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中國」?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0199441723
作者:葛兆光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本書中討論的是什麼是「中國」,現代中國是怎樣從古代中國逐漸形成的,這個包含了眾多民族、複雜文化和龐大疆域的「中國」,在當下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研究中國歷史繞不開這些大問題,觀察現實中國也不能迴避這些大問題。最近,迅速膨脹的中國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中國與亞洲和世界,究竟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如何相處?我們要承認,現代中國已經遇到很多麻煩,比如高句麗問題、東海與釣魚島問題、南海與西沙、南沙問題、外蒙古與內蒙古問題、新疆的東突厥運動以及伊斯蘭教問題、西藏及藏傳佛教問題、中印邊界問題、台灣問題,甚至還有可能死灰復燃的琉球問題等等。
當我們討論「中國」時,也不可避免會涉及「亞洲」的鄰居,比如日本和韓國,甚至涉及到西方世界。生活在這樣一個互相聯繫又互相依賴的世界裡,我們希望反思歷史所帶來的理性,可以讓我們抑制情感驅動的民族主義立場,在同一個世界中彼此尊重。
這本小書中討論這些關係到你、我、他的大問題。本書從「歷史」出發,不僅通過歷史知識認識自我,而且通過歷史知識與周邊鄰居形成一些共識。

书籍目录

http://www.oupchina.com.hk/at/2014/pdf/03_content.pdf
http://www.oupchina.com.hk/at/2014/pdf/03_preview.pdf

内容概要

葛兆光,1950年生於上海,1984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教授。歷任揚州師範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並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美國哈佛燕京學社、普林斯頓大學等校任客座教授及訪問學者。2009年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選為第一屆Princeton Global Scholar。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唐詩選注》、《中國思想史》(兩卷本)、《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正續編、《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宅茲中國》、《想像異域》等。


