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而非MBA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111163886
作者:明茨伯格
页数:444页

作者简介

《管理者而非MBA》包括MBA的考生、学生和毕业生,还有那些对于这一学位心存疑虑的人。如果我在这本书中写的话都是正确的,那他们就更应该阅读这本书了。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译者序 管理教育,何去何从?专文推介一 MBA是什么专文推介二 从批判到建设作者序导言第一部分 MBA之非第1章 错误的人第2章 错误的方式第3章 错误的后果之一 教育过程的堕落第4章 错误的后果之二 管理实践的堕落第5章 错误的后果之三 公司组织的堕落第6章 错误的后果之四 社会制度的堕落第7章 新的MBA模式?第二部分 培养管理者第8章 实践中的管理开发第9章 发展管理教育第10章 培养管理者之一 IMPM项目第11章 培养管理者之二 五种心模第12章 培养管理者之三 在岗位上学习第13章 培养管理者之四 学习的影响第14章 培养管理者之五 革新的扩散第15章 发展真正的管理学院参考文献关于作者

内容概要

  亨利·明茨伯格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管理学院教授。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伦敦商学院、埃克斯·马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等学校担任访问学者。  他最知名的成就《管理工作的本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ark),在被15家出版社退稿之后,于1973年最终出版。不仅大获成功,还奠定了明茨怕格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地位。他对管理工作的观察与研究,迄今无人能超越。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我用了4年来撰写它,用了15年来发展它,用了35年来思索它。                       ——亨利·明茨伯格  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大师之一亨利·明茨伯格对MBA教育的审视反思.  名家名著,倾力推出  MBA读本书,反省教育的不足;  管理者读本书,探索成长的道路。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是当今全球管理和战略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作为2000年美国管理科学院杰出学术贡献奖的获得者,明茨伯格一直是当今盛行的MBA教育模式的激烈抨击者:“MBA是因为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由此,他抛出一份惊世宣言:要彻底改革传统的MBA教育。这就是本书《管理者而非MBA》。


 管理者而非MBA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这本书是明兹伯格的集成之作,价值之大,自不待说。杨斌教授的翻译也非常精彩,读来很流畅,老爷子的深邃和幽默,跃然纸上。所有培训管理者,都应当好好读这本书。一,这本书对管理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当然,这是老爷子数十年思考和研究的结果,通过科学、艺术和手艺三个维度,老爷子对管理的实践本质,界定的非常清楚。做管理培训,首先要对管理有正确的认识。二,这本书提出了有关管理人员培训的基本理念:基于经验的反思。教授们提供的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加上学员的经验,才能真正产生反思,产生对管理的学习。所以他认为MBA是错误的方式、教育错误的人;EMBA是错误的方式、教育正确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强调自然的经验,也就是充分利用管理人员已经有的经验,因而他对行动学习等这些目前国内比较热潮的东西,持一种谨慎肯定的态度(这些都是不自然的经验)。三、提出了一个相当牛的管理五种心模的架构,完全超越了传统上学员的职能式的划分。四、对于impm的项目操作和一些改装版的操作细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给企业里的操作人员很大的启发。
  •     非常欣赏明茨伯格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的较劲儿着实可爱,基于此引发的一系列质疑和思考没有价值也难。MBA这件事儿对于我,是在06年才成为一种切实的需求,作为一种专业的知识。明显属于后知后觉,呵呵。这本书之后,更愿意将管理归为一种态度。怎么说呢?作为一个胜任的管理者,需要三个方面的修养,艺术+技巧+科学。艺术是对于领导艺术的概况,更趋向于东方的大道无形,它是一种积累的综合综合素质,人情世故、政治智慧、知识面、胸怀、眼界,这个,显然不是某某能够教出来的。技巧取决于经验,没有人天生就具备技巧。而只有科学,也就是专业知识,是可以通过集中恶补见效的。40万两年时间,只能获得这些东西,性价比嘛,看和什么比了,如果是很好的实践机会,没啥可比性。既然如此,管理的胜任与否,态度就成为关键,只有它,可以统领三个方面的需求,而且没有止境。能够在不断的学习、借鉴和领悟中,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才是正果。这本书的翻译和前两个豆友意见不同,杨斌是在看德鲁克时候就注意到的,他会在序中自作主张的将标题拟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自由的向往”虽有剽窃之嫌,但所表达的调调和热情恰如其份。在这本书的翻译当中也会出现这样比较带劲儿的地方。就现在整体的翻译水平来说,相当信达雅了。呵呵。
  •     我是在校MBA学生,我看了一多半的内容。至于内容别人已有提及,我只想表达一下我的看法。我是在自我感觉MBA学习不太良好的情况下,才看这本书的。看了一多半,到后面的IMPM内容只是略读了一下。这本书谈到了MBA和IMPM的区别,也就是说,MBA是培养基层的管理者,一种会分析的管理者;IMPM是培养高层的管理者,一个具有领导力的管理者。这本书读完之后,再加上相关的内容资料,你就可以做出以下判断:5、6年以内工作经验的,建议读MBA;10多年工作经验的,做到高层的,建议读EMBA;10多年管理经验,公司集体培养高层领导的,建议读IMPM。有关MBA学习方面的建议,可以参考我的博客http://59504190.blog.163.com/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明茨伯格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受捧的热度远远低于像波特、德鲁克等管理学大家,我觉得蛮可惜的。明茨伯格在理解企业发展的思维上是很有穿透力的,这对一个经理人融洽的融入到企业中是很有好处的。
  •     就算是商学院界再看不管这个呆在加拿大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头,这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呼声的确的确是越来越高了。
  •     擦,还想求一下呢,看来没戏了。我去买算了……
  •     道理很好。但我们都是些无力改变的俗人。
  •     有勇气有智慧,实践
  •     从企业自身成长过程中总结出的方法论才是符合应用场所的规则
  •       这本书是明兹伯格的集成之作,价值之大,自不待说。杨斌教授的翻译也非常精彩,读来很流畅,老爷子的深邃和幽默,跃然纸上。
      
