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集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4
ISBN:9787534364402
作者:沈从文
页数:237页

作者简介

《湘行散记》,一组晶莹透亮的素朴文字,一种自然天成的散文典型。
沈从文当年远别新婚妻子,返乡途中写出大量家信,画了许多速写,靠这些素材创作出散记。幸存至今的部分信和画,编成《湘行书简》,首次与《湘行散记》合集献给读者。
当年湖南远非太平盛世,长沙刚打过仗。在常德等地,作者见到悬赏捉拿毛泽东、朱德的启示,他回到凤凰的几天,百里外铜仁正在打仗,湘西王陈渠珍调来三千援兵集结凤凰,随即投入这场厮杀。作者在书简中故意用轻松笔调写情写景,安慰远方亲人。而在散记里,细心的读者当可看出更多的东西。

书籍目录

引子张兆和致沈从文 之一张兆和致沈从文 之二张兆和致沈从文 之三沈从文致张兆和在桃源小船上的信泊曾家河水手们泊兴隆街河街想象忆麻阳船过柳林岔泊缆子湾今天只写两张第三张过梢子铺长潭夜泊鸭窠围第八张梦无凭据鸭窠围的梦鸭窠围清晨歪了一下滩上挣扎泊杨家岨潭中夜渔横石和九溪历史是一条河离辰州上行虎雏印象到泸溪泸溪黄昏天明号音到凤凰感慨之至辰州下行再到柳林岔过新田湾重抵桃源尾声沈从文致沈云六湘行散记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老伴虎雏再遇记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滕回生堂的今昔

编辑推荐

《湘行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

前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不少喜爱文学的读者迷上了契诃夫,这跟平明出版社接连推出27册汝龙翻译的《契诃夫小说选集》直接有关。那时我家至少有三个契诃夫迷:做文学编辑的母亲、哥哥和我。谈论哪篇小说怎么怎么好,是不倦的话题。已经退出文坛改了行的父亲不参与,只有时微笑着对外人说:“家里有三个契诃夫的群众。”汝龙译的这套选集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对作品的精选;第二是选进一些契诃夫的书信、札记,别人对他的回忆、评论等,分编到不同集子里,这些文字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是汝龙先生锦上添花的贡献。

内容概要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与沈从文先生在国内的默默无闻相反,沈先生在国外名声鹊起,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章节摘录

到凤凰我昨天下午三点到了家中,天气很好,故一切皆觉得好。母亲好了些,但瘦得很。我来了,大家当然十分快乐。我不能发电告你,就因为这地方只能收电,无法发电。到了家中接到你四个信,家中人因为不见我来,十分希奇,故看了信。看了信方知道我业已回来,你瞧,多古怪。到辰州发的电,却反而比人缓到一些。你寄来的相业已见到,很不坏,四人在冰上照的,你似乎比谁都好。我这几天可不能为你写长长的信了,你明白这是无空暇时间的原因。我已见过了老上司,且同时见到了一些朋友。我在街上打了一转,印象是地方小了许多。街太小,人可太多了。走到街上去时,我真有点惊讶。我写这信时是在火炉边的,弟弟在身边,母亲在床上。


 湘行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第一次见着张兆和这个名字,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两册《沈从文小说选》的编后语里。结集时是八一年,沈先生尚在世。编者末了交代一句:“本选集的编选,得到沈从文先生和夫人张兆和先生的同意。”我一下来了兴致——我对会被称作先生的女性真的是天生好感,比如杨绛,比如张兆和。那以后年岁渐长,读的书也多了些。沈张二人的故事在脑中日益清晰丰满起来时,却似终于读完一部伤感的小说,一颗心如进入丰沛雨季,变得如何也拧不干的潮湿。沈从文一篇不算顶出名的文章《主妇》里面,这样形容过女主人公:“他觉得她温柔甜蜜,聪明而朴素。”而我第一次见着张兆和的相片,思绪便被一下子被拽回这句话去——穿旗袍,鹅蛋脸,有浅浅笑容,眉目喜人。再回过头看文章的发表日期,是婚后没两年的1936。我不敢说这一定是对兆和的写生,但萦绕在沈从文心头的女子模样,张兆和是最贴切无疑的。二人是极具小说效果的师生恋,或是说沈从文先生单恋更为恰当。怨不得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当年的兆和是十足十的风云人物,中国公学的校花“黑牡丹”,仰慕者成群。据说兆和曾将所收到的情信编为“青蛙一号”“青蛙二号”……直编到十几号去,实在可爱得紧。