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的秘密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0053245
作者:[新西兰]罗伊·舒克尔(Roy Shuker)
页数:350页

后记

流行音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大众化、商业化的音乐,它从出现之日起就植根于广泛的中下层市民,与之前所谓的“高等”音乐和“高等”文化形成鲜明对立。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流行音乐已经发展为一个如火如荼的产业,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赢得了成千上万的听众和追随者。而学术界对流行音乐及其相关文化现象的研究,除了一些显著的例外,却发展得很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大量研究著作开始涌现,直接聚焦于流行音乐本身,或是将流行音乐看成通俗文化在媒体和文化研究范畴内的一个方面。这个领域的新声望反映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已经被认可,而与之相关的是数十亿美元的产业和延伸到各类风格中的多样化的年轻潮流。本书对流行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而通俗易懂的介绍,并讨论了围绕流行文化和流行音乐分析展开的问题和争论。作者罗伊 ·舒克尔为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媒体研究系副教授。他结合新西兰和加拿大的文化语境和流行音乐发展实际情况,探讨了塑造音乐体验的关键因素,包括音乐制作、音乐人和明星、音乐文本、音乐媒体、观众、乐迷和亚文化,还有音乐的政治行动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作者关注的焦点在于通俗音乐文化表达意义的过程,以动态的、多元的、相对的视角,在国家文化政策、文本、文本创造者和消费者的大背景下,结合流行音乐各个层面——产业的、审美创造者的、文本的、观众的,揭示出流行音乐意义表达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复杂互动关系。本书语言清晰准确,逻辑结构严谨,在历史维度内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背景和地区的素材,涉及十余个代表性摇滚音乐流派,重点介绍了近三十名典型音乐人及其代表作品,引用近两百首经典流行曲目。每一章都以一首流行音乐曲目为主标题,形象展现此章节所要论述的重点,章节末尾还配有“延伸阅读”列出相关文献资料背景。书后四个附录涵盖了十四个章节名曲目的信息、1985—1999 年间的三十个经典流行音乐专辑、书中所有歌曲曲目信息(从20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以及全部的参考文献。本书对于专门的研究学者而言,是一本深入翔实的研究参考资料库,对于普通流行音乐爱好者及广大读者来说,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全面的流行音乐文化读本。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2月

作者简介

消失的罗伯特·约翰逊带着令人惊异的技艺回归
他是否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出色的演奏?
仙妮亚·唐恩从贫民窟灰姑娘一夜变为国际巨星
难道竟是因为传奇的“录音室之吻”?
科伦拜血腥枪击案的凶手皆是玛丽莲·曼森的粉丝
工业金属乐真的会诱发暴行犯罪?
流行音乐为何流行?
乐坛巨星 如何出现?
本书将告诉你流行音乐产业的门门道道
揭开它为万人所爱又遭重重争议的深层秘密……
全景展现文化大生产时代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
--------------------------------------------------------
本书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而通俗易懂的介绍,并讨论了围绕流行文化和流行音乐分析展开的问题和争论。作者介绍了音乐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探讨了塑造音乐体验的关键因素,包括音乐制作、音乐人和明星、音乐文本、音乐媒体、观众、乐迷和亚文化,以及音乐的政治行动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
书中涉及十余流行音乐流派,重点介绍了近三十名典型音乐人及其代表作品,引用近两百首经典流行曲目。本书既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读本,也是一本翔实全面的流行音乐发展百科全书。
--------------------------------------------------------
流行音乐是一种工业制造。这个显在的事实或者被粉丝们匍匐在地视而不见,或者被文化批判家高高在上一笔带过。现在,这个人细致而客观地剖开它,进入其制造业内部,展现其中的秘密。由此你发现,即便是摇滚英雄、文化全球事件,也并非那么纯粹崇高,当然,也并非只是一出提线木偶剧那么低劣。
简单说,流行音乐既是商品也是作品,既具有商业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一出流行大戏的面目,往往比前工业时代一个艺术现象的面目,来得更广阔而复杂,并充满了内部的矛盾。在产业震荡、全球流行音乐大变局的当下,《流行音乐的秘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提供了广泛反思的可能性。
——李皖

