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书评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539962962
作者:廖一梅
页数:296页

我是如何读完这本小说的

这是我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在读本书前一半时,我内心是如此抵触它,以至于感到有些轻微的恶心;可我又不停催促自己,说,要赶紧读完,读完就可以写读后感,这样我就能完成某个计划。我得老实承认,首先,我一向不是善于做计划的人;其次,以这种心态读这本小说的感觉,实在糟糕至极。当我开始写这些文字时,全书还只读了60%。其实,我知道,如能安静下来,剩下部分或许一两小时就能读完。但我当时实在不愿再读下去了。好在,其中有一些段落和句子,仍会吸引我。比如这一段,我就觉得很有启发性:“克制是尊严和教养的表现,必须借助于人格的力量。那些下等人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表达发泄他们的欲望,而软弱的人则总是屈从于欲望,他们都不懂得克制。”敲下这段文字后,我居然真的冷静下来。然后,我再次说服自己,继续读吧,读完再说。然后,真就读完了。我发现,这本小说,真正惹我厌恶的,主要是其中不断出现的星座,血型,占卜术一类事物,以及,某些过分形式化和标签化的俗套情节(在它初版时,这些情节或许都还不算俗套?)。除此之外,其他部分(除了若干句子,几乎不剩什么了)还好。这是个正常的故事,是个有些矫情的爱情故事。但似乎也就仅此而已。陈天和陶然,并不是离我太遥远的角色。静下来用心体会,我感觉自己似乎颇能理解他们的处境。书中确实有些不错的句子。比如:“想你,是如此简单就能吐出来的字吗?什么算想你?一次偶然的夜不能寐,还是无休无止没日没夜的无望?一瞬间的怀念和永远的不能自拔,只是想你和很想你的差别,不说也罢。”(第97节)以及“人永远都来不及”。(第123节)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部分,可能是第115节。读到这里,我感觉如释重负。这一节很短,只有这样几个字:“两个月后,陈天死于突发的心脏病。没有任何征兆。”除此之外,我还喜欢本书开头引用那句话:“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喜欢廖一梅的自序,她说:“痛苦从来不能证明爱。因为难以表达或无以度量,我一直倾向用痛苦来确定爱的存在,将爱视为与痛苦共生的花朵。不是这样的,爱是爱,痛苦就是痛苦本身。”写下这段话时,距这本小说初版,已过了10年。显然,现在的我,更认同后一个廖一梅。这本小说,对现在的我来说,似乎过于文青范儿了些。那喊叫声所试图呈现的疼痛程度,远远超出了疼痛本身。我不大喜欢这种笔调。这可能是我开始阅读后感觉拧巴的另一个原因。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2008年夏天,在C大江安校区商业街一家二楼书店。那段时间,我每晚都会去那几家书店翻书,时常一站数小时,很晚回宿舍。那时,我还不太能准确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好书,需要对每本书进行仔细甄别。那阵子,我买了何兆武的《上学记》,梁文道的《常识》,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钱穆《国学概论》,似乎还有一部北岛诗集,以及其他书……没买这部《悲花》。当时,整日沉浸在悲伤中的我,自然很轻易就被这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10130/)的名字,以及装帧风格吸引。此刻,我已不大理解,为何当时既没买这本书,也未试图在书店将它读完,却牢牢记住了它的名字。开读前,我以为,这故事应会比较合我胃口。我现在其实很渴望能沉浸到某个让我舒服的故事里,躲避一会儿。然而,没想到,会出现本文开头所写那种奇怪情况。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或许与这书本身并无关系?上周,我第一次读《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那也是一本我惦记了好几年的小说,然而,阅读过程,与这一次很相似。或许是因我不太习惯朱天心的文字,也或许是因我不太喜欢那些故事。在读了近一百页后,我不得不暂时将其放在一边。嗯,大概只是我自己的问题吧,与作者和作品无关。四星是打给作者本人。我不推荐任何人读这本小说。2015..5傍晚

