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都属于你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49551286
作者:徐星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剩下的都属于你》是徐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文世界里少见的一部具有批判精神和思想深度的“流浪汉小说”。
小说描写了两个没有工作的青年,先是从北京骑自行车南下,遇到了村支书、落魄导演和“多情的婊子”,后来又走到西藏,走到国外,一路上经历了各种荒诞、可笑、温情、无奈的故事。小说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反映了当年千奇百怪的现实社会,也预示了如今已然来到的、“什么也没剩下”的生活。
你到了这块大陆灯红酒绿的尽头,在这么一个醉醺醺的黄昏里,你心里充满了寂寥,你不能再前往,你以为总会有无限的什么,会鼓舞着你去刨根问底、鼓舞着你心底里残存的对神秘的一丝渴望。现在你知道一切都是可知的,剩下的就是这些,用不着你费尽心思,剩下的就是这些,这些都属于你……
这是一个路上的小说,我热爱出门上路,直到今天,我已经渐渐衰老,但我仍热爱上路,每次上路以前,我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期待着路上的新鲜感和奇遇。
——徐星

内容概要

徐星,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当兵,开始写作。1981年复员,半年后到全聚德烤鸭店工作。就是在这半年中,他创作了小说《无主题变奏》。1985年,处女作小说《无主题变奏》由《人民文学》杂志刊发,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1989年,赴德国西柏林艺术大学讲学。1992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读博士学位,后放弃。1994年回国。1995年,徐星被法国《观察家》评选为全世界240位杰出小说家之一。2003年在法国出版长篇小说《剩下的都属于你》,后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同年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导演纪录片《我的文革编年史》、《五加五》和《罪行摘要》。


 剩下的都属于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四星半。在读序言时听着《爱情的枪》感觉已经要落泪了。“当好的东西,地方都被人占领的时候,剩下的就都属于你了”这一段关于北京的描述真的,真的棒极了:你在那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在那么多衣冠楚楚粉黛朱唇的人们中间,你在那么多精力充沛才华出众的人们中间,在那鬼火似的霓虹灯虚幻地闪烁的时候,你只会深切地感到自己是渺小的可怜虫,除此之外你一无所有。你所能得到的只不过是你费劲巴力找来的病态的友情 矫情,或许还有点儿同情。他在路上,一直在路上。很好奇他书之外的生活是怎样的,这本书有多少的内容是他的真实,有多少的内容是他的希望。他们这代人很有趣,人很有趣,生活有趣,经历有趣,是一切一切的有趣,是我,是我们再也无法经历的有趣。时常读他们这批人的或者是写他们这批人的文章,会有深深的遗憾:你说没什么给你剩下的了,但你们,把那个没什么都拿走了。每天在上班路上读得断断续续,却也每一次都沉浸其中。好像他一直在愤怒,在和别人不一样。愤怒的源头在于,没有什么剩下的了。这是现实,也是无奈。徐星给出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是逃避。所以,他和他臭味相投的朋友,西庸上路了。