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

出版社:上書局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9881773586
作者:梁文道

作者简介

要數香港成功的書籍中介人,絕對有梁文道的份兒。他的書評既有角度,又不會流於孤芳 自賞。《弱水三千》是他的書評集錄,透過這本作品,他分享了自己的「課外閱讀報告」,深得一眾愛書之人的支持。經過兩年時間,《弱水三千II》載譽重來,為大家介紹更多好書。


 讀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享痴迷的小说的人相比看评论的人,更美注视现实生活所以评论美的书,一般都是熟的,有血性的带一点的愤怒,看起来能让手心出汗的。
  •     读者即将在内地出版简体字版啦,希望书的出版可以符合梁先生对于文化的观念,在内地的朋友们也可以不用托人买啦。
  •     一舟按:这是梁文道为新书《读者》撰写的自序,写得非常坦诚,对人很有启发,特转引。  英国评论杂志《Prospect》在2008年初的时候做过一个特辑,找来一批人评选去年最被高估和最被低估的事物,其中当然包括了书。一位记者选了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的《世俗年代》(ASecularAge),他认为一般媒体都忽视了这本书的价值。查尔斯?泰勒是最重要的在世哲学家之一,而这部厚达九百页的煌煌巨著则被誉为他一生中的最高成就。或许大众媒体忽视了它,但学术圈可没走漏眼,此书一出,不只得到许多专业期刊的评论赞扬,还拿下了一座人文学界的大奖。  有意思的地方不是为什么主流媒体忽视了这本分量奇重的大书,而是那位记者,一个本身就是替《金融时报》、《卫报》和《TimeOut》等主流媒体供稿的传媒人,为什么会看上这么难啃的学术专著?  《经济学人》、《新闻周刊》和《时代》杂志在香港拥有不少订户,它们的长期读者应该知道这些英语主流刊物的记者和作者皆非泛泛之辈,平日一篇报道固然看得出功底,偶而出一本专题书也是文字可读,内容扎实,明显下过一番工夫。难怪市面上许多畅销的“非虚构”(non-fiction)书籍都是记者手笔。无论是谈全球暖化,还是印度的崛起,它们都跟得上学界的最新成果,同时还照顾到了一般读者的程度。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但在看过这么多的示范之后,我起码学懂了一件事:原来这就是正常的水平,原来国际水平的传媒人是这样子的。  最近两年常在大陆活动,其中一件最叫我尴尬的事就是老有人称我为“学者”。所以当我看到有人在博客上留言给我,说“你算哪门子学者,你只不过是个‘伪学者’,是个传媒人罢了”,我就大大松了一口气。对极了,我连硕士都没读完,又怎能僭用“学者”之名?我只不过是个传媒人,在报刊发稿,在电视台做节目,如此而已。  和那位喜欢查尔斯·泰勒的记者一样,我也会花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学术论著;但我绝对写不出那种书,甚至也不够格去为它们写一篇专业的书评,因为我是一个传媒人。做一个以评论为主业的传媒人,在大众媒体上发表意见,应该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解自己正在谈的话题。不用太深入,但至少要读过一些有关的书以及学术研究;假如连我们都不看这些东西,那么学者们的苦心又有何意义呢?我不专业,不能在所有课题上投下长年的心血;我只能泛泛而读,什么东西都得摸一摸。然而,这是个基本责任,如果我根本没读过任何讨论民主化问题的材料和书籍,我又怎么能去评论香港的民主进程?读者又凭什么要看我的文章?  读书首先是我的嗜好,然后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它让我知道一点社会的脉动,了解身边的人和事,使我在面对镜头和稿纸的时候觉得比较踏实。既然是工作,自当全力以赴,所以我每天都花不少时间看书看杂志。这么多年下来,竟然被一些朋友误会为“读书专家”,别人找我去办讲座谈心得也就罢了,自己竟然也当仁不让地弄起了读书节目与读书杂志,好像还真是回事。可是我打从心底知道,我只不过想努力做好一个达到正常水平的读者罢了。  或许根本没有所谓的“正常水平”,可我自己有把简单的尺子,那就是看不看得懂人家在讲什么。二十多年前看台湾的《当代》杂志,里头有一半的东西是我不知道的。那种感觉很难受,为什么那些人老是说什么“众所周知,解构主义的初次登场正好是在结构主义的高潮时期”,“有名的韦伯论题到底能不能适用于东亚的情况呢?”……似乎除了我之外,每个人都晓得解构主义与韦伯论题是什么。类似的智性屈辱,我后来还一再地在其他报刊上领会得到。