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学生活志

作者简介

華文語言成為世界單一語言閱讀市場生態形成後,台灣出版界往往以最快速度出版大陸最佳文學創作者如莫言、王安憶、余華的作品,台灣本身對於華文文學黃金寫手採取一種有容乃大的高度興趣,在這樣的出版文化裡,一本自許為「華文世界核心作家的創作平台」的文學雜誌誕生,取名為《印刻文學生活誌》!英文INK,在中文「印刻」,發音恰巧相同,都是構寫人類思想,留下墨跡的意思,不分地域種族差異,將深刻的內涵思想成為人類共通的生活態度。


 印刻文学生活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很早从书城中了解到它,虽然只读过它的一些片断,就觉得很适合自己阅读,可找了几年,依然没有读到,一直不停地勾起我的念头,忘不了,找到它.
  •     初识INK是在外文书店的一个港台杂志展览上,很容易地被吸引。干净的封面、精美的纸张,当然最重要的是细腻、深邃、悠扬的文笔,“眼前一亮”不足以形容那时心情,应该是“开窗放入大江来”。文字皆为繁体,别说,源远流长的老祖宗遗迹是比一纸泛政治的国家规定来得亲切许多。简体是方便,不过也轻易地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时间所限我只粗略地翻阅了部分文章,而后虽然可以订购《印刻文学生活志》,但每一期近百元的高昂价格也不得不让我退避三舍。只能通过其官网 http://www.sudu.cc/ 保持关注。很大的遗憾是编辑抠门,每期只发布其中一篇文章的全文,其余仅有目录。更大的不满是就这样一个怡情、哲理的文学杂志,尽然被那个可恶的功夫网HeXie了。其实所读甚少,我还没有资格来谈及这本杂志。不过我至少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一点点和它有关的意识流。英文INK的含义无需赘述,“印刻”这个词也恰到好处,文学刻印生活,生活印刻文学。在浓浓墨香氛围中,让思想与内涵成为人们的一种正常生活态度。勿以为是“小资”,咖啡文字般的自以为是,自我陶醉,和INK无时不在的思忖大相径庭。每期200多页厚厚丰实的感觉,封面人物作为一个主打专辑,不时兼顾小说、散文、国际文坛、电影、戏剧等,纽带当然是文学,很真诚很纯粹。单看2008年1月刊王家卫专辑的目录:語言的距離讓我們看見不同東西——毛尖對談王家衛 黃筱威、尹蓓芳/文字整理《我的藍莓夜》劇本兩場 王家衛、卜洛克當故事在此上演——《我的藍莓夜》勘景記錄 王家衛如果你問王家衛……我喜歡的音樂是帶畫面的——王家衛談電影音樂浪漫的定義是信任 張大春明天的藍莓,過期的夜 黃以曦藍莓派的幾種吃法 林俊穎都和王家衛有染 毛尖故事不重要,人物才是最要緊的——王家衛作品自述墜落天使,啟動連覺的傷逝記憶——王家衛的感性拼圖 徐明瀚「辭」與「物」重考——王家衛電影中的傷逝語錄 徐明瀚阿飛外傳 吳昊附錄:為王家衛編劇,在上海尋找驚險故事——專訪美國小說家卜洛克 河西很显然,除了有人物对话实录,散文式的分析,也有较专业的影评;有单影的点评,也有全景式的把握,读者当可高屋建瓴体会王家卫的电影世界。简而言之,信息量大、颇有深度是INK呼之欲出的特点。至于装帧、印刷等外在环节,台湾杂志熟谙此道。和时下大陆那些东拼西凑,良莠不齐、蜻蜓点水般的杂志相比,INK太值得一读。我有点担心INK是否有销路,然而从已知信息来看,INK在台湾很受欢迎,而且香港读者也颇为接受。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说过这个意思,文学就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过如果你觉得年轻人无法欣赏,那其实是低估了他们的欣赏力。但大陆的文学杂志很落寞,人们已经过于习惯快餐式阅读、浅表式思考。难道意识形态、社会风气、文化视角,真的让大陆这边的品位极具下降吗?