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泊深处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301237083
作者:林国华
页数:339页

作者简介

此书为著名中青年学者林国华对西方文、史、哲、法律、政治、神学诸领域的经典著作所作的深入、细致、活泼的解读和阐发,思考深湛,论域宽广,文笔高雅华贵,对国内文化界和学术界深入认识西方诸文明和文教制度有极大的启示,对中国的通识教育以及学术水准将有大幅度提升和推进作用。此书分别由其导师乐黛云和刘小枫作序并倾力推介。

书籍目录

目录
1. 《在灵泊深处》读后(乐黛云)
2. 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灵泊”小议(代序)
欧忒尔佩(Euterpe)的魔笛
1. 哲人不进城
2. “那杀身体的杀不了灵魂”
3. 灵魂世界的装饰品,政治世界的缄默者
4. 落叶与飞鸟
5. 赫西俄德与但丁的无名者
6. “雪花飞舞后面的繁星”——博尔赫斯的东方遐想
秉笔直书的克丽奥(Kleio)
古代诗与奥古斯丁
2. 希罗多德:女人、道统与变易兴亡
3. 希罗多德: 奴隶的风习与风习的奴隶
4. 大革命与新制度
5. 图拉真皇帝训诫小普林尼:罗马人的手艺
6. 古代波斯故事与罗马人的手艺
7. 阿里奥维斯都斯的性格与事迹——凯撒《高卢战记》读后
8. Civitas与Urbs:《社会契约论》里的一个罗马史问题
9. 尤特罗庇乌斯的生平和著作
10. “殉道”:霍布斯与优西比乌
11. 奥利金生平漫议
12. 政治的时刻:亚历山大的狄奥尼修斯
13. “七智者”对谈录:漫议“政治的时刻”
14. 蒙茅斯的杰弗里《不列颠诸王史》读后
乌蓝尼亚(Ourania)的法杖
1. 亚里士多德《天象论》第一卷有感
2. “烦扰的世界”及其边界
3. 老普林尼和自然问题》偶得
5. 论自然的区他的《自然史》
4. 小塞涅卡《分
6. 塞尔登的“神法”与推罗城的“神罚”
7. 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威廉·透纳《奴隶船》(1840)神学政治论
持剑的梅尔波美涅(Melpomene)
1. 沃格林的《柏拉图》(之一)
2. 沃格林的《柏拉图》(之二)
3. 沃格林的《柏拉图》(之三)
4. 读王恒博士《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
5. 斯宾诺莎婉拒海德堡大学哲学教习
6. 培根的古代智慧
7. 卢梭的人生和作品
8. 建国者卢梭
9. 卢梭与维柯
10. 政治哲学如何研究“血”?
卡利俄佩(Kalliope)的琴音
1. 海伦的心事儿
2. 被凡人刺伤的阿瑞斯:《伊利亚特》的战争法
3. 民主派的史诗原型:特尔西特斯
4. 阿伽门农的权杖
5. 世人的肮脏与黑铁时代的立法
6. 恐惧与立法
7. 维吉尔的帝国诗文
美墨绪尼(Mnemosyne):泰坦女神的技艺
1. 人类的脆弱与正义之母
2. 《论‘矛盾论’的矛盾》简论
3. 迈内克的《马基雅维里主义》
4. 圭恰迪尼的民主大课
5. 古代学问与格劳秀斯的“共和教案”
6. 斯宾诺莎《书信集》第50篇解疑
7. 为什么在国际法领域研究自然法?
