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灵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01078274
作者:花如掌灯
页数:253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他的故乡,他的昨日,时光渐行渐远,万物愈灵愈美。
那些远去的吃食,年糕、芥菜、酒酿;那些久违的鸟兽,梁上燕、村狗;那些消逝的人事,木匠、酒徒、和尚;那些漫漶的时光,午后、暮色、春雨;那些生锈的地方,寒溪、池塘、漏屋……在时光照耀后都有一种惊人的美,连晒太阳、闲坐回首起来都那么勾魂摄魄。
花如掌灯说荒村景物、人事以及物是人非,追忆流年,随想故旧,心似丝,文如苔,织成岁月的绿毯,这里是另一种深思,是安静的田园,亦是悠远的古典,再不落笔就忘了。
他安静,我们喧嚣。而为什么他闲敲棋子,却正好打在你我心头?
【编辑推荐】
1《故乡有灵》是一本怀旧的散文集,在花如掌灯的笔下,舅舅、弟弟、酒徒、木匠、乞丐等乡间人物,每个人都被包容被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在。
2花如掌灯写出了三个故乡:地理上的故乡,岁月上的故乡,心灵上的故乡。他的故乡像全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早已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在他的心中,故乡比斜阳更残,那年那月那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只有躬耕纸上,在字句间重觅历历往事。从这个层面来说,花如掌灯所写的,是一代人的共有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剪影,是对一种即将消逝的人文的缅怀。
3我们需要一种接地气的文字来缓和我们在现代工业环境中的迷失与混乱,我们需要一种力透心灵的情感帮助我们重新找到一种把持,我们也需要通过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与思考来表达我们对生灵、对生命的敬畏。
4花如掌灯用一颗游子的心醉心品咂这些故人旧事,作品中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静安岁月、悲喜冷暖的人事变迁。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点点滴滴,活灵活现,趣味盎然,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和人文情怀。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历经世态的老者谈话,让我们繁华跃动的心田获得一片宁静,得到片刻的舒心怡神。
【精彩推荐】
丢了故乡的人,也就永远走不进天堂。今天,我们走出土地,走出故乡,却也把土地和故乡赋予我们的秉性,丢在进城的路上,付与日月,还给山海。但我们越丢越不快乐,越丢越比来的时候恐慌。这让我怀念起炊烟和大地。
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涧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
——著名媒体人、书评人 林东林

书籍目录

代序:温柔与故乡
自序:石佛庵
【物是】
村童四野食
瓜、牛与甘露
爆米花
年糕如雪花
煨粥
鱼羹
蚕豆花蕊黑
蓼草、酒娘、酒酿
风绿风白
食药
芥菜、雪里蕻
豇豆
瓜纹
树开花
山上柴
木芙蓉与松花
麦秸秆
灯芯
葵花
金银花
兰草
苦楝树
扫帚树
矮李
羊叫三下
蝌蚪
雪地麻雀
猫叫春
阉鸡
鱼罩

鸭子嗦卵
牧鸭
村狗
雁过
梁上燕
【人非】
和尚来生
继孟箍桶
白天是白的
鬼豆
舅舅
玄衣
舅公
贤恩
茄子的儿子
驼背
酒徒
切骨
菜花
戒饭
勺与鹅婆
木匠
元亨
白眼
好娘
弟弟
麻绳
羞怯
大平是猢狲
好的意思
亲阿罗
贱良平
羊癫与花痴
小调
【斗转】
呆坐
听影
重梦
年画
凉床
结绳
阳光
暮色
午后
春雨
旧时雪
星可数
雾霭
炎夏
骄阳
五月
鬼是据说
灯笼鬼火
活灵西出
【星移】
绝壁坎
灰鳖洋
和尚山
寒溪
夜夜红
漏屋
清水池塘
隔着水

编辑推荐

《故乡有灵》编辑推荐:不管走多远,我们的灵性都通达着故乡。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

前言

