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日记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40440756
作者:[法]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
页数:499页

作者简介

为了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一本传记的需要,卡特琳娜,他的妻子,搜寻了她的旧记事本,同时找到了几本小学生用的笔记本,而她已经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这些是她的日记,开始于1957年底,正值她的新婚旅行,没有预期地停止于1962年11月。她在日记中详述了日常的琐事,她的家庭生活,罗伯-格里耶家族的生活,她数不清的或近或远的旅行,她的飞机事故,还有她与新小说作者们以及当时文学名流的会面,他们的争执和权力斗争。她在日记中记录了罗伯-格里耶与阿兰·雷乃合作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德》的创作,罗伯-格里耶的第一部电影《不朽的女人》在伊斯坦布尔的拍摄,以及他的小说《在迷宫里》的写作等等。
当然,日记中经常出现热罗姆·兰东、午夜出版社、阿尔及利亚战争、121人宣言,总体说来,透过她的主观性,这些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现实。
和所有的私人日记一样,她的日记从一开始就严格保持秘密状态(连她的丈夫都是决定出版时才知道的),她不设防地在其中记下她感情生活和性生活的外遇,还有,不谨慎地记下她对那些使她困扰、反感和忧虑的人的评价。她没有不舍得的任何人和事,甚至她的自私。

书籍目录

说明
第一册 1957-1958
第二册 1959-1960
第三册 1960-1961
第四册 1961
第五册 1961-1962
2004年秋补记
给新娘的一封信
中文版编后记

编辑推荐

  《新娘日记》(1657-1962)作为大作家妻子的"小女人"珍藏的文坛秘史。

前言

  一个日记作者每天都记她的日记。从1957年的某一天起,卡特琳娜就承诺,每天都写日记,写在一个漂亮的小本子上,红皮面,打上了她姓名的缩写字母,还用一把小小的锁锁住了她的秘密。  但是她美好的决心渐渐松散开来,日记的撰写很快就变得没什么规律,为了追回丢失的时间,为了填补空白,她被迫采用回头补写的方式,而那些回溯越来越多,越来越延伸,直到不得不成为片断,差点成为危险的杂技(相当“现代的”),无论如何,她始终一再陷于困境之中。  接着这个漂亮的小日记本的,是四本普通的学生练习簿,在那里,她忽略通常的做法,毫不犹豫地在一个本子的末尾开始写一个句子,而在下一个本子的开头写完这个句子。  在这里,我们竭力维持句子的原样,而不寻求删减那些“空白处的注解”,不寻求尽可能软化那些被认为稍稍过于粗鲁的词汇或表达法。

内容概要

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新小说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妻子,1930年出生于巴黎,并在那里的一所教会学校(西昂修道院)完成了中学学业,然后完成了高等教育课程(巴黎高等商学院),做过戏剧、电影演员和内景摄影师,用让·德·贝格的名字出版了《图像》(午夜出版社,1956年),用让娜·德·贝格的名字出版了《女人的盛典》(格拉塞出版社,1985年)。
卡特琳娜曾随罗伯-格里耶于1984年和1998年两次访问中国。2003年她的《图像》和《女人的盛典》中文版合为一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章节摘录

  第一册 1957-1958  1957年十一月1日礼拜五。巴黎。  阿兰像一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爱。到了35岁还这样可有些傻(或者不如说你自己感到傻;你认为别人就是这样看待你的)。在我们结婚前,阿兰倒是要谨慎得多。八天以来,他跟我玩就像是在跟一个玩具娃娃玩。按照我们私下的“契约”,他是我的主人,而我则永远是他可以支配的小女奴。但是,看来他自己倒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奴隶:他满足我的任何意愿,像一条小狗那样跟着我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窥视我的反应。他总能找到一个借口来亲吻我,来抚摩我。他有了一个新的玩具,可以碰,瞧,欣赏,开心地玩;他的顽念得以放大。他只想着这个。但是他远不如他向我宣称的那样是个虐待狂。想到他可以让我痛苦——只要他愿意——这一点对他就足够了,我相信。他既想折磨我,又想抚爱我。担心会弄坏玩具,或者担心会让它太不高兴,这也许使他有所收敛。  十一月2日礼拜六。巴黎。  逗孩子玩让我很开心。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爱阿兰。我不认为。但是被爱着是那么的舒服,我对他还是心怀某种感激。无论我是乖乖的还是赌气了,他都会温和地对待我的每一个举动。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能够随心所欲地操纵它。他知道这一点,并接受它,觉得这很完美。  有人指责阿兰,说他缺乏情感,说他敌视任何的情感文学,而我却从来没见过比他更有激情、更具感情的人。只不过,他隐藏得很好。