顺着INK这条线,我对台湾的其他文艺杂志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比如《幼狮文艺》、《联合文学》、《诚品好读》、《皇冠》、《野葡萄》等。有多大收获还不敢讲,但至少纯粹的阅读乐趣我是找到了。台湾前领导人阿扁处心积虑搞“去中国化”,实在是不可为之。—————西岸的黄金分割线,旧事重提—————2008年我写了一篇关于台湾的日志,第一次吃糖而已,这也几乎是全年唯一引起争议的日志,缘于我对在海峡两岸引起轰动的影片《海角七号》有点轻视。关于此片我的观点没有改变,这里只想言说其他。我说过自己不太理解,他人可想象成知之甚少,不过那还不是我的本意。绝大多数大陆博友都不曾到过台湾,所以都只能说知其一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各种咨询近距离地感受台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似乎还比较了解台湾。我订阅了大约150个博客,算起来竟然有近70%都是台湾博客。为何如此青睐?原因很简单:比起大陆,他们的文字更加纯粹,更加富有亲和力,少了很多戾气和无厘头似的插科打诨。即便是攻击性的檄文,也绝少见到诸如TMD、FCUK等脏口。CCAV喜欢有意识地播放别人议会打人骂人的场景,要凸显台湾的混乱和缺乏教养。然而我看到更多的是有序和有充分表达的空间。最近这边在整治“低俗化”,难道我们不低俗吗?虽然我会善意去理解是一小撮人,不过网络随处可见的骂娘,脑残还是让人厌恶。比如,四川这边再次余震,上海有网友跟贴“又震死几个?我怎么感觉不到余震呢?”,小将马龙击败奥运三虎获得职业巡回赛总冠军,有人第一时间跟贴“马龙长得像条狗”,这些人是什么动物变化来的?—————西岸的黄金分割线,渔舟唱晚—————回到文字本身,记忆中永远会感念那些让人刻骨铭心、如醉如痴的文字,原来阅读同样会让人生丰富而精彩。即令在沉沉的冬日,文字也会衍生出一种回归的召唤。文学在来年,会悄悄地萌发并四处开散。INK创刊五年以来,五夺台湾金鼎奖。正像其五周年专刊中写道的那样,“文学志业,任重而道远,这艰辛中点滴积累出的成果,在人心浮动的大环境之下,或不见立竿见影之效,但相信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将持续以敬谨之心,耕耘这一亩文学园地。”
  •     年初时读《我的名字叫红》,未读完,就像一个包子,或许不对我口味,或许我没有认真品尝,于是就把它丢了。这两天看印刻文学生活志INK,却发现帕慕克的迷人与忧伤。 决定要买一本《伊斯坦布尔》,发现台湾本和大陆本是同一个译者所译,感到庆幸。在杂志里读到的文字每一句话都美丽至极,译者何佩桦,台湾台中人。喜欢大陆本的封面,而书名却更喜欢台湾本《伊斯坦堡》这个翻译。觉得伊斯坦堡更加神秘忧伤,读起来也更加简洁亲切。杂志里有许多封面这种黑白的照片,粗大的颗粒仿佛是岁月被风化了的质感,透过那些缝隙呼吸得到往昔的记忆。摘一段喜欢的文字下来:由于习惯呆在我们半昏暗的荒凉博物馆房屋里,我喜欢留在室内。地下的街道、远处的马路、城里的贫困地区似乎跟黑白警匪片当中同样险恶。这个昏暗世界吸引力让我一向喜欢伊斯坦堡的冬季甚于夏季。我喜欢由秋转冬的傍晚时分,光秃秃的树在被风中颤抖,身穿黑大衣和夹克的人们穿过天色渐暗的街道赶回家去。我喜欢那排山倒海的忧伤,当我看着旧公寓楼房的墙壁,以及斑驳失修的木宅废墟黑暗的外表:我只在伊斯坦堡见过这种质地,这种阴影。当我看着黑白人群匆匆走在渐暗的冬日街道时,我内心深处便有一种甘苦与共之感,仿佛夜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街道、属于我们的每一件东西罩在一大片黑暗中,仿佛我们一旦平平安安回到家,戴在卧室里,躺在床上,便能回去做我们失落的繁华梦,我们的昔日传奇梦。同样的,当我看着暮色如诗般在苍白的街灯中降临,吞没城里的贫困地区时,知道至少在晚上,西方的眼光窥伺不到我们,外地人看不见我们城里可耻的贫困,是令人宽慰的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