他们不知道要去哪儿,也不知道想看什么,我想他们只是想离开,离开正常的表格的人生。现在读来,书中的经历皆是传奇。从小就很羡慕流浪这个词,这些是我,认真正常且普通长大的人无法企及的世界。没有钱,你怎么上路,你怎么敢上路。可能是因为现实,没有钱也要逼得你上路,因为你不得不逃避。因为他们,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弃儿。【他写在路上,写疏狂,为这个国家中规中矩的青年人,写流氓。】我不了解那段历史,我不知道他们的人生。这可能不是遗憾了。是的,是的,是的,剩下的都属于我。可是你看,都剩下了什么。我已经不愤怒很久了。好可怕。最后,好爱这个封面。
  •     小说中的“我”,是一名兼具流氓习气、屌丝心理和知识分子学识、感悟力的流浪者。他穷游了80年代改革开放大浪中的的中国南北,穷乡恶土的西部,祥和又不安定的西藏以及资本繁荣的欧洲和冷战中的德国,纵向跨越了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以他有点扭曲的视角展现了在这特殊而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芸芸众生的面貌。贯穿全书的“剩下的不多”,从90年代初到今天在中国似乎愈演愈烈了,对于残根剩渣的你争我夺不停地在上演。作者在书中的一些描述不幸成了预言。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的过程中不时被犀利的讽刺逗乐,但最后随着西庸的死复归沉重,唏嘘不已。小说的语气很像作者的自述,频繁的感慨像是出自一位机智的知识分子之口,但“我”的所作所为和心理状态又经常像某个真正的“流氓”,两者叠加出的“我”显得不够真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西庸这个角色。也许少一些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宏观感慨会让小说的叙事更流畅,更令人信服。当然作者在前言中也说,再版时,他放弃了改写小说的念头,把年轻的感知交给读者。
  •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大概是在07年末,我把当时还叫《腐食动物》的《无尾狗》贴在了罗永浩的牛博(感谢老罗,祝你的锤子热卖,锤遍中华、锤向世界),之后有事没事地刷新一下,在暗夜中窥视别人的评价。功夫不负自恋人,某日终于刷出了一条让我心动过速的留言,留言者叫徐星。对于一个刚刚涉足小说的菜鸟来说,你知道这个名字、这条留言意味着什么。徐星,写《无主题变奏》的徐星,一九八五年就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的徐星,和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一起,影响了中国文学走向的徐星。今年4月的杭州,我客串主持时说,“《无主题变奏》和《你别无选择》的诞生,是中国文学重新说人话的开始”,我认为我说得对。所以你该猜得出那时我得兴奋成什么样,我脸上的每一个器官都瞬间上移了五公分。那是一种半衰期长达五年的“兴奋剂”,在我体内发挥余热,一直持续到《无尾狗》的付梓。五年间这部书稿的命运跟心电图似的,甲出版社看上了,波峰,甲出版社枪毙了,谷底,甲乙丙丁戊,造化弄我成瘾。假如这书稿是个妞,早就被循环往复的始乱终弃搞疯掉了。能活着能出版能坚持写下去,星爷那句话还真是顶了大用,“他老人家都说不错,也差不到哪去吧”,瞧,我就是靠频繁刷他那条留言挺过来的。2012年,《无尾狗》即将降生(恩公们就不一一列举了)。那时我已与星爷认识,就厚着脸皮找他老人家讨句话,星爷私下跟我说的是,“略感到不足是叙述上不够松弛,有点较劲”,这之后我又做了最后一次修改,尽可能让这条狗松弛下来,减其焦灼,削其戾气,使之不那么较劲。再后来,星爷的点评出现在腰封上,总之是谬夸的话,就不敲在这儿了,脸红。我更看重的,是他的批评。现在你该知道这个叫徐星的人对我而言有多重要了,所以你别指望接下来的文字有多么客观。