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少儿 > > 黎明

出版社:南海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9787544239660
作者:(美)乌利·舒利瓦茨
页数:32页

一本可以列入经典的绘本,所以必须批判一下彭懿写的导读

现在绘本市场越来越讲究,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书,都会加一个小册子导读本,告诉大家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这本书是请一位貌似颇有名气的儿童文学作家彭懿写的(他还是这本书的翻译呢!)。怀着求知的心情看了几段,艾玛呀!这写的是啥呀!马上给我扔掉了。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还是把它(导读本)捡回来看了两遍。彭懿的导读是从每个画面的大小开始讲解的,但是!他完全没有说明画面的大小说明了什么意义,因此就变成这样的:第一个画面:一个稍长的椭圆形,横亘在画面的中央……第二个画面:长椭圆形变长变大了,比上一页大了将近两倍……第四个画面:画面不再是一个长椭圆形了,它变圆了……第七个画面:也是一个跨页的画面,但比上一个跨页的画面要小了一圈……第九个画面:画面又变回了第六个画面的大小…………我想说,你真是够了好吗!你当我们瞎么?画面是大是小我们不会看么?你倒是说说为啥要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呢?最雷人的是关于最后一个画面的描述:(在倒数第二个画面中,画面第一次充满了整个页面。)最后一个页面,是一幅单页图。看似多余,实则不然。(看到这里,我很期待地想到底有什么玄机呢)……到上面一个跨页就戛然而止,不是更好吗?不好……整个趋于平静的结尾,与这本图书的节奏和情绪——它的视觉代码更为一致。喂喂喂!能不能说人话呀!?什么叫和视觉代码一致啊!?我猜他说的是,既然这本书前面都是有留白的画面,最后开始来个留白的吧,保持一致嘛,哈哈哈……是吧?你真逗啊。唉,既然批评了这么多,肯定有人说,你行你上啊!没办法,我来说说我是怎么理解这本书每个画面的大小变化的吧。没看过书的同学肯定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有这本的书同学可以仔细比对。这本书除了倒数第二个画面,说有画面都是留出一圈空白,只在白纸的中心绘制。相信不用说你也知道,这些横椭圆(个别竖椭圆)代表是“视野”。留白的地方就是视野之外,视野不及的地方,因此也可以理解为“留黑”。为什么有的画面视野大,有的画面视野小呢?这里我们要引进一个摄影的概念:进光量。不过你不用懂摄影也没关系。一句话,光微弱,画面就小,光变亮,画面就大。也就是说,作者用画面的大小来向高速我们黎明之前光线的变化。让我们细细来看。从第一张道第三张画面,椭圆的视野逐渐变大,暗示环境光线一点一点增强,这是黎明的前奏。第四张画面是对一颗树的聚焦,我们看到画面变成了略长的椭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变化。人的自然视野是横椭圆的,但这幅画面是略长的,说明这里包含了一个抬头看的动作。试想一下,看到一棵高高的树,我们往树顶看去,自然会看到更多的天空,这时的进光量自然比平视状态更大了。这本书还有一个长的画面,是第十幅画,蝙蝠在天空飞过的画面。蝙蝠飞得更高一些,因此抬头的动作幅度会更大一些,因此这幅图又比第四幅更长一些。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号,似乎这本书的每个画面的尺寸都是作者精心考虑,有迹可循的。接着看第五幅。既然天越来越亮,为什么第五张老人和孙子在树下睡觉的画面,反而比第四张缩小了呢?因为树叶阻挡了光亮,树下自然比湖边要暗一些。第六张是一幅视野豁然开朗的跨页图,月亮朗照在整个湖面上,加上水面反光,进光量一下子变大了。此后的画面,只要是表现整个湖面的,都会采用跨版的尺寸。第七和第八幅也是跨版,但比第六幅小了一圈。因为这两幅是第六幅的倒影,水中反射的光亮,当然比整体的光亮要暗淡一些。第九幅画面表现水面上升起了雾气,因为不再是倒影,所以视野恢复了和第六幅同样的大小。看到这里,我已经对作者对绘画语言的细致运用十分佩服了。之后几张画面是对黎明到来前的动物和人的描写,视野尺寸遵循了我们说的“进光量”原则:老人和孩子去湖边汲水的时候视野较大,回到树下整理铺盖的时候视野缩小(树下比较暗,再提醒一次),把小船推入湖中的时候视野又舒展开了。于是,那一刻就要来了,我们等待了那么久,就是为了这个瞬间。太阳跳出来了!黎明!就在这光亮如镜的湖面上,黎明骤然降临。一瞬间,天地万物的每一个缝隙里都好像被新的阳光充满,没有一丝黑暗的角落,没有一个地方不不被穿透。所以,这一页的每一个边角都被色彩和光线填满,进光量达到极限大!。这就是伟大的黎明,每天一次的奇迹!最后一页,视野又恢复了有留白的样子,只是颜色还是那么明亮。这幅画面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绝非彭懿说的保持一致性。是的,我们从“进光量”原则来想一想就明白了。太阳升起后,晨雾中的光线呈现一片柔和的散射,地上出现了光,也出现了影子。太阳跳升的一刻,那种光华万丈的景象,仅有一瞬间!最后的画面告诉我们,那个灿烂瞬间稍纵即逝,天地又一次沉浸在清晨恬静的喜悦中。我想,每一个亲身等待过黎明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个瞬间给人的感动。因其不永恒,故而打动人。如果缺少了最后的画面,会让人误解黎明之后天一直是大亮的,不仅对自然界的事实刻画不准确,这个一过性瞬间的价值也打了折扣。不过,似乎彭懿对这个自然现象一无所知。他在文章的最后说:让我们去看一次真正的黎明吧!唉,建议他亲自去看看吧。以上的文字,仅仅通过视野和进光量一个切入点来讨论这本绘本,而实际上这本书的色彩、笔触、构图、故事设计等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黎明》的作者对自然非常熟悉,而且能用非常精准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这种精准的程度,在我为数不多的阅读经验中可以说无出其右。《黎明》确实是一本非常耐读的绘本,很推荐。建议大家吧导读本扔掉,用自己的感觉来吟味自然与艺术。