书籍目录

前言
致谢
引言 《这是怎么回事?》
第1章 《每个人都是赢家》:作为文化产业的音乐
第2章 《开大音量》:音乐与技术
第3章 《我只是个歌手》:音乐制作和成功的连续
第4章 《所以你想成为摇滚明星》:主创和明星
第5章 《听懂了吗?》:音乐文本
第6章 《对我来说仍然很摇滚》:流派、翻唱和经典
第7章 《逛逛买买》:零售、电台和榜单
第8章 《你吸引了目光》:电影、电视和MTV
第9章 《在〈滚石〉杂志的封面上》:音乐报刊
第10章 《我这一代》:观众、乐迷和收藏者
第11章 《我们这儿的声音》:亚文化、声音和场景
第12章 《我们就是世界》:国家音乐政策、全球化以及国家身份
第13章 《别太用力》:道德恐慌
第14章 《革命》:社会变革、良心摇滚和身份
结论 《把它包起来》:通俗音乐和文化意义
附录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编辑推荐

《流行音乐的秘密》中涉及十余流行音乐流派,重点介绍了近三十名典型音乐人及其代表作品,引用近两百首经典流行曲目,既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读本,也是一部翔实全面的流行音乐发展百科全书。

前言

本书为《流行音乐的秘密》(第二版,2001年)的修订版。鉴于流行音乐研究领域内不断涌现的相关出版物和音乐产业内发生的巨变,此版本对上一版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增添了一些新的章节,对其余大部分章节也都进行了重新编写,并增补了关于音乐文本、流派和表演者的最新案例。我重点关注了互联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音乐制作、传播与媒介,以及消费当中。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都附有关于深入阅读的建议,某些章节还提供了视听资料列表。章节标题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表明此研究领域更为宽泛的本质。通俗音乐文化将音乐录音置于更为宽泛的社会领域中。它指的是创作、传播和消费音乐的方式;与这些过程密切相关的经济和技术实践;以及这些实践行为带来的声音、影像和讨论(思考、辩论和著作)。创作此书第一版(舒克,1994)的动力来自于当时我发现的强烈反差:通俗音乐作为如此重要的一种文化形式,却受到媒体和文化研究的忽视。通过第二版,我增加了对此形式的学术分析,并通过更为深入的讨论巩固了已经建立的探究领域,还提出新的观点。在过去的五年中,本研究一直被不断巩固和扩展(参见引言后的“延伸阅读”部分)。此类研究表明了通俗歌曲研究在当今的活力和这个领域的成熟。仪式、愉悦和经济在通俗音乐中的相互关系仍在吸引观众、仍在填满个体的幻想和欢愉、仍在创造音乐偶像和文化深化。《流行音乐的秘密》为描绘这幅音乐场景献出了绵薄之力。

内容概要

罗伊·舒克尔(Roy Shuker),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媒体研究系副教授,主要的教学及研究领域为流行音乐和媒体政策,已出版了大量著作,横跨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媒体研究和流行音乐研究等诸多学科领域。
韦玮,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2008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新媒体硕士学位,现从事编辑、翻译和音乐创作工作。