不仅不客观,说不定还主观得令人发指。干脆说吧,这篇东西就是用来赞美星爷和他的作品的,瑕疵什么的我即便瞧出来了也只字不提,实话说这根本就不是书评,是青词,是赤裸裸的赞美诗,不喜欢这调调的话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说到不客观,想起个人。美国有个叫亨特•汤普森的,67岁那年活腻歪了,效法海明威,一枪把自己搂了。葬礼耗资高达250万美元,备极哀荣。不止昂贵这么简单,告别仪式也“二百五”得可爱——汤普森的骨灰被填进炮膛,架在47米高的发射塔上,砰!魂飞魄散,34枚礼花弹也随之引爆,刹那间灵魂与烟花共绚烂,永恒了。这匪夷所思的葬仪,正是足他生前所愿,照遗嘱来的。汤普森先生传奇了一辈子,死也自然不走寻常路。此人在美国有“荒诞新闻之父”的美誉,平生最厌恶“客观”,坚信新闻“所谓的客观都他妈是鬼扯”,因此他笔下的新闻都是第一人称,文中从不避讳个人对新闻事件及当事人的好恶,“写的像小说的新闻报道才更接近真相”,汤普森就是这么认为、也是一直这么干的,爱谁谁。牛逼得一塌糊涂,居然没被美国新闻出版总署吊销记者证。顺便提一句,汤普森的丧葬费是强尼•德普埋的单,后者曾出演过以亨特•汤普森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赌城情仇》)。小说叫《拉斯维加斯情仇》。这本书我没读过,电影也没看过,搜到的资料显示这是一部公路小说,一个自由撰稿人受命去采访摩托车大赛,比赛没写几笔,倒是路上的故事成了主体,酒精、大麻、LSD、超速、恶棍、警察、出来卖的妞,貌似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有几分像。现在可以进入正题了,我要赞美的是星爷的《剩下的都属于你》。与《拉斯维加斯情仇》和《在路上》一样,星爷这本书也是一本关于行走的小说。我还真是在路上读完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时光回溯之旅,随着星爷的叙述,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冒着被收容的危险,先是在若干不具名的内陆城市蹬着二八加重走了一遭,然后履足西藏让康巴汉子吓尿了裤子,最后一文不名地游历欧洲。豆瓣上有人说,“这是一部中国版的《在路上》”,我呸,你爱不爱听认不认可无所谓,我该怎么说怎么说,《剩下的都属于你》的文学价值比《在路上》强太多了,凯鲁亚克据说没换纸一口气敲出来的那一卷玩意儿,就是一离家出走煽动诱导长微博。行文苍白、思维混乱、叙事冗赘,顶多算是一帧五十年代美国青年写真集,如果以这本书来代表“垮掉的一代”之圣经,也太过轻佻了吧,跟芮成钢似的,瞎代表,您征求艾伦•金斯堡的意见了吗?虽然身为哥们儿他不见得有意见。没跟他们混一堆儿的亨利•米勒随便拽出本书也比《在路上》够格。不过也没办法,谁让“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这词儿是凯鲁亚克最先攒出来的呢?还有人说《在路上》是《剩下的都属于你》的精神源头,就更不挨边了——【人们经常对我说“适应”,我不知我应该“适应”什么,再说“适应”的大部分目的是改变,我觉得我生活得挺好,不用再"适应"啦,如果我现在是猪我也懒得再变成人了……】在凯鲁亚克的文字中,你找得到这种句子吗?这种反设置、反归类、反大同的句子你还可以从书里找到很多。在星爷的文字中,不断行走的“我”拥有加缪的默尔索的血统,每一粒红细胞都百无聊赖却又坚定无比地捍卫着随波逐流的权力,“对不起,我知道你多半是为我好,可是真的对不起,我不想像你希望的那样活,那样的我就他妈的不能成其为我了。”这就是我从书页中倾听到的声音。这是真,是纯粹,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性。赞美福克纳时我说,“随便把一个句号展开,悲悯就会倾泻出来。可你把博尔赫斯的书塞进榨汁机里,也搞不到几滴。”这句话照样可以拿来送给写下《剩下的都属于你》的星爷。