      所有培训管理者,都应当好好读这本书。
      
      一,这本书对管理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当然,这是老爷子数十年思考和研究的结果,通过科学、艺术和手艺三个维度,老爷子对管理的实践本质,界定的非常清楚。做管理培训,首先要对管理有正确的认识。
      
      二,这本书提出了有关管理人员培训的基本理念:基于经验的反思。教授们提供的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加上学员的经验,才能真正产生反思,产生对管理的学习。
      
      所以他认为MBA是错误的方式、教育错误的人;EMBA是错误的方式、教育正确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强调自然的经验,也就是充分利用管理人员已经有的经验,因而他对行动学习等这些目前国内比较热潮的东西,持一种谨慎肯定的态度(这些都是不自然的经验)。
      
      三、提出了一个相当牛的管理五种心模的架构,完全超越了传统上学员的职能式的划分。
      
      四、对于impm的项目操作和一些改装版的操作细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给企业里的操作人员很大的启发。
  •     当初还颇看了几本他的书
  •     在读英文版,读的很辛苦啊。
  •     IMPM白皮书
  •     入宝山而空返,可惜
  •     推荐郭士纳、韦尔奇和德鲁克的自传
    推荐詹姆斯·威尔逊的《官僚机构》,这本虽不是财经,但可以推广到商业组织
    要理解中国,推荐《万历十五年》
  •       明兹伯格是学术界的一颗明星。
      
      一般情况下我都能理性地让自己不做一个粉丝,对于明兹伯格,不得不说,我绝对是铁杆粉丝。
      
      这本书集老先生二三十年的研究之大成,不仅对现有的MBA教育进行了批判,而且提出了新的教育方法。
      
      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老先生多年研究结果的一个呈现。
      
      目前国内人大与国外几大机构联合,推出了中国实践挂历领袖教育,采纳了老先生提出的管理教育方法。
      
      
  •     只破不立,不是一个管理者的正确行为。自身管理经验之间的验证、支撑和反省,应在多种模式相交叉的情况下反复论证,才可以能够有实践的可能性。
  •     突然对MBA感兴趣,了解一下。不太看得懂。也有启发的地方。
  •       最早知道明茨伯格还是从那篇有关战略的文章开始,那篇把制定战略比喻为陶艺人制陶的过程,让我眼前一亮,思索过后,越来越赞同,而那篇充满洞见的短文确实写于20年前。同时,我也慢慢了解到他一些惊世骇俗的思想,以及勇于批判的勇气,就比如这本书。
      
