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1
ISBN:9787203080138
作者:陶菊隐
页数:1604页

后记

我在旧中国新闻界待过30多年,亲身见闻不少,特别是从某些“要人”口中得来的“内幕消息”,当时不能发表的,我都记录下来。解放初期,我把这些资料和部分传记之类的旧作掺合起来,并跑图书馆加以核对补充,于1957年至1959年,写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8册,由三联书店陆续出版。    这部书是我个人的业余创作。由于人力微薄,加以水平所限,自不免有不少错误和缺点,打算再版时重作修订,以提高其质量。但初版问世后,经过不少波折,再版遥遥无期。“十年浩劫”时期,我因经常跑图书馆(主要是上海徐汇区藏书楼)而挨过批斗,修订工作当然更无从谈起了。    1976年,“四害”既除,重见天日,这部书随着我的余生而得“复活”起来。次年,三联书店编辑部通知我,拟用旧纸型重印此书,因此只能在个别词句上作很少的改动,不能移动版面。此时我在病中,但以欣逢盛世,精神振奋,便不惜以风烛残年,伏枕校阅,夜以继日,于短期内交卷。1978年重印本出版后,广大阅者给以热情支持,有的还提出宝贵意见,这是对我极大的鞭策,谨此致以谢意。    1980年年底,三联书店一位同志因还乡省亲之便来访,告以此书经编辑部研究,拟改作大32开本,分作3册出版,修订时可以不受限制。这正符合我多年来的愿望。我决定争分秒,开快车,争取在有生之日,完成此项任务。    此书于1981年1月动手修订,10月完成。现将修订管见附记于后。    一、此书以北洋军阀为纲,实际是中华民国早期的历史资料。其中不少“内幕新闻”为当时各种书刊所未载,或语焉不详。由于初版未注明资料来源,不少读者来函质询,史学家引用起来尤费踌躇。现将书中重大事件加注说明,但对一般事件则未加注,以免多占篇幅。    二、此书是史话,不是史论。内容尽可能地多提供素材,少发议论,不多引经典著作,力求做到从事物的现象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三、此书是北洋军阀的史料,不是党史的资料。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壮大及其伟大业绩,中国工农运动的逐步形成和蓬勃发展,因作者孤陋寡闻,只能略而不详。    四、此书着重叙述军事、政治(包括外交),对于文教卫生,则因掌握资料较少,不免挂一漏万,读者谅之。    五、此书是史话,不是小说。现在是“人民写历史”的时代,力求做到“求实存真”,如有传闻失实之处,仍希读者随时指正。    此书初版为80章,修订本卷首冠以“绪言”,并补写了3章,共83章。原拟力争上游,提高质量,以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奈作者年事过高(现84岁),患有多种疾病,又限于水平,有力不从心之感,仍希读者见谅为感。    陶菊隐    1981年10月

作者简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套装上中下册)》以一百三十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了一段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三十三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有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
这或许正是民国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书上已经定义好了的历史,而是就发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动荡而令人充满惊奇。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书籍目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目录: 出版前言 绪言 第一部前传1895~1911 第一章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 第二章清政府命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 第三章袁世凯高升直隶总督 第四章清政府的最后挣扎 第五章辛亥革命爆发 第二部袁世凯时代1912~1916 第六章袁世凯重登政治舞台 第七章袁世凯通过帝国主义进行南北和谈 第八章南北和议成立和清帝退位 第九章假统一与假和平的短暂时期 第十章袁世凯“武力统一”的准备期 第十一章国民党“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 第十二章孙黄分家真相 第十三章战胜国民党后袁世凯排除异己的种种措施 第十四章袁世凯利用进步党铺平了帝制的道路 第十五章在复古浪潮和恐怖气氛中出现了终身总统制 第十六章内忧外患推迟了帝制运动的进程 第十七章袁世凯与北洋军旧将之间的矛盾 第十八章两种不同的帝制派 第十九章帝制问题逐步明朗化 第二十章袁世凯接受帝位与五国提出联合警告 第二十一章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第二十二章袁在四面楚歌中取消帝制 第二十三章停战时期各省假独立和半独立的怪现象 第二十四章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与袁世凯的暴毙 第三部群魔乱舞1916~1920 第二十五章南北“二次统一”的完成 第二十六章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二十七章府院争权和督军同盟干政 第二十八章北京政府宣布对德绝交 第二十九章段祺瑞嗾使督军团胁迫总统和国会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下册)》

