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208055766
作者:(英)马克斯・H・博伊索特
页数:344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极富创新意义的著作。马克斯·H·博伊索特提供了一个简约有力的概念性框架——信息空间,用以考察实物资产与知识资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指出,在信息经济时代,对知识资产的有效管理是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博伊索特提出的知识流视角,对于理解21世纪管理的含义,是一项重要贡献。

书籍目录

中文版自序
英文版序言
英文版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从实物资产到知识资产
第二节 知识资产与环境挑战
第三节 知识、信息与数据
第四节 不同种类的知识资产
第五节 技术复杂性与熵
第六节 本书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信息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新经济
第三节 演化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 关于信息的一些经济问题
第五节 信息与环境挑战
第六节 减小熵与降低复杂性
第七节 复杂性的降低与知识的清晰表达
第三章 信息空间 (I-空间)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编码
第三节 抽象
第四节 扩散
第五节 信息空间或I-空间
第六节 I-空间中的社会学习循环
第七节 运用I-空间的表示知识资产
第八节 可从I-空间中导出的一些命题
第四章 价值悖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经济学上的一些价值概念
第三节 信息产品的价值
第四节 新古典的价值概念
第五节 I-空间中的价值概念
第六节 价值悖论
第七节 价值悖论的一些含义
第五章 新古典型学习取向与熊彼特型学习取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利用技术资产:蓄积还是分享?
第三节 新古典型或N型学习
第四节 熊彼特型或S型学习
第五节 技术系统
第六节 与产业发展的关联
第七节 当前的一些产业发展趁势
第六章 作为知识资产的文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知识资产的社会维度
第三节 作为文化表达方式的技术
第四节 I-空间中的文化与制度
第五节 文化与企业的范围
第六节 文化吸引子
第七节 技术、文化与组织学习
第七章 社会学习周期中的产品、技术和组织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知识资产的特技载体
第三节 技术性知识资产的构建
第四节 知识流动应该加以整合吗?
第五节 从学习战略抉择中获益
第六节 理解社会学习周期
第七节 结论
第八章 能力与意图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什么是核心能力?
第三节 核心能力的源泉
第四节 在I-空间中标定核心能力
第五节 核心能力的进化
第六节 保持核心能力
第七节 作为复杂的自适应系统的核心能力
第九章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在演化的生产函数中的信息技术
第三节 信息技术对I-空间中信息技术的制度影响
第四节 在I-空间中信息技术的制度影响
第五节 证据与含义
第六节 信息技术对于知识资产创造的含义
第七节 对组织过程的启示
第十章 对I-空间的应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程序
第三节 考陶尔兹公司(Courtaulds)的纤维业务
第四节 英国石油集团公司勘探部(BP EXPLORATION, BPX)
第五节 比较
第六节 I-空间的其他应用
第七节 结论
第十一章 要回顾与结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能量经济的相对衰落
第三节 信息经济的形成
第四节 信息经济自相矛盾的性质
第五节 传统管理:追求减小不确定性
第六节 新型管理:不确定性的吸收
第七节 管理知识资产作为一种社会学习过程
第八节 关于信息的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在信息经济时代,对知识资产的有效管理已成为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这部极富创新意义的著作中,作者提供了一个简约有力的概念性分析框架——信息空间,用以考察实物资产与知识资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帮助读者了解知识在组织中和组织间的流动,以及通过编码、抽象和扩散而发挥的作用,进而指出,在组织战略层次上对知识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意义。本书视角新颖,内容丰富,是一项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版后,获得一致好评,并获得2000年度Igor Ansofg战略奖。

内容概要

马克斯・H・博伊索特:巴塞罗那ESADE商学院的战略管理教授。他还曾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索尔・斯耐德企业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剑桥大学贾奇管理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和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管理研究生院的客座研究员。他是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和一些欧洲大企业的顾问,还曾在北京主持和指导了中国第一个MBA课程即中国一欧共体管理项目达五年之久。他著有《信息与组织:作为人类学者的管理者》(1987)、《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学习框架》(1995)等著作。