这个尚未炎热的初夏,让人不解的是,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竟然火起来了。    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时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入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    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在中国能火,很难,除非是能讲出吃背后的人生况味。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冬天,北京餐馆里的鱼头泡饼,鱼头来自千里之外冰天雪地的吉林查干湖,是鱼把头凭经验、眼光和运气在冰层下布网所得;而高档餐厅里稍煎一下就香气四溢的松茸,则是云南香格里拉的小姑娘背着篓子走一公里才能采到。得之不易,炊之不易。    对中国入来说,吃最在行。桂林的米粉,岐山的臊子面……关于吃的记忆,很大一部分来自对故乡的记忆。一方水土一方吃食,即使离家万里,我们想念的还是老家的街边菜。    据说战时白崇禧在南京想吃米粉了,都要从桂林空运卤水来,因为味道正。    可见,味觉的记忆之深,如风入骨,是世世代代的游子们骨子里散不尽的乡愁。人生水远山长,止戈为武还要靠故乡,能冲淡硝烟的一定是炊烟,能驱散乡愁的一定是乡音。    花如掌灯的这本《故乡有灵》,开篇也即是说吃:年糕、鱼羹、蚕豆、酒酿……他也是浙江人,生于舟山,长于舟山,有山,又靠海,吃食与我们内陆不大一样。我家无山无水更无海,能吃的都是土里长出来的,有地腥味;而他,则是一吞一咽之间都有山与海的记忆。    据说,小时候一起吃大的伙伴,到老了会有一些相似的习惯和动作,不知道真假。我有时候想,童年时一起吃大一起长大的人,多少年后若再相见,会有一番怎样的对白?    王安石的诗:“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那么相见之时,我相信两个鬓毛衰的老头子,谈论的一定是小时候在哪条河里捉鱼摸虾,当年谁偷了六一公公地里的蚕豆?两个人谈笑之间,会取笑当年的对方,会感慨世事的白云苍狗。到最后,各人眼中都含着泪。    在那眼泪里,有青山一发,有家国记忆,还有少小离乡时一路上的烟云。    《诗经·国风·召南》里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白茅,花如掌灯的乡下有,我家乡下也有。小时候馋甜,我童年就经常在田垄间挖了根吃,味道微甜。今天的乡下白茅许是不多见了,即使有,也不见得有人挖了,刻意去挖,心意也不再对。    所以,读《诗经》,我念字如嚼,一边嚼出白茅的甜味儿,一边嚼出回不去童年的酸味儿。    我有时候看《诗经》,并不单单是为文学,而是想重温那个水远山长的田园时代。今天,农业成、了一种弱势,耕不足为业,更不见农业时代的简静美学,人心周围砌满了水泥墙。    我小时候,乡下还多是泥土墙,怕贼入爬墙入家,很多人家都在墙上种了仙人掌。仙人掌每年开花,结果要四年一次。我有一次看见邻家墙头的仙人掌结了果,就想方设法用树枝扒拉下来,捡了就赶快逃,结果手上被扎了很多小刺,却并不痛,只是一根根要拔很久。    仙人掌的果实,是酸甜的,但是不敢用力吃。虽然没有刺了,还是怕被扎。    我虽然多次被刺扎过,但却不曾被人生所扎。所以花如掌灯说的从来认为男人白皙,是件羞耻的事情,我也有同感。而且我至今亦白,大抵是不近烟火,不懂人生愁苦故。    但惟是这样的白面书生,才最适合做游子。少小离家,一路学书学剑,文武艺要么货与帝王,要么卖给富商大贾,一世为稻粱,为前程,为前程也是为稻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外面的一碗饭也不好吃,甚至为了一碗饭,心蒙尘,眼蒙纱,但见财路不见人路。    我向来不喜欢在城里的日子,但为生计计,亦无他法。城里的日子,是社会,是日期;村里的日子,是光阴,是人世。进城走了几十年,我们学会了吃大餐,学会了盘桓人脉,学会了心计和旅行,但却丧失了对食物的记忆,对亲情的记忆,对快乐和简单的记忆。    故乡的那一抹炊烟,在工业时代的欲望和消费中,越飘越远,越飘越淡。    人世越走越远,却越走越小:气魄越来越小,格局越来越小,性情越来越小。    到今天,我还在怀念幼时在箱底闻到的、放久了的苹果味儿。以前家里穷,苹果也不常吃,父母怕偷吃就藏在箱底,等拿出来,连同放一起的布匹,一叠一叠都是香味,都是岁月;而头天刚磨下来的面,闻来也是香的;白天晒好的被子睡一夜醒来,还能嗅到风与阳光。    虽然南来北往好些年,我仍然在城市里待不习惯。楼高了不接地气,树不绿没有生气,邻里不通气儿没有人世。唯有枯坐家中,看着窗外一群盘旋的燕子,才找回一点儿生机与岁月。    这燕子,是从旧时王谢家飞来的吧,飞过杜甫的草堂,今朝落在这闹市歇歇脚。    所以我对城里,远观而不亵玩,只是遥看车如流水马如龙。不出门,家里就是我的村;出了门,繁华都是别人的城。不得已时,才出去走一遭,且当红尘中人完成红尘中事。    花如掌灯说,他至今还有情不自禁坐地的习惯,是在故乡时不知不觉落下的习惯性动作。今天在城里,他偶尔也会在闹市这样呆坐,坐得与旧日无异,不过蚂蚁变成了人流。而这人流如织,却不再有他舅公那样的人物,四邻八乡都闻名,“凌厉有智慧,做派蛮横,读过《三国演义》,村里人有造孽打架或者婚丧红白事都会来请他,是压得住人的人物”。    城里呆久了,我也不觉会怀念少时村里的人物,抬棺材的把头、做家具的木匠、婚丧嫁娶的总管……都让人在岁月中亲近,即使二流子、痴呆儿,也都比今人有模有样风流倜傥。    