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32770567
作者:阎云翔
页数:368页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书籍目录

序言(凯博文)
导论:个体的崛起
第一章 农村改革对经济与社会分层的影响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权力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 夫妻生活的胜利:家庭关系的结构性转变
第四章 实践性亲属关系
第五章 农村的青年与青年文化
第六章 青年女性的崛起与父权的衰落
第七章 个体能动性与彩礼的演变
第八章 如何做一个工于算计的好人?
第九章 社会转型期的消费主义
第十章 麦当劳餐厅里的社会空间
结论:社会的个体化
附录:中国的个体化之路
英文版原始出版者名单
致谢
中文版致谢

内容概要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化人类学教授,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他的英文专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用心做研究。但描绘的也只能说是个例啊(一个村子),能否就代表“中国社会”?
  •     阎云翔到底在村里听了多少八卦~有启发,但很多观点不能赞同。#有时间翻翻的书#
  •     理论性不强,导读对于内容的追捧胜过内容本身,多数文章感觉不深刻,还是有过于浅表之嫌,自己写作也需注意。不过有一章从对村民记账的分析来解析村庄社会关系,以及个体、家庭在村庄社会中的处事、做人策略挺有意思,但又感觉不深入。
  •     主要还是民族志,毕竟讲故事,可读性强但也没有什么惊艳的感觉,比较像《江村经济》《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这类的,个案是东北农村。后面结论部分才有稍微被精彩到一下下,也不知道是不是借了贝克的光。还是理论更有魅力啊,我还是回头再看看贝克爸爸和鲍曼爸爸吧。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7.0分。
  •     这套丛书乱七八糟的,所幸这本不错,洞见颇多,虽然整体看干货略少,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     期末在文理馆的“不务正业”。个体化的表与里,中国独特的个体化其实呼应了去年流行的巨婴国的观点,对于80年代北京的描述还是蛮有趣的,从微观角度考察中国的传统到现代之变,将快餐业与女性自主意识联系起来,顺便感慨下kfc多少年也没涨多少嘛。记账那章与人情社会结合起来也凸显了中国特色了,只是对于个体化本身的讨论还不够啊,说白了,太经验了,于是难免流于表面。
  •     “个体化”这个概念有滥用之嫌,尤其是当把毛时代从儒家父权制转向集体公有制都能掰扯到个体化上。但可以理解作者,不跟西方理论对话,扎根出来的概念西方同行谁理你呀。项飚是例外,一般人不能比。阎文笔好,田野的时间跨度大,涉及议题多,睡前翻一翻还是挺好看的。
  •     经典理论与案例结合的非常自然,但因为案例太过单一(只有调研过一个村),或许很难真的做到从一个点探出去的力道。
  •     重读。眼界是开阔的,但是很多东西读着有如鲠在喉的不适感。
  •     一个感觉,发现阎云翔爱大量使用鸡毛蒜皮甚至是很偶然的事件言论作为论据,这固然可见田野作业和材料分析的功力,但也因此让我觉得他的一些判断武断而牵强
  •     好好好,666
  •     人类学。怎么说呢,阎云翔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就是重民族志轻理论,而且其实我也不知道民族志里需不需要很多的理论。乍一读有种当年读科斯的变革中国的味道,不过确实相对来说人类学比新制度经济学会欠一些理论,这也是需要改变的。
  •     M
  •     为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特别有力的理论框架
  •     作者其他几本书也可以再版了
  •     实在该跨学科研究了,诸多结论草率且极片面。“个体化”一词的信手拈来带来太多遮蔽与混淆,把毛和自邓以后时期的社会政治转型所带来的对个人的影响(毛时期更多主动的政治政策和手段,而后者主要是社会经济影响所带来的被动结果)统冠之以“个体化”这个不准确的词做总体评判,甚至让人怀疑作者学术的真诚
  •     中国的个体化是由国家掌控的,同时也缺乏文化民主、福利国家、古典个人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这些西欧个体化的前提条件。
  •     看过两本人类学著作都是田野功底扎实,观察细节丰富,然事实总是要套用一个或被认为对东方现象解释力不足或竟然连东方的事也能解决的源自西方的理论;人类学也要用自然科学的假设检验么?人类学也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么?两者都应该是否定回答吧?不是人类学出身,始终感觉事实清晰而理论艰深,可能还是隔行隔山。 本书易读易懂,将农村个体放到全中国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看其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重新定位和关系构建;总体感觉在说集体的人变成了个体的人,集体秩序和权威的解除成就了个体的流动和自我,但同时加剧了风险和自我保障意识,滋生了看上去的“利己主义”。 可能数据已经不够新,中国社会变革快,农村土地制度07年来有确权登记的大动作,很想知道当下农村个体化走到哪里?案例少,不再是相对静止的传统社群,人类学如何应对?
  •      极佳的人类学调查报告,根据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分析了中国农村个体成长的细节,并进行了中西的对比。 有个有趣的现象,各种的调查与文学作品中关于农村的描写有着惊人的相似,如莫言的《丰乳肥臀》和格非《望春风》等作品,可做个互相参照。
  •     中国的个体化进程,49-77年仅从去传统化角度就称为“个体化”有些牵强。一个论断是我们的个体化由国家掌控,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是属于解放政治的个体化,缺乏文化民主、福利国家、古典个人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等前提,而贝克的个体化则是属于生活政治,第二次现代化……
  •     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