      他在第一部分中谈到了MBA出错的地方,第二部分则是它能发生怎样的变化。本书中穿插着作者对管理的深刻理解,自渊源、流派到教育方法、管理实践……反思MBA的教育。
      
      他认为MBA大多数招进了错误的人(年轻没有足够管理经验的人),以错误的方式(“综合是管理真正的精髓,分析而未综合是商学院的困境”,过于偏重硬研究而非软性实践——“要学会去看”,“MBA更多是开采而非勘探”没有充分利用管理者的经验等)而导致错误的结果。
      
      他从教育过程的堕落、管理实践的堕落、公司组织的堕落、社会制度的堕落批判了这种教育带来的后果。不过,人性的贪婪、价值的堕落、法律的腐败都是由MBA的教育越演越烈吗?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不过,在批判中他也有很多建构,比如他对组织的描述,分为了三种结构:链状结构、轴心结构、网络结构。在链状结构中,管理者高高在上;在轴心结构中,管理者处于中心;而在网络组织结构中,管理者应该无处不在,必须伴随着行为而流动;控制应该让位于合作;用参与的方式赢得领导。
      
      再比如管理的三个支柱的阐述:科学、艺术、技巧,只有彼此互相支持,才能让管理更为平衡(但不必追求过于平衡)。这三个支柱由此产生了三种管理风格:计算型风格、自我中心主义风格、冗长乏味的风格。有效的管理倾向于在三角形内部发生。而真正的创业者更像是艺术家和理想家的综合体。
      
      第二部分,他由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的实践而指出MBA的发展方向。在此课程中,他把以前15年教MBA的经验结合进来,通过结合参与者的经验、能力的分享、实地的调研、深刻的反思(精神、历史、文化、商业)来使得管理者学到更多的东西。
      
      他是这样形容他推广的IMPM项目——“狂热”。
      
  •       我是在校MBA学生,我看了一多半的内容。至于内容别人已有提及,我只想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我是在自我感觉MBA学习不太良好的情况下,才看这本书的。看了一多半,到后面的IMPM内容只是略读了一下。这本书谈到了MBA和IMPM的区别,也就是说,MBA是培养基层的管理者,一种会分析的管理者;IMPM是培养高层的管理者,一个具有领导力的管理者。
      这本书读完之后,再加上相关的内容资料,你就可以做出以下判断:5、6年以内工作经验的,建议读MBA;10多年工作经验的,做到高层的,建议读EMBA;10多年管理经验,公司集体培养高层领导的,建议读IMPM。
      有关MBA学习方面的建议,可以参考我的博客http://59504190.blog.163.com/
  •     充满了对管理学的箴言 醍醐灌顶 对MBA教育做了最精辟的总结
  •     还行吧。
  •       http://bizchedan.blogbus.com/logs/47197199.html
      
      新年伊始,<商业周刊>中文版刊发了理查德·施马伦西(Richard Schmanlensee)的文章<商学院何以不重“商”>,讨论的由头是“最近很多批评人士认为MBA课程片面强调分析(做什么)而忽略了管理(怎么做)”,作者的身份是麻省理工(MIT)斯隆商学院院长,都很敏感。但细读这份“检讨”,未免避重就轻。
      
      最了解你弱点地是敌人。管理学怪才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始终看MBA教育不爽,写了一大本<管理者而非MBA>,就要尖刻地多,还创立与之竞争的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IMPM)。但院长做出如下判断,“很多人愿意也急于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都和我一样,并不是很确定该怎么做。”
      
      参考该书,不只是最近,这种争议贯穿管理教育史。188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个本科项目的创建者约瑟夫·沃顿(Joseph Wharton)就批评当时学院盛行的“从实践中学习”。此后不断涌现“老笑话说MBA就是靠分析来管理(management by analysis)”一类的意见,但从来也没能阻挡MBA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
      
      在院长看来,罪魁祸首是现有学术体系,鼓励发论文而不是实践研究。明茨伯格则痛斥商学院内部的条块分割,“……从事的是突出专业,而不是归纳综合,关注的是商业职能,而不是管理实践。”显然这种绩效也功不可没。但两位高人都没想到还是不敢得罪客户:难道一百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公司和MBA毕业生在实践中没发现这个问题吗?
      