我的大舅,地主人家出身,过过优渥生活,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堂里做过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成分问题,一直赋闲在家,激动时候手舞足蹈,人称“胡疯子”,其实他不疯。他与我谈文学、历史,写毛笔字给我看,真是铁画银钩,撇捺人间,每一个宇都锤进了昨世今日的分量。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我非为大舅叫屈,而是爱这草泽,爱乡间容他的好意。    我的故乡,也有金银花、兰草、苦楝树,也有村狗、麻雀、梁上燕,也有鬼、有乞丐、有和尚,这些今天城市人都不大能见到了吧?儒家讲,做人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我觉得,惟是在这样的乡土中浸润过,知物力维艰,懂人情练达,人生才能豁达而真实吧?    即使是离家万里,你长大之后的每一寸人性,也都通达着小时候的每一寸物性!    胡兰成年轻时,去北京谋生路,一路上渡长江,济淮水,望泰山,过黄河。这些地方古来出过多少帝王,但他在火车上想,即便是下来在凤阳、淮阴或徐州、济南,做个街坊小户人家,只过着今天的日子,亦无有不好。因为他也是个本色之人,通晓乡间民意的好。    他的老家在嵊县(今嵊州),绍兴下面的一个县,与花如掌灯的舟山相距不到四百里。《今生今世》里的浙江乡下,日是日,月是月,江河都有情义,纵使村夫村妇世界,也亮堂斯文。    浙江还有鲁迅和周作人的乡下,郁达夫的乡下,蟋蟀声声,春草池塘。    江南的乡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是最好的乡村世界。村中一日,世上千年。    在这样的江南,铁马冰河我或不爱,金戈铁戟我或不愿侍弄。不当英雄做个小民,纵被骂作是温柔乡里做道场,但挈妇将雏,柴米油盐,做个江南村里的小户人家,躬耕富阳,日出日落。闲时卤水点豆腐,枯坐看蚂蚁搬家,忙时插秧割稻,也是人世的至大滋味吧!    哪天有人闯进来,一搭腔,即使被说作“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想来也不错。    花如掌灯的《故乡有灵》,我是当成一本《出埃及记》来读的。作为一个个进了城的农家子弟,我们走出了三个故乡:地理上的故乡,岁月上的故乡,心灵上的故乡。今天,故乡比斜阳更残,那年那月那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只有躬耕纸上,在字句间重觅历历往事吧。    以色列人出埃及,是为躲避压迫寻找光明,而我们出故乡,是为了从一个光明寻找另一个光明。以色列入历尽千险万难终遇救赎,我们从故乡走到他乡,却一路跌跌撞撞。    丢了故乡的入,也就永远走不进天堂。今天,我们走出土地,走出故乡.却也把土地和故乡赋予我们的秉性,丢在进城的路上,付与日月,还给山海。但我们越丢越不快乐,越丢越比来的时候恐慌。    这让我怀念起炊烟和大地。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涧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    所以,你问我为何在城中不语,其实我是在怀念当初离家时的暮色照大地!    林东林    2012年5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花如掌灯。
舟山人。曾是山中一少年,现为城中一花农。
著有长篇小说《奇花》。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丢了故乡的人,也就永远走不进天堂。今天,我们走出土地,走出故乡,却也把土地和故乡赋予我们的秉性,丢在进城的路上,付与日月,还给山海。但我们越丢越不快乐,越丢越比来的时候恐慌。这让我怀念起炊烟和大地。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涧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    ——著名媒体人、书评人 林东林

名人推荐

丢了故乡的人,也就永远走不进天堂。今天,我们走出土地,走出故乡,却也把土地和故乡赋予我们的秉性,丢在进城的路上,付与日月,还给山海。但我们越丢越不快乐,越丢越比来的时候恐慌。这让我怀念起炊烟和大地。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涧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著名媒体人、书评人 林东林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还有是“厉”,恶而不可捉摸我称之为“厉”,而“厉”我没有。所以对鬼就不能像对狗猫那样平心相处,见了就怕。 而见鬼,一般总是在梦里。梦里见鬼有征兆,要么是打雷,要么是下大雨。鬼就无缘无故出来,明白告诉这是鬼,谁告诉的不清楚,反正知道,这就魂飞魄散,大喊而逃。