逐页展示的美好世界

渔翁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以上是柳宗元的诗,以下是美国一画家画的绘本链接(链接是小图,不可和印刷品相比,原作哪更精彩了就),用水彩表现的光的世界,那么安静令人神往,画面的场景调度堪比大师级别的导演。如果能买到还是不要看下面的链接了,慢慢翻看这本书,就如同逐页展示的美好世界。每翻一页都幸福的期待着下一页(看过网页链接就没有这个效果了。)http://www.readinglife.com/givingtree/BOOKS/lm/gtlm_01.asp

天开始明亮的过程

如果你想在一片纷扰中获得些微静谧,如果你对人生感到绝望和哀戚,如果你的回忆不断涌向脑海无处安放,如果今晚,你有额外的好心情仰望星空,那么,我要郑重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美国凯迪克奖得主乌利·舒利瓦茨的绘本《黎明》。我是在蒲蒲兰绘本馆里读到它的,躁热的初秋,许多孩子席地而坐,捧着书本贪婪地看。我一眼便发现了它,朴素的封面,两个简单的字,黎明,让它在那些精美童书浓郁的色彩海洋里显得另类而暗淡。尤为吸引我的是,这本引进的美国绘本,却有着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画面的主色调由黑白灰构成,团团墨迹,皴染勾勒,仿佛它不是出自高鼻蓝眼之手,而是一位白衣飘飘的古代隐士挥袖画就。我猜得没错,作者的灵感确实来自于中国的唐诗,柳宗元的《渔翁》,很有意境的一首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黑暗过后,天亮之前,烟消日出,山水顿绿。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我喜欢这个过程,让人目眩的光芒,犹如黑暗,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空才会破晓。破晓的,不仅是黎明,太阳,只是一颗最亮的晨星。唐诗字字如金,而舒利瓦茨同样没有浪费半星笔墨,全书只有22页,配图文字可以说少得可怜。譬如第一页,画面中央一个稍长的椭圆形,既模糊又朦胧,它代表着黎明前的黑暗。下方只有一个单词:Quiet。万籁俱寂的夜。我们置身于无边的黑暗,茫然辨不清方向。  接下来的每一页,画面递进式地明亮起来,从悄悄的一线光,到树叶与湖岸的缝隙间的微光,到一轮明月映照下的湖光山色,到荡漾的流波中芦苇模糊的倒影,忽然之间,湖水的颜色由灰蓝转为亮绿,月亮碎了,微风吹来,水面漾出圈圈涟漪。这个时候,一只蝙蝠出现在画面里,预示着,破晓时刻即将来临。蝙蝠来了,青蛙来了,鸟儿在树上不停啼鸣,刚才还裹在毯子中熟睡的老人和孙子,升起了篝火,他们把岸边的小船推进湖里,向着湖心慢慢划去。随着小船渐渐驶出画面,山影,水波,天空,都一点点明亮起来,欸乃一声山水绿,仿佛是一瞬之间,浓而亮的大片绿色晕染了一整页,它让你的瞳孔也不自觉缩小,沉寂了一晚上,等待了一晚上,终于,等到太阳升起,万物复苏,光明重现。那艘小船变成一个黑点,消失在画面中央,复归平静。阅读绘本是一次令人心动的旅程,回味悠长……很可惜,我贫乏的语言无法再现它的神奇魅力,没有亲眼看过的人无法体会。美国《父母杂志》这样评价它:色彩和光线是如此真实,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增强而缩小,是一次精准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之旅。在日本古语里,把黄昏时段称为“逢魔时间”,因为傍晚是日夜一线之差,是人的时间和魔的时间的交界处。其实这个说法用于黎明更适合,由夜而晨,半明半昧,恍如一梦。天地都融合在一起,有若我们黯淡的前景,挣扎不出,新仇旧恨新欢旧爱,齐齐涌上心头。然而,恰是那由暗及明的过程最动人,黑暗化作黎明时,往往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一如我们的人生。前景灿烂,目标明确,表情开朗,一道强光直射,固然快乐得意。有时一段微暗的辰光,微暗的境地,让你自亢奋中静下来,好好思考,省悟,休息,却原来,所有的失意,都不过是暂时的微暗。天,始终会亮的。


 黎明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