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引论

出版社:曹俊峰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2-06出版)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30967638
作者:曹俊峰
页数:461页

作者简介

《名家学术文库:康德美学引论》针对康德美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演进,从基本框架到具体范畴、概念,都作了准确清晰的论述和创造性的阐释,尤对“趣味”、“鉴赏”等范畴的内涵在西方的演变过程的勾勒,极富历史感,深入浅出,使读者能深入康德美学的底蕴,全面了解康德美学思想的面貌。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前批判期美学 第一节康德如何转向美学问题 第二节《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 一、思想渊源 二、几个根本性的美学问题 三、审美与心理气质、道德 四、审美与两性 五、审美与民族 第三节前批判期美学小结 一、前批判期美学的主要特点 二、前批判期美学与批判期美学的关系 第二章过渡期美学 第一节人的本质与审美 一、自我意识与审美 二、自由与审美 三、道德与审美 四、人向自身的生成与审美 五、人的感性与审美 六、人的类本质与形貌 第二节心理机能与审美 一、想象力的活动 二、符号活动 三、心灵的游戏 四、美感特征 第三节关于趣味概念 一、趣味是什么 二、趣味的性质 三、趣味的变例 第四节关于美、崇高、笑、哭 一、美和崇高 二、笑和哭 第五节人类学的艺术论 第三章《判断力批判》的由来及其结构 第一节批判哲学的分裂 第二节趣味的批判——一波三折 第三节《判断力批判》的结构和理论框架 一、在序言里提出总任务 二、必不可少的“导论” 三、审美判断力是全书重心 四、由审美分析而产生的目的论 五、总体框架和理论联系 第四章判断力的特点和功能 第一节规定的判断力 第二节反思判断力 第三节反思判断力如何联结认识和伦理 第五章鉴赏判断——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 第一节鉴赏概念的起源和演化 第二节康德的“鉴赏判断” 第六章审美无利害——鉴赏判断的第一个要点 第一节鉴赏判断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审美无利害 一、审美不是官能享受 二、美不是善 三、三种不同性质的愉快 第七章无概念的普遍性——鉴赏判断的第二个要点 第一节无概念却有普遍性 第二节从量的观点比较三种愉快 第三节主观的普遍性 第四节愉快在先还是判断在先? 第八章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鉴赏判断的第三个要点 第一节关于目的与合目的性 第二节无目的的和合目的性 第三节完满性不是鉴赏判断的根据 第四节纯粹美和依存美 第五节美的理想——鉴赏的尺度 第九章无概念的必然性——鉴赏判断的第四个要点 第一节鉴赏判断的模态 第二节共通感——审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共同基础 第三节主观的必然性 第十章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 第一节想象力——一种能动的主体能力 第二节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 一、审美表象的建构 二、两种主体能力的内在谐调 三、审美喜活泼而厌呆板 第十一章崇高论 第一节崇高与美的一致性 第二节崇高与美的差异 一、崇高是无形式和无限的 二、崇高与理性相关 三、崇高与量相关 四、崇高感是消极的愉快 五、崇高是更高的合目的性 六、崇高在人的心里 第三节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一、数学的崇高 二、力学的崇高 第十二章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 …… 第十三章艺术与天才 第十四章鉴赏判断的辩证论 第十五章康德遗著中的美学思想 第十六章康德美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附录 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编辑推荐

《名家学术文库:康德美学引论》改写了有关康德美学对后世的影响一章之外,又增加了附录部分,以翔实的文献资料证明康德的美学思想和目的论的来源是康德的人类学、人种学思想和传统目的论以及对有机界的观察,同时对作为判断力的先验原理的目的论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补充论述,可使读者更为透彻地理解康美学的基本原理。

内容概要

曹俊峰,汉族,1939年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在延寿县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牡丹江市师范学校,1958年毕业,毕业后在农村中小学任教员,其间曾被下放到农村当社员,也当过煤矿工人,“文革”前重返教育界。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蒋孔阳先生学习西方美学,1981年末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的研究,1999年退休,职称为研究员。已出版主要著作有《康德美学引论》、《元美学导论》,参与撰写《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主编)第四卷,翻译有《康德美学文集》,另外,还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过一些论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感性、知性、理性三者之中,三大“批判”最重视理性和知性,这是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认为感性的认识是混乱的,骗人的,不可靠的。针对这种理论,康德提出三条为感性辩护的理由。一是“感官并不支配知性”,二是“感官并不(使关于外物的经验)发生混乱”,三是“感官并不欺骗(我们)”②。康德认为,感性和知性这两种主体能力各有职司,感性只提供杂多的感觉材科,只要做到这一点,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至于是否有条理,是否有明晰的概念,那是知性的事。因此当经验发生混乱时,我们没有理由抱怨感性。知性重要,感性同样重要,没有知性不行,没有感性也不行。感性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康德特别指出,在演说术(Redekunst)、诗歌艺术(Dichtkunst)这两种审美活动中,感性比知性更有效。这两种艺术向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不过它们是在反思活动(Akte der Re—flexion)中被提供出来的,具有模糊性质(im Dunkelen anstelh)面对这类现象,知性完全无能为力,只会把它们弄得更混乱。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于艺术鉴赏的复杂心理感受,用知性概念是说不清楚的,因为模糊性正是各门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感性在概念活动中远逊于知性,但在演说术和诗歌艺术中却能以综合的直感方式去把握和占有它们所提供的美,而不致于像知性那样“苍白贫乏”(schimmernde Arm—seligkeiten)。 在为感性辩护的末尾,康德还特别提到审美态度(asthetische Be.handlung)的优越性。从知性的角度看,感性知识局限于特殊和个别,有肤浅(Seichtigkeit)之嫌,而知性自身却又因抽象和一般化而失之于枯燥单调(Trockenheit),而“以普遍化(Popularitat)为首要要求的审美态度却选择了一条能避免两种缺点的道路”①。这种提法,已经蕴含着审美活动可以把感性和知性(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性)统一起来的思想。 为感性辩护的短短三节文字中,有两段论及艺术和审美,说明在康德心目中,感性本身就包含着审美,审美是感性活动的一部分,而感性又是普遍人性之一,于是,人性又从感性自然地通向美学。 康德对人类感官的特性也有值得重视的见解。他在谈论感性的时候,不时透露出一种思想:人的触、视、听都有自己的类的规定性,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关于触觉,他说:“大自然似乎只让人独有这种器官,他可以通过触摸所有的方面来形成一个关于某物的形态的概念,而昆虫的触觉则显然只能感知物体的存在,而不打算去探寻其形态。”②一种是全面的,一种是片面的;一种有形式感,一种只有质料感。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关于听觉,他说,通过发声器官,“人们能够最容易、最完满地与他人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建立共同性”,而且人能发出和听懂音节清晰的声音,在听觉的基础上形成了语言。更具特殊性的是,高度人化的听觉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对音调的感受力,即音乐感。这种感官能力不是平等的,有些人有较精细的音乐感,有些人则缺乏音乐感。

图书封面


 康德美学引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读过,曹俊峰先生对康德美学的概念、体系梳理的条分缕析,表述的清楚明白,读后获益匪浅,值得再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