图书封面


 新娘日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人们渴望流动,又怕着一切流动。时光的流动令人老去,空间的转移令人不安,而段落式的旅程成为宝贵的记忆。当尘埃落定时再去欣赏那流动之美……作为大作家的小女人妻子,她的《新娘日记》超越了文学性,别人不曾知的阿兰·罗伯-格里耶的私生活,在他妻子的日记中历历再现。以旅行开始,在欧罗马的阳光下,他们的第一个脚印就始于甜蜜。这本书有出卖“隐私”之嫌,所有人都能透过它了解1957年到1962年新小说家阿兰除了写作外还和他的妻子一同干了些什么。鲜花,阳光,美食,兰蔻香水,陶器,项链,冰欺凌一直在她的旅程里。“阿兰像一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爱”这句话是这本日记的最开篇,预示着她一直以一个小女人式的童心看待他们的生活,她的描述事无巨细令她也显得刻薄和真实,比如说别人的坏话和暴露自己的婚外情。她的日记在出版前一直是保密状态,她不为任何人的观看而记录,记在漂亮的红皮日记本上。她的足迹和经意或不经意的记录,成全了我们对过往时代和世界的某种好奇。女人们都是何其的相似---她们爱漂亮,向往美好,满纸回忆里都是最刻骨铭心的爱情。
  •     鲜活而隐秘的新娘关于卡特琳娜.罗伯-格利耶的《新娘日记》赵松卡特琳娜,留在照片里的这个小女人,总是在明朗的笑意中透露着天真好奇、微妙的野性和难以捉摸的诡异。她的带笑的眼神似乎在告诉你,又有什么东西被她看穿了,或者说又有什么日常生活里的界限被她轻巧地戳破了。那娇小的脸庞和身材,曾让很多误以为她是她丈夫的女儿,误以为她还是个未成年的少女,纳博科夫在巴黎初次见到她,就觉得她很像洛丽塔,甚至邀请她去美国扮演这个角色……她写作,化名让娜-德-贝格出版的《图像》在1957年被禁过。她还在很久以前写过日记,这一点连她丈夫都不清楚,要不是为了丈夫传记的需要,她可能再也不会找到这些旧记事本。就像一小串不起眼的钥匙,它们出现了,新小说文学史忽然露出一些隐秘的小门窗,被它们打开了,一些令人惊讶的景象随之出现,我们看到了那些“新小说”派重要人物日常生活的面孔。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她与丈夫的隐秘生活,他给她的爱与自由、信任与偶尔的嫉妒,他们对世界的游历,她对死亡的恐惧,还有对那些快乐时光的分享。她的丈夫,就是阿兰.罗伯-格利耶。有些事情是会在冥冥之中相互呼应的。当卡特琳娜的这本《新娘日记》的中文版因为南方雪灾而滞留在湖南境内的时候,她的亲爱的阿兰,结束了人生旅程。罗伯-格利耶,这位被视为法国“新小说”旗手的作家,以其颠覆性的文学观念和作品实践在文坛掀起过富有戏剧性的巨大波澜,然而在其作品里很难发现通常意义上的戏剧性,也很难在其作品中辨析出其个人生活的影子,即便是在《重现的镜子》这样的自传性作品中也是如此,尽管他声称他“历来只谈自己,不及其它”。但这一次事情完全不同了。这本《新娘日记》把新小说派的地窖的盖板揭开了,那些深藏多年的绝少有人提及的私人生活场景带着令人惊诧的光芒崭新出炉了。我们甚至可以想像,要不是心脏的原因,垂暮之年的罗伯-格利耶一定会非常激动的。过去的生活竟然可以带着如此不可思议的陌生而又新鲜的味道在经历了漫长岁月之后重现在眼前,于是他以一种温柔、克制而又平缓的语调写下了那封《给新娘的一封信》,并将它放在了这本书的后面,让人们感受到他对那些已然破碎了的往日时光、对自己的这个仍旧神秘的小妻子卡特琳娜的深爱和难以言传的眷恋。一切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一日礼拜五她在巴黎写下的第一句话开始:“阿兰像一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爱。”我们能够预感到,一个与我们以往印象里完全不同的但又与“新小说”与阿兰.罗伯-格利耶密切相关的神秘世界被开启了。“到了三十五岁还这样可有些傻(或者不如说你自己感到傻:你认为别人就是这样看待你的)。”这个卡特琳娜的坦率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针见血式的令人惊讶。