彼时胡适不介意沈从文与大学老师身份不太匹配的学历,请他到中国公学教书。第一节课,沈从文因紧张而大脑空白,竟在讲台上呆站了好几分钟,最后在黑板上写: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头注视着他的学生里面,就有来国文系旁听的英语系学生张兆和。张兆和是合肥张家的三小姐。有本书很红过一阵子,叫做《合肥四姊妹》,讲的就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姊妹四个。张武龄给四个女儿起的名字也很讲究,元、允、兆、充,是希望这四姊妹能“两条腿走路”,做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张家的雄厚家底和开明风气给四位小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成就了他们各自迥异独特的个性。从有记载的关于兆和的文字,包括《合肥四姊妹》的描述来看,早年兆和是个有些男孩子气的姑娘,短发、肤色黑,在姐妹中样貌不算清秀,性格倒是突出的固执。对于这点,求爱遭拒的沈从文在得知兆和与胡适见面并向胡适诉苦后又给兆和写信,承认自己的“顽固”,也尊重兆和的“顽固”,还说两个人都寸步不让也不是坏事。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不知道从哪一节课起,沈老师恋上了旁听的学生张兆和。三十多岁的作家羞涩又大胆,情信一封封寄与兆和,内容直称对方为自己的女神,将自己放在极卑微的位置。“我还要说,你那个奴隶,为了他自己,为了别人起见,也努力想脱离羁绊过。当然这事作不到,因为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为了使你感到窘迫,使你觉得负疚,我以为很不好。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同另外一些人要好,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却愿意自己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所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的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三三,我求你,以后许可我作我要作的事,凡是我要向你说什么时,你都能当我是一个比较愚蠢还并不讨厌的人,让我有一种机会,说出一些有奴性的卑屈的话,这点点是你容易办到的。你莫想,每一次我说到‘我爱你’时你就觉得受窘,你也不说‘我偏不爱你’,作为抗拒别人对你的倾心。你那打算是小孩子的打算,到事实上却毫无用处的。……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读了你的。”“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可兆和这样一个现实而理智的女孩,怎会喜欢一个在情书中全无自尊、甘为奴隶的人呢?说兆和对沈从文一点儿兴趣没有也是不公正的。毕竟,去听他的课,说明这位名噪一时的作家对爱好文学的兆和还是有吸引力,但仅局限在师长、文人的身份。单纯的沈从文无暇顾及兆和的冷淡,他沉浸在自己一手写出的爱情世界。除了写情书,他甚至要寻短见。这些举动自然在学校里引来纷纷议论。兆和不堪其扰,唯有带着一摞信件去见校长胡适。胡适显然没有会意,直夸沈是天才,“崇拜密斯张倒是真崇拜到了极点”,一心想撮合两人。兆和好容易才表明心迹:自己不爱沈从文,并由于害怕沈将误解延续,连朋友也不想与他做。胡适便沉默了。兆和在日记中写道:“我没有觉得自己和有名的学者谈了一席话,就出来了。”这又是一例对兆和性格的佐证——与胡适谈话后非但没因他的说情改变对沈从文的看法,还在心中将这位“有名的学者”的分数也一并降低了。之后胡适写信给沈从文:“我的观察是,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 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 同时将信的副本寄给兆和。也实在可惜了胡适劝导关怀两人的一片心——兆和对胡适给沈从文的信颇不以为然,而沈从文呢?已然走进爱情的巷子,回不了头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句子,掉转一个性别,就变成极贴切的对苦恋兆和的沈从文的形容:孩童一般只管交付一颗心去,不问值得不值得。时间啪嗒啪嗒走过去,沈先生的情信照样殷勤地追逐着兆和,从上海写到青岛,姿态也慢慢平和好看。没了开始那份奋不顾身,多出来的是理性与端然。“我希望我能学做一个男子,爱你却不再来麻烦你,我爱你一天总是要认真生活一天,也极力免除你不安的一天。为着这个世界上有我永远倾心的人在,我一定要努力切实做个人的。”