      假定公司发现了,并从此削减对MBA的招聘,以及现有MBA加薪和提升的机会,即使公司都被骗过了,部分MBA凭着天赋和运气上位以后,引以为鉴,也不肯提携晚辈,但能够忠告亲戚朋友的孩子,那么商学院招不到人,也拉不到赞助,早就关门大吉,更不可能让学术论文称王称霸。
      
      我们不能低估这么多人的智慧,只能猜测他们并不觉地这是个问题。那么问题就更严重了,难道公司的绩效评估也不强调实践,不是真金白银的硬指标吗?股东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管理重实践,才导致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方面的脱节。
      
      如明茨伯格所说,管理学不能像工程学一样“在实践之前和情境之外被传授”,但人力资源工作就要求在实践之前情境之外选拔管理人才。即使已有相当的实践,也未必适合本公司独特的情境,更不用说MBA招生要求最低两年工龄,能深入实践和情境到什么程度。怎么办?
      
      退而求其次,不妨这样想,只要公司重金以求MBA,聪明人必然趋之若骛,聪明人也更可能实践出真知和适应情境。先有入学考试,再在课程中强调分析,高难度的智力测验层层选拔,最后剩下的一定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当年唐太宗看着大堆科举士子,很happy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矣”。
      
      相应,激烈的入学竞争、两三年时间和大把银子的高昂成本,让有志于管理但天资稍逊的人望而却步。与其说是学费,不如说是营销费用。两年工龄也另有深意,未必能积累多少实践的经验,但足够培养自知之明,有没有实践的潜力,进一步排除掉那些高分低能的聪明人。
      
      这第二种机制的逻辑在于,管理者最终还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有种说法,MBA文凭的价值集中在最初3-5年内,然后逐渐衰减。在这段时间内,他们主要承担各种强调分析和突出专业的工作,之后才有机会真正意义地管理和归纳综合。可以视为商学院和企业分别提供管理初级和高级教育。
      
      也显示现行商业体制的条块分割。某大型航空公司的高管说:“每当我们遇到问题,就会建立一个部门来处理它,如果你想看看我们这些年处理过的所有问题,那就看看我们总部有什么部门吧!”明茨伯格用这个例子来嘲笑商学院同样失败,可这难道不正是其成功之处吗?用管理的行话,叫“客户导向”?
      
      看起来矛盾,条块分割正是为了协同,以一种机械的方式。重分析轻实践也有相似的作用。历史学家黄仁宇描述明朝的官僚体系向最低效的部门看齐,显然分析比实践更容易量化和趋同,分析出众的团队胜过实践的孤胆英雄。学术体系鼓励发论文也不仅仅是因为学术,论文按篇好数。
      
      院长“不是很确定”是很谦虚,因为问题早已超出商学院。而IMPM项目也许更“实践”,难保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但肯定编不出更高明的智力测验,也就不能让公司开出更高薪,也就引不来聪明人。毕业生还是要从分析做起却学艺不精,也没有规模效益,能和MBA们协同。因为成功所以失败,明茨伯格精神可嘉。
      
      院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是给出了解决方案,“学生直接从有实践经验的教授那里获得更多商业知识”,举出的例子却是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在斯隆商学院开讲<赢>,小商学院就甭想了,即使斯隆商学院,也不太可能请到第一CEO做专职教授。这也像一个营销行为。
      
      或者可以聘请那些有经验不著名的管理者。但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多半会执行双重标准,他们假装不知道MBA们在商学院学不到实践,但不会承认管理者在商学院执教可以算实践的资历,那么事业处在中途的经理人就不会半路出家。当然,现行学术体系也容不下他们。
      
      两位高人对这个问题较真,其实还是重分析轻实践的思路。别的批评者多半也和学院沾边。他们执着于商学院的理想模型,该做什么。经理人就只考虑给定脱离实践和情境的前提,该怎么做,而不会自寻烦恼。就像职业杀手,从不关心目标该不该死,雇主是什么动机。一直以来整个体制不是运行地很好吗?
      