逃总是逃不快,有诸多障碍,或者腿脚动不了,或者是被捆着,或者是逢路路断,逢桥桥断,断了就跳,一跳就惊醒,大汗淋漓。 有一次梦见被鬼追到死胡同,万般无奈之下装死,憋了气躺地上,心想:我都与你一样了,我都与你一样了。鬼就探手来试,没气,鬼正想不明白,我就被憋醒,救了一条命。 娶老婆。从小就被提醒,做人做下去,是要娶老婆的,这就成了许多行为被要求的目的,如攒压岁钱,不浪费食物,甚至洗脸。被人一把拉去,骂:脸都成灶猫,以后如何娶老婆?我梦里的老婆都极难看,而且不认识。坏人居多。梦里的老婆变成没收压岁钱,不让你吃饭和逼你洗脸洗澡的代表,而且力气巨大,打都打不过她。印象里都是花衣服,小戏文里一样花枝招展,有一次居然还骑马抡着刀,直取你的命根子,比鬼还恶。梦里娶老婆一般都哭醒,现在想起来既可笑又觉得何其恍惚。 屋倒了,墙还在,废墟长满了木莲。木莲藤就是薜荔。藤蔓是木质的,在墙上的石缝里生长,不枯凋,永远墨绿着。 木莲,阴郁的植物。 四十年前,这里住着一个婆婆,叫小屋婆婆。小屋是低矮的,只有一间,小屋就是眼前这一小块废墟的前身。 婆婆坐在小屋低低的门前,晒太阳。竹椅坐下去“吱嘎”地响,竹椅上的竹篾久浸人气,成了酱肉色。婆婆晒太阳,剪鞋样儿,纳鞋底,做鞋。身边放着一个竹盘,竹盘里盈着剪刀,线板,顶针,尺子,润线的蜡,还有,还有什么?还有一张花花绿绿的纸,是针头线脑下面垫着的一张旧纸。婆婆是孤老,晒太阳的还有脚边一只猫。 我神往这张纸。这是一张年画。记忆中的荒村从未见过画,毛主席像是有的,但那是照片,贴在吃饭桌子的上方。


 故乡有灵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代序这个尚未炎热的初夏,让人不解的是,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竟然火起来了。 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时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 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在中国能火,很难,除非是能讲出来吃背后的人生况味。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冬天北京餐馆里的鱼头泡饼,鱼头来自千里之外冰天雪地的吉林查干湖,是鱼把头凭经验、眼光和运气在冰层下布网所得;而高档餐厅里稍煎就香气四溢的松茸,则是云南香格里拉的小姑娘背着篓子走一公里才能采到。得之不易,炊之不易。 对中国人来说,对吃最在行,桂林的米粉,岐山的哨子面,关于吃的记忆,很大一部分来自对故乡的记忆,一方水土一方吃食,即使离家万里,我们想念的还是老家的街边菜。 据说战时白崇禧在南京,想吃米粉了,都要从桂林空运卤水来,因为味道正。 可见,味觉的记忆之深,如风入骨,是世世代代的游子们骨子里散不尽的乡愁。人生水远山长,止戈为武还要靠故乡,能冲淡硝烟的一定是炊烟,能驱散乡愁的一定是乡音。 花如掌灯的这本《故乡有灵》,开篇也即是说吃,年糕、鱼羹、蚕豆、酒酿,他也是浙江人,生于舟山长于舟山,有山,又靠海,吃食与我们内地不大一样,我家那里无山无水更无海,能吃的都是土里长出来的,地腥味;而他,则是一吞一咽之间都有山与海的记忆。 我听人说,小时候一起吃大的伙伴,到老了会有一些相似的习惯和动作,不知道真假,但是我有时候想,童年时一起吃大长大的人,多少年后若再相见,会有一番怎样的对白? 王安石的诗,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那么相见之时,我相信两个鬓毛衰的老头子,谈论的一定是小时候在哪条河里捉鱼摸虾,当年谁偷了六一公公地里的蚕豆,两个人谈笑之间,会取笑当年的对方,会感慨世事的白云苍狗,到最后,各人眼中都饱含一滴泪。 在那滴眼泪里,有一发青山,有家国记忆,还有少小离乡时一路上的烟云。 《召南》里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白茅,花如掌灯的乡下有,我家乡下也有,小时候馋甜,大了馋咸,我童年就经常在田垄间挖了吃,味道微甜,今天的乡下白茅许是不多见了,即使有,也不见得有人挖了,刻意去挖,心意也不再对。 所以读《诗经》,我念字如嚼,一边嚼出白茅的甜味,一边嚼出回不去的酸味。 我有时候看《诗经》,并不单单是为文学,而是想重温那个水远山长的田园时代,今天农业成了一种弱势,耕不足为业,更不见农业时代的简静美学,人心周围砌满了水泥墙。 我小时候,乡下还多是泥土墙,怕贼人爬墙入家,很多人家都在墙上种了仙人掌,仙人掌每年开花,结果要四年一次。我有一次,看见邻家墙头的仙人掌结了果,就想方设法用树枝扒拉下来,捡了就赶快逃,结果手上被扎很多小刺,却并不痛,只是一根根要拔很久。 仙人掌的果实,是酸甜的,但是不敢用力吃,虽然没有刺了,依旧还是怕被扎。 我虽然多次被刺扎过,但却不曾被人生所扎。所以花如掌灯说,从来认为男人白晰,是件羞耻的事情,我也有同感,而且我至今亦白,大抵是不近烟火,不懂人生愁苦故。 但惟是这样的白面书生,才最适合做游子,少小离家,一路学书学剑,文武艺要么货与帝王,要么卖给富商大贾,一世为稻粱,为前程,为前程也是为稻粱。