8. 洛克《教育片论》:洁净的源头与审慎的人
9. 博丹的“和声正义”
10. 船:一个古老的国家隐喻
灵泊里的婴儿(跋)
后记

内容概要

林国华,北大比较文学硕士,哈佛神学硕士,芝加哥大学政治哲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中心双聘教授。撰写并出版《诗歌与历史:政治哲学的古典风格》、《古典的立法诗:政治哲学主题研究》两本专著,共同创办并主编《海国图志》丛书。


 在灵泊深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李文倩林国华在其二○一四年出版的《在灵泊深处:西洋文史发微》一书的后记中写道,此书的写作虽涉及广泛的作家作品,但作者因其政治学的专业和问题意识,在此意义上使得全书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当然,作者此处所说的“政治学”,主要不是指现代学科划分意义上的政治科学,而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的考量。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作者的阅读札记,广泛涉及西洋文史中的多个领域。如此广泛而具有启发性的议题,自然不能在此一一谈及。对笔者而言,最具启发性的是,书中对船作为国家的隐喻、对浪漫主义的批评及关于隐微写作的讨论。因此,此篇阅读札记的写作,将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隐喻式的理解和表述,广泛存在于理论言说及日常话语中,甚至在科学词汇中,也时有隐喻的痕迹。关于隐喻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中多有讨论,包括考虑隐喻的实质是什么。在陈嘉映看来,隐喻虽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但不仅仅是一种比喻。因为,隐喻之奥义在于,它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像”,而主要是一种“是”。这里的“是”,意为以隐喻的方式,连通已成形和未成形的经验,用成形的表述未成形的。在《说隐喻》一文中,陈嘉映说得明白:“隐喻就是借用在语言层面上成形的经验对未成形的经验作系统描述。我们的经验在语言层面上先由那些具有明确形式化指引的事物得到表述,这些占有先机的结构再引导那些形式化指引较强的经验逐步成形。”林国华在《船:一个古老的国家隐喻》一文中写道:“以‘船’隐喻‘国家’,以‘大海行船’隐喻‘统治’国家,以‘航海术’隐喻统治国家的技艺、知识乃至秘密,这在古代希腊文史与政治文献中屡见不鲜。国家被视为一艘脆弱的船,凭借着卑微的航海术在大海上航行。”这样一种源于古希腊的国家隐喻,事实上也已进入了中文语境,比如广为流行的语句:大海航行靠舵手。但无论如何,船之作为国家隐喻,主要涉及社会—政治实践的问题。事实上,船之隐喻还关涉到了人类认知的问题。这一隐喻的现代表述,是由纽拉特完成的,他在《记录陈述》一文中写道:“我们无法建立完全可靠、完全清洁、用以作为科学的起点的记录陈述。在这里,不存在一尘不染的白板(tabula rasa)。我们就好像这样的水手,他们无法在干船坞里把船拆散,并用最好的材料重新建造它,而不得不在公海修复他们的船。只有形而上学才会彻底消失。不精确的‘语词簇’(‘Ballungen’)总是以某种方式构成船的部分。假使不精确性在一个地方减少了,它很可能会在另一个地方以一种更强的程度重新出现。”纽拉特在此,主要讨论的是科学哲学中观察句的问题。意义的证实论者认为,原始的观察句是对实在的忠实记录,因此可作为可靠的科学起点。但纽拉特认为,这一思路是行不通的,因为观察句的精确性无法保证。由此,他对意义的证实论持一种批评态度。接着,他将科学的事业比作在大海中行船,而作为水手的科学家,也只能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而无法万丈高楼平地起,在一片干净敞亮的空地上漂亮地建起一座美轮美奂的知识大厦。纽拉特的这一立场,大致可归属于科学哲学的整体主义。奎因曾在《语词和对象》一书中,将纽拉特的话作为开篇引语。