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现历史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9-7
ISBN:9787101001235
作者:[美] 柯文
页数:228页

书籍目录

中文版前言
译者代序
前 言
序言
第一章“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
第二章 超越“传统与近代”
第三章 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
第四章 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
注释
作者姓名汉译表


 在中国发现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是该到了系统清理“西方汉学”的谱系的时候了。柯文所谓“中国中心观”其实是美国开始从战略上将中国置于考虑的中心,而不是中国在全球史的地图上的位置发生了什么改变。如果说美国历史大大短于中国历史,美国从中国发现“历史”岂不可笑?美国有历史吗?只有“当代史”这种东西。
  •     还是比较认真的看了这本书,感觉还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在审视中国近代那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将之归于西方的冲击,或者说是侵略.可是任何变化最终都是通由事物自身来展示的.我们在理解历史的时候,能够站在内在的视角观察可能更能有接近真实的体会.
  •     一本系统反思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书,作者在批评了冲击—回应模式、现代化模式和帝国主义模式之后,提出应该改变这三种模式所共有的缺陷,就是西方中心观的中国史研究,而应该采取中国中心观。换言之,从“局外人”的视角向“局内人”转变。先放下中国中心观的具体观点不谈,说一说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对“历史真实”的阐述。按照作者的观点,“真实的历史”仿佛某种渴望而不可及的终极目标,我们只能力争无限接近,很难真正看到历史的真实。而在史家这里,对历史材料的选取又往往受到其理论框架和视角的限制,将能够强化证明自己理论框架的材料视作“重要的”,而其他的材料则往往被忽视;在自己所采取的视角之内的材料被突显,那些处于“盲区”的材料被掩盖。这不是史家的道德问题,而是人的天性使然。这里想起李康老师课上最爱用的那个图示:每个人作为历史的观察者和参与者,都有自己的一个历史轨迹,而对这大量轨迹的一个横截面就是一个历史图景的呈现。那么看起来,不同史家由于观点和视角的不同,截取横截面的方式也就不同,因之也就出现了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图景的展示。然后说说中国中心观。中国中心观不是简单的将视角拉回中国,那样无非是回到了传统社会“天朝上国”的角度。中国中心观包含四个新的取向:用“局内人”的视角理解中国历史;从空间上将中国分成不同地域研究;从社会结构上将中国分成不同阶层研究;主张多学科交叉。其实都是些很朴素的道理,但是在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被忽视了。甚至中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也采取西方中心的观点,这与官方意识形态有关,过于强调帝国主义的入侵,仿佛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全部灾难都是由于帝国主义造成的。一旦强调起内部因素,未免有替帝国主义翻案的嫌疑。然而强调帝国主义的人,往往也要说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言下颇有一丝惋惜之意,似乎觉得西方不入侵,中国也就产生了自己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观点距离中国中心观只有一步之遥,却最终没有跨出这一步,他们没有看到中国社会自生的变革因素并非简单的被西方入侵所扼杀。当然,西方中心观根源上是西方文化霸权地位造成的,仿佛世界各地的历史直到被西方征服后才变得有意义。而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继而美国霸权在70年代以后的衰落,西方世界自身也在反省西方中心观的误区。而在这之前,至少文化人类学家们已经开始了有意义的反思。说到底,中国中心观的新历史观也只是人类学家所提倡的多元共存格局中的一元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柯文的书写理论也不至于特别枯燥,比杜赞奇好点,中国中心观还是很有用的
  •     我觉得最后一章最后一段写得最好
  •     研究范式的转换
  •     冲击-回应模式的症结在于,将中西相遇后中国内部的变化,完全归结为中国对西方的反应,而事实上有时那些变化只是出于对传统一向关注的问题的重新重视所致;传统与近代的二分法将中国传统永远描述成停滞不前的模样,纵使史家如列文森,也未能跳脱出维多利亚时代以降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西方导致了中国近代化,且这种近代化的重要性无可质疑;帝国主义入侵模式实际上亦把西方看成致使中国变化的唯一关键人,陷入了把西方同时视作中国变化的阻碍与根源的两难境地。为了打破三种惯常的模式,应当以中国内部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历史事件的重要与否;弃置近代化理论整套术语;将中国横向分解为区域,纵向分解为几个阶层,方便地方和下层历史的研究;统合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及理论。历史的关注重点转向中国内部前后情况的不同,由是方能创造“真正”的中国历史。
  •     重看此书,外加《中层理论》,已然凌乱了——也许XX中心论,确实如秦晖所言,就是个子虚乌有的靶子、稻草人?
  •     无论是翻译还是内容,都不错。
  •     有点工具书的味道了.
  •     本科时候老师介绍过,现在研二看一了遍,信息量很大,并且很多话都会是一代代美国教育背景的史学家需要理解的,不会过期。
  •     准备复试的时候,老师把这本书借给我看。它的核心观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问题时应持中国中心观,但是它的大部分边幅是在总结三种西方流行的历史观——冲击-反应理论、近代化理论、“两条道路”。虽然没有对复试产生直接的帮助,但是还是受益匪浅。
  •     A conscientious critic of the so-called "outsider's history", 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presumptions and stereotypes, who, however, failed to provide a clear answer to the question that he raised.
  •     进入美国汉学史的路径。
  •     不错,应该看
  •     评人?
  •     古今中西,错综复杂
  •     他们的反思未必是我们的反思……
  •     写了这本书的书评~
  •     “冲击-回应”模式不还是某一年的高考题嘛。所以我想知道真正的因素到底在哪一方。为外国友人的较劲儿感动。为自己的水平惭愧。
  •     方法论启迪。
  •     华罗庚云,数缺形时难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诚斯言哉
  •     课程论文要写读书笔记,选择了这本书。海外汉学的“中国中心主义”观点,说是反对费正清的“影响-反应”模式,但是本质上一样是从西方学者的立场角度来审度中国历史。当然,相当有见解,值得一看是必须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