编辑推荐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套装上中下册)》编辑推荐:2006年中华读书报百佳图书,研究“民国第一书”,中国的“光荣与梦想”。战争、政变、暗杀、政争、学潮、工潮,什么事情都曾发生。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样样都试过。

前言

陶菊隐先生是民国时候的大记者,14岁(1912年)进入新闻界,记者生涯正与民国同龄。先生前30余年写新闻,后40余年写旧闻,一生的主要文字都是集中在“北洋军阀”这一段。其人,周旋于武夫政客之间,耳闻目击种种台前与幕后,公讼与私争,堪称一部“北洋军阀”的活词典;其事,从记者到历史作者,完全以自己的亲历和调查而非故纸史料来著述历史,国外有美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的作者)或可比拟,国内似乎尚无第二。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北洋军阀”这一段自有其非同凡响和意味深长之处。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语,而本书所记的这一段,可以说正是这“大变局”的高潮一节,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其影响深远,后来的观察者看得越来越明白;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度建立,新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的历史。    另外,这段时间,既是“武夫当国”,也是知识分子最热心国政、积极奔走的时期,诚如吴佩孚讽刺王揖唐的话,“在天下本未有‘斯人不出’之希望,而足下竟有‘舍我其谁’之仔肩”。同时既有前清遗老的余光乍现和当朝新贵的飞扬跋扈,也有后来中国共产党风云人物的初试锋芒。历史的波澜壮阔和风云变幻,在这部书里都有很好的体现。    本书名以“史话”,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真与大气,以140余万字的篇幅,勾勒了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33年的一段历史。作者行文收发自如,轻松地刻画出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虽不假以文学性的虚构,也已惊心动魄;虽然写的是过去的事,读来却活灵活现,如在今日。    陶先生的这部巨制,之前已经有三联书店的两个版本,分别出版于1959年(全8册)和1983年(全3册)。两次出版,都曾受到很多读者好评,时隔多年,不少热爱者还以藏有完整的一套为荣。我们这次新版,文字上以1983年的版本为主,兼及参考1959年的版本;增加了一些图片资料,以使读者对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和重要事件,都有一个更为直接的感受。    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王学泰先生、张鸣先生、吴思先生、雷颐先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帮助,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完颜绍元先生为本书的事情积极奔走,陶端先生提供了很多关于作者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本次新版还增加了一些形势示意图,部分选自武月星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史地图集》,谢本书、冯祖贻二位先生主编的《西南军阀史》,特此致谢。

内容概要

陶菊隐(1898~1989),湖南长沙人。民国年间著名记者。20年代受聘于上海《新闻报》,与天津《大公报》记者张季鸾并称为“南陶北张”。1949年后,担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著有《菊隐丛谈》、《孤岛见闻》、《袁世凯演义》、《蒋百里先生传》、《筹安会六君子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记者生活三十年》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陶先生是民国时代的著名报人,是做政治新闻的,所以书中运用了许多第一手史料,笔锋酣畅流利,叙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又因为他是亲身经历北洋统治的同时代人,很多事得自于亲见亲闻,加之作者对当时的人物事件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力,所以这部书写得很有历史现场感,也很生动、好读。    ——王焱  《读书》执行主编    在历史教育上我们应该重视史料,而这本书的确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史料。另外作者经历过那个时代,写出来的历史有现场感,有现场感的历史学家跟没有现场感的历史学家是大不一样的,作者对那个时代有特殊的感受,而且作者是报人,其感受有广泛的代表性。   ——王学泰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陶菊隐先生的著作,带我走进军阀史的研究。先生是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记者,笔下的人物,他采访过;记录的事件,他看着发生;他的史话,有浓烈的现场感。这种现现场感,借先生生动的文笔,对每个读它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张鸣 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专制帝国如何垮台?宪政如何建立?又如何瓦解?各种写入宪法的权力博弈规则如何演变为暴力争斗?这本书里都有活生生的演示。本书确实在描述历史,但它对我们的启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吴思 学者    陶先生这部130余万字的《史话》,不假任何虚构便把上至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这段长达33年经纬万端,云谲波诡的历史说得清楚明白。毫不“戏说”却通俗生动,确当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学家”(曹聚仁语)之称。可以说,陶先生是以报道“北洋军阀”起家的,他不仅对“台前”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也知之甚详。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名人推荐

