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德堡坠入情网》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4
ISBN:9787532114702
作者:龙应台
页数:214页

凌晨醒来,想起“柔软的”龙应台

上月从书架上借来新版龙应台《野火集》,断断续续翻了近一个月,不喜欢。当然我见过类似的文字,比如鲁迅的杂文,现在还看得过去,或许是因时移世易,当时的口诛笔伐现在多剩下些文字的快感吧;再比如《中国不高兴》——当然,这样比较很多人不习惯,也有情绪和文字功夫上的明显不同,但相同的是我看到你们两个站着叉着腰怒其不争地呼喊的人。我们时代需不需要这样的呼喊呢?需要的,它们能提醒人别高兴得太早太过,清醒一点,想想头上的月亮并非那么圆,生活并非那么美,你并非那么活得像个完善的人。……所以《野火集》没读完,又从书架上换回了另一本龙应台的书。就是这本小说《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在大陆出版于十五年前的一九九六年,编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海外华人作家自选集”。那时候,一九五二年出生在台湾眷村的的龙应台旅居德国,在海德堡大学教书。我从下班的电梯口开始读这本书,公交车和等公交的路灯下读了十来页。一股老旧书的特殊纸香在北京三月中旬的傍晚被卷入轻微的风里,闻起来很舒服,使我想起同样喜欢的中药的味道。晚上收拾停当已经是十点多,又开始斜躺在床上读,读到一段有趣的文字,我把它抄在下面,你们也看看——他是那样的干净、纯洁……他的鼻息烘热了我的耳根,使我来不及思考。当他的手指轻轻触到藏在我裙下的阴蒂时,我已经眩晕,之觉得自己身不由己地张开……张开……我柔弱、潮湿、深不见底,我是一个陷阱、一片沼泽,冒着滚热的欲望的气泡,可以吸进整座坚韧的黑暗的原始的丛林。——是吧,我看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字带来的来自虚幻却期待现实的场景,决然不同的是,这样的文字可以用美和情欲,而非邪恶的欲望或饥渴的冲动,来形容,它给我绝美的感受,“干净”、“纯洁”——正如她所感觉到的——这样的文字出自“愤怒”而“坚韧”的《野火集》作者龙应台,真是奇妙。我想这却是不奇怪的,聪明人有年轻时候的冲动和愤怒,也有美妙的情欲,直到中年。这样的文字,大约会让减老的铁树冒出花蕾,在空气里颤颤然吧。这一觉醒来,摸索到现在,居然是凌晨四点多了,房间里的灯开着,电脑仍细索地颤动,发出声响,饮水机的灯又从黄色变成红色继续等待燃烧。我手一颤,我们的孩子小番茄竟在屏幕上嘬着妈妈的乳头——那时候她刚出生十八天,浓密的头发,有些泛黄的脸,熟练地嘬着,与生俱来,几分钟后她渐渐地睡了……我感到很温暖,趴在桌上静静,感到微笑,静静盯着屏幕上一年多前的孩子。书还要继续读下去的。2010.3.17.4.44 毕 YB

爱情与生活的意义

小说的调子很是灰暗,无奈的书写着人生中的无奈。犀利的龙女士好像是想说,她也不是一直这么无畏而犀利的,她也看到体会到人生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种种困顿。作为一个东方人面对西方主导的世界局势,作为一个台湾人面对两岸分隔的历史纠葛,作为一个女人面对女性的无奈以及生活各个角落的男权的痕迹。描写失识症的那一篇看得我心情尤其复杂。书中描写的学者,学术交流活动,那种表面堂皇内里不堪的气氛于我又熟悉又陌生。 是啊,学术名词,读书万卷,理论熟稔,也全都不能改写人性中的不堪,也全都不能制止生活滑向滞沌的可能。世上没有必然的象牙塔。又想起拉萨哲蚌寺里喇嘛说的话,心灵与智慧不同。净土要往自我内心找寻。

