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302197775
作者:刘畅
页数:360页

作者简介

《北京紫禁城》主要分三部分,上篇为图说规划,中篇为图说营造,下篇为图说内廷。在规划部分中,从营国旧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对于紫禁城的变动,紫禁城始终与国家象征密不可分。

在中篇部分,作者谈及古建筑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于太和殿、英华殿、体仁阁、弘义阁等建筑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各建筑在营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点。随着作者分析数据的思维路径,并逐渐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没有丝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种解谜般的阅读乐趣。

下篇为图说内廷,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内的诸多使用者,以及他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不同审美情趣,还穿插了关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细节感十足,有着不逊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

书籍目录

上篇:图说规划
一. 营国旧事
(一)旧山河 (二)经历就是一本书 (三)北京紫禁城的直接蓝本 (四)朱棣的盘算
二. 理想城
(一)一套说法 (二)一组网格 (三)推算和验算
三. 理想城的变迁
(一)青年皇帝的任务 (二)老人的远见
中篇:图说营造
一.我的九三年
(一)建筑结构:赵工如是说 (二)建筑施工:另一位赵工的讲课
二.重檐大殿:太和殿
(一)两组罗嗦的数据(二)一个巧合的正方形?(三)为何七丈四尺五寸九?(四)梁九的错误?
三.单檐大殿:英华殿
(一)1/4丈 (二)1/4尺 (三)1/4寸
四.汉式楼阁:体仁阁和弘义阁
(一)张希圣 (二)张希圣的体仁阁设计 (三)张希圣还不了解弘义阁
五.藏式楼阁:雨花阁
(一)关于“藏式” (二)雨花阁的结构和装饰
六.角楼
(一)设计始于地盘:角十字 (二)角楼山花的表情
下篇:图说内廷
一.从努尔哈赤的老宅到坤宁宫
(一)1587年 (二)1627年 (三)1656年
二.养心殿
(一)膳房?寝宫?课堂?造办处 (二)勤政空间养心殿(三)室内装修看主人(四)垂帘听政与亲政
三.从半亩园到倦勤斋
(一)半亩园 (二)敬胜斋 (三)倦勤斋
四.漱芳斋
(一)今非昔比 (二)那些小隔间 (三)小戏台的本来面目
五.符望阁
(一)明堂的名堂 (二)李质颖 (三)江南工艺
六.毓庆宫
(一)从当今说起 (二)迷宫不是一次建成的 (三)原本不是迷宫
七.寿安宫
(一)乾隆母亲的四十年清福 (二)嘉庆等了很久的改造 (三)不愿入住的主人
八.从长春宫说到钟粹宫
(一)咸丰的遗产 (二)两宫的平衡 (三)消失了的戏院

编辑推荐

《北京紫禁城》作者不仅为我们呈现了紫禁城建筑的发展脉络,更通过诸多实地的测绘数据,加以分析,很真实地还原了古代建筑工匠的规划思想以及工程算法。并从历朝历代紫禁城的变化,推测出了皇帝的规划意图,令人耳目一新。

前言

2008年年初,我们总算和清华大学完成了谈判,召开了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面对一脸茫然的记者和不着边际的提问,我心里想,和清华大学的这项合作,真是很有必要。在“大国”、“崛起”甚嚣尘上的背后,中国人不乏智慧、不乏决心、不乏激情,甚至不乏财力。但关键的是,我们缺少一点“独立性”,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我们最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了。学术界有一句话:“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梁先生说得稍客气一些:“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当然我是在“断章取义”,把逗号改成了句号。这句话的结尾是:“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我们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情。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当我们开始行动时,由我们自己的无知产生了两个惊奇:一是在这片天地里,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在努力和富有成果地工作着;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如此的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希望“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贡献一点力量;能让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前辈、新秀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宣扬;能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能为我们的“独立性”添砖加瓦。                                                                      王群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9年1月1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刘畅,1992年至1998年,故宫博物院古建部,1998年至200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2002年至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避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干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以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梁思成

