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凡·高》书评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201105639
作者:[英]乔治·罗达姆 著,[波]施洛瓦·哈拉西莫维奇 插图
页数:80页

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凡·高先生

和很多人一样,我以前一直以为凡·高是一个很会画画的疯子。但是看过这本传记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我觉得称呼他为“人民艺术家”也不为过,你很少见到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时刻惦记着劳苦大众的人。这不是调侃,而是凡·高悲惨一生的写照。《悲伤的老头》凡·高从小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父亲是牧师,母亲是订书匠之女,三个叔叔都是艺术品交易商。凡·高一开始跟着母亲学习阅读,接受过神学、艺术等各种知识。不过7岁时他被送到寄宿学校,在那里凡·高过的很不开心,感觉自己被抛弃了。13岁时,凡·高已经变成一个严肃、沉默的孩子。从小受父亲影响,凡·高有很强的宗教信仰,16岁时,凡·高去叔叔的古比尔画廊工作,白天做事,晚上研读《圣经》,偶尔看小说,也是狄更斯、艾略特这类描述底层人民穷苦生活的作品。因为追求房东女儿不成,凡·高变得愤世嫉俗,常常在客人面前表达不满,凡·高被画廊开除(再次被抛弃)。丢了工作后,凡·高的宗教信仰却更加狂热实践,他开始翻译《圣经》、吃素食,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凡·高的生活将会一直重复希望——失望——被抛弃的循环。因为觉得拉丁文太枯燥,凡·高没有考上神学院,最终却只得到去煤矿做临时助理牧师的职位。在煤矿,凡·高见识到最受压迫、生活最辛苦的底层民众。为此他创作了《背着袋子的矿工妻子们》。画面右侧有个钉在树上的耶稣神龛,暗示这不仅是矿工的悲惨,还是全人类都处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凡·高非常同情矿工,将自己的衣物和食品分给他们,自己穿的破破烂烂,吃的也营养不良。在教会眼中,凡·高这是在抹黑煤矿,于是将他辞退(再度被抛弃)。于是凡·高只好转向另外一个他可以感受到激情的领域:绘画。凡·高初涉绘画时,最喜爱描绘乡村风景的巴比松画派,尤其是擅长描绘农民的儒勒·布雷东。不过凡·高觉得巴比松画派淡化农民的艰难生存境况,比如这幅《结束一天的工作》凡·高自己创作的《吃土豆的人》,关注的是农民身负重担、被无情剥削的境遇。这些乡亲,他们在微弱的灯光下吃着土豆,这些在盘中取食的双手正是在地里耕种的双手……他们用双手诚恳地获得了食物。这幅《夜间咖啡馆》,描绘了咖啡馆里百无聊赖、喝酒度日的孤独客人。凡·高用色坏上出于对立位置的红色和绿色来表现可怕的人类激情,血红色的墙面和台球桌,草绿色的天花板,黄色的地板和吊灯,增添了让人不安的压抑。这一时期,不仅凡·高的作品中充满贫穷和疾苦,他自己的生活也是穷困潦倒。在安特卫普学习色彩理论时,凡·高靠弟弟提奥的接济生存,他在10个月的时间里只记得吃过6顿热饭,牙齿变得松脱,他开始沉迷于苦艾酒,神智经常处于迷乱状态。后来,凡·高搬到巴黎和弟弟提奥同住。在巴黎,凡·高第一次接触到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他开始努力模仿印象派在蓝色/橙色、红色/绿色、黄色/紫色等对比色的运用。在《蒙马特:风车和农圃》中,凡·高受印象派的影响,虽然画面仍然在描绘劳动中的农民和磨坊,但是一改过去画中沉痛压抑的黑色调,变成大胆亮丽的蓝、黄、绿。把风景变成阳刚灿烂的情境下光影的合唱。在巴黎,凡·高还遇到了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两人都认同用绘画传达灵魂至深的情感。凡·高曾说过:“我要做的不是描绘照相式的相似性,而是表现感情状态”。和以前一样,凡·高和提奥住在一起没多久,他就变得无法忍受,逼不得已,凡·高只好搬去南方小镇阿尔勒。在这里,凡·高更加孤独,交的朋友都是一些怪人,比如这幅《邮递员约瑟夫·鲁兰肖像》,画中的邮递员是“一个愤怒的共产党人”,对劳苦大众和工人阶级充满同情。凡·高简化了画面的色彩和衣服的轮廓,采用这种朴实无华的技法来对应他眼中鲁兰直率的天性。虽然朋友不多,但好在阿尔勒富饶的乡村风景美不胜收,凡·高在这里创作了很多绚丽生动的作品。《丰收》中,成熟后的麦田温暖金色的黄和山峦天空的蓝形成和谐的色调,精准捕捉到普罗旺斯风景中的光彩夺目之美。这时,高更也搬来和他一起创作,两人互相汲取灵感。不过,缠绕在凡·高身上的抛弃命格又开始发挥作用。因为怀疑高更不喜欢自己的创作,又怨恨高更的女人缘,两人吵了一架后凡·高将高更赶走,可是凡·高无法承受生命中一次次的“被抛弃”,终于他拿起剃刀,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也许是对这个世界彻底失去希望,也许是自己都无法忍受这种暴躁状态,凡·高自愿选择了去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他很少见到户外世界,不过他却重拾绘画的热情,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大胆、令人震撼的作品,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比如《星夜》教堂矗立在村子的中央,头顶则是布满星辰的天空,这让凡·高想起自己早年对宗教使人们团结一致的信念。《杏树枝叶》在精神病院待了一年后,凡·高在弟弟的安排下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加歇医生喜爱艺术,脾气也有点古怪,两人很快成为朋友,凡·高还为这位焦虑古怪的医生画了一副肖像。然而没过几个月,凡·高被发现在画画时开枪自杀,虽然子弹没有打中心脏,但是在治疗三天后还是离开了人世。回过头来,再看凡·高的作品,你会发现他从未放弃一个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不过这种激烈的情感也让凡·高将他人拒之门外,自己一直生活在无尽的孤独中。在最后的作品《有乌鸦的麦田》中,狂暴的天空中乌鸦盘旋,广阔麦田中的小路,似乎预示了凡·高那注定孤独的命运。