      但就像王家卫电影<堕落天使>的对白,“杀手也有小学同学”,在这个完美的秩序中总有一些游离的人和思想。明茨伯格始终叛逆,或者有改朝换代的雄心,而施马伦西即使做到闻名遐迩的斯隆商学院院长,可谓体制化到项点,还是不由地思考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
      
      耐人寻味地是,文后注解院长开春即将离职。也许他对体制的弊端早就心知肚明,直到此时才敢开诚布公,甚至他游离的想法和作法遭到了学术体系的惩罚。但这短短的一篇纸,就像很多商学院的案例,提供的信息太少。在此祝施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从来并非永远如此。还是客户导向,如果经济增长更多地来自中小企业,MBA更多地创业而不是就业,一开始就深入实践,必须向市场而不是上级和人力资源经理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商学院为了生存,就必须改变一百多年来的积习。
      
      在电影<黑超特警>中,外星人管理局安排了别开生面的招聘测试。纽约警察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提问我们来这里做什么,一同参加测试的军队精英马上举手,我知道,要做“best of best”。很搞笑。史密斯最后被录取了。
      
      2007.1.10
      本文授权<21世纪经济报道>
  •     “MBA是错误的方式、教育错误的人;EMBA是错误的方式、教育正确的人”
  •        非常欣赏明茨伯格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的较劲儿着实可爱,基于此引发的一系列质疑和思考没有价值也难。
      
       MBA这件事儿对于我,是在06年才成为一种切实的需求,作为一种专业的知识。明显属于后知后觉,呵呵。这本书之后,更愿意将管理归为一种态度。
      
       怎么说呢?作为一个胜任的管理者,需要三个方面的修养,艺术+技巧+科学。艺术是对于领导艺术的概况,更趋向于东方的大道无形,它是一种积累的综合综合素质,人情世故、政治智慧、知识面、胸怀、眼界,这个,显然不是某某能够教出来的。技巧取决于经验,没有人天生就具备技巧。而只有科学,也就是专业知识,是可以通过集中恶补见效的。40万两年时间,只能获得这些东西,性价比嘛,看和什么比了,如果是很好的实践机会,没啥可比性。
      
       既然如此,管理的胜任与否,态度就成为关键,只有它,可以统领三个方面的需求,而且没有止境。能够在不断的学习、借鉴和领悟中,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才是正果。
      
       这本书的翻译和前两个豆友意见不同,杨斌是在看德鲁克时候就注意到的,他会在序中自作主张的将标题拟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自由的向往”虽有剽窃之嫌,但所表达的调调和热情恰如其份。在这本书的翻译当中也会出现这样比较带劲儿的地方。就现在整体的翻译水平来说,相当信达雅了。呵呵。
      
  •       书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MBA教育在什么地方做错了,而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如果能在读MBA之前读读这部分,就有可能在读期间有选择的学习和有目的的学习。很多学校都有SIMULATION课程,使用软件模拟一个公司的经营,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互相竞争。每个小组每个星期要做一个战略决定,是LAUNCH一个新的产品,还是在SERVICE 或者 TECHNOLOGY 上投入更多。期间要运用学习过的金融,市场,供销知识。这个课程就是整个MBA的缩影 - 向你灌输一个大而全的知识,而没有在特殊领域的深入。当时组里的人都在做着自己的战略,开会的时候,谁的personality强谁的主意就得到的执行,因为其他的人已经昏昏欲睡了。这里更多的是竞争和妥协,而不是公司里需要的合作。公司里,分工是明确的,工作是深入的。而模拟课里,你总是CEO, 你没有时间去了解整个工业的背景。 如果这个模拟的工业是你不熟悉和不感兴趣的,那你整个学期就浪费了。怎么看待CASE STUDY 呢?读了几十页的背景知识就要给一个在十字路口的经理做一个影响公司前途的决定,没办法,教授要提问,时间紧迫,就完全基于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个决定,然后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了。原来我深信的CASE STUDY,在读了这本书后动摇了。整个MBA学习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BA中一个完全辅助的课程。教授每个星期邀请一个公司的HUMAN MANAGER来谈谈他们的HUMAN STRATEGY。这些交谈来自公司,真实而生动,受益匪浅。这正是作者在书中提倡的来自社会的经验融入课程。
      
