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寓意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3
ISBN:9787810680967
作者:李森
页数:183页

作者简介

《神圣的寓意:(诗经)与(圣经)比较研究》是一部对中西方文化经典《诗经》和《圣经》作比较研究的专著,其中部分内容曾作为单篇论文发表,有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有3篇被《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录。曾获云南省高校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云南民族大学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

内容概要

张立新,男,1951年生,云南祥云人。1982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年开始在高等学校任教,先后受聘于大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199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7年担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及相关研究,研究对象扩展至比较文学、中西文化比较等领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论著3部。


 神圣的寓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个民族的起源,总是从一小群人的努力开始。那群人,在长期对大自然的摸索中摸爬滚打,逐步扩大群体规模,用他们自己的理念去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寻找方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信仰与文化。信仰与文化的传承才造就了民族的经久不衰,不断繁衍。而肩负起传承这一伟大重任的,自然就是文字。在不同文化众多记录人类起源的书籍中《圣经》和《诗经》恐怕是最为经典,影响最为广泛,也是被学者们研究最多的文学经典。《神圣的寓意》一书,就从单纯解读其一的研究方法中跳脱出来,将二者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从而反映出人类本源的相同之处与不同文化分支的不同发展方向。虽然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现在看来有非常大的区别,但是在我们看到两种文化的文学经典时,我们不禁为其所拥有的众多共性所惊叹。两部作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类起源作为开篇,继而讲述“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追求”(张立新,1)。而从具体内容上看,两部作品所关注的方面是相同的:政治的进步、宗教的演变、文学上的发展、民俗的推陈出新。在比较时,作者张立新非常细致地将两部作品的共通之处抽取出来,在统一的大主题下讲述二者的不同,有助于读者的联想,也有助于读者深入地理解为何同样的出发点早就了两个民族走上不同的路途。《圣经》和《诗经》,作为人类经典为我们所知时,基本上都已被贴上“文学经典”的标签。尤其是《诗经》,人们在讲述它时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诗经》的现实主义文学气息浓厚,其中广为人知的爱情故事,都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其定义为一部文学作品。而《圣经》则是史诗特色浓厚,其中的宏大战争场面和人类元祖寻找希望之乡(promised land)的经典故事所构成的巨幅画卷,让人们被迎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笼罩。然而,这其中也有着不小的区别,有些区别甚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中也有体现。读《诗经》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描绘的故事大都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小故事,比如男女爱情、弃妇哀怨之情、农桑稼穑,农耕民族小户人家男耕女织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圣经》中犹太民族则是用大量残酷的战争场面抑或是长时间艰难跋涉的场景反射出犹太民族的血泪与苦难,而如此豪放的叙事方式则是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两个不同的民族,两种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中西方看待问题时的差异。中国人易从小处看待事件,典型的微观视角让中国人多年来养成了重视细节而非大框架的习惯,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含蓄的一面。这一点在我们现代教育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中国老师在教授课程时,更加关注的是课本中的细节和具体数字。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关注宏观的大场景,从大视角入手分析事件。西方学生从小在课堂上就接受老师引领式教育,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给他们思维方式,指明大方向,而那些细节则由感兴趣的学生自己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到《圣经》,人们自然会将其与基督教联系起来,而很少有人会在提到《诗经》时将它与宗教联系起来。细看《圣经》与《诗经》,其中的宗教色彩还是非常浓厚的。