花朵花朵 你自将枯萎了吗

“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 ——保尔•艾吕雅《公共的玫瑰》 “再也找不到你,你不在我心头,不在。 不在别人心头。也不在这岩石里面。 我再也找不到你。” ——里尔克《橄榄园》 我知道我终将老去,没有人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你的爱情也不能,我将从现在起衰老下去,开始是悄无声息的,然后是大张旗鼓的,直到有一天你看到我会感到惊讶——你爱的人也会变成另一个模样。 我们都会变成另一个模样,尽管我们都不相信。我知道一旦有了这样的开头 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组织我将这个故事看下去艾吕雅说了一句大实话尽管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承认不管多老 幼稚永远是男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后一段语调多么像《情人》的开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尽管杜拉斯所写的更像是幻梦 但却的确也是事实 真真切切的发生在她自己身上这《悲观主义的花朵》看到一半我还是有些后悔了陶然的感情太细腻了 太疼痛了那种 是能够把读者的一池平静搅出波浪翻滚的如果你想念一个人 千万不要看《悲观主义的花朵》它会让这种想念无法停歇如果你没有想念一个人 也不要去看它陶然是勇敢的就算痛楚 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情就像《致青春》里的施洁“她可以为爱以死相逼 片甲不留”“我们应该惭愧 我们都爱自己 胜过爱爱情”自认为的单恋也好那个大她二十岁的男人 有一个不愿离婚妻子甚至还有小她5岁以死相逼情人并非没有却步只是有的东西 早已战胜了理智也许 真的有时候爱情 就是一个人的事情令人讶然的是像是偶像剧里烂俗的结局陈天死了在她终于扔下他逃掉后的半年而在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那天 陈天成功的与妻子离婚 并且离开了情人他已经向她张开了双臂 就等着给她一个最温暖的拥抱但是她逃开了 她怕自己如果再不走 又会再次沉迷她后悔了令人些许欣慰的是这最终不是一场单相思再也许 也许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对于爱情只有一样东西是终极杀手,那就是——时间!你永远无法反抗时间。时间!你可以反抗一切,但不能反抗时间。“我的爱人你只有在这个时刻死去在你面对我的无奈与疼惜在我含泪的痛楚里因为失去这份爱情才会长久如新最后的回忆是对精粹的升华赚足了眼泪像廖一梅这样标榜“爱情是我的信仰的人”才敢写这样的爱情动人而深刻不在她的情节里面总有些更深的东西 摘抄得太多 无法列举写作时的她应该是敏感 且严肃的《花朵》个悲剧没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童话爱情 爱情 你是否自将枯萎?

悲观主义的花朵,也明媚

虽然是本小说,但看的时候更像阅读一个外表倔强内心柔软而纠结的青年女孩的内心。文里有大段大段的内心声音,还可以看到话剧台词一样的激烈语言,但却在她表面平静内心汹涌的爱里浸泡的柔软起来。我依然是在每天通勤的地铁里看的这本书。不累,随着作者的内心独白,进入她的感情,很自然地,因为这样的感情我也有共鸣,是不可言说的共鸣,就是你看到一个人,没来由地知道和感觉到,恩,是一路人,就是感觉自然,和谐,像水流,一路顺流而下。也许对有些“乐观主义者”来说,这样的感情不可理解吧,但,世界就是纷繁。看完悲观主义的花朵,并没有怎样悲观,只是感觉在感情的花丛中,这朵花还是挺明媚的。书的最后一句“冬日难得的耀眼阳光下”。用kindle看完的,最后的最后“购买本书的顾客还买过”,没想到这里提到的这几本都觉得想看,于是买下:话剧持灯人、1980年代的爱情、今生今世、布鲁克林有棵树。

别败坏了爱的名声

我真的不喜欢这本书。看到陶然所谓的“红舞鞋时期”以及后面的把自己关在家里反复听一首歌时就已经生气得不行。这明明就是一个“作”字嘛!把自己包裹在情绪里面真的是件很可怕的事,当这种情绪是自怜自哀的时候可怕就翻倍了。这时候世界变得特别小,小得让人窒息,其实只需要一点点努力把世界捅个洞洞让外面的空气进来就行了。但是自怜自哀又拖着人享受这样的窒息感。真讨厌。书里面一直在说爱情这件事,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只是败坏了爱的名声而已。爱怎么可以允许做完爱以后“男朋友”一根一根地捡干净床上的头发呢。爱是会用一切方式宣示主权的呀。还有那个B型双鱼座协会,简直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滥交的圈子,还打着寻找完美情人的旗号。也许陶然也觉得自己把这种乱七八糟的情绪叫做爱情说不过去,她又拉出星座、血型、直觉等等可以与宿命挂钩的词语增强说服力,还有个神婆似的朋友。对于一些人,特别是女孩子,宿命这个词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可以解释一切说不通或者自己不想说通的事情。同时宿命的强大更显出她们的柔弱,让她们更爱它。这样的人应该也爱吸血鬼。初拥一定是伴随极大痛苦的,但是100%的痛苦带来了100%的快感,至少不无聊。“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一个登徒子,一个同性恋,那些无力满足你的人,这样你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爱情的重创,没有虚荣心的愉悦,安全感的满足,甚至没有身体的舒适,只有爱情,令身心疼痛的爱情。”“只剩下爱情了,要多疼有多疼,美丽得不可言说,改变天空的颜色,物体的形状,让每一次呼吸都带有质感,生命从此变得不同.....”一定是生活无聊至极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悲观主义,只是闲的么?没有用力爱,也没有用力笑,也没有用力痛,只是闲的。

