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来了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24
ISBN:9787564085582
作者:朱艳婷,丁当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微信的出现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一次极大变革。资深互联网从业人士,从理论层面对微信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对比同类产品,揭密你所不知道的微信成功法则,富于启发性。
同时,本书重点对微信的商业化、平台化、营销、发展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度剖析。其中,对微信商业化的思考与总结尤具前瞻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实用性、可操作性微信营销手段的分析。
编辑推荐
1、目前为止市面上最好的微信解读版本,从专业角度解读微信设计逻辑和需求分析!
2、用微信从懂微信开始,呈现微信背后的人性诉求,探知移动互联时代微信凭什么赢!
3、麻辣解读,轻松幽默,用移动互联网视角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4、其实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从读懂微信开始!

内容概要

朱艳婷:高级软件工程师,资深互联网产品总监,先后在千橡、开心网等公司任职,有丰富的互联网产品管理经验和独特的互联网产品理解。
丁当:高级营销顾问,曾在腾讯、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公司任职,为近百家单位做过互联网专题演讲。


 微信来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因为看到书名,所以决定看看。现在都说什么微信微商的,这本书2014年1月出版,离现在一年多,可微信客户端本身也在不断的升级,不断更新迭代。时代瞬息间变化,指尖下的流年不经意在社交网络间刷走了,社交网络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每天诸位从网络中获取生活动态,在公众号里关注喜欢的事物以微信为例子,讲述互联网发展未来及运营的手段。对我而言,还可以学到关于运营的一些方法。首先是由微信窥欲望中的人,需求就像是猫要吃鱼,狗要吃肉。需求是人的物质需要和情感诉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说,人只有在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后,才会去考虑安全、情感归属的需要,才会有得到尊重和认可,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被认可,被尊重,被记住,这种需求推动者商品社会发展。而张小龙说,产品经理要懂得抓住用户的”贪、嗔、痴“,培养客户的粘性就是让他们产生满足欲望的需求。所以说现在的商业策略真是把心理学玩坏了。一个社交产品最重要的是它的互动性,沟通能够满足心理需求的表达,而且也能够让人受到关注,而这样的网络社交平台,将时间,空间,距离都大大拉近,帮助人们省时省力,所以这也是互联网社交软件的优势所在。其次是微信的成功法则。一个是站在时代的风口上,此时的互联网已经手机互联网时代,移动APP的大浪潮在涌向人类,微信抓住了这个时机。微信其实也是从国外的设计软件借鉴而来,但加入了自己的创新理念,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即分享隐私(只有朋友圈的人才可以看到,或者可以决定是否对其朋友圈的人观看),去繁从简的功能,将产品的特性放大突出,切合消费者需求,也让他拥有更多铁粉丝。而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发语音微信,方便快捷,比起让不知道打字拼音手写也麻烦的客户而言,是一种很实在的通讯工具,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发出,也不必担心如同打电话一样影响到对方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和交友方式,微信还是有其优点,性能好,有Wifi的地方就可以免费上网聊天,比起发短信打电话也简单轻松实惠。语音可以随时随地聊天,不用担心对方的时间安排,要是对方忙碌,也还可以在忙碌之后给你回复。现在的微信还可以在朋友圈发语音,比发图文还快捷,只是不同声音有可能会听起来会有不同感受······空闲打发碎片化时间时可以查阅公众号,查看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或者轻松一下。我想这更是现在人喜欢微信的原因。常说微信是颠覆性的创新,不只是微信,互联网市场变化巨大,每个领域更新迭代也很快,所以产品的创新,升级,用户反馈后再更新等开发行为都要快速敏捷,找准方向。过年期间微信的抢红包抢变了大江南北的每个角落,就算抢到1毛钱都能让人乐呵一整天,因为是抢来的·····在产品运营这一方面,明确的推广目标,微信不难有客户。开放初期就在QQ空间上做推广,而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留住了客户,将好口碑积累起来。“微信从基础设施、迭代架构、容错方面都做到了可靠稳定;同时开发人员重视反馈,赢得口碑。微信小步快跑的迭代机制,能及时实现改进升级,同时盯紧市场变化和竞争性产品,不断调整产品的方向和节奏,给用户他们最想要的。”性能数据(程序的崩溃点,运行效率)是腾讯在数据运营上极看重的,因为优秀的技术是支撑优秀用户体验的基础。在营销上,通过免费在互联网上积累大量用户基础,“人气和流量”恰恰是盈利的基础,比如360的免费杀毒软件。互联网的销售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通过几乎免费产品,大部分人享受了免费的优惠待遇,而一部分人(或会员)则通过付费获得更好的服务,付费的收益补偿了免费的支出。除了免费营销,还有网络的话题营销,与电视节目的互动营销,通过赞助商提供赞助,与消费者产生有效互动,公众不仅得到了释放和表达自我的需求,比起被动的硬性广告,不仅打动了消费者的芳心,商家还从中获利。服务用之即来,挥之即走(戴志康语),营销的重点不再是你吆喝几声好酒就有人来买,而是它想买好酒而且还是它想要的好酒。现代的科技再神奇惊叹,在云端遨游,其实都离不开最初的方向,为人服务。如果产品不符合人性需求,也自然不会有人称为产品。未来能让人深刻的产品或物体,一定是最简洁有力的,就好比二维码一样方便简单。