读过很多遍的书

多甜的书名!当年引起俺娘不快的关注。其实不是糖块,却是把锋利小刀。还学会了几个经典的黄色笑话。不幸是少女时读到了她,削去幻想,削去天真。幸运是少女时读到了她,避免成了蠢姑娘。因为她不过是捅了那层窗纸罢了,真相即是真相,被一支笔渐渐揭露开来:严格限速的车一旦过了国界,可以狂奔出解体的危险。桎梏已久的人性一旦冲动暴发,竟然要面对毁灭;饶你自立自主上得厅常下得厨房。留住男人胃一样留不住男人心,因自私不懂珍惜的人性永恒不变;为了保住婚姻,保住一个男人,可以不动声色的杀人……此谓蛛网式的婚姻。生活,是危险的。这是一部警世之言,成年后更体味了那些游戏规则。读过很多遍。文字酣畅淋漓。多年后仍可记得书中处处可见她特立独醒的样子。知识分子的焦虑如影随形,喝柳橙汁的都是资本主义。想看见的我就看见,不想看见的视而不见。怎样变化,什么是答案?可她是好作者。愤青一样会参透柔情,在透明晨光醒来的两人弯成两只虾,窗外有鸟语,第一次可以这样美好。好了,有这样的文字读,我这只拙笔还有什么说的呢。注:我看的是这一版本,不知有否区别。http://www.bookuu.com/kgsm/2006/04/04/0090860.shtml

周末读《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初看觉得压抑、透不过气。龙应台也会写这么令人绝望的文字么,这真是太令人绝望了。但也许龙应台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标志是懂得爱。小说里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去爱。“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一直在反抗,但what for? 反抗儒家相互给予、相互依赖、相互抚摸、相互吞噬的人际网络。反抗滑向了无生趣的婚姻。反抗被当作依赖于男人的小女人。反抗被当作独立于男人的大女人。反抗与男人有除性关系以外的任何关系。反抗与男人有除任何关系以外的性关系。“我”是沙漠里一株不得近身的仙人掌,坐拥无限的独立和荒凉。“素贞”——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自以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素贞不要没有自由的生活,但如龙应台锋利地指出的,被情欲射中的人是否有自由可言?如果相互监视不是爱,放纵是否真得就离爱近了一点?压抑太久的青春力,突然释放出来,瞬间吞噬了自己。礁石上破碎的浪花。如果监视不是爱、独立不是爱、放纵也不是爱,那么爱是什么?很难说。所以,自以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我”,对自以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的素贞说:一切都是虚妄,但除了虚妄我们一无所有。除了虚妄,我们一无所有?也许龙应台其实喜欢弗洛姆的这段话:“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身完整性和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并使人与人结合。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离感,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爱中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形态: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又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只是,从积水的渔村市场到海德堡,路太远。对于从小靠张牙舞爪壮大生存意志的“我”,具备“以自己的内在力量为基础的谦恭”的理想人格(弗洛姆语),多像因买不起而愈发显得虚假的芭比娃娃。也许人文主义者龙应台在告诉我们:基于独立人格的融合的爱,对在压抑社会下长大的人,对不曾拥有独立人格的素珍和必须用坚铠利甲保卫独立人格的“我”,是多么遥远不可能的事。当然还有米夏,还有不曾抵达子铭的信。若不是两场意外的死亡,也许“我”,也许素贞,都会懂得爱。这是让人痛心的理由,即便世上有所谓光明,你却可能终生活在黑暗之中。这也是让人安心的理由,即便你终生活在黑暗之中,世上依然有所谓光明。