鸟为财死,人为食亡,外面的一碗饭也不好吃,甚至为了一碗饭,心蒙尘,眼蒙纱,但见财路不见人路。 我向来不喜欢在城里的日子,但为生计计,亦无他法。城里的日子,是社会,是日期;村里的日子,是光阴,是人世。进城走了几十年,我们学会了吃大餐,学会了盘桓人脉,学会了心计和旅行,但却丧失了对食物的记忆,对亲情的记忆,对快乐和简单的记忆。 故乡的那一抹炊烟,在工商时代的欲望和消费中,越飘越远,越飘越淡•••••• 人世越走越远,却越走越小,气魄越来越小,格局越来越小,性情越来越小。 到今天,我还在怀念幼时在箱底闻到的、放久了的苹果味,以前家里穷,苹果也不常吃,父母怕偷吃要藏在箱底,等拿出来,连同放一起的布匹,一叠一叠都是香味,都是岁月;而头天刚磨下来的面,闻来也是香的,白天晒好的被子睡一夜醒来,还能嗅到风与阳光。 虽然南来北往好些年,我仍然在城市里待不习惯,楼高了不接地气,树不绿没有生气,邻里不通没有人世,唯有枯坐家中,看着窗外一群盘旋的燕子,才找回一点生机与岁月。 这燕子,是从旧时王谢家飞来的吧,飞过杜甫的草堂,今朝落在这闹市歇歇脚。 所以我在城里,远观而不亵玩,只是遥看车如流水马如龙。不出门,家里就是我的村;出了门,繁花都是别人的城。不得已时,才出去走一遭,且当红尘中人完成红尘中事。 花如掌灯说,他至今还有情不自禁坐地的习惯,是在故乡时不知不觉落下的动作。 今天在城里,他偶尔也会在闹市这样呆坐,坐得与旧日无异,不过蚂蚁变成了人流。而这人流如织,却不再有他舅公那样的人物,四邻八乡都闻名,“凌厉有智慧,作派蛮横,读过《三国演义》,村里人有造孽打架或者婚丧红白事都会来请他,是压得住人的人物”。 城里呆久了,我也不觉会怀念少时村里人物,抬棺材的把头、做家具的木匠、婚丧嫁娶的总管,都让人在岁月中亲近,即使二流子、痴呆儿,也都比今人有模有样有倜傥。 及夜半闻邻女夜织,机杼声声,也会让人出一种坚定,一种永恒。 我的大舅,地主人家出身,过过优渥生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堂里做过学生,解放后因为成分,一直赋闲在家,激动时候手舞足蹈,人称“胡疯子”,其实他不疯。他与我谈文学历史,写毛笔字给我看,真是铁画银钩,撇捺人间,每一个字都锤进了昨世今日的分量。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我非为大舅叫屈,而是爱这草泽,爱乡间容他的好意。 而且我的故乡,也有金银花、兰草、苦楝树,也有村狗、麻雀、梁上燕,也有鬼有乞丐有和尚,这些今天城市人都不大能见到了吧?儒家讲,做人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我觉得,惟是在这样的乡土中浸润过,知物力维艰,懂人情练达,人生才能豁达而真实吧? 即使是离家万里,你长大之后的每一寸人性,也都通达着小时候的每一寸物性! 胡兰成年轻时,去北京谋生路,一路上渡长江,济淮水,望泰山,过黄河,此地古来出过多少帝王,但他在火车上想,即便是下来在凤阳、淮阴或徐州、济南,做个街坊小户人家,只过着今天的日子,亦无有不好。因为他也是个本色之人,通晓乡间民意的好。 他的老家在嵊州,绍兴下面的一个县,与花如掌灯的舟山相距不到四百里,《今生今世》里的浙江乡下,日是日,月是月,江河都有情义,纵使村夫村妇世界,也亮堂斯文到豪华。 浙江更还有鲁迅和周作人的乡下,郁达夫的乡下,蟋蟀声声,春草池塘。 江南的乡间草长莺飞,杂树生花,是最好的乡村世界,村中一日,世上千年。 在这样的江南,铁马冰河我或不爱,金戈铁戟我或不愿侍弄,不当英雄做个小民,纵被骂作是温柔乡里做道场,但挈妇将雏,柴米油盐,做个江南村里的小户人家,躬耕富阳,日出日落,闲时卤水点豆腐,枯坐看蚂蚁搬家,忙时割稻插秧,也是人世的至大滋味吧! 哪天有人闯进来,一搭腔,即使被说作“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想来也不错。 花如掌灯的《故乡有灵》,我是当成一本《出埃及记》来读的,作为一个个进了城的农家子弟,我们走出了三个故乡,地理上的故乡,岁月上的故乡,心灵上的故乡。今天,故乡比斜阳更残,那年那月那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只有躬耕纸上,在字句间重觅往事历历吧。 以色列人出埃及,是为躲避压迫寻找光明,而我们出故乡,是为了从一个光明寻找另一个光明。以色列人历尽千险万难终遇救赎,我们从故乡走到他乡,却一路跌跌撞撞。 中国人没有耶和华,故乡就是我们的耶和华,丢了故乡的人,也就永远走不进天堂。今天,我们走出土地,走出故乡,却也把土地和故乡赋予我们的秉性,丢在进城时的路上,付与日月,还给山海,但我们越丢越不快乐,越丢越比来的时候恐慌。 这让我怀念起炊烟和大地。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幽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 所以,你问我为何在城中不语,其实我是在怀念当初离家时的暮色照大地! 2012年5月24日 于北京