章节摘录

上篇:图说规划公元14世纪到15世纪,世界上的建筑师们仿佛冥冥之中听到了什么召唤,或是得到了某种启迪,在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吹起了文艺复兴的号角,而在中国的大明王朝,经历了动荡的晚元时代后,缔造了保留至今的北京紫禁城。想起两段咏叹,一洋一中,分别说到了当时建筑创作的主人。洋作者是阿尔伯蒂(1404-1472)。这位被后人认为最接近“文艺复兴完人”的意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还有作家、画家、雕刻家、数学家,看着自己写的《建筑十书》和自己设计的并即将建造的圣安德里亚教堂(Saint’Andrea in Mantua),他是那么自豪。于是他写道:啊!多么甜美,那些我们经过努力获得的荣誉。多么值得,那些我们付出的努力。借此,我们得以向那些还没有来到世界的生命展示,告诉他们我们的生活拥有了我们同代的人们所没有的价值,告诉他们我们不仅留下了墓碑,还留下了我们的思想和姓名,镌刻于兹,端放于兹!正如诗人尤尼乌斯所言:不要为我哭泣,不要举行葬礼,因为我活着,在学人的文字里. 来自中国大明的杨荣、金幼孜、李时勉在紫禁城告成后的永乐十九年(1421)奉应帝命,各自撰写了一篇歌咏皇都厥功的赋文。其中杨荣的《皇都大一统赋》中曰:……迨于圣王,嗣大一统。刚健日新,聪明天纵。囿四海以为家,登群贤而致用。思继志之所先,惟都邑之为重。于是天意鉴观,人心和同。神灵效顺,龟筮协从。既应天以应时,爰辨方而正位。视往圣而独超,继高皇之先志。乃相乃度,载经载营……又从而为之歌曰:翼翼皇都,万方之会兮。圣德之宏,实同覆载兮。声教所暨,一统无外兮。又歌曰:皇都翼翼,民之所止兮。惟皇都万寿,福禄无已兮。圣子神孙,实祚万世兮。欧洲距离我们很远,文艺复兴距离今天很久,但是阿尔伯蒂的骄傲仍然能够清晰地回荡在每个读者的胸口,我们每一位普通读者,在当初了解建筑学问的时候,又何曾不是仰望着古代建筑的丰碑,憧憬着走进这一科学和艺术的伟大结合呢?这一切不过是西方建筑学把她的光芒投射到中国,把建筑伟大的野心,把个体成就的光辉投射到中国。近百年以来,这股强大而乐观的光芒已经映彻了中国的建筑系和建筑学院,照耀着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至于那一段朗诵上口,但文意尚须翻译讲解的《皇都大一统赋》,当代的读者至少能感受到,文中歌颂之辞显得老套,典故堆砌;而赋颂的主人公,绝对不是那些阿尔伯蒂一样为营造而思想、而劳作的个体,在帝王的光辉之下,这些我们今天更希望认识的人显得那么渺小,深埋着头。对比这两段文字,文艺复兴仿佛距离很近,而大明帝国似乎很远,经过近代以来的文化洗礼,我们真的不甚了解我们的祖先。难道真正用笔墨来擘画紫禁城宫殿的那个人或者那群人,就真的配不上占据赋中的一句或者半句吗?或许确实因为他们的角色并非举足轻重。归纳起来,中国古代建筑所依赖的人大致有四类:其一,决策的人,诸如皇帝、园林主人;其二,解释规则的人,诸如明确礼制的大臣们、管理工程的大臣们;其三,下笔有神的人,最好的例子是“样式雷”,一个供役清代宫廷,从事设计、测绘、画样、烫样的重要的著名家族 ,——需要搞清楚,不是由于他们的名声让皇帝想到并邀请他们,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能够长期地服务宫廷而赢得了顶戴花翎,甚至赢得了留名青史的地位;其四,建造房子的人,比如说清代的“五行八作” 的工匠。再宏观一些,那时侯东、西世界建筑行当的从业人员和他们的组织结构是不同的,在中国不同等级的人具有不同的话语权,没有按照专业分工形成一个建造业的权威人群——建筑师,于是从设计到建造的工作流程也有别于西方,再加上材料工艺的差别、审美的差别,便真正地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巨大的建成结果的差别,形成了建筑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对此,我不禁还联想起了女儿搭起的积木房子和邻家幼子的杰作是如此的不一样,尽管有时他们使用了同一牌子和型号的积木。或许在他们互相偷看之前,大人们可以定义曰“儿童建筑意识的多样性”。环顾一下今天的建筑世界,生活在信息网络中的中国的建筑师们有足够多的渠道、有足够快的方式“偷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角落的建筑师正在如何“搭积木”,但是在我的心里,更急切地感受着一种焦虑——我们的建筑师仿佛太沉醉于“偷看”,仿佛,或者说确实,已经忘却了自己原来搭积木的方式。沉溺于体味古代遗产之中还是可以很好地消除自己的焦虑的,可以让自己在比较心平气和的状态中等待社会变迁,等待社会在吃腻了并不正宗的牛排后想起原来我们会做红烧牛肉、罐焖牛肉,我们还会包牛肉馅的饺子,想起做一桌中式的宴席不但更适合我们的身体和口味,也能更体面地款待来自他乡的宾朋。到头来,不论西方还是东方,不论古代还是现在,也并不局限在建筑行当一门,越是了解它,越不会简单地赞美它。一切辉煌,说到底居然来自于如此简单的智慧,平凡得你我也能想得出;而反过来,身边每天都闪烁不停的思想火花,一旦聚集起来,居然能够造就如此的辉煌。于是,我想从容地讲故事。先讲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大事。作为第一篇的引子,我想铺陈的,不是颂歌般的情绪,不是史诗般的气氛,倒是犹如把一洋一中两段咏叹并置时心里的那种平静一般,冷眼看待大明初年的“创造的时代”,躲开欢呼的人群,清净地走进紫禁城。

