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白》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08640587
作者:阿德里安娜·翠吉亚妮

有你会更好。

我的人生没有你也不会怎样,但是我知道,有你会更好。很久没看到一本书会觉得很感动,然后才知道在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还是愿意去牺牲自己的睡眠的,尽管在书的前半部分进展缓慢又拖沓,后面的中间部分又显得索然无味,冲突和矛盾莫名其妙的骤然减少,我甚至会想为什么不就此结束,留给我们一个就是这般完满的结局。但是,显然我高估或者低估了作者,伏笔放的一点都不隐晦,我早就应该想到的有些事情没那么简单当然也没那么惊心动魄的让人觉得难以接受。斯诺是一个高大帅气善于讨女人欢心善良并且只信仰自己的人,恩扎则是踏实努力善良勤劳勇敢当然作为一个女人在她身上无法抹去的是她的美丽,这美丽不光是外貌上的更多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带来的带走的最后留在她身上的让她更美好的那一部分。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斯诺是配不上恩扎的,他好像很花心,好像能够和每一个女人和谐共处,他帅气的脸庞则让不安定的因素多了起来,他对女人的欣赏只停留在外貌上,毫无内涵的孔琪塔,费利西泰是公主,她的美貌让所有人沉醉同时她也是爱慕斯诺的容颜并且愿意同他做那些在保守的意大利人看来不愿意的事情,而他在医院见到了虚弱的恩扎之后再没有想起过她,直到六年后的恩扎变得更加美丽丰满又充满着智慧他才逐渐想起来这个和他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区的女人是多么的美好。我甚至觉得他是浮夸的不配拥有十足的幸福的男人,而这里的女人从小就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成熟和勇敢,敢于承担起那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并且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来改变家人的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事实上,我真的认为她应该拥有安稳妥帖的一生,她会努力经营自己的婚姻自己的爱情,而在事实上她会继续努力下去最后变成我们口中的人生赢家。我不知道爱情应当是怎样的,是你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我却后知后觉,还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说实话这种感情我都不信,我相信日久生情尽管我知道在这样的感情中可能更多地是权衡利弊,当然,一见钟情则更多的是见色起意,而那个我终于意识到我会失去你的感情则更是不堪,不努力和不珍惜的人不配拥有幸福。“我不知道要怎么说才能让你相信我。我不是非常相信上帝。很久以前圣人们就都已经离开了我。圣母玛利亚已经完全把我忘记了,就像我自己的母亲一样,但是她们俩谁都不能给我想你的时候带给我的东西。要是你和我走,我向比保证,我会用我的整个生命去爱你,这是我能给你的所有东西了。”于是我的女主选择了相信他,这是爱情,这是那个在她伤心欲绝的十五岁的夜晚给她拥抱和亲吻的男孩子,尽管他现在已经长成为了男人,尽管此刻的他消瘦邋遢但是他就是她这十年来对爱情的信仰当然曾经也是幻想。这个早年丧父,年幼失去母亲,从小寄人篱下的男人到底能够带给她多少幸福谁都不知道。但是她知道她做出了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选择了斯诺也选择了爱情。你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会被你忘记有的人你会一直觉得有的人慢慢的消失于脑海,可是你知道最后留下的可能是意味一切也可能不代表任何东西,但是这就是生活啊。果然爱情是人们毕生追求的东西,有的人得到了有的人没有。幸福这种事儿真的也是要努力的,幸福的人大多有好的品行。并不是没有你不行,只是,有你会更好。啊对了,推荐一首歌曲,徐佳莹《寻人启事》,和故事挺像的。