图书封面


 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知识资产,是一种知识产权,但并非通常如此。在新经济中,信息成为生产要素之一,知识成为创造价值的重要纬度,知识资产正在越来越广阔的领域加速替代实物资产,这是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优秀企业管理者在新经济中必须看清的。高度断裂、非线性的知识与信息在“I空间”中流动,新知识从中产生。新知识在价值方面的自我矛盾,构成了知识资产的价值悖论。各种社会组织形态会逐渐形成独特的战略,生成独特的文化和制度结构。作为社会的组织形态之一,企业自然无以置身此外。一个企业有了独特的文化与制度结构,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能力。这些一旦内化扎根于企业员工的头脑之中,蕴含附着于企业的物品及产品之上,企业就拥有了自己的知识资产。如火如荼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们理解和管理知识资产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都将需要适合于一般的信息经济或特殊的知识资产的管理方式。本书努力向读者展现的,正是知识资产的性质及其管理方式,这是中国当前亟需补充的知识。然而,本书对知识资产的阐发仍然是大企业取向的,仍然是西方过度保护知识产权取向的。同时,正如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都已经越来越无法解释新经济一样,本书可能并没有很好地理解新经济,这也是它之所以说需要关于信息的政治经济学的原因所在。
  •     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组织知识……这些企业经营中经常碰到的词语,甚至已经是我们管理实践中的一部分的作法,其中的关系是怎样的?独立的?有关系的?怎样关联的?我从来没有功夫来仔细考虑这个问题,也没有兴趣这样做。但马克斯.H.博伊索特这样做了,他真正深入的研究了这些问题,把这些各执一词的说法以恰当的方式统一了起来:大家说的是一回事。真佩服他找到的这个绝妙的视角,但更佩服他甘于在这样的小问题花费时间,而且这么仔细和认真。这也可能是一种勇气。http://spaces.msn.com/members/manufactureculture1975/
  •     这是一本适合大企业管理人员读的书。当然这里不是指大的企业,而是指从事大管理的企业管理人员,或者说从事跟战略或最高层管理的人员要读的书--我以为。这本书至少是扩展与提高了波特等战略专家们的理论。“本书以信息经济为背景,提出了一个在逻辑上浑然一体的分析框架,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信息的生产和流动的具体特点,以及知识资产在信息空间的运动规律。”下面我就本书的中文版自序、英文版序言和英文版自序及导论的内容作一个简短的概括,并适当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以向有兴趣读本书的人提供些参考意见,以便决策是否购买与阅读本书。或者向读过本书而愿意交流的朋友进行一下沟通。一、从中文本自序中,作者更多地是提出了些问题或疑问,这些都是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作者虽然承认他的部分思想来自于中国和与中国人交流的结果,但我相信这或许只是西方人特有的中庸吧。作者提出了为什么中国的国有企业按照西方较先进的管理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结果反而与西方企业相反?这是也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悲哀的事儿。这是制度问题。作者疑惑中国人为什么这样不重视知识产权,其实中国人对权利都不够重视,何止是产权?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自己应有的权利的中国人比比皆是,也当然不知道重视别人的权利了。作者迷惑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不再看好的基础工业而中国人却当作宝一样去收购和进入,特别指的是联想对IBM的收购。当然作者同时提出中国既要摆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又要迅速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难处。也提出了中国人没有必要全部拥有了电话后再去买移动电话的方法。后发者或许可以先至。在这个自序中,作者坚信经济要想发展首先还是得界定权利,而信息经济的可能性就在于如何界定信息经济所涉及的权利问题。