 何為「中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葛兆光《何為中國》前言後記2014-04-11轉自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1435603/這本小書中想討論的是這樣一些問題,即什麼是「中國」,現代中國是怎樣從古代中國逐漸形成的,這個包含了眾多民族、複雜文化和龐大疆域的「中國」,在當下面臨着什麼樣的問題?為了討論這些問題,我必須同時討論以下幾個有關「中國」的關鍵詞,即「世界觀」、「國境」、「民族」、「歷史」、「周邊」和「現實」。簡單地說就是:第一,古代中國的「天下觀」是否轉化或者如何才能轉化為現代中國的「世界觀」?這涉及當下中國如何看待傳統朝貢秩序,面對現代國際秩序。第二,傳統中國的「疆域」是否可以形成或者如何轉化為現代中國的「國境」,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反思如今有關「領土」問題發生的種種爭論。第三,近代以來,中國為何在「從天下到萬國」的同時,總是試圖「納四裔入中華」,建構一個龐大的中國和中華民族?這可以讓我們理解,為什麼現代中國人仍然有「大中華」的觀念,也可以讓我們理解,為什麼面對中國民族史的時候,很多學者不由自主要使用「漢化」或者「涵化」的概念;第四,現在我們所說的「中國文化」,究竟是如何從歷史中逐漸形成的,這可以讓我們反思,今天所謂「中國文化」究竟應該是單數的還是複數的?第五,近世以來,「周邊」尤其是東亞諸國的彼此信任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東亞各國何以漸行漸遠?這可以讓我們重新理解近世東亞變動中的國際關係。第六,我將從文化衝突的角度看,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究竟是否能夠成為一種理性力量,導致國際和平和地區穩定?以上這些問題,雖然都是在討論「中國」,但事實上,當我們討論「中國」時,也不可避免會涉及「亞洲」的鄰居,比如日本和韓國(也包括朝鮮、越南等等),甚至涉及到西方世界。生活在這樣一個互相聯繫又互相依賴的世界裏,我們希望反思歷史所帶來的理性,可以讓我們抑制情感驅動的民族主義立場,在同一個世界中相敬如賓,彼此尊重。希望我能夠與讀者一起,在這本小書中討論這些關係到你、我、他的大問題。當然,必須說明的是,作為一個歷史學者,我的這些討論總是習慣性地從「歷史」出發,因為我希望我能夠做到「導論」裏所說的,「不僅通過歷史知識認識自我,而且通過歷史知識與周邊鄰居形成一些共識」。二○一三年十二月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這是在日本的辻康吾先生以及北京的陳冠中先生等很多朋友的鼓勵下,才編成的一本小書。這本小書的日文版《中國再考——疆域、民族、文化》於二○一四年二月由日本著名的岩波書店出版,收入「岩波現代文庫」,我在這裏要特別感謝辻康吾先生和岩波書店。而本書中文版,則由陳冠中先生建議,交給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和日文版比較起來,中文版做了較大的增補和修改,特別是補寫了「民族:納『四裔』入『中華』」一章。我希望通過這本小書,與讀者分享的是,一個中國學者如何理解「中國」、「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也希望讀者了解,一個中國學者如何理性地分析中國與周邊的現實。我承認,各個國家的學者在面對歷史與現實的時候,都不免有民族立場和文化感情,不過,一個學者之所以可以被稱為學者,就是因為他在立場和感情之外,還有迴溯歷史的知識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收錄在這裏的導論以及六章,原本是在不同場合的演講或報告,一部分內容,已經見於我在二○一一年出版的《宅兹中國》一書。不過,為了全書更加系統,更加簡明,在收入本書的時候,我做了很多修訂,不僅增補了一些資料,而且有意識地讓各章能夠互相呼應,使它更像一部事先內容結構經過設計的小書。需要說明的是:「導論」是根據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 Korea Academic Research Council (Seoul) 舉辦的 A Series of Special Lectures b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上的演講稿改編的,原題就是「歷史、文化與政治:有關「中國」的歷史形成與認同困境」。第一章「世界觀:從古代中國的『天下』到現代世界的『萬國』」是我在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古代中國文化」課上的講稿,也曾經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系演講過,原曾收入《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台北:三民書局,二○○五)。第二章「國境:有關『中國』疆域的討論」是我在中國深圳參加《南方都市報》組織的一次座談會的演講大綱,後來發表在二○○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的《南方週末》。這次做了較大的修訂和增補。第三章「民族:納『四裔』入『中華』」,是二○一三年我在向岩波書店交出書稿之後才補寫的,並未發表,計劃將在二○一四年二月香港中文大學「丘鎮英學術講座」上宣讀。第四章「歷史:從長時段看中國文化」也是根據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 Korea Academic Research Council (Seoul) 舉辦的 A Series of Special Lectures b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上的演講稿修改而成的,原題是「疊加的、凝固的與斷續的——從歷史看中國文化」。第五章「周邊:十六、十七世紀以來中國、朝鮮與日本的彼此認識」是綜合了我在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二○○七)、日本關西大學(二○○八)、泰國曼谷「亞洲未來論壇」(二○一三)的幾次演講綜合而成的。第六章「現實:中西文化差異會導致衝突嗎?」是二○一二年十一月,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和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聯合在北京「兩岸人文對話」上發言的文稿,至今未曾發表,當然在那次發言之後,我對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增補和修訂。最後,我要特別感謝余英時先生為本書的中文版題寫了書名。從二○○九年以來的四年裏,我每年都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一個半月的訪問教授,而在這四年中,讓我覺得最愉快的事情,就是能和余英時先生和陳淑平先生經常見面聊天,在這些海闊天空的閒聊中,我得到了相當多的啟迪,余先生退休之後,雖然隱居於林下,卻仍如老子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能和余先生有那麼多的交談,也許,就是古人說的「緣份」罷。二○一三年歲末於上海牛津大學出版社是牛津大學的一個部門。在全球出版,推動牛津大學在研究、學術和教育領域進一步實現其臻於卓越的目標。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 a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It furthers the University’s objective of excellence in research, scholarship,and education by publishing worldwide. Oxford is a registered trade mark of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 the UK and in certain other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Limited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原是演讲稿,很好看,但不是很深入。