  •     我是个生在都市的姑娘,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对于乡村最深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窜亲戚,因为害怕护家的大黄狗一直不敢出门。小舅舅瞧我可怜,领我去瓜地偷香瓜吃,害得我拉了三天的肚子。不是香瓜上的农药太多,是我一口气吃掉三个大的!至今还能忆起爬满瓜藤的甜蜜。再去乡下已经没有满目的瓜田,取而代之的是高楼耸立。农村城市化,多赞的想象力,却不知吞掉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幸好还有花如掌灯,幸好还有他写的《故乡有灵》。书名和笔名都很美,让人有种故乡花满,灯明,灵气弥天的感觉。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堆满记忆,记忆里有说不完的乡音,乡音里有叙不完的惆怅。花如掌灯在自序里写道,“至今仍有我姨的瓜地,瓜地里瓜恰好新熟,我摘了两个,和表兄一人一个解渴,半熟的翠瓜味寡淡,要等到瓜皮发白,才是熟透模样。”我讶异于花如掌灯与我有相同的记忆。他的记忆却比我素白,还原生活的本来。这缘于他灵动的笔尖,不管是人还是瓜都充满生命力,他的文字仿佛在为我们的遗失过往补白。英国著名的“万物主”作家吉米.哈里,著有万物系列。他是位兽医,接触有血有肉的动物,所以他说万物有灵且美,万物伟大又渺小……最后他以万物生光辉作为他一生对天下生灵赞美的终点。同样写生灵,花如掌灯律动有趣的描写毫不逊色于吉米。相反,他的界限是宽容的,山水花草风雨都是有命的。在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荒村,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他下达书写的密令。他说,乌米饭如字,或许这里写的所有字,都是我吃过的乌米饭变的。我们绝对想不到,乌米饭是他故乡山上如杜鹃花一样多的小灌木,却在他的人生里承担另外一种使命。物是人非,斗转星移,是大多数人至暮年时的叹息。可是,我们挡不住时光流逝,躲不过岁月漂洗。书中的“物是” 是昨日的物,也是今日的物。茨威格说,今日是昨日的明日。花如掌灯用今日的记录将时间的温暖都留给了明日,打通了过去与未来的血脉。就像《蓼草、酒娘、酒酿》里,苦辣的蓼,酿酒的娘,醉倒的人。多像人生的步履,用一帷荒诞的幕,遮住喜乐的终极地,我们迷失在酒醉的幻想里。而“人非”里的人是普通的人,却又超越普通。村口边破庙里寄生的男男女女,拖着沉重的肉身,非常度日。他们贫穷,他们疾病,他们狡黠,他们胆怯,可面对与生活的搏斗,他们丰盈,他们健硕,他们善良,他们勇敢。花如掌灯描写村里一个叫菜花的女精神病人,“笑是开心的那种笑,听笑声,她从来应该不笨,背过身去不看她,感觉笑的人应该是可爱,干净的。”脉脉深情从他的笔端流淌而出:是的,我们都是生而平等的生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笑时都可爱干净。这是人类之间超越其它物种的亲情。平凡的人都有大智慧,深居乡间的人有把智慧结晶的本领,比如花如掌灯和《故乡有灵》。万物有灵记忆最美。在喧嚣的都市再也不找到这种天籁宁静,万物自由的生活气息。花如掌灯的文字清新干净,是久违的新鲜空气。他说,带颜色的空气就是烟,而他却引领我们走回生活的底色,朴素平静。“做梦是演戏,失神是自己丢失自己”。如果你在匆匆的人生路上丢失了自己,请回望故乡。故乡,使我们脱离浮躁重新聚焦。故乡,万物皆是神灵。
  •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一上中学我也就离开了家。从偏远的乡村来到一百多里外的市里,虽然不远,但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多多少少也能体会到些漂泊的味道。那时候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不是城里的高楼大厦,也不是繁华街道上的车水马龙,而是对那个我生活了十几年村子的想念。想念母亲做的饭菜,每次回家吃饭都能狼吞虎咽;想念儿时的那些玩伴,以至于每次去上学都是父亲拿着棍棒打着,我才哭着离开家里。在一次次的想念与棍棒中度过了中学时代,才慢慢适应了在外的生活,但是对故乡的那种想念却永远挥之不去。还记得中学时学过刘庶凝的一篇文章《还乡梦》自序,里面有一句话——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每每想起,却有一种凄凉而又落叶归根的感觉。在很多中国文人的作品里,都能读出对故土的那种深深热爱与留恋。如刘庶凝、如余光中、如刘绍棠、如萧乾,又如这本《故乡有灵》的作者花如掌灯。在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他们的故乡,他们的昨日,时光虽渐行渐远,万物却愈灵愈美。提起花如掌灯,或许很多人不曾听说。这个山中的少年,城中的花农,用他的青春与灵魂诠释了一个中国文人对故土的无限爱恋,这些全化作了《故乡有灵》。《故乡有灵》开篇是说吃,年糕、鱼羹、蚕豆、酒酿,花如掌灯是浙江人,生于舟山长于舟山,有山有海,吃食与我们内地不大一样,我家那里无山无水更无海,能吃的都是土里长出来的,地腥味重;而他,则是一吞一咽之间都有山与海的记忆。