在谈到船之作为国家的隐喻之后,又提及纽拉特著名的船喻,是因为在我看来,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在社会—政治实践的问题上,总是以某种知识论的预设为基础。因此,将认知与政治实践问题联系起来,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重要隐喻。但这里的着眼点,仍在于政治实践的问题。以航海术隐喻统治国家的技艺、知识和秘密,引申出的问题是:谁拥有这样的技艺和知识?如何获得这样的技艺和知识,以及如何保证它的可靠性?这样的技艺和知识,其性质如何?它是一种整体性的知识,洞穿历史的烟尘,为一个国家指明大方向;还是如纽拉特所言,不过是零碎的小知小识,修修补补聊以度日?整个航船之上,如果只有舵手一人,拥有足够多统治国家的技艺和知识,那么毫无疑问,舵手将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唯一力量。但在哈耶克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舵手的大脑是一台配置极高的超级计算机,也不可能拥有统治一个庞大国家的所有知识。从这个角度看,极权主义的知识论基础,完全是错误的。如此一来,极权主义之所以能够运行,其秘密是什么?唯一的秘密,是将舵手进行神化,而神是全知全能的。但我们又知道,人无论如何超拔,始终无能为神,因此,极权主义的统治,不可能长久。国家之船有没有一个最终的目的,或所谓历史的大方向?林国华写道:“柏拉图认为,国家这艘航船终归是要驶过凶险的大海,最后到达某一处美好乃至神圣的港湾,而霍布斯则认为,这艘船没有目的地,因为大海无涯,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港湾。这就是某些人‘现代人’和某些‘古代人’争吵的前提。”以柏拉图的眼光看,国家之船有其终极目的,且是一无限美好的所在。而在霍布斯看来,这船并无终极目的,不过是在大海上漂浮。这样一种漂泊无依的状态,自然也就称不上什么完美。从纽拉特的知识论立场出发,无疑霍布斯的看法更有道理。欧克肖特亦认同此点,他在《人文学习之声》一书中写道:“在政治活动中,人们航行在无边无底的大海上;既没有避风的港口,也没有停泊的陆地,既没有始发站,也没有指定的目的地。我们的事业是在船上平静地漂流;大海既是朋友,又是敌人;驾驶船舶的技艺在于使用传统的行为方式的资源,使每个敌对的场景都成为自己的朋友。”在这里,我们看到欧克肖特通过船之隐喻,引申出政治保守主义的结论。即在政治实践当中,应充分尊重传统的行为方式,因为它是我们唯一可资凭借的资源。   林国华在书中对浪漫主义的批评,相当有力。在《“雪花飞舞后面的繁星”:博尔赫斯的东方遐想》一文中,作者引用博尔赫斯话说:“‘文化’一词与种庄稼的农夫有关,‘文明’一词则与城市有关”。在笔者看来,这段话极为重要。因为我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理解和追求,事实上是建立在城市的范型之上的。而浪漫主义的错位之处在于,他们对于诗人、儿童和精神自由的歌颂,事实上是对一种农夫式的生活方式的赞美,而这恰恰是非政治性的,或者说是一种极端的政治不成熟。如此一来,其对政治所能造成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卢梭是这一路思想者的先驱。林国华在《卢梭的人生和作品》一文中写道:“凭借愤懑、尖刻、愁苦和阴郁等混乱的激情去守护所谓一种理想,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现象,在所谓的‘现代抒情诗人’中间广泛流行。这种感伤的滥情风尚旨在以疯狂的手段标榜一种疯狂的观念、信仰,甚至是错觉,并且在这种疯狂所许诺的虚假的绝对独立中自我陶醉,这就是卢梭在孤独的漫步中所体会到的‘存在感’的本质。”抒情诗人们关于自我的浪漫想象,严格讲不过是一种青春期的未成年状态,事实上无关理想,也根本不值得赞美。但浪漫主义的危险在于,他们刻意将一种未成年状态视为对至高理想的捍卫,从而拒绝走向精神的成年,拒绝承担其对世界和自我的责任。浪漫主义有其深刻的思想史背景,罗蒂在《真理与进步》一书中写道:“自拜伦和歌德以来,男人已经把写诗看做创造性的自我、避免必须以某人的父母、教师、雇主和统治者所使用的术语来界定自己的最好的方式之一。