除了我,每个《信报》的读者好像都能理解高斯怎样分析公司的出现;除了我,每个《百姓》的读者都对遵义会议了如指掌;除了我,每个《读书》的读者都晓得陈垣的史学成就;除了我,每个《纽约书评》的读者都烂熟《在路上》的一字一句;除了我,每个《电影双周刊》的读者都看遍了高达的电影;除了我,每个《时代》杂志的读者都能理解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的来龙去脉;除了我,每个《新科学人》的读者都懂什么叫做统一场;除了我,每个《南方周末》的读者都对中国的户籍制度了然于胸……  据说这都是些很有影响力的刊物,也都不算是特别艰深的专业期刊,那么我为什么会不知道那些好像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呢?最令我介怀的,不是那些文章那些报道的主题有多深奥(恰恰相反,它们一般都写得很浅显),而是它们的作者总是很轻松地东引一句话西摘一个名字,然后也不多加说明,仿佛这是圈里人全都明白的常识。我努力阅读,原动力就是想获得这份常识而已。假如连这点常识都没有,我怎么能站在媒体的平台上和人家平起平坐呢?  后来有人告诉我,隔行如隔山,说不定一个《读书》的作者连一份《新科学人》都看不下去,你又何必苦苦追求那种幻觉般的常识呢?可是我又不服气了,《新科学人》明明是科学界的流行读物,怎么能轻易容许自己看不懂呢?再说,《读书》作者群不乏资深的老学者,他们自己可以说自己“隔行如隔山”,不必知道物理学的新一进展;但我们干媒体的本来就要什么领域都浅尝一番,这种话是不该随便讲的。  也有人说,《卫报》和《纽约时报》里有国际级的大评论家,劝我不要痴心妄想能够企及他们的成就;而何况这里是香港,不需要那种程度。坦白讲,我从来没敢奢望什么“国际级”的成就,大师级的评论家如雷蒙?阿隆(RaymondAron)和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靠的都不只是学历,还有我所不及的非凡洞见与才气。不过,我依然以为,那最根本的基础学问还是要有的。我们这种平凡的评论人和他们的分别就像庸厨与食神的差异,高下全在他处,大家用的材料却是差不多的。  于是我就这样子透过每日翻阅的报刊来激励自己,试图令自己不要在队伍中落后得太远。说这番话,丝毫没有要刻意显得很有志气的样子,更绝对不是炫学。我是很真心地想要成为一个正常的读者,再准确点说,是想做个正常的媒体人、正常的评论人。我不一定写得出好东西,做得出好节目,但起码我算是尽到了责任。  经过这许多年,我现在算不算是一个正常的读者呢?这么讲吧,我开始能够体会浮士德的悲剧,也开始明白知识、禁果与傲慢的关联了,你愈是以为自己谦卑低下,就愈容易犯上骄傲的罪,愈容易陷入文字障所导致的我慢。  于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本集子,全是我的副业,一种心态稍迟渐缓之下的产物。但我不敢说我已经远离了那股推动过我的诱惑,也不愿全然放弃正常读者的幻像。  上一本书话集《弱水三千》出版之后,有些年轻朋友期盼我能出一部更像“书”的书,正如香港董启章当年对我说过的一样:“你应该写一本专著。”嘿!你又忘了吗?我不是学者,我只是一个正常的读者。本文源自一舟博客 访问地址:http://www.guyizhou.cn/article/10518.htm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琴棋书画-(音乐,电影,图书),文化青年私人乐趣
  •     我一直不觉得我有多喜欢看书。不过时间过去,看的书杂七杂八也有一些。看的原因自己觉得是看书打发时间很省钱也省事。这个大致跟梁闻道说的不把看书看成是个怎样怎样的事情差不多吧
  •     最近突然觉得无书可读,看了梁文道的这本书,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书还没接触过。整本看下来,觉得他人既真诚又幽默,做为一个书痴,努力的召唤大家回归书本,很有所谓的历史责任感~~
  •     文道 读书之功厚矣
  •     极有意思的书评集!
  •     和青年文摘一样,但是读者可能更加晦涩难懂一点,有很多文章,后来翻回来看,和当时感触是完全不一样的
  •     读着读着,不知老之将至~~~
  •     随笔合集 聊表一笑
  •     目录
  •     没看过锵锵三人行,因为我是以貌取人,也因为我不喜欢谈话节目。可是看过了常识,再继续看读者,发现喜欢这些批评的文字。
  •     喜欢那篇《喧嚣城市里的孤独》,真的很孤独。
  •     调侃陈子善,太坏了
  •     但是读的时候好象在补课,不断的发现自己"常识的稀缺",一书只看过英文的分析与摘要,而这好象已经算不错的了.于是乎,总有种要拼命翻资料,很补一番的冲动.无奈!