当你读到“我”和西庸后悔不迭地试图找回那个不仅不要嫖资,还贻金五十的妓女时;当你“目睹”“我”把那几个被拐骗的姑娘托付给警察、顺便还卷走了那笔“不拿白不拿”的脏钱时;当足足买了一年小圆面包却不敢对卖面包的洋妞吐露真情的西庸从古堡坠亡之时,你将触摸到如裸露伤口般的人性,命如转蓬的悲悯,和人类置身宇宙洪荒般不可左右的世界之时的无助。朱大可先生曾言及,徐星是中国“流氓叙事的先驱”,还认为《剩下的都属于你》影响了王小波的写作。王二墓木早拱,已无从求证,愿他安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徐星与王小波共同的师承。文风虽大有差异,但是对消解极权话语的力度与功用上,他俩确实高度相似。在从杭州回京的火车上,我忐忑了一路,唯恐不恭,却因为刚刚读罢了那本书,疑问在心里载浮载沉地蠕动,终于按捺不住问了出来,我说星爷您可是受了塞利纳的影响?那时我刚读完《长夜行》,感觉《无主题变奏》的叙述方式、费迪南的胡思乱想、甚至连其中的韵律都很像——星爷,是这样吗?他自然不会生我这后生小子的气,他说是的。在我刚换上不开档的裤子的年代,星爷就读了塞利纳的书。那种自由到再自由下去就会脱缰的叙述曾令他着迷,正如卡夫卡为马尔克斯打开了一扇门一样,法国人塞利纳为中国人徐星也打开了一扇门,光线瞬间如潮水般涌入,就此照亮了和平门烤鸭店那位又高又瘦、不好好扫地、还时不时偷茅台喝的清洁工的“前程”。差点忘了说,《长夜行》是《茫茫黑夜漫游》的另一个译名。后者正是王小波在他有关文学师承的随笔里提到的那本书。王小波自己也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就叫《茫茫黑夜漫游》,收入《黑铁时代》——“茫茫黑夜漫游”,这是别人小说的题目,被我偷来了。我讲这个故事,也是从别人那里抄的,既然大家都是小说家,那就有点交情,所以不能叫偷,应该说是借——谈到真,星爷、王二与塞利纳的确是灵犀相通的,塞利纳反战,厌恶一切不容辩驳的口号,对一切令人脑浆子沸腾的所谓主旋律话语体系生来反感;王小波则手捏“小和尚”向反智与无趣宣战;而在《剩下的都属于你》中,89年去国的星爷也没省着那些包裹着正义牛皮纸的龌龊,作为作家和时代的记录者,他眼里不揉沙子,“六月二日出国的人身上都可以有六月四号晚上的枪伤”……他的对话有趣且精准。“我”在朋友“大猩猩”家里发现了维特根斯坦,“看来你也他妈的是个艺术家。”“主要是贼。主要是贼。”他挺谦虚的。必须得搬个笨重的俗词儿出来了,知道什么叫“跃然纸上”了吗?这就是,我都看到大猩猩纤毫毕现的娇憨了。有个正流行的词儿叫“即视感”,什么叫即视感,这就是。我见过并记得那个年代的人,王朔描摹过,而这是星爷为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造像。在这个历史被切割的支离破碎的操蛋时代,特希望年轻人读读这本书。有人不想让你们了解父辈的历史,但他们阻止不了你们读书。别不信,在某些国,小说比历史更真实。这也是动笔于八十年代、成书于九十年代的《剩下的都属于你》时至今日亦并不过时的原因。它本该享有比《无主题变奏》更加厚重的荣耀,却因为历史被蛮横地切割而归于沉寂。妈的。说说“前程”。也是在杭州,《罪行摘要》放映的前一天早晨,星爷和我吃完早餐在酒店门口抽烟,我说您要是那什么点儿,早就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了吧,就算混得不行,最惨也得弄个北京作协主席副主席的当当吧。“是啊,”星爷喷出口烟,说,“我他妈不就是不喜欢‘那什么’、也不乐意‘那什么’嘛,所以你老哥我到现在还是七无人员。”“七无人员”名词解释:无房、无车、无工作、无固定职业、无保险、无收入,再加上一个死无葬身之地。此之谓“七无人员”(星爷语,非我杜撰)。写到这儿我得骂自己一句:阿丁你个傻伯夷,你他妈不花钱看了星爷费劲巴啦、搭钱搭力搭精神搭功夫拍的纪录片也就罢了,完事吃饭还他妈让星爷埋了单,你他妈真敢装看不见星爷身上那件棕色皮夹克有多旧了吗?你他妈真不清楚在这个狗日的国拍这种纪录片不被允许进院线卖票吗?你他妈真不知道他老人家拍片子的钱都是朋友们解囊襄助的吗?(恕我挂一漏万,我记得的善翁名单:王小山、慕容雪村、张恩超、关军、李海鹏、叶三)“我的灵魂真的像开着裆的裤子那样落拓不羁。”