  •     如果2011年1月前,某款APP能基于用户手机通讯录数据,设计引爆点,建立移动互联网社交信息平台,我们那只可爱的企鹅应该早已跌落互联网神坛。只不过这个世界没有如果......1、做产品时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研究产品逻辑。现代的科技再神奇惊叹,在云端遨游,其实都离不开最初的方向,为人服务。2、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从别人的产品里,你无法深刻理解需求;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需求不来自调研、分析、讨论,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才是关键。3、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产品结构是骨骼,不可多变和复杂;创作从骨骼开始,而不是先造肌肉。4、小步快跑的迭代机制,能及时实现改进升级,同时盯紧市场变化和竞争性产品,不断调整产品的方向和节奏,给用户他们最想要的(大部分的新功能是可以砍掉的)。5、性能数据(程序的崩溃点,运行效率)在数据运营上是需要极看重的,因为优秀的技术是支撑优秀用户体验的基础。6、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7、如果产品不符合人性需求,也自然不会有人称为产品。未来能让人深刻的产品或物体,一定是最简洁有力的。......微信因腾讯而成功,腾讯因微信而卓越。
  •     (本文写作于2015年年初)第一次听到微信是在大一的时候,2012年。当时新买了手机,姐姐说你下个微信吧,那样子就可以语音,跟电话一样。那时候的微信还是个新鲜物,身边的朋友都尚未开始使用,好友列表里的只有家人。未曾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那个绿色的对话标志几乎出现在每一部只能手机和其他的移动设备中,如我爸爸、妈妈这样子至今没有学会电脑鼠标移动的农民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微信号,虽然很少使用,但是却也是经常会通过朋友圈关注我和姐姐的动态。1973年发明的手机在这个世界存在的还不算太久,但是经过这四十多年的发展变迁,特别是近十年间,手机变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患上了一种叫做手机焦虑症的病:没把手机带在身上会焦虑,没有wifi会焦虑,手机电量低于20%会焦虑……手机无时不刻地牵绊着我们,我们担心离开手机大家就找不到我们,离开手机我们就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人都是有控制欲的,而手机可以让我们将自己的控制欲发挥到极致。微信就是在这种人人都在逐渐被手机捆绑的情况下产生的。自从乔布斯再度创造了手机,智能手机一下子引领了社会风潮。在10年前,没人可以想象有一天键盘会成为手机屏幕内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可以依靠着手机来完成,但是在今天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神话,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只是看我们有没有想到。2010年,雷军创造了米聊,这是国内在Instant Massage(后面简称IM)方面的首次尝试,而在这一个多月之后,腾讯就推出了微信。比起小米的米聊,腾讯的微信无疑是一个富二代,qq丰富的用户资源是它强有力的靠山。果然,如今小米的米聊已经没落,日韩的LINE已经封禁,国内出现了微信一家独大的局面。微信的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它是腾讯公司的产品,在《微信来了》一书中,作者以崇拜以及赞赏的口吻描述了腾讯张小龙和他的团队在微信的研发改良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微信究竟能走多远尚未可知,但在当前的发展来看,微信无疑是成功的。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与微博快不同,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一天只能推送一次,也有两次的,但是极少;服务号甚至降低为一个月四次的推送频率。对于推送次数的限制,实际上是一种克制。外界干扰不限任何媒介,它借助一切手段向每个人灌输信息,而这些信息里往往夹藏私货。在如今信息渗透力超强的年代,外界的干扰就如窗外的大风,裹挟着无数碎片化的信息,扑向每个人,将千里之外的小颗粒抛给我们,拿走的却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空间,让眼前的色彩斑斓蒙上灰色的尘埃。微信公众平台的克制精简信息的同时,对于公众平台的经营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商家在公众平台上的推广还是媒体的报道都经过了细心的雕琢与打磨,“内容为王”再度成为了营销的重要策略。