名人推荐

流行音乐是一种工业制造。这个显在的事实或者被粉丝们匍匐在地视而不见,或者被文化批判家高高在上一笔带过。现在,这个人细致而客观地剖开它,进入其制造业内部,展现其中的秘密。由此你发现,即便是摇滚英雄、文化全球事件,也并非那么纯粹崇高,当然,也并非只是一出提线木偶剧那么低劣。——李皖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0世纪50年代初,黑胶单曲作为音乐市场的主导力量取代了与之相对的78转虫胶。单曲成为主要的销售格式,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基础和最为重要的榜单列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共生关系。单曲能够吸引那些想要时刻跟上榜单最新流行但可支配收入又很有限的年轻人。对于唱片公司来说,推广一张单曲比推广一张专辑花费更少,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市场“测验”。单曲的成功对于表演者和唱片公司来说很重要,它同时也是一种为相关或后续专辑造势的重要手段,两者的出版密切相连。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例如齐柏林飞艇乐队[Led Zeppelin]),表演者一般都依靠单曲来促进专辑发行。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这种作法成为唱片营销的“传统”架构。无论是出自同一个艺人还是同一种风格或流派,单曲的专辑汇编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虽然一些艺人的打榜歌曲只是“昙花一现”,但单曲的成功往往能够帮助他们事业上升,为他们签下专辑合约,或跳出独立唱片公司签约主流厂牌。 在20世纪80年代,新的单曲格式赢得了日益显著的市场份额。在美国,磁带单曲销量大幅增长,瑞典乐队洛克赛特(Roxette)的《倾听你的心》(Listen to Your Heart,1990)成为首支没有使用45转黑胶唱片并打人美国排行榜首位的单曲。12英寸的单曲,包括混音版,成为舞曲音乐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Straw,2001)。而伴随着CD格式的广泛兴起,CD单曲也开始作为一种流行的市场营销方式和消费选择出现。尼格斯记录了这一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造成的黑胶单曲销量的下滑。在美国,1979——1990年问,单曲的销量下降了86个百分点,从1.955亿张下跌至2760万张,尽管新的格式在发展,但单曲的总销售额仍然下滑了41%。在英国,单曲销量的下跌没有这么剧烈,销售总额下跌了21%,从1980年的7780万张下跌至1989年的6110万张。这反映了英国在出版专辑之前先发行一两张单曲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单曲销量的相对下滑则反映了新格式的成本较高,配合单曲推出MV的压力较大,但又不得不为之,因为这被视为获得电台播放和打榜成功的必要做法。 艺人也因为CD格式的转变而受到影响。无论摇滚/通俗的审美状况如何,其物质意义在于它对于那些资源有限的艺人来说是触手可及的。7英寸45转黑胶和12英寸舞曲单曲的市场与俱乐部场景联系在一起。