没有女人的心是全然冷漠的,而沈从文的信又写得那样好——张家五弟寰和曾回忆,一位看过“沈二哥”与“三姐”的情书的朋友这样说:“这个情书才叫真正的情书,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好的情书。”兆和见沈从文不再寻死觅活,改用一种更体面的方式守护一份无望的爱,大概也渐渐生出许多怜爱来。她“会记着世界上有一个人,他为了我把生活的均衡失去,他为了我,舍弃安定的生活而去在伤心中刻苦着自己。”如此一晃便是四年。1932年夏,毕业的兆和回到苏州家中。其时在青岛教书的沈从文如何也忍受不了思念之苦,取道上海,去苏州张家为这段情做个了断。于是在苏州九如巷三号,一位灰长衫戴眼镜的男访客紧张地扣响大门,闻声而出的允和却带来坏消息:三妹不在家。“站在太阳下,沈从文感到些许的尴尬,我抱歉地说道:沈先生,三妹到图书馆看书去了,一会儿回来,请进来屋里坐。沈从文听到这样的答复,表现出不知所措的样子,吞吞吐吐的说出三个字:我走吧。这话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对他自己说。沈从文结结巴巴的留下了自己所住旅馆的地址,便转过身,低头走了,他沿着墙,在半条有太阳的街上走着,灰色长衫的影子在墙上移动。”(张允和《张家旧事》)沈从文为难得很,既不愿进门,又不愿就这样遗憾地离开。好在允和机灵,要来沈从文旅馆的的地址,待兆和回来后,教她去回访老师,连说辞也设计好:“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请你来玩玩!”兆和老老实实地去了,将姐姐的话一字不落背出来,两人一起回了张家。沈从文当然有备而来:一大包书,包括英译本的精装小说及一些俄国作家的作品集。书托巴金选购,另有精美的长嘴鸟书夹一对。为这些礼物,他甚至卖了一本书的版权。兆和也很有分寸,仅留下屠格捏夫的《父与子》、《猎人笔记》与书夹一对。至此,沈从文与兆和的关系可算是迈出一大步。家人并不干涉儿女婚姻,而兆和呢,因为“他的信写的太好了”,许下一颗芳心。沈从文曾与张武龄先生说:让乡下人喝一杯甜酒吧!婚事得到父亲的应允后,允和拍电报给沈从文,只一个字“允”,是内容又是落款。此时的兆和已十分为沈从文着想,怕他看不明白,又拍了一封。“乡下人,喝杯甜酒吧!”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宣布结婚。婚后四个月,沈母生病,沈从文独自上路奔赴家乡,一路给兆和的信,成了这一本湘行集。他写信,拍照,画画,他要他的三三知道他每一步的旅途、每一刻的心情。而兆和也热烈地回应了他:“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 再之后,是局势动荡,分离,沈从文与漂亮的文艺女青年高青子的纠缠。再再后,就是郭沫若批判沈从文“桃红色文艺”“反动”,沈从文因为“不懂政治”搁笔不再创作小说,在博物馆里对着冰冷的文物消耗着余生。张兆和与沈从文的爱情,更多被归类为日久生情。但更像是一种长久的磨合与妥协。兆和爱上的或许只是信纸上的沈从文,或许只是需要一个信徒长久坚定的信仰与赞美。而之于沈从文,兆和“如一个光明,照耀到我的生命里。”他一生热衷收藏,古玩、漆器、宋明旧纸,最得意的收藏却一定是三三。“一个女人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而诗人自己却老去了。”他穷尽一生去欣赏一个女人,如读一首长诗,那么虔诚。他们都老了的时候,“沈二哥说:‘莫走,二姐,你看!’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对我说,‘这是三姐(他也尊称我三妹为‘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我说‘我能看看吗?’沈二哥把信放下来。又像给我又像不给我,把信放在胸前温一下,并没有给我,又把信塞在口袋里,这手抓紧了信再也不出来了。我想,我真傻,怎么看人家的情书呢,我正望着他好笑。忽然沈二哥说:‘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说着就吸溜吸溜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我站在那儿倒有点手足无措了。”(张允和《从第一封信到底一封信》)老头儿沈从文的眼泪,与他曾经的情话一样动人: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当时光流去,世事消散,当尘的归尘,土归土。留下来的,不过是一段东方爱情故事。
  •     《湘行书简》,是思念。思念那个“正当好年龄的人“《湘行散记》,是怀念。怀念那片养育他的湘西。那思念, 太浓烈了些;那怀念, 却如美酒般的醇。思念的那个人,总觉得有些许疏离。怀念的那些人,确是如此的生动。《散记》中那些人的一辈子,不是卑微,他们的生活,才配一个大写的“人”。最后一页的地图,仔细的看。多想,一叶扁舟,顺着沈从文当年的足迹,从桃源到浦市,溯辰河而上。一边看着两岸的景色,一边看着《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然后去到凤凰,去看看那令他魂牵梦绕的湘西。一定是个很棒的旅行计划。不过,如沈从文般,一个人,也太寂寞了些。