  •     葛兆光教授對這些年民族主義越發膨脹的中國保持了足夠的警醒
  •     很具啟發性,推薦!這書把今日中國面對的問題上溯至秦漢,很有意思,但避重就輕地略去了49以來驚天動地的變化,終令論述出現難以接駁的斷層,可惜。
  •     澳门逛街途中在一家书店中发现,果断带回家。观点很旗帜鲜明,“中国”这个概念可能到现在尚且是模糊的。
  •     完全可以当做人类学读物来读,对中国文化、国家、民族问题等的研究都有不同的程度的启发
  •     重新认识历史上的“中国”
  •     此书和《想象异域》可以看做对《宅兹中国》的通俗版宏观概括和具体阐发,本书多大论断,《想象》多具体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章对现实的讨论,可以看到大师是很关怀乌七八糟的当代党国思想界的……
  •     拜读
  •     拎了几条粗线,比较适合给年轻人拓展史观或是junior schlar寻找点安全感
  •     受到不少启发,也产生很多疑惑
  •     这本书客观的解释了三个我一直以来迷惑的问题,第一,是什么是自古以来中国的领土。在我浅显的历史观里,我们这个国家在历朝历代的领土边界或大或小,或外或内,很有可能在一个朝代属于我国,在下一个朝代就被外族占据。而这本书中提出的“纳四裔入中华”的观点,准确解释了中国历史对周边的动态包容。第二,是政治的历史观,就像顾颉刚先生说的那样,在升平时代,学者不妨为学问而学问,但在国势陵夷,跼天蹐地的时代,却只能所学务求实用,而此实用,对中国学者来说,就是用学术捍卫主权。第三,谁是汉族文化真正的继承。以往读到韩国、日本为某个中华文化遗产申遗,我总是嗤之以鼻,但随着中华的多民族融合,尤其是清朝的五族共和后,究竟在明朝以前与中华交往更多的朝鲜、日本更具有文化继承性还是我们,值得深思。2016年9月17日
  •     读的第一本葛兆光先生的书。思路清晰,语言平实,文章不长,简单易懂。个别地方有病句,应该是编辑上的问题。
  •     跳了。比如天下观,为什么张骞、佛教是机遇,利玛窦就是冲击?区别在哪,影响范围,都没界定,推演和资料都不足以论断。类似例子不少。但视野很开阔,日文英文中文学术资料丰沛。
  •     从书中重新审视古代中国的概念、意义、与东亚邻国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然而,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中国,其面积、意义、影响都远远大于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
  •     解決了我午夜夢迴之際的幾點疑惑....
  •     拖拖拉拉终于借着不想写论文的懒散劲看完了。
  •     好读,简单明了,将近年的写作进行了一些概括和深化。每次读葛兆光,都觉得海里是否应该请他去讲课,给民族气焰降降温。又读一遍结论,葛兆光的注释令人赞叹!
  •     已经有许倬云了,再来个葛兆光就太挤了
  •     尺度更大,意思更显,较宅兹中国简略,不过关于东亚分道扬镳的理路说得更清晰。
  •     可能要比《宅兹中国》更加清楚表达出他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葛老的思考和思想挣扎。在很多层面上,我也有过类似的担忧。可是,汉族中国的中心区域很早就很清晰,这又如何?虽然承认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复数性,却仍然以汉族中国为中国的唯一承载体,这样的取向仍然不足以理解、解释和解决当前中国的民族边疆问题。我们的比较眼光不能只局限于东北亚,或者是简单化的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体系,而应当是俄罗斯、奥斯曼、莫卧儿这些跟复数“中国”更加接近的帝国。说句狂妄的话,葛老已经是他这一代最有国际眼光的学者了,尚且如此。这样的研究,我想,可能得要下一代具有国际眼光和相关学科训练的学人来进行了。
  •     自己买的第一本港台书
  •     更深入的探讨了中国的文化民族和疆域问题,有些部分要多看几遍才可理解。
  •     纳四夷入中华部分尚可一览
  •     承接了《宅兹中国》的话题,继续探讨着《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的内容,因为大多文章是讲稿整理而成,所以比较浅显易懂,但缺点就是有些地方缺乏材料支撑。葛兆光老师透过中国历史纵论“中国”问题确实令人佩服,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透过地方研究去探讨“何为中国”的方法。李欧梵老师曾跟我讲过这样一句话,“与其说中国是一个中心明确而边缘模糊的国家,不妨说他是一个边缘模糊而中心明确的国家”。这两个词位置互换,其研究的侧重点亦显得不同,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我也认同李欧梵老师的观点,寻找中国,不仅应当从整体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知识人的认同找起,更应该从边缘地方的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认同、地方与国家的互动之中寻找认同之源。(当然朝鲜与中国的文化关系亦可由此法而入)
  •     万年不看竖排书,真的是好不习惯
  •     感觉阐述并不深刻……
  •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常识“,解释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于形形色色的亢奋派和神棍而言,是一计解毒剂。
  •     葛老师一贯的风格,其实“何为中国”这个主题,可以衍生为一门学科,涵盖的知识太多太杂了。本来是一个看似非常清楚的问题,其实真正探究起来,确着实经不起推敲。或许是因为现在学科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包括所有社会科学、乃至文学、历史这样的学科,其实都是建立在西方自己的历史和发展进展中,当我们现在要用他们那一套现成的东西作为解释框架的来反观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文化的时候,发现其实有很多别扭的地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