这是塞利纳的句子,我把它献给您,您的灵魂配得上这句话。暂且收起自责,现在跟我一起,来看看星爷为什么拒不“那什么”,书中自有答案——【于是我就告诉她我对于那些表格的看法,以及我是如何被那一大堆表格吓昏了头。我告诉她我是如何认为从我们出生一直到死去始终生活在表格的监狱里,生活在那些划在纸片上的栅栏之中,为逃避这种监禁,我不工作,不学习,不结婚,不生小孩子,不买彩票,不修理自行车和家用电器,如果有可能重新选择,我可能选择不出生,不来到这什么也没剩下的人间。】在这儿我不想扯什么意识形态了,那些只能对他构成侮辱。星爷哪怕年近六旬也还是个孩子,还是那个揣着全国粮票坐着火车到处跑的高瘦青年,还是那个永远想不通为什么他妈的雨雪天气领导也得逼他扫地的清洁工。他真的混得挺差劲儿的,真的,可我就是相信星爷会比他那显赫的鲁院同学更有资格写入历史。他不只是没有“那什么”,他连作协也没入。我的写作的朋友中不少都入了作协,我觉得也没什么,确切地说,是别人入我觉得没什么,可要是让我也入一把,就有什么了。因为,假如我真的入了,再站在星爷面前时,我肯定会觉着自己什么都没穿。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个流浪汉的游记。这世界明明那么大,为何剩给我的,却是如此至少。
  •     “西庸终于微笑了”,然后他就那么突兀,推敲起来又似乎就是这样地死了。
  •     满篇的凄惶。剩下的都属于我,我还祈求什么?于是,就丧失了上进的勇气与冲动。
  •     年轻、不安
  •     没啥特别感觉,我当过时游记看的……
  •     流浪汉小说,愤世嫉俗,该咒骂的都咒骂了。
  •     不是特别感冒
  •     被忽视的作品,拉拉分
  •     西庸死后关于自己心境的描写太粗糙~当作者在西藏雪原里迷路时关于死亡的描写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神奇的心里体验~
  •     颓废感 讽刺的力道,似柔似钢 在路上,去流浪
  •     浪费了纸,浪费了钱,也浪费了回忆和青春
  •     如果这就是文思锐利…
  •     剩下的都属于你,可是剩下的是什么呢?是“无”。是死亡。“在路上”一类的小说,写得太浅,批判痕迹过重(不是说不能批判,但也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而且批判浮停在表面,没有深入),除了开头比较吸引人外,越往后读,越无感。
  •     中国版“在路上”
  •     来自大陆内部,却身处这块大陆灯红酒绿的尽头,能够感受到内陆也越来越红和绿。喜欢这本小说是因为有“在路上”和“上路”的共鸣,以及徐星的勇敢写出生存在那个年代的历历在目。
  •     真好,真他妈的好
  •     逼良为娼,却还打击卖淫嫖娼。有意思。
  •     悲观主义的人别乱碰此书
  •     成长推荐书,好看又好玩。
  •     “嬉笑怒骂”在当下文学创作中更多的是一种文风、一种手法,不见作者其人很难想见其人生态度也如其文字一般“潇洒”,而在这姑且算是二十年前吧,徐星的笑与骂却真真是纯粹的说人话,很简单的两个动词,为何笑为何骂,怎么笑怎么骂,背后见真章。他年轻时候的作品,如他所言,“当作生活记录吧”。
  •     好看,精彩,只是部分的情节链接还是存在问题。
  •     我只喜欢前三分之一,西藏和欧洲部分感觉一般,学凯鲁亚克学的不错,当然只是表面的风格上。
  •     80年代风俗研究。
  •     身体力行
  •     你困在了哪里
  •     还不错,幽默中满是锋芒,浪漫中满是忧伤。有点1984的感觉,但更幽默更接地气也更污。剩下的是属于你,但是实际上却没剩下什么,就剩下的那点你还要靠抢靠偷靠夺。而这世上美好的事情早已被有权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占尽了。呵呵,剩下的确实都有属于你。