  •     现在的人,没法像徐霞客那样真正地“走”天涯,也没法像李白那样仗剑而行,上山下河,出蜀入京,连像沈从文那样乘一小船逆沅水而上,都是无法成行了。而今出蜀,朝霞里出门,晚霞时便可至金陵与沪上,这本《湘行集》,也是在沪渝高铁上读完的。要说朝发夕至,不论是屈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还是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都比不上如今贴切,可漫游的风韵情怀,到底是不如古人的。沅水路上,有屈子,“乘舲船余上沅兮”“沅有沚兮澧有兰”,有陶渊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亦有弄潮水手和多情妓女,露水姻缘与徘徊情痴。身处那个年代,早已不能“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旧世界和新世界相互碰撞,像屈原和渔父在对话。“淈其泥而扬其波”也好,“独清”“独醒”也好,都在这条长河里了。“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的石头和砂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我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另一时代另一群人在这地面上相斫相杀的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多知道一些要知道的事情。但这条河流,却告给了我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哀乐!小小灰色的渔船,船舷船顶站满了黑色沉默的鱼鹰,向下游缓缓划去了。石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这些东西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更比其他世界上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这本《湘行集》里,沈从文的哀乐,一半落在沅水的人情风物中,一半落在新婚别离的张兆和身上。湘行书简,既是水上漂流的散文,也是鸿信遥寄的情书。沈从文把船上的苦闷思念寄回去,把沅水的一切写下来,画下来,照下来寄回去,恨不得盘算起日子把自己也囫囵寄回去。要说沈的款款情深,就是把他见的,想的,一切,都呈给张兆和。沈从文诠释了,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看到美景会想起她,吃到美食会想起她,在路上会想起她,在梦里也会想起她。——沈从文《湘行集》http://jessfree.diandian.com/post/2014-08-11/40062476141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爱很爱沈从文的书和字。
  •     书信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文体。看他们的信,那相对的直接的表露,想到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读这些文章,也能让人心里变得软软的。不要抽象的理论,预设的真理,哪怕是同样来自激情的信条,只是纯粹的体验,不论是景致的美丽,天气的严寒还有行船的危险;也不论是船夫的野话,吊脚楼的韵事,便是那艰难,粗野,生,甚至是死,都承载着这样一份真的生命的质感。不知道那些理论,我们的理性究竟在生命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不知道像这样的所谓的所得,感悟,能溶多少在生命里面。也许还是很重要的吧?但“我有点担心,地方一切虽没有什么变动。我或者变得太多了一点”——会不会迷失在这些远远的虚空中,把那真的性情丢了呢? “提起这件事,是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想一个长年身在城市里住下,以读读《楚辞》就‘神往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书中得来终是浅。 便是历史,有人说这是在这个国度里比一时的政治理论还要重要的决定了我们现在生活状态的东西,也要在人能够切身地体会到了才觉得真正的存在。它不是存在于教科书或者史籍之中,即便是博物馆,也只能给你一个远远的,突兀的映像。真的历史,在野外,在那没有修饰的生活中。
  •     kindle版排版太差了,望更新
  •     散文写得比小说好看,情书写得比散文好看!