如果中国不能如西方国家那样明确地界定和保护权利,那么赶上西方国家是有可能的而想超越则非--因为中国如此必然是用工业时代的范式生活于现在信息时代的范式中--这个范式应当指的是库恩的范式。二、英文版序言,是由斯彭德写的。首先表明的这本书是一本哲学书,是一本关于知识论与认识论的哲学书。但为的是解决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涉及到知识资产与信息经济社会的大问题的书。过去的企业管理的理论从机械论到有机论,再到作者提出的知识论--当然并非作者首倡。作者要为一种新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奠定基础。首要目标是要为企业管理者们提供洞察力,使他们能够领悟作为组织的关键资产的知识,以及导致这种资产有效运用和管理的准则。序言作者把过去企业管理的理论进行了分类,大致分成三大类。一类是面向企业文化和默会知识的管理论,以波普尔的理论为代表,但被库恩所揭示了其误区:所有类型的科学知识都根植于广阔的社会观念和实践的非科学的框架中,而不是那些只可以通过证伪的科学的客观知识中。二类是把企业当成四个最大:企业目标是最大化利润,企业组织理论是最大化控制,企业管理是最大化个人满足,企业知识关注最大化企业的知识产生存储和应用过程。这样焦点就在于组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上了,理论的提供者就成了外太空的观察者而不是相对解释性的地位。三类是组织常规论者,关注经验性的实用性的知识,可以把企业描述成为这些类型的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场所。企业家个人的精神和默会知识可以通过企业发挥杠杆作用,是一条好的途径。而本书的作者则在日本人野中郁次廊的二维分析的基础上--外显型知识和默会型知识--发展出三维的知识分析模型:抽象、编码和扩散。序言的作者以为以前是理论家们为企业家提供理论,比如波特的竞争优势论,而如今成了企业实践者--咨询公司的人--为理论家提供理论,比如彼得斯的基业常青理论。现在终于又轮到理论家为企业家供应理论了,这就是本书的作者的理论。而且斯彭德以为理论家们的理论还是技高一等的。是决定性的。第三英文版的自序。作者以为本书是针对企业和经济过程的影响进行理论化阐述的一项演练。人类面临自然资源的耗竭而面临挑战。而信息革命提供了机遇。所以长于知识的经济体必然会在这种自然资源耗竭的挑战面前更有潜力和机会把握的可能。所以对于知识的把握就成为关键。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作者首先提到了知识的粘性与流动性。如果知识包含了过于丰富的定性的和模糊的内容则其粘性强不易流动,而抽象的则更易。如何能抽象即可加快流动成了问题。而知识一旦抽象就加强了共享和分享性就产生了矛盾。作者认为知识资产是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这正和前几年流行的第五项修炼是一致的。第四导论。这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也有些深度了。如果能把握这个部分,那么本书就容易读懂了。很多领域都证明,知识比其载体更有价值。所以知识不再是载体的附着物而成了更有用的大的资产性质物。知识资产成为后工业经济的基础。但知识资产由于其无形的特点而不容易被人们所把握和利用。但也正是因为如果知识资产可以存于载体并复制转移而其寿命经比有形资产更久。经济寿命更长。其价值也不容易计算,价格与成本推动了财务上一一对应的关系。这里作者区分了企业的管理层次,把操作设备和涉及到技术层次的能力定位于技术能力,应用于管理,特别是中层管理的制定为能力,而涉及到更高层次或战略层面的则是本领。这正是我们中国企业所缺少的:我们很多中国企业,无论多大,其最高层的管理人员或者说企业的股东与老板们,都只具体了一定的管理能力而不具备领导能力或者说本领。作者以为知识在这三个层面上传递或运动,在每一个层面也都会有整合性,其结果就是带来了复杂性。而复杂性作者用了热力学的熵来比喻。后面对熵与知识的流动进行了三维度的分析。这段十分精彩。另外,作者区分了数据、信息和知识。以为数据只是事物的属性,而信息是数据向主体即人传递物,知识则是人在有效过滤信息后的所得。十分精辟。再有就是用他的三个维度来分析知识。对于本书的阅读,我以为看完序言和导论后如果可以明白,就看最后一章,然后再读其它的章节比较合适。当然,您必然得有些哲学知识基础,对熵要有一定了解,对三维分析法比较习惯更好!祝您好运!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翻译得实在有待商榷,真心的
  •     这是国人难以企及的思维表达方式。值得好好学习!
  •       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
      