这世上只要有你的存在,我的心就难以平静

我钟情于一切“漫长”。Mathilde与Manech之间“漫长的婚约”,偏执而唯美。Pip与Estelle之间的温情,随着成长而终于褪去阴冷与灰尘,刻意却不惹人反感。*对于“漫长系”情感故事的痴迷,让我对“漫长”二字本身都有了许多好感,读《漫长的告别》就是这样一场误会,好在于书中偶遇了一句话——“说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读起来有种在时间中迂回过的味道,是的,这也深得我心。我钟情于一切“漫长”,可能只是因为我爱那些执念,或者说希望。《漫长的告白》也是如此。刚相识不久的小斯诺和小恩扎在一场葬礼后,拥抱与亲吻。他们的缘分在死神的阴影中开始,在某种意义上,这仿佛暗示着一场艰难的爱情。命途中,岔路口太多,一场无尽的告别总是能让等待于苍茫中无望。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农业为主的意大利南部地区居民陷入贫困的境地之中,约400万意大利人逃荒至美国。* 在这400万人中,有斯诺,也有恩扎,更有斯诺与恩扎的原型——本书作者Adriana Trigiani的祖父母。这些移民在遥远的大陆上,用极大的勇气对抗着语言带来的障碍,从底层做起的艰辛,还有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恩扎在海上险些失去生命,她的父亲马可不辞辛苦一直于宾夕法尼亚的煤矿干活,斯诺则在给一个极力压榨他工资的鞋店工作。与他们的初识一样,恩扎与斯诺在美国的重逢也没有一丝浪漫气息。恩扎刚逃离死亡边缘,而斯诺在医院包扎受伤的手,他们在浓重的药水味中再次见面。然而不久,他们为了各自的前程,再度分开,因为误会连一声“珍重再见”都没有道。生活,让他们不断分离,但命运让他们不断相遇——相爱的人终会相见。这可能就是我的执念。我的执念在生活中从来不是一道真命题。在血淋淋的生活中,许多“别离”无异于“永别”,而一些“再见”只是婉转得道出说话者“再也不见”的心声,最为可怕的是,大部分口口声声说“我们相爱”的人最后都没有修成正果。小说中的生离死别总逼迫着我们,让我们在阅读时刻骨铭心,让我们忘却了命运本身有多残酷。每每我的执念在小说中被证明为真,我便会放下书,望望四周,顿时对生活心生感激,仿佛历史上幸福从未遗弃过我一般。你我都深知,这种的逻辑实在是一个悖论。但谁又能抗拒“真爱”的诱惑呢?相信Manech存活于人世一天,Mathilde就不会停止找寻一天。Estelle一日不嫁,Pip对其的思念就会日增一寸。这世上只要有恩扎的存在,斯诺的心就无法平静;婚礼上站在面前的人不是斯诺,戒指就无法戴到恩扎的无名指上。对于命中注定要在一起的人而言,一个生活中没有对方的未来,连想象一下都会充满痛苦。不论时日有多漫长,过程有多艰辛,只要结果如人所愿,都会令人无比欣慰。即便“真爱”需要等待,“漫长”也不是浪漫,它是痛苦,是热泪盈眶,是绝望中的痛不欲生。《漫长的告白》更不是一部浪漫的小说,恩扎与斯诺之间没有一厢情愿的守候,也没有十指相扣的承诺,他们虽然相互挂念但仍旧各自生活,直到真爱在他们的心中复苏。一切文字,就这样不急不缓地印在纸面,沉醉其中并非难事,尤其在当下,在空洞华丽与矫揉造作占据主流的时候。如果你曾经历过一段无望的岁月,那么他们的故事你会懂的。*虽然深知狄更斯笔下的第一个结局更符合逻辑,但完美收场对我有着致命的诱惑,无论如何也不能抗拒。*查自维基百科。(已发于《青年时报》2013.10.20)

从五星降了一格

喜欢女二号劳拉--对朋友的相信和支持,对爱人的一眼识别,对爱人家人的悉心照顾,知道必须分开就毅然离去的果断,会回到原来生活环境里重新开始的勇气... 从五星降了一格,因为如果前面是一部电影,那么最后1/6好像是很棒电影的还算ok的一部续集,有另一个故事的情节但篇幅显得不够. 如果拍成电影,还是要去支持一把.

努力这件事

关于努力这件事完全不在我的人生之中至少之前这三十来年 这个词与我无关一切只是随随便便的应付 用我的小聪明 运气 他人的爱随意对付了过去 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我轻易的拥有一个家庭,一些爱好,一份工作(尽管最近没了)我可以随便买爱吃的水果,鲜花,买想读的书,吃想吃的食物,去想去的地方(一部分)努力这个词 我几乎不需要去实践 也很少会想起就像个标语 高高在上 看着很好但与我无关这样一本我觉得很一般的书 却踏踏实实的讲述了关于努力这件事每一件衣服每一个食物都是努力辛苦获得所有的梦想——住所,工作 ,都必须加倍努力,把天赋发挥到最大值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换取一个认可的身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说是时代的困难 但我更愿意认为这是应有的生活态度为了自己想要的 努力的付出 努力的争取没有人教我们要先照顾好自己的梦想 要为了梦想去努力 一切都太轻易 简单到失去了重量。虽然书的重点是感情但就感情方面来说 其实也是一样付出一切 积极争取 但拿起和放下都显得利索干脆 绝不拖拉这是一种互相尊重的态度也是对于感情的珍视当情爱不再是百分百的重要个人的价值感提升了重要性那么这份感情也才能更为长久她说 她需要他 但不依靠他见到他 就知道是他了 和他走 可以抛弃现有的所有生活因为他就是幸福。努力抓住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但,现在才明白的我却需要从零开始,慢慢学习。好在,这样的启示已经出现。