      第二部分是书的精华,讲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怎么样培养这样的人才。这部分不管是在读生还是在工作的,都能很好的指导自己的CAREER DEVELOPMENT,在学校有选择的学习社会需要的技能,在工作中有意识的反思监督自己去培养真正领导者所需要的品质和特征。书中提到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接受不同的管理教育是一个很新的观点和一个很好的建议。如果大学刚毕业就去接受管理教育,应该多多学习和吸收管理理论知识,然后回到工作中不断实践。如果是中层管理人员,需要在管理教育中对自己过去经验更深刻的反思,然后目标明确的提高和改进需要完善的地方,这需要在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而对于高层管理,主要的是经验分享和有针对性的CASE STUDY. 因为你的周围有很多书中没有的经验和知识。你从同学中学到会远远多余你从书本中学到的。
      
      第三部分介绍在作者倡导下在麦吉尔大学创立的一个MBA课程。这个项目是基于第二部分的理论而设立的。我认为这还是一个年轻的项目,需要时间来证明这样的教育实践是好与传统的MBA教育。
      
      最后要加一点,如果能有英文原版,最后去读原版。这个中文翻译非常难懂。
      
  •     有啊,叔最爱的财经书之一
  •     当时为了想读MBA买的,做教育的可以多看看这类书,对于想提高自己的也有帮助。
  •     已大致浏览,详读至半,暂存图书馆。
  •     实践才是硬道理
  •     书中点明了MBA教育当中与现实的脱节问题;很符合现实,并提醒自己尽量避免走前辈们的“曲折路”。但书中对于一个MBA学生真正在商学院期待学到的角色并未进行有效分析,很多论点角度并不客观。大概是美国和国内商学院不同的原因,或者是自己并未真正理解作者。
  •     明兹伯格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他的成名之作:《管理工作的本质》和《卓有成效地组织》。IMPM是他最近几年推广的项目。
  •     从反对的声音中学习
  •     部分的总合小于整体,把管理学的东西拆成二十多门课剖析学习可能反而忽略了管理的本质....培养系统性思考是后MBA的重要课程
  •     中文版的翻译还算可以,特别是原来没有出现过的术语,用过心思
  •     前半部分直击现实,将现状剖析得淋漓尽致,可惜后半部有推销IMPM的嫌疑
  •     明茨伯格关于管理教育的醒世良言
  •     叔,这书你有么?
  •     中文版的确实相当生涩,不过手头没英文版。
  •     MBA是错误的方式、教育错误的人;EMBA是错误的方式、教育正确的人。 领导学上推荐的书目,值得一读,翻译一般。
  •     唔~~~还是原版的更好~~~
  •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明茨伯格的文风很像华尔街大师格雷厄姆,他那种追求本质而不问形式的风格,很值得学习和思考
  •     好吧 回来看看
  •     20160604-20160607
  •       我认为明兹伯格是毫无疑问的管理学大师,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土壤的中文读者,要怎么去看待这么一本书呢?相信我一提出这个问题,大家就能若莫体会到我想说的复杂的情景问题。要知道,在中国,完全没有像美国高校的MBA那般,一直在教授以及专研硬功夫般的理论体系。在中国,一旦说到管理,就喜欢来一场舞文弄墨,“他们把水搞浑,让它看起来深一点。”
      在理论能力,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根基浮浅下,要是读了这本书,很可能会让人误入一个陷阱,就是实践是无须有理论支撑,单单一味地干,我就是个高手,经验决定论。那是开玩笑。
      我想说的是,作者并非不要理论,而是不要脱离实际的理论,以及不要因为更容易制造和谐美丽的理论而不去碰那些复杂难解的问题。亨利·彭加莱说过“社会学是方法最多,但结果最少的学科。”就像经济学向着数理化的靠拢,理论家很难抵挡及摆脱制造一个条理清晰,逻辑自洽的体系的诱惑。
      明兹伯格在书中有几次提到,他所观察到的MBA教育,有种鼓励学员从事一种“不上手”的工作的情况存在。这个正是想将复杂的现实问题,高度抽象成一套通用的理论体系的野心的表现。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对于一个现实问题,连基本的可以用来思考的框架都提不出来的时候,还警醒什么被制造宏大理论体系的诱惑误导呢?千万不要把这本书当成自己逃脱下功夫的借口。
      无论如何,尽管语境不同,但是作者作为一个局中人,也能用局外人的眼光观察,其所表现出的敏锐洞察力以及智慧既值得欣赏,也值得学习。这是一本好书。这就是我对它的评价。
  •     懵了。
  •     本书几乎一半的篇幅都用作推销作者的“IMPM”项目上,赤裸裸的硬广告而已,作者把IMPM吹得很神,但在我看来,此项目跟EMBA的不同就是把学习地点更换到了全球几大城市,上课要打飞的,同学国际化一点,但是这样学出来的人,对于国内的本地管理事务真的有很大能力提高哦吗?我很怀疑。中国特殊的国情真的不能不“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啊。鉴于明茨伯格在本书中对传统MBA的批判性思考还是有不少借鉴意义,还是给个三星吧。
  •     很系统的详细的讲了MBA教育的弊端
  •       转自在下的三真阁:http://www.justlaugh.com.cn/
      更多读书记录——100多篇书摘及20多篇详细读书笔记,请访问三真阁“读万卷书”——http://www.justlaugh.com.cn/books
      