怒放

喜欢一本书,往往是因为,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自己。一层、一层,拨开外皮,看到的,是血淋淋的,无比鲜活的自己。悲观主义的花朵。我无比笃信,在我的血液里,也盛开着这样的一朵花。仿似在姹紫嫣红中找到了同类,从那些字里行间我看到的是镜子里熟悉的一张脸。摩羯座的共同特质,于细微之处敏锐的第六感,发声必有共鸣,碰撞皆有回响。。。2015.5

记录而已

其实我写的东西 似乎和这本书关系不大只是最近看的书越来越少 想的东西越来越少 每次看书就和做功课一样 敷衍了事 看书也不走心 像是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感 而勉强看完交差前天晚上看完这本书 我发QQ说 可能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个陈天这样的大叔吧 温柔 体贴 宽容 懂得怜惜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 但是好像不管是我 还是wynne都对大叔有着一种莫名的偏爱 因为什么呢 安全感吗 其实我也不知道陈天有老婆 有情人 陶然只是众多情人中的一个 那种爱情和自尊间的纠结 自己也曾体验过 不看这本书 也早就忘了 自己当初也那么辛苦过 那么心酸过 但是 当初的自己 做的显然没有陶然那么完美 其实有一句话是对的 没了爱情 还有自尊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初的自己 不免会为自己最后的选择暗自庆幸 好多人都说过吧 爱情就像买衣服 喜欢喜欢 合不合适 和买不买得起完全就是不一样的3件事 爱情里的人 很多时候 明明知道 不合适 不值得却始终还是在自欺欺人 还是那两个字 庆幸 庆幸自己从当初那种泥潭里摆脱了出来 没有越陷越深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 很乱 但是只是给自己的一个记录 仅此而已

一个人的独角戏

喜欢陶然的冷言冷语,对自己动狠耍酷那股子劲。 不过书里的人物除陶然,其它都形象模糊,东一笔西一笔,一众男朋友没一个描画成功的。 所以这书只能算是写了一部独角戏,算不得好小说。至少没有亦舒小说好看。 爱情是一种病,这已是共识,不算创新。我想到北岛说的:总的来说,这个世界对女性极不公平。女人追求的是感情生活,而一次感情或婚姻的失败将毁掉她们的一生。 书名的英文有意思,不是FLOWER, 是BOUQUET, 一场锦衣华服的夜宴吗,作者什么意思?是想说明知是一场虚妄不健康的夜宴,但也欣然前往,享受其中。书里错别字太碍眼,顾城写成顾诚,都十年豪华版了还没把这么重大的BUG改过了,摩羯座的人不在乎,处女座的可看不过眼。

有感而发

“你从不早起,就像这个姑娘,嫁到邻村后,她不得不早早起床。当她第一次看见田野的晨霜时,她说:我们村里从没有这东西!你的想法跟她一样。你觉得这世界上不存在爱情,那是因为你起得不够早,无法遇上他。而她每天早上都在,从不迟到。”以上这段话是有感而发抄下来的句子。昨天在看李欣频书的时候突然觉得《悲观主义的花朵》讲的是一个等待的故事。等待一个虚无,一个怎么想都不合理的结果。陈天是陶然的“the one”,寻觅无数之后的劫数;扎在手心的怎么都拔不掉的刺。曾有一个人对陶然说过,在爱情中你洒脱是因为还没有遇到那个让你无法深陷其中的人。这话真是放在任何时候任何人身上都适用。