Vincent and Theo

如果长时间曝光,夜空中的星星的轨迹正是《星夜》里的景象。当发现这一点时,我们对凡·高的疯狂感到了恐惧。如同哥白尼发现日心说,人们便将其视为异端。凡·高的疯狂,某种程度上却是现实和真相,也让我们感到害怕。同时,他的孤独也让人难以靠近。一生之中,除了和高更破碎的友谊之外,凡·高所能感受到的最大温暖,莫过于他的兄弟提奥了。“凡·高一生都在强迫症似的写信,这数百封写给弟弟的提奥的和其他亲友的信笺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他一生中多数时光都是独自度过的,这些信笺某种意义上也助长了他无尽的孤独感和日益折磨着他的抑郁情绪。”这本小书梳理的脉络当中,我最想读的,便是关于提奥的篇章,那些凡·高的坏脾气和对提奥无止尽的要求,不仅仅经济上依赖提奥,艺术思想上也常常去信探讨。——对于疯狂的人儿,我们不敢接近。靠近他的方法,恐怕只有是他的作品、他身边的医生、他信任的兄弟。凡·高称得上杰作的第一幅画,应是1885年完成的《吃土豆的人》。关于这副画,他写信给提奥说:“这些乡亲,他们在微弱的灯光下吃着土豆,这些在盘中取食的双手正是在地里耕种的双手,画面想表达的就是体力劳动——他们用双手诚恳地获得了食物。”同年,他还写信给提奥:”相比于大教堂,我宁愿描绘人们的眼睛,因为在人们的眼中能看到大教堂没有的东西……人的灵魂。”而关于《卧室》,他在信里是这么描述的:”色彩是这幅画的重点,通过它的存在,事物被赋予了一种宏大风格,一切都简化了。在这里,我能得到基本的休息或安睡。简单地说,看着它就能让心灵休息,或者说更是让想象休息。”凡·高在阿尔勒期间,每周要给弟弟提奥写两三封信,描述他所想所做的一切。这些信,成为了我们了解凡·高的珍贵记录。而弟弟提奥也尽力为凡·高非传统的作品寻找卖家,艰难但一直不曾放弃。这恐怕是艺术界当中最有名的兄弟情深了。于是想起Leonard Cohen写的一首小诗,题目就叫《好兄弟》:Good BrothersVincent and TheoI’ll dance with anyoneOn your sunny gravesI’ll live in cornfieldsUnder tidal wavesOf crowstained skyI’ll bellow looney soundsTo keep the crows awayThose who weep for youWho tell tales of tragic artI’ll overwhelmWith jawbones of solid lightWho wouldn’t give his cashOr a lobe of fleshFor six good years of sunI’d slice my mindFor half the chanceO good brothersYour graves recoil like cannonFrom the knees Of mournful pilgrimsSunbathersAre what you needWith a taste for stormsAnd none for shelter(May your yellow skeletonsBe forever happyChewing sunflower seeds).于是,当阅尽整本书的最后一章时,不知道你是否也想到,麦田里、向日葵花下、乌鸦飞过的天空……凡·高孤独的灵魂终于找寻到了归宿。


 这就是凡·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