  •     一本图文并茂的情书集。他叫她三三,她叫他二哥,情意绵绵,温暖朴实。沈是一位耐心的、充满灵性的人。冬日的雨天读,最适合不过。
  •     正因有了沈从文的湘西,中国现代文学多了点灵气,少了点贫瘠。
  •     心甘情愿成为沈先生门下的走狗。
  •     很想走一遭湘西。冬日船行,在桃源深处,感受当地人的质朴粗野勇敢耐劳。那是屈子的湘西,靖节的湘西,一九三四年的湘西。如今或已完全走了样,去定是不如不去。
  •     把书简和散记放编在一起真是好,散记里有张兆和的影子,而书简里满满都是张。文人的爱情,就拿沈从文那句有名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真是浪漫又饱含着温柔的情意
  •     宽宏的旅途,细碎的时光。他在水上,边飘边梦。
  •     乱世归家路,与妻的总是轻松深情,与己的是什么呢?
  •     处处透露真性情。
  •     柔软的要渗出水来。一路远行,伴着水浪,伴着摇橹人的歌声,给心上人的书信竟然能写得如此美妙!看过这本,就不再觉得那句“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最美,而是最质朴的那几句“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得轻轻的叹息。我幸福的很,有了你,我什么都不缺少了。”
  •     去年终于去了你的故乡.....可是......那些感觉流失
  •     写信强人,一小时一封,二哥真可爱。
  •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在原先《湘行散记》的基础上,添加了作为成书素材的书信。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本,更使读者亲近了沈从文先生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爱情)。
  •     朴素却溢于言表的感情
  •     看了想去。。。想乘着晃晃的小船想沈先生的三三。记得以前看沈先生的短篇小说,除了“边城”,最喜欢的就是一篇叫“三三”的,却不知沈先生的爱人就是三三。果真,文人便是痴人,沈先生是,钱先生也是。
  •     “你这个三三”
  •     当今时代的人再也难觅那时的浪漫,沈从文的书信展示那个年代的情趣。并将湘西的美写的如此生动而令人神往。
  •     淡淡的文字,满满的情感.一直想去凤凰看一看.
  •     情书.给家乡,爱人,和自己.