自1820年左右以来,一个青年男子已经具有把他自己界定为诗人,在写作的方式中发现他的道德特性的选择。”而且,“称为一名具有诗人天赋的年轻男性就是能够以英雄的术语描绘某人自己。”但是,以英雄般的术语描述自己,并不意味着抒情诗人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无力承担起对世界和自我的责任,而只是扮演英雄的行为,则不过是在对世界撒娇的同时,进行了一场没有任何收益的自我欺骗。抒情诗人们赞美儿童,标榜纯真,表面看来极端美好,但实质上是缺乏自制,甚至是在制造精神的暴君。而精神上的暴君,时时有可能转化为肉体、政治意义上的独裁者。一面是天真的诗人,一面又是血染双手的杀人者,这样的例子我们并不陌生。更要命的是,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多具备宣扬自我的本领,因此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中,成为政治统治者的概率颇高。但即使成了统治者,亦无法掩盖其精神不健全的实质。林国华在《洛克<教育片论>:洁净的源头与审慎的人》一文中写道:“在每一个暴君身上,每一个暴徒身上,我们不是都能依稀看到一个哭闹不休的孩子的身影吗?”歌颂精神自由,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路的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极深,为此我们甚至遗憾于我们没有俄罗斯知识分子那样深厚的宗教信仰作为精神的支撑。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林国华认为这一路的思想事实上是反政治的。他在《灵魂世界的装饰品,政治世界的缄默者》一文中写道:“……通常所谓的‘受苦的俄罗斯灵魂’,它其实是粗野的斯拉夫民粹思想、精致的东正教末世论神权政治狂信以及古老的日耳曼极端二元论神秘神学的大杂烩。‘俄罗斯灵魂’从‘受苦’中诞生,最后以‘受苦’为崇高归宿,它滋养了一个没有‘政治文明’的民族,蔑视‘服从’,也不获‘保护’,它津津乐道的是似是而非的‘精神自由’,但却无往不在身体和灵魂的枷锁之中,从索洛维约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别尔嘉耶夫,一直到布尔加可夫、舍斯托夫、梅烈日夫斯基以及发明了典型的俄罗斯式‘撞墙哲学’的安德列耶夫,莫不如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至少可以认识到,审美意义上的崇高,并不能替代对政治文明的思考。   关于隐微写作,是近年来政治哲学中讨论颇多的一个问题。我对此关注不多,因此只能发表一点儿或许不甚恰当的浅见。如果说因为政治迫害的存在,而在写作时有所隐晦,我想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所在多有,也许并不值得特别提出。但事实上,关于隐微写作的讨论,有其特定的题旨和涵义。林国华在《古代诗与奥古斯丁》一文中写道:“‘隐秘写作’的命题是一个纯粹的无神论命题,其缘起与凡人对神的知识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主张这一命题的人认为,少数哲人洞悉了一个可怕的真理,那就是神并不存在;这一真理与政治共同体的道德根基相左,宣扬这一真理不但危及大多数人的生活秩序,而且也置哲人于危险的境地,于是就出现了‘隐秘写作’的传统,这种写作往往使得哲人的作品模棱两可,莫衷一是。”从林国华的表述看,隐微写作其实是古典政治哲学一个特有的问题。因为将政治共同体的道德建立在神法之上,是古典政治的特有思路。而且,这样一种思路认为,在认知的意义上,哲人有一种超乎普通人的特异能力,因为只有他才能洞悉神并不存在这一可怕的“真理”。但从现代知识论的角度看,这样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认知方式,很难得到有力的辩护。在此之外,隐微写作的提法,还隐含了一个区分少数人和多数人的题旨。吴雅凌在《迫害与写作》一文中说得明白:“隐微写作归根到底是一种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哲学传统。