爱情,不过是一个人的事

也忘了在多久以前,逛书店,进门是一张米白色的木质方桌,其上平铺着本本装帧清雅书,我的目光一排排扫过,遇到可心的便稍停驻几秒,其中有一本,叫《悲观主义的花朵》,占据了我的眼睛一小会儿,就单纯喜欢这个名字。但也仅仅如此,多看了它一眼而已。人与书的相遇也是讲求缘分的,以作者的原话来讲此书是她精神的自传,“萌生于内心的孤独和巨大困惑”。以我当时的经历,即便得了这本书,定不能像若干年后的今天一般,一字一句锤在心口,余响不绝。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编剧的一段并算不得轰轰烈烈的情感经历,以及记录了她朋友圈里几个异样的人物。廖一梅在序言中说她写这本书是“拿一把小刀,将自己抽筋剔骨,将男女之爱抽筋剔骨”,造成这本小说最终的模样是内心独白式的。若你需要的是极尽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不起,没有。人们总是谈到爱情,各人口执一辞,历经几千年仍讨论不出标准的爱情是怎样一副模样。对,是这样,爱情长着千百副面孔,有人推崇一生只爱一个人,有人却对嬉皮士的肉欲之爱深为激赏。这本书里,爱情又长一副怎样的面孔?●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故事的主人公,陶然,一个女编剧,26岁,摩羯座,可称得上是一个情场老手。在遇到陈天之前,谈过许多场恋爱,但唯有对初恋说出过那个重重的“爱”字。她是一个外刚内柔的人,深知自己陷入爱情将难以自拔,其后恋爱不过为的是满足身体的需要,顶多是程度不高的喜欢。在她遇到陈天的时候,尚有一个身体弧线漂亮的性伴。而陈天,46岁,作家,一个有妇之夫,花花公子,不修边幅的情种。陶然自己也很难说清楚,自己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比自己大了二十岁的老男人,何况他还有一个不肯离婚的老婆,和另外的情人。她说他是一个有着爱情天赋的男人,周身散发着一种气息,只要他向你散发这种气息,你便只有弃械投降。他两信奉的都不是长相厮守的爱情,他不是属于她的,她一开始就知道。她并不需要他的承诺,不愿成为他的负累,只要他们有一小段待在一起的时光。而爱情之于他,则是经常的爱好,他的情人们他都爱,且都爱得深挚。他是一个不回家的人,而“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唯一结局就是无止境的等”,她日日待在电话机旁,等待他的召唤。这,便是他两恋爱的模式。●只有误解才能产生异样的魅力,才能引发爱情除自己外,陈天有另外的情人,而且比起自己,他更看重他那个情人,这一点,陶然早就知道。她不知道的是,他那个另外的情人其实就是他的秘书,他们日日见面的秘书!因为秘书情人的在场,陈天自然不能表现出对陶然的喜欢,只能偶尔趁人不注意时来点小动作。他对待陶然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种犹豫,实是源于对现实的顾虑,而在陶然,却理解为古典爱情的迷人之处,她正是为此而被打动。如此看来,他们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误解,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但爱情难道不正是由误解所引发吗?亚东,也就是陶然的性伴,两人之所以无法相爱,原因很简单,他们太过相似,互相了解。●爱到深处,你无法不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陶然的骄傲是写在骨子里,所以即便爱,也爱得隐忍而克制,懂事得令人心疼。但其实心底,她渴望、追逐的是一种叫做“激情”的东西。对此,陈天当然有所察觉,他说她是一座隐蔽的火山,平常安静地呆着,但一旦爆发起来,将会毁灭一切。尽管表面上是那样懂事,心底对陈天却是无尽的渴望。当她与其他男人共赴高唐之时,心底想的是陈天;当陈天一个电话过来,她便应召而至溜进他的怀抱;而当这天没有陈天的消息,她心里装满了忧伤;当陈天对她表现出有一丝冷淡时,她感到绝望;当陈天不在她身边时,为了填补内心的虚空,为了麻醉自己,她走向人群,投入一场又一场群体的狂欢之中。当我们不能和所爱之人相守,我们会感到不完满,会感到绝望;而当我们得到了理想中的爱情呢,你会对人生生出无限眷恋,与此相伴还会生出一层恐惧,因为害怕失去,而且终将失去,因为死是我们的必然结局。