  •     历史与人事,是这本书一直想表达的主题。后部分的《湘行散记》似乎才是重点,而《湘行书简》则展现了一个立体感性的沈从文,细心的话可以发现,书简里有很多内容都是把散记中迸发的灵感与爱人道来分享,而沿途所记莫不让人想起《边城》。作者一路乘船上行,摘录所见所闻,常感叹所行之河流即是历史,所遇之平民即是知识。湘西的土地滋养着他也滋养着一路上的人,耳朵的行者,听来的故事,十六年前的景象与眼前所见时常交错,又喟叹光阴已逝然而历史的重复却不曾改变。也时常感动于这些微小人物的生活形态,这水路仿佛一条潺潺流动的纽带,连结着水手、妇人、成衣人,连结着水中岸上每一位为了生存挣扎着的鲜活生命,每一位都是一本当地风物考。纵然是贫穷粗鄙却也动人,纵然是无耻野话却也动听,一切皆因它来源于生活,真实而温暖。
  •     最近有点受不了这种有些细有些腻的表达方式了,一星给沈先生的长衫,两星给湘西的美丽景色……
  •     书信部分惊讶于二哥对三三的奔放爱恋,散记部分见识从文对湘西的深情厚意。而在那个遍是学习西方,追逐城市文明的年代,沈从文用他那支不算如椽的墨笔记录和彰显了对乡土中国人与景的沉重爱恋。
  •     断续读了几本沈从文的散文小说,最爱的还是边城和这一本。
  •     其实不是那么有耐心读这样的散文……却很美=)
  •     做这个修改的时候这本书看到倒数几篇 竟然被其中一篇忽然感动到几欲落泪 真想好好写篇书评 但又真不想写 好你个沈从文
  •     他的好自不必多言。对他的评价,我始终保留自己的意见。
  •     因为听一人说过,觉得沈从文给张兆和的情书可以甩王小波两条街,带着好奇我就找来看了,也许与我今天状态有关,又或许是沈从文温水的语言让我没有状态。并看不下去,我觉得要说爱情,还是更欣赏王小波的热烈。
  •     前半部太好了,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东西了
  •     湘水从文 别样边城
  •     130820 读了大半年了,在火车上拿起的时候锦还说咦你不是好早就在看这个。还是觉得太美啦,谦卑敏感,知道那些笑和泪!
  •     娓娓道来
  •     又找出《湘行书简》来看,读着读着心就变得如同那水一样柔软,不由做了很多联想,关于自己。1933年9月9日他与张兆和完婚,82年后的这天偏就让我遇到了同样的人么?!只盼望未来没有“高青子”这样的中间人存在…
  •     你只看看我的信,就知道我们离开后,我的心如何还在你身边。
  •     这时节我软弱的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关于情书 一直是沈从文
  •     他的简单与朴实没有造作!真实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技巧,这种技巧叫真实感受与描写叫真善美!
  •     其实还没有读完,其实对自己竟然会喜欢这样的书信体散文而意外,让我说什么好,为了这本书一定要从水路去趟凤凰,越快越好.
  •     如果爱到窒息 最好还是不爱
  •     沈先生真是一个心灵清澈,天真可爱的人。那些动人的情话大概只有热恋的人才不会觉得甜蜜过了头。我们的爱是否需要一种营造才会更浓烈呢?对于湘西世界的描写,文字很细又很重,生活的意义某种程度也许是种认真努力的态度吧,永远对自然赋予的一切负责任。尽管有着些许深层的不可言说的悲哀,也因着这份忠实而隐去,只是这样纯粹。
  •     冒着一股亮晶晶的水汽,满是清新和自然的味道。那个年代,同时拥有这么份闲适和清醒实为难得啊。
  •     沈从文对自己的家乡实在太爱恋,笔下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美好!
  •     看的泪都流了,“三三”“二哥”“你的心”,沈从文怎一个大师了得啊。从书信中可以读到暖暖的暧昧,关于读书写作的见解,有湘水细流的安静,有下滩时的激动,有从前年少眼中“属于自己世界”的回忆,也有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慨叹。真的洗涤心灵的水一般的言语。
  •     书前半部分是沈从文写给妻子的书信,叫《湘行书简》,后半部分是沈从文写的散文叫《湘行散记》。前部分的基调是“老婆,我好想你啊,真希望你在我身边!”后半部分才是“老家,我好想你啊,真希望你回到从前!“但其实,两部分写的事件提炼起来差不多。文中的湘西让我记住的关键词是”大烟、船夫、大兵、娼妓、战火".,不美好。还有他画的速写,果然不能为湘西增色半分。
  •     这样都能写作 小情调
  •     写写水写写人写写情,不是什么流水一样的文字我都看得进去的,沈从文的确有特别之处。
  •     温暖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