古典哲人们相信,哲学从根本上是‘少数人’的特权。公民宗教与个人宗教的区别因而隐含着社会与哲学的对峙,其实就是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区别。”有了这样的区分,一个“自然”的引申是,在政治实践的层面上,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自然正当的。这是一个相当极端的思路。正如罗蒂所谓民主优先于哲学,在相反的方向上极端一样。我们即使从最善意的角度考虑,也只能认为,在古典政治哲人中,只有一部分倾向于隐微写作,而绝不可能是全部。林国华指出:“声称自己在古典作家那里发现了‘隐秘写作’的学者并没有足够深刻地去体味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他们发现的‘隐秘写作’是一种内敛的、辩护式的、富有教派性质的写作方式,这仅仅符合一部分古典作家的风格;对于那些尤其具有立法意图的作家而言,这类观察显得非常狭隘,并不适用。”如此说来,将政治哲学视为第一哲学,进而认为隐微写作是一种普遍方法的观点,就过于极端了。张志林在《哲学家应怎样看科学?》一文中认为:“我认为那种把哲学看作只是关心政治问题的经典诠释功夫和显-隐写作技艺的观点,乃是浮泛之见。”我们可大致同意这一看法。(《在灵泊深处:西洋文史发微》,林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四年版)
  •     “灵泊”是作者生造的词,用以翻译但丁笔下的“Limbo”,那一片停泊着异教伟大哲人、诗人、政治家的“地狱边缘”。令人惊奇的是,尽管作者研究的是“政治哲学”,但在这本书里,我们几乎不怎么感觉得出时下诸多自称“政治哲学研究者”的勃勃血气。我们见得太多迫不及待地从“政治哲学”一下子跨越到“政治”然后跳进市场的“政治哲学家。”当然,读者肯定可以从中读出一些关于现实问题的态度(如“灵魂世界的装饰品,政治世界的缄默者”一篇结尾讽“文化人”)。但一个与塞内卡、斯宾诺莎心有戚戚焉的人,目光是冷峻的,面容是肃穆的,他的温度给予那些于灵泊漂泊之人,既不拥有与维吉尔同伴下沉地狱的热情,亦投身于与贝阿特丽切上升。直言之,这个世界上存在某种灵魂,他们不屑于人世的纷扰,却也不愿投入高昂以至于渊深光明竟臻至黑暗的神的怀抱。在文集中,作者将最温情的笔调,献给《天象论》和《劳作与时日》。因为,在这两部作品里,不但天事与人事密不可分,同时引发了作者的追思怀远。在属人之事里,天象与人事,唯有在农事上联系得最紧。农事最为“自然”,与“城事”相去甚远。然而,“城事”,照古远的哲人讲,却是人的另一种“自然”——政治生活在“城”里才得到其可能。据作者说,在“起点”处的卢梭与在“终点”的施特劳斯,“哲学始终都不曾进城”(P3)而作者,追怀温情清馨的农事,大部分目光却在关注纷扰暧昧的“城事”。作者的关切,始终是“政治”。但这份政治,并不是实际政治事务,而是发生于古今哲人精神之中的纷扰。因此,全书不得不弥漫着清冽超然的气质。唯有谈到“帝国”时,作者的文笔仿佛遭遇到小小的黑洞,巨大的引力于纸面上引发微微的战栗——一种对伟大事务的欣喜与畏惧,仿佛找到了自己投身之道的激动。罗马的帝国,英国人的帝国,等等。《埃涅阿斯纪》中的那句名言:待臣民以优柔,处横暴以强力,在文中得以反复以不同形式出现。大概,在帝国事务里,“精神”的力量才得以最大体现——于成功的帝国之中,民生而习之的风俗、习气,自然禀赋,或会于帝国征服者的武力与精神之下,得以像初春岭南的山丘,百花生树、绿草如茵、错落有致、繁丽无比。然而,如此合符自然之帝国,终非人力之所能至。换言之,于真正的(柏拉图意义上的真正的)帝国事务而言,唯神能操办之。再进言之,规划帝国者,“于人间最像神”。“真正的”帝国也因此必然处在灵泊之中:它若进入真神的治下,即已非人事,无所谓政治可言;而于现世,罗马托钵僧的吟咏,不列颠帝国的落日,美利坚帝国的日渐沉沦,莫不告示我们:帝国终将沉沦;建筑于人的自然之上的一切都会如木叶般兴而绿、衰而黄、尽而落,于某个偶然而莫可名状的卑微时分,再萌新芽。而据旅人但丁说,他为那些不得不停泊于灵泊的贤哲感到悲哀。