但是同样,及时比不过微博、丰富比不过App,数据容易占据手机内存的微信公众平台究竟能够走多远还尚未可知。微信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软件,正如它的宣传语“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一样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滴滴打车、京东、大众点评、美丽说等知名的网站合作,开通微信支付功能,屏蔽支付宝、淘宝等竞争对手,利用2015年春节要红包发红包等方式,成功将部分的支付宝用户引流到微信支付平台上,可见马化腾此次野心不小,旨在将微信打造成一个以IM为主体,囊括生活各方面需求的综合平台。微信的这一变革是一个勇敢的尝试,除了是对阿里巴巴的挑战外,与阿里巴巴极具商务的性质不同,微信更多的是注重生活,与人们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中除了“住”尚未囊括外,其他皆以进驻,但是始终围绕着IM展开,IM是主体,其他的服务都依赖着IM功能庞大的使用人群。微信所倡导的就是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在未来这将成为生活的主流。生活可以在手机上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跨越了空间的同时,生活也不再被局限。支付宝与各个银行都已经开通了网络支付水电费等的快捷通道,如今微信在此市场上妄想分得一块蛋糕所仰仗的就是它背后强大的用户群,但是马云远比马化腾想得多,除去在国际平台上上市外,新的“刷脸”支付方式旨在为残疾人群服务,而它主打的口号叫做“Smile to Pay”——习惯了对着电脑屏幕以及各种电子屏幕的我们重拾起微笑,极富有人文关怀的色彩。支付宝对市场的占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电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购物时若没有准备充足的现金但又无法刷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支付宝来支付——这是对“场景”的抢占。阿里巴巴商学院的裘博士说:“谁在场景中占了先机,谁就能胜利。”显然在这场战役中阿里巴巴已经占上风了。电子商务玩得风生水起之时,新媒体相对于商业来说前路还是一片迷茫,许多人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还仅仅局限于平台层次,但是新媒体并不仅仅是一个平台,还包括了在这个平台上生产的内容以及生产的方式。网络有自己的媒体生态环境,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我们不应该以传统的思维来看待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析,而是创新。电子商务能够创造出“场景”来完成交易达到货币流通的目的,那么媒体可不可以呢?如果我们地铁的门不再是简单的图形,而是一个二维码,如果扫一扫你可以知道城市文化,地铁的路线,可以设置下站自动提醒功能,可以通过电子支付来购买电子报刊呢?如果沿街有那么一个广告牌的位置作为电子书报亭,有定向的wifi(就像连上了stu,我们如果没有账号和密码上不了外网一样),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下载“电子书报亭”的App,然后在里面选取购买报刊杂志,搜索路径呢?当然这些都是美好的愿景,在报纸杂志无法提供独特的内容,读者没有版权意识,不知道尊重写作者的劳动成果,依旧觉得免费是理所当然的情况下,这一切都只是美好的幻境而已。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许多的技术需要克服,责任需要明确,在中国党管媒体之下,媒体如今尚且只能依靠房地产来维持,国外的媒体产业又有谁愿意去建立这样的电子书报亭来服务呢?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我们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推荐公众号那几十页直接把整本书折价了。整本书体系比较零散。
  •     有些书怎么就这么容易被出版啊
  •     移动互联网巅峰之作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性的研究,对社交本质的理解,对高度的坚持。。。
  •     没什么实际内容,作者好象对腾讯比较崇拜,是软文吗
  •     写微信的书,这本算是比较到位的,可惜书名起得失败了
  •     没看完,通过微信分析了很多微信之外的客户需求问题。
  •     一般,我以为讲的是微信的盈利模式,其实微信讲的很少,多是普遍的道理。
  •     不仅仅是一本宣传微信的软文集合,作者从微信说开去,讲到了需求、人性、运营等各个方面。读起来很顺畅,但终了还是觉得内容太浅,收获不大。可能需要读者对微信有更多的思考,在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想法进行碰撞。
  •     实际内容就170页,后面都是推荐公众号的~
  •     一般吧,内容没太多深度,也没太多新东西
  •     学到了一些观点。但是最后推荐了好多微信号但却不附上二维码,也太不web2.0思维了。
  •     从这本书里我得到了微信凭什么赢的答案,所以还是谢谢作者。
  •     内容很白话 比较容易读懂 也能对初涉互联网的读者有一定启发
  •     快速读完 还是有收获
  •     围绕着微信展开,期间穿插了facebook、苹果、淘宝、豆瓣、天涯等的分析,虽然内容充实,但是却没有多少的干货,很多时候作者更是将微信当做一个完美的产品去膜拜,将张小龙的话奉为圣经,希望在其中不仅仅能够指出微信做了哪方面的努力,更能够指出微信的不足以及它不被部分人群喜欢的原因。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