 流行音乐的秘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本书为《流行音乐的秘密》(第二版,2001 年)的修订版。鉴于流行音乐研究领域内不断涌现的相关出版物和音乐产业内发生的巨变,此版本对上一版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增添了一些新的章节,对其余大部分章节也都进行了重新编写,并增补了关于音乐文本、流派和表演者的最新案例。我重点关注了互联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音乐制作、传播与媒介,以及消费当中。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都附有关于深入阅读的建议,某些章节还提供了视听资料列表。章节标题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表明此研究领域更为宽泛的本质。通俗音乐文化将音乐录音置于更为宽泛的社会领域中。它指的是创作、传播和消费音乐的方式;与这些过程密切相关的经济和技术实践;以及这些实践行为带来的声音、影像和讨论(思考、辩论和著作)。创作此书第一版(舒克,1994)的动力来自于当时我发现的强烈反差:通俗音乐作为如此重要的一种文化形式,却受到媒体和文化研究的忽视。通过第二版,我增加了对此形式的学术分析,并通过更为深入的讨论巩固了已经建立的探究领域,还提出新的观点。在过去的五年中,本研究一直被不断巩固和扩展(参见引言后的“延伸阅读”部分)。此类研究表明了通俗歌曲研究在当今的活力和这个领域的成熟。仪式、愉悦和经济在通俗音乐中的相互关系仍在吸引观众、仍在填满个体的幻想和欢愉、仍在创造音乐偶像和文化深化。《流行音乐的秘密》为描绘这幅音乐场景献出了绵薄之力。
  •     《穿普拉达的女王》里,andy因不屑他们比较两条相似的腰带发笑而被主编Miranda训斥:“某期我们的杂志在封面刊登了某设计师设计的天蓝色礼服,后来在几个设计师的发布会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天蓝色礼服,然后它在全世界的各大高级卖场、百货公司、中低价货摊发扬光大,所以,有一天,你才在连锁店的减价堆里,买到了身上这件蓝色线衫。你以为你跟时尚无关,时尚不重要,事实是,在许多季以前,这间房里的人,早已替你做了选择。” 对于音乐,其实非常相似,流行音乐产业中的参与者,选择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内容。“当我们谈论通俗音乐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就是以商业为导向的音乐”。你以为你听到的看到的是风格,其实是为了显示自身独特性的包装。汤申德的一系列热门单曲都是关于年轻人所遭遇的挫折的,最著名的那首金曲《我们这一代》。“突然之间,The Who 从一大群颓废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发言人,结结巴巴的代表了整个一代人。”这首歌采用了汤申德所称的“谁人乐队的吹牛形式”,在它的妄自尊大的攻击性中隐藏着一种最基本的不安全感。他的表演欲整个乐队五台表演的结合让他的演奏显得与众不同,他标志性的推进式手臂演奏风格让他获得了“鸟人”的绰号。汤申德在许多场谁人乐队的早期演唱会结尾时都毁掉了他的吉他,这也成了他的表演标志之一。《流行音乐的秘密》这本书,有2大作用:一是介绍了流行音乐产业作为一种工业制造,音乐的制作、传播、消费及其意义,二是涵括了众多创作者(制作人、词曲作者、乐队、歌手等),按图索骥了解不同时期的制作者,并从技术、文本、流派、传播方式(电台、榜单、电视、电影、MTV、报刊等)和文化等角度重新解读。看过这本书之后,把那些乐队的专辑翻出来再听一听,不知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     《流行音乐的秘密》一书分析了西方流行音乐的历史和发展,算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关于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研究的严肃学术作品。可是在对内容丰富驳杂的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流派的列举分析中,我却没有看到一个原本以为必定无法绕过的名字:Michael Jackson。按照“出版后记”的说法,书中涉及到“十余个代表性音乐流派,重点介绍了近三十名典型音乐人及其代表作品,引用近两百首经典流行曲目”,却几乎完全没有提及已被世人所公认的the King of Pop,这几乎就像是在一本记录PC产业历史的书中没有提到比尔盖茨或史蒂夫乔布斯的名字或者虽然提到却只把他们一笔带过一样荒谬。书中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提到MJ的名字,我所记得的只有三处:“……只有一小部分唱片可以登上排行榜并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还有一些在不景气时期仍从乐坛中脱颖而出的超高销量唱片(例如迈克尔•杰克逊1982年的专辑《Thriller》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2000万张的销量)。”