得多。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严格限制级还意味着可能会在其中看到自己不能接受的极端或偏颇的内容。所以限制级和严格限制级的经济收益前景的差异不能以道里计。其实分级制度的意义还不只在于谁能看到影片。在今天的新技术时代,孩子们有太多的机会和渠道看到自己年龄分级及以上的影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分级没有意义。即使对于处于青春期逆叛心态下偷看“禁片”的孩子们,分级的标准仍然会深刻地影响他们。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的观影经验,使人们成长过程中对于不同年龄段看到的影片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着直观的经验积累。即使超出规定范围观片时,不同分级影片中的差异性仍会被人们感受到。在当时其中的争议性内容可能会满足青春期叛逆表达的追求,但是人长大融入主流社会后,对以这种差异性的理解和评价会逐渐改变。这种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对于文化内涵的“正确性”标准的潜在影响力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标准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了几十年的分级制度的实行,两代人在这种标准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当他们身为父母时,对分级制度的信任和尊重已经成为自己社会观标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尽管人们会对具体影片的审查分级提出异议,却较少质疑这一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一个原因。分级作为一种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既有社会标准的认同和接受的手段,还会帮助这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社会生活和沟通方式产生影响。少儿在成长过程中,观看影片是重要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分级制度要求一定年龄阶段的少儿在观看一些影片时需要家长和成人的陪同和指导,这使得孩子们有时要“拉着”家长陪自己看电影。这不仅能有利于两代人和谐关系的建构,尤其是对青春期青少年与成人之间对抗性的弱化和消解有着潜在的影响。这里我还想重复一个过去讲过的真实故事。一次在与朋友晚餐时得知他的孩子第二天年满13岁,我们问他生日想干什么。孩子回答要拉着妈妈去看“PG-13 级”。他坦言自己偷偷看过类似影片,但是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与家长一起看还是很不一样的事。有人戏言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从“性解放”到“回归家庭”和分级后孩子需要拉着家长看电影有一定关系。其实分级不仅促进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和谐及交流,也给了成人以实现对自己有针对性的文化消费行为提供了合法性。有人这样比喻电影的审查和分级:一家人住在一个房间里,父母为了照顾孩子的感觉,连个亲热一下的机会也没有。而住在大房子里有了卧室、客厅和儿童房,各自既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还通过个性空间和公共空间里不同的生活和交流规则的体验学习到社会生活的经验。从审批到分级的变化的重点是把内容控制的中心从简单化、标准化的直接对具体影片内容本身的控制,转向对于传播过程和控制。这反映了内容控制方面“堵”与“疏”,“禁止负面的具体内容”与“养成正面的标准意识”的不同思路和理念。通过分级进行疏导的方式既给了艺术创造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也在社会整体层面更加方便和有效地控制了争议性文化内容的传播效果。电影内容监控初衷本来就是推动“正面”内容的有效传播和防止“负面”内容影响接受人群。越是理念科学、目标定位清晰、手段合理的管理方式越会对电影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效果。这正是我们认识电影审查机制的目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可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感谢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10 级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方向研究生,包括张臻、孙晖、李想、魏博、刘洋、张璐、陈彦君,以及2011 级的潘依然,2012 级的王璁,2013 级的宋遥、胡晓钰、刘艺和李荣恩。正是他们共同的参与,才得以结集出版此书。也感谢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提供的出版资助。