翠吉亚妮的奥德赛

“卡特里娜·拉萨里身穿蓝色丝绒大衣,步行穿过空旷的广场时,大衣的贝壳边掠过砖块上的新雪,留下一道淡粉色的划痕。”《戏梦巴黎》里面提到过,“电影馆里的耗子”总是像嗅到奶酪的香气般占据着头排的位置,小说的开篇往往便散发出类似的香气,气味相投者自会如破解了莫利亚暗门上的咒语,欣喜前往,又不便与他人讲。可以说,作者翠吉亚妮有意在模仿上个世纪初某些小说的写法,尤其体现在第一部分中,新寡的落魄少妇、典型悲剧性的两兄弟、静谧的修道院中暗藏的神父罪恶、夭折的天使般的幼女,这些带有明显欧洲气质的元素迅速架构起了一个与现代隔绝的小说空间。从写法上来看,第一部分非常精彩。作为重头戏的男女主人公(斯诺和恩扎)的爱情仅仅是初露端倪,而作者专注于铺设影响后续小说进程的重重矛盾,而一言以蔽之,便是罪恶。拉萨里夫人无奈弃子是罪、神父深陷情欲是罪、修女为保护斯诺说谎是罪,恩扎对于妹妹离世的愧疚亦是罪……而众多罪恶随着斯诺远赴美国暂落帷幕。如果说,现代小说的主题是“大家都有病”,古典小说的主题是“大家都有罪”。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作者在《漫长的告白》的模仿毫不露怯,精确地契合了经典小说的气质。而很多外媒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部作品完美地结合了古典和现代,当小说的第一部分已经如此深刻地烙上了古典小说的烙印,那么作者从第二部分起,将故事发生地置于美国──一个在当时便奋力突破古典充满现代气息的国家,便不露声色地将现代感融入小说之中。好似用一把美制钥匙,巧妙地打开一把欧洲的古铜锁,开启了一个通汇古典和现代的空间,而这把钥匙的名称便是第二部分的题目──曼哈顿。有趣的是,如果将斯诺的离开比喻成奥德赛的漂泊,他的“珀涅罗珀”并没有苦苦守着一架织布机等他归来──恩扎也恰巧是一个裁缝,而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追随他前往美国。不知作者在写作时脑中是否闪过荷马,无论如何,这种有意或无意的解构般的写法也彰显了小说遮掩不住的现代感。从第二部分起,爱情才真正成为小说的重心被呈现出来。一名酷爱悬疑小说的朋友并不理解我对这些在她看来说好听点儿是“大气磅礴”,说不好听就是“温吞水”般的情感小说的喜爱,她说:“没有悬念怎么读得下去。”对此,我不置可否。作为一名在名著堆儿里长大的读者,我虽也承认悬疑小说的悬念确实会令人心跳加速,但早已习惯那种没有悬念的吸引,并乐在其中。可是回想这本书,倒也真不是没有悬念──悬念便是书名,漫长的告白。斯诺和恩扎的爱情几经波折,作者残忍地让他们屡次错过,其中一次甚至长达六年。作为一名女性读者,我无法控制自己像包法利夫人那样陷入纳博科夫所批判的阅读模式中,数次落泪,心中的台词不过是浅薄而可笑的“怎么就不能在一起?”作者在写他们之间的爱情时,采用的手法是极具现代性的,戏剧化十足,甚至颇有美剧的感觉。讨论的问题也很时髦:恩扎究竟是斯诺的备胎还是真爱?这种情感大戏的写法优势明显,也有风险。优势在于迅速攫取读者的同情,可读性强又便于传播。但风险便是落入庸俗的窠臼。前文提到,作者用一次解构的奥德修斯出走在小说中加入了现代性,而在进入现代性为主导的第二部分后,作者又一次动用了这篇经典的古希腊神话。小说中,斯诺在与恩扎失去联系之后,选择参加一战。这次,“奥德修斯”回到了他来的地方;这次,他的“珀涅罗珀”也诚如他期待的守在织布机旁──为大都会歌剧院的大腕们做着衣服。在奥德修斯的故事中,英雄漂泊归来,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妻子拥有众多追求者,而恩扎也不例外。但与珀涅罗珀的坚守相比,她在数度心灰意冷之后,终于向现实妥协,准备与她的追求者步入殿堂。当然,英雄总会出现在紧要关头,奥德修斯和儿子联手杀死求婚者,斯诺则……停止剧透,阅读后便知情敌的死活。在古典占主导的情境中,作者呈现了一个现代版的奥德赛故事,而在现代感占主导的情境中,作者则几乎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本来的版本。这种安排除了贴合了关于融合古典和现代的评语,而后者的设置也避免了之前所谓庸俗化的危险。最妙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构上的巧思形成了一种感情充沛又张力十足的美感,令我这种形式至上者在催泪的情感大戏之余亦满足了大脑的需求。总而言之,两次奥德修斯的出走,是这部小说给人最大的惊喜,正如封底上斯托科特的评语,这是“一部丰满、宏伟的史诗”。吸引我等气味相投者,循味而至,而我,已与他人言。