(P20)“被冠以作者身份的通俗音乐家包括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鲍勃•迪伦、艾瑞莎•富兰克林、詹姆斯•布朗、杰米•亨德里克斯、大卫•鲍伊、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和Radiohead乐队。”(P82)“1991年11月,MTV 10——MTV频道长达1小时的十周年庆节目……参加演出的艺人包括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和REM乐队……”(P189)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这三处提及MJ名字的地方都是基本上不带任何分析色彩的客观事实的叙述,除此之外,我就几乎再也没有从这本“全景展现西方流行音乐历史、文化和音乐产业”的专著中看到MJ的名字了。MJ在西方流行音乐史上曾经产生过的影响力之大、影响面之广都是世所公认的,他在与流行音乐相关的社会文化意义和政治经济意义上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其实都是本书所讨论的内容之一。无论在音乐制作层面(将黑人音乐如灵歌、R&B等和白人音乐摇滚进行融合并加以提升并形成其独特而又广受欢迎的音乐风格)、音乐文本之一的MV(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一系列堪称巨制的MV作品极大地改变了流行音乐MV的意义以及其在流行音乐产业中的地位)还是作为和音乐紧密相伴的表演艺术——舞蹈(MJ在舞蹈上的才华和造诣同样世所公认,其经典的动作、编排和表演形式在后来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舞蹈表演中都能看到其影子)的层面,MJ都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在西方流行音乐家对于社会变革和公益慈善事业上的作为和成绩,MJ的成就也是无可比拟的。然而本书作者在论述这些方面的时候(比如第4章论及主创和明星、5.7论及MV、第6章论及音乐流派和经典、10.6论及舞蹈、第14章论及音乐与社会变革、音乐慈善事业)却都成功地完全避开了MJ的名字——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14章提及西方流行音乐家在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上的代表之作《We are the world》时,作者宁可虚无缥缈地提到什么“披头士的理想主义回音”,也不肯提及这首歌的创作者以及这次慈善演出的发起人之一Michael Jackson的名字。若不是无心地遗漏(这种可能性基本不会存在),便只能是作者有意地忽视或避开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即第14章),作者讨论了西方流行音乐(主要是摇滚音乐)中的男权主义和性别歧视问题,但关于种族主义的问题,他只在“延伸阅读”中承认自己“无暇”在正文中展开。其实关于种族主义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还是曾在一些地方不明显地暗示或承认过以下事实——在西方流行音乐的世界里和现实社会政治中一样存在地位不同等级分化的阶层,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摇滚乐处于顶端的阶层,受到最高的推崇,而曾经影响和启发了摇滚乐发端的黑人音乐的贡献却没有得到充分公正的对待。这在书中P160页提及的一份“历史最佳唱片”榜单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提出的‘最佳30名’主要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摇滚艺术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披头士乐队,没有一个女性艺术家或黑人艺术家。”迈克尔•杰克逊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揭示了这一切的原因:“我已经厌倦了被人操纵的感觉。这种压迫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是撒谎者,历史书也是谎言满布。你必须知道,所有的流行音乐,从爵士到摇滚到hip-hop,然后到舞曲,都是黑人创造的!但这都被逼到了史书的角落里去了。你从来没见过一个黑人出现在它的封面上,你只会看到猫王,看到滚石乐队,可谁才是真正的先驱呢? 自从我打破唱片纪录开始——我打破了猫王的纪录,我打破了披头士的纪录——然后呢?他们叫我畸形人,同性恋者,性骚扰小孩的怪胎!他们说我漂白了自己的皮肤,做一切可做的来诋毁我,这些都是阴谋!当我站在镜前时看着自己,我知道,我是个黑人!”