  •     看到《电影审查》的时候,内心被一种压抑已久的东西悸动了一下,终于有人去研究 “隐秘而伟大”的审查制度,兴奋地想阅读(当然更多是因为对禁片们的好奇心)。身边有几个编剧朋友曾经告诉我,总局在每年召集他们开会的时候指出,事实上总局不设红线,前提是编剧写好“中国故事”。此话不说便罢了,说了似乎显得这道“看不见的红线”更加凸显。翻开书本,发现关于中国的电影审查仍旧不可言说,书中的研究学者写道,希望通过“探讨各国电影审查制度与电影产业发展、社会价值观建构的相辅相成作用,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虽是官话,但文中细节多处尽显作者的诚意和难处,便心领神会之。在我们这片土地,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几乎殊途同归:家长不习惯过问孩子的精神生活,学校中的性教育只是蜻蜓点水的例行公事,于是荷尔蒙主要通过同学之间流传的xx影片来唤醒。这群少年成年后,他们想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上享受一场春梦,却由于种种不可言说的原因,使这种欲望成为奢谈。《电影审查》一书中对于各个在电影史中具有突出地位的国家的审查机制,都做了客观而详尽的分析。各国的应对之策,最后皆指向一处:真正的“审查”是市场。在市场上反响不佳的影片,通常发行公司不予发行。尽管在各国的电影产业发展中,存在单一类型电影主导,但这已是资本和市场博弈的最佳平衡。如今的趋势靠着“市场”逐步取代所谓”制度“,成为衡量电影的最重要标准。我们生活并热爱着的这个国度,在民意方面从来是按下静音键。因此,如何学习借鉴这些国家的电影政策?很难探究,我想作者在文中的省略的原因也不言而喻。电影作为“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其制造的光影力量,使观者把内心的自我投射到荧幕。观影本身是一个受自身经验影响下的感化的过程,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有选择看某些电影的权利。多数电影人呼吁的“分级制度”,能最有效地分众化观影人群,但在我国实行确实阻力重重。作者在最后写下了这样的话,”电影内容监控,初衷就是推动正面内容的有效传播和防止“负面”内容影响接受人群。越是理念科学、目标定位清晰、手段合理的管理方式越会对电影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效果。这正是我们认识电影审查机制的目的。” 事实上,政府审查可以通过更加多元的手段,不仅对电影立项、拍摄许可等环节进行技术性和思想性的评估审查,也需要对影片制作的其他环节进行监督考察。相比于划在广电总局红线以外的电影,现今影院里充斥的众多在国家扶持基金”诞生“出的山寨动画片,其动画形象劣质粗糙,直接照搬照抄《功夫熊猫》、《疯狂动物城》等影片中的动画形象,故事经常是七拼八凑、强拉硬扯,这些电影工作者自暴自弃的态度,恐怕对小孩子的伤害也不小吧。对更多的中国电影创作者而言,最容易扼杀作品的不是审查,而是自我心态上的固步自封。所有题材的影片艺术性没有高低之别,若是一个国度只有动作片、喜剧片,思想的土地不久也会贫瘠。创作者有一个情色电影的发想,希望也能成全。每个人都有沉浸于“春梦”的本能,让高水准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影片能够在恰当的场合为人所见,使美好的事物平等地得到流传。
  •     北京电影学院梅峰、李二仕、钟大丰三位学者带着他们的小伙伴通过撰写《电影审查:你一直想知道却没处问的事儿》开启了对世界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审查制度的介绍,然而这里面唯独没有内地,这是拿到这本书时兴奋后的一点失落,当然,谈及内地的电影审查,忧伤怕是大于欢喜,争议好几年的电影分级制度也只在网络上看到断断续续的声讨,但也都无疾而终。犹记得前几年谢飞导演还发文呼吁分级制,后来热腾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后文了。总有人发声,但总得不到回应时间久了发现没有办法对等交流,那也心凉凉不去提及了……超爱这个封皮!尽管本书尚未涉及内地电影审查制度,但从选取的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来看也基本能够代表当今世界电影审查制度的发展情况了。里面美国篇写的尤为细致,作者更像是从电影审查的角度在此探讨了美国电影的发展史。电影审查,意味着给直观性强大众性强的电影上了一把锁,然而钥匙的掌管者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利益代表,而美国的电影审查史在这个移民国家的土地上似乎变得更加的功利些,关于种族,关于政治,关于利益,关于道德,关于创作,主要针对色情、暴力、道德、政治四个维度进行约束。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亚洲国家电影审查总带着战争的伤痛,宗教的困扰,美国电影从电影审查到电影分级更多的还是依照整个美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发展,正如书中所说:“电影的内容控制固然是和商业运作机制及利益需求分不开的,但允许什么样的内容存在本身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其是否符合在电影工业以至整个美国金融资本体系内站着统治地位的白人金融资本利益集团的长远利益”(p26)。到头话说回来其实无论电影审查还是电影分级,对于美国电影来说还是为了平衡各大集团的利益,一旦利益无法得到平衡,那么通过电影审查或是分级这一把制度式的调节,既显得规范同时也具有说服力。本章突出的一点是,不同时期放置相应的影片案例,简洁的介绍让读者更加清楚彼时的电影审查对于电影创作的影响。《午夜牛郎》忘不掉的霍夫曼相较于美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充实和系统,香港电影审查这一章写得较为粗浅。香港地区的特殊性体现在电影审查制度上也显得较为特殊,政策的引导并没有起到过多实质性的帮助,在分级制度前管理的并不彻底,很多时候制度的松懈也会让很多影片打着“擦边球”上映,分级之后,香港电影的审查慢慢走向正规,如若此章节也能够像“美国篇”那样具体举出一些案例,这样对于理解审查制度以及分级制度会更加清晰和深刻。想起自己年初去香港专程看了一场三级片《Dirty Grandpa》,切身感受一次电影分级制,其实分级制的出现可以更好地推动电影的发展,增加电影创作的多元性,增加电影创作的表达空间。其实本书的意义更多的是让读者可以从一个我们平时不熟悉的维度去了解各国电影发展的情况,正如本书的书名那般,让你了解想知道却没处问的事儿。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教学讲义。从审查到分级,自上而下专治瓦解或自下而上行业自律,类型片创新也是规避审查一大利器。