到底意难平

星期六在Joyo买指南针,凑齐49元免运费,订了朱天文简体中文版的《巫言》(赋格说可能会有删截,有待日后求证)和《荒人手记》(以前读过电子版)以及龙应台的《在海德堡坠入情网》。指南针拿到手之后发现玩的是“模糊概念”,是南是北大概指了一个方向,不能要求精准。书我倒是满心欢喜。《在海德堡坠入情网》的封面让我懂得了与时俱进是多么的审美正确,那配色和图案难看得要穿越了,薄薄一册在手中,就象是岁月尘埃。翻到印刷信息那一页,果然是,我从卓越上神奇地订到了199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书籍,三万五千册,卖了十多年,到现在还没有卖光。龙应台的杂文散文看过不少,小说却是第一次读,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多么熟悉的句式,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流火当年写的《在北京坠入情网》,一定是借用了龙应台的书名,不是我崇洋媚外,无论如何,海德堡都比北京听起来要罗曼蒂克一些,坠入情网似乎也更加理所当然。然而龙应台毕竟是龙应台,她绝不是抛弃现实的造梦高手,也不是一心发花痴翘首盼望白马王子的怀春少妇,你不要指望她会写出《玫瑰的故事》或者《几度夕阳红》那样的言情经典,她的文字中永远都不缺少理性怀疑的声音,虽然有时候这种声音在小说中显得突兀和不协调。既然是自选集,说明龙应台对这几篇小说有偏爱。事实上每个短篇确实都还不错,我原来觉得龙的文字比较单调,在美国读了一个文学博士,闪光的却多是她的思想和勇气,这本小说集彻底改变了我原来的印象。如同龙应台在附录《面具》里写的:“有了一个虚构的面具,就没有了束缚我的那个身段和形象”,小说是她的面具,她在知性散文里刻意摒弃的抒情描写和“私我”都在另一种文体中被释放。此时的龙应台变成了一个千面女郎,仿佛小说文字的缔造者时而是亦舒,时而如简媜,时而是白先勇,有时候又象某些自诩阳刚的男作家(但还是没有安妮•普鲁硬)。读完全书,我最喜欢《黄健壮的一天》,绝对是才女文章,很聪明,想象很大胆,男女地位倒转既幽默又辛辣。也很喜欢《在海德堡坠入情网》,是自选集中最大气的一篇,冷艳如锐器,我第一次知道女孩子也会在洗澡的时候利用水柱冲激下体寻找快感。《堕》和弗朗索瓦•欧容《爱情赏味期》的54321很相似,采用倒叙的手法,一个片断一个片断从后往前倒退,连段落序号都是由大及小,最后归零,很别致,堕胎过程描写非常细致,好恐怖。不过我想问:前俄罗斯真的那样贫困不堪吗?(此处为疑问句,非反问句)《找不到左腿的男人》是拍西方文艺片的好素材,只是有点过时的旧味道。《外遇》很厉害,周彩芹还是不要演贾母了,打几针羊胎素就可以演眉香。《看鸟》的结局实在是又惊怂又鬼异,不知怎么就我让想起了玉卿嫂。《银色仙人掌》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篇,如果没有夹杂明康那两段,会是不同的气象。虽然七篇小说风格各异,但几乎每一篇都怨气丛生。龙应台是本色作家,戴了面具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影子,小说中的俞佩宣就是她的影子。无论是碎尸、堕胎、奇症、反串、情杀还是非洲探险,每一篇都怨气冲天,笔锋刀尖直指男权社会,控诉、控诉、控诉,仿佛那口被压抑了几千年的恶气怎么也出不尽。可能女人需要在控拆和反抗中寻找独立意识和自我存在的意义。七篇小说都打上了龙应台的烙印,突然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你会在小说中读到下面这段关于Herstory的文字:“女性主义者说:战争全是男人搞的,因为男人是追逐权力的动物。如果女人来主导历史,让History变成Her-story,人类历史就不会是部战争史。这个理论,希腊的剧作家在几千年前就说过。林语堂在中日战争时也自以为幽默地写过,让女人治国。女性主义者实在是不堪一击的,她们掀起一大阵烟雾和嚣声,但是这个世界不会改变。如果真若她们所说,女人天性主和平,好,那么她们想当然耳就不会向男人宣战,以战争手段从男人手中夺权;而男人占着既有利益,自然不会不战而交出权力。反过来说,如果女人真以战争夺得了权力,那么她们必然也会以战争去解决其他问题。Herstory也不过是一部战争史。不过,我压根儿就不相依History有变成Herstory的可能。”比较让人意外的是龙应台在小说中讲黄段子,如果我早读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和“Wendy”的典故可能就不会和LL在港丽那么认真地知性探讨东西方男性生理区别。* Wendy: Welcome to the Bahamas and have a great holiday!