“他跟我玩就像是在跟一个玩具娃娃玩。按照我们私下的‘契约’,他是我的主人,而我则永远是他可以支配的小女奴。但是,看来他自己倒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奴隶:他满足我的任何意愿,像一条小狗那样跟着我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窥视我的反应。他总能找到一个借口来亲吻我,来抚摩我。他有了一个新玩具,可以碰,瞧,欣赏,开心地玩;他的顽念得以放大。……但是他远不如他向我宣称的那样是个虐待狂。想到他可以让我痛苦――只要他愿意――这一点对他就足够了……他既想折磨我,又想抚爱我。担心会弄坏玩具,或者担心会让它不大高兴,这也许使他有所收敛。”罗伯-格利耶的情感生活就像他的写作一样,不喜欢因循人们习以为常的方式,甚至有时候就是个性反常者,至少也是对那种反常的性关系状态有着不一般的兴趣?熟悉他的作品的人们或许还会联想到他中后期小说里时不时出现的那些与性施虐有关的刺激而又不失寂静的场景,甚至可能会想到他晚年作品《反复》中的那些任人摆布的女孩样的小玩偶。卡特琳娜还看到了向来以冷静著称的作家罗伯-格利耶的另一面,一个“更有激情、更具感情的人。只不过,他隐藏得很好。”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二年,正是以午夜出版社为根据地的法国“新小说”开始了取得节节胜利的时段。卡特琳娜记录了那些与胜利有关的一个又一个瞬间,“新小说”作家们的获奖,新作的出版,不断接受媒体的采访,四处举办讲座,还有研讨会,以及在电影领域的成功,甚至还有纷至沓来的商业利益……而比这些我们并不陌生的信息更有意思的,则是那些作家们的日常面孔下的言行。这其中包括她与午夜出版社传奇的缔造者兰东的暧昧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罗伯-格利耶在反常性趣下对她的某种纵容,她的好奇和被动,她的有些天真的游戏心态;罗伯-格利耶允许她去找自己喜欢的人当情人,甚至能耐心地听她描述过程中的一些有趣场景;他们在日本的时候还一同去观看不同风格的色情表演……这种开放度的夫妻关系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另类的,而他们彼此间又始终都是那么的信任。通过她的文字,我们除了知道她是个容易疲惫的偶尔虚荣的小女人,知道她跟阿兰之间因为“戏剧性”的缺失而产生的危机,而阿兰又是个很容易感伤的人,有时候甚至会“悔恨,沮丧,准备放弃文学”,“他对萨洛特的书不感兴趣”;对于文学,她眼光敏锐甚至尖刻,读了很多书;还知道了她对兰东的毫不掩饰的失望,对让-热内为人的厌恶,对克洛德-西蒙的轻视,以及为什么那张著名的午夜出版社门前新小说家们的全家福里唯独少了米歇尔-布托。这部日记不是为了出版而写的。因而她才会毫不设防地写下了自己的秘密、困扰、忧虑、反感,还有对周遭的人与事的真实评价。她或许从不会想到过自己写下的这一切对于“新小说”文学史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现在看来她所记录下的一切才显得如此的珍贵而又鲜活。她是隐藏在罗伯-格利耶背后的作家,也是能清醒地独立于阿兰以外的女人,她无意把日记变成持续的日常之事,因而才有了这部意外的后来的“作品”。日记里提到的很多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她的丈夫――那个了不起的跟她同样复杂而又温柔的阿兰也离开了她和他们的世界。她自己,在自信中“平静老去”的卡特琳娜,将来有一天也会死去。但是她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将会继续活着,这本新生的《新娘日记》也会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日记的主角,那个名叫卡特琳娜的新娘将会始终保持着她的鲜活而又神秘的青春。2008年3月16日星期日(发于2008年9月6日《第一财经日报》A14)