图书封面


 北京紫禁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图片标题误植:p.220 “北京故宫坤宁宫室内空间示意图”应为沈阳故宫清宁宫p.272 “漱芳斋前殿明间正中天然罩”似为葆中殿内景(漱芳斋西配殿兼重华宫东配殿)图片标题可商榷处:p.315 “寿安宫前殿外景”,“前殿”二字似多余p.330-331“东西六宫正殿室内空间及陈设示意图”,该图为储秀宫内檐装修、主要陈设现状示意图,而储秀宫正殿为光绪朝另改,内外檐装修、用途均已改变(太极殿、长春宫、钟粹宫的清后期改造与此类似),标题似不应笼统描述示意图细节错误:p.230-231 养心殿后殿及东西耳房应为卷棚顶,屋顶无正脊错字:p.338-339 “佛”字均错另,书中很多图片过小,费眼神,不免遗憾。
  •     《北京古建筑五书》“北京建筑五书”是指前不久出版的《北京天坛》、《北京紫禁城》、《北京颐和园》、《北京四合院》以及《北京古建筑地图》,最后这本分上下两册,下册还在编修,尚未付印。他们的作者,我都认识:王贵祥先生是带我进入建筑史门槛的老师之一;刘畅、贾珺是我的师兄,我跟着他们做过古建筑保护的工程项目;《古建筑地图》年轻的编写者们都是我的同门。看到这5本有点儿厚度、白白净净的书,我像是又回到了当初读建筑史专业的时候,熟悉的内容、熟悉的作者,都让我迫不及待把每一本都翻看了一遍。我最先看的是相对比较浅显的《北京古建筑地图》,它在版式上就与其他几本不一样,略窄,小巧。拿着这本小厚书可以很方便地在北京城里寻访古建筑,拆下腰封,展开之后出现的是北京旧城全图,图上点出了302处1949年以前建成的老建筑,其中就有我以前住的院子。内文先是简要地讲了古城规划史及北京城建筑风格的变迁,再把北京旧城的内外城分成了16个片区,各区内所选的古建筑依次编号,详尽介绍了这些较为完整、重要的老建筑的情况。编写者们几乎把这每一处古建筑都去到了,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地图、交通图、详细地址,保证了读者能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找到每处古建筑;大部分古建筑院落画出了平面图,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了布局与功能;又讲了老房子的故事,谁曾经住在那儿,发生过什么事儿,清清楚楚;同时,还以表格的方式列出了旧城内71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老建筑。《北京四合院》也举出了14处著名的府宅和名人故居,那种“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情景是我所熟悉的,作者贾珺汇总了前人研究之后,从历史、建筑、人文、心理各个方面讲出四合院“从施工建造到装修布置,从风水选址到栽花种草”的奥妙,并且勾勒出了北京人住在四合院里的精神境界。他还写了《北京颐和园》,解说了这座皇家园林从清漪园重建为颐和园的变迁,很难得地也写出了几代帝王是如何在园子里游玩与生活的,这与园林的设计密切相关。《北京天坛》相当中规中矩,王贵祥先生展现了非常扎实的建筑史研究功底,尤其“祈年殿是如何建造的”一段,则以这个圆形平面的独特建筑把古建筑的大部分术语与知识要点从下到上讲解了一番。看似老生常谈的《北京紫禁城》其实最深奥难懂。作者刘畅1992年到1998年曾在故宫古建部工作,然后他带着这许多年积累的经验,回到学校念了博士,如今他已经成了副教授,还是扯不断与故宫的联系。这本书就是他对故宫的建筑尺度、营造技法多年的研究成果,里面的历史故事、史料引述是献给非专业读者的糖衣,复杂的尺度计算推演才是真正的炮弹,他的研究成果可能会把中国古建筑的尺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界。5年多以前,他已经开始着手写这本书了,我曾经帮他整理过紫禁城的几张长春宫的样式雷图纸,那时他几次非常激动地给我讲解他对故宫建筑尺度的想法,我似懂非懂,笑而不能答。这次再看,不得不拿出纸笔对着书随他演算,惊叹于他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古建筑功力。让我评价这几本书,很难。我学建筑史,只是因为好奇,想多了解点儿中国的古建筑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可心不踏实,读了几年都是马马虎虎,毕业之后,不钻研不复习,本来就是个半吊子,加上中国古建筑酷似一门外语,有自己的术语和表述方式,好多专业知识已经变得稀里糊涂。这种水平,怎么敢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作者们在学术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我了解;他们在这套书上倾注的心力,看都看得出来。