早期人类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并不知道且无法将其与科学联系起来,他们只能将其界定为“神”抑或“上帝”所为。《诗经》中就这样讲述了“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张立新,76)。据说,《诗经》中“有三十七处提及”上帝(张立新,76),这种信奉与以色列民族的“一神教”颇为相似。如今,在中国,神学的话题被提及得并不是非常频繁,让我们也无法去考证《诗经》中的“上帝”与《圣经》中的“上帝”是否为同一概念。而西方社会中,神学并没有被历史所淹没,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翻新,变得更加丰富,更加与时俱进。在如今的中国,神学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迷信,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经》中由巫到史的发展趋势;而西方,神学被扩大,影响变得更加深远。这大概也说明了世上本没有文化区别,只是在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分支。在《神圣的寓意》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谈论了《圣经》与《诗经》两本书对于西方和中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诗经》中的比兴诗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调,也指引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道路。它将思想情感和艺术美学完美结合,细细研读每一个文字,我们可以从单纯的文字中读出深意。而作者也提到“历代杰出的诗人,流传千古的名篇,很少有不靠比兴取胜的。”(张立新,171)这种委婉的风格,如今还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写作和说话的方式,可见其影响之大。而《圣经》的最大特点是将象征主义完美地应用于文字写作中。为了解释象征主义的应用,作者提到了《神曲》。《神曲》和《圣经》同样作为以神学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它们都用一些简单的人物、动物,简单的事件,来表达深层的东西。但丁就曾经提出,一切作品都可以用四种意义来解释:“一是字面意义,二是讽谕意义,三是道德意义,四十神秘意义”(但丁)。从后世西方作家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些意义的存在。《神圣的寓意》这本书,用比较文学的手法,清晰且有条理地对于《圣经》和《诗经》进行了深度解读。对于没有完整读过《圣经》和《诗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让他们同时对于这两本书有一些深层的理解。不过,其中一些专业文学术语让一般读者读来还是比较费劲的,如果不结合现今的发展状况,也会不易理解其中的某些内容。总体来说,这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引用文献:1、张立新,1999,《神圣的寓意——<诗经>与<圣经>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但丁,《神曲 飨宴篇》 卷二
  •     对于这本书有深切感受,因为它的选题集中在了两部传统文化经典上——《圣经》和《诗经》,这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通性,另一方面也是对文化形成的原因的探索。受作者启发,我也发现这两部作品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在形式上,圣经包括一部分雅歌,主要讲的内容跟诗经的风很相似,二者都是对男女之间感情的描述,读来十分优美。基于作者对于这个话题的探讨,我便想到了自己在阅读这两部作品的时候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圣经》和《诗经》作为两部经典,其中一些语言言简意赅,饱含深意。例如,经典的马太效应是这样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又比如诗经的《大雅》里,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句子,后来衍生出“投桃报李”这个词,虽然两个例子表达的意思不同,但是我发现从经典中可以挖掘一些词语或典故,这些词语往往体现了一种特定的情感,当我们现在遇到这个词或句的时候,便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情,这也是因为对经典有所了解,所以语言的应用才有温度。在这样的比较文学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的确拥有无穷的魅力,当我们读到东方的一部经典或故事,在感叹它包揽世事万象,无所不通的时候,便发现也许有与它同时代或同地位的西方经典,同样有着不平凡的视角,广阔的视野。并且两部作品互为补充或相互照应,在一种文化中能发现另一种文化的影子。举个例子,圣经中有妓女喇合帮助以色列人度过难关,因此以红绳为标记逃过一劫的故事就会让我想到黄巢起义攻城时一位老人帮助他度过难关,因此以灯笼为标记逃过一劫的故事,因此探究一些东西方文化的互通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     神圣的寓意中西方文化历来一直被人们拿来作比较,文字,语言,宗教,各类作品等等都承载了他们由来已久的文化积淀。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摸爬打滚,用自己思维与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又不断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在几千年,几百年后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信仰与文明。