《故乡有灵》的内容分为四大块,分别命名为物是、人非、斗转、星移,有物有人更有故事。花如掌灯说荒村景物、物是人非,追忆似水、诉说流年,心似丝文如苔,都织成了岁月的绿毯。这里是另一种深思,是安静的田园,亦是悠远的古典。那些远去的吃食与久违的鸟兽,那些消逝的人事与刻骨的记忆,那些漫漶的时光与生锈的地方,在时光照耀后都有一种惊人的美,连闲坐起来晒太阳都那么勾魂摄魄。花如掌灯说小孩儿与大人是两个世界的人,男人与女人也是两个世界的人。那么我想,他与我们恐怕也是两个世界的人吧。花如掌灯安静,我们喧嚣;他在家里,我们只能在路上;他脚下踩着大地,我们却被抛向了空中。我们走出土地离开故乡,却也把土地和故乡赋予我们的秉性,丢在了进城的路上。在城市里生活越久的人,对土地的感情恐怕也会越淡。没有了泥土气,闻不见花香味,听不见山涧鸟鸣,看不见寸寸光阴。也许到头来我们才会发现,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流逝,闲看花开花落的日子,才是奢华到极致的生活。有人说,丢了故乡的人,永远也走不进天堂。想必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真的有一些灵光吧。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简短的文字,简单的话语。反倒是有了深深的回味
  •     淡泊脆朗,地里长出来的文字,甚少书写者胸臆。很少见的掠去海腥味的同乡人写作,难道花师傅系土元素密集者?
  •     写的真心不错。
  •     正版推荐。。。。。。。
  •     很有灵性很有味道的散文~适合慢读~
  •     无意中私藏的好书,实在有太多的盛赞想给它,却全在语言之外了。只有在往后的岁月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读起来。
  •     读了,很喜欢。
  •     时光渐行渐远,万物愈灵愈美,乡村记忆美好,故乡消逝和正在消逝的人、事景、物,散发生命光华……
  •     试读了一部分,着实是好,于是就买了。
  •     城市越来越浮躁 那么何不静下心来读故乡有灵
  •     这些文字会有一种让人安静的力量。我还可以体会到一种小桥流水的情怀
  •     最近看到的最好看的散文了。过了一年,还是这么认为。
  •     我生长在花如掌灯所在的舟山群岛,拂过他家竹林的海风,也曾经过我的窗前。在我们的家乡,开窗即可见海。极目处,大海千里万里,远在我们的想象之外,于是懂得世界之大,有极小的已知和极大的未知,对无名的草木和貌似平凡的人,都需要心存敬畏。   《故乡有灵》就有这种敬畏和慈悲。《物是》篇的各种乡野吃食,不见得有多少美味,茅针、郭公、毛栗、乌米饭,都是天地所赐,有人世恩情,有山河分量。作者取童稚视角,孩子的世界悲喜莫辨,但世故了的读者懂,被长歌当哭的内敛和隐忍一一击中。生活中,花如掌灯就是那个面无表情说笑话的人,就讲悲剧也但见风清月明、山河朗朗。只是纸背有血泪,滴进读者的心里;纸背有慈悲,有敬畏,让你懂得做人的本分。   走出不羁的故乡,走进禁锢的城市。欲望都市里,我们前进得太艰难,生活得太卑微。我们渐渐地,自觉放弃了生灵的自由和高贵,互联网串起扁平世界,视野越来越宽,格局却越来越小。我们一遍遍回望,疲惫的视线里,故乡和童年越发遥远,逼仄的现实,容不得象样的追思,也忽略了心底日渐式微的灵性之光。我们都是旅人和过客,被海市蜃楼诱惑着,守不住的精神家园。   翻开案头的《故乡有灵》,花如掌灯在纸上一派天真地叙述,那份从容和质朴,不由地让人嫉妒——我们遗失的,他却保存完好!他布衣草履,袖手坐在台阶上悠然数蚂蚁,世上已是千百年。翻开书,跟着蚂蚁而去,爬进深深沉沉的时光里,走进属于花如掌灯的、也属于你我的故乡和童年,完成一次救赎。    
  •     文字很有特点,读完后却不是温暖而觉得有点冷清
  •     想要的生活的一种。。。
  •     三星半。有部分文章很不错,有故事有感情的那些。另一些,大概是我不习惯那种笔法,无头无尾的叙述。本书序言实在是减分项!以及,我觉得我的集子比这个集子的水平高,为啥没哪家愿意出版呢。。。
  •     是一本怀旧的散文集,在花如掌灯的笔下,舅舅、弟弟、酒徒、木匠、乞丐等乡间人物,每个人都被包容被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在。
  •     春天里读这些文字再合适不过。万物有灵且美。
  •     有如闲言碎语,絮絮叨叨。
  •     很清新,但是不合胃口
  •     蛮好的写故乡的文字,值得沉下来读一读
  •     讲诉的都是乡村的野草野果,农家的吃食零嘴,乡人的喜怒悲情,看得我心有戚戚。那熟悉的乡野趣事好像又点亮了儿时的记忆之灯,很多已经模糊忘记的事物又一次明亮清晰起来,拔茅针、吃蚕豆、烧柴火;开花的树,粘人的苍耳,像草莓的蛇果。
  •     文笔朴实,喜欢。
  •     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幽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
  •     十星力荐!!!!!!!!!!!!!!!!!!
