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五卷 歷史的變局》书评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9881756251
作者:钱庠理
页数:538页

许久前在个人space里评点过这套共和国史

如下:1,金观涛主编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香港中文大学)。这套书也许仍是近年来最值得注目的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进展。金观涛的序说得很清楚了,并把全书和大多数缺少“史的品质”的人民共和国史写作做了区隔。得向这个浩大工程致敬。当然,各卷作者不同,风格,水平都有差异。我主要 看的是关于六七十年代的几卷。问题的关键不是它们大多仍然延续了以“党中央”为中心的历史视角(虽然它们更多地是中立地把党作为一个对象物),其实我到觉得,任何想研究“当代中国”的人,党史应是基本功(比如说,一个治现当代文学的,如果对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构成的变化过程没有个基本印象,那就有点说不过去;就如同洪子诚举得例子,不知道袁水拍从左翼诗人到文化部部长的党内经历和职务升迁,如果研究这个诗人?)。真正的问题是两个:a,部分作者缺少历史叙事学的自觉。作者们较少对自己作为叙事人这一角色进行反思或限制,时而价值中立地叙述,时而却感情投入、大段地宣泄和文学化的评点过度,时而又对小道消息、私人回忆大感兴趣,着墨于某些人的人生际遇,过分关注历史人物个人的性格、情感等无法作为严格史学对象的东西。b,这几卷有许多一般性的批评,但较少批判意识。由于这套书由中大主持,它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对许多在内地还过于敏感的问题进行从容、细致的批判性讨论,但越是涉及到重大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相关性的问题,作者们越是失去了批判性的提问能力,有时急于进行道德化的批评和价值判断——但这样其实无助于任何立场的表达,有时停留在很表面的层面,没有超出一般的社会批评,比如说,他们都没有提出或解答这样的问题,四人帮如果存在的话,如果不仅是“帽子”的话,到底是什么?一个派别,一种政治势力,一个利益集团?……如果真代表一种政治势力,那它的社会基础是什么,理论渊源是什么,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是什么?说了许多四人帮,这才是史家应该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些作者的专业功底都是出众的,我的阅读体验也很过瘾,基本上是手不释卷。

A Maoist Interpretation

The author is a Maoist and tries his best to justify Mao's madness.

对本书作者关于“中间地带”论述的一些讨论

主要针对本书中第十一章第三节中本书作者关于“中间地带”的论述提出不同的看法。先引用书中原文:“中间地带”论,即指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块“极其辽阔的地带”,他们包括亚非拉三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是毛泽东1946年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提出的。毛泽东当时认为,帝国主义在没有征服这片广大的中间地带之前,是谈不到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攻的。……【第445-446页。】那就先来看看毛1946年8月6日与斯特朗的谈话原文: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3页。】可以发现,作者用引号直接引用了“极其辽阔的地带”、“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两个词汇。但是却在两个地方作了与毛泽东原话不同的表达:1、原话中的“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到作者那里变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2、原话中的“欧、亚、非三洲”到作者那里变成了“亚非拉三洲”;3、原话中的“进攻苏联”到作者那里变成了“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攻”。这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反映出作者对于毛1946年那个时候提出的“中间地带”论的误读,在之后的论述中作者也暴露了这个误读:……作为一种战略性理论,“中间地带”问题在50年代和60年代有两次被毛泽东提起。但在理论阐释上,前后却有所变化。在1957年提到“中间地带”时,它的理论内涵大体同40年代相一致。【按:误读出现,但是等一下,我们还是先看看作者怎么说?】帝国主义“特别放肆地干涉那些位于美国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中间地带各国的内部事务”。“现在五大洲,除了澳洲,四大洲美国都想霸住……所以我觉得,它是霸中间地带为主。”可以看出,这时的“中间地带”论,基本是着眼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着眼于两个阵营的对抗。这种对抗,首先是基于国际的“阶级分析”,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然后才着重于战略,即社会主义阵营应该采取的政策策略。【第446页】作者这里都是直接引用原话,没有任何问题。下面分析一下作者的观点:1、作者说:这时的“中间地带”论【按:即1957年提到“中间地带”时】基本是着眼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着眼于两个阵营的对抗。2、作者又说:在1957年提到“中间地带”时,它的理论内涵大体同40年代相一致。3、那么我们根据三段论,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作者认为:4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基本是着眼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着眼于两个阵营的对抗。问题暴露出来了:40年代【准确地说:1946年】哪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哪有什么两个阵营?1946年美苏之间是有冲突,但是还并没有升级为两大集团之间的冷战。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概念直到1947年才真正出现。作者似乎带着自己的先入之见,把毛泽东1946年提出“中间地带”论的着眼点也变成了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斗争这个在那时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样也就好理解为什么会在三个地方的表述与毛的原话有出入。其实1946年毛泽东的“中间地带”和他在1949年以后任何提出的“中间地带”在内涵上都不一致。毛泽东在1946年提出“中间地带”的观点是为了表明:当时“世界斗争的中心实际上还不是美苏之争,而是美国的侵略和处于中间地带的国家和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与美国为敌,只是中间地带国家和人民反抗美国侵略的斗争的一部分”。【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共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442页。】也就是说1946年的中国,在毛看来是处于“中间地带”内,是“中间地带”国家。但到了1949年之后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中间地带”国家,而是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变成了要进一步推动并且领导其他“中间地带”国家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毛泽东在这时提出“中间地带”时,就很明确的把中国定位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了。比如1954年8月24日会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据我看,美国反共是把它当个题目来做文章,以达到他们另外的目的,首先是占据从日本到英国的这个中间地段。美国在北美洲处在这个中间地段的那一边,苏联和中国处在这一边。美国的目标是占领处在这个广大的中间地带国家,欺负它们,控制它们的经济,在它们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最好是这些国家都弱下去,这包括日本、德国在内。【《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59-160页。】美国在那一边,苏联和中国处在这一边。所以并不是如作者所说的:在1957年提到“中间地带”时,它的理论内涵大体同40年代相一致。而是大大不同,关键在于中国是不是处在“中间地带”的,1946年的中国是作为“中间地带”的国家,自己要反对美国,1950年代的中国是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帮助隔在自己与美国之间的“中间地带”国家反对美国。虽然都是反对美国,但所处的地位却是大不相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五卷 歷史的變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