我自己就住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学过几年建筑史,故宫、天坛、颐和园,玩过,测绘过、勘察过、调研过,一遍又一遍。本以为就算没弄得很明白,我至少是看全了,但书中提到的建筑、景致还是有不少地方是不仅普通参观难得一见的,也有我未曾看过、以前忽视了的,重新又勾起了我的兴趣。作者们以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把古建筑和它们的所处的环境琢磨得很透彻,扎实地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又在许多方面做了前人不曾做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很有创建的观点,让我感叹“我怎么没想到”、“原来是这样啊”的地方不少,绝对不是讲讲段子就算了的“哄骗蒙式”科普。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将前人的生活形态与古建筑、园林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有的段落让人有身临其境游园建屋的感觉,明明白白地说清楚古建筑为什么如此;而从建筑的角度,又清晰地解释了怎么做到的,从台基、梁柱到屋面,不错过任何细节,从建筑又到建筑群,布局与规划,设计与景观的配置,每一步都有着等级、哲学,透露着古人的世界观,又重新印证和补充了历史研究。在文字上,这套书没有一点儿故弄玄虚的意思,作者们尽可能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加上各种各样的图示把古建筑知识传达给外界。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有些图片、图纸的配搭、比例,出现的位置,我觉得还有改善的余地,《古建筑地图》一书的信息量很大,难免有错漏,可似乎也仅此而已。“北京古建筑五书” 是个开始,不久将会出版讲述北京旧城区以外古建筑的《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册,据说“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统系列丛书”后续将会扩展到北京之外,出版第二批、第三批,这些图书的出版是种尝试,由象牙塔里从事建筑史研究第一线的学者们写出人人都能看懂的读物,试着在严肃的学术与好奇的读者之间架设一个桥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读懂古建筑,明白古建筑的妙处,唯有懂得,才会珍惜,其中包含的想法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及时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一旦对古建筑有了了解,设身处地明白了古人的苦心孤诣,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的建筑是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与艺术的结合,设计与营造照顾到了气候、光照、通风各个方面,几乎将木、砖、石这些材料的空间建造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即使就现代生活来说,古建筑也都是怡人的。每个开间,基本上没有功能限制,它们自由灵活,有许许多多改造再利用的实例证明了古建筑可以胜任很多现代功能。对老建筑的种种抱怨,比如,年久失修,只有公共厕所、没有独立卫生间,取暖不便、耗能巨大,深究起来,这并不完全是建筑形式和空间上的问题,而恰恰是缺乏维护与关注造成的,修好老房子,提供必要而完备的基础设施,仍然能让人非常舒适在其中地工作生活。可是,在建筑行业里,搞古建筑研究绝对是一门效益很低的工作。坚持搞这项研究的学者们,比以往要更加耐得住性子。“北京古建筑五书”的问世就很不容易。这几本书的某些片断早就在专业杂志上局部刊登过,大部分书稿的内容早已写好,却只能放着,没有机会走出学术圈,找不到合适的出版机会。没人觉得印出几千册关于中国古建筑研究的书会能卖得出去。《古建筑地图》的想法在学校建筑历史教研组里提过很多次,之前也对北京城的某些地段或建筑进行过多次调研和普查,可工作却一次次因为缺乏经费无法继续。现在,它们能够浮出水面得益于一家啤酒企业的斥资千万的倾力赞助。出资的原因除了希望抬升品牌的文化形象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怀有一种传统文化情结,而这家公司在接洽这个项目的时候,才意识到,有这么多人在很困难的经费条件下从事建筑史研究。我不想为一个企业说太多好话,但必须得承认,他们做了一件特别好的事儿。在四处大拆大建、地产经济风起云涌的时候,能够有心扶植这“逆时代的力量”就已经太难得了。
