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一样思考》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9-30
ISBN:9787200113212
作者:徐铭谦
页数:283页

《像山一样思考》的笔记-第1页 - 简体序

那些年,山教给我的事

  接到北京出版社的邀请,有机会能在大陆出版《像山一样思考:寻找梦幻步道的旅程》(繁体版原书名:《地图上最美的问号:寻找梦幻步道的旅程》,再版书名:《我在阿巴拉契亚山径: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和更多读者分享自然教给我的事,真是值得开心。
  原本想得很简单,不过就是繁体转换成简体,顶多只是两岸译法与语法的调整而已,但在与编辑反复讨论过程中,我才了解有些字词没办法直接转译。例如作为本书关键词的“步道”,原来在大陆没有“专供人行山走路的小径”的专有名词;也许较接近的说法是“山路”,但山路也可通车,而铺面也可能是硬化道路;部分地方有“游步道”的说法,但又太过强调外来者观光旅游的因素。
同时,推广上也存在着难题:一个华人去什么阿巴拉契亚山脉健行,当修护步道的志愿者,又不只是登山冒险,且难以被归类为自助游记,另外还有大量的文化观察;书名用美国环境伦理大师利奥波德的名言为题,显示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普书,但里面介绍了一些修护步道的工法,又好像是建筑景观科系的工具书,不仅难以上架,对大陆读者来说也似有层隔阂,读者群实难界定。
因此,我想借用东方禅学思想中的“见山三部曲”,来诠释本书的思索阶段,搭配摘录的古代遍历中国的旅行家徐霞客游记片段为楔子,也当作给读者阅读此书的一些脉络与前导。
见山是山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1610年徐霞客《游黄山日记》
探险、旅行的内在冲动,是人们出走、进入、攀登一座又一座山的原初梦想,这样的经验古今中外皆然。
徐霞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过两万六千里。而本书中介绍的美、加国际阿巴拉契亚山径全程行者们前仆后继,徒步 5550公里完成挑战自我的壮举,好莱坞影星劳勃·瑞福还将此主题搬上大荧幕,读者不妨把阅读本书当作一趟阿巴拉契亚山脉游,沿途展读风土民情与历史文化。郁郁葱葱的山貌随着林相在季节变化着容颜,阴晴雨雪,人在风景中心情转变。
旅人游览的主题是群山(阿巴拉契亚山脉是美国东岸南北山脊线的总称,包含高矮不同的山头),而脚下的山路只是无关轻重的过程,顾名思义就是通往山区的路,在地图上就是一条线,在古籍游记中是由里程与地名组合而成,无须细节。
见山不是山
按,此则南北二盘,但名称之同耳,发源非一山之水。北盘自可渡河而东,始南合亦资孔、火烧铺之水,则火烧铺非北盘之源也。南盘自交水发源,南渡越州,始合明月所之水,则明月所非南盘之源也。乃《一统志》北盘舍杨林,南盘舍交水,而取东南支分者为源,则南北源一山之误,宜订正者一。
—1638年徐霞客《盘江考》
入山时带着一个问题,尝试追寻答案,就跟推理小说一样,每找到一个暂时的答案,只会引出更多的线索与更大的疑问。
对徐霞客而言,他的行走环绕着“探江河发源、寻三大龙脉”的线索,以地理博物学的角度校正典籍的道听途说。对利奥波德来说,从看到亲手猎杀的老狼眼睛里凶狠的绿火渐渐熄灭,了解了某种只有狼跟山知道的东西:“就像鹿群活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之中,山也活在对鹿的极度恐惧之中。而或许山的惧怕有更充分的理由,因为一只公鹿被狼杀死了,两三年后便会有另一只公鹿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过多的鹿摧毁的山,可能几十年也无法恢复原貌。”
而我弯身拿起一头是种下生命的锄头、一头是夺去植物生命的斧头的工具,沉重地要修护脚底下的土径,既要使之不积水泥泞,又要尽可能减少伤害树根和土里栖息的生物,在人的需求与自然整体的稳定之间,寻求一个可以被山接受的尺度与做法。既真正借由敲击认识这座山的地质组成,也借此探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实作中思辨、寻找能让人在不伤害环境生态的前提下亲近自然的途径。
见山仍是山
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
—1618年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后》
走过崇山峻岭,经历发掘、探究、怀疑、批判、辩证的历程,再回头来以全新的观点与实践,看进眼前的山、脚底下的山径。
到美国之后我又陆续走访过许多国家,参与各地的实作。原理或有相类,但每个住在山里的人群,都发展出因应环境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步道工法具体而微地呈现各地的文化与场所精神,而那正是最能吸引旅人到访的特色。每座山都教会我不同的细节,工程不只关乎自然生态,也关乎深远的历史、文化乃至制度脉络。