  •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2008),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电影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2008年2月18日在法国去世,终年85岁。 陈侗是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出版人,自从年轻时在小镇上的书店里读到《橡皮》之后,他便成为罗伯-格里耶在中国最不遗余力的倡导与推崇者。  1984年,罗伯-格里耶受官方邀请来过一次中国。因为陈侗的关系,在《罗伯-格里耶选集》三卷本出版那一刻,1998年11月,他和卡特琳娜第二次访问中国。这次纯粹是私人旅行,目的地框定在南中国。  在19天的旅行当中,罗伯-格里耶夫妇先后到过广州、阳江、湛江、雷州、海口、三亚、桂林、香港,并在广州中山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作了两场小型讲座。这次难得的贴身观察机会,让陈侗写下了《与罗伯-格里耶游中国南方:19天的日记》。  全世界可能没有一个出版商会像陈侗那样慷慨,自掏腰包请作者吃饭旅行。两周半时间这个小小的旅行团一共花费了将近6万元。那次旅行充满了梦游气质,彼时罗伯-格里耶还未被包装成一名“文学明星”,而他晦涩难读的书却在中国印刷量惊人,有大群追随者和模仿者。  他袜子上有一个破洞  “人们总以为他是冷血的,像他的小说一样。”陈侗对罗伯-格里耶的印象是:相当热情,很有幽默。“他的情感不是外露的,不是到了圣诞节给你寄贺卡,到哪里旅游给你寄明信片那种。他很坚定,一直在构想自己的文学体系,希望不被打扰。”  陈侗回忆,“他喜欢自然的东西。在三亚,看到游乐场一样的海滩,他二话没说掉头就走。后来我们找了一片无人的海滩,罗伯-格里耶很开心,脱了袜子走了很久。我看到他右脚袜子上有一个破洞,和我的一样。”  罗伯-格里耶对寺庙兴趣浓厚,在佛堂逗留很长时间,静静地观看法事。但如果你问他要不要也拜一拜,他的回答是很干脆的:我有我的上帝!  “除了精确,他也追求不确定,不喜欢形容词,不喜欢省略号,他有他的幽默。比如你说这片房子很破,罗伯-格里耶会马上予以纠正:不对,只是旧而已。”  年轻时在热带生活了很长时间的罗伯-格里耶有些怕冷,他喜欢吃辣椒,每天吃饭时喝点小酒,“白酒、红酒、啤酒、黄酒,总之能弄到什么,就喝什么。但每天都会喝得不一样,这是出于健康考虑,有时可乐也喝。”  有一次在湘菜馆吃晚饭,罗伯-格里耶在“为人民服务”的大牌子下做了一个普渡众生的摊手动作,然后要来了红酒,说为了毛主席我们应当喝红酒。“罗伯-格里耶特别喜欢那只盛酒的白瓷小杯子,问过餐厅后他把它留下了。而我则多要了一瓶湘泉酒,在电梯里道晚安时交给了罗伯-格里耶。”  和罗伯-格里耶相伴30余年的妻子卡特琳娜曾在《新娘日记》中替丈夫辩护:“有人指责阿兰,说他缺乏情感,说他敌视任何的情感文学,而我却从来没见过比他更有激情、更具感情的人。只不过,他隐藏得很好。”这句话出现在书的第一页,他们刚刚新婚的那年。在中国第一次卡拉OK  据陈侗回忆,那次南中国的旅行罗伯-格里耶两口子几乎没买什么。在香港看到一盒雪茄卖200港币,罗伯-格里耶就准备掏钱,后来发现少看了一个0,他就不买了。要知道,这家伙在法国住的可是贵族城堡。某次访谈,中国记者问到罗伯-格里耶在诺曼底乡间的那座城堡,老头子很紧张地快速回答:自己出身贫寒,房子是后来写书赚钱买的。  “他随身带着一个很小的钱包,里面有十几块钱。很节俭,但也很有讲究。我去过他的诺曼底乡间别墅,风格是朴素与古典主义并存,有很多昂贵的洛可可风格的吊灯,而四面八方寄来的书就放在地上。罗伯-格里耶用纸讲究,一直是手写,手稿本直接送印刷厂排版。”  在法国作家中,罗伯-格里耶是一个相当脱离时代的人,他不懂得也不想使用电脑,家里没有电视机,就连汽车也有近四十年没有开过了。在中国旅行时,看到BP机、手机、卡拉OK,全让卡特琳娜感到很新鲜。到达雷州的第一天,瞥见餐厅墙角的电视机,罗伯-格里耶替夫人作了一项安排:今天晚上,我们在这里吃饭,我们卡拉OK。  