  •     1991.6 有些作品离开当时语境,很难判断好坏。 姜座 个人自传原来自这里,还说亲身经历,又骗人。 徐星丢了全聚德清洁工工作后,不见了档案,没有社保,也办不了低保,现在基本不买什么东西,很大程度生活由拍片维持,自称'三无人员'。20世纪末和作协 小熊 骑车向南(深圳),没艳遇,没奇遇,还各种事儿,小熊 也没了工作,后来也不大好。但写成小说局外人看热闹很趣。徐星 拍了数十年纪录片(大部分由朋友赞助),因为缺钱后期基本自己处理,题材原因都未曾在国内上映。 这本可能又是一类小说中一部。 另,1985年7期《人民文学》载 徐星 《无主题变奏》。
  •      读过一本书,不一定会对其中的深度记忆深刻,但会因为其中狠狠戳中内心的几句话再看一遍再看一遍。我就是喜欢这种流氓体,写作也不一定要这么多修饰,和活着一样耿直就好了
  •     一气读完,循环往复。(读签名本更有味道
  •     在火车上读完的,我也是太久没出门了,这回收东西忘这忘那,还得让人给我寄过来。没拿这本书当什么文学作品对待,就是单纯地喜欢。人生失去的一种可能性。
  •     语言较有意思,当时看挺乐,但回味不足。
  •     早期的我恐怕是会给四星的吧,有荒诞也有无奈,个人色彩浓重。浓墨重笔,除了在路上和工作一辈子以外,我还是喜欢第三种活法,第三种活法是什么呢,我还在摸索。
  •     没有期待的那样惊艳,但还是很符合我的胃口,笔调克制内敛,光溜溜的西峰被壮汉拎出来时笑了hhhh,结尾有点突然,第一部分好短,感觉衔接也生涩,也许是隔好久后再写的2吧,总之,无论怎样,作为中国的“在路上” ,成功召唤了我出门上路去探寻这个国家的冲动之灵 ,从都市的霓虹到城乡结合部的台球桌,从CBD 到工厂,从ktv包厢的公主到巷子里的站街女。。。这个国度,一切新的都在路上呢,还等什么(画外音:赶紧趁年轻去做些想想就tm刺激的事啊
  •     我靠特别流畅。你知道,读一些书就像喝凉水一样毫无阻碍,虽然缺乏深度但他妈的就是这么现实又绝望。不想读深奥的书,就让我翻滚在这些戏谑颓唐的插科打诨里吧!
  •     “剩下的都属于你,可他妈明明什么也没剩下。”这场玩尾巴的游戏还是无知无觉的比较有意思。
  •     一本流浪者关于他对于万物与自我的闯闯荡荡彻彻底底。
  •     我们都需要对生活多一些批判式的思维,文章很粗,但是细细琢磨之后,却发现它带给的粗中有细,正如名字一般《剩下的都属于你》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的生活下去。
  •     索书号I247.57/15608
  •     终于在一个午后看完了。应该算是流浪小说吧,唱着一无所有的那个年代的什么都没剩下的小说,放在今天一样的震聋发聩。作者还拍记录片,好想看看。
  •     时代意义大于艺术性
  •     若你碰见 替我问候
  •     1991年写的,94年修改,2003年法国出版,刚翻开时还在通过文中的物价去判断年代,果然是90年代初的故事。放在那个背景下,算是前卫的内容和技巧了。
  •     总体来说还是很特别的书,可以看下去,在那个年代写出这样的书还是不容易的,也写了,x z独立,8899事件,
  •     80年代作家圈给了徐星一个位置。今天没人提徐星了。历史会给徐星一个位置的,中国现代小说会给徐星一个位置的。
  •     很喜欢那种流里流气的不满与反抗。暗含了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社会真实。
  •     好吧,我是冲着封面看的这本
  •     中国版在路上,热爱上路,像个孩子一样期待路上的新鲜感和奇遇。
  •     佩服
  •     诙谐幽默,批判深刻,太有趣了
  •     很鲜活,比《在路上》有趣。难得的是将“左”的激情坚持到了最后一页。哪些地方是亲眼所见,哪些地方是作者胡编出来的,很容易分辨出来。写这种“”流浪汉小说“”还真需要身体力行啊。几个主要的敏感事件都有涉及,放到现在大概出版不了了。结尾落款写着“写于海因里希·伯尔家中”,惊呆了。差了下才发现作者接受了海因里希基金会的邀请,住在他家里写作,一个神奇的基金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