      知识资产,是一种知识产权,但并非通常如此。在新经济中,信息成为生产要素之一,知识成为创造价值的重要纬度,知识资产正在越来越广阔的领域加速替代实物资产,这是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优秀企业管理者在新经济中必须看清的。
      高度断裂、非线性的知识与信息在“I空间”中流动,新知识从中产生。新知识在价值方面的自我矛盾,构成了知识资产的价值悖论。各种社会组织形态会逐渐形成独特的战略,生成独特的文化和制度结构。作为社会的组织形态之一,企业自然无以置身此外。
      一个企业有了独特的文化与制度结构,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能力。这些一旦内化扎根于企业员工的头脑之中,蕴含附着于企业的物品及产品之上,企业就拥有了自己的知识资产。
      如火如荼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们理解和管理知识资产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都将需要适合于一般的信息经济或特殊的知识资产的管理方式。
      本书努力向读者展现的,正是知识资产的性质及其管理方式,这是中国当前亟需补充的知识。然而,本书对知识资产的阐发仍然是大企业取向的,仍然是西方过度保护知识产权取向的。同时,正如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都已经越来越无法解释新经济一样,本书可能并没有很好地理解新经济,这也是它之所以说需要关于信息的政治经济学的原因所在。
      
  •     从职业角度来看,这本书值得认真研读一番。
  •     Good, good!
  •     0
  •     知识资产,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作者竞把它叙述的如此清晰,实在令人佩服.它所分析的实物资产与知识资产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令人深思.
  •     对知识、信息、数据的本质以及相互关系作了论述
  •     刚开始读很生涩!
  •     一种对知识也很值钱的解释。
  •       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组织知识……这些企业经营中经常碰到的词语,甚至已经是我们管理实践中的一部分的作法,其中的关系是怎样的?独立的?有关系的?怎样关联的?我从来没有功夫来仔细考虑这个问题,也没有兴趣这样做。但马克斯.H.博伊索特这样做了,他真正深入的研究了这些问题,把这些各执一词的说法以恰当的方式统一了起来:大家说的是一回事。真佩服他找到的这个绝妙的视角,但更佩服他甘于在这样的小问题花费时间,而且这么仔细和认真。这也可能是一种勇气。
      http://spaces.msn.com/members/manufactureculture1975/
  •       这是一本适合大企业管理人员读的书。当然这里不是指大的企业,而是指从事大管理的企业管理人员,或者说从事跟战略或最高层管理的人员要读的书--我以为。这本书至少是扩展与提高了波特等战略专家们的理论。
      
      “本书以信息经济为背景,提出了一个在逻辑上浑然一体的分析框架,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信息的生产和流动的具体特点,以及知识资产在信息空间的运动规律。”
      
      下面我就本书的中文版自序、英文版序言和英文版自序及导论的内容作一个简短的概括,并适当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以向有兴趣读本书的人提供些参考意见,以便决策是否购买与阅读本书。或者向读过本书而愿意交流的朋友进行一下沟通。
      
      一、从中文本自序中,作者更多地是提出了些问题或疑问,这些都是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
       作者虽然承认他的部分思想来自于中国和与中国人交流的结果,但我相信这或许只是西方人特有的中庸吧。
       作者提出了为什么中国的国有企业按照西方较先进的管理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结果反而与西方企业相反?这是也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悲哀的事儿。这是制度问题。
       作者疑惑中国人为什么这样不重视知识产权,其实中国人对权利都不够重视,何止是产权?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自己应有的权利的中国人比比皆是,也当然不知道重视别人的权利了。
       作者迷惑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不再看好的基础工业而中国人却当作宝一样去收购和进入,特别指的是联想对IBM的收购。当然作者同时提出中国既要摆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又要迅速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难处。也提出了中国人没有必要全部拥有了电话后再去买移动电话的方法。后发者或许可以先至。
       在这个自序中,作者坚信经济要想发展首先还是得界定权利,而信息经济的可能性就在于如何界定信息经济所涉及的权利问题。如果中国不能如西方国家那样明确地界定和保护权利,那么赶上西方国家是有可能的而想超越则非--因为中国如此必然是用工业时代的范式生活于现在信息时代的范式中--这个范式应当指的是库恩的范式。
      
      二、英文版序言,是由斯彭德写的。
      
       首先表明的这本书是一本哲学书,是一本关于知识论与认识论的哲学书。但为的是解决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涉及到知识资产与信息经济社会的大问题的书。
      