  •     此书的前半部在介绍故宫建筑尺寸设计、尺寸验算的讨论。例如计算出特定的营造尺,比如“体仁阁”的设计逻辑,例如步架的需要出现1/4的尺寸设计等等。营造尺的计算和尺寸设计的讨论,看来不算“知识普及”吧。这个知识已经比较专门化了,《中国建筑史》都不会讨论这样的专题。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书雅致,买来后很喜欢。因为内容提供了一个机会,专业地畅游北京建筑的古今和内外。区别于其他书,内容翔实又通俗,图文并茂。
  •     书给四星,五星给刘公公~
  •     与一般的导游书不一样 偏重于故宫的理论数据
  •     了解北京的必读本啊
  •     枯燥的叙述
  •     讲的有点杂碎了。。又其有图真换个角度就一张 太白了
  •     这个很详细哦,感觉古人的建筑水准真的应该让我们学习一下的.现在的中国建筑啊,质量实在是.....
  •     太专业,真的看不懂,555……
  •     十分专业 就像在看LSGI一样 后面一百多页我木有好好看
  •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丛书 对于非建筑专业的人来说 书中大量测绘图和数字及解释 太难懂了 感觉没有同系列的天坛和颐和园通俗
  •     北京紫禁城
  •     书是好书,不过很多部分较专业,就不太想耐着性子读了。
  •     很专业,对我们外行来说有点读着不轻松。
  •     确实有点过于数据化了,没太多相关典故,很多建筑草图,适合专业些的人读一读。
  •     好
  •     过于专业了,不过插图很好
  •     书很不错,优惠力度可以
  •     没想到书本可以这么编 ipad取代纸书是趋势,但取代不了这种书
  •     起初是这套丛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以前看了多年的西方文化,哲学、文学、建筑,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意识到东方文化的难能可贵。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化断层太严重了。比如说建筑,现在满大街上都是什么欧陆风情,罗马柱,大理石,但真正对中式的木结构建筑,却知之甚少。唉,但是这个传统文化的复兴,又没法一蹴而就,如果一上来就看很深的专业的木建筑和中国造园的书,肯定会把初读者的点点兴趣火华给浇灭了。。所以这套书的编写,就做得不错,把严肃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在历史的趣味性中,逐渐接触到许多传统文化的知识。。很适合收藏起来,放在案头枕边,日常翻看。
  •     有不少紫禁城的历史,权当消遣,还不错
  •     很明显这是本儿匠人之书,和先前看的《北京四合院》相比完全谈不上任何的普及意义,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语”,甚至有很多内容你不具备专业的建筑知识都是很难理解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讲这本儿书又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更专业的视角,虽然理解困难但很有启发,当做紫禁城的深度拾遗是最合适不过了。
  •     作者很学术很幽默,园中园售票和院长漱芳斋好幽默,数据太专业,学者风范,系列竟然是雪花啤酒资助1000万,序言看得到一千万之后说什么。实验室某小孩提到以上两点,她很聪明,否则我不会看到漱芳斋的笑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啊,看来以后更要谦虚谨慎
  •     最后几章最喜欢…果然还是有八卦的天性啊哈哈哈
  •     太专业了,读不下去。
  •     书内有不少建筑体形分析图、样氏雷绘图样、建筑照片等,图绘和平面分析图看起来都很新颖、有趣,看得进去啊……尤其对一些宫内重点古建做的个例分解,读来很好但不解渴;大家看后交流下吧:)         网格分析和“图说营造”读来新颖,尤其欣赏“雨花阁”那节:作者对“藏式”的解说,和相关、相近的同类建筑的比较,以及宫内外“六品佛楼”的结构和装饰,分解的比较到位详细,三视图及平面实测数据的分析,更让读者对这类古建的了解。铜鎏金瓦件照片也很少见,抄录则例也很详细,让我们看到了仅仅镏金瓦件这类活计的构成、准备之复杂、精细……         看来作者在92-98年宫内古建部工作期间,积攒了不少珍贵资料啊,为日后读研、教学打下了实在的基础……会进一步关注他的著作的!