借地儿说话

看完大半年了,实在想不出该说些什么。无论水军和非水军怎样赞美,我还是不能违心地说它是本极为出色甚至伟大的小说。虽然作者故意营造的古典时代缓慢叙事节奏与最终出人意料的幸福和美使整个故事散发着让读者始终不忍弃卷的光晕,但它的过分拖延和去悬念化使其显得缺乏阅读焦点。然而这大半年来,奶奶的变化使我时时想起这本书。也许是因为作者的那一句:“能够将我祖父母的一生写成小说是我最大的梦想和荣幸。”这是同样具备写作能力的我的一个心结。他们一个个离我而去,而在不多的面对面倾谈时间里,自己想的却是报告、球场和美剧。这大半年奶奶在儿女面前变得记忆力骤减,容易暴怒。我想不出理由安慰她,也不知怎么解开她的心结。爷爷最后的那段时间她才得知了这些年他的疾病与抗争原来是那么惊心动魄,而她(也许是带点强迫性的)一直未知实情。无论经历了多少艰难岁月,彼此拌嘴上火了几千几万次,她此刻一定像恩扎一样时时刻刻在想着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要是他在这儿就好了,哪怕就回来一次。她这一辈子做工、生儿育女、照顾大家庭吃喝、屯钱屯粮,没留下多少与他刻骨铭心的思念时间,他们也基本没怎么分开过。现在她仍然到处藏东西,永远在备战备荒的感觉,可她因为找不到东西而需要埋怨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对象。书里对斯诺病逝过程那长长的,长长的描写,也许只是在表达生者对逝者永难舍弃的怀念,未做过长跪床前子孙的读者恐怕很难明了。经历过书中主角一样长久的分离又重聚的人是我的姥姥和姥爷。他们的经历用故事编织者的角度看来也许更加传奇,可我仍旧未能像作者一样有心地记下所有。残存的记忆中有两个片断印象至深。外出谋生数年的姥爷回到被鬼子扫荡过的家乡时在乡亲中没发现妻子——他甚至没辨认出任何一个熟悉的女人。他的心揪得很紧,可走近时才发现原来妻子就在一群灰扑扑的“土人”中间,小脚穿着男人的大鞋,记忆中年轻的俏脸抹着长久未擦去的煤灰。这些也许是孤守在家中年轻女人对抗野兽的唯一武器。再数年姥爷来到青岛,解放前仍为与妻子团聚苦寻门路。后来姥姥布衣小脚攀上了运粮食的小飞机,成了全家最早从空中降临此地的人。六十几年后他们以九十几岁高龄先后安然离世,若我有心,也该记下一段漫长的告白,可惜已经没有机会。我只是借这个地方说些不敢对他们直说的话,并且希望仍然在世的她能在有生之年藉由回忆往昔感受到幸福。


 漫长的告白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