  •     《圣经•出埃及记》《约伯记》《以赛亚书》《传道书》《创世纪》《使徒行传》《马太福音》《思考马基雅维里》《风俗论》伏尔泰《神曲》《帝制论》但丁《劳作与时日》《神谱》《埃涅阿斯纪》《农事诗集》维吉尔《变形记》奥维德 杨周翰译《伊利亚特》《奥德修斯》《忏悔录》《爱弥儿》《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论语言的起源——简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利维坦》《自然问题》《论恩惠》塞涅卡《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天象论》《宇宙论》亚里士多德《论公职》《共和国》《国家篇》《论共和国》西塞罗《神学政治论》《政治论》《伦理学》斯宾诺莎《在约伯的天平上》《旷野呼告》《雅典与耶路撒冷》舍斯托夫《人性的扭曲》以赛亚•柏林《诗艺》贺拉斯 杨周翰译《失乐园》弥尔顿 《弥尔顿诗选》朱维之译《思想录》帕斯卡《英吉利教会史》德高望重的比德《君主论》《佛罗伦萨史》马基雅维里《一千零一夜》《草原帝国》格鲁塞《长城与书》《曹雪芹<红楼梦>》《奇妙<神曲>》《紫式部<源氏物语>》博尔赫斯《源氏物语》《堂吉诃德》《红楼梦》《诗的艺术》布瓦洛 任典译《历史》希罗多德 王以铸译《上帝之城》奥古斯丁《十日谈》《论异教神谱》薄伽丘《罗马史》特奥多尔•蒙森 李稼年译《神人古史记》《论拉丁语言》(De lingua latina)瓦罗《蛙》阿里斯多芬《论古人的智慧》《海涅文集•批评卷》海涅 张玉书译《席勒文集》席勒 张玉书译《论破害者之死》(De mortibus persecutorum)拉克坦修斯(Lactantius)《日耳曼尼亚志》《历史》《编年史》塔西陀《培根论说文集》《新大西岛》《政治家》《游叙弗罗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高尔吉亚篇》柏拉图《新科学》维柯《书信集》小普林尼《玛斯纳维启示录》莫拉维《高卢战记》恺撒《历史》波利比乌斯(Polybius)《罗马国史大纲》尤特罗庇乌斯 谢品巍译《君士坦丁堡建城记》科迪努斯(Codinus)《苏达辞书》《秘史》《战争史》普洛科皮乌斯(Procopius)《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乔治•古奇 耿淡如译《历史著作史》汤普森 孙秉莹、谢德风译《十二恺撒传》《罗马十二帝王传》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古代罗马史》科瓦略夫《驳异教历史》奥罗修(Paulus Orosius)《李维<历史>七百年战争提要》弗洛鲁《自建城以来》李维《教会史》尤西比乌《论真道》(《驳塞尔修斯》)奥利金《七智者论崇高事物的秘密》博丹《不列颠诸王史》蒙茅斯的杰弗里 陈默译《不列颠史》南尼乌斯《不列颠的毁灭》吉尔达斯《论有德性的人即自由的人》斐洛《自然的区分》爱留根纳•司各脱《自然史》老普林尼《哥特战争史》普罗科比《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麦克白》《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莎士比亚《迷途指津》迈蒙尼德《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和平的保卫者》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海洋封闭论》塞尔登《海洋自由论》《论战争法权与和平法权》格劳秀斯《科林斯地峡赛会颂》品达《白鲸》梅尔维尔 成时译《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潘诺夫斯基 戚印平、范景中译《现代画家》罗斯金 赵何娟译《俄耳甫斯教祷歌》吴雅凌编译《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德沃夏尔《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王制>要义》《变形记》阿普列乌斯《柏拉图神学》费奇诺《残篇》赫拉克利特《历史的地理枢纽》麦金德《人类进步史表纲要》孔多塞《共产党宣言》《读莎士比亚》歌德 张可、元任译《物性论》卢克莱修《论哲学家的矛盾》伽扎里《论<矛盾论>的矛盾》《阿维罗伊论<王制>》阿维罗伊《论原因、本原与太一》布鲁诺《马基雅维里主义》迈内克《论日耳曼帝国现状》普芬多夫《决定时刻:德国与世界历史的演变》斯宾格勒《古代希腊罗马名人传》普鲁塔克《外族名将传》奈波斯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摄友推荐透纳那篇,深奥啊。。