十年经典再现 悲花完美绽放

廖一梅十年经历之作2012年盛大文学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首度结集廖一梅历时十一年的“悲观主义三部曲”,三个剧本,一脉相承,见证作者不断寻找自由寻找生活真相的心路历程。2013年7月盛大文学华文天下推出《悲观主义的花朵》10周年纪念版,首次与廖一梅共同栽培这朵“悲观主义的花朵”。修订本让读者通过这本经历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自传,再次认知那个如期而至的廖一梅。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文化圈中的年轻人,面对他们即将到来的三十多而感到意想不到的恐惧、忧伤。陶然想要竭力克制自己歇斯底里地爱上陈天,想要飞蛾扑火般与他堕入深渊,她对他有过诸多幻想,却未曾想过,他从来都不是那个“最完美的爱人”……故事其实很简单,其中却有很本体化的女性的悲切思考,它呼唤着一种在现代社会已属罕见的爱情——书中称此为“吸血鬼的爱情”。2003年,《悲观主义的花朵》首次面世,廖一梅以独特的文字吸引了众人的关注,一时间,风靡一时。十年来,不论是媒体还是读者,这朵“花”的关注热度一直持续。如今,时隔多年,《悲观主义的花朵》10周年纪念版还未出版,就倍受各界关注。完美主义者的修订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剧作家廖一梅,其作品风格独特,兼具尖锐与诗意的强烈质感,拥有强烈的感染力。廖一梅一如自己主张的“一个完美主义者”,亲自参与了成书的全部出版环节,从封面的色彩到内文的字号,“这是我为什么写而你们为什么看。”虽然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廖一梅说过她从不奢望结果,但同样身为完美主义者的她,依旧希望“等待奇迹发生”——呈现给读者的是最完美的一本《悲观主义的花朵》。新书封面页一改往日素净的风格,廖一梅本人参与设计,采用重影式覆盖,独具匠心,新书封面色彩斑斓夺目,极具抽象幻想特色。廖一梅丈夫——著名实验戏剧导演孟京辉还盛赞封面有种卢梭的感觉,同时孟京辉也亲自抄刀为本书重新绘制插图,让此书颇具意味。积极的悲观主义者虽然廖一梅也一直说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对生命态度淡然,但自己的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从不让自己情绪悲观化,。廖一梅回看十年前的自己,当了母亲的自己,那个曾经拧巴的自己。正在到来的十年里,廖一梅,少了些许锋利,多了些柔和温暖。“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怀有深深的爱意和怜惜,而不是痛苦,并坚信我们的不安,期待和恐惧并非永无尽头。”如她所愿,十年预言正在到来。

重读。

哪里是因为爱情,明明是喜欢笔下至死的激情。从头至尾也不是因为陈天,或者任何一个单薄的故事,只是因为喜欢了克制下的欲望,自我纠结和反抗屈服,一种逻辑简单到无法克服的焦虑。爱上的,明明都是自己。剥去打断的独白,恰到好处的自恋不说,重读最想说的是里面两个童话故事。一个是穿上了红舞鞋的少女,一个是从不早起的姑娘。表达的是两种基本渴望,无尽的欲望和不断的假设。嗔和痴。不能放过的,无法原谅的,始终都只有自己。好寂寞哟。

悲观主义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多愁善感,只是没人会理解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生出这许多的哀愁。不过年纪尚小,即便忧郁,也倒容易开解,毕竟随着接触的面不断增大,新奇的事物带来的惊喜总会压过内心的哀伤。可是到了25的年纪,就开始觉得悲观就像影子一样,日夜随行。在自我拯救的过程中,一切看似渐渐好了起来。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书,似曾相识,毫不犹豫买了回来,以为会是一本专著,打开才发现原来不是。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就看了一遍。然后在梦中,看似好转的境况再一次被搅乱。我已然不记得昨夜的梦里见到了什么。午睡在一种熟悉的悲伤中醒来,眼角充满了泪水,在似醒未醒之际,告诉自己不能在办公室这样的场合从睡梦中醒来,因为这不仅是一件有失体面的事,还徒增别人的好奇。书中曾说到过“人的所有焦虑都来源于一个概念----来不及“。是啊,乘时间尚够,伊人尚在眼前,何不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心意。悲观之后出现的虚无,在虚无的时空中游走,却不经意间,内心深深的忧虑开始渗透出来,蔓延在心间。