而文学作品就是承载这一特殊文明最直观长远的一种形式。中华名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浩瀚如星河的文学作品,他记载了各方大家对于各方的理解与传承,提到中国文学,不得不提的就是几千年前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一部被传唱了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诗经》记载了中华名族最原始的文化。而提及西方文明起源时,只有《圣经》能阐释出西方文明最神秘的一面。当中西方文明产生激烈碰撞的时候,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两个起源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经过漫长跋涉后留下的星星文化产生怎样的火花呢?《神圣的寓意》这本书,就从单纯解读其一的研究方法中跳脱出来,将二者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从而反映出人类本源的相同之处与不同文化分支的不同发展方向。一个民族的起源,总是从一小群人的努力开始。那群人,在长期对大自然的摸索中摸爬滚打,逐步扩大群体规模,用他们自己的理念去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寻找方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信仰与文化。信仰与文化的传承才造就了民族的经久不衰,不断繁衍。而肩负起传承这一伟大重任的,自然就是文字。在不同文化众多记录人类起源的书籍中《圣经》和《诗经》恐怕是最为经典,影响最为广泛,也是被学者们研究最多的文学经典。《神圣的寓意》一书,就从单纯解读其一的研究方法中跳脱出来,将二者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从而反映出人类本源的相同之处与不同文化分支的不同发展方向。 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同样作为阐释民族最原始文化的文学作品,《诗经》和《圣经》之中依旧展现着关于人类历史起源与发展的相似之处。作者从四个方面对《诗经》与《圣经》进行了比较。从作为文学作品的这两部作品来看, 《圣经》和《诗经》都是中西方文化中问“文学经典”。《诗经》的现实主义文学气息十分浓厚,从他的作品分类就可以轻易看出,其中更有许许多都广为人知的爱情名篇。而《圣经》则是史诗特色浓厚,其中的宏大战争场面和人类元祖寻找希望之乡的经典故事所构成的巨幅画卷,让人们被迎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笼罩。读《诗经》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描绘的故事大都是发生在民间普通人身上的小故事或者是诸王的故事,比如男女爱情、弃妇哀怨之情、农桑稼穑,农耕民族小户人家男耕女织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圣经》中犹太民族则是用大量残酷的战争场面抑或是长时间艰难跋涉的场景反射出犹太民族的血泪与苦难,而如此豪放的叙事方式则是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从描写的手法上来看,《诗经》常用“赋,比,兴”的三种手法就使得其作品更加的含蓄,需要读者深入的理解与体会,相比之下,《圣经》的描写手法就会更加的直观与直白。两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学手法,反映了中西方看待问题时的差异。中国人较为含蓄内敛,以小见大,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关注宏观的大场景,从大视角入手分析事件。其次不得不提的就是两部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含义。在读《诗经》的时候,人们大概很难会将它与宗教联系起来,因为中国早期并没有太多关于宗教的记载,类似于佛教道教也是后面的事情了,但是《诗经》中不是完全没有,其中就讲述了“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据说,《诗经》中“有三十七处提及”上帝,这种信奉与以色列民族的“一神教”颇为相似。但在如今的中国,神学的话题已经不是很频繁的会被提起,中国的文学依旧会更加的现实。而提到《圣经》,人们自然会将其与基督教联系起来,早期人类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并不知道且无法将其与科学联系起来,他们只能将其界定为“神”抑或“上帝”所为,并且这种神学思想,在西方社会中,并没有被历史所淹没,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翻新,变得更加丰富,更加与时俱进。这大概也说明了世上本没有文化区别,只是在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分支。    在《神圣的寓意》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谈论了《圣经》与《诗经》两本书对于西方和中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而作者也提到“历代杰出的诗人,流传千古的名篇,很少有不靠比兴取胜的。”(张立新,171)。   因为之前并没有仔细的研读过《诗经》与《圣经》这两本书,因此读起《神圣的寓意》会有些许的难度。但是这本书确实从不同的角度细致入微的分析了这两本书的异同,值得再好好研读一番。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一看就是一个硕士或者博士论文,其中感觉非常的教条,作者的基本功!! 看看老先生-周汝昌,才知道好坏的差距有多大,一个是真正在那查文献,思考,一个是不断的加入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让我写这样的文章,我觉得也没有意义,完全是应付的水平!想到了笛卡尔的科学之法
  •     无需多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