       作者多年浸淫于管理教育,对管理教育和MBA教育确实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本书前半部分是对现有管理教育的反思,更多的是批判,后半部分更像对他正在参与推广的一个项目——IMPM(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国际管理实践硕士)的宣传和推销,不论如何,这本书对于管理教育和培训,以及个人管理学习的方式方法上,都有所裨益,但是,现在暂时还用不到很详细,篇幅又实在太长,于是只是略读了一下,并且做以记录,待有一天涉及到管理培训,绝对可以调出来学习应用一下。
       有一句话蛮经典:MBA培养商业分析人,IMPM培养管理手艺人。我想,也许对于管理或者说商业而言,分析人和手艺人都需要,至于对于个人自我发展,那就要看自己的理想、方向和特长了。
      
       还是记录了一些东西,如下:
      
       四种类型结合传授管理:用一个概念性的部分来理解领导;用技能强化来实践那些可以传授的技能,同时认识其他技能;用反馈来理解个人的优势和劣势;用个人成长来引发激情和激发想象。——持续不断的发展而非一劳永逸。
       真正的领导培养是培养他们关键的信念和价值观,应发生在人生的早期阶段。
      
      IMPM管理培训的5种方法:
      1、自我管理-反思心模;
      2、管理组织-分析型心模;
      3、管理情境-练达心态;
      4、管理人际关系-合作心境;
      5、管理变革-行动心模
      
      管理能力的四个层次:
      个人能力;内在的自我管理;外在的自我管理
      人际能力;领导个人,领导群体,领导组织/单位,连接组织/单位
      信息能力;语言上的沟通,非语言形式的沟通,分析
      行动能力。排序,管理,设计,动员
  •     后半部分讨论的是商学院的目标,所以2004年以后没再读下去,最近翻出来看,颇有启发。
  •     呵呵,肖知兴做的一个项目就是和明茨伯格有关。近期很少有肖老师的音信,也不是干啥去啦,呵呵。
  •     译者差了点,等有时间看原版
  •     整本书强调MBA给管理者输入了硬性的能力,却错失了对其软性能力的培养。全书两个部分中,第一部分列举了MBA种种不完美,最有实际价值的是,作者指出MBA过于强调分析,让学员缺失了对“环境”的体验,从而滋生了数据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管理风格,蒙蔽了双眼,倒置事业上的失利。第二部分建议IMPM可以成为管理者在成长另一阶段学习的另一种替代课程,论点涉及到的关键字有:五大心模、反思、经验等等。因为作者本身就是IMPM的创办人,所以这部分有营销之嫌。读罢此书,其实际价值还是有的。1-管理者管理能力的4个层面为自身以后发展画出了更为清楚的路线图;2-对MBA的批判也让我知道能够从将来的MBA学习当中能够获得什么,不能够获得什么。
  •     请问,对于更偏现实指导意义和学习意义的财经书籍,还有什么推荐?
  •     如何培养管理者?值得翻看的书
  •     mba教育制度肯定不完美,但如果说作者认为管理是要靠直觉靠艺术的话,作者显然也就是个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心理学素养的普通商科学者了。
  •     : F272.91/6042-1
  •     一个批判者的口吻,有点可惜的是,建设性不是很强
  •     波特的是基于器具层面,而明茨伯格是思想层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