一个无所谓态度的书评

我一直迷信着,人一天的好运和坏运是平衡的。比如你白天工作特别倒霉,也许你下班回家回接到父母告诉你个好消息的电话。于是我发展了我这个理论-好事并不一定一直会好下去,坏事可能只是从现在看来是个坏事。比如,昨天我刚刚签了份看起来还算不错的工作,以至于今早我还一边哼着歌曲一边刷牙。但就在刚刚,我趴在桌子上眯了一会之后,我想了下以后一直从事的这份工作和我也说不清到底有多贵的上海房价,我感到了讨厌。讨厌我签个工作,讨厌我来到上海生活了六年,讨厌以后不可预测但肯定充满艰辛的生活。有本书告诉我,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一个朋友也告诉我,你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并为之努力才是最幸福的。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在尝试了很多普遍的兴趣爱好之后并没有找到愿意倾其一生去追求的东西,但却拥有了很多实践经验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什么。实践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我判断出我刚刚睡醒后想到的一切都不是我喜欢的。这种不喜欢的感受的从我心底涌出,导致我粗略的扫过书上这一页剩下的文字。这是一个没有结尾总结的结尾。对了,我读的这本书叫做《悲观主义的花朵》。

看着那花儿开又落

廖一梅,为人所熟知的大概是她的作品《恋爱中的犀牛》吧。我却是从她的书《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认识的她。可以说,她的语言,她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也对一些以前并不明白,看了书之后恍然大悟的情绪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对周遭世界,一花一物甚为敏感的人,行走和生活在如今的世界,其实是艰难的。敏感这一次,似乎已经变成了贬义词,在如今早已不被人们所称道,那些感性的内心,那些矛盾的纠结,对世界的迷茫,开始被人们认定为作,或者玻璃心,这样的人在竞争中,在充满恶意的世界中,是很容易折损消逝的。然而却还是有这样的一个人群,心里仍不肯放弃自己的敏感,因为他们知道,即使粗糙的内心可以让他们更强大的行走在这个世界,却也失去了对世界细微美好的享受,对小确幸的发现,而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与行尸走肉无异。于是,为了能体会到别人无法体会的美,也只能同时去接受别人没法感知到的疼痛。在自己内心的千回百转中,痛快又折磨,与世界相爱相杀。在红尘中,这类人无疑选择了hard模式。他们用旁人认为事倍功半的笨拙方法,去书写自己的生活,他们被周围的会“来事儿”,在现实世界生活的如鱼得水的人们嘲笑或怜悯,然而对于他们来说,对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在《像我这样笨拙得生活》中,廖一梅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感知,像一颗古树的根一般,盘根错节,极力的伸向最细微,最遥远的角落,去探寻人生中每件事,每个人的意义。在《悲观主义的花朵》中,主角陶然,是一个天生对生命里出现的人和事有着一种悲观的不期待,她认定了再美好的事物也终有消失的一天,即使自己情不自禁去拥抱,去追逐,却总能在理智上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她在对陈天的情难自抑的过程中,她在对无望的爱的疯狂追逐中,既理智又疯狂,看着自己跳下悬崖,却也在坠落过程中欣赏了断崖风光。她尽管悲观,却不选择让自己的理智与感性对抗,因为她明白,再怎么对抗,自己的理智永远在下风。正因为如此,她尽管看到了事物一定会像她预想的那样悲观,也并不去阻止或强迫自己远离,只是顺应着自己的内心,让花朵绽放,最后凋零。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的,许多事情,尤其是感情上的事,明明把自己摆成旁观者的姿态,便会对之后的结局一清二楚,可是却仍有那么多的男男女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不就是顺应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让自己在最后的结局中接受现实。而这是理智所无法做到的。即使理智让我们在一开始就没有加入悲剧的狂欢,过些时日再回首,那遗憾与后悔,也会让人恨不得将时间倒转,回去感受那世间万事的阴晴圆缺。