陶先生是民国时代的著名报人,是做政治新闻的,所以书中运用了许多第一手史料,笔锋酣畅流利,叙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又因为他是亲身经历北洋统治的同时代人,很多事得自于亲见亲闻,加之作者对当时的人物事件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力,所以这部书写得很有历史现场感,也很生动、好读。——王焱  《读书》执行主编在历史教育上我们应该重视史料,而这本书的确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史料。另外作者经历过那个时代,写出来的历史有现场感,有现场感的历史学家跟没有现场感的历史学家是大不一样的,作者对那个时代有特殊的感受,而且作者是报人,其感受有广泛的代表性。                                                                       ——王学泰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陶菊隐先生的著作,带我走进军阀史的研究。先生是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记者,笔下的人物,他采访过;记录的事件,他看着发生;他的史话,有浓烈的现场感。这种现现场感,借先生生动的文笔,对每个读它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张鸣 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专制帝国如何垮台?宪政如何建立?又如何瓦解?各种写入宪法的权力博弈规则如何演变为暴力争斗?这本书里都有活生生的演示。本书确实在描述历史,但它对我们的启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吴思 学者陶先生这部130余万字的《史话》,不假任何虚构便把上至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这段长达33年经纬万端,云谲波诡的历史说得清楚明白。毫不“戏说”却通俗生动,确当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学家”(曹聚仁语)之称。可以说,陶先生是以报道“北洋军阀”起家的,他不仅对“台前”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也知之甚详。——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章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 一袁世凯的身世。吴长庆与袁家的世谊 清朝统治中国之初,即将其全部军队——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分驻首都北京及全国各大城市,以防止中国多数民族的汉人造反。这区区几十万军队,对地大人多的中国说来,不啻沧海之一粟,于是清朝统治者又增设了以绿旗为标志的绿营兵。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时,这些安坐而食未经战阵的旗兵、绿营兵,几乎一触即溃,清政府才又急如星火地在各地招募兵勇,用以扑灭起义军,其中号称精锐之师的有湘军、淮军、毅军等。等到革命风暴被镇压下去了,全国秩序恢复了,这些军队也都蹈了旗兵、绿营的覆辙,不训练,无纪律,吃空额,抽鸦片,扰民有余,守土不足,甲午战争时全线瓦解,原形毕露。清政府这才觉得再不训练出几支新式军队,将无法维持其统治地位,乃于1894年11月成立了“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为督办,庆亲王奕为帮办,翁同、李鸿藻、荣禄、长麟会同商办,开始了淘汰旧军、编练新军的工作。 清政府的建军工作,为35岁的袁世凯开辟了一条飞黄腾达的捷径。 袁世凯,字慰亭,1859年生于河南项城县的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家庭。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早年在安徽办团练,以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漕运总督。袁甲三的子侄辈袁保恒、袁保庆、袁保龄等也都以“从军有功”,一个个爬上了高枝儿。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是“长房长子”,虽未从军挣得功名,却也在项城办团练以防捻军,平时鱼肉乡民,作威作福,不失为地方上一霸。 袁世凯排行第四,他的叔父袁保庆没有生过儿子,就把他过继为嗣子,自8岁起,跟着他到过济南、扬州、南京等处。袁世凯从小娇生惯养,加以嗣父母又溺爱非常,因此他不肯发愤读书。