  •     书的后半部分中,谈了不少帝后的生活方式,甚至于康熙对于“室内设计”的看法都有的,很八卦啊,不亚于那些历史小说的段子。。。。。对于清穿爱好者,这是一本穿越紫禁城的指南书,也是回到清宫,接近“数字军团”的秘籍。。勿失勿失。。
  •     长见识了,还是不错的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     角度很不一样,大篇幅介绍历史严格与整体空间设计,对我有点太深奥了。@P
  •     非專業人士看著比較費勁 人文部份還是值得一看的 至於專業部份大致看過 寫法很嚴謹 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     数据神马的看不懂
  •     用现代测绘的结果推算古代设计的方法,有种解谜的感觉。刘畅老师的治学和文笔都是不错的,只是内容比较专业,更适合对古建知识有一定基础的读者。
  •     不用多说,看过刘畅老师的几部古建方面的书,获益匪浅,所以这本也没话说的。。
  •     学术普及类书籍如果都做到这样的内容和印刷,那么至少是就买书的人来说无憾了。对比动辄几百大元的纯精装来说,这套书介于平价和精装之间,对我这种预算有限的人来说,算是满足挑剔感又不至于肉疼几个月的综合价。图片类好书如果没有好印刷,是一件大可惋惜的事情。看到一本书讲述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照片设计图想象复原图一应俱全的专业,印刷又好,内容水平又高,我等外行又能跟着看个热闹,实在是赏心悦目的事儿。这就是我刚刚淘到这本书时的心情。
  •     北京古建五书中的一册
  •     各種數字比例的計算。。。總覺得有穿鑿之嫌,不知當年真的是這麼設計出來的麼?尚待其他研究。
  •     建筑爱好者
  •     这根本就不是普及书啊数据那么专业。图书馆借,纸质好
  •     我们以游客的心态总希望赋予建筑一些传奇的特质,但作者却用理性的数字和计算告诉我们,建筑特点首要的解释不外乎行规与合理性。另外发现,原来故宫这样皇帝眼皮底下居然也有以次充好的工程,哈哈!
  •     作为建筑专业书籍,像我这种非专业但是喜欢故宫的人真的是可以选来读读,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物有所值,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建筑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可以购入!
  •     一整套书
  •     偏研究,列出许多数据,可以看出下了极多功夫;只是很难有兴趣地看完
  •     其实这本书的下篇“图说内廷”更接近我所幻想中的这本书的样子。前两篇,特别中篇是大量的数据。
  •     相较《北京四合院》本书的风格一看就是理科男写的,以致丈量数据和数据分析占领绝大篇幅,反而减少了趣味性。但是确实是本好书。
  •     哈~很好的书!
  •     怎么评价呢,本来要找一本故宫入门级读物,结果是一本专业的建筑学,准确的说偏向于测绘学的读物,我要看的历史,这是在给我看平面和数据,可是我不关心啊!!
  •     图文并茂
  •     视角独特,对了解中国古代营造学有一定帮助。
  •     ”一套说法“其实在讲礼制,如此……总之,还不错
  •     科普累心,数据忒多。
  •     有些太理论太学术了啦 看不懂的
  •     读过很多关于紫禁城的,这本算是比较规矩吧
  •     包装的很仔细,拆开的时候书还是很完好的,外边还有一层保护膜~内容很详实,可读性和参考性都很好!
  •     从理科和建筑土木的角度融合历史典籍剖析这座团城 数据也是可以讲述历史政治的 也许这些现存的建筑比史籍更可信的将当年的宫廷生活 地位阶层传达给现代人
  •     即便有大量枯燥数据和专业术语,仍然是一本好看长见识的关于紫禁城的书。对故宫的爱不再只限于历史故事的涉猎,可以一探古代皇家建筑的营造规划和修缮,耳目一新。
  •     喜欢就买吧,有点意思
  •     这本真是在讲建筑,设计、测量、计算……作为外行,只能看个热闹
  •     相对来讲比较个人和专业的一本书,门外汉但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对古建筑兴趣更浓。
  •     凡是你想了解的紫禁城都没有写。
  •     太专业了,其实不太适合消遣的时候读
  •     对了解整个紫禁城的大结构很有帮助,在细节方面就比较专业,门外汉看不懂。决定再去一次故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