       过去的企业管理的理论从机械论到有机论,再到作者提出的知识论--当然并非作者首倡。
       作者要为一种新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奠定基础。首要目标是要为企业管理者们提供洞察力,使他们能够领悟作为组织的关键资产的知识,以及导致这种资产有效运用和管理的准则。
       序言作者把过去企业管理的理论进行了分类,大致分成三大类。
       一类是面向企业文化和默会知识的管理论,以波普尔的理论为代表,但被库恩所揭示了其误区:所有类型的科学知识都根植于广阔的社会观念和实践的非科学的框架中,而不是那些只可以通过证伪的科学的客观知识中。
       二类是把企业当成四个最大:企业目标是最大化利润,企业组织理论是最大化控制,企业管理是最大化个人满足,企业知识关注最大化企业的知识产生存储和应用过程。这样焦点就在于组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上了,理论的提供者就成了外太空的观察者而不是相对解释性的地位。
       三类是组织常规论者,关注经验性的实用性的知识,可以把企业描述成为这些类型的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场所。企业家个人的精神和默会知识可以通过企业发挥杠杆作用,是一条好的途径。
      
      而本书的作者则在日本人野中郁次廊的二维分析的基础上--外显型知识和默会型知识--发展出三维的知识分析模型:抽象、编码和扩散。
      
       序言的作者以为以前是理论家们为企业家提供理论,比如波特的竞争优势论,而如今成了企业实践者--咨询公司的人--为理论家提供理论,比如彼得斯的基业常青理论。现在终于又轮到理论家为企业家供应理论了,这就是本书的作者的理论。而且斯彭德以为理论家们的理论还是技高一等的。是决定性的。
      
      
      第三英文版的自序。
       作者以为本书是针对企业和经济过程的影响进行理论化阐述的一项演练。
       人类面临自然资源的耗竭而面临挑战。而信息革命提供了机遇。所以长于知识的经济体必然会在这种自然资源耗竭的挑战面前更有潜力和机会把握的可能。所以对于知识的把握就成为关键。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
       作者首先提到了知识的粘性与流动性。如果知识包含了过于丰富的定性的和模糊的内容则其粘性强不易流动,而抽象的则更易。如何能抽象即可加快流动成了问题。而知识一旦抽象就加强了共享和分享性就产生了矛盾。
       作者认为知识资产是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这正和前几年流行的第五项修炼是一致的。
      
      第四导论。这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也有些深度了。如果能把握这个部分,那么本书就容易读懂了。
      
       很多领域都证明,知识比其载体更有价值。所以知识不再是载体的附着物而成了更有用的大的资产性质物。知识资产成为后工业经济的基础。
       但知识资产由于其无形的特点而不容易被人们所把握和利用。但也正是因为如果知识资产可以存于载体并复制转移而其寿命经比有形资产更久。经济寿命更长。其价值也不容易计算,价格与成本推动了财务上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里作者区分了企业的管理层次,把操作设备和涉及到技术层次的能力定位于技术能力,应用于管理,特别是中层管理的制定为能力,而涉及到更高层次或战略层面的则是本领。这正是我们中国企业所缺少的:我们很多中国企业,无论多大,其最高层的管理人员或者说企业的股东与老板们,都只具体了一定的管理能力而不具备领导能力或者说本领。
       作者以为知识在这三个层面上传递或运动,在每一个层面也都会有整合性,其结果就是带来了复杂性。而复杂性作者用了热力学的熵来比喻。后面对熵与知识的流动进行了三维度的分析。这段十分精彩。
       另外,作者区分了数据、信息和知识。以为数据只是事物的属性,而信息是数据向主体即人传递物,知识则是人在有效过滤信息后的所得。十分精辟。
       再有就是用他的三个维度来分析知识。
      
      对于本书的阅读,我以为看完序言和导论后如果可以明白,就看最后一章,然后再读其它的章节比较合适。
      
      当然,您必然得有些哲学知识基础,对熵要有一定了解,对三维分析法比较习惯更好!
      
      祝您好运!
      
      
      
      
  •     翻译的有些晦涩,但基本还是反映了作者的思考过程。
  •     : F270.7/4024
  •     值得读懂并应用。
  •     知识是以从数据中提取的信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力。I空间是建立在信息流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个概念框架。
  •     原来知识和信息革命还可以从量化的角度论述,并且巍巍然成一个理论体系,作者在其中腾挪跌宕,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商业逻辑、管理学、企业案例等等,当然少不了经济学,都顺手拈来,成一信息经济学体系。里面对于IBM、北海油田等的得失评价分析角度独到,值得再读数遍。
  •     读起来较为晦涩。
  •     这个领域非常有创新的观念书籍
  •     加深对信息社会的理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