  •     在师大共享空间读完,大部分篇章读得比较仔细,部分跳读。1.风格不统一,除《古代诗与奥古斯丁》、讨论透纳《奴隶船》等个别专论外,基本上是读书笔记的合集: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柏拉图,奥利金,卢梭,斯宾诺莎,沃格林等的边角料;2.作者极为博识,最起码看起来是的,常围绕某一主题引经据典,或索隐,或铺陈,尤其喜爱引证大段拉丁原文,如《大革命与旧制度》、《小塞涅卡【自然问题】偶得》诸篇;3.作者痴迷于政治哲人的隐秘书写,罗马的帝国手艺,古代史诗的感伤主义,让人感动,却不知所措。
  •     冒昧说一句:我肿么感觉,乐黛云序夸作者夸得有点古怪……
  •     文采华丽,破剑式写法
  •     好文笔,可惜自己古典根基太弱,有些点还触碰不到~
  •     不能把这种书当随笔来读
  •     我的小书,希望大家喜欢。
  •     1439
  •     虽然都是短文,但极具穿透力。
  •     在世事的烦扰之中,读这样的文字,不一定是好事。
  •     在林国华的《在灵泊深处:西洋文史发微》一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船:一个古老的国家隐喻》一文。作者在文中指出,在希腊文史传统中,船作为国家的隐喻,在文献中极为常见。国家的统治者,则就是船长或舵手;他依靠高超的统治技艺,使航船不至沉没在凶险的海洋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的说法,典出于此。
  •     旁征博引,体察入微
  •     政治的热望扑面而来
  •     珠玉之作
  •     读完已成为林国华老师脑残粉。不过在其中几篇文章中,诸多问题一直期待林老师能通过阿奎那来进行回答,但总是不见其身影.......
  •     2015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
  •     寂寞高手……
  •     埃涅阿斯哈哈哈
  •     希望国华老师接着再写下去啊,灵泊续集一、灵泊续集二。。
  •     第一章最打动。关键词似乎是“政治技艺”。有种抽离的、无动于衷的、醉心于修辞的意味。喜欢里面的各种巧思、游走。没能看懂作者的深意:“血”和“海洋”,不知道是否一显一隐。
  •     自由开花
  •     强烈推荐此书,才看到第二部分就被深深吸引难以自拔。作者功力极深,又有天赋,实在难得。既有学术性,又兼顾文学性,无论是当随笔还是当学术文章来读都有它的乐趣。还没有看完,无法作出评价,只能说句好。ps.想真正搞懂作者在说什么可能还需要一些前提,比如应该读读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凯撒,阿庇安,普鲁塔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维吉尔,贺拉斯,但丁,塔西佗,赫西俄德,荷马,奥古斯丁等等,要是再会一点拉丁语就更好了。但是没读过也没关系,慢慢品,慢慢读,更有滋味
  •     林氏的晦涩文字,加上喜用古典学思维与洋典故论事,很多人读起来或许是不知所云。实际上,林氏书中的问题意识十分明确。首先,他肯定是反对霍布斯以来人造国家的现代路径,并将此线索追溯到西塞罗。在这个意义上,他是自然传统的立场。但说他完全对现代启蒙持反对意见,也不尽然。他在谈到血的隐喻时说到,强者嗜血,弱者晕血,前者是“蒙”,后者是“启蒙”,好的方案应该是嗜血者节制,晕血者勇敢,这样就能达到既“启”又“蒙”的最佳状态。在比较卢克莱修与霍布斯关于恐惧的底色时,也能看出,他反对柔软的现代“正确性”,而保留了自然状态的“恐惧”,没有这一层玩意儿,都是虚的。整体看来,林氏尝试在“古今之争”中寻找一“中道”。
  •     在读出版社的PDF版,加上插图近400页,篇章布局真精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