而手作步道的发展之路,走得比我当初想象的更远。经过“台湾千里步道协会”伙伴们合作努力,协助相关步道主管机关,结合大专院校、社区大学、专业规划设计者、环境与文史NGO(Non-govem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等团队,发展出可以替代水泥硬化道路的方案。
大陆也有丰富的古道工法的历史,华北、华南、西南和西北因为地理条件不同,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善用环境,一斧一凿亲手做出来的每条古道,都呈现不同的样貌,凝结成各地环境与文化的珍贵资产。
我也想追随徐霞客的足迹。过去这几年里,我考察过北京的京西古道和八达岭野长城古道、浙江宁海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云南高黎贡山的南丝绸古路与部分的茶马古道,还有四川具有民族色彩的转山路线。我还做过这些古道的自然动植物生态、历史人文、地质气候与步道工法的调查,这些步道本身工法就呈现极大的不同,也是文化资产的特色所在。
例如京西古道上的“蹄窝”地景,人为踩踏加上石材特性与水蚀的壶穴痕迹,而在“香道”上则因应人与轿子进香有石阶、石板铺设,其中发现在斜坡上有“山坡陡峭处,每隔一米,栽立石一排,防止石头松动滑落”的规律;宁海登山健身步道,在元代宁海县丞就记载当地工法特色“行山云作路,垒石海为田”,当地古镇民家与田埂都以打石砌造,古道、古桥也是如此,在斜坡处以立砌小石增加摩擦力的方式解决水的冲刷与路滑问题;由于高黎贡山的火山岩特性,山脚下江苴古镇街道石板的铺设,以卵石砌边、石板镶心,镶心石板一尺来宽、二三尺长,方便老弱妇孺行走,既不破坏地下生态,这些镶砌的石缝间,还可以渗下多余的雨水。
世界各地的步道虽然说着不同的山的语言,但在跨文化、跨地域的经验中却存在许多高度的共通性。比如在英国南威尔士,日本冲绳,中国浙江宁海、四川丹巴中路与台湾屏东旧达来排湾族部落都有类似的立砌小石铺面与石墙造屋。这些地方的地质多岩石 (虽然岩性质地成因各异),而气候也都相似地受到海洋、季风的影响。
一地步道的历史、文化、气候、水文、环境、生态与制度细节,反映出当地的独一无二,也体现了人与万物相互联结的整体平衡关系。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但愿明日与青山常在
游历大陆的古道探索之旅当然还不在本书的范围内,但在步道勘查现场时,随意就能与动辄以百年为单位的古道、古桥、古建筑和古镇相遇,借由研读石块的堆叠规律、来往人马、车辙在石块上遗留的痕迹,仿如能与古人、匠师的心灵跨时空对话,是相当快意的经验。
在我心目中,长城、丝路与京杭大运河都是地图上几乎最长距离、见证贸易与文明交流的路径,这期间刚好遇上“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一带一路”政策推动,这些文化资产受到重视,但我也看到一些“全面翻新”的“古迹”,心中不免有点儿失落,能让我印证徐霞客游记场景的地方越来越少,而能够发掘保存的古道的相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少,传统工法逐渐被大量水泥硬化道路与栈道平台设施取代,甚至周遭的山林地景、古镇小区也一概被开发,变得更加景区化、商圈化、同质化。
台湾走过类似的道路,但已逐渐悟得:若以水泥为文明的表征,反而失去了宝贵的特色,也终于开始尝试从当地山村找回故事,运用在地材料,结合自地古老智慧,因地制宜修护形貌各异各具特色的行走山路;透过反思,逐步进入“水泥步道零成长,天然步道零损失”,以及手作步道的阶段,从某种程度也可说是“见山三部曲”的历程。透过本书的出版,希望邀请大陆的读者们,不论你是“驴友”、自助游爱好者,还是关心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朋友,与此专业相关或无关的从业人员,都欢迎你和我一起走一趟追寻梦幻步道、“像山一样思考”的旅程,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书有机会出简体版,要感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认可,感谢北京自然之友的穿针引线,感谢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老师特别撰文推荐。此外,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出版集团退休老编辑丁宁老师的热血义务帮助。该书简体版的筹备与制作耗时近两年,精益求精,在此期间,我有幸与大陆的环保团体、户外团体一起探索步道及民间古道的调查与规划活动,彼此切磋、学习,共同推动步道运动的发展。也在这段时间,大陆正在开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国家公园等规划,步道的重要日益受到关注,期待能有机会透过文字与更多朋友结缘,或许书中的某段故事与读者产生联结与对话。我也期待,能借此重新审视熟悉的步道环境,带着好奇的眼光展开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之旅。


 像山一样思考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