如果Michael Jackson生来就是白人,那么他应该根本不会受到那么多不公平甚至堪称卑鄙的攻击、污蔑和丑化;如果Michael Jackson生来就是白人,那么关于西方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名字是披头士、猫王还是Michael Jackson,便不会再有争议。PS:我比较赞同《流行音乐的秘密》一书作者关于摇滚乐(“Rock”)和通俗音乐(“Pop”)的性质界定,他把二者都统一在“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的名下,只是流行音乐中两大最主要的“元流派”,其区别在于音乐是否以“原真性”为主导的价值体系。摇滚乐虽然标榜为了艺术和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但任何成功的摇滚音乐家的幕后都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性力量,也必然要被纳入到流行音乐产业的体系中来加以考量。正如作者所说:“由于通俗与摇滚这两个元流派都在进行商业化生产和市场营销,因此很难在它们之间做出区分。即使摇滚音乐家和摇滚歌迷经常拒绝承认摇滚乐是商品的,或者他们试图从某种程度上将自己定位于制造过程之上,这些都很容易就会成为一种市场营销策略。”但若以作者创造的“原真性”提法来区分这种流行音乐属于摇滚乐还是通俗音乐,那么在我看来,Michael Jackson的绝大部分音乐都具有极为明显的“原真性”,绝非流行音乐工业批量制造的那种pop音乐可比。虽然他的音乐通常不被归为“摇滚乐”的类别当中,但其音乐作品中那些经典之作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毫不逊色于那些最优秀的摇滚乐作品的。正如那些优秀的摇滚音乐家们通过音乐表达对种族主义、阶级等社会政治问题和慈善、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的关注一样,Michael Jackson许多诸如“They Don’t Care about Us”、“Man in the Mirror”、“Earth Song”就是这一类“有思想性的”音乐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作。PS2:这本书的中文版封面倒是选择了MJ那张最经典的剪影照片,作为一本介绍西方流行音乐的书,把这张照片作为封面本应是非常适合的。可惜吊诡的是,作者作为一位西方白人学者的视野偏见使得书中几乎很难找到MJ的身影。在本书中作者其实也介绍了一些黑人音乐家,对黑人音乐为西方流行音乐以及摇滚乐的成型发展所做的贡献也给予了基本还算客观的评价,但面对MJ这个成就最为巨大、曾经带来的争议也极为巨大的黑人音乐家(这本书的问世和修订应该是在MJ去世以前,自然在那些当年针对他的种种不实传闻和污蔑诽谤尚未得到真正的澄清之前),作者本应保持的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就明显有了摇摆和偏离。因为对于骨子里持白人中心主义的许多西方人士来说,MJ的成就使得他得以与公认最伟大的白人音乐家们的名字相提并论(披头士、猫王等等),甚至有超越或压过他们的可能,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正因为此在世时的MJ才会受到那些不公正的对待和攻击,去世后的MJ也依然被分析西方流行音乐的白人学者专家们近乎刻意地选择性忽视了。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参考书目就够读两天,翻与校,有问题
  •     看不下去
  •     扫了好多盲!
  •     三星半不能再多,书是好的,但拗口的翻译和糟心的排版行间距 读的我头晕……
  •     想快点读完看看有没有新东西,觉得能用的上的似乎不多
  •     好书啊!
  •     不排斥商业,不避讳政治。
  •     全台湾都在R&B,全美国都在Rap,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
  •     提纲式的引导,有例子。最棒的是附有参考文献导引,基本上覆盖了流行音乐研究的重量书籍。翻译打个80分吧
  •     朋友点名要的书,他说很满意。
  •     比较专业的书籍 还没看 应该还不错
  •     学术味和研究味太重,有些明明是简单的东西偏偏要写得很复杂难懂,降低了可读性,适合对音乐产业感兴趣的研究型读者,而不是像我这些只想长点知识的light reader
  •     完全没有封面包装上显示的那么有吸引力。然后又把人人都懂的问题说的好像只有作者自己一个人明白。读的别扭。
  •     对通俗音乐和音乐产业的简单介绍
  •     附录有点多,流行音乐就是那么回事。
  •     我又吃饱撑着买了本论文来看? 重读。2016.6
  •     读到中间渐渐觉得无趣无力. 流行音乐? 或许该叫商业歌曲更合适些. [一边看这个一边找歌听还真费力气.]