  •     深度梳理1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审查制度发展过程 带你体会创作者与审查者、资本与制度之间的种种博弈 细致解读影史经典审查案例及特殊审查时期
  •     就是一些资料的汇编,没看到作者的太多观点
  •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都是概述 对比来看哪怕在今天中国的审查制度仍然落后的不行 错别字有点多
  •     生日礼物
  •     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讲美国 没有日本略失望 讲得比较杂比较浅 当电影史看了
  •     粗略的读了一遍吧,梅峰是我最喜欢的编剧之一,他对于美国等国家电影的审查历史介绍的如此详尽,怪不得他能编出那几部尖锐又能过审的电影。作者对于电影审查的尺度和逻辑的了解应该都是顶尖的。
  •     昨晚读了"经济观察报书评”微信公号摘录本书中关于韩国那一章, too simple, 有两个片名也译错了,介绍的内容在之前出版的韩国电影书籍中见过,拿来翻一翻还行,原本还有些期待的我,现在不会买了
  •     算是电影学院的一套学术论文汇编集结,钟大丰执笔的引言其实就把全书的精华道尽,后面的篇目质地也良莠不齐,其中有几篇更是错字连篇,偶有事实性错误,读的过程中职业病犯,甚至忍不住校稿。但,别人的审查历史仍值得借鉴,奇怪的是居然没写日本
  •     没什么用。不知道给谁看的。如果是业内人看,没什么干货;如果是给业外人看,又没写出什么“想知道却没处问的事儿”。倒像是大学专业课讲义攒了攒,而且是“发展史”这样的课程。提醒作者,只讲不论,学生就都睡着了。
  •     书中提到的几个电影大国的电影审查的发展和国家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像是美国这样的市场,审查制度发展的内在动力几乎可以说是完全的由经济利益驱使。大家盼望的电影分级制度本质上一种自律制度,需要完善强大的业内民间组织和政府不断地博弈,看一下牢牢把持电影命脉的你党,以及党姓且不作为的中影,还有内斗不断地国内大的发行商们,你就知道还是别想了。这本书里由于作者不同,不同国家的介绍水平层次不齐(有些就像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还有虽然书的slogan是“你一直想知道却没出问的事儿”,但是最想知道的那个国家的审查书里却没提半个字儿。
  •     不如预期
  •     枯燥的审查制度报告写的饶有趣味
  •     美国部分较为详尽,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往往为概论,但仍然算得上有理有据,政治的影响也得以明显体现。尴尬的是校对不太行,有明显的错字。例如香港电影史部分。另外,对于论文,明晰的结构很重要。散掉就是场灾难了。
  •     有一定科普意义,但全书结构安排不合理,用了大量篇幅讲述美国电影,其余地点只是简略带过。
  •     还不错,正好最近要准备关于“电影审查”主题的课程,有些帮助,没有内地审查制度也可以理解吧,毕竟太敏感了。
  •     深度梳理美國審查到分級製度的轉變,簡述剩下幾個地區的情況,並且錯字病句連篇。看到後來發覺國與國之間在宏觀上由審查到分級的步驟都差不多,可是重要的細節都沒寫出來。這可是國家科研成果哎!
  •     失望==有的东西就是论文搬来的/注释标的也是不清不楚,文献的真实性没法得到确定/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电影审查制度介绍是在写概述么?
  •     美国的电影审查是行业为了生存的自律。就这样。
  •     美国审查一章研究得较为深入,可读性也很强。但对于其他几个国家的审查制度、历史的阐述只不过是说出了表面的事实,并不能如美国一章那般深入了解。综合各国的审查制度的成长历程,无疑是跟国家政治、社会准则、历史文化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至少,在本书中可以读到美国审查制度改革历程,且在此之前没有读过其他国家相关的电影审查的文章,这本书还是可以解答一些问题的
  •     引言最精彩
  •     全面了解审查制度是不可能了,作为一本讲审查的书,本身就被大幅度(自我)审查了。是多篇不同作者的论文的合集,每篇的叙述风格、侧重点都不一样,篇章比重也倾斜得厉害,美国篇非常详尽(甚至啰嗦、反复),后面几章又单薄得可以。尽管完全理解不触及中国议题的无奈之处,可如此的内容编排、编辑,还是让我感受到书背后的一些不真诚。但在政治与文化、文化与制度方面,给了我许多新信息,所以给四星。
  •     一本挺详尽的电影审查科普书。不过比较奇怪的是没有日本和我国大陆地区的审查制度的论述。另外错别字多得有些离谱。
  •     初步了解些各国电影审查的知识,还可以。看目录时就奇怪了,为什么忽略日本?!
  •     其实最初看到这本书特别期待能够介绍国内电影审查的现状,但拿到书的时候还是有些微微失望,不过按照国别来进行审查制度的梳理,也蛮好,很清晰,对于理解各国和地区的电影创作审查背景很有帮助,至少知道他们在创作时的审查分级标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