看原书时,感觉像中年人的生活危机;看了龙应台的情感经历,隐隐感觉这本书是她的选择的思考。

看原书时,感觉像中年人的生活危机;看了龙应台的情感经历,隐隐感觉这本书是她的选择的思考。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中的角色,如何才能平衡?

小说也犀利

看惯了龙女士的知性散文,初看《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完全没弄清楚文体,就一阵阵大惊失色,暗呼:天啊!天啊!并且急切地想与人八卦。等看到第二篇《堕》,李英?依凡?还是俄罗斯人?这才看序《面对》和附录《面具》,哦,原来这是本小说集。汗!其实《在海德堡坠入情网》里的“我”就不是“我”,是“佩宣”。但可能小说开篇的风格太龙应台;海德堡,瘦,大学助教等等元素也都很龙应台;关键是人物性格非常龙应台,于是只顾得窥及“隐私”的狂惊。“因为我的文体,是所谓的知性散文,我有意地摒除了两种东西。一是太过于抒情的描述……另外一种,是我的私生活。”(《面具》)但既便是小说,仍能捕捉到不少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私我’的人生体验”。比如:少女懵懂的性意识,两性关系,女人的社会角色,人性的复杂多面……龙女士是宽容的,善解的,丰富的,深刻的——小说同样,同时,一如她的知性散文,她的小说更是犀利的。无论是人物性格,故事推进,还是人生情状的描述,“犀利”俯拾皆是。透过小说赏龙女士的文字,除了一如既往的准确、流畅,其笔触的细腻也令人印象深刻,讲故事的手法也相当娴熟,生动且极富画面感,很像电影。集子共收入七个短篇,其实篇篇都是离奇的故事——性放纵,外遇,变态狂杀人分尸,堕胎,失识症,男人怀孕,复仇(杀死老公的情人然后把尸体做成石膏模特),重婚,偷情……这样离乱荒唐的故事为什么会让我看出诸多的好?只因它是龙应台写的?有可能。最喜欢的还是《在海德堡坠入情网》。(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摘一段

“德国人他只知道一个希特勒(虽然希特勒是奥地利人);希特勒可是有魄力的领袖。你看他怎么整顿交通:第一天,他宣布,凡是违反交通规则的驾驶人员全部枪毙;他枪毙了好多人。第二天,他宣布,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全部枪毙;他又枪毙了好多人。从第三天起,德国马路上就不再有任何交通事故。”

十年

从旧书架里翻到十年前读过的这本书,无意中看见自己在第50页的空白处写下:七篇小说最后才读《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茶水又一次泼了书页,合拢时它这么不服帖,像被开启过、琢磨过。龙应台,还是犀利的,真是不屑于“小我”的痛苦,想必她也不会顾影自怜。感慨一时也说不清。四月是残酷的季节。开了门,她一脚踩出去,回头嫣然一笑,说“我不知道我要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不要什么。”夜来风雨,花落多少。1997,4,17看自己所写,有些摸不清头脑,十年前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岁月?我都不确定了,即使有这些文字作为线索。有些难为情地笑笑。我也已经忘了小说大部分的内容,印象最深的是《堕》那一篇章节数字的倒序,让人总想试着从后往前阅读,这种结构上的设置也算疑似倒叙?唯此难忘,一晃十年。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