  •     读书真好,读着读着就忘记了时间的逝去,忘记了自己已老去~!! 书签里的一句话,可惜丢了,所以忘了,大体的意思是这样,最近在考研,但还会看些书,读书真好,得各种书都要读一点!@梁,还是比较喜欢的一个专栏写者和评论员,喜欢看锵锵三人行。
  •     虽然有点闷,但是我还是发现了里面说的一些不错的书。
  •     梁文道是个书痴,我还太肤浅,很多的地方读不明白,只能囫囵吞枣的过一遍。
  •     梁老师的文风几乎是《锵锵》里的口气,来自言论精神皆自由的港台学者,带领广大“不正常读者”高呼Eureka!
  •     又加了一把干柴...
  •     有深度的书籍
  •     道长啊,你哪来这么多时间呢==
  •     正常读者
  •     不管老梁是什么左派不左派,喜欢他才是读他书的理由
  •     很有味道的一本书,同样有着读书喜好的人会更好理解他想表达的东西吧。
  •     凤凰卫视永远都出精英,最开始接触的是曾子墨,现在改转梁文道。有空就应该多博览群书,各式各样的都应该去接触下。
  •     理想国新出的版本很喜欢,厚厚的A5大小捧手上特别舒服。因为这本书又去mark了一堆书,道长看书口味好杂,博学的男人就是性感啊!
  •     道长的文字有点意思~
  •     原装版设计。
  •     每次读他的书都读的很快,收获零散的知识。像我的书单推荐,还有常识普及。嗯,有些章节久过眼云烟了比如我不感兴趣的世界杯。。。下次把噪音读了,嗯。 说实在的我还是应该去把 我执 买回来再读几遍,笔风幽默有余,梁老好谦虚呀,够后生学习好久了。
  •     每看完一篇 要百度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书 当成工具书来看了
  •     看过道长的《我执》,看过道长的《常识》,这周看完了道长的《读者》,觉得道长虽然仍旧在俗世,见解还可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の阅读量惊人,书中提及的很多书都未看过也未听过,但却让人想在今后的日子好好读书,做一名读书人。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怕累。或许也是不读经典的理由,但比起怕累,我们一般更怕死。所以还是读书好,起码读着读着便不知老之将至了。
  •     我喜欢他的教导。
  •     文道2008年旧作,重新出版。分析逻辑流畅,有几篇是《开卷八分钟》的文稿。
  •     读过的第一本书话集,讲了很多书很多人很多事,发现自己还是比较浅薄,文道或许也很精通书皮学,但知识广博才能举一反三的吧
  •     这是一本用缘分偶遇的书
  •     看一千零一夜的时候经常惊叹道长哪来的这么多时间看这么多书 原来是书皮学的践行者之一。 受教了
  •     小文章 大道理
  •     终于干在2015年最后一天,把道长的这本书完了,道长读书之多,见识之广很是佩服,做为一个人,或者说做为一个名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书,而且不是去读那些道理谁都懂的畅销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这些引人思考的书,且每一篇书评都有自己独道的见解。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很多有见解有意思的书值得我们去读,通过他的书评,也挑了几本做为接下来要读的书,接下来再看书,也会试着去写一下书评,哪怕只有3-5百字也好,让这些文字记录下来自己读书的心情与感受。
  •     读书人的笔记
  •     道长的现代“目录学”!通过一本书,认识了更多的书
  •     他的书评,自然,实在,没有过多的装饰,却让人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     我读书不多
  •     也挺犀利的
  •     好看
  •     书人书话,话里有话,
  •     评价那么高啊。。8点几。。。一个晚上消灭的。。。一般的嘛
  •     太喜欢!
  •     梁叔的文笔就跟他说书一样娓娓道来 有几章内容看着笑出声 神韵有了 内容有了也算佳作一本
  •     读的是文化艺术出版社的版本,豆瓣上没有找到,只能mark这本了。
  •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明白我该好好读书了。
  •     读的是文化艺术出版社的版本。那日在诚品看到,经朋友推荐,每人一本。 纸张看着很舒服,很快就翻看完了,批注之间,有拍案叫好,也有看不懂的之处。主要原因是自己眼界还太少,很多书没有看过。 继续努力,做个正常的读者,路还漫漫。 今日还正逢杨绛先生逝世。被引用烂的那句话也不用再提,继续好好看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