  •     对于对音乐基础和音乐历史文化都不甚了解的我,能雾里看花都佩服自己了。对于理想主义的音乐人来讲,视为神圣音乐与商业不可避免的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固然让人绝望,但“通俗音乐”的流传关乎的何止是商业。政治,性别,民族,绝无纯物。然而除开一切,对于普通听众而言,音乐带给我们最大的冲击依然是时间与情感紧密相连。仅仅这样,也就够了
  •     西方流行就是摇滚
  •     可能我没啥艺术细胞,对流行形式也掌握不多,特别是国外的那些人更加一个不认识了,so........
  •     翻译太烂。而且这种面面俱到的研究性读物枯燥无趣,八卦稀缺
  •     其实只读了序言,发现被骗了,这特么的是一本学术著作,满篇术语的书,它应该被放在图书馆,不适合我这个仅仅是感兴趣的人看
  •     全面,立体的阐释,特别好!
  •     较真追星族之必备良品……
  •     在kubrick各种溜达的时候发现的一本书,原本寄希望于作者能从学者角度分析流行经济,结果有点小失望,作为一个新西兰人,始终还是无法像美国作者那样透析地分析某个产业,,,或者也许,作者本身目的也不是这个。。
  •     翻译,还是翻译……
  •     我们最难明白的事情是如果你练习得多,那么你的进步就会快很多。我起初没有意识到在每天练习1小时和5小时之间也许有很大差别。我们经历了一个从最开始的以作为一个车库乐队为荣到后来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并想要更进一步的转变过程。
  •     我想,这本书还是比较全面的揭秘了整个流行音乐工业的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知识。比较受用,推荐给从业人员学习。
  •     书是好书,当翻译得并不好!
  •     大概是因为翻译的水平不行,这本书看得人昏昏欲睡,其实这本书整本讲解的内容都很浅显,但由于夹杂了大量引用,列举的案例都是欧美音乐人,读来不是很适应。
  •     太晦涩了,艰深到让我自读完起就放弃写乐评了
  •     一本学术专著. 翻译的太一般了,草草浏览完毕.
  •     来吧,戳个想读……
  •     音乐作为文化产业
  •     感觉没有看到想看的内容,主要关于流行音乐产业而非音乐本身。
  •     观点的大杂烩。。。
  •     散漫的结构,但好玩儿, 关键是比起来巴赫舒曼贝多芬之类,里面的麦当娜什么的我还是听过的……
  •     。。。无可卒读。
  •     覆盖范围很广的著作,基本上对与流行音乐有关各方面都有论述,但也正因为涉及面比较广,所以各个点大多都是浅尝辄止,比如在有关MTV、电影、电视一章应该提一下诸如平克弗洛伊德《迷墙》这类带有MTV性质的电影,但书中却没有相关内容。对于流行音乐的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到音乐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之中,通过音乐学的专业音乐分析以及文本研究,社会学可以更好地探求流行音乐所反映的社会事实,以及反过来流行音乐对于社会事实及社会成员的影响。
  •     翻译不太行,说得比较浅显,充其量是音乐流行史的初步了解,有点失望
  •     很难读懂啊,专业术语太多。。。感觉一直就是讲经济学和社会学之类的,有点看不下去
  •     写到后面越来越松散/好想把所有知识塞进脑袋里。
  •     我11年的课本...写的格外扯淡好么!为什么当时没有中文版!
  •     纽西兰专家教你写论文…胪列他人观点居多,摊子铺得开,故流于简略…译者被作者挽救,译名可怪者不少…编校错误常见,英文原名属于重灾区,字母讹误、遗漏再三,尤其要命的是,排英文竟然用中文标点,这是不好的。君乃不见后头附录的英文看来舒心么…
  •     想起刚读大学的时候,去找那些学院出品的关于通俗文化的研究读物,阅读起来津津有味,感觉既获得了广泛的信息又高出一般的视听观众。现在看起来,这些读物的问题是过于学院化的偏见。就跟诸多的评论员所操作的对象一样,他们毕竟不是对方。有时就会隔行如隔山,鸡同鸭讲,彼此并不理解。
  •     研究还算可以,不过读的比较仓促,当然由于涉及广泛,还是有些浅
  •     天朝的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和相关从业人员都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 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     对中国读者来说,书名应该为《摇滚的秘密》
  •     讲真,感觉这本书可读性挺差的,有一种名词解释既视感,可能是因为翻译的缘故吧
  •     一本书想要包罗流行音乐的一切现象,但显然却流于泛泛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看就行了。
  •     去南京的路上跳着读完了。。讲了点儿文化产业运作机制,问题是翻译的人好像不太懂流行乐,翻的太别扭了。。
  •     ……能不能不要跟博士论文一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