1873年,袁保庆病死在江南盐巡道任所。次年袁世凯又到北京去,在任刑部侍郎的堂叔父袁保恒家读书。1876年,袁回家乡参加乡试,落第后又回北京,一面读书,一面帮助袁保恒办理公事。是年冬天,袁保恒奉派到开封帮办河南赈务,带袁世凯同行。1878年,袁保恒死于时疫,袁世凯回到故乡,以项城地瘠民贫,就在较繁华的陈州定居下来。袁在陈州整日价酗酒、骑马,集合一班酒肉朋友,由他出资组织了两个文社,以附庸风雅。 一天,袁世凯在别墅仰山堂读书时,有一位在淮宁县署淮宁为陈州辖县。授馆的穷秀才徐世昌,到别墅游玩,与袁一见如故,不久即结拜为兄弟。徐世昌,号菊人,直隶东海(天津)县人。他很想进京赶考,袁赠以川资使之得以成行。 1879年,袁又参加了一次乡试,仍然名落孙山。他想效法先人以从军求功名,于是放火把所作诗文全部烧个精光,决定“投笔从戎”。 1881年5月,袁世凯带领了一批闯江湖的小伙子到山东登州,投奔父执吴长庆。吴长庆与袁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关系。吴的父亲吴廷香(字奉璋)是安徽庐江县的著名绅士,有“国士”之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两年前的这个秋天买下的这部书,直到今年7月15日开始阅读,直到9月30日完成。历时一个半月。当我阅读的过程中,首先涌起的便是对作者陶菊隐先生的敬佩之情,这洋洋140万字,长达八十三个章节,无论其中任何一章一节,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得知,尽管身为民国时的记者有诸多便利,但要想将时间跨度近三十年之久的中国军阀政权抒写清楚,条理清晰依然是件困难的事情。而在作者写作的年代,又无今天这样的现代化电子网络设备,完全要靠超乎寻常的记忆力和大量细致入微的查阅工作方可完成。其次,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该看看这部书。哪怕只看其中一个章节,都能明白我们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种几千年延续的社会,要想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要走多少弯路,要经历多少曲折。北洋治国不过十六载,这其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粉墨登场,在历史的舞台演绎着他们的爱恨情仇,思想的极大解放恰是经过明清五百年桎酷的禁锢,完成的又一重大变革。在这里,有英雄,有奸贼,有霸气,有懦弱,有精于权术者,自然也有卖国求荣者。不要不屑一顾,对着镜子好好照照,绝对都有我们今天每个人的影子!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立场鲜明,不当称为史,可做戏说
  •     包装很精美 书也很不错
  •     我看的是一个较老的版本,读完后感觉陶先生的戏说功力真是强悍。个人认为,此书可以改名为《北洋演义》!
  •     有机会一定向有兴趣的朋友推荐
  •     革命怎能不流血,流血怎能流自己的血。本书胜在详尽的史实,然则限于成书的时间,历史观殊为落后,尤其到第三本G党出现后,近乎出现了声讨乱党和歌功颂德正统并行的现象,于阅读乐趣有损。经过十年之伤,不知作者如此写时是何感觉。不过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好书。
  •     其实发挥作者民国记者的本领,细细说说北洋时期的事情人物会精彩得多。可作者偏偏抛弃自己长处,上纲上线的来本史书,既无特色又落俗套,浪费了好材料
  •     如果不是时代原因,这部书会更加精彩、经典。
  •     立场正统,细节生动。还行
  •     看了个开头,有点看不下去,意识形态太明显,不像记者的文笔
  •     印刷部好,但书挺好的!
  •     这套书在50年代就出来了,前面几个版本都没有上市,只有一些图书馆和一些私人收藏家有收藏。我去年在学校图书馆里淘到了这套书,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并且做了读书笔记。几十年前的书,在那种年代的背景下写出如此观点前卫的书,真是不容易,陶菊隐先生为了能写这本书曾经写信给毛主席,在得到毛主席的同意下才完成了这部大作,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不朽的传世力作!
  •     每天都是drama, 每天都改变着历史的走向
  •     很喜欢的历史,讲的很详细
  •     读过之前全五册的版本《武夫当国》
  •     尼玛,终于看完了,1500多页
  •     挺好的,书的质量挺不错,喜欢里面的内容
  •     除了文笔过于平淡。
  •     对历史事件的记叙可以相信,但是某些观点还停留在苏联老大哥的时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