  •     我们的快乐时光
  •     全书最好的部分是别人写的序
  •     荒村人事,有灵且美。温婉、素朴的荒村风物,就像作者笔下的牛眼世界,“小得不能再小,所以没有惊心的事”,自然而然;而这漫漶的故乡旧时光,却也因种种的物是人非,总难免有些暮色意况。
  •     亲阿罗那篇让我想起甘肃的舅舅,读着读着竟然不自觉落泪。书中的章节念旧的我读给母亲听,好玩儿的我读给爱的人听。光简介就很诱人“他安静,我们喧嚣。而为什么他闲敲棋子,却正好打在你我心头?”
  •     四辑中前两辑颇好,【物是】走的是现在常见的草木路线,灵动鲜活,有清芬气,每个人的乡愁;【人非】最好,简短数笔描摹荒村人物,挈领要害,面目轮廓清晰,何患世无奇才,遗之草木民间,格外好看,竟是一篇篇出色的迷你短篇;后两辑一般。
  •     低调获奖好书。当代散文极品。
  •     很优美灵动的文字,看作者的名字还以为是个小女生,后来看书才知道应该是个比我还大的哥哥。书送来发现有十几页空白,马上发单换了一本,这一点亚马逊做得还是不错。我是因为看了这本书的电子版试读才决定买实体书的,因为电子版比实体书也便宜不了几块钱,建议还是买实体书。
  •     不太理解,但是包容
  •     书的质量很好,封皮很有意境,物流也还算快。
  •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文笔好,接地气,有这样成长经历的人并不少,但能写得真挚又引人入胜的并不多。
  •     只能说,很美,很美...
  •     故乡有灵。勾起你童年的记忆。
  •     虽然是父辈的记忆,但对于我们这些舟山的孩子来说依旧有股熟悉的乡土味。
  •     喜欢这种质朴的文字,都是小时候常见的一些事物,怀旧情绪
  •     当年的《荒村旧事路》
  •     买了之后 才发现书的内容有点深奥啊
  •     2013年3月30日读。2013-77。
  •     山间清流,四时虫语,青草衣衣,蔷薇满山头。大道至行,般若禅意,不闻燕雀响,但见鹅黄白。
  •     回不去的小时候
  •     书刚刚到,大概翻看了一下,应该好看吧
  •     挺好
  •     在收藏着,来年看!
  •     比较一般
  •     作者妙笔生花。吾乡吾土。。。。
  •     同类型的书,比起人间草木差太多。
  •     喜欢这样的文字。
  •     看得我肝儿颤嘞...
  •     故乡有灵,荒村有情。有个地方叫做老地方,有些时光称作旧时光,回不去的美好曾经总是深深的烙在记忆里,忘不掉,怀恋故土的草木与乡邻,热爱生我养我的可爱的家乡。
  •     故乡风物。都是寻常 又多半有滋有味。这大概就是乡土的气息和美感。引人怀念。
  •     美到深处最是真,太接地气有太精炼的语言!
  •     接地气
  •     荒村的人们在荒村里搓麻绳、弹松花、扎扫帚、罩麻雀……日复一日地轮回。偷窥的自己仿佛是入了另一个大观园的刘姥姥,样样新奇而不知所措。可是迷迷瞪瞪地热闹了一阵,突然寂静一片,原来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全书以思念为肉,忧伤为骨,悲悯至此。
  •     豆瓣得分很高,作者的文字非常优美,也透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可无奈这种散文确实不对我的胃口,我也确实无法找到共鸣,只是简略的读一下。
  •     年纪越大记忆里的童年就越模糊,于是回忆就像回味昨夜的梦……这本书也让人有这种感觉。
  •     20130419购买。后面越来越差。
  •     喜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