吃狗肉,唱卡拉OK。那晚,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经历了一生中的许多第一次。  他就是法国葡萄酒和香水  2005年中法文化年,陈侗又邀请83岁的罗伯-格里耶来了一趟中国,作为嘉宾,出席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会后,去了一趟丽江和贵州。用罗伯-格里耶自己的话来说,他就像葡萄酒和香水,总是被当成法国名牌销往全世界。  安排行程并作陪的依然是陈侗。  行程安排太紧密时,老头子会向陈侗面露哀求地埋怨:“你要谋杀我。”这是罗伯-格里耶式的玩笑。“他有些行为是故意的,有些是真性情。中国出版家协会颁给他一个特殊贡献奖,他转身就送给了我。这么大年纪,来了就已经给足了面子,活动他只是简单地配合,下午开作协研讨会,罗伯-格里耶不舒服就没去,到场的中国作家很扫兴,莫言还特地带去了两本罗伯-格里耶的新书。”  “罗伯-格里耶和我说过,你是对我最没有利益企图的一个出版商。”陈侗很得意,“他还在一本书里写到我。最有趣的是,他给我起了个法国名字,把我的名字字母打乱了,拼成一个法国的地名。”  连杜拉斯都嫉妒他  这几年陈侗一直备着护照,候着必要时能去法国送送老头。2月19日深夜2点,陈侗正在广州的一间地下室,和比利时作家让-菲利普·图森拍片子,他们把图森的小说《逃跑》拍成一个10分钟的DV,名字叫《活着》,突然收到北京一个社科院的朋友发来的短信,说罗伯-格里耶凌晨在法国去世。因为前段时间就有过罗伯-格里耶去世的假消息,还深处工作状态的陈侗一时半会没有反应过来,“我当时就希望这次也是假的。”  罗伯-格里耶说他是法国最少受欢迎的作家,名气大,却很少有人读过他的书。而名声太响,露脸太多,说话直率,也得罪了很多同行,新小说派的几位干将(包括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克洛德·西蒙、米歇尔·布托甚至杜拉斯)都嫉妒他,对他颇多微词。  “即使是杜拉斯,在生命的暮年,也多么想成为一个富婆。”这句辛辣的话就是罗伯-格里耶在杜拉斯生前说的。这样直率的话多了,谁会受得了?  在中国时,罗伯-格里耶也会跟陈侗谈一些文坛逸事。他会说:哎呀,我一直很欣赏博尔赫斯,可他却不怎么提我。也会流露出善意的骄傲,说纳博科夫对我倒是很推崇啊。对生活在法国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则评价不高。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其实涉及SM和3P4P的内容倒不是太多,多的是对法国文坛各位名家的腹黑。。。
  •     你们当年要是有推特,你肯定当女王了。
  •     用了一个晚上读完了,笑了n次。可惜后面那些年都没有了。这简直比高级八卦还真实爆料。
  •     没想象好看,不知道是不是翻译
  •     日常生活,作为了解
  •     一般般吧
  •     半途而废
  •     08年11月,对波伏娃的否定很有趣。
  •     八卦傳奇~~
  •     格里耶是个性虐淫爱好者!
  •     我爱小女孩---
  •     罗伯-格里耶可以说是新小说流派中最好看的作者,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这是他妻子在新婚前五年所写的日记;其中不时登场的新小说大师们,以及那个时代风起云涌的法国思想家,因被语调随意地提起,显得格外真实有趣;而格里耶对SM的热衷,则实在让我不知道用什么表情来面对……
  •     窥私欲就这样堂而皇之的被满足了,看到雷乃被一个小女人描写成心胸狭窄的人,觉得很好笑,这本书把很多圣坛上的人物拉回到了人间……
  •     不可耻的天真自恋
  •     似乎有些枯燥,但生活的意味在其中。
  •     她和丈夫一起经历了法国"新小说"的发展,而他们夫妻间的关系更是奇特,她把这些都写到了小说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