我只关心作者的爱情

这是我看廖一梅的第一本书。作为一个好奇心颇大的读者,我总是会关注写作者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性别啦、爱好啦、曾经有过多少男女朋友啦······诸如此类很私人的事情会让我提升很多兴趣。譬如张爱玲爱过胡兰成、萧红一生情路坎坷、简·奥斯汀一生未嫁······女性写作者大多都把自己变成了悲剧(但是能成为一个悲剧流传千古的悲剧也是不错的,就像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现在来说说我发现的廖一梅。首先是在Google上搜索了她的照片。我总是想看清楚写作者的模样。她是一个纤瘦的女孩。如在文中化身的陶然“一个孩子”的样子,她的摸样与神情和吴倩莲有些像,有写相同时代的气息,让这本书里流露出一种富有激情的香。陶然与徐晨、方涛、陈天以及她和众女友的故事可读性并不强,就是说故事情节并不紧凑,甚至是缓慢。大多时候情节的发展是被作者自身的想法填补着的,就像一本在诉说秘密的书。有点像劳伦斯的《虹》,写一句动作要扯到生命以及灵魂的高度。其实这种写作方式不错,只是太多的思维相加,反而使读者无法适从。精炼的句子只要一个,这样才能永远被记住。不管怎么说高于那些无病呻吟的情绪文章,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看完后又去搜了一下孟京辉,长得还没有高晓松好看呢。难道他就是这部小说中的陈天?

祝君好运

我并不喜欢深情少女与多情男人的故事,反之亦是。这样的故事,要么隐忍,要么纠缠,隐忍令人不快,纠缠更是不得体,总体来看,《悲花》属于前者。我不喜欢陈天,因为我不喜欢老男人。我国男同胞随着年龄渐长依旧不改自己对少女的喜好,无外乎因为少女天真好骗,元气之余带着几分崇拜,让老男人不由视自己为半神,瞬间以为虚长的那些年岁就可以算作阅历了。在他看来,你要娇嗔,却不能任性;你要懂事,不能带着怨气;思想可以有,让人不至失了兴趣,但别太多,不好掌控就越界了;至于独立,可不是少女的好品质。我也不喜欢陶然,她如果放在现实里,就属于败坏文艺女青年名声的那一类。敏感,脆弱,拼死不承认自己既敏感又脆弱,觉得悲天悯人、众生平等,实际内心还是默认自己的独特性。她身上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女一号特性:只爱那种不爱自己的人。如果要我挑一句话代表这类人,那一定是“此生,我不会再像爱你一般爱任何一个人了”,但要仔细说来也不算错,爱情本就如同叶络,形态各异,这话简直对每个人都能说。如果说这书中还有我喜欢的人,大概是白土珊,一个想到哪做到哪,不念旧,忘性大,充满奇思妙想和生活热情的人,跟我很像,简直就是我。出场两次,间隔超长,长到她第二次出场的时候我差点忘记了前面还出现过这么一个人。所以你看,脆弱才好卖,我们这类人,只能当配角,点缀一下女主角的记忆。如果放在三四年前,这情节与行文方式都符合我的口味,应该能写出一篇夹带“倔强”、“偏执”、“仓皇”等词汇的长评,并裹挟我对某个求而不得的好看男孩的哀怨。可惜我看得有点晚,看完只觉得哑口无言。曾经的自怜自艾大约是觉得看到自己的影子,现今的无言以对则是因为早已看穿,没有一种情感有感同身受可言。全书的最后说:“其实我们能向生命祈求的只有好运,没有公平,没有意义,没有解释,没有响应......”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悲观主义。那么,不如就,祝君好运。

十周年豪华纪念版,对外观形态很失望

犹犹豫豫,打了三颗星。如果单从书的内容来说,给五颗星都觉得不够,如果有十颗星我会打满十颗。热爱廖一梅,热爱这本书,这里不言表,仅从外貌协会标准上来给外观挑挑刺,说点刻薄的话。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收一本看起来很壮观的“创作十周年豪华纪念版”,最后还是拔草下单了。书拿到手,失望透顶。书的封面装帧设计沿用笨拙的工艺,但或许因为换了人操作的缘故吧,跟笨拙比起来,很有东施效颦的感觉;08版有235页,新版接近300页,加上所选内文纸张,厚厚一大本,完全失去了精致之感,与太多太多的大众市场书无异。字距行距比之前都大一些,也使得这本书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气质。总而言之,把一本如此经典本该精致到死的书粗放成了这样的形态,真心失望。整本书的唯一可